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东县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曼,张宏艳,张有广,林明森,宫鹏[1](2020)在《近39年长三角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格局演变分析》文中提出长三角海岸带是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剧烈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在沿海开发逐渐深化与政策助推背景下,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加剧,已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热点区,分析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格局演变过程对推动长三角沿海发展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桑基图、年变化率、动态度及核密度分析方法,揭示了近39年来长三角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在数量结构、空间形态、重点地类集聚及海陆梯度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2018年长三角海岸带基底景观由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构成,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9.86%,呈现出北耕南林、建设用地呈散团式镶嵌其中的空间格局。(2)近39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系统在数量结构和空间形态上变化各异,其中,在数量结构上整体呈现耕地持续平稳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加、林地波动式微弱减少、草地和水域波动式微弱增加的发展趋势,且历经围填海开发面积累计达2 161.01 km2;在空间形态上主要呈现出建设用地斑块遍地开花并伴随局部爆炸式扩张、耕地斑块逐渐缩减且趋于破碎化、江苏和上海东部以及杭州湾沿岸围填海开发形成明显湿地景观的演变态势。(3)重点针对建设用地和湿地开展空间集聚演变特征分析,其中,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呈小而散且扩张集聚度呈持续增强趋势,形成由"单中心"趋向"多中心"空间集聚格局;滩涂资源呈现数量少、斑块小且分布散的特征,总体呈减少趋势,各时期扩展热点区及缩减热点区地处县市各异。(4)在距离海岸线20 km范围内,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明显的建设用地趋海及海洋用地趋陆的变化规律,且江苏、上海及浙江沿海地带的各地类动态度海陆梯度变化规律各异。
刘璐[2](2020)在《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滩涂资源的利用评价研究尤显重要,本文从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空间效益视角构建了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评价体系的四个子系统,针对这四个子系统选取二十二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由此组成完整的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的权重与评价指数,并计算出2005-2017年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由计算结果分析发现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空间效益这四个子系统以及综合效益评价指数虽然在发展期间有所波动,但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各大子系统之间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只有2013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状态为濒临失调发展类,协调度仅为0.443,通过分析该年份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系统失调原因,并对其进行详尽分析和研究。根据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各子系统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态,对如何提高评价指数较低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以及提高整体系统综合效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社会效益方面:完善渔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探索休渔期失业补助;二、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生态效益方面: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标准、提高居民及企业生态保护意识;三、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空间效益方面:提升沿海滩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沿海滩涂利用模式;四、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方面:协调沿海滩涂资源利用各子系统效益、合理划分沿海滩涂资源用途。
梅亚萍[3](2020)在《基于淤涨速率的潮滩围垦适宜性评价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潮滩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潜在的土地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为了解决人地矛盾以及经济建设需要,我国海岸围垦速度和强度有变快变大的趋势。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过度的围垦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日益凸显。理想条件下,如果沉积物来源稳定,淤泥质潮滩的岸滩动态表现为垂向上的淤高和水平方向上的扩展;围垦之后假以时日,围堤前的潮滩会逐渐恢复至原来的高度和宽度,因而选择与潮滩淤涨速度相适宜的围垦速率对于潮滩的自然恢复以及制定潮滩规划和保护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涉及的三个滨海省级行政单元——江苏省、上海市及浙江省岸段为研究对象,利用GIS、RS技术分析三地19852015三十年间的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从空间格局来看,上海市横沙东滩围垦速率最快,达到了598.00 m/a,其次是江苏省中部岸段以及浙江省杭州湾南岸,所有岸段中江苏省北部岸段岸线推进速率最慢,为5.60 m/a;从时间格局来看,江苏省中部岸段以及崇明东滩、杭州湾南岸在1985至1995年间最早进行围垦;1995至2015年间,几乎所有岸段围垦活动都很频繁,人工岸线不断取代自然岸线。三十年间岸线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岸线的改造作用导致的。结合潮滩地貌演变中的沉积速率和潮滩坡度两个因子计算围垦适宜速率,对比围垦适宜速率和岸线实际推进速率来建立围垦适宜性评价模式。评价结果表明,1985年至2015年主要围垦区域中:(1)围垦速率过快的区域有江苏省射阳河口、新洋港口和斗龙港口以及浙江省的三门湾下洋涂、蛇蟠岛和温州湾等岸段;(2)围垦速率较快区域为江苏省启东嘴、崇明东滩、象山港的莼湖镇、涂茨镇岸段以及台州湾的南洋涂;(3)围垦速率略快的是江苏省临洪河口、大丰港、川东港、上海市的南汇东滩、浙江省庵东浅滩以及台州湾的北洋涂;(4)围垦速率适宜的岸段仅有小洋口港、如东长沙镇和象山港的高湖塘和蒲门村岸段。略快、较快和过快的围垦速度打破了潮滩地貌动力的均衡,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应当严格控制。运用Delft3D模型对于不同沉积物来源、潮差以及初始坡度的情况下潮滩地貌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1)潮滩剖面在稳定的沉积物供给下呈持续淤涨趋势,坡度逐渐变陡,且沉积物供应量越大,潮滩坡度变陡趋势越明显,剖面逐渐呈现上凸趋势;(2)在沉积物来源中断的情况下,潮滩剖面逐渐变缓,且先从潮滩下部出现侵蚀,每一年的侵蚀相较于前一年加剧;(3)潮滩剖面在中潮差的影响下产生变陡的趋势,而在强潮差的作用下不久之后就会发生侵蚀;(4)相较于坡度较陡的潮滩,平缓的潮滩更易于泥沙的堆积,坡度变化更为明显。
王炼[4](2020)在《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与滩涂DEM构建》文中指出滩涂地形测量和海岸带土地使用类型调查对于了解海岸带地形地貌动态变化、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和滨海湿地保护意义深远,其中道路、建筑物、植被的开发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出海岸带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机载LiDAR系统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可以做到快速获取地表三维空间信息。与其余常规测量手段相比,机载LiDAR技术在滩涂地形测量和海岸带土地使用类型调查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但是国内有关LiDAR点云数据处理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数据滤波、数据内插算法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算法难以做到适应所有地形,基于机载LiDAR生成滩涂DEM并提取典型的海岸带地物缺少系统的方法流程,因此本文针对该问题开展的有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地区为研究区,采集点云原始数据等基础数据,针对点云数据处理环节中的粗差处理、数据滤波、数据内插和二次分类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机载LiDAR系统的组成、原理和点云的数据格式等,并将该技术与机载In SAR技术、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劣;(2)通过原始点云晕渲图和剖面图辅助分析,采用高程统计直方图剔除粗差点,为后续点云数据处理提供基础;(3)通过实现数学形态学、点云法向量聚类法和不规则三角网TIN三种滤波算法,依次对研究区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并分析其滤波结果,对比三种算法的滤波精度;(4)采用反距离加权、克里金和自然邻近点插值方法对滤波后的点云数据进行内插生成滩涂DEM,利用研究区实测检查点定性定量评价各方法内插结果;(5)基于Terra Scan软件系统性提出海岸带典型地物(道路、植被和建筑物)的提取方法,并进一步分析提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机载LiDAR获取的滩涂区点云粗差点数量较少,能够很好地被剔除。不规则三角网滤波算法对滩涂地形适应性更好,经滤波处理和人工编辑后,三种内插方法生成的滩涂DEM精度均较高,自然邻近点插值法有较高的内插效率和高程精度。基于遥感影像和Terra Scan软件提取道路、植被和建筑物三种典型海岸带地物的结果总体较好。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陶钰敏[6](2018)在《江苏滩涂土地开发经济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江苏省如东县、盐都区内已围垦滩涂为例,对研究区内的农业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以不同农业开发类型、不同围垦时间为主要方向研究滩涂开发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农业开发类型中,滩涂土地用于畜禽养殖业经济效益最高,水产养殖业次之,种植业经济效益最低。在不同围垦历史条件下,滩涂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随着垦区围垦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新垦区较老垦区经济效益高。江苏沿海滩涂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建议江苏沿海滩涂开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重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寻求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加大新垦区开发的投入力度,优化垦区内农业土地利用结构。
刘彬[7](2018)在《江苏海洋文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各国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激烈竞争的背后是海洋文化的竞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沿海省市区都加紧了对海洋文化的研究。本文以江苏海洋文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为题,选取江苏沿海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界定文化、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等相关概念。再基于文化区、地方性、文化景观、人地关系等地理学基本理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走访调查搜集数据资料,运用比较分析和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江苏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经济性、独特性、传承性、政治性和半开放性等特点。江苏海洋文化的空间分布较广,大体上以所在地级市的市区为中心,呈现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由于各地自然环境、产业经济、历史演变和战略政策的差异,文化资源的特征和分布也各有不同。历史悠久的县市文化资源的数量多于形成时间晚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县市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后再结合江苏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背景、现实情况,就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三条发展建议。希望能为江苏海洋文化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
杨钿[8](2017)在《江苏沿海滩涂典型垦区土壤理化性质与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进行滩涂围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围垦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的属性、功能及其服务价值,使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向陆地生态系统演变。其中滩涂农业开发是围垦后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但目前沿海滩涂围垦区面临土壤含盐量高,肥力低下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农业开发利用效率。本文选取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围垦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沿海滩涂围垦和开发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区域采集样品,探寻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同时在研究区内选取试验场地,探讨不同改良方式对于土壤特征的影响。旨在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改良土壤性质,以满足大规模农地集约化、生态化开发的要求。研究结果如下:(1)江苏沿海滩涂不同围垦区土壤剖面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砂和黏土含量较少,剖面呈现自上而下逐渐变粗的特征。自然潮滩沉积环境较稳定,土壤剖面粒度组成及参数变化较小;围垦后的土壤,随着围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的平均粒径开始减小,主要表现为土壤黏化作用的增强。土壤pH值在7.92~9.01之间变化,呈碱性到强碱性。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围垦中后期的土壤基本上已属于非盐土。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研究区SOC、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2.25g/kg、0.24g/kg、0.61g/kg,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pH、盐分、N、P、SOC含量等理化性质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互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过程。其中,SOC含量与TN、T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pH、盐分、平均粒径呈显着负相关关系;TN与T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pH、盐分、平均粒径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H与盐分呈负相关关系。(3)对试验田块采取不同的改良方式,并对改良后的土壤性状进行实验分析,发现生态化的改良措施能够实现较好的改良效果。借助水盐运动规律,采取挖土堆高、下覆地膜、合理铺设排水管网等手段,可以实现滩涂土壤的快速排盐;采取秸秆还田与生态管护措施并用,实现了土壤的培肥,避免了传统改良方式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4)结合实验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滩涂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农业生态化开发原则的指引下,综合考虑开发成本、实施难度等因素,结合实验分析结果和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实际情况,提出了滩涂农业生态化开发途径。即新围垦滩涂的农业开发,应该遵循空间规划—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生态管护的开发管理步骤,综合考虑滩涂资源的农业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
杨宏兵,罗锋,常曼,张一乙,宋晓村[9](2017)在《南通市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现状与成效》文中认为基于南通沿海广袤丰富的滩涂资源,自"十五"以来,南通沿海开展了一系列的滩涂围垦工程建设。通过对南通沿海滩涂资源潜力的分析,结合南通沿海地区当前滩涂围垦现状情况,总结了该区域滩涂围垦所带来的一系列成效。研究成果表明,南通沿海地区加强滩涂围垦有利于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陆海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促进临港产业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
陈诚[10](2017)在《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功能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布局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岸带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与滩涂开发类型对应关系透视为基础,结合南通海岸带滩涂条件、开发类型演变和区域发展背景分析,提出该地区生态旅游、农业和港口-工业-城镇多元化的滩涂综合利用模式,集成适宜性评价与分区、多部门规划冲突与协调等方法,探讨了南通海岸带滩涂地区生态与旅游、农业和港工城等功能区的空间配置路径。南通海岸带地区三类空间适宜比例分别23.5%,32.7%和43.8%,可以作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参考。
二、如东县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东县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 |
1.4.1 构建创新性的沿海滩涂资源利用评价体系 |
1.4.2 探索客观科学的沿海滩涂资源利用评价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沿海滩涂利用的研究进展 |
2.1.1 国外关于沿海滩涂利用的研究进展 |
2.1.2 国内关于沿海滩涂利用的研究进展 |
2.2 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 |
2.2.1 国外关于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关于土地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 |
2.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3 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滩涂资源 |
3.1.2 滩涂资源利用 |
3.2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 |
3.2.1 区域经济理论 |
3.2.2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3.2.5 空间结构关联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沿海滩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模型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4.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评价模型选择与运用 |
4.3.1 熵值法 |
4.3.2 协调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5.1.1 盐城市概况 |
5.1.2 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现状 |
5.2 数据来源及指标变量选择 |
5.3 数据处理 |
5.3.1 指标分值的计算 |
5.3.2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1 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5.4.2 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社会效益分析 |
5.4.3 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
5.4.4 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空间效益分析 |
5.4.5 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
5.5 子系统协调度计算及分析 |
5.6 对策建议 |
5.6.1 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社会效益 |
5.6.2 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生态效益 |
5.6.3 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空间效益 |
5.6.4 提高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基于淤涨速率的潮滩围垦适宜性评价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海岸线定义及分类 |
1.2.2 海岸线空间变化分析 |
1.2.3 潮滩剖面形态及演变 |
1.2.4 潮滩围垦适宜性评价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滩涂资源及围垦概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岸线提取与分析 |
3.1.1 遥感影像与地形图收集 |
3.1.2 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线目视解译原则 |
3.1.3 海岸线质量评估实地测量 |
3.1.4 岸线质量评估方法 |
3.1.5 岸线变迁速率分析方法 |
3.2 围垦适宜性评价 |
3.2.1 沉积速率及剖面数据来源 |
3.2.2 潮滩围垦适宜速率 |
3.2.3 潮滩围垦适宜性评价方法 |
3.3 Delft3D水动力与沉积物模型 |
3.3.1 二维基本控制方程 |
3.3.2 泥沙输运模型 |
3.3.3 模型参数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果 |
4.1 近30 年来长三角地区岸线类型时空变化特征 |
4.2 近30 年来长三角地区典型围垦区域阶段性岸线时空变化特征 |
4.2.1 绣针河口-浏河岸段海岸线 |
4.2.1.1 绣针河口-射阳河口岸段 |
4.2.1.2 射阳河口-东灶港岸段 |
4.2.1.3 东灶港-浏河岸段 |
4.2.2 长江口-杭州湾岸段海岸线 |
4.2.2.1 崇明岛岸段 |
4.2.2.2 长兴岛-横沙岛岸段 |
4.2.2.3 浏河至金山岸段 |
4.2.3 杭州湾-温州湾岸段海岸线 |
4.2.3.1 杭州湾南岸岸段 |
4.2.3.2 象山港岸段 |
4.2.3.3 三门湾岸段 |
4.2.3.4 台州湾岸段 |
4.2.3.5 温州湾岸段 |
4.3 近30 年来长三角地区潮滩围垦适宜性评价 |
4.3.1 江苏省和上海市主要围垦岸段适宜性评价 |
4.3.2 浙江省主要围垦岸段适宜性评价 |
4.4 长三角地区潮滩地貌动力特征与控制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EPR、LRR和 WLR的交互检验 |
5.2 长三角地区岸线变化驱动力分析 |
5.2.1 江苏省岸段 |
5.2.2 上海市及崇明三岛岸段 |
5.2.3 浙江省岸段 |
5.3 长三角地区潮滩生长与围垦工程的极限 |
5.4 长三角地区未来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思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基金 |
致谢 |
(4)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与滩涂DEM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滩涂地形测量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
1.2.2 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地物识别与DEM构建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采集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2.3 开发活动 |
2.4 社会经济概况 |
2.5 基础数据的采集 |
2.5.1 激光雷达测量作业 |
2.5.2 检查点数据采集 |
第3章 机载LiDAR系统概述与数据预处理 |
3.1 LiDAR系统构成与测量原理 |
3.1.1 LiDAR系统构成 |
3.1.2 LiDAR测量原理 |
3.2 LiDAR数据分析 |
3.2.1 LiDAR数据特点 |
3.2.2 LiDAR点云数据格式 |
3.3 机载LiDAR技术与机载In SAR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的对比 |
3.3.1 机载LiDAR技术与机载In SAR技术的对比 |
3.3.2 机载LiDAR技术与摄影测量技术的对比 |
3.4 机载LiDAR点云数据的粗差处理 |
3.4.1 粗差来源与分类 |
3.4.2 基于高程统计直方图的点云数据粗差剔除 |
3.4.3 粗差处理 |
第4章 机载LiDAR点云数据滤波方法分析 |
4.1 引言 |
4.2 滤波算法分析 |
4.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LiDAR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
4.3.1 数学形态学原理 |
4.3.2 滤波参数设置 |
4.3.3 算法流程 |
4.3.4 实验结果 |
4.4 基于点云法向量聚类法的LiDAR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
4.4.1 基本原理和流程 |
4.4.2 实验结果 |
4.5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的 LiDAR点云数据滤波算法 |
4.5.1 三角网滤波原理 |
4.5.2 算法流程 |
4.5.3 滤波参数设置 |
4.5.4 实验结果 |
4.6 滤波精度评价 |
4.6.1 精度评价指标 |
4.6.2 结果分析 |
第5章 机载LiDAR点云数据内插和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 |
5.1 机载LiDAR点云数据内插 |
5.1.1 LiDAR点云数据内插方法 |
5.1.2 滩涂DEM构建与精度评价 |
5.2 基于Terra Scan的海岸带典型地物分类 |
5.2.1 Terra Scan分类原理 |
5.2.2 Terra Scan的分类流程 |
5.2.3 分类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江苏滩涂土地开发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简介及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地调研法 |
1.2.2 数理统计分析 |
1.2.3 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指标的确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农业开发类型下滩涂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变化 |
2.1.1 种植不同农作物滩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2.1.2 养殖不同水产滩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2.1.3 养殖不同畜禽滩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2.2 不同围垦时间下滩涂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 |
3 结论与讨论 |
(7)江苏海洋文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海洋时代的来临 |
1.1.2 国家及各省海洋战略的提出 |
1.1.3 江苏对接发展战略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海洋文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文化区理论 |
2.2.2 地方性理论 |
2.2.3 文化景观理论 |
2.2.4 人地关系理论 |
3 研究区概况 |
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区范围 |
3.1.2 沿海主要城市 |
3.2 江苏海岸带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
3.2.1 江苏海岸带形成过程 |
3.2.2 江苏海岸带主要特征 |
3.3 江苏海洋开发过程及其主要战略 |
3.3.1 研究区重要作用 |
3.3.2 江苏海洋开发主要阶段 |
3.4 江苏海洋文化概况 |
3.4.1 江苏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
3.4.2 江苏海洋文化总体情况 |
4 江苏海洋文化空间格局特征 |
4.1 江苏海洋物质文化的分布格局 |
4.1.1 以别具一格的山海文化而闻名的港口城市 |
4.1.2 以独树一帜的白色文化而闻名的海滨城市 |
4.1.3 以丰富多彩的江海文化而闻名的文化古城 |
4.2 江苏海洋非物质文化分布格局 |
4.2.1 民间文学、美术类中心集聚度高,并伴有散点分布 |
4.2.2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类多核集聚,多点发展 |
4.2.3 传统技艺、医药和民俗类面状与散点分布结合 |
4.3 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 |
4.4.1 海洋性 |
4.4.2 “哑铃型” |
4.4.3 二元性 |
4.4.4 半开放性 |
5 江苏海洋文化的形成机理 |
5.1 自然环境因素是江苏海洋文化形成的本底特征 |
5.1.1 气候因素 |
5.1.2 海岸特质及海岸线变迁 |
5.1.3 水文因素影响 |
5.2 产业经济因素是江苏海洋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力 |
5.2.1 制盐业 |
5.2.2 交通运输业 |
5.2.3 海洋渔业 |
5.3 历史演变因素是江苏海洋文化形成的外在助力 |
5.3.1 人口流动 |
5.3.2 行政变动 |
5.3.3 经济重心转移 |
5.4 战略政策 |
6 江苏海洋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
6.1 江苏海洋文化的保护 |
6.1.1 江苏海洋文化保护的意义 |
6.1.2 江苏海洋文化保护的问题 |
6.2 江苏海洋文化的开发利用 |
6.2.1 开发利用的背景 |
6.2.2 开发利用的现状 |
6.2.3 开发存在的问题 |
6.3 江苏海洋文化发展思路 |
6.3.1 创新战略 |
6.3.2 品牌战略 |
6.3.3 人才战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江苏沿海滩涂典型垦区土壤理化性质与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沿海滩涂围垦研究现状 |
1.2.2 滩涂围垦对土壤特征的影响 |
1.2.3 滩涂改良的主要技术手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概况 |
2.2 研究区概况 |
2.3 土壤样品采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土壤粒度的测定 |
2.4.2 土壤pH的测定 |
2.4.3 土壤盐分的测定 |
2.4.4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
2.4.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沿海典型垦区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
3.1 不同土壤剖面粒度分布特征 |
3.2 不同土壤剖面SOC含量分布特征 |
3.3 不同土壤剖面其他理化性质分布特征 |
3.4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3.5 滩涂开发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过程 |
3.6 小结 |
第四章 生态化改良措施对试验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4.1 试验田块处理与实验分析 |
4.2 分析结果 |
4.2.1 试验区土壤机械组成变化特征 |
4.2.2 试验区土壤pH、盐分分布变化特征 |
4.2.3 试验区土壤养分分布变化特征 |
4.3 生态化改良的效果讨论及对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的启示 |
4.3.1 不同改良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2 改良效果分析与评价 |
4.3.3 对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的启示 |
第五章 滩涂资源农地开发的前景展望 |
5.1 滩涂农地开发面临的限制因素 |
5.1.1 滩涂土壤特性对开发利用的制约 |
5.1.2 滩涂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成本 |
5.1.3 滩涂资源开发面临的环境压力 |
5.2 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途径 |
5.2.1 空间规划与土地整理 |
5.2.2 土壤改良与生态管护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主要论文成果 |
附录二: 大丰沿海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试验区整治后情况 |
(9)南通市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现状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滩涂资源概况 |
2 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开发现状 |
3 滩涂围垦开发的成效 |
3.1 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 提升了渔业发展水平 |
3.2 加快了陆海产业合理布局, 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
3.3 完善了港口基础设施, 促进了临港产业发展 |
3.4 促进了港产城融合发展, 壮大了滨海旅游业 |
4 结语 |
(10)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功能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滩涂开发条件及其与开发类型的对应关系 |
1.1资源环境条件及对滩涂开发的影响 |
1.2经济社会条件及对滩涂开发的影响 |
2 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演变与模式选择 |
3 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功能空间配置 |
3.1适宜性评价 |
3.2现行规划布局冲突与协调 |
3.3现行规划布局与适宜性的空间融合与管制 |
4 结论与讨论 |
四、如东县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近39年长三角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格局演变分析[J]. 王曼曼,张宏艳,张有广,林明森,宫鹏. 海洋学报, 2020(11)
- [2]江苏省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研究[D]. 刘璐.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基于淤涨速率的潮滩围垦适宜性评价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梅亚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4]基于机载LiDAR的海岸带典型地物识别与滩涂DEM构建[D]. 王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江苏滩涂土地开发经济效益研究[J]. 陶钰敏.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9)
- [7]江苏海洋文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 刘彬. 江苏师范大学, 2018(03)
- [8]江苏沿海滩涂典型垦区土壤理化性质与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D]. 杨钿. 南京大学, 2017(05)
- [9]南通市沿海滩涂资源围垦开发现状与成效[J]. 杨宏兵,罗锋,常曼,张一乙,宋晓村. 中国港湾建设, 2017(04)
- [10]南通海岸带滩涂开发类型选择与空间功能配置研究[J]. 陈诚. 地理科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