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戚晓思[1](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王传泽[2](2020)在《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公共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场域,面向全体民众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也向美术馆以外的非美术馆的公共空间拓展。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性质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民间的,教育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当代的,甚至它的主体可以是艺术家个体和这个艺术家作品和项目的参与者,传统的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导览、品鉴会、艺术家见面会,作者签售会,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座谈、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艺术讲座、艺术沙龙、艺术雅集、主题讲座、美术史和美育等艺术课堂、艺术鉴赏、艺术市场分析、收藏顾问等形式进行,通常局限在在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今天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多与项目式的当代艺术相融合。随着当代艺术家观念的巨变,当代艺术的公共教育也全方位开放。艺术与AI等高科技相结合,凭借物联与互联的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神奇巨大的能量,公共艺术教育打破美术馆和艺术场域局限,渗透到家庭、社会每个角落。公共艺术教育从事者广泛采取的一种集娱乐、教育,应用与实践为一体的美学素质教育形式。其通过对公众的美学艺术习惯培养和审美艺术水平的熏陶,使艺术受众者能够在广泛教育中掌握艺术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高艺术审美经验,接收艺术作品魅力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实践水平,夯实自身美学素质基础,从而实现从传统教育到由美育出发的综合性高素质教育发展的目标,完善个人综合美学素质能力,促进完善型人格的全身心和谐发展。高校大学生正面临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过渡阶段,完善个人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将教育理念转换为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综合性素质培养的基础不可磨灭,而艺术教育现如今又成为综合性素质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不够全面,权威性重视程度较低,阻碍美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所以,本文重点以研究当代艺术介入的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为目的,重点关注当代的公共艺术创作与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相结的艺术现象,通过国内外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结合的艺术项目的发展进行调查,探讨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进一步研究,探讨其规律性和多种可能性。最终实现美学教育提升素质理念的的全面推广,为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培养中国特色高素质人才后备力量的师资团队,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体制结构的未来目标而不断创新。
邓佳[3](2019)在《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文中指出美育虽然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状态,但随着1999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才比较稳定地设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中,而在最近6年,更是进入了发展盛世。特别是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从缺失、提倡、落实,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先从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议。同年,美育被纳入《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有了法律的保障,美育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校中,成了必须要进行落实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虽然美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对大学生美育课程选修情况以及大学生美育观念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美育选修较为随意,美育观念比较狭隘,对美育内容不太熟悉,对传统艺术接受兴趣不强等。因此,根据以上背景与现实问题,需追问的是:目前不再是开不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高校美育课程?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高校美育课程应基于什么理念进行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标是什么?其内容如何构成?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应该开设哪些美育课程(课程门类)?这些美育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结构)?课程的学分如何构成?以及当前是否有开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本项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于身心协调发展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内容、门类、结构——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的思路。首先本文以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近几年有关加强改进美育和高校美育的系列政策为背景,通过对若干高校大学生美育观念和高校美育课程开设及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和零散等问题,并在对中外学者关于美育之于人格整体发展(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功能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大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基础,及其未来身心发展、专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等目标为指向,设计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对这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五圈课程门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专业审美课程、活动审美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改造)、综合美育课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人生美等的跨界整合建构)和潜在美育课程(大学文化、环境、校训、氛围的审美建构与鉴赏)分别进行了论述,对中外大学在这五圈课程中某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美育课程智能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在最后的第七章中,还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综合美育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高校美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具体发展目标中,更细化为“审美感觉系统的开发、审美认知系统开发、审美体验系统发展、审美表现技能运动系统发展、审美创造与全脑、全身心开发”的发展目标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既需要传授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还需要补足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特征与分类)。并且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应有所对应。三、构建了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一圈高校美育综合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为目标,囊括了美育基础知识、美的高深知识、审美生理心理方法性知识,及其各种美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二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发展,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艺术种类及其审美方式方法。第二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联想与理解能力。这一类课程又可以细化为两大类,一是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在于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则要求学生能够体验艺术美,解释艺术,评论艺术,阐释艺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第三类: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第四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循美的规律与技巧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第三圈课程为专业课程审美化:目的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专业审美素质。其中应特别注重艺术教育专业与文化素养结合的培养模式,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升训练,以及其余各专业应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审美欣赏类课程。第四圈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这类活动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个性。第五圈为潜在课程:则是形成审美育人环境,创造身心协调发展的“场域”。总之,五圈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认知、情绪、运动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愉悦、健康、协调发展。而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互联互通的MOOC平台,打造高校美育MOOC群,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加强移动美育课程建设,以APP为终端;以及采取VR技术,加强审美体验。四、本文第七章,对综合性的《高校美育》课程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后得出结论:《高校美育》课程在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能对受教育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显着积极的影响。对其中的维度1人生目的、维度2生活方式、维度3人生手段、维度4人生态度的影响速度不同,影响最快的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取向和行为选择尺度,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演变过程。短期教育(一门《高校美育》课程)可能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易变成分尤其是人生态度产生短期效果,可以推断,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就可能逐渐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而产生长期而系统的效果,这正好证明长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总之,高校美育课程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审美是最为深刻的一种教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苏妍羽[4](2019)在《戏曲艺术在初中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乡市部分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品德观念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其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戏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曾为人们品德的提高、社会正气的弘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可以对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起到积极的引导与教化作用,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应深入发展。戏曲艺术集“仁”“义”“礼”“忠”和“孝”等众多品德观念为一体,发展至今,它的许多优秀剧目一直承担着以戏育人的作用,在品德教育的舞台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作者以新乡市部分初中为调研对象,对戏曲艺术在初中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调查。实践表明,优秀的戏曲作品对初中生辨别善恶、提高品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戏曲教育十分必要。从实际调查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制约戏曲艺术品德教育作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校和教师对戏曲品德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学校对初中生戏曲知识的引导不够;教师的戏曲修养和专业知识欠缺;所选剧目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等。根据当前的情况,作者认为,应该有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利用戏曲艺术开展品德教育。具体方法包括:充分利用家庭伦理剧开展孝悌尚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即教师或学校在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以戏曲艺术为切入点或媒介,利用戏曲艺术的品德观念,对初中生正确品德的树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充分开展多种戏曲活动打造戏曲校园,即将戏曲艺术融入初中校园,例如建立学生戏曲社团,定期开展戏曲活动等。让初中生在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中,受到戏曲艺术的教化育人、潜移默化的特点,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总之,本文力求更加科学的将戏曲艺术融入到初中品德教育中,使本文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李杉杉[5](2012)在《长春地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教育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改革,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机遇。国家对艺术教育愈来愈重视,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舞蹈教育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如何在高校中普及舞蹈教育以及在高校中如何更好的实施舞蹈教学,在课堂上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灵活的运用在教学中,寻找出符合大学生舞蹈教学的科学教学方法。这些问题成为了本论文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绪论部分: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本论文的结构,呈现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况,论证了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第一章: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普通高校开展舞蹈教育的现状以及舞蹈教学的现状调查入手,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研究呈现出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以及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对策。第二章: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意义:对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从四方面阐述舞蹈教育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三章: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案:本章从高校舞蹈教学遵循的原则和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论述适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的实施方案。第四章:对未来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建议:通过对理论研究到现实的调查,对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并结合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前景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与论述。舞蹈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在高校要得到最优化的发挥和挖掘,就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实高校的舞蹈教育,才能确保舞蹈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充实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使高校的舞蹈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教育。
徐婵娟[6](2011)在《关于工科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艺术环境建设的一支主力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有效地整合校园文化艺术资源,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各高等院校加大了素质教育的投入力度,各重点高校在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方面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不少成绩。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研究已经成为各级艺术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部门密切关注的课题。普通工科高校艺术团是工科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主要体现。它的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工科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为例,结合普通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方法等进行研究,试图促进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快速发展,让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跻身211工程大学行列,并建立特色985高校以后,西南交通大学逐渐加强了艺术教育的力度,自20世纪90年代末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后来成立艺术与传播学院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艺术团体及艺术设施方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缺乏建设与管理的理论研究。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现阶段工科院校艺术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与新对策,为提高我国工科类高校艺术教育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全文共分四章,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第一章。第二,三章主要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调查、访谈以及对其他院校情况的文献研究,分析我国普通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学习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并从国内外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中获得启发,从而在最后一章对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思路。
金立林[7](2011)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实证研究 ——以南京地区四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高等学校纷纷开设音乐课,掀起了我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热潮。为了清楚认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更加精确地把握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论文首先从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从相关概念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接着尝试性地创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指标体系,并构造基于AHP模型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分析模型。最后论文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实证研究结论。
赵赟[8](2011)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知识与文化最为主要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因此,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快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而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得以实现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在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审美素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塑造。本文以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为视点,从艺术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的涵义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原则、任务出发,阐述了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兰州大学学生审美素养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了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措施和思路,以期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
丁倩倩[9](2011)在《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文中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公共性进行研究更是正确把握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在现有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从公共性的角度尝试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若干探讨,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公共”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公共性”认识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强调公共艺术教育是由“公共”、“艺术”、“教育”三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公共”是前提、是基础,“艺术”是内容,“教育”是载体。之所以认为“公共”是前提和基础,是因为“公共”是作为决定公共艺术教育的性质而存在的,它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和教育必须站在公共的基础上,才能更清楚地确立艺术的内容,更科学地开展教育。因此,本文将站在“公共”的视野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和“教育”进行若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首先是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具有平等与共享、开放与参与的公共精神,并以此为根本,贯穿全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相关内容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其次,站在公共的视野下对公共艺术教育之“艺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整合”、“素养”和“体验”的原则,要准确把握公共视野下的艺术,必须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才能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提供相对准确和科学的指导。最后,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握“公平”和“需求”的原则,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性为基础和前提,应该在对象上保证每个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的公平,作为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教育,还应着重考虑学生主体的参与和需求,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应的教学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要想以一种较为科学和有效的状态发展,其前提是必须要清楚认识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将选择以“公共性”为视角,以彰显“公共性”为出发点,强调“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的重要性,使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揭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所在。只有在以“公共性”为前提和基础下,对“艺术”和“教育”进行有效地、科学的把握和探讨才会具有意义和价值。
汤其林[10](2010)在《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成为美育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探索改革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教学模式是确保公共舞蹈教学有效实施的必然之路。为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研究、实践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当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舞蹈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丰富现有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普通高校现行的公共舞蹈课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等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是以“两个平台,三个模块”为核心的模式,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上构建一个立体的公共舞蹈教学网络。它具有整体性、中介性、可操作性、适应性等特点。其中,“2”是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的开展形式,即“舞蹈选修课和舞蹈艺术团”;“3”是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实施的内容,即“舞蹈欣赏、舞蹈组合、舞蹈表演”教学三模块。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从良好的制度、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机制、优良教学素质的师资队伍、健全的公共舞蹈教学设施、相辅相成的科研与教学等方面进行保障。
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素质教育与美育教育的提倡 |
1.1.2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公共艺术教育 |
1.2.1 公共艺术教育 |
1.2.2 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分类 |
1.3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起源与发展 |
1.3.1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起源 |
1.3.2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 |
2.1 国外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创作 |
2.2 国内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创作 |
2.3 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 |
2.3.1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引导 |
2.3.2 个人素质与自然审美的和谐共生 |
3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潜在矛盾 |
3.1 美学教育师资团队力量单一 |
3.2 权威性公共艺术教育政策支持薄弱 |
3.3 教育机制局限下的艺术认知偏见 |
4 公共艺术教育矛盾的解决手段 |
4.1 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大众化 |
4.2 社区互动型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建设 |
4.3 公共艺术教育结构的“中国模式” |
5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在未来当代艺术发展中展望与反思 |
5.1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发展 |
5.2 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预判 |
5.3 公共艺术教育者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背景与问题 |
(一)政策背景 |
(二)实践背景: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研 |
(三)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一)美与美育 |
(二)高校美育课程 |
(三)身心协调发展 |
三、文献综述 |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层次研究 |
(二)高校美育课程门类与内容研究 |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
(四)中西高校美育课程比较研究 |
(五)身体美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
(六)审美心理与效应研究——认知、体验、价值观、意象 |
(七)审美生理与效应研究——感知系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运动系统 |
(八)美育心理、生理研究 |
(九)借鉴与不足 |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一)目的 |
(二)思路 |
(三)方法 |
五、价值与创新 |
第一章 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
一、美:多样统一与和谐人格 |
(一)美的本质:和谐(多样统一) |
(二)教育的理念:人的本质力量和谐统一 |
(三)美与人格内外和谐 |
二、西方关于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
(一)古希腊:美与健全、和谐人格 |
(二)鲍姆嘉通:美育与感性认识的完善 |
(三)康德:美沟通真与善 |
(四)席勒:美育培养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 |
(五)霍华德·加德纳:重塑真善美 |
(六)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
三、国内美育教育家与健全人格教育理论 |
(一)先秦:乐教诗教与“仁”、“礼” |
(二)蔡元培:美育是“津梁”、“神经系” |
(三)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梁启超、王国维 |
(四)现代美育理论家:陶行知、丰子恺、朱光潜 |
(五)当代美育理论家:蒋孔阳、李泽厚、刘兆吉 |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身心协调发展 |
一、基于生理机制 |
(一)神经系统机制:感觉系统、中枢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 |
(二)其他生理系统 |
二、基于心理机制 |
(一)审美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思维 |
(二)美感体验:情绪、价值判断 |
(三)审美表现技能 |
(四)审美创造 |
三、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
(一)生理系统发展特征 |
(二)心理发展特征 |
四、基于大学生身心未来发展 |
(一)高等教育法规定 |
(二)美育政策规定 |
第三章 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 |
(一)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 |
(二)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大美与大爱 |
(三)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
(四)专业素质: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补充: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 |
(三)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 |
三、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方法参考 |
(一)视点结构教学法 |
(二)多元教学法 |
四、高校美育课程评价参考 |
(一)质化评价方式 |
(二)量化评价方式 |
第四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 |
一、政策推进 |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 |
(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 |
(三)《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 |
二、公共艺术课程 |
(一)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 |
(二)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门类多样 |
(三)艺术技能课程 |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美育 |
第五章 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
一、五圈课程结构 |
二、五圈课程门类 |
(一)综合美育课程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
(二)艺术审美与训练选修课程——促进艺术审美素养发展 |
(三)专业课程审美化——促进专业审美素质发展 |
(四)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课程审美化——促进个性化发展 |
(五)潜在课程审美化——营造身心和谐发展“场域” |
三、互联网+各类美育课程 |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 |
(二)高校美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
(三)移动美育课程:以APP为终端 |
(四)VR:加强审美体验 |
四、学分制是保障 |
第六章 国内外高校美育课程举隅 |
一、美国哈佛大学:《审美阐释理解》与美育课程体系 |
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专业艺术课程体系 |
三、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审美课程 |
四、清华大学:理工专业审美课程 |
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通识课程体系 |
六、北方工业大学:公共美育课程——大学美育 |
七、西南大学:美育传统与开放课程体系 |
八、重庆8所本科美育实验校特色美育课程 |
第七章 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高校美育》课程——以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为主旨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构成与实验设计 |
三、《高校美育》人生价值观效应分析 |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 |
结语:新时代,新使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美育定义一览表 |
附录 2: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维度、项目 |
附录 3: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 4: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
后记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戏曲艺术在初中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乡市部分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戏曲教育概述 |
1.1 戏曲教育的涵义 |
1.2 戏曲教育的功能 |
1.2.1 加深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认知 |
1.2.2 提高受教育者的品德修养 |
1.2.3 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
第二章 戏曲在初中生品德教育中应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
2.1 问卷设计情况说明 |
2.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2.1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2.2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3 戏曲艺术在初中生品德教育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三章 戏曲融入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3.1 充分利用家庭伦理剧开展孝悌尚礼教育 |
3.2 充分利用英雄传奇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3.3 充分利用清官系列剧开展遵纪守法教育 |
3.4 充分利用廉洁奉公剧开展诚实守信教育 |
3.5 充分将戏曲艺术融入整个校园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学生问卷调查 |
附件B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5)长春地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
二、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意义 |
一、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良好发展 |
二、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 |
三、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
四、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是大学人文教育的良好渗透 |
第三章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案 |
一、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遵循的原则 |
二、 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四章 对未来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思考 |
一、 全面普及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
二、 丰富优化舞蹈教学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关于工科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由来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理论意义 |
2.1 高校大学生艺术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 |
2.1.1 艺术教育的概念 |
2.1.2 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1.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
2.2 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概论 |
2.2.1 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定义及定位 |
2.2.2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组成 |
2.2.3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特点 |
2.2.4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
第3章 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3.1 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现状 |
3.1.1 部分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初具规模 |
3.1.2 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内容日益丰富 |
3.1.3 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
3.1.4 艺术教育经费和师资进一步充实 |
3.2 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存在的问题 |
3.2.1 人才匮乏 |
3.2.2 教师对伍不稳定导致指导乏力 |
3.2.3 缺乏专业系统的管理模式 |
3.2.4 艺术教育普及不够 |
3.2.5 大学生艺术团保障措施不到位 |
3.3 原因分析 |
3.3.1 专业分布不均衡 |
3.3.2 理工科院校学生性别差异较大 |
3.4 难点分析 |
3.4.1 宣传不到位造成招新困难 |
3.4.2 艺术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
3.4.3 队伍的团队意识不强 |
3.4.4 缺乏专业的教师及场地 |
第4章 工科院校艺术团工作建设的实践途径 |
4.1 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启示 |
4.2 合理地构建艺术团组成及各岗位职责 |
4.3 进一步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
4.3.1 艺术团工作的激励制度 |
4.3.2 艺术团工作的监督制度 |
4.3.3 艺术团工作的奖惩制度 |
4.4 资源整合 |
4.4.1 建立一支健全的指导队伍 |
4.4.2 艺术特长生是不可缺少的力量 |
4.4.3 坚持教学与实践的统一 |
4.5 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网络化与社会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7)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实证研究 ——以南京地区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与现状 |
第一节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
第二节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功用 |
第二章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因素判断矩阵构造 |
第二节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计算 |
第三节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分析 |
第三章 优化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妥善处理音乐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
第三节 构建公共音乐教育科学课程 |
第四节 加强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第五节 加强公共音乐教育环境建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问卷调查 |
附录2:AHP 模型数据分析程式说明 |
附录 3: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影响计算公式及过程 |
作者简介 |
(8)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论 |
(一) 艺术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相关概念综述 |
1. 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 |
2. 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辨析 |
(二) 审美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
1. 审美素养的内涵 |
2. 审美素养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
(三)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要求 |
1.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应坚持的原则 |
2. 普通高校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主要任务 |
二、兰州大学学生审美素养状况调查分析与兰州大学艺术教育现状 |
(一)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1. 调查研究的对象 |
2. 调查问卷制定的情况 |
(二) 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
1. 基本艺术审美素养情况的调查 |
2. 主观评价调查 |
(三) 兰州大学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 |
1. 艺术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
2. 要提高艺术教育对实现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认识 |
3. 艺术教育现状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
(四) 兰州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
1. 艺术教学开展的现状 |
2. 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 |
3. 艺术知识普及的现状 |
4. 艺术教育师资的现状 |
5. 艺术活动开展的现状 |
三、加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培养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对策研究 |
(一) 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
1. 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 |
2. 建立艺术教育科学实施的体系 |
(二) 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1. 把培养审美素养作为开展艺术教育的根本宗旨 |
2. 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开展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
3. 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 合理设置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实践 |
1. 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
2. 大力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 |
(四) 大力营造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 |
1. 深入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2. 不断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综述 |
1.3.2 "公共"概念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 |
2.1 "公共"概念的代表观点 |
2.2 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性界定 |
2.2.1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
2.2.2 公共艺术教育公共性的界定 |
2.3 公共艺术教育之公共性的基本原则 |
2.3.1 平等与共享 |
2.3.2 开放与参与 |
3 "公共"视野下的艺术教学内容 |
3.1 艺术教学内容现实考察 |
3.2 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
3.2.1 多样 |
3.2.2 整合 |
3.2.3 素养 |
3.2.4 体验 |
4 "公共"视野下的艺术教育对象 |
4.1 教育对象的现实考察 |
4.2 艺术教育对象的实施原则 |
4.2.1 公平 |
4.2.2 需求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意义 |
第六节 理论基础 |
第一章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概况 |
第一节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发展简介 |
一、启蒙时期 |
二、曲折前行时期 |
三、发展时期 |
第二节 公共舞蹈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 |
一、视野开阔,接受力强 |
二、身体定型,肢体开发有限 |
三、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 |
第三节 公共舞蹈教学对普通高校学生发展的作用 |
一、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二、促进大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
三、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
四、增强大学生体质、树立优美形象 |
第二章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一节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现行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
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
三、教学形式单一 |
四、教师观念落后 |
五、教学方法简单 |
第二节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三节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中介性 |
三、可操作性 |
四、适应性 |
第三章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一节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的目标 |
第二节 "2":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开展的形式——舞蹈选修课和舞蹈艺术团 |
一、在普及中可以兼顾较高的舞蹈层次 |
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
三、形式灵活,充分发挥主动性 |
第三节 "3":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学实施的内容——"舞蹈欣赏、舞蹈组合、舞蹈表演"教学三模块 |
一、舞蹈欣赏 |
二、舞蹈组合 |
三、舞蹈表演 |
第四章 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 |
第一节 良好的制度 |
第二节 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机制 |
第三节 优良教学素质的师资队伍 |
第四节 健全的教学设施 |
第五节 相辅相成的教学与科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2]当代艺术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 王传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 邓佳. 西南大学, 2019(01)
- [4]戏曲艺术在初中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新乡市部分初中为例[D]. 苏妍羽.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长春地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D]. 李杉杉.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关于工科院校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 徐婵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7]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实证研究 ——以南京地区四所高校为例[D]. 金立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11(08)
- [8]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D]. 赵赟. 兰州大学, 2011(11)
- [9]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 丁倩倩. 浙江大学, 2011(07)
- [10]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课“2+3”立体教学模式研究[D]. 汤其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