英语强调句及其用法

英语强调句及其用法

一、英语强调句及其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继红[1](2021)在《非范畴化理论视域下“X-ly+ADJ”构式修辞功能管窥》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语法对"X-ly+ADJ"构式中副词做出的"程度限制"解释,容易形成再无其他"新意"可以挖掘的错误印象。其实,在语法限制的思维定式之外,该构式展现着无限的修辞魅力与丰富的修辞功能。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系统剖析构式中的X-ly副词语义功能,发掘该构式的修辞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构式副词从典型"程度义"到非典型"原义"的过渡,其语法限制性逐渐让位于语义描述性,修辞性渐次凸显;构式副词在经历非范畴化及重新范畴化的过程中,赋予构式以更多的语义内涵及修辞功能。聚焦于该构式研究很少涉及的方面,并尝试以图形—背景的凸显观对连续统进行认知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研究的空白,而且通过实例分析发掘的修辞规律,对于写作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林燕[2](2021)在《“是……的”句的本体和二语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敏辰[3](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师博[4](2019)在《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是……的”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中有一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句式,也是汉语学习者经常出错的句式,此句式就是“是……的”句。因此,汉语学习者若想学好、学精、学透汉语,对“是……的”句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查找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语料,从而分析他们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在“是……的”句的学习时出现偏误的类型及原因,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并探究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理论依据。第一部分是对“是……的”句式概述并对比汉英句式结构。第二部分通过查阅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统计偏误,从而对把英语作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是……的”句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更深入层次的研究。研究发现主要有四种常见偏误类型:遗漏偏误、错序偏误、误代偏误和误加偏误。第三部分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偏误类型进行偏误分析。发现偏误主要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教学方面的误导以及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有关对英汉语教学中“是……的”句的教学建议、课中讲解示例及教案的示例。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不足之处。

夏凯[5](2017)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强调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设计 ——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是……的”句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的语用功能是表强调,但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是……的”句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却是难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显示,“是……的”句是所有语用偏误中错误最多的一个句型,因此,“是……的”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前人在对“是……的”句的偏误研究中,对象性不强,不能细化到具体的学习者的对应问题,尤其是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基于此,笔者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对“是……的”句式的偏误问题为研究角度,展开调查,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究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它的作用。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笔者从陈述句和疑问句这两种句型对“是……的”句的结构进行归纳分析,接着,将“是……的”句放置在英汉强调句的异同句式中归纳,推导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几种情况;继而,以澳大利亚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数据,以此对照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分析,概括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使用“是……的”句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在此基础上,我着力于第四章的重点研究:“是……的”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综合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强化语言学习的应用性特点。最后附注教学设计的教案,以此体现研究的实践意义。

张秀松[6](2016)在《生成语法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语言教学中,句子(含句类、句型、句式)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生成语法关于基础形式和派生形式的区分以及从基础形式向派生形式的语法转换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固定句型、句式的形成与用法,在语言教学中可以适度引入。

成祖堰,邓云华[7](2016)在《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探讨,发掘了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焦点化的优先序列及有关共性和差异。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为状语>主语>谓语>宾语;代词>具体名词;方式状语>时间状语。优先序列反映了语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语言习惯的选择倾向性。汉语和英语的相同点是都比较容易强调主语和状语,差别是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都可以成为焦点,英语的谓语较难成为焦点。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凸显观,作为新信息的汉语英语的状语更容易成为图形,更容易成为焦点。

高瑾[8](2016)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是……的”句的偏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是……的”句不仅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率较高的特殊句式,而且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该句式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使用“是……的”句时出现的偏误,对他们在习得“是……的”句型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和原因进行探讨,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本篇论文由七部分的论述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方法,并理顺研究思路。第一章文献综述,包括“是……的”句的本体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第二章对“是……的”句的汉英句式结构进行了对比。第三章研究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是……的”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该研究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留学生学习“是……的”句型时的偏误进行归纳总结。包括遗漏偏误、错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这四种常见类型。第四章为偏误原因分析,根据学生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频率,分析发生偏误的原因。其原因主要有汉英句式结构的差异、交际策略的影响、教师对语言点的讲解不够清楚、教材和汉语学习工具书的影响。第五章主要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并举出具体教学案例。教学策略方面:强化“是……的”句的系统教学,加强语感教学,增添练习的趣味性;教材设计方面:注重语法的衔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贾成南,徐欣[9](2015)在《表存在“是”字句英译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约100万字的汉英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表存在"是"字句的英译主要有6种对应形式,即there-be句型、NP+VP+LP形式、NP1+VP+NP2形式、with介词短语、强调句、改变施受事关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3种对应形式依次为there-be句型、NP1+VP+NP2形式和with介词短语,共占62.8%。研究有利于深化对英汉"存在"概念表达方式的认识,对语言教学和机器翻译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春光[10](2014)在《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形式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细致的描写,探求语序灵活的动因和机制,注重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语序之间的关联性,认为语序变动的结果不是临时性的,语序的灵活性是从一种临时的语用现象到凝固为语法规则的过程,语用表达在一定限度内突破语法规则的同时又对语法规则有一定的反作用。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对国内外的语序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认为固定和灵活是现代汉语语序的两个侧面。二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语序的灵活性体现了语言的主观功能,是认知规律在语言中的客观反映,因此,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语序的灵活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尤为必要。以下第二章至第七章是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对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关问题的六个专题研究,主要涉及句法结构、句子结构和复句的语序问题。第二章,标记理论和语序研究的三个平面。本章从标记理论出发,对“把”字句的标记等级进行研究,认为汉语的三个平面之间是关联关联的。通过对“把”字句的重新审视,发现“标记度”和语序之间对应关系的连续统是:句法语序>语义语序>语用语序(标记度强)。并用“被”字句来验证这一结论,证明标记度越高,越倾向于语用语序的解读。第三章,可及性理论和“限定性成分+NP”结构研究。本章从可及性理论出发,以“人称代词+数量/指量成分+指人NP”结构为例,通过描写和解释人称代词和数量/指量结构共现时的语序特点及理据,阐释“人称代词+数量/指量成分+指人NP”结构的可及性和对句法、语用语序的选择差异,探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语序研究三个平面的标记模式。第四章,构式理论与现代汉语可离析结构研究。本章从构式理论出发,对现代汉语中可以离析的两种特殊结构进行考察,即可隔开双音节动结式和表约量的数量结构(“N+多+M”和“N+M+多”),认为构式也存在语序的灵活性问题,指出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汉语的语言事实。第五章,焦点理论和现代汉语焦点表达的游移。本文从焦点理论出发,对与现代汉语强调句有关的问题进行考察,认为焦点标记“是……的”对句法成份的强调是有层次和程度差别的;“是”和“的”位置的不同会导致句子是否合法以及造成表义上的差异的同时,存在功能上的中和。第六章,信息理论和现代汉语移位现象的语法后果。本文从信息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现代汉语“移位”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移位现象从语用层面对句法规则也产生影响,即移位造成的语法后果是形成句末话题焦点、句末话语标记和句末语气焦点。第七章,“图形—背景”理论和汉语复句变异语序研究。本章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考察现代汉语复句语序的变异情况。发现语序的变异是有选择性的,“图形—背景”的相互转换是复句语序变异的认知心理基础,标记的增减是语序变异的句法手段。语序的变异是说话人的刻意安排,既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又体现了语序选择是语言表达功能上的具体分工。第八章,结语。概括语序研究的认知观,指出可能的创新点和以后努力方向。

二、英语强调句及其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强调句及其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非范畴化理论视域下“X-ly+ADJ”构式修辞功能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范畴化与连续统
二、从程度到语义
三、从语义到修辞
    (一)语义功能
        第一,程度或结果。
        第二,并列或转折。
        第三,补充或说明。
    (二)修辞功能
        第一,强化语义。
        第二,精简结构。
        第三,增色添彩。
        第四,蕴藉含蓄。
        第五,产生韵律。
四、结论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基本理论
        3.2.1 元功能思想
        3.2.2 功能句法理论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3.3.1 强调语义模型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3.4 小结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4.1 引言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4.5 小结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5.5 小结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6.1 引言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6.2.1 语料说明
        6.2.2 数据统计
        6.2.3 总体分布异同
        6.2.4 局部分布异同
        6.2.5 小结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6.5 小结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7.1 引言
    7.2 历时因素
    7.3 认知因素
    7.4 思维因素
    7.5 小结
8 结语
    8.1 引言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是……的”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0.2 语料来源
    0.3 研究范围
    0.4 研究方法
    0.5 理论依据
    0.6 研究综述
        0.6.1 本体研究
        0.6.2 偏误研究
1 “是……的”句式概述及汉英结构对比
    1.1 “是……的”句式概述
    1.2 “是……的”句(一)与“It be…that/who”
    1.3 “是……的”句(二)与“do+v.”
    1.4 小结
2 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是……的”句偏误问题的研究
    2.1 遗漏偏误
        2.1.1 “是”的遗漏
        2.1.2 “的”的遗漏
        2.1.3 “是”和“的”同时遗漏
    2.2 错序偏误
        2.2.1 “是”的错序
        2.2.2 “的”的错序
        2.2.3 主语的错序
    2.3 误加偏误
    2.4 误代偏误
    2.5 小结
3 偏误原因分析
    3.1 母语负迁移
    3.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3 教学方面的误导
        3.3.1 教师因素
        3.3.2 教材因素
    3.4 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
    3.5 小结
4 对英汉语教学中“是……的”句的教学建议及教学示例
    4.1 “是……的”句的教学建议
        4.1.1 注重加强本体研究
        4.1.2 注重加强汉英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
        4.1.3 注重培养学生语感
        4.1.4 注重教材合理安排
    4.2 “是……的”句的教学示例
        4.2.1 “是……的”句的课中讲解示例
        4.2.2 “是……的”句教案示例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强调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设计 ——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本文相关研究工作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是……的”强调句的汉英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语强调句“是……的”概述
        一、句型结构
        二、语法特征
        三、语义语用
    第二节 英语强调句“It is/was…that/who…”概述
        一、句型结构
        二、语法特征
        三、语义语用
    第三节 英汉强调句型的对比及问题分析
        一、句型结构的异同
        二、语法特征的异同
        三、语义语用的异同
        四、问题分析及研究目标
第二章 澳大利亚学生“是……的”句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题型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
        一、问卷收集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数据的研究指向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是……的”句偏误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是……的”句的偏误类型
        一、遗漏偏误
        二、错序偏误
        三、误代偏误
        四、误加偏误
    第二节 偏误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三、简化策略和回避策略的影响
    第三节 基于 “问卷调查”结果与 “语料库”偏误的比照
        一、 “问卷调查”结果与 “语料库”偏误比照的异同
        二、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是……的”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是……的”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课前导入设计
        一、图片导入
        二、话题导入
        三、故事导入
        四、情景导入
    第二节 课中讲解设计
        一、英汉翻译法
        二、句式扩展、替换法
        三、游戏法
        四、谈话法
        五、情景模拟法
    第三节 课后实践设计
        一、生活实景再现
        二、汉英学生沙龙
        三、课本剧演绎
    第四节 “是……的”句教案设计
        一、“是……的”句(I)教案设计
        二、“是……的”句(II)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论文提纲范文)

〇引言
一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类型
    1.1强调句的界定
    1.2焦点成分的类型
        1.2.1汉语强调句焦点成分的类型
        1.强调主语。例如:
        2.强调谓语。例如:
        3.强调状语。例如:
        4.强调宾语
        1.2.2英语强调句焦点成分的类型
        1.强调主语。例如:
        2.强调宾语。例如:
        3.强调状语。例如:
二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
    2.1汉语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
    2.2英语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
三汉英强调句优先序列的图形背景解释
四结论

(8)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是……的”句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第六节 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是……的”句的本体研究
    第二节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是……的”句研究
第二章 “是……的”句的汉英句式结构对比
    第一节 表判断的“是……的”句与“be+adj./名词性物主代词”
    第二节 表强调的“是……的”句与“It be……that/who”
    第三节 强调动词的“是……的”句与“do+v.”
第三章 “是……的”句的偏误类型分析
    第一节 遗漏偏误
        一、“是”的遗漏
        二、“的”的遗漏
        三、“是”和“的”同时遗漏
    第二节 错序偏误
        一、“是”的错序
        二、“的”的错序
        三、主语的错序
    第三节 误加偏误
    第四节 误代偏误
第四章 偏误原因分析
    第一节 汉英句式结构的差异
    第二节 回避策略的影响
    第三节 教师教学的误导
    第四节 教材编排的不当
第五章 教学建议
    第一节 加强“是……的”句的本体研究
    第二节 加强对汉英“是……的”句式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是……的”句的系统教学
        二、加强语感教学
        三、增添“是……的”句练习的趣味性
    第四节 针对教材设计的建议
        一、注重语法点的贯穿和衔接
        二、增强教材编排的趣味性
    第五节 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表存在“是”字句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译为there-be句型
二、译为NP+VP+LP形式
三、译为NP1+VP+NP2 形式
四、译为with介词短语
五、译为英语强调句
六、译时改变施受事关系
七、其他情况
八、结论

(10)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不同时期的汉语语序观
        1.2.2 汉语语序研究的范围
    1.3 拟突破的方面
    1.4 结构安排与语料来源
        1.4.1 结构安排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标记理论和语序研究的三个平面
    2.1 标记理论
        2.1.1 标记理论的演变
        2.1.2 标记现象的认知解释
        2.1.3 标记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2.2 问题的提出
    2.3 “把”字句的标记性研究
        2.3.1 句法上的标记等级
        2.3.2 语义上的标记等级
        2.3.3 语用上的标记等级
        2.3.4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和标记模式
    2.4 标记度和语序三个平面标记模式的验证
        2.4.1 “被”字句的句法语序
        2.4.2 “被”字句的语义语序
        2.4.3 “被”字句的语用语序
        2.4.4 “被”字句的语法意义和标记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及性理论和“限定性成分+NP”结构研究
    3.1 可及性理论
        3.1.1 类型学中可及性理论
        3.1.2 语篇回指称研究中的可及性理论
        3.1.3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可及性理论
    3.2 问题的提出
    3.3 “限定成分+NP”结构的语序特点和性质
        3.3.1 人称代词>数量、指量成分的认知理据
        3.3.2 NP 对短语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3.3.3 关于数量和指量成分的说明
    3.4 “限定成分+NP”结构的可及性差异和语序选择
        3.4.1 偏正的“限定成分+NP”结构倾向作句法成分
        3.4.2 同位的“限定成分+NP”结构倾向作话题
    3.5 “限定成分+NP”结构的话语功能
        3.5.1 话题的性质
        3.5.2 人称代词的话语功能
        3.5.3 区分“人称代词+作为+NP”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式理论与现代汉语可离析结构研究
    4.1 构式理论
        4.1.1 构式语法的发展阶段
        4.1.2 构式的内涵
        4.1.3 构式的特点
        4.1.4 汉语对构式语法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4.2 问题的提出
    4.3 可隔开双音节动结式“V+RV”
        4.3.1 研究的对象
        4.3.2 可隔开双音节动结式“V+Rv”构式特点
        4.3.3 可隔开式“V+RV”中 V 与 Rv 的关系
        4.3.4 “V+Rv”隔开前后的语用差异
    4.4 “N+多+M”和“N +M+多”
        4.4.1 研究的对象
        4.4.2 “N+多+M”和“N +M+多”表示的数量范围
        4.4.3 “多”的性质
        4.4.4 “多”在不同位置上的原因
        4.4.5 “N+M+多”的构式特点
        4.4.6 一个特殊的位数“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焦点理论和现代汉语焦点表达的游移
    5.1 焦点理论
        5.1.1 功能和形式学派对焦点的研究
        5.1.2 汉语学界对焦点的研究
    5.2 问题的提出
    5.3 “是 的”标记焦点的差异
        5.3.1 主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5.3.2 谓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5.3.3 状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5.3.4 宾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5.4 “是”和“的”的位置选择和功能中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理论和现代汉语移位现象的语法后果
    6.1 信息理论
        6.1.1 语言信息理论的沿承
        6.1.2 韩礼德对信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6.1.3 不同的句子功能观
        6.1.4 国内语言学界对信息理论的运用
    6.2 问题的提出
    6.3 关于几个问题的厘清
        6.3.1 “易位”还是“移位”
        6.3.2 “重读”还是“轻读”
        6.3.3 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
    6.4 “信息量”的表达和移位性质的差异
        6.4.1 人称代词的移位
        6.4.2 名词性成份的移位
        6.4.3 动词性成份的移位
        6.4.4 介词结构的移位
        6.4.5 副词的移位
    6.5 移位产生的语法后果
        6.5.1 句末话题焦点
        6.5.2 句末话语标记
        6.5.3 句末语气焦点
    6.6 移位造成语法后果的认知解释
        6.6.1 “句末话题焦点”形成的动因
        6.6.2 “句末语气焦点”形成的动因
        6.6.3 “句末话语标记”形成的动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形—背景”理论和汉语复句变异语序研究
    7.1 “图形—背景”理论
        7.1.1 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7.1.2 “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7.2 问题的提出
        7.2.1 关于复句语序变异的研究
        7.2.2 关于复句语序变异的性质
        7.2.3 本章研究的范围
    7.3 因果类复句语序变异考察
        7.3.1 因果复句语序变异的表现形式
        7.3.2 因果复句语序变异的动因
        7.3.3 因果复句语序变异的认知机制
    7.4 条件复句语序变异考察
        7.4.1 表“充足条件”复句的语序变异
        7.4.2 表“必要条件”复句的语序变异
        7.4.3 表“无条件”复句的语序变异
        7.4.4 语序变异和标记的互动
    7.5 假设复句语序变异考察
        7.5.1 假设分句直接后置
        7.5.2 与“的话”搭配的选择性后置
        7.5.3 假设分句后置和主观性
    7.6 转折复句的语序变异考察
        7.6.1 转折复句语序变异的表现形式
        7.6.2 转折复句语序变异的认知动因和机制
    7.7 目的复句的语序变异考察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英语强调句及其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范畴化理论视域下“X-ly+ADJ”构式修辞功能管窥[J]. 陈继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9)
  • [2]“是……的”句的本体和二语习得研究[D]. 林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是……的”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D]. 张师博. 辽宁大学, 2019(01)
  • [5]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强调句式的偏误分析及教学设计 ——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D]. 夏凯. 苏州大学, 2017(04)
  • [6]生成语法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 张秀松.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12)
  • [7]汉英强调句焦点成分的优先序列[J]. 成祖堰,邓云华. 汉语学报, 2016(03)
  • [8]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是……的”句的偏误分析[D]. 高瑾.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9]表存在“是”字句英译研究[J]. 贾成南,徐欣. 黄山学院学报, 2015(06)
  • [10]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 刘春光.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英语强调句及其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