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地域性方言对英语学习者语调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鑫[1](2021)在《融合非汉语母语者的口语自动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
赵雅轩[2](2019)在《抖音搞笑短视频的语言文本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在以手机为主的新兴电子技术带动下的自媒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加之用户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人类社交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这给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众多短视频社交软件应运而生。在竞争激烈的短视频应用市场中,抖音凭借精准的定位和全方位的传播机制成为短视频软件中的后起之秀。抖音仅推出市场半年,就达到了用户量破亿,日播放量破10亿的惊天的战绩。抖音更是加入了2019年春晚互动,开设全民拍摄短视频参与抢红包环节,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抖音搞笑短视频更是凭借其幽默、诙谐的特点,成为了网民的新宠。由于搞笑短视频的制作者和参演人员多出身普通大众,对语言文本的表达未经受专业训练,加之约束传统媒体主持人和演职人员的语言准则在自媒体语境下被打破,维护抖音文本语言的纯洁性迫在眉睫。因此,为了更好的建立健全网络语言使用规范,维护网络语言环境,本文结合抖音等自媒体的特有属性来探讨搞笑短视频的文本表达形态及特征,从中发现其语言文本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策略,以此来引导抖音搞笑短视频的良性发展。文章提出,抖音搞笑短视频有其固有的文本特性,固可招徕众多用户驻足,但火爆的用户数额也使得抖音语言文本的使用错误频出。本文指出,抖音短视频是自媒体不断发展完善的产物,带有天然的大众属性,规范抖音短视频文本内容的传播必须从规范大众短视频语言开始,要求抖音短视频制作者在不违背语言伦理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文本语言。本文以语言学、大众传播之娱乐功能理论、“粉丝经济”理论等为理论支撑,采用内容分析法、类比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从抖音的发展、抖音搞笑短视频的语言文本表达样式、抖音搞笑短视频语言文本表达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抖音搞笑短视频的语言文本表达形态、优劣势分析及对策研究方面。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衡量媒体语言的标准不同于传统媒体,因此,如何在没有网络语言规范章程的前提下,既保证短视频的语言幽默诙谐,又恰当的规避搞笑短视频中语言文本表达产生的问题就成为了全文的研究难点。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概念界定角度,本文首先对“搞笑短视频”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概念界定,认为搞笑是一种短视频语言成分,被广泛应用在众多短视频类型中;与此同时,还对“文本表达”的定义予以解释;第二,本文对文本表达的研究基于短视频视角,有别于以往的对传统媒体和对文字内容的文本表达分析,将有声语言纳入文本范畴,即从语言文本角度出发,对抖音搞笑短视频加以研究;第三,本文结合语言学相关内容,对短视频的语言文本特性、语言文本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在国家未对网络媒体语言形成制约机制的前提下,从语言学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约束。本文提出以语用原则、语言修养、语言文化和语言伦理为衡量标准,加强对抖音短视频中搞笑语言的管控,从短视频制作者和参演人员的自律,抖友的舆论监督,抖音平台对语言文本的把关,社会的语言道德环境营造,政府对网络语言管理的立法等多方面强化对抖音搞笑语言的约束,促进抖音制作者积极改进不良的语言现象,力争提供更为纯净的网络语言氛围,以期达到更完善的语言效果,同时为其他短视频平台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刘秉栋[3](2018)在《在撕裂中聚合: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新南非被誉为“彩虹之国”,永葆“彩虹”不褪色有赖于青少年国家认同。南非国大党向来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将其视为在撕裂中实现聚合、推进多元一体国家建设的“决定性驱动器”。本研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认同教育实施过程、意义、困境进行考察,并通过透视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元素力图发现宏观政策目标落实情况,以期揭示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与国家认同教育之间的关系。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呈现出撕裂性特点,在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同时缺乏历史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尤其是种族嫌隙犹存、非洲身份迷失、排外心态撕扯无不对国家认同感造成冲击,致使南非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式微。第二部分主要考辩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意义、困境及认同教育政策的演化。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有助于增强爱国意识、提振民族自信、植入南非精神内核,但面临全球化侵袭、族群认同抗争、种族隔离教育后遗症未除等困境。南非新政府基于宪法精神开展教育改革、落实消除种族差异和性别歧视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以打造同一感和助力形成认同感,并通过统一课标、指导教材编写以传递国家符号、培植学习者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南非中小学文科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元素。鉴于国大党教材国有化设想落空,新南非主流教材大都由英国出版集团垄断和操控。这些教材基本遵循《课程评价政策声明》(CAPS)要求,文本中大量呈现了有助于培植国家认同感的内容。但同时也显现出有意无意地背离课标的迹象,如封面对南非国家意象提示比例较小、教材文本中国家象征呈现比例不高、民族英雄形象展示多但教育故事挖掘少、世界史占比远高于南非史且文本叙述缺乏受害者视角、将非洲其他国家描画为欠发达的落后形象,等等。如此,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中的一些现象能够从中得以解释。第四部分主要聚焦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发展路向。南非认识到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基于教育规模扩张提升教育质量,并先后出台国家规划、青年草案、教育规划等勾画未来发展蓝图,以加强青少年爱国意识和培育国家凝聚力。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家庭场域、社区场域、社会场域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打造教育共同体,以期聚合教育效能弥合撕裂的国家认同。对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的考察表明,新南非通过学校融合教育保障教育公平、打造青少年“共感”,力图促进国家认同感的生发和厚植,有助于增强国民向心力和凝聚力。相较于教育政策、课程改革而言,教材文本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有更为直接的影响。鉴于此,新南非在注重宏观政策调整的同时理应重视教材建设。然而,新南非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规划仍更多地聚焦宏观层面,对刚刚卸任的雅各布·祖玛总统强调的教材核心地位未能予以应有的彰显。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之路漫漫。
肖慧[4](2018)在《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语言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就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变现象。社会的嬗变促使语言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充分体现在构成语言体系的各个环节及因素中。与印欧、拉美语系不同,汉语是集音、形、义三要素为一体的、内蕴最为丰富的符号表意系统,而词汇(也可称为语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变异因素。语言对社会嬗变的变异对应正是来自词汇的敏感反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词汇的大量产生,正是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乃至新观念的集中反映。透过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的变异现象可以全面梳理并了解社会各阶段不同的发展形态及深层的变化原因。因此,研究语言的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语言本身的变异性是语言所独有的最本质的特征。随着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变化,现代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化中,最突出的就是词汇或者说语汇的变异。而词汇(或语汇)的变异功能又体现在词汇的增与减上,即:新词语的强势传播以及传统词语的弱化与隐退这两个方面。根据其来源,.新词语可以分为外来词、新造词及方言词三种形式。从其构成方式来看,新词汇可分为自源性新词和他源性新词。从构成新词汇的语素来看,外来语素又占绝对优势。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新词素的大量出现,使得新词汇较传统的汉语语汇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新的缩略词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二是在音节上向多音节方向转变;三是外来词与异族词显着增多;四是外来的字母代词的使用频率加大。现代汉语变异的第二个特征就体现在现代汉语共同语系统中语义,或者说词素的变异上。新时期汉语语义的变异是指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新义位的增加,以及对原词义理解与使用上的偏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就词汇(或语汇)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微小构成单位的词素来说,新时期汉语中产生的新词素并不多,且大都是音译外来词成分的语素化。通过汉语本身延伸而产生的新词素数量极少,且多是地方方言语素的加入,比如广东及港澳台等地区。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语义变异具有单义新词新增比例大、词义的组合性强,且词义分布地域广等特.点。现代汉语语法的变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汇的聚合;二是词汇的组合。目前,汉语中广泛使用的ABB或者AABB重叠式表达、语汇中类词缀的大量出现和表现在词的游移性方面的现象都属于聚合的范畴。组合式变异,包括两类:一是指出现的新的语法构成现象,二是指存在但偏离于传统语法组合规则的新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语法在组合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结构方面:“被X”结构”、“有+VP”结构以及“副+名”的新造词组合、动宾复合词带宾语等表达形式。这些语法变异现象的产生和兴起的深层原因正是源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不仅折射着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凸显了语言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语言的变异是内、外诱因合力的结果。内因包括语言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外因则包括社会变化、语言的认知与交际功能以及语用心理因素等等。新时期汉语大量新结构、新词族的出现,通常是先创造一个新词语或新结构,然后便进入了批量化的类词族、类结构“生产模式”。现代汉语中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似乎使汉语完全进入一个混沌、无序的发展状态,但汉语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正是通过其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调节与变异,不断地推动着汉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完美走向完美。随着社会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无序和不完美,语言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就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功能来看,其自身变异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合理性,这一矛盾体在汉语的发展变异过程中会得到完美的统一。
张天航[5](2017)在《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研究》文中认为语言能力是航空服务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航空服务人员肩负着航空安全,代表着我国航空服务水平,语言沟通能力及沟通技巧是衡量他们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加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本研究从对航空服务业从业人员语言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入手,以Bachman语言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维度(包括语言认知能力、语言情感能力、语言行为能力),依据该语言能力维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重新设置了语言类课程、并在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情感能力培养方法、语言行为能力实践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适时提出了提高语言能力的相应策略。经过为期两年的实证研究,该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旷战[6](2017)在《个体意库、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 ——基于精神科医患会话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基于自建口语语料库,结合教育社会学、话语分析、精神科医学等学科特点,主要运用个体化理论、合法化语码理论、评价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精神科医患会话场域实践中,医生如何调动个体意库中的社会符号资源,从而实现身份的拓扑性动态建构以及与患者的情感绑定。进入21世纪,系统功能语言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开发新的视角研究语义资源的使用,主要考察语篇变异与语言使用者变异;前者聚焦语义资源使用,后者关注个体运用语义资源协商建构身份。国内外学者从语言学的不同领域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等对身份展开研究,都取得了各自学科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理论视角、资源表征、机构话语以及关于知识、情感、权势的生产性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研究仍亟待加强,未形成一个微观与宏观、分析与阐释融合起来的层级—功能分析模式等。以上不足是本研究的理论考虑,而伴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代的到来,医患矛盾和精神健康问题大量涌现是选择精神科医患话语研究的现实动力。作为特殊机构性话语,精神科医患会话具有不同于日常话语的个体意库资源、话语身份、话语策略、权势关系、语域特点、语类结构等。医生本身既是可靠的诊断工具,也是有效的治疗工具;发挥其诊断和治疗功效,无疑需要建构得体的社会身份与良好的医患关系来实现。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资源所体现出的总体话语特征是什么?(2)精神科医生构建了哪些类型的具体身份,如何运用个体意库中的情感资源来实现与患者的情感绑定?(3)精神科医生建构身份所借助的社会符号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章从词汇语法、语篇语义、语域、语类四个层级对真实语境下的精神科医生话语进行描写、分析与阐释;将系统、语篇和语言使用者以及实现化、示例化、个体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将语篇分析与功能分析融为一体。通过“田野调查”,共收集80场有效医患会话,在此基础上转写成215,372汉字的小型语料库。接着,对该语料库相关参数进行赋码、标注、提取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如下:1.词汇语法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权力词汇属于典型性词汇语法资源。它涵盖精神分裂症症状与药物名称。阳性症状如幻觉与妄想出现频率较高,其中幻觉比例为56.1%,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症状,阴性症状出现比例较低;而抗精神病药物以第二代药物为主,如利培酮、氯氮平、丙戊酸镁等,前两者比例达49.3%。这些表征专门性知识语码的权力词汇在建构医生“内行”、“专家”、“权威”等“控制型”身份的同时,也体现出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较强的知识语码潜势。称呼语资源中的零称呼语、亲属称呼语、职衔以及机构身份称呼语、机构称呼语占97.7%;姓名称呼语、通用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占2.3%;变异式人称代词占3.7%。整体而言,医生话语正式程度较低,呈现出平等、轻松、亲切的谈话氛围,有助于与患者建立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借助这些指称性情感资源,精神科医生建构了“熟人”、“同伴”、“关心者”、“帮助者”、“评价者”等“关系型”身份,较好地实现了医患之间的情感绑定。研究发现及物性系统资源中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为识解医生经验的主要过程,也是医生建构身份的基础,三种资源占及物性资源的比例为73.6%,它在体现出话语客观性、权威性、有说服力等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医生“检查者”、“组织者”、“评价者”等身份特征。2.语篇语义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评价系统侧重“人”,协商系统侧关注“际”。协商系统主要借助语气资源实现,精神科医生话语中疑问、陈述、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资源所占比例分别为73.5%、25.3%、1.0%、0.2%,精神科医生对疑问句使用体现出“个体化”权力语法的特征。其中是非疑问句占60.2%、特指疑问句为38.1%、选择疑问句为1.7%。精神科医生所处的情景语境之一是面对各种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对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等语气资源的灵活使用,精神科医生在封闭和开放语气系统之间把握着对话题与话轮的控制,显示出她作为“提问者”、“检查者”、“组织者”等身份特征。无标记陈述句占50.1%;有标记陈述句占49.9%,两者比例大致相同。通过陈述句资源,精神科医生建构的是“知者”、“权威”等身份,它表明医生在客观陈述事实以增强话语可信度的同时,也在弱缓解机构性话语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祈使句出现频次很少则体现医患之间的语旨特征——较为平等的权势关系。医生话语中感叹句表达平等、友好的气氛,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体现出医生“积极评价者”的身份;句末语气词这些情感性资源的大量使用大都体现出委婉、平等、商榷的语气,体现出医生尝试弱化其权势身份的话语特征。医生话语中消极态度资源要远高于积极态度资源,前者占70.3%,后者为29.7%,以消极判断和鉴赏资源居多,建构出医生“检查者”、“诊断者”、“评价者”等身份特征。介入资源涵盖投射、情态、让步;投射中二声资源出现次数最高,达536次,占66.3%;情态资源以中低值道义型情态为主,占79.3%;让步资源有15种。通过对这些介入资源的使用,医生提升了话语的对话性、协商性,弱化了机构身份,拉近了与患者的情感距离,建构了“引导者”、“建议者”、“安慰者”等身份。级差资源以2455次高频出现,其中语势和聚焦资源分别占53.4%和46.6%。借助级差资源的强化或锐化,医生最大程度实现与患者的价值联盟与情感绑定。3.语域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语域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变量。语场主要体现出认知词汇密度在不同语类阶段的高低变化,如“精神科症状学”、“精神科病理学”、“精神科药物学”等知识语义域权威彰显的语场特点,也体现医生“知识权威”的身份特征。话轮长度、语篇长度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医患之间较为平等的权势身份关系;而医生对修正、打断、回述等话语方式的调配再次体现其“权威”身份的主导地位;更体现医患互动的合作性、亲和性、生产性,“情势”大于“权势”,“知识权势”的生产性是实现医患情感绑定的保障。一致的语旨特点则体现医患之间“熟人”的身份关系。语式中情景式与隐喻式的语码转换是医患双方情感绑定的情感资源,是话语产生与识解的社会语境因素,体现了医生个体意库中较强的知者语码潜势。它拉近了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建构了医生“老乡”、“关心者”、“引导者”等身份。4.语类资源、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语类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典型性的分类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会符号资源和话语策略。借助个体意库中的语类资源如语类阶段、基本语类、语类成分,精神科医生建构了“宏观语类身份”。该身份并非某个单一的、具体的身份,而是基于宏观语类目的而建构的“一系列身份的集合”。它基于拓扑学视角,以知识语码与知者语码为参数,将精神科医生身份划分为知识型、控制型、互动型、关系型四种类型,并由“教育者”、“专家”、“权威”、“倾听者”、“保密者”、“老乡”、“同伴”、“安慰者”等一系列具体身份而示例化。类型学视角不能呈现这些建构身份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而拓扑学则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将拓扑性身份定位为“一系列典型性的和边缘化的身份所形成的连续统”。它体现身份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逻辑连通性和语类目的导向性等特点。这些建构精神科医生身份的个体意库语类资源在实现与患者价值联盟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医患之间的情感绑定。本文对精神科医生如何调动个体意库资源来实现身份拓扑动态建构以及与患者情感绑定进行考察、分析、阐释,提出了“宏观语类身份”的概念,拓展了身份建构个体化研究的资源表征,彰显了知识与情感在个体化身份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强调“权势”的生产性、创造性,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身份建构研究,也可以帮助精神科医生更好地调动个体意库资源来建构恰当的话语身份,实现与患者的情感绑定,提高诊疗效果,减少乃至消弭医患冲突。
余顺[7](2016)在《信阳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信阳地区的方言发音特点进行归纳,在比较信阳方言与标准英语语音发音差异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提出针对信阳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行之有效的语音习得策略。英语学习研究在我国的开展方兴未艾,关于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策略研究也是浩如烟海。本文则重点着眼于信阳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力图揭示本区方言对于其英语学习的辩证影响,进而得到较强针对性的习得策略,让本方言区的英语学习者能够"知己知彼",学有所依,学有所的。
姚希[8](2014)在《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对于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由母语使用习惯而产生的部分消极影响的原因作出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来减少由于母语负迁移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张晓蓓[9](2014)在《《英语语言传记》(第9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的源文本是美国着名学者C.M. Millward和Mary Hayes的学术着作A Biograph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语言传记》)。笔者选取了该着作的“第9章:世界英语”进行英汉翻译实践。全文约一万字,由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报告重点分析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和困难,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笔者选用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作为在此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通过回顾和分析该翻译项目的翻译过程和典型案例,探讨了翻译此类文本时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在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特点,做好译前准备,并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二、运用翻译理论和相关翻译技巧,实现目标文本的翻译效果最大程度上接近源文本。充分关注目标语读者表达习惯,确保交际顺利进行。通过对翻译任务的综合描述和对案例的系统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译者必须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与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和译文的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准确理解并系统分析原文文本,综合利用所学的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翻译,避免漏译、误译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及英汉句式表达上的异同,尽量避免译文口语化,努力提高译文的质量。
何举纯[10](2014)在《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发展观为基石,采用综合的理论研究模式,在总结和批判前人的时态理论和描写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时态的非范畴化问题,提出了动态的时态观,创建了统一的描写方式,建立了稳定的评价体系。首先本研究提出了动态的时态观。动词时态和其他语言形式一样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时态范畴的发展变化是语言自身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多维度转换结果。时态范畴永远是动态的存在,会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发生相对的和绝对的非范畴化。本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论述英语动词时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对应关系。语言里不存在毫无意义的形式。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网络状的关系。时态构式和意义之间也存在多角度对应关系。时态的意义不是时态构式的各个构件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时态标记词的意义和许多其他因子的互动的结果。这种意义互动会导致时态结构超出常规范畴,但是仍然是有效的语言形式。本研究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建立一套统一的描写体系。本研究对英语动词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进行了形式和意义的界定,并提出了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观点。其绝对性体现在历时描写方面,具体表现为态标记词的语法化过程,而相对性体现在共时描写方面,具体表现为语篇图式对动词时态的语境化作用。本文对动词时态的非范畴化的描写涉及非限定小句、限定小句、小句复合体、动态语篇、长篇叙事语篇(包括叙事诗、戏剧话语)等多个层面,涵盖书面语和口头语不同语体,既有对非范畴化动词时态的基本语义理据的系统分析,又有对非范畴化动词时态的会话含义和语用原则的动态研究。特别是对非范畴化的动词时态的会话含义和时态选择原则的论述,以及对语篇时态结构模式的论述具有前沿理论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评价体系。目前现有的时态理论对非范畴化时态的研究零散而繁杂,缺乏统一的术语系统和评价体系。常用的术语有时态特殊用法、时态变异、时态不一致、时态超常用法等等。而对于动词时态的语义界定标准不一,混淆基本语义和规约意义以及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给动词时态研究和学习带来很多不便。本研究从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出发,以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多项对应关系为依据划分了英语时态的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对动词时态的基本语义、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界定有利于区分动词时态的原型意义和非原型意义。而动态语篇的原型时态结构和非原型时态结构的划分为语篇图式的时间属性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本文的第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动词时态互动假设。动词情景意义的非范畴化也是语境化的结果,具体体现为情景时间和时制短语时间的互动、限定小句和非限定小句的时间属性的互动、限定小句情景时间之间的互动、情景时间和语境知识的互动以及情景时间和论元的互动等几个方面。本研究的第六个方面的内容是完善视角转移假设。引起动词时态非范畴化语境化作用还体现在时间视角的转移方面。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心理识解过程,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多个维度,语言使用者有时候会根据交际需要不断切换视角和转移关注焦点。时间视角的转移主要是时域的切换和虚设。视角转移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主观思想和情态意义。本文对视角转移的论证贯穿整个研究体系,不但有小句的,小句复合体的,动态语篇和长篇叙事语篇都利用了视角转移假设。与此同时,本文对视角转移假设的形式分类、认知理据、语用含义和语篇功能提出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是同类型研究中比较完备的。本研究的第七个方面的内容是系统解释许多动词语法学里面存在的难题,如英语里是否有将来时、现在完成时之谜、时制短语的模糊时间属性对时态的限制、固定结构的缺省时态、条件句的时态问题、进行体的非完成语义本质、虚拟语气的本质、时态的距离性等等,分析方法统一,标准一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本文还建立了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的动态模型。本文的理论体系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显着的应用语言学意义。该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一些困扰人们的许多动词时态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同时本文的研究又具有很强的和包容性,可以把许多动词时态形式和语义的变体都纳入非范畴化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具有兼容性,可以和许多主流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这种理论体系还具有很大的迂回空间,可以多角度地探讨时态问题。本文直接依据的理论和假设有动词语义学,语法化学说,范畴化理论,语言非范畴化理论,构式语法,语境化理论,语用学理论,系统功能语法以及叙事学理论。
二、汉语地域性方言对英语学习者语调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地域性方言对英语学习者语调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抖音搞笑短视频的语言文本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抖音等自媒体的发展给短视频的兴盛提供可靠平台 |
2.搞笑短视频异军突起 |
3.搞笑短视频对语言文本表达喜忧参半 |
4.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强调主持人语言表达规范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抖音短视频的相关研究 |
2.关于搞笑短视频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文本表达的相关研究 |
4.关于语言学的相关研究 |
5.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四)相关概念及其阐释 |
1.抖音 |
2.搞笑短视频 |
3.文本表达 |
(五)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撑 |
1.研究方法 |
2.理论支撑 |
(六)主要的研究内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二、抖音App的发展情况分析 |
(一)抖音App的发展背景及近况 |
1.短视频兴起,市场竞争激烈 |
2.抖音上线,粉丝量快速攀升 |
3.搞笑短视频受宠,热度剧增 |
(二)抖音App的兴起与流行 |
1.移动端用户增长,泛娱乐化趋势显着 |
2.资本的大量涌入,促进抖音内容生产 |
3.新意见领袖层出,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
(三)抖音App的特点 |
1.去中心化的趋势显着,扩大受众群体 |
2.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丰富信息体量 |
3.创作转发群体草根化,增强传播效力 |
三、抖音搞笑短视频语言文本表达的特性分析 |
(一)张扬了个性,语言成为重要传播符号 |
1.“性格语言”张扬了短视频情节的角色化 |
2.非语言符号动漫化凸显用户语言的草根化 |
(二)增强了修辞,突出了信息的幽默色彩 |
1.利用言外之意,提高言语修辞效果 |
2.利用调协语音,提高言语音响效果 |
(三)丰富了语义,彰显语言人际传播功能 |
1.妙换语序,加强言语搞笑成分 |
2.巧设语境,增强言语趣味程度 |
(四)体现了融合,多形式吸引多元化用户 |
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模糊文化界限 |
2.新老电子媒介语言相融合,提高传达效率 |
四、抖音搞笑短视频语言文本表达的问题分析 |
(一)基础语言文本使用多出错 |
1.自造词的出现,语义含糊 |
2.语用结构不当,语法混乱 |
(二)地方性语言文本过度使用 |
1.方言的过度传播,地方语言遭恶搞 |
2.地域性脏话流行,侮辱性词汇层出 |
(三)英语与汉语的使用现杂糅 |
1.汉语直译英语,多出现英语发音偏误 |
2.中英文词汇混合搭配,拆分英语音节 |
(四)网络语言及符号使用污化 |
1.网络语言符号媚俗,审美趣味低级 |
2.网络语言暴力出现,网络环境复杂 |
(五)副语言文本的使用显庸俗 |
1.衣着离奇,体态奉承谄媚 |
2.动作低俗,表情矫揉造作 |
五、影响抖音搞笑短视频文本表达的因素 |
(一)粉丝经济的作用,经济利益成为发展动力 |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文本表达方式开放 |
(三)对象层次的多变,文本表达样式呈多样化 |
(四)用户素质的差异,文本表达意识观念不同 |
六、抖音搞笑短视频语言文本表达适度幽默的建议 |
(一)以语用原则为依据,夯实对话基础 |
1.遵守合作原则,营造和谐对话环境 |
2.遵守礼貌原则,构建健康交流语态 |
(二)以语言修养为标尺,尊重语言规律 |
1.提高知识水平,注重语言表达规律 |
2.形成性格语言,丰富语言表达手段 |
(三)以语言文化为核心,巩固语言魅力 |
1.掌握语言特征,尊重语言文化内涵 |
2.尊重地域语言,培养统一文化认同 |
(四)以语言伦理为底线,提高语言文明 |
1.纯洁言语内容,增强语言文明建设 |
2.净化言语行为,提高言语道德修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在撕裂中聚合: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 身份应答引发思考 |
2. 南非人的反应助力选题抉择 |
3. 研究的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核心概念界定 |
2. 国内外国家认同研究现状 |
3. 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现状 |
(三)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1. 场域理论概说 |
2. 理论分析框架 |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问题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的方法论 |
4. 具体研究方法 |
二、国家认同撕裂: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现状 |
(一) 田野观察: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充满矛盾 |
1. 田野概况 |
2. “卡布奇诺”:南非人眼中的国家 |
3. 种族裂痕未愈:黑白嫌隙时隐时现 |
4. 国家认同与区域认同冲突——非洲身份被遗忘? |
(二) 民调报告: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式微 |
1. 数据来源 |
2. 新南非国家认同的演变 |
3. 新南非国家认同的共时分析 |
(三) 个案审视:新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面临危机 |
1. 历史认同感缺失:中学生涂鸦索维托起义受害人 |
2. 政治认同感匮乏:“生而自由”一代投票弃权现象分析 |
(四) 小结 |
三、国家意识建构: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溯源 |
(一) 意义略考:新南非推进认同教育助力国家建构 |
1. 推进认同构建,增强爱国意识 |
2. 传递南非价值观,提振民族自信心 |
3. 激发团结意识,植入南非精神 |
(二) 从隔离走向融合:南非教育体系转型 |
1. 种族隔离教育 |
2. 新政府融合教育 |
(三) 新旧挑战交汇:南非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面临困境 |
1. 全球化侵袭 |
2. 族群认同抗争 |
3. 多语共存消解“共感” |
4. 种族隔离教育后遗症未除 |
(四) 小结 |
四、国家符号传递:新南非教材中的南非元素分析 |
(一) 缺位与嵌入:南非中小文科教材的外在特点 |
1. 国家缺位:南非中小学教材的编纂出版 |
2. 课纲指引:南非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依据 |
3. 意象嵌入:南非中小学教材的封面设计 |
(二) 契合与背离:南非中小学文科教材的文本特点 |
1. 选题特点:国家认同主题比例偏低 |
2. 契合目标:教材中促进国家认同的元素分析 |
3. 背离“初心”:“零课程”内容分析 |
(三) 国家象征与认同教育:符号传递培植身份感 |
1. 新南非国家象征 |
2. 教材中的国家象征符号 |
(四) 小结 |
五、聚合教育效能: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发展路向 |
(一) 提升教育质量,加强爱国教育 |
1. 扩大基础教育覆盖面取得显着效果 |
2.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描画新的发展蓝图 |
3. 青少年爱国意识教育受到重视 |
(二) 破解旧困境,迎来新挑战 |
1. 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应对全球化冲击 |
2. 融合民主教育理念,消解部族意识 |
3. 语言政策和实践张力续存 |
4. 黑白文化新失衡消解“共感” |
(三)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观察或访谈对象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田野工作札记(节选) |
附录4 部分教材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2.1.2 国外实证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 |
2.3 语言变异原因、定义及分类 |
2.3.1 语言变异的原因 |
2.3.2 语言变异的定义 |
2.3.3 语言变异的分类 |
第3章 汉语词汇变异现象 |
3.1 基于词汇学的词汇变异分析 |
3.1.1 词语长度 |
3.1.2 词语构成材料 |
3.1.3 结构方式 |
3.1.4 词性分布 |
3.2 词汇变异的表现分析 |
3.2.1 具有明显的词族特点 |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特点 |
3.2.3 ABB式叠词的变异特点 |
3.2.4 “被”字短语的变异特点 |
3.2.5 外来词的变异特点 |
3.2.6 新词产生 |
3.2.7 社会阶层方言形成 |
3.2.8 民族方言演进 |
3.2.9 普通话发展 |
3.3 词语变异的个案研究 |
3.3.1 成语变异分析 |
3.3.2 贬义词语褒义化变异分析 |
3.4 词汇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
3.5 小结 |
第4章 汉语语义变异现象 |
4.1 语义变异的类型 |
4.1.1 理性意义的变异 |
4.1.2 感情色彩的变异 |
4.2 语义变异的方式 |
4.2.1 认知主体的体验性 |
4.2.2 不同领域间的比较 |
4.2.3 不同领域间的互动 |
4.2.4 语义变异的激活方式 |
4.2.5 情感化的过程 |
4.3 词义变异 |
4.3.1 词义引申法产生的变异 |
4.3.2 语音模拟法产生的变异 |
4.3.3 缩略法产生的变异 |
4.4 语义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
4.4.1 变异的合理性 |
4.4.2 变异的不合理性 |
4.4.3 变异的规范化使用 |
第5章 汉语语法变异现象 |
5.1 语法变异的分类 |
5.1.1 聚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
5.1.2 组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
5.1.3 语言渗透产生的变异 |
5.2 句法推动下的语法变异 |
5.2.1 句法成分的变异 |
5.2.2 语序的变异 |
5.2.3 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 |
5.3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 |
5.3.1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的类型 |
5.3.2 词性的随意活用 |
5.3.3 语气、人称等代词的生造 |
5.3.4 混合句的大量使用 |
5.3.5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特点 |
5.4 语法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
5.4.1 规范性原则 |
5.4.2 规范性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
6.1 语言自身的发展因素 |
6.1.1 语言的功能因素 |
6.1.2 语用变化因素 |
6.1.3 语言类推因素 |
6.2 外界环境的因素 |
6.2.1 政治因素 |
6.2.2 科技因素 |
6.2.3 经济因素 |
6.2.4 媒体因素 |
6.2.5 文化因素 |
6.2.6 特定事件因素 |
6.3 内外因素的碰撞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发现 |
7.2 应用启示 |
7.3 研究的局限性 |
7.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5)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一节 Bachman语言能力理论 |
第二节 语言能力的维度定位 |
一、语言认知能力 |
二、语言情感能力 |
三、语言行为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职航空服专业学生语言能力构建 |
第一节 我国航空服务业从业人员语言能力需求调查 |
第二节 高职航空专业学生语言能力构建 |
一、多种语言知识能力 |
二、良好的语言情感能力 |
三、语言沟通及应用能力 |
第三节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途径设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介绍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时间 |
第二节 实验工具 |
一、SPSS统计学软件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法 |
第三节 试验过程 |
一、试验步骤 |
二、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验前测 |
三、利用实验班进行四学期的实践教学 |
四、学生语言能力实验后测 |
五、问卷调查 |
六、访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试验数据分析 |
一、航服141与航服131前测语言能力测试对比分析 |
二、航服141与航服131后测语言能力测试对比分析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三节 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实验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 |
二、实验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
第一节 语言知识能力培养策略 |
一、开设多种语言类课程 |
二、积累与提炼符合岗位需求的语言知识 |
第二节 语言情感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三节 语言行为能力培养策略 |
一、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培养语言听、说能力 |
二、培养学生语言读、写、译能力 |
三、学习和了解语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件六 |
致谢 |
(6)个体意库、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 ——基于精神科医患会话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与工作假设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2.3 工作假设 |
1.3 术语界定 |
1.3.1 个体意库、文化意库与示例化 |
1.3.2 耦合、意义综合体与绑定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对象 |
1.4.2 语料来源与收集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步骤 |
1.4.5 语料转写与符号说明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论文框架与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语言资源与个体身份建构 |
2.3 身份建构研究概述 |
2.3.1 身份建构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
2.3.2 身份建构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
2.4 医患会话研究回顾 |
2.4.1 医患会话的医学研究方法 |
2.4.2 医患会话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
2.4.3 医患会话的身份研究 |
2.4.4 医患会话研究的不足 |
2.5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理论与思想 |
3.2.1 元功能思想 |
3.2.2 系统理论 |
3.2.3 层级理论 |
3.2.4 语境思想 |
3.2.5 建构主义 |
3.3 个体化理论 |
3.3.1 个体化理论溯源 |
3.3.2 个体化层级与身份建构 |
3.3.3 个体化视阈下的身份建构研究 |
3.3.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的建立 |
3.4 合法化语码理论 |
3.5 评价理论 |
3.6 批评话语分析 |
3.7 模式建构与研究思路 |
3.8 小结 |
第4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词汇语法资源 |
4.1 引言 |
4.2 权力词汇资源 |
4.2.1 精神分裂症症状 |
4.2.2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
4.2.3 权力词汇与身份建构 |
4.3 指称资源与情感绑定 |
4.3.1 称呼语资源 |
4.3.2 人称代词资源 |
4.4 及物性资源 |
4.4.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 |
4.4.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及物性资源 |
4.5 小结 |
第5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篇语义资源 |
5.1 引言 |
5.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协商资源 |
5.2.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气系统 |
5.2.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气资源 |
5.3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评价资源 |
5.3.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系统 |
5.3.2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态度资源 |
5.3.3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介入资源 |
5.3.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级差资源 |
5.4 小结 |
第6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域资源 |
6.1 引言 |
6.2 马丁的语域理论模型 |
6.3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场资源 |
6.3.1 词汇密度 |
6.3.2 语义域与权威身份建构 |
6.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旨资源 |
6.4.1 地位 |
6.4.2 一致 |
6.5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式资源 |
6.5.1 语码转换 |
6.5.2 语码转换与情感绑定 |
6.6 小结 |
第7章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语类资源 |
7.1 引言 |
7.2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类研究 |
7.2.1 韩礼德与哈桑的语类研究 |
7.2.2 马丁的语类研究 |
7.2.3 宏观语类分析方法 |
7.3 精神科医患会话的宏观语类结构 |
7.3.1 宏观语类与语类阶段 |
7.3.2 语类阶段目的与基本语类 |
7.3.3 精神科医患会话语类结构 |
7.3.4 精神科医患会话语类特点 |
7.4 精神科医生个体意库中的宏观语类资源 |
7.4.1 宏观语类资源与宏观语类身份 |
7.4.2 检查开始语类阶段 |
7.4.3 病史采集与专业检查语类阶段 |
7.4.4 诊断陈述与治疗建议语类阶段 |
7.4.5 检查结束语类阶段与情感绑定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主要研究发现 |
8.1.1 精神科医生话语的总体特征与身份特征 |
8.1.2 个体意库资源与情感绑定 |
8.2 研究创新与启示 |
8.2.1 研究创新 |
8.2.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精神科医患会话音频转写 |
附录二 精神科医患会话附码标注 |
附录三 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记录 |
(7)信阳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阳方言区的方言语音差异总述 |
2. 信阳方言的发音习惯及其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辩证影响总述 |
2.1 翘舌音被平舌处理倾向及其影响 |
2.2 卷舌儿化倾向及其影响 |
2.3 咬唇和咬舌倾向及其影响 |
2.4 鼻音被边音化倾向及其影响 |
3. 信阳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策略研究总述 |
(8)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负迁移的概念 |
二、中英文语系区别 |
三、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
1. 语音的不同。 |
2. 语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
3. 历史文化不同。 |
(9)《英语语言传记》(第9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项目背景 |
2.2 项目目标 |
2.3 项目意义 |
第3章 译前准备 |
3.1 引言 |
3.2 翻译文本准备 |
3.3 翻译理论准备 |
3.4 翻译工具准备 |
3.5 小结 |
第4章 翻译过程 |
4.1 引言 |
4.2 翻译时间安排 |
4.3 初稿的翻译 |
4.4 译文的修改及解决办法 |
4.5 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词汇变通 |
5.2.1 增译法 |
5.2.2 词性转换法 |
5.3 句子变通 |
5.3.1 反说正译法 |
5.3.2 换序译法 |
5.4 小结 |
第6章 实践总结 |
6.1 收获和心得 |
6.2 待解决的问题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术语表 |
附录B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动词研究历史回顾 |
1.1.2 英语动词分类 |
1.1.3 时态的时间问题 |
1.1.4 时间表示法 |
1.1.5 英语动词时态分类 |
1.1.6 英语动词时态研究新趋势 |
1.2 英语动词时态研究现状 |
1.2.1 英语动词时态范畴的界定 |
1.2.2 英语动词时态理论 |
1.2.3 英语动词时态的特殊用法 |
1.2.4 英语动词时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
1.2.5 英语动词时态的语用功能研究 |
1.2.6 英语动词时时态的系统功能研究 |
1.2.7 英语动词时态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解决办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观、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
1.7 论文结构和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英语动词时态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 |
2.1 英语动词时态范畴 |
2.1.1 时范畴 |
2.1.2 体范畴 |
2.1.3 时态分类 |
2.2 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 |
2.2.1 原型时态范畴和非范畴化 |
2.2.2 非原型时态范畴和非范畴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的语义路径(1)—情景的时间位置 |
3.1 情景分类 |
3.2 情景的时间位置 |
3.3 情景时间位置的非范畴化 |
3.3.1 情景之间的时间互动 |
3.3.2 情景时间和时制短语时间的互动 |
3.3.3 情景时间和语境知识的互动 |
3.3.4 情景时间和论元的互动 |
3.4 小结 |
第四章 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的语义路径(2)—情景的时间结构 |
4.1 主语类型和动词时态语义非范畴化 |
4.1.1 主语的数量体影响情景体意义 |
4.1.2 主语的人称影响情景体意义 |
4.2 宾语对动词时态构式的语境化作用 |
4.3 状语对动词时态构式的语境化作用 |
4.4 体词类型和动词时态语义非范畴化 |
4.4.1 体词的语境化功能 |
4.4.2 体词have和现在完成时的非范畴化 |
4.4.3 体词be和进行体的非范畴化 |
4.4.4 复合体词have been和完成进行体的非范畴化 |
4.4.5 since时间小句的语境化功能 |
4.4.6 情态体词和情景意义的非范畴化 |
4.4.7 语气对情景意义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的语用效应 |
5.1 会话含义和动词时态选择 |
5.2 英语动词原型时态的会话含义 |
5.2.1 一般现在时的原型意义和会话含义 |
5.2.2 一般过去时的原型意义和会话含义 |
5.2.3 一般将来时的原型意义和会话含义 |
5.3 英语动词非范畴化时态的会话含义 |
5.3.1 过去将来时的会话含义 |
5.3.2 进行体的会话含义 |
5.3.3 完成体的会话含义 |
5.3.4 完成进行体的会话含义 |
5.4 小结 |
第六章 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的语体研究 |
6.1 英语口语体的动词时态非范畴化 |
6.1.1 话语随意性导致时态非范畴化 |
6.1.2 口语体催生新的时态标记词 |
6.1.3 口语的地域性差异和动词时态非范畴化 |
6.2 英语叙事体语篇的动词时态非范畴化 |
6.2.1 叙事语篇动词时态范畴 |
6.2.2 叙事语篇非范畴化动词时态范畴 |
6.3 戏剧话语的动词时态非范畴化 |
6.3.1 戏剧旁白的时间属性与剧情脱离 |
6.3.2 戏剧人物台词违背时态一致性原则 |
6.3.3 话语随意性导致叙事话语的时态结构非范畴化 |
6.3.4 主持人话语的复杂时间属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汉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汉语地域性方言对英语学习者语调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非汉语母语者的口语自动评价模型研究[D]. 杨佳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抖音搞笑短视频的语言文本表达研究[D]. 赵雅轩.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3]在撕裂中聚合:新南非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 刘秉栋.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1)
- [4]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 肖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5]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研究[D]. 张天航. 黑龙江大学, 2017(06)
- [6]个体意库、身份建构与情感绑定 ——基于精神科医患会话的个案研究[D]. 旷战. 西南大学, 2017(10)
- [7]信阳方言区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策略研究[J]. 余顺. 知识文库, 2016(19)
- [8]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姚希.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3)
- [9]《英语语言传记》(第9章)翻译报告[D]. 张晓蓓.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3)
- [10]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D]. 何举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