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效果

增强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效果

一、提升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敏,王鲁晓,王莉[1](2022)在《父母陪伴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研究——亲子关系和情感分享的链式中介效应》文中提出为探究父母陪伴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路径,以及亲子关系和情感分享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文章采用"幼儿抗挫折能力问卷"对226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幼儿抗挫折能力与父母陪伴、亲子关系、情感分享均呈显着正相关;父母陪伴与亲子关系、情感分享均呈显着正相关;亲子关系与情感分享呈显着正相关。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父母陪伴通过三条路径来间接影响幼儿抗挫折能力:亲子关系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情感分享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亲子关系和情感分享发挥链式中介效应,其中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1.35%、29.81%、5.77%。父母陪伴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路径是间接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建议: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亲子情感分享,提高父母陪伴质量,进而提升幼儿抗挫折能力。

黄珊,刘雅丽,李音[2](2021)在《缘何留下:男幼师坚守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剖析男幼师坚守动因,对扩充、稳定男幼师队伍规模、革新幼儿园师资队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扎根理论原则,采用访谈法,运用NVIVO 11 PLUS对8位男幼师的坚守动因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显示:男幼师坚守动因包括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以及受环境和个体因素交互形成的愉悦情感体验。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社会提升幼师社会地位、区域推进男幼师联盟建设、园所拓宽男幼师职业发展空间、院校加强教育情怀培养的建议。

杨雨清,管雪娇,陈传锋[3](2021)在《从“啃老”现象论童年期家庭教养——高风险因素及其缓解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啃老"现象逐渐常态化。相关研究指出,童年经历与早期依赖性对今后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而家庭作为个体诞生与成长最初的摇篮、人格形成的关键场域,对个体终身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养,如家庭教养类型、家庭教养观念、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切入,初步解读与剖析"啃老"现象出现乃至蔓延的高风险因素,并从转变亲子观念、改善教养方式、建立亲密关系等角度提出相关思考与对策建议,以期为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啃老"现象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

刘淼[4](2021)在《高职学生成人依恋、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唐珍玲[5](2021)在《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突显,对其学习与生活也造成一定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人际交往效能感作为一种中介机制,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往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交往动机,能够预测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和情感变化。然而,目前对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还甚少。音乐治疗作为在心理健康领域有着不错成效的治疗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且大学生对音乐有着普遍的接受性,这为音乐治疗的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及音乐治疗作用机制相关理论,来探讨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改善人际交往问题,扩宽音乐治疗的应用研究领域,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开拓新思路。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使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及特点。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性别、年级、专业、家庭贫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研究二采用两组前后测对照及追踪的准实验设计,招募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八次团体音乐疗法的干预活动,对照组不施加处理。选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同时以《团体辅导单元反馈表》《助手观察记录表》《成员互评表》等为辅助工具,来获得质性数据。对所有研究数据及材料进行分析与探讨,检验并分析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同时在活动结束八周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量,检验了干预研究的持续效应。综合整个研究,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家庭是否贫困、家庭居住地类型、专业及年级这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存在着显着关联,但与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两个变量之间无显着关联。亲和效能与性别、专业和年级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关联;自我印象效能与家庭是否贫困和家庭居住地类型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利他效能与是否贫困、是否独生、家庭居住地类型、专业、年级五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沟通效能与年级之间存在显着关联,自我价值效能与专业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情绪控制效能与性别、是否贫困生、家庭居住地类型、年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2)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六个维度中,沟通效能得分最高,情绪控制效能则得分最低。(3)音乐疗法团体辅导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且在六个分维度上均有显着效果。(4)团体音乐疗法对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有良好的持续效应。

张树丽[6](2020)在《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研究 ——以A市大班幼儿为例》文中提出父亲在幼儿教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现实中,“父教缺位”现象仍广泛存在。究其原因,除了诸如父亲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少父亲对于自身在幼儿教养中的角色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些父亲一厢情愿地教养幼儿,从未去考虑幼儿内心深处的感受、体验乃至需求。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基于成人视角的教养方式,很难真正理解幼儿。相反,儿童视角便提供了解决之策,这就需要从儿童的角度探索父亲的角色,亦即是幼儿喜欢的父亲形象,抑或是幼儿期待的父亲形象。本研究结合作品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随机选取A市M园的一个大班的27名幼儿、A市X园的一个大班的25名幼儿和A市J园的一个大班的26名幼儿,一共78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从外表、言语、动作、情感、性格、能力这六个方面研究了78名幼儿的主题绘画作品,并对幼儿以及参与绘画幼儿的父亲做了相关访谈。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之调查结果是:“爸爸高大强壮”“爸爸穿得很帅”“爸爸说话很有趣”“爸爸多夸夸我”“爸爸牵我小手”“爸爸抱抱我”“爸爸保护我”“爸爸相信我”“爸爸陪陪我”“爸爸爱笑”“爸爸很有耐心”“爸爸说话算数”“爸爸会赚钱”“爸爸会做家务”“爸爸会玩游戏”。通过对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之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我们发现:理想角色内蕴着幼儿所需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理想角色倾向于“正面性”的家庭教养方式;理想角色注重“主体间性”在互动中的凸显;理想角色具有将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意识;理想角色是“外在美”和“内在好”的统一。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之成因如下:理想角色始于幼儿的基本需要,理想角色源于幼儿的生活世界,理想角色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理想角色见于幼儿的个性差异,理想角色成于幼儿的当前体验。基于已有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理想角色的特点能够直接地为父亲教养幼儿提供启示,理想角色的原因能够间接地为父亲教养幼儿提供启示。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直接启示如下:显现“爱”和“信任”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和善”而“坚定”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理解”与“对话”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原则;“拼”时间并“给”空间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策略;“内”“外”兼修立榜样应该成为父亲教养幼儿的路径。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间接启示如下:父亲要理解幼儿的基本需要,理解幼儿的生活世界,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理解幼儿的当前体验,并通过“对话”来达成“理解”。

李欣雨[7](2020)在《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提升教师学历来保障教育质量正在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高质量教师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毕业后开始选择到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幼儿教师数量和比重都在逐年增加,其专业成长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自我价值感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幼儿教师,他们对于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如何看待的,他们能否在工作中发挥出自我价值,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洞悉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并通过提供更好的支持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促进其专业成长和发展。本研究以辽宁省内110名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了解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感现状,结合访谈深入分析影响其自我价值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增强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生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主要包括学历优势、职业能力、职业成就、人际关系、工作价值等五个维度;2.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在学历优势方面得分最高,在职业成就方面得分最低;3.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在职务、劳动关系、硕士所修专业等人口学变量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教师的性别、教龄、园所性质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个人素质、幼儿园环境、社会关注与支持程度三方面。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建议:1.提升教师自我价值感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个人素养。教师应注重实践反思,激发自身的专业潜能;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塑造积极的心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2.教师自我价值感提升的重要条件是园所对教师的重视与支持程度。园所应重视研究生教师的价值,合理安排工作岗位;营造园所的科研氛围,发挥研究生教师的科研优势;拓展专业发展路径,为教师提供职位晋升空间和培训的机会;搭建成长阶梯,帮助教师规划其职业愿景。3.教师自我价值感提升的有力保障是社会环境的创设。国家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文化氛围,并为幼儿教师提供与其工作相匹配的薪酬待遇。

赵娜[8](2020)在《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制约教师工作热情的提高,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会使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损害。而由职业倦怠问题所导致的农村学前教师离职倾向加剧则会影响其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该问题已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研究,渐趋出现定性与定量研究不相调和的问题:有些研究理论性很强,但缺少实证性的依据,有些实证研究则缺少理论依据。由此,本研究将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依托,欲以实证研究为主,辅以理论研究的思路,深度揭示农村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本研究以全国18省34县的10581位县域内学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并运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对当前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展开翔实的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倦怠型、倦怠倾向明显型学前教师占比较大,分别占比26.9%、44.2%。(2)就人口学特征变量而论,男性、年龄越大、学历层次越高、处于离异状态的农村学前教师倦怠问题较为突出。就工作特征变量而论,教龄在4-5年及11-20年、职称较低、在编、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农村学前教师的倦怠问题应给予重视。就劳动力市场变量而论,西部、县镇、独立公办幼儿园农村学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高。(3)工作资源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457。其中直接效应为-0.356,间接效应为-0.102。工作资源潜变量的间接效应是通过对工作要求潜变量的负向影响,进而借助于工作要求潜变量的中介效应而达成。工作要求潜变量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正向影响,且作用总强度为0.295。幼儿园层变量的纳入提高了各潜变量对于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强度,因此,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1.构建具有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确保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2.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3.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4.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5.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6.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王娟[9](2020)在《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父亲教养方式是以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一种固定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它由父亲的教养态度决定,受父亲的个性、教养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父亲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的教养方式决定了父亲的教养效果,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学习能力和行为问题等各个领域都有影响。36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父亲进行教养方式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属于不同的亚文化区域,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亲子观念、习俗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会导致城乡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目前,对父亲教养方式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孩子认知、社会性、学习能力等关系的研究,而关于幼儿的父亲教养方式在城乡差异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丰富。鉴于此,本研究预通过大样本数据调查结合访谈法,对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城乡差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地考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讨论分析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性别、幼儿年龄、父亲学历、父亲职业的关系,了解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现状,并探究城乡父亲教养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2)以“父亲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在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等六个维度的差异比较,发现城市和农村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异同点。(3)针对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并结合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使父亲教养方式更加科学、有效。采用群体抽样法,选取枣庄市2所市直幼儿园和10个镇下属的乡村幼儿园的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样本数据470份,其中城市274份、农村196份。在收集问卷过程中选取部分幼儿教师和幼儿母亲进行访谈,以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从不同的维度对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结果进行城乡对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幼儿父亲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父亲学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具体表现在:父亲对女生有更多的温暖与理解,对男生有更多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在温暖与理解维度上,中专(或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父亲得分显着低于其他学历的父亲。在偏爱维度中,中专(或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父亲得分显着高于其他学历的父亲。(2)城市和农村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受幼儿性别、年龄的影响不显着。(3)城乡幼儿父亲在温暖与理解维度和过分干涉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城市幼儿父亲比农村幼儿父亲有更多的温暖与理解和过分干涉。(4)城乡幼儿父亲在惩罚与严厉维度和偏爱被试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农村幼儿父亲比城市幼儿父亲有更多的惩罚与严厉和偏爱被试。

刘艳菊[10](2019)在《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的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教育能够作用于人而厚植乡村人力资本。通过良好的教育公共资源与服务,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价值观念进步,实现劳动者知识更新与技能形成,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作为教育起点的乡村学前教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渐凋敝的乡村,乡村幼儿园如何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怎么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乡村幼儿园助力乡村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所快速发展的乡镇中心幼儿园——C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实地的田野考察,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资料收集方法,运用叙事的手法进行全面立体的描述,旨在系统分析C幼儿园能够复兴乡村人口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C幼儿园注重成人教育的教育模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形式多样的家园活动满足了农民家长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家长素质,提高了家长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C幼儿园能够促发家长精神变革也是多种力量的聚合反应,有幼儿教师的坚守与付出,有专家教授及老园长的引领,有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乡村凋敝的时代背景下,C幼儿园的发展不仅没有被“空心化”的乡村所影响,反而给乡村的发展注入着生机与活力,相关经验对于乡村幼儿园反哺乡村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乡村幼儿园要立足乡土文化,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建构园本课程。乡村幼儿园要加强利用家长资源,注重提升家长素质。政府要做好政策扶持与引导,要着力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幼儿教师,为乡村幼儿园的发展引入社会力量,提供充足的保障。

二、提升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升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父母陪伴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研究——亲子关系和情感分享的链式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测量工具
    (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二)父母陪伴、亲子关系、幼儿情感分享与抗挫折能力的相关分析
    (三)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四、研究结论
    (一)亲子关系在父母陪伴和幼儿抗挫折能力中的完全中介作用
    (二)情感分享在父母陪伴与幼儿抗挫折能力中的中介作用
    (三)亲子关系、情感分享在父母陪伴与幼儿抗挫折能力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五、研究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注重亲子情感分享
    (三)提高父母陪伴质量

(2)缘何留下:男幼师坚守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1. 访谈
        2. 编码
三、男幼师坚守动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坚守的外部保障
        1. 宏观层面:社会与职业发展环境
        2. 微观层面:幼儿园与家庭因素
    (二)情感体验愉悦:坚守的内生力量
        1. 高自我价值感与职业认同感
        2. 有集体归属感
    (三)个体因素:坚守的良好基础
四、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提升幼师社会地位,增进教师职业吸引力
    (二)区域:推进男幼师联盟建设,增强男幼师归属感
    (三)园所:拓宽男幼师职业发展空间,促进其专业成长
    (四)院校:加强教育情怀培养,激发教师德性自觉

(3)从“啃老”现象论童年期家庭教养——高风险因素及其缓解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啃老”现象触目惊心
    (二)童年家庭教养影响深远
二、“啃老族”童年期的家庭风险因素探析
    (一)特殊家庭教养类型的消极影响
        1.“421”式家庭结构——较小家庭规模的负面影响
        2.隔代教育——祖辈不当教养观念与方式的影响
        3.祖父辈协同教养家庭的两代碰撞——代际冲突的不良影响
        4.其他特殊家庭类型的负面影响
    (二)不当家庭教养观念的影响
        1.家庭亲子观的影响——模糊了代际关系的界限
        2.偏差幼儿观的影响——谨防走向两个极端
        3.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重智轻德,重智力发展而轻人格培养
    (三)不当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1.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影响
        2.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影响
        3.回避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亲子观念,明确代际关系
    (二)更新育儿理念,改善教养方式
    (三)高效沟通陪伴,建立亲密关系
    (四)树立良好榜样,培养抗挫能力
    (五)避免家庭教养冲突,提升协同教养质量
    (六)重视家庭功能,弥补不良家庭结构

(5)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总体方案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1.1 自我效能感概念
        2.1.2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2.1.3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
        2.1.4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维度
        2.1.5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
        2.1.6 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1.7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特点
    2.2 音乐治疗
        2.2.1 音乐治疗的概念
        2.2.2 音乐治疗的基本功能
        2.2.3 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2.2.4 音乐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2.2.5 音乐治疗的实证研究效果
        2.2.6 音乐治疗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干预中的优势
        2.2.7 团体音乐治疗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内容
        2.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2 拟研究的内容
3 研究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选取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程序
        3.2.4 数据处理
    3.3 研究数据分析
        3.3.1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分析
        3.3.2 亲和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3 自我印象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4 利他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5 沟通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6 自我价值感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3.7 情绪控制效能与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
    3.4 讨论
    3.5 结论
4 研究二 团体音乐疗法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对象
        4.3.1 干预对象
        4.3.2 研究者
        4.3.3 观察员
    4.4 研究方法
    4.5 研究工具
        4.5.1 团体音乐疗法方案
        4.5.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4.5.3 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
        4.5.4 团体活动总反馈表
        4.5.5 成员互评表
        4.5.6 助手观察记录表
        4.5.7 场地及设备
    4.6 团体音乐疗法的干预方案
        4.6.1 团体音乐疗法的总目标
        4.6.2 团体性质
        4.6.3 音乐活动方案设计
        4.6.4 团体音乐疗法方案的理论依据
    4.7 量化测评结果分析
        4.7.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
        4.7.2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4.7.3 追踪测量结果
    4.8 质性材料分析
        4.8.1 团辅单元反馈表分析
        4.8.2 团辅总反馈表分析
        4.8.3 成员互评表的分析
        4.8.4 实验后访谈分析
        4.8.5 助手反馈信息分析
        4.8.6 带领者的反思与总结
5 讨论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7 研究发现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理学实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附录3 团体音乐活动单元反馈表
    附录4 团体音乐活动总反馈表
    附录5 《助手观察记录表》
    附录6 《团体成员互评表》
    附录7 部分活动方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研究 ——以A市大班幼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调查
    第一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外在形象
    第二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内在品质
第三章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特点及原因
    第一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特点
    第二节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原因
第四章 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的启示
    第一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目的:显现“爱”和“信任”
    第二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方式:“和善”而“坚定”
    第三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原则:“理解”与“对话”
    第四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策略:“拼”时间并“给”空间
    第五节 父亲教养幼儿的路径:“内”“外”兼修立榜样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日益受到关注
        (二)教师自我价值感对其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关于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的研究匮乏,研究工具有待开发
        (四)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的研究
        (二)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
        (二)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一)问卷调查对象
        (二)访谈调查对象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的编制
        (二)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的现状
        (三)影响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因素
    五、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的编制
    一、初测问卷的形成
    二、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因素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四章 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现状分析
    一、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总体状况分析
    二、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各维度分析
        (一)学历优势方面
        (二)职业能力方面
        (三)职业成就方面
        (四)人际关系方面
        (五)工作价值方面
    三、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人口学变量差异及原因分析
        (一)不同性别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婚姻情况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三)硕士期间所修专业不同的教师自我价值感差异分析
        (四)不同教龄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职务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六)不同职称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七)不同劳动关系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八)不同月收入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九)不同园所性质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十)不同园所等级的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分析
第五章 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个人因素
        (一)内在个人特质
        (二)实践工作经历
        (三)学历优势认知
        (四)自身能力认知
        (五)职业发展需求
    二、幼儿园环境因素
        (一)园领导的认可
        (二)同事关系
        (三)园所氛围
        (四)园所晋升空间与专业发展机会
    三、社会压力与支持程度
        (一)家庭的支持程度
        (二)幼儿家长的认可程度
        (三)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评价
第六章 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的提升策略
    一、提升个人素养——教师自我价值感提升的根本途径
        (一)注重实践反思,激发自身专业潜能
        (二)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三)塑造积极心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园所重视支持——教师自我价值感提升的重要条件
        (一)重视研究生教师价值,合理安排教师工作岗位
        (二)营造园所科研氛围,发挥教师科研优势
        (三)拓展专业发展路径,为教师提供职位晋升空间与培训机会
        (四)搭建专业成长阶梯,帮助教师规划职业愿景
    三、社会环境创设——教师自我价值感提升的有力保障
        (一)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
        (三)营造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
第七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一)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二)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相关研究与概念界定
    一、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二、概念界定
        (一)县域
        (二)倦怠
        (三)职业倦怠
        (四)教师职业倦怠
        (五)学前教师职业倦怠
        (六)工作要求
        (七)工作资源
第二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相关研究
        (一)模型的缘起
        (二)模型的核心概念
        (三)模型的理论基础
        (四)模型的基本内容
        (五)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
        (六)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评价
    二、相关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研究工具
        (一)工作要求量表
        (二)工作资源量表
        (三)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四、研究样本选择和变量说明
        (一)样本分布情况
        (二)访谈样本情况
        (三)数据处理
        (四)变量说明
    五、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建构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假设检验
    一、基本描述性分析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样本分布基本情况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差异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二)工作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三)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三、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各变量的描述性估计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结构的验证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的建构
        (四)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受多重因素制约,整体上存在群体差异性
        (一)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人口学变量存在差异
        (二)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工作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三)学前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现状在劳动力市场特征变量存在差异
    二、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工作要求过多且面临诸多挑战
    三、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受制于责任边界不明
    四、工作资源对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负向影响
        (一)薪资待遇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低
        (二)同事合作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负向影响最高
        (三)决策参与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四)教学创新氛围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
        (五)教学资源对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显着负向影响
    五、工作要求在工作资源与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六、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存在幼儿园间的差异
第六章 研究建议
    一、构建组织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使县域内学前教师顺利度过职业倦怠上升期
        (一)实现县域内学前教师的工作职责从实然转向应然,制定合理的“平均工作要求”标准
        (二)营造合宜的工作环境,加强对县域内学前教师的人文关照
    二、完善园所工作资源水平、淡化编制分野,提升县域内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
    三、各地区弹性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学资源配置均衡化
    四、多维度引领园所工作资源改善,优化激励因素的实质作用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师合作机制,破解其倦怠困局
        (二)促进民主管理氛围的形成,切实解决其倦怠问题
        (三)从博弈到双赢,从源头发挥教学创新氛围的作用
    五、切实做到“对症施策”,确保不同属性幼儿园教师的倦怠问题得以解决
        (一)多措并举降低独立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
        (二)充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积极落实“两教一保”政策
        (三)复归小学附属幼儿园独立办园的权利,使教师的各项权益均得到保障
    六、关注倦怠适应型学前教师,确保其倦怠程度不再加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9)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文献综述
        1.1 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1.1.1 父亲教养方式的内涵
        1.1.2 父亲教养方式的分类
        1.1.3 父亲教养方式的测量
        1.1.4 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1.1.5 父亲教养方式作用的相关研究
        1.2 城乡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1.2.1 城乡概念的界定
        1.2.2 城市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1.2.3 农村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1.2.4 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
    2.问题提出
        2.1 选题缘由
        2.1.1 父亲积极的教养方式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1.2 目前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存在不足
        2.1.3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其必要性
        2.2 城市父亲和农村父亲两个群体比较研究的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1.1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2.1.2 自编访谈提纲
        2.3 数据录入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3.1.1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性别的关系
        3.1.2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年龄的关系
        3.1.3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学历的关系
        3.1.4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职业的关系
        3.2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3.2.1 温暖与理解维度的比较分析
        3.2.2 惩罚与严厉维度的比较分析
        3.2.3 过分干涉维度的比较分析
        3.2.4 偏爱被试维度的比较分析
        3.2.5 拒绝与否认维度的比较分析
        3.2.6 过度保护维度的比较分析
    4.讨论
        4.1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总体特征
        4.1.1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性别的关系
        4.1.2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年龄的关系
        4.1.3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学历的关系
        4.1.4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职业的关系
        4.2 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差异
        4.2.1 城市和农村父亲教养方式在温暖与理解维度上的差异
        4.2.2 城市和农村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与严厉维度上的差异
        4.2.3 城市和农村父亲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维度上的差异
        4.2.4 城市和农村父亲教养方式在偏爱被试维度上的差异
    5.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局限与未来展望
第三部分 教育建议
    1.重视男女差异,提升教养的科学性
    2.提升父亲教养水平,为教养幼儿提供更好的保障
        2.1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2.2 通过社会组织对父亲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2.2.1 搭建平台,通过社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2.2 幼儿园开展多种活动,引导父亲科学教养
        2.3 父亲自身应该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幼儿教养
        2.3.1 主动学习,提升学历水平和职业能力
        2.3.2 承担起教育职责,积极参与幼儿教养
    3.改善父亲教养方式,科学教养幼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3.1 农村父亲对幼儿多些温暖与理解,少些严厉与惩罚
        3.2 农村父亲对多个子女要因材施教,公平对待
        3.3 城市父亲对幼儿正确引导,减少过分干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计
一、X乡村民的过去和现在
    (一)孤独不安的村民
        1.留守的儿童
        2.不安的妇女
        3.边缘化的老人
    (二)快乐自信的村民
        1.不再留守的儿童
        2.积极向上的妇女
        3.老有所乐的老人
二、X乡C幼儿园的兴起与发展
    (一)高起点的办园
        1.诞生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下
        2.老将出马,步入正轨
    (二)“教育即唤醒”的办园理念
    (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1.多是城里来的正式老师
        2.村民也能来当老师
        3.定期有教授指导
    (四)回归乡土的生态教育
        1.生态园是天然的教育场所
        2.废旧物品的二次利用
        3.复兴的民间传统游戏
        4.文明礼仪蔚然成风
        5.免费开展特长班
    (五)园中的“大学”
        1.幼儿园“管”大学
        2.开放的教师队伍
        3.丰富的课程设置
        4.来自周边村落的学员
三、C幼儿园唤醒X乡村民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育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1.重视家长教育,满足了家长的精神生活
        2.发挥家长能力,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价值感
        3.建构乡土课程,培育了乡土自信
    (二)带头人起着引领性作用
        1.榜样的力量:执着于追梦的老园长
        2.村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S教授
    (三)幼儿教师起着内源性作用
        1.用心施教,吸引着村民
        2.无私奉献,感动了村民
    (四)多方力量起着保障性作用
        1.政府给予着支持与认可
        2.社会力量发挥着助推作用
四、关于C幼儿园的经验与启示
    (一)立足乡土文化,建构园本课程
    (二)加强家园合作,注重提升家长素质
        1.提供多样化的家长参与方式
        2.注重家长教育
    (三)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幼儿教师
    (四)增强社会力量的支持力度
        1.促进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2.引导媒体关注与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四、提升幼儿“自我价值感”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父母陪伴对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影响研究——亲子关系和情感分享的链式中介效应[J]. 黄晓敏,王鲁晓,王莉. 教育参考, 2022(01)
  • [2]缘何留下:男幼师坚守动因研究[J]. 黄珊,刘雅丽,李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11)
  • [3]从“啃老”现象论童年期家庭教养——高风险因素及其缓解对策[J]. 杨雨清,管雪娇,陈传锋. 教育观察, 2021(40)
  • [4]高职学生成人依恋、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刘淼.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团体音乐疗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干预效果[D]. 唐珍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儿童视角下父亲在幼儿教养中的理想角色研究 ——以A市大班幼儿为例[D]. 张树丽.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7]研究生学历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欣雨.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县域内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实证分析[D]. 赵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城乡幼儿父亲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D]. 王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乡村幼儿园复兴乡村人口的个案研究 ——基于X乡C幼儿园的田野考察[D]. 刘艳菊.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增强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