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流程企业的集成化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熊玮[1](2021)在《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中国外贸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出台各项有力措施,促进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进博会”多次成功举办,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加入跨境电商行业,然而,相比国内的电商业务,出口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随着跨境电商模式的快速发展,跨境供应链管理问题越发凸显,在面对国际化竞争中,如何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是当下众多跨境电商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Z公司是重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出口跨境电商企业,随着跨境电商模式的兴起,企业快速发展,Z公司在跨境采购、跨境供应、跨境运营、跨境物流、信息共享五方面问题也日益突出。结合Z公司实际运行情况,探索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冗长的采购提前期,使得快速响应能力有待提高;供应流程设置不合理,上下游衔接不顺畅;跨境运营渠道单一,线下体验服务缺失;跨境物流缺乏协调,供应链效率低成本高;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信息共享滞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提出对应的优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制定供应商评价制度,基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推拉混合式采购策略;供应与需求协同驱动,加强供应全流程优化重组;拓宽线上线下运营渠道,打造虚实结合的运营网络;改善跨境物流运作模式,整合企业外部物流资源;构建集成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供应链中信息共享。最后,为确保优化方案能够有效落地实施,提出多项保障措施。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优化方法应用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通过科学理论与实际结合,不仅丰富了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为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提出重要指导,也为当前准备或已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小型出口公司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发展中的同行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文也将为众多类似Z公司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方案制定提供参考借鉴,对于那些正在转型升级的传统外贸企业和电商企业建立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提供思路和启发。
钟晓东[2](2021)在《量子密钥分发专用数据处理芯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技术是一种原理上绝对安全的密钥分发技术,其是量子力学和密码学相结合的产物,在保密通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QKD凭借其独有的安全性优势,有望成为未来保密通讯的最佳方案。我国在QKD领域耕耘多年,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墨子号”科学试验卫星一系列实验的圆满成功,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天地一体化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未来,我国将建设覆盖范围更广、性能更优的QKD网络。QKD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的民用化、组网的全球化和设备的小型化。设备的小型化是QKD网络大规模建设和应用的重要基础,而设备小型化的关键是QKD关键部件的芯片化。论文针对QKD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子系统的集成化进行研究,提出基于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技术设计一款 QKD 专用数据处理芯片(称为QKDSOC芯片),以替代原有QKD设备中的数据处理子系统,实现数据处理子系统的集成化。QKD专用数据处理芯片集成了光源编码、探测器控制、QKD数据后处理、密钥分发、网络协商、流程控制等多种功能,将为QKD设备的集成化、低功耗化和低成本化奠定重要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该款芯片是我国首款面向QKD领域的数据处理芯片,且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我国在QKD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化具有重要意义。QKDSOC芯片的设计目标是用ASIC芯片替代原有QKD设备内的数据处理子系统,协调光源子系统和探测器子系统,实现量子密钥生成的功能。QKDSOC芯片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光源子系统的管理。芯片为光源子系统提供驱动编码信息,驱动其产生特定的光脉冲信号,并对光源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其次是探测器子系统的管理。芯片对探测器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从探测器子系统获取探测到的光子的原始信息。最后是密钥生成流程的管理。密钥生成流程包括和密钥管理设备之间的协商、设备的校准、光源编码信息的生成、探测器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数据的后处理、密钥网络协商、密钥上传等。QKDSOC芯片采用“处理器+协处理器”架构,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及其子系统实现QKD任务的调度和流程的管理,使用QKD协处理器实现高速QKD数据的后处理,使用TOE(TCP/IP Offload Engine,TOE)网络卸载引擎实现密钥的网络协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QKDSOC芯片达到了设计预期的目标,其数据处理能力支持100kbps速率的密钥生成。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QKDSOC芯片是我国首款面向QKD领域的数据处理芯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基于现有的成熟QKD架构设计,首次在系统级层面实现了 QKD系统的集成化、低功耗化。(2)实现了基于TOE技术的网络协商方案。这是首次将TOE技术引入QKD领域。对于提高QKD网络协商的速度、稳定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3)实现了基于协处理器的密钥数据后处理方案。该协处理器集成了 QKD所需的所有数据后处理算法,包括基矢比对、信息融合、纠错、隐私放大、密钥分发、身份认证等。这对于提高密钥处理的速度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向卫国[3](2020)在《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项目以“集群”的形态呈现,如北京奥运会场馆工程、世博会场馆工程、新城区市政工程等,其中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对于推动区域生产要素有效连接、改善人文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类项目存在项目类型众多、项目组织、管理界面交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存在着信息沟通方式落后、组织、过程管理割裂等问题,制约集群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随着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趋势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引入BIM及其关键技术,探索BIM技术下的集成管理模式,助力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1)研究本文内容开展所需的理论基础,包括集群项目、项目管理、集成相关理论、BIM技术及特点、GIS技术、模型轻量化技术、BIM与GIS融合技术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2)在研究集群的特性、分析新城区市政工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的概念,采用综合集成法、引入计算机集成建造理论模型,提出采用并创新性扩充“组织-过程-信息”三维集成模型内涵,基于此进一步设计了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框架,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阐释,最终有望涌现出新的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3)系统研究并创新提出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涉及到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包括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技术、BIM到GIS转换技术、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以及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有效解决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为进一步实现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奠定基础。(4)结合应用需求创新打造以BIM模型为信息中枢,融合工程建设各类要素信息、采用BIM、3DGIS等技术、C/S和B/S混合模式,以Restful标准化接口的微服务为服务主线,搭建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完成项目级和项目群级的功能设计,通过业务流程集成化、功能模块组件化,有效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适应于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功能复杂、数据融合、业务多变的特点,实现集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集成。(5)以深圳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为实例,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上述研究成果,创新性开展了包含地理模型、地质模型和规划模型在内的三大基础模型创建、包含道路、综合管廊、景观等在内的各类集群市政工程模型的创建、房屋建筑类模型的整合及应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和基于BIM的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工作,有效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人理”、“物理”、“事理”挑战,实现了前海合作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基于组织集成、过程集成和信息集成的集成管理模式。
张宇[4](2020)在《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果显着,以大型酒店、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兼具服务性和休闲性功能的商业建筑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运维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复杂建筑及设施设备需要更科学的运维管理方式。针对目前大型复杂建筑运维管理所面临的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本文以兼具餐饮、住宿、商务、会展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酒店为切入点,从运维管理方的角度出发,借助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在运维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以期提升酒店运维管理水平,并为其它大型复杂建筑的运维管理提供解决思路。首先,本文通过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晰了研究对象的内容范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具体介绍BIM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各自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了运用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酒店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大型酒店建筑特征及其运维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大型酒店建筑具有建筑体量大、空间构造复杂、人流量大、运维管理品质要求高、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征,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酒店运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利用文献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方法分别对酒店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文提出并构建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再次,本文借助信息流理论,研究运维信息流转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通过在酒店运维管理中合理利用BIM与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流转效率,进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的逻辑框架。以信息流模型为基础、借鉴物联网DCM通用架构、合理嵌入BIM技术的方式,提出了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分别对信息获取层、网络传输层、信息存储与应用层、信息复用层各层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将前文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A项目,结合此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构建运维管理系统架构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操作。主要包括:构建了A项目的BIM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信息完善和轻量化处理;针对A项目酒店公共区运部位进行了物联网终端设备的部署及ZigBee无线网络设计;利用BIM模型数据构建了初始运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信息与物联网实时采集的动态信息相关联的研究;对该项目酒店运维管理平台进行了部分界面与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该论文共有图55幅,表11个,参考文献148篇。
唐新鑫[5](2019)在《暖通空调系统BIM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文中提出建筑信息化及工业化是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BIM技术作为建筑信息化进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已被建筑业广泛接受,但在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以暖通空调系统为代表的机电设备系统的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于BIM平台的工程设计方法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原有工程设计方法的延续,导致BIM工程设计普遍存在效率低、正向设计难等问题;二是BIM技术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设计与施工的信息断层,但实际中仍缺乏一种满足机电设备系统工厂化加工及装配式施工需求的、高效率、普适性的构件开发标准及方法,影响了机电设备系统的工业化发展。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以暖通空调系统为核心开展标准化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应技术开发,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将标准化的思想引入暖通空调系统工程设计过程,提出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定义、标准化模块的划分原则,提出了暖通空调水系统、风系统的标准化模块的划分依据,给出了水系统、风系统中常见的标准化模块,为基于BIM设计平台的标准化模块的实现奠定基础。其次,基于建筑信息化以及机电设备系统标准化与模块化发展的需求,将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在BIM设计平台下实现,提出暖通空调工程结构体的概念,提出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标准及创建方法,给出了面向设计的工程结构体及面向施工的工程结构体的参数信息模型,实现基于BIM设计平台的暖通空调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为新设计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开发暖通空调工程结构体云管理平台,以满足工程结构体的存储、管理及用户使用的需求。云管理平台包括Web平台系统、插件及后台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存储、使用及管理功能。最后,基于上述工作,提出暖通空调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以及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工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实现了BIM平台下现有设计方法的变革,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其包含的面向装配式施工的集成化设计方法可以满足机电设备系统工厂化加工及装配式施工需求,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标准及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以适用于工厂化加工及装配式施工领域。
马雪丽[6](2014)在《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散制造企业具有产品需求多样化、产品结构复杂、产品工艺柔性以及生产环境动态多变等特点。作业计划直接面向生产制造过程中车间制造资源的组织、协调和优化运行。作业计划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敏捷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计划的管理正向着信息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F128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72086)的支持下,针对离散制造企业作业计划管理体系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关于作业计划管理理论、方法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研究了离散制造企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的框架体系和方法。首先,针对离散制造企业生产流程和作业计划管理业务流程的特点,建立了由作业计划层、生产调度层和活动控制层组成的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的体系结构,分析了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包含的主要内容、关系和难点,并基于此构建了基于BPS/MES/PCS的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的功能模型,分析了系统之间集成和交互的信息流。针对企业生产计划分层控制的缺陷,构建了作业计划与MRP计划的集成控制模式,针对集成控制模式下作业计划编制问题中产品的结构、工艺和MRP计划等多重约束的特点,建立了该问题的生产过程网络图模型,基于图论的优化方法,设计了基于动态关键路径的作业计划编制算法。通过应用实例的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有效的制定可行的作业计划,并缩短生产周期。针对离散制造业的许多产品采用柔性工艺设计增加作业计划调度的复杂性这一问题,结合离散制造业产品柔性工艺的类型和特点,对传统的FJSP进行了工序顺序柔性的扩展,将问题抽象为(Flexible Process 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 FPJSP)问题,以缩短生产周期为目标,建立该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和变邻域搜索算法相结合的混合遗传算法。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所提的混合遗传算法对求解FPJSP的有效性。针对离散制造业车间生产环境复杂多变造成作业计划执行跟踪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参考数据模型以分析作业计划执行跟踪过程中相关实体之间的关系,以批次为追溯单元,以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信息的实时准确跟踪为目的,基于微分几何仿射空间的相关理论,建立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批次跟踪模型,设计了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跟踪数据存储结构和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信息跟踪算法。应用实例表明该跟踪模型和算法可以有效减少数据冗余提高跟踪效率。最后将研究成果与生产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基于上述模型和算法,开发了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的原型系统,探讨了本文研究的集成化作业计划方法在离散制造企业的应用,验证了本文研究的集成化作业计划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王怀明[7](2010)在《面向制造企业的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传统的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日益成为产品制造的瓶颈。从制造管理全局着眼,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艺、数字化生产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制造体系,实现制造过程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字化工厂管理。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的设计管理、工艺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制造企业的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重点分析研究了制造企业的设计模型、工艺模型与生产模型的组成、模型表达,模型之间的迁移与变更的转化关系;工艺过程、生产过程内部的业务活动过程与控制;业务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材料、成本价值的流动关系;工艺与生产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模型驱动的软件应用平台的构建策略等内容。通过研究工作与实践,本文提出了以下主要解决策略和研究结论。1)将制造企业工艺信息模型划分为工艺路线模型、工艺规程模型、工艺成本模型,设计提出了工艺路线模型、工艺规程模型、工艺成本模型的组织框架、层次关系和内涵。2)将制造企业工艺过程活动概括为工艺原始数据形成、工艺路线文件编制、工艺规程文件编制、工艺数据文件下发,结合工艺业务过程,提出了设计模型向工艺模型、工艺模型向生产模型转化策略和企业工艺过程智能化策略。3)将制造企业的生产信息模型划分为生产工艺文件模型、生产计划模型、生产任务模型和生产成本模型,研究提出生产工艺模型与技术工艺模型的划分关系和转换关系,生产计划模型的层次和组成,生产任务模型的组织和层次及生产成本模型的构成和计算模型。4)将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概括为生产工艺数据形成、生产计划编制、生产任务形成、生产任务规划与执行和车间物料转移等环节;提出车间任务下达和排程的控制策略;生产工序排程、派工与报工的控制策略和车间物料转移控制策略。提出了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料和成本价值流动的一般规律和控制方法。5)提出模型驱动的应用软件平台的参数化开发策略,模型驱动软件平台框架与框架模式。并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应用平台,构建了制造企业的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依据以上研究成果和方法开发的系统在实践中实施应用,有效解决了企业设计信息、工艺信息、生产信息的集成问题,实现了企业制造过程的全面集成。
李忠凯[8](2010)在《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混合流程企业(Hybri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HME)的生产过程包括连续和离散两种生产方式,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约束关系更为复杂。随着以需求多样性等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的发展,HME生产管理的复杂性与创新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在分析HME生产过程突出特点及其典型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对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Production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 Oriented to HME, PPMS-HME)展开研究。建立了一种面向HME的生产过程管理功能体系,以混合型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集成了各生产阶段中与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相对应,分布于各应用领域和管理部门的重要功能模块。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灵活的矩阵式系统架构,减少了功能层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根本上降低了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建立了面向HME的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层级模型,设计了基于生产进度等启发式规则的简化模拟退火算法(Simplified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SSA)和适合现场调度的能力平衡模型及动态调度算法。以综合生产需求为起点,拉动生产计划,据工艺流程图等进行连续工序计划和离散工序计划的预分解,考虑各生产节点产能,通过SSA算法获得有限产能的优化生产作业计划和更加可行的车间级物料需求计划等;在生产执行层面则结合工序流转卡等方式进行推动式生产。为提高特定条件下相邻的同类生产单元的作业效率,建立了相邻生产单元能力平衡模型,并开发了动态调度规则和算法。针对HME生产过程中存在分批、合批工序和物料替代等多种特殊环节的多样性特点,建立了物料转换的批次映射关系模型,包括对应特殊物料转换环节的构造映射和动态映射模型,采取类似软件工程中钩子技术的方法求解多环节物料跟踪追溯的复合映射,提高了系统对多环节物料转换过程的物料跟踪追溯的信息集成能力和计算速度。基于HME多形态作业的过程集成信息,通过作业转换等数据处理过程,建立了面向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BM)的作业数据集市,进而建立了三维作业分析模型。据不同侧重点的作业管理需求,可选取相应的作业分类,确认源于过程集成信息的作业成本库和作业成本动因,获得多种成本视图。实现了快速的自动化成本数据提交和成本核算过程,为实施作业管理法等现代管理方法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结合企业实践,说明了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实施应用过程及其实效。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混合流程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创新,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梁博[9](2009)在《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文中认为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相对滞后,阻碍了我国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阅分析,提炼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几十家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了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问题和难点,并提出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概念框架、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软件系统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三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提出了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参考概念框架,包括:a)建立了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用框架模式;b)构建了成本管理为核心、合同管理为主线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框架。2)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具体包括经营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为开发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参考。3)构建的成本预测和计划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解决了不同的企业定额模式、不同的预算导入模式、成本计划和资源计划编制模式等实践应用难题,在多个行业不同地区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进行了实践研究和示范应用。4)构建的成本核算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兼容我国施工总企业不同项目存在的成本核算基础条件差异性,实现了与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能实现及时准确收集实际成本信息实现工程成本核算,为整个成本管理体系及时提供实际发生成本信息。
沈超[10](2009)在《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量大面广,处于摩托车产业链的中游地带,其车间生产环节与市场、设计、计划、供应、外协和配送等相关环节紧密相连。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车间生产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提升企业车间生产环节与相关环节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同能力,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车间生产相关信息,快速和优化组织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生产,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已成为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重点。在分析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车间生产管理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包括车间内部系统集成、向上与产品设计和计划管理系统集成、向下与底层设备和操作工人集成、向外与外协加工和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的摩托车零部件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并建立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结构、运行模式和信息集成框架。在以上总体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的技术框架,包括总体技术、专题技术、支撑技术三个部分,并对其部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于车间实时信息反馈的车间作业动态调度方法、基于SOA的系统集成实现方案、基于XML的系统间数据集成和共享机制等关键技术。最后,基于以上研究,针对重庆某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车间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设计和开发一套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并应用于该企业车间生产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面向流程企业的集成化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流程企业的集成化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评述 |
2.2 跨境电商概述 |
2.2.1 跨境电商的定义与内涵 |
2.2.2 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 |
2.2.3 跨境电商的运营特性 |
2.2.4 跨境电商企业总体发展概况 |
2.3 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优化概述 |
2.3.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概况 |
2.3.2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法 |
2.3.3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内容 |
第3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
3.1 Z跨境电商公司简介 |
3.2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 |
3.2.1 Z跨境电商公司的跨境采购现状 |
3.2.2 Z跨境电商公司的跨境供应现状 |
3.2.3 Z跨境电商公司的电商运营现状 |
3.2.4 Z跨境电商公司的跨境物流现状 |
3.2.5 Z跨境电商公司的信息共享现状 |
第4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 Z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诊断的方法与过程 |
4.2 冗长的采购提前期,快速响应能力待提升 |
4.3 供应流程不尽合理,上下游衔接不够顺畅 |
4.4 跨境运营渠道单一,线下体验服务不理想 |
4.5 跨境物流缺乏协调,物流效率低成本偏高 |
4.6 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信息共享滞后 |
第5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环境分析 |
5.1 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因素 |
5.1.2 经济环境因素 |
5.1.3 社会环境因素 |
5.1.4 技术环境因素 |
5.2 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2.5 SWOT矩阵分析 |
第6章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
6.1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目标 |
6.2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原则 |
6.3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思路 |
6.4 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具体方案 |
6.4.1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入推拉混合采购策略 |
6.4.2 供应与需求协同驱动,加强供应全流程优化重组 |
6.4.3 拓宽线上线下运营渠道,打造虚实结合运营网络 |
6.4.4 改善跨境物流运作模式,整合企业外部物流资源 |
6.4.5 构建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中信息共享 |
第7章 Z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结构保障 |
7.2 企业文化保障 |
7.3 要素资源保障 |
7.4 评价和激励机制 |
7.5 风险管理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量子密钥分发专用数据处理芯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发展概述 |
1.1.1 量子密钥分发发展回顾 |
1.1.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建设 |
1.1.3 量子密钥分发发展趋势 |
1.2 量子密钥分发面临的挑战 |
1.2.1 单光子探测技术 |
1.2.2 量子中继 |
1.2.3 技术标准化 |
1.2.4 设备小型化 |
1.3 本论文内容 |
第2章 QKD系统集成化方案 |
2.1 40MHz-QKD设备 |
2.1.1 量子密钥分发流程 |
2.1.2 40MHz-QKD设备结构 |
2.1.3 数据处理子系统需求 |
2.1.4 40MHz-QKD设备面临的挑战 |
2.2 基于ASIC技术的QKD方案 |
2.2.1 系统架构 |
2.2.2 关键技术 |
2.2.3 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QKD_SOC芯片设计 |
3.1 QKD_SOC芯片总体结构 |
3.1.1 设计指标 |
3.1.2 结构及功能划分 |
3.1.3 工作流程 |
3.2 光源编码 |
3.2.1 发光编码 |
3.2.2 存储控制 |
3.2.3 流量控制 |
3.3 探测器模型 |
3.4 探测器控制 |
3.5 QKD协处理器 |
3.5.1 QKD协处理器结构 |
3.5.2 基矢比对 |
3.5.3 密钥累积 |
3.5.4 密钥纠错 |
3.5.5 隐私放大 |
3.5.6 密钥下发 |
3.5.7 身份认证 |
3.5.8 存储空间分配 |
3.5.9 复分接 |
3.6 TCP/IP卸载引擎 |
3.6.1 TOE整体结构 |
3.6.2 MAC模块 |
3.6.3 ARP模块 |
3.6.4 IP模块 |
3.6.5 ICMP模块 |
3.6.6 UDP模块 |
3.6.7 TCP模块 |
3.7 CPU及其子系统 |
3.7.1 中央处理器 |
3.7.2 互联总线 |
3.7.3 低速外设 |
第4章 QKD_SOC验证 |
4.1 验证目标 |
4.2 TCP/IP卸载引擎验证 |
4.3 CPU子系统验证 |
4.4 QKD子系统验证 |
4.5 QKD业务验证 |
4.6 验证总结 |
第5章 芯片测试 |
5.1 QKD_SOC芯片 |
5.2 芯片测试大纲 |
5.3 测试板 |
5.3.1 测试板结构 |
5.3.2 核心板功能 |
5.4 芯片测试项目 |
5.4.1 系统启动测试 |
5.4.2 JTAG调试模式测试 |
5.4.3 CPU子系统测试 |
5.4.4 调试网口测试 |
5.4.5 密钥协商网口测试 |
5.4.6 QKD子系统测试 |
5.5 测试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集群项目管理 |
1.2.2 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1.2.3 BIM技术 |
1.2.4 基于BIM的管理平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逻辑结构 |
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信息模型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基本概念 |
2.1.1 集群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2 集成相关理论 |
2.2.1 集成的内涵 |
2.2.2 集成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
2.2.3 制造业集成相关理论 |
2.2.4 综合集成相关思想 |
2.3 BIM及相关技术 |
2.3.1 BIM技术及特点 |
2.3.2 GIS技术 |
2.3.3 模型轻量化技术 |
2.3.4 BIM与 GIS数据融合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BIM技术应用总体架构研究 |
3.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概念的提出 |
3.2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集成管理模式BIM技术应用框架 |
3.2.1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维度分析 |
3.2.2 基于BIM技术的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 |
3.2.3 组织集成 |
3.2.4 过程集成 |
3.2.5 信息集成 |
3.3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应用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模型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源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
4.1.1 基于分区块建模法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建模技术 |
4.1.2 基于大重叠率的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建模技术 |
4.1.3 多层级规划混合建模技术 |
4.1.4 基于片区统一建模标准的设计、施工BIM模型建模 |
4.2 BIM模型到GIS模型转化技术 |
4.2.1 基于通用数据格式的IFC到 CityGML的转化 |
4.2.2 基于数据解析与重构的DGN格式到UDB的转化 |
4.3 基于坐标变换与地形整平的多源模型融合技术 |
4.3.1 模型坐标变换 |
4.3.2 GIS模型处理 |
4.4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多源模型动态加载技术 |
4.4.1 基于线性八叉树的模型空间索引方式 |
4.4.2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平台研究 |
5.1 建设管理平台需求研究与设计 |
5.1.1 业务需求分析 |
5.1.2 解决思路 |
5.2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 |
5.2.1 建设管理平台架构思路 |
5.2.2 建设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
5.2.3 建设管理平台业务架构 |
5.2.4 建设管理平台技术架构 |
5.2.5 建设管理平台数据架构 |
5.3 建设管理平台功能实现 |
5.3.1 项目层级功能设计 |
5.3.2 项目群功能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实践研究 |
6.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6.1.1 前海合作区规划与集群市政工程建设情况 |
6.1.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实施面临的挑战 |
6.1.3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模式 |
6.2 前海集群市政工程项目集成管理BIM技术应用实践 |
6.2.1 基于BIM的组织集成 |
6.2.2 基于BIM的过程集成 |
6.2.3 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未来的工作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大型酒店相关内容 |
2.2 运维管理相关理论 |
2.3 BIM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4 物联网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
3.1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
3.2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现存的问题 |
3.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内容及功能需求 |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维管理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
4.2 相关技术与标准研究 |
4.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构建思路与目标 |
4.4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系统构建 |
5.1 信息获取层 |
5.2 网络传输层 |
5.3 信息存储与应用层 |
5.4 信息复用层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BIM模型构建和处理 |
6.3 物联网设备部署及组网 |
6.4 运维数据库的构建 |
6.5 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暖通空调系统BIM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BIM平台下传统设计方法遇到的问题 |
1.1.2 BIM及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暖通空调BIM技术发展概况 |
1.2.2 标准化设计技术发展概况 |
1.2.3 BIM及装配式技术发展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提出 |
2.1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定义及划分原则 |
2.1.1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定义 |
2.1.2 暖通空调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划分原则 |
2.2 暖通空调水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划分 |
2.2.1 水系统标准化模块划分的依据 |
2.2.2 水系统标准化模块 |
2.3 暖通空调风系统标准化模块的划分 |
2.3.1 风系统标准化模块划分的依据 |
2.3.2 风系统的标准化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的提出及创建方法 |
3.1 工程结构体的定义及分类 |
3.2 Revit设计平台功能简述 |
3.3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标准 |
3.3.1 工程结构体创建的基本原则 |
3.3.2 工程结构体的命名及分类标准 |
3.3.3 工程结构体图形模型的创建标准 |
3.3.4 工程结构体信息模型的创建标准 |
3.4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的创建方法 |
3.4.1 工程结构体的创建 |
3.4.2 标准化的工程结构体参数信息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暖通空调系统工程结构体云平台的开发 |
4.1 工程结构体云平台开发方案 |
4.1.1 功能需求 |
4.1.2 系统说明 |
4.1.3 开发方案 |
4.1.4 环境搭建 |
4.2 工程结构体云平台Web系统开发 |
4.2.1 需求分析 |
4.2.2 系统架构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系统模块划分 |
4.3 面向Revit设计平台的工程结构体插件开发 |
4.3.1 需求分析 |
4.3.2 系统架构设计及接口说明 |
4.3.3 系统模块划分 |
4.4 工程结构体后台管理系统开发 |
4.4.1 需求分析 |
4.4.2 系统模块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及工效评价 |
5.1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提出 |
5.1.1 基本思想 |
5.1.2 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应用流程 |
5.2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工效评价方法 |
5.3 面向设计需求的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案例 |
5.3.1 案例背景及系统分析 |
5.3.2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5.3.3 工效统计分析 |
5.4 面向装配式施工的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案例 |
5.4.1 案例背景及系统分析 |
5.4.2 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工程结构体命名表 |
附录B 工程结构体标准化的插入点定义 |
附录C 设备、管件、管路附件的可见性设置 |
附录D 面向设计的工程结构体信息模型 |
附录E 面向装配式施工的工程结构体信息模型 |
附录F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行为统计 |
附录G 工程结构体的算量导出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生产计划管理的内涵 |
1.2.2 生产计划管理理论综述 |
1.2.3 离散制造业作业计划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分析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2 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体系构建 |
2.1 引言 |
2.2 离散制造业生产计划管理业务过程建模 |
2.2.1 离散制造生产流程特点分析 |
2.2.2 离散制造生产计划管理业务过程模型 |
2.2.3 作业计划管理的行业差异 |
2.3 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的内涵 |
2.4 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体系 |
2.4.1 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体系结构 |
2.4.2 基于BPS/MES/PCS的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功能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动态关键路径的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离散制造业作业计划管理特点 |
3.2.1 离散制造业作业计划管理流程 |
3.2.2 离散制造业作业计划编制特点分析 |
3.3 作业计划与MRP的集成控制模式 |
3.4 作业计划编制问题建模 |
3.4.1 作业计划编制问题分析 |
3.4.2 作业计划编制问题模型 |
3.5 作业计划编制的动态关键路径算法 |
3.5.1 作业计划编制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
3.5.2 作业计划编制的动态关键路径算法 |
3.5.3 动态关键路径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分析 |
3.6 应用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4 面向柔性工艺的作业计划调度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面向柔性工艺的作业计划调度问题描述 |
4.3 FPJSP的数学模型 |
4.4 调度算法分析 |
4.4.1 遗传算法 |
4.4.2 变邻域搜索算法 |
4.5 求解FPJSP的混合遗传算法 |
4.5.1 遗传算子设计 |
4.5.2 改进的变邻域搜索算法 |
4.5.3 求解FPJSP混合遗传算法整体流程 |
4.6 应用算例 |
4.6.1 实验描述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作业计划执行过程跟踪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作业计划执行过程跟踪的相关定义 |
5.2.1 作业计划执行过程跟踪 |
5.2.2 产品可追溯性 |
5.2.3 追溯单元 |
5.3 作业计划执行过程跟踪的信息模型 |
5.4 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批次跟踪建模 |
5.4.1 n维仿射空间 |
5.4.2 批次形成与n维仿射空间的关系 |
5.4.3 批次的处理规则 |
5.4.4 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批次跟踪模型 |
5.5 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跟踪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
5.5.1 传统跟踪数据存储结构 |
5.5.2 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跟踪数据存储结构 |
5.6 基于n维仿射空间的作业计划跟踪算法 |
5.6.1 作业计划执行过程跟踪算法 |
5.6.2 算法的复杂性分析 |
5.7 应用算例 |
5.8 本章小结 |
6 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原型系统研究 |
6.1 引言 |
6.2 应用背景 |
6.3 系统开发环境 |
6.4 系统设计 |
6.4.1 体系结构设计 |
6.4.2 功能模块设计 |
6.4.3 系统集成接口设计 |
6.4.4 系统流程设计 |
6.5 系统实现 |
6.5.1 基础数据管理 |
6.5.2 作业计划编制管理 |
6.5.3 作业计划调度管理 |
6.5.4 作业计划执行管理 |
6.5.5 决策支持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面向制造企业的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
1.1.2 企业制造的信息化主要内容 |
1.1.3 制造企业工艺与制造管理信息化 |
1.2 制造企业工艺与制造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工艺与制造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1.2.2 工艺与制造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3 工艺与制造过程中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课题提出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意义 |
1.5 本章要点 |
第二章 制造企业工艺信息模型 |
2.1 制造企业的工艺信息模型 |
2.1.1 工艺信息模型的定义与分类 |
2.1.2 工艺信息模型的组成 |
2.1.3 工艺信息模型库概念 |
2.2 工艺信息模型库中的设计信息模型 |
2.2.1 设计信息模型库概念 |
2.2.2 工艺信息模型库中的设计信息 |
2.2.3 工艺设计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协同策略 |
2.3 工艺路线模型 |
2.3.1 工艺路线定义与工艺路线的层次 |
2.3.2 工艺路线的多态性与工艺路线分组 |
2.3.3 工艺路线与工艺结构模型 |
2.3.4 工艺流转路线与制造项目 |
2.3.5 工艺工序路线与工艺规程文件 |
2.4 工艺规程模型 |
2.4.1 工艺规程文件的工序序列集合 |
2.4.2 工艺规程文件的组织层次 |
2.4.3 工艺规程文件的工序模型 |
2.4.4 工艺文件中的工作中心与设备 |
2.4.5 工艺文件中的工具模型 |
2.4.6 工艺文件中的辅料模型 |
2.4.7 工艺文件中的工艺卡片模型 |
2.4.8 工艺文件中的图文档模型 |
2.5 工艺成本模型 |
2.5.1 工艺成本模型 |
2.5.2 工艺规程的工时定额模型 |
2.5.3 工艺规程的材料定额模型 |
2.6 本章要点 |
第三章 制造企业的工艺过程模型 |
3.1 工艺业务过程的划分 |
3.2 工艺原始数据形成 |
3.2.1 设计数据导入 |
3.2.2 设计数据迁移成为工艺数据的策略 |
3.2.3 设计数据迁移为工艺数据的流程 |
3.2.4 数据迁移效果 |
3.3 工艺路线文件编制 |
3.3.1 工艺路线文件编制策略 |
3.3.2 零件工艺路线文件编制 |
3.3.3 部件工艺路线文件编制 |
3.4 工艺规程文件编制 |
3.4.1 特定零部件的工艺规程编制 |
3.4.2 特定零部件族的工艺规程编制 |
3.4.3 工艺规程的图文档编制 |
3.5 工艺数据文件下发 |
3.5.1 工艺数据下发内容 |
3.5.2 工艺数据下发规则 |
3.5.3 工艺数据下发标志位设立与修改 |
3.5.4 工艺数据的下发流程 |
3.6 工艺规程智能化研究 |
3.6.1 工艺智能化研究的内容 |
3.6.2 零部件、工艺规程和工艺路线之间的关系 |
3.6.3 工艺规程代码的定义规则 |
3.6.4 工艺规程代码属性设定智能化 |
3.7 本章要点 |
第四章 制造企业的生产信息模型 |
4.1 制造企业的生产信息模型 |
4.1.1 生产信息模型的定义与分类 |
4.1.2 生产信息模型的组成 |
4.2 生产工艺模型 |
4.2.1 生产工艺模型库的内容 |
4.2.2 生产工艺模型与技术工艺模型的协同 |
4.3 生产计划模型 |
4.3.1 生产计划期量标准 |
4.3.2 主生产计划模型 |
4.3.3 零部件生产计划模型 |
4.4 生产任务模型 |
4.4.1 生产任务模型的组成 |
4.4.2 车间任务模型 |
4.4.3 采购任务模型 |
4.4.4 外协任务模型 |
4.5 生产成本模型 |
4.5.1 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模型概述 |
4.5.2 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模型的分类 |
4.5.3 制造企业成本要素模型 |
4.5.4 制造企业成本计算模型 |
4.5.5 制造企业成本差异分析 |
4.6 本章要点 |
第五章 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模型 |
5.1 生产业务过程的主要内容 |
5.2 生产工艺数据形成 |
5.3 生产计划编制 |
5.3.1 主生产计划编制 |
5.3.2 零部件生产计划编制 |
5.4 生产计划下达与生产任务形成 |
5.4.1 生产任务模型与生产计划模型的协同 |
5.4.2 车间计划下发转化为车间任务 |
5.4.3 采购计划下发转化为采购任务 |
5.4.4 外协计划下发转化为外协任务 |
5.5 车间任务下达、排程与分析 |
5.5.1 车间任务 |
5.5.2 车间任务排程 |
5.5.3 车间工序计划单 |
5.5.4 车间工序派工 |
5.5.5 车间工序报工 |
5.5.6 车间任务进度报告、任务负荷报告分析 |
5.6 车间物料转移控制 |
5.6.1 车间物料的状态 |
5.6.2 车间领料与收料 |
5.6.3 车间成品入库 |
5.6.4 车间发料与送料 |
5.7 生产任务监控 |
5.8 本章要点 |
第六章 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 |
6.1 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变动因素的控制 |
6.1.1 工艺与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变动因素 |
6.1.2 工艺与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变动因素的影响范围 |
6.1.3 工艺与生产管理活动对变动的响应 |
6.2 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
6.2.1 工艺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2.2 生产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2.3 车间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2.4 采购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2.5 物流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2.6 质量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2.7 成本管理业务系统功能 |
6.3 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模型驱动软件平台 |
6.3.1 模型驱动应用软件平台的研究背景 |
6.3.2 模型驱动软件平台的应用系统组成 |
6.4 模型驱动应用软件开发策略与技术工具 |
6.4.1 模型驱动应用软件开发策略 |
6.4.2 模型驱动技术工具 |
6.5 模型驱动软件平台框架 |
6.5.1 模型驱动参数化开发策略 |
6.5.2 模型驱动单表框架模式 |
6.5.3 模型驱动的主从表框架模式 |
6.5.4 模型驱动关系表框模式 |
6.6 集成化工艺与制造管理系统应用实例 |
6.7 本章要点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来源 |
1.1.3 研究意义 |
1.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研究综述 |
1.2.1 生产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混合流程企业及其生产管理研究 |
1.2.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应用 |
1.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 |
1.3.1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问题概述 |
1.3.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特点 |
1.4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 |
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结构 |
2.1 引言 |
2.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流程特点 |
2.2.1 制造业生产流程概述 |
2.2.2 制造业生产工艺过程分类 |
2.2.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 |
2.2.4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特点 |
2.2.5 我国混合流程企业的组织形式 |
2.3 xBOM体系与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
2.3.1 面向混合流程企业的xBOM体系 |
2.3.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架构需求 |
2.3.3 基于xBOM的矩阵式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及其优化算法 |
3.1 引言 |
3.2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需求 |
3.2.1 MRPⅡ在混合流程企业中的应用 |
3.2.2 精益生产模式在混合流程企业中的应用 |
3.2.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需求 |
3.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
3.3.1 工艺流程图模型 |
3.3.2 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层级模型 |
3.3.3 车间级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模型 |
3.4 基于简化模拟退火算法的生产计划优化 |
3.4.1 面向启发式算法的多规则建立和表达 |
3.4.2 基于生产进度规则的生产计划优化算法与步骤 |
3.5 基于能力平衡的动态调度方法 |
3.5.1 一种两生产单元的能力平衡模型 |
3.5.2 动态调度规则和算法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批次映射的物料跟踪技术 |
4.1 引言 |
4.2 混合流程企业物料跟踪的需求 |
4.2.1 物料跟踪的基本需求 |
4.2.2 混合流程企业物料跟踪的多样性 |
4.3 混合流程企业物料跟踪模型 |
4.3.1 物料批次集合与映射 |
4.3.2 构造映射和动态映射 |
4 3.3 混合流程企业多环节的物料跟踪 |
4.4 物料跟踪信息的应用 |
4.4.1 产品档案的建立 |
4.4.2 关键产品和工序的控制 |
4.4.3 成本发生过程的跟踪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过程集成的作业数据集市 |
5.1 引言 |
5.2 过程集成与作业管理法(ABM) |
5.2.1 ABM与作业成本法(ABC)的关系 |
5.2.2 ABC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分析 |
5.2.3 混合流程企业对作业数据集市的需求 |
5.3 作业模型与作业转换方法 |
5.3.1 面向对象的作业模型 |
5.3.2 作业转换原理与方法 |
5.3.3 全面作业数据的收集 |
5.4 作业数据集市建立及应用 |
5.4.1 作业数据集市的建立 |
5.4.2 三维作业分析模型 |
5.4.3 作业成本视图的抽取 |
5.5 本章小结 |
6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启发式项目过程 |
6.2.1 传统软件开发模型 |
6.2.2 启发式项目过程分析 |
6.2.3 启发式项目过程的企业实践 |
6.3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
6.3.1 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
6.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6.3.3 支持系统的软件架构 |
6.3.4 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 |
6.4 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实施应用 |
6.4.1 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与ERP集成方案 |
6.4.2 基础数据管理 |
6.4.3 生产计划管理 |
6.4.4 物料跟踪技术应用 |
6.4.5 作业数据集市应用 |
6.4.6 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应用实效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
1.1.2 信息化在建筑业中的重要性 |
1.1.3 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建筑业信息化的主导地位 |
1.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基本概念 |
1.2.1 信息化相关基本概念 |
1.2.2 施工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 |
1.3 国内外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的选题来源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和问题总结 |
2.1 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行业环境现状分析 |
2.1.1 施工总承包为主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2.1.2 项目法施工为主的施工总承包方项目管理模式 |
2.1.3 多种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层的项目管控模式共存 |
2.1.4 不同类型项目特点及管理模式迥异 |
2.1.5 各地存在多样的地方标准 |
2.1.6 施工总承包企业存在不同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层次 |
2.2 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难点分析 |
2.2.1 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
2.2.2 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要突破的难点 |
2.3 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
2.3.1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2.3.2 企业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现状 |
2.3.3 应用系统建设现状 |
2.3.4 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总结 |
2.4 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
2.4.1 建立指导性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概念框架 |
2.4.2 建立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 |
2.4.3 开发适用性强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践研究 |
第3章 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概念框架 |
3.1 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概念框架的引入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本章研究目的 |
3.2 ERP与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概念框架 |
3.2.1 以ERP为代表的思想构成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概念框架 |
3.2.2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比较 |
3.2.3 制造业ERP不能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框架 |
3.3 国内外建筑业信息化概念框架研究现状 |
3.3.1 国外建筑业信息化概念框架的研究现状 |
3.3.2 国内建筑业信息化概念框架的研究现状 |
3.3.3 国内外建筑业信息化概念框架的研究现状总结 |
3.4 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概念框架 |
3.4.1 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用框架模式 |
3.4.2 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 |
4.1 经营投标管理 |
4.1.1 经营投标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
4.1.2 经营投标管理的主要业务参考模型 |
4.1.3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经营投标管理分析 |
4.1.4 信息化模式下的经营投标管理模型 |
4.1.5 经营投标管理信息化总结 |
4.2 合同管理 |
4.2.1 合同管理是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的主线 |
4.2.2 施工总承包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业务参考模型 |
4.2.3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合同管理分析 |
4.2.4 信息化模式下的合同管理参考模型 |
4.3 分包管理 |
4.3.1 分包管理在施工总承包企业中的地位 |
4.3.2 分包管理的主要业务模型 |
4.3.3 分包管理信息化管理参考模型 |
4.3.4 分包管理信息化总结 |
4.4 物资管理 |
4.4.1 物资管理是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物质基础 |
4.4.2 物资管理的主要业务参考模型 |
4.4.3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4 信息化模式下的物资管理参考模型 |
4.4.5 物资管理信息化参考模型总结 |
4.5 成本管理 |
4.5.1 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
4.5.2 传统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4.5.3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参考模型 |
4.5.4 成本预测和计划子系统模型 |
4.5.5 施工成本核算子系统模型 |
4.5.6 施工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模型 |
4.5.7 施工成本控制子系统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实践研究 |
5.1 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案 |
5.1.1 构建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
5.1.2 构建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
5.1.3 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集成化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方案 |
5.2 成本预测和计划子系统的实践研究 |
5.2.1 施工总承包企业成本预测和计划实践模式的多样性 |
5.2.2 成本预测和计划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 |
5.2.3 企业定额的制订和管理 |
5.2.4 成本预测和计划中的预算导入管理 |
5.2.5 成本计划的编制管理 |
5.2.6 资源计划的编制管理 |
5.3 成本核算子系统实践研究 |
5.3.1 成本核算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 |
5.3.2 实现与业务系统集成的成本核算子系统实践研究 |
5.3.3 费用登记方式的成本核算子系统实践应用 |
5.4 工程收支管理子系统实践研究 |
5.4.1 工程收支管理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 |
5.4.2 实现与业务系统集成的工程收支管理子系统实践研究 |
5.4.3 联合经营模式下通过工程收支子系统进行成本控制实践应用 |
5.5 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实践研究 |
5.5.1 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的作用 |
5.5.2 北京某建工集团的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实践应用 |
5.5.3 天津某市政施工企业的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实践应用 |
5.5.4 上海某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实践应用 |
5.5.5 北京某建筑装饰施工企业的成本动态分析子系统实践应用 |
5.6 成本控制子系统实践研究 |
5.6.1 成本控制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 |
5.6.2 成本事前控制的实践应用 |
5.6.3 成本事中控制实践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未来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10)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总结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选题的来源和目的 |
1.3.1 论文选题来源 |
1.3.2 论文研究目的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与运行模式 |
2.1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车间生产管理现状 |
2.1.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1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结构体系 |
2.2.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 |
2.3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
2.3.1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
2.3.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业务运行流程 |
2.4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总体信息集成框架 |
2.4.1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内部信息集成框架 |
2.4.2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外部信息集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部分关键技术研究 |
3.1 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的总体技术框架 |
3.2 基于车间实时信息反馈的车间作业动态调度方法研究 |
3.2.1 基于车间实时信息反馈的车间作业动态调度问题描述 |
3.2.2 基于车间实时信息反馈的车间作业动态调度模型 |
3.2.3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作业动态调度模型求解 |
3.3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系统集成实现方案 |
3.4 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的系统间数据集成和共享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4 应用案例 |
4.1 重庆力波车间生产管理现状与信息化的需求 |
4.2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 |
4.2.1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开发原则 |
4.2.2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
4.2.3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简介 |
4.3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实施和应用情况 |
4.3.1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实施情况 |
4.3.2 重庆力波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面向流程企业的集成化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Z跨境电商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D]. 熊玮.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量子密钥分发专用数据处理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 钟晓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新城区集群市政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D]. 向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暖通空调系统BIM工程结构体集成化设计方法[D]. 唐新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6]离散制造业集成化作业计划管理方法研究[D]. 马雪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7]面向制造企业的集成化工艺与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 王怀明. 天津大学, 2010(10)
- [8]混合流程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研究[D]. 李忠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9]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D]. 梁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9(01)
- [10]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集成化车间生产管理系统[D]. 沈超. 重庆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