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平板基础的工程应用

柱下平板基础的工程应用

一、柱下平板式基础的工程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育彤[1](2021)在《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实验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国家对输电线路基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普通的基础形式不能够满足我国一些地区复杂的地势要求,因此大量新型复合基础应运而生。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基础—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该基础型适用于输电线路可塑土、软土、沼泽等地基,为输电线路在复杂地质地区的基础选型增加了可选择性。本文通过对新型复合基础的理论分析,确定了适用于该基础型的具体理论公式。所提供的计算理论可满足输电线路各级电压等级的相应塔位条件下的设计要求。并以原位试验为手段,分别得出了该基础的上部板式基础和下部螺旋锚基础的承载力发挥程度系数。全文以承载力发挥程度系数为核心,从原位试验研究、土压力测试及其承载力传递机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工作:(1)对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进行了充分理论分析,包括复合基础的受力特征分析,并通过对比,阐述了基础偏心的目的及优点。对偏心复合基础进行了计算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偏心复合基础稳定计算的具体理论计算公式。(2)以现场原位试验为手段,结合规范规定,得出基础的上拔承载力、下压极限承载力及水平极限承载力,并验证计算了基础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最终得出复合基础的上部板式基础和下部螺旋锚基础的承载力发挥系数,为有关设计提供了基本数据资料。(3)通过数值分析与试验实测曲线的相似对比,验证了本项研究中根据土体实测参数所建立的数值模型是合理的。并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锚片的单锚基础及复合基础受荷破坏机理,得出了极限破坏时上部板柱基础和下部螺旋锚基础的破坏形态,对其承载力的传递机理分析提供参考。(4)在对偏心基础的应用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偏心复合基础的经济性与下部螺旋锚基础的防腐措施及复合基础的一些主要施工方法,并对比了中、美规范对于锚基础承载力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王彦海,任文强,刘晓亮,时文峰[2](2021)在《一种输电铁塔用装配式板式基础的设计与模拟》文中提出为提升山区丘陵等施工环境复杂地段的输电铁塔基础建设效率,以广泛应用的板式基础为研究对象,基于模块化、标准化及规范化的设计思想,分析了其受载特性及传荷路径,研发了装配式板式基础模块化方案和节点连接设计方法,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对设计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最后利用ABAQUS软件对设计实例中的基础整体及节点受力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装配式板式基础各模块受力合理,荷载传递路径明确,钢筋及节点连接构件应力与理论计算结果接近,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朱彦博[3](2020)在《高寒区架空输电线路浅基础冻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方形浅基础是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的常用基础形式。冻土层内基础由于受到切向冻胀力的上拔作用,杆塔承载较大的附加内力,杆塔整体抬高,钢结构产生严重破坏。因此,切向冻胀力是破坏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水-热-力耦合分析理论,对粘土场地与砂土场地在不同地表温度、上覆荷载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冻胀量、切向冻胀力与浅基础竖向位移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展开分析,探讨了不同规范计算切向冻胀力的准确度与安全性,并对锥柱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比削减切向冻胀力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能量和质量守恒方程、傅里叶方程以及达西定律,建立了单向热传导方程与非饱和冻土水分场控制方程,在实现水-热耦合控制的基础上,将土体视为弹性体进行应力场分析,实现水分场、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三场耦合。针对典型冻胀实验,建立并验证考虑冻结过程中桩基础冻胀性能的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接着,建立了冻土区粘土场地和砂土场地方形浅基础冻胀分析数值模型。根据对不同地表温度、上覆荷载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冻胀量、切向冻胀力和基础竖向位移的对比分析可知,粘土场地切向冻胀力经历初期迅速增长、中期稳定不变和后期急剧衰减三个阶段,切向冻胀力的发展主要在冻结前期。砂土场地冻胀量和切向冻胀力的主要发展阶段是在冻结中后期。地表温度越低,单位时间内土体冻胀量与基础所受切向冻胀力越大。上覆荷载越大,基础所受切向冻胀力越小。地下水位埋深与冻结深度的位置关系决定了切向冻胀力沿埋深的分布规律。地下水位埋深越低,土体冻胀量、基础所受切向冻胀力和基础竖向位移越小。最后,通过比较切向冻胀力规范值与模拟值,分析《冻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和《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和《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中计算切向冻胀力方法的安全性,其中《冻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的计算方法最保守,《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的计算方法最危险。按照切向冻胀力沿埋深分布规律对锥柱基础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锥柱-直柱基础和直柱-锥柱-直柱基础。

李楠[4](2020)在《环形板式基础与圆形、环形桩基承台配筋弯矩计算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式基础和桩基础是烟囱基础中常见的两种型式。现行烟囱设计规范依据极限平衡理论给出环形板式基础的配筋弯矩计算公式,但存在如下两个问题:首先,烟囱基础作为需有较高安全储备的结构,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法给出其配筋弯矩,虽保证了经济效果但降低了安全性;其次,环形板的抗弯刚度无法直接计算,环壁对底板的约束有待确定。此外,烟囱等高耸结构的桩基承台多为圆形和环形,而对于圆形、环形桩基承台的配筋弯矩计算问题,我国规范并未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对荷载作用下的环形板式基础和圆形、环形桩基承台的位移与内力进行求解,并提出了相应的配筋弯矩计算公式。具体工作有:(1)采用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给出了均布荷载与线性分布荷载作用下环形板式基础外悬挑的弯矩表达式,以及环壁为固支和简支约束条件下内悬挑的弯矩表达式,并建立了底板下部和底板内悬挑上部配筋弯矩的弹性理论计算公式。(2)采用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对圆形板和环形板在环向均布线荷载下的挠度和弯矩进行求解,建立了圆形和环形桩基承台配筋弯矩的弹性理论计算公式。(3)针对具体的环形板式基础和圆形、环形桩基承台算例,分别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规范中的板式基础配筋弯矩公式进行计算,并与本文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采用本文建议公式计算的环形板式基础底板下部弯矩是规范公式计算结果的1.101.36倍,偏于安全。环形板式基础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规范公式,本文建议公式计算结果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更为接近且偏于安全。桩基承台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相差较小,且偏于保守。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环形板式基础和圆形、环形桩基承台的弹性理论弯矩计算公式可以保证配筋的安全性,为烟囱基础设计提供借鉴。

罗学锋[5](2019)在《筏形基础与地下室防水板设计问题探讨》文中指出基础作为建筑的重要部分,与工程结构及岩土有关,其受力与变形比上部结构更复杂。通过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地下室防水板勘察设计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设计关键点。

肖磊磊[6](2019)在《既有建筑板式基础托换技术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率迅速攀升,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阻滞。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其关键的核心在于基础托换和土方开挖。板式基础托换技术利用拟增建结构自身部分顶板和底板兼作托换构件相互交替承载实现地下增层,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约工程成本,有着非常好的实际应用前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文中所提出的一种板式基础托换技术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的上部结构沉降、不均匀沉降和托换板应力变形等情况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分析,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应用借鉴和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极限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研究求解了本文板式托换技术土方开挖过程板下受压土体的受压稳定极限荷载,可为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2)通过1:10的室外物理模型试验,对板式托换技术施工分为顶板托换、柱下基础下方土方开挖、柱子接长、底板托换、顶板下土方开挖五个工序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各工况下的柱脚沉降和托换顶板应变等情况,得出上部结构柱脚处累积沉降总体上呈现出中间大于周边的变化规律,沉降量和不均沉降差符合规范要求。试验中除柱子接长工序柱脚发生“上抬”沉降减小外,其它工序均沉降增大;柱脚的不均匀沉降差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的不均沉降出现在柱子接长工序,是对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内力的最不利工序。托换板的应变情况,最大应变出现在板的跨中位置,且建筑平面中间位置托换板的应变明显大于边侧位置托换板的应变。(3)通过ABAQUS有限元程序对板式托换的全部施工工序进行了三维建模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顶板托换工序和底板封闭工序中间柱脚沉降变化值大于周边柱脚沉降变化值,柱基下部土方开挖工序和顶板下土方开挖工序中间柱脚沉降变化值小于周边柱脚沉降变化值,柱子接长工序柱脚沉降减小;在各柱脚处沉降累积变化上总体表现出“盆式”规律。顶板托换工况板的应变分布,最大应变区域位于板的跨中,中间位置顶板的应变大于边侧位置顶板的应变。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合,表明其正确性。

李先彬[7](2019)在《板式托换法地下增层沉降规律研究及施工参数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增层是“减量建设”与“盘活存量”,“活化”地下空间与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综合性强、施工难度大、责任重等特点。由于目前可供分析的工程案例较少且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因此开展地下增层物理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定量确定增层施工中上部结构的二次沉降变形规律,为后续附加内力的分析提供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对某既有框架结构建筑板式托换法地下增层施工过程中上部结构的沉降变形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土方开挖方法和不同底板基础对上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⑴依据框架结构建筑在自身荷载长期作用下的沉降变形规律和“抗”与“放”设计理念,本文提出了“中央竖井式”土方开挖方案和“环岛式”土方开挖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回字形”托换顶板布置方案。⑵针对板式托换法的技术特点,论证了板式托换法地下增层的技术可行性,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既有框架结构建筑地下增层物理模型试验。利用百分表采集模型试验中各工况下的柱脚沉降量,通过Origin 2018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揭示了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施工中上部结构的柱脚沉降变形规律和整体分布形态,定性判定了最不利工况及施工参数对地下增层施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工程建议,从而有助于板式托换法的推广和应用。⑶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既有框架结构建筑地下增层三维数值模型,较好地验证了模型试验结果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并补充计算了托换板和上部结构体系的主应力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托换结构体系的主应力变化规律和塑性区变形趋势,确定了地下增层施工中托换构件的危险截面位置。研究结论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等提供参考借鉴。

何晓彤[8](2019)在《既有建筑地下增层“十字形”板式托换法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既有建筑的地下增层是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开发,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大趋势。该方法适用于交通拥挤的城市中心区域,既能保持城市原有的文化风貌,又能增建地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土地资源匮乏和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它涉及的工程技术领域非常广泛并且要求的技术难度非常高。其中基础托换和土方开挖是地下增层的核心技术,它们对地下增层工程的成败起着直接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该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讨,大多数模拟和案例都是对于桩基托换的研究,但是对于地基土质较好,层数较少的建筑采用桩基托换技术不经济。因此针对此类建筑开展板式基础托换的研究,使其既能满足托换的设计要求又能实现经济的目的,具备深远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使用前景。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地下增层板式基础托换技术方案进行探究,通过设计模型试验探究结构沉降规律及跨度对沉降的影响。最后结合有限元三维数值模型,分析托换过程中的托换顶板的变形和柱脚沉降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的研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得出板式基础托换法适用于层数较少的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的老旧房屋增层改造,并且对地下增层板式基础托换方法及其特点进行论述。提出了本文研究既有框架结构“十字形”板式基础托换的框架思路。(2)设计了一套关于地下增层“十字形”板式基础托换施工工艺。通过托换板顶板与地板的受力性状对托换板的厚度进行设计,得出地下室顶板的厚度设计为180mm,地下室底板设计为平板式筏基厚度为500mm。本次模型试验用钢管扣件式脚手架模型模拟既有框架结构,地基土采用天然地基土,土方开挖采用“双侧”对角式开挖。(3)为了更全面的对板式基础托换法柱脚沉降规律进行研究,分别对等跨框架结构和非等跨框架结构进行1:10的模型试验。研究托换过程分为顶板托换、一个方向对角土方开挖、接长坑内立柱、另一个方向对角土方开挖、接长坑内立柱、托换顶板下方土体开挖等六个工况,用百分表测量柱脚底部位置各工况沉降的变化值并计算出沉降差。最终得出等跨框架结构沉降规律为先开挖暴露的柱子的柱脚最终沉降小于后开挖暴露柱脚最终沉降值;非跨框架结构沉降规律为最终沉降与跨度大小有关,一般跨度越大会导致最终沉降也较大;通过等跨框架结构与非等跨框架结构沉降规律进行对比,可以得出非等跨框架结构的不均匀沉降更大。(4)采用ABAQU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同样根据上面的六个工况对板式基础托换法施工过程进行建模,通过对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得出施工托换顶板工况中,中间部位柱脚沉降大于周边部位的柱脚;在后期的土方开挖阶段,部位的柱脚;不均匀沉降最大值发生在工况二(一个方向对角土方开挖)完成和工况四(另一个方向对角土方开挖)开始之间,所以在施工中尽量减少这段施工时间,且加强沉降观测;另外托换板应变图显示,土方开挖工序对托换顶板的应变影响较大,最大应变值发生在顶板边缘处,并且越靠近土方开挖处应变值越大;最后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板式基础托换法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数值分析的正确性。

黄杰[9](2018)在《某温泉中心大型基础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健康养生需求越来越大,温泉休闲旅游盛行。本文主要依托由作者主持建设的重庆统景温泉接待中心大型基础工程展开研究。重庆统景是着名的温泉旅游胜地。这些年,随着温泉旅游持续升温,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接待设施、温泉泡池等更是重中之重。建筑结构基础的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地影响着上部结构和结构周边邻近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同时基础的设计施工是否合理与建筑结构总投资、工期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复杂的情况下,要想满足经济技术双方面的要求,第一要素是基础形式选择的合理性。本文作者在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参与温泉接待中心建设,并针对其基础工程设计优化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总结归纳常规的基础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和设计理论,提出背景工程拟采用的几种基础型式;(2)从施工工效、材料用量和综合造价上开展独立基础、筏板基础选型研究,确定合理的基础型式;(3)基于前人对筏板基础的研究,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进行筏板基础设计优化研究,依托工程案例,对筏板基础沉降计算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非线性地基模型和线性地基模型下筏板拉应力、地基反力、基础沉降三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地基土体非线性对基础受力性能影响规律;同时探究筏板厚度、柱距、外荷载、土体压缩层厚度、混凝土强度对筏板基础沉降的影响规律,得到合理的设计参数,为筏板基础的设计提供依据。(4)同时,为缩减筏板基础计算的工作量,本文提出将筏板基础简化为独立基础进行计算,本文着重对筏板基础的沉降简化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函数拟合的方法,找出了筏板基础沉降的简化计算条件,即可以将筏板基础沉降问题简化成独立基础沉降进行计算柱距与外荷载满足的关系。(5)研究独立基础合理的基础布置方式及柱网尺寸,得出合理的设计参数,探求合理设计方案并应用于依托工程;本文还针对基础工作条件非常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特点,提出采用加设防水板改善柱下独立基础受力变形性能的结构措施。本文研究及工作内容可供类似项目的基础设计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庆武[10](2017)在《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贮煤筒仓基础结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筒仓基础是筒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给地基,支撑筒身并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保证筒仓的正常使用、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基础结构方案,研究基础结构的受力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在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预应力混凝土贮煤筒仓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现行规范基础设计的相关规定,结合筒仓结构的荷载大小和受力特点及三河电厂的工程地质条件,对三河电厂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贮煤筒仓的基础结构方案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本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以往经验,提出了本工程筒仓基础可选用的三种基础结构方案(CFG桩复合地基上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2)按CFG桩复合地基上布置平板式筏形基础设计时,本文分别对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受剪承载力和基础沉降变形进行了计算,为了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需要较大的基础底面积,平板基础挑出筒壁的长度分别为3.0m(基顶埋深-0.500m)和5.0m(基顶埋深-3.000m),虽小于筒仓直径的1/4,但较实际工程中常用平板式筏形基础的悬挑长度(约1.0m)偏大,增大了筒仓结构的占地面积。(3)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进行设计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身混凝土强度均满足桩的承载力要求,相应在筒壁、环形锥和中心柱下的桩基分别采用环形承台,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均满足我国现行规范的相关要求。沿径向筒壁预制桩基的承台宽度为4.0m,自筒壁外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仅为1.5m,群仓布置时占地面积较小,同时由于单桩竖向承载力较大,需要的桩数较少,沿环向实际桩间距都能满足我国现行规范相关要求。(4)按钻孔灌注桩基础进行设计时,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筒壁、环形锥和中心柱对承台内、外侧冲切面的受冲切承载力均满足要求且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也满足要求。但采用钻孔灌注桩时,由于桩径较大,设计要求的桩间距也比较大,沿径向使得钻孔灌注桩基的承台宽度也比较大,筒壁桩基承台的宽度达到5.9m,自筒壁外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达2.7m,群仓布置时占地面积较大。同时由于单桩竖向承载力较小,需要的桩数较多,沿环向实际桩间距相对较小。(5)基础沉降计算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沉降量明显比平板式筏形基础的沉降量小很多;钻孔灌注桩基的沉降量小于相同计算条件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的沉降量,主要原因是采用实体基础法计算桩基的沉降量时,桩基承台的宽度对桩基沉降量的影响较大,钻孔桩基的桩径较大,相应桩基承台的宽度也比较大,从而使桩端平面处的附加应力有所减小,桩基的最终计算沉降量也就相对较小。(6)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由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的单桩承载力较大,为满足桩基承载力的要求,所需要的桩数较少,同时桩基上部承台底面积也相对较小,群仓布置时占地面积较小,且其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同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三河电厂前期工程中具有成熟的使用经验。因此,本文建议三河电厂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贮煤筒仓的基础结构方案宜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

二、柱下平板式基础的工程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柱下平板式基础的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实验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输电线路行业的基础研究现状
        1.2.2 螺旋锚基础的研究现状
        1.2.3 偏心技术在输电行业基础上的研究现状
        1.2.4 复合基础在输电行业上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且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偏心复合基础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偏心复合基础受力特点分析
        2.2.1 铁塔与基础的相互作用关系
        2.2.2 地脚螺栓偏心的优点和方案的选取
        2.2.3 地脚螺栓偏心原理及力学分析
    2.3 偏心复合基础计算方法研究
        2.3.1 复合基础的上拔稳定计算
        2.3.2 复合基础的下压稳定计算
        2.3.3 复合基础的倾覆稳定计算
        2.3.4 偏心复合基础强度计算
        2.3.5 偏心与不偏心配筋实例计算比较
    2.4 偏心复合基础构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基础原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地质勘查
        3.2.1 场地概况
        3.2.2 含水率和密度试验
        3.2.3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
        3.2.4 原位直剪试验及承载力地质试验
    3.3 实验目的及实验的说明
    3.4 试验基础结构设计
        3.4.1 单螺旋锚抗拔试验基础
        3.4.2 板柱加螺旋锚下压试验基础
        3.4.3 板柱加螺旋锚上拔试验基础
        3.4.4 偏心复合基础与非偏心复合基础上拔试验比对基础
        3.4.5 板柱加螺旋锚水平承载力试验基础
    3.5 土压力测试传感器布置
    3.6 试验加载和测控系统
    3.7 试验加、卸载方法
    3.8 复合基础试验结果与分析
        3.8.1 基础承载性能失效准则
        3.8.2 单螺旋锚抗拔试验
        3.8.3 复合基础下压试验
        3.8.4 复合基础上拔试验
        3.8.5 复合基础水平试验
        3.8.6 偏心复合基础上拔试验
        3.8.7 上拔试验承载力发挥程度系数
        3.8.8 基础的抗拔理论与真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基础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ABAQUS模拟流程
    4.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复合基础抗拔荷载位移曲线
    4.5 模拟结果及分析
    4.6 基础云图及图表
    4.7 有限元模拟高露头主柱跨河复合基础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偏心复合基础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中、美关于单锚基础的工程规定分析
    5.3 偏心复合基础性能分析
        5.3.1 经济性分析
        5.3.2 荷载条件
        5.3.3 设计地质参数
        5.3.4 基础技术选型方案
        5.3.5 设计计算结果
    5.4 螺旋锚的防腐措施研究
    5.5 复合基础的施工方法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一种输电铁塔用装配式板式基础的设计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基础模块化及节点构造设计
    1.1 基础模块化设计
    1.2 节点连接构造设计
2 节点连接构件受力计算
    2.1 柱中法兰板连接螺栓的受力
    2.2 法兰板厚度计算
    2.3 法兰板应力验算
    2.4 柱齿局部抗压验算
    2.5 节点承受的最大弯矩
    2.6 节点承受的最大剪力
3 设计实例
    (1)节点处螺栓受力
    (2)法兰板设计
    (3)法兰板应力验算
    (4)柱齿局部受压验算
    (5)节点处承受的最大弯矩
    (6)节点连接处承受最大剪力
4 数值模拟
    4.1 模型建立
    4.2 基础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4.3 应力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3)高寒区架空输电线路浅基础冻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季节冻土区输电线基础类型与特点
        1.2.1 扩展基础
        1.2.2 掏挖基础
        1.2.3 桩基础
        1.2.4 螺旋锚基础
    1.3 切向冻胀力计算方法
        1.3.1 经验计算法
        1.3.2 理论计算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冻土温度场研究现状
        1.4.2 土体冻胀模型研究现状
        1.4.3 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4.4 冻土水-热-力耦合理论与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输电线路基础冻胀分析水-热-力耦合模型
    2.1 引言
    2.2 基础冻胀水-热-力耦合分析数值模拟方法
        2.2.1 基本理论框架
        2.2.2 数值模型
        2.2.3 浅基础-冻土界面力学特性
        2.2.4 温度边界条件
        2.2.5 热力学参数
    2.3 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土和粘土场地浅基础冻胀性能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概况
    3.3 方形浅基础冻胀分析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数值模型
        3.3.3 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
        3.3.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3.5 计算结果分析
    3.4 粘土场地浅基础切向冻胀力和冻胀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地表温度的影响
        3.4.2 上覆荷载的影响
        3.4.3 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
    3.5 砂土场地浅基础切向冻胀力和冻胀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5.1 地表温度的影响
        3.5.2 上覆荷载的影响
        3.5.3 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
    3.6 砂土场地与粘土场地浅基础冻胀性能差异性
        3.6.1 随冻结历时变化规律
        3.6.2 受温度和地下水位埋深影响效应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基础切向冻胀力计算方法及基础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切向冻胀力规范计算方法
        4.2.1 浅基础切向冻胀力计算介绍
        4.2.2 规范计算方法
    4.3 切向冻胀力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4.4 浅基础抗冻胀优化设计建议
        4.4.1 锥柱基础
        4.4.2 锥柱-直柱基础方案
        4.4.3 直柱-锥柱-直柱基础方案
        4.4.4 不同锥柱基础削减切向冻胀力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环形板式基础与圆形、环形桩基承台配筋弯矩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式基础配筋弯矩的研究现状
        1.2.1 理论方法
        1.2.2 极限平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1.2.3 地基变形的影响
    1.3 桩基承台配筋弯矩的研究现状
        1.3.1 扇形梁法
        1.3.2 环梁法
    1.4 主要工作内容
2 环形板式基础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2.1 计算模型
    2.2 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
        2.2.1 基本方程
        2.2.2 内力计算
    2.3 环形板式基础底板下部配筋弯矩
        2.3.1 均布荷载下环形板r2处弯矩的弹性解
        2.3.2 线性分布荷载下环形板r2处弯矩的弹性解
        2.3.3 底板下部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2.4 环形板式基础底板内悬挑上部配筋弯矩
        2.4.1 固支约束下环形板r4处弯矩的弹性解
        2.4.2 简支约束下环形板r4处弯矩的弹性解
        2.4.3 底板内悬挑上部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2.5 本章小结
3 圆形和环形桩基承台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3.1 计算模型
    3.2 圆形和环形承台下部配筋弯矩
        3.2.1 环向均布线荷载下r2处弯矩的弹性解
        3.2.2 承台下部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3.3 圆形承台环壁内上部配筋弯矩
        3.3.1 固支约束下承台中心处弯矩的弹性解
        3.3.2 简支约束下承台中心处弯矩的弹性解
        3.3.3 圆形承台环壁内上部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3.4 环形承台环壁内上部配筋弯矩
        3.4.1 固支约束下r_4处弯矩的弹性解
        3.4.2 简支约束下r_4处弯矩的弹性解
        3.4.3 环形承台环壁内上部配筋弯矩计算公式
    3.5 本章小结
4 算例分析
    4.1 环形板式基础算例分析
        4.1.1 有限元模型
        4.1.2 规范公式
        4.1.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 圆形和环形桩基承台算例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文献[37]公式
        4.2.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环形板式基础与圆形、环形桩基承台的挠度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筏形基础与地下室防水板设计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筏板类型选择
2 筏形基础厚度
    2.1 设计规范
    2.2 工程经验
3 平板式筏形基础冲切计算
    3.1 平板式筏形基础内柱下板厚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3.1.1 计算公式
        3.1.2 计算分析
    3.2 平板式筏形基础在内筒下的板厚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3.2.1 计算公式
        3.2.2 计算分析
4 筏形基础设计
    4.1 设计步骤
    4.2 沉降计算
    4.3 弹性地基梁结构计算
5 地下室抗浮与防水设计
    5.1 抗浮设计
    5.2 防水板设计
6 倒楼盖模型计算方法
7 超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勘察要点
8 结语

(6)既有建筑板式基础托换技术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础托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基础托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建筑增建地下空间技术的发展
        1.2.2 基础托换技术的发展
    1.3 板式基础托换法
        1.3.1 基础托换法的分类
        1.3.2 板式基础托换技术特点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工作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板式托换法施工技术
    2.1 板式托换技术背景
    2.2 板式托换施工技术工艺
    2.3 托换板构件设计
        2.3.1 板构件的荷载组合问题
        2.3.2 新旧结构的连接处理问题
        2.3.3 化学植筋技术的应用
    2.4 板下土体的稳定性控制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板下土体稳定性研究
    3.1 概述
    3.2 三维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3.3 极限分析法
        3.3.1 极限分析法概述
        3.3.2 极限荷载上限值
        3.3.3 极限荷载下限值
    3.4 数值分析有限元法
        3.4.1 数值分析法概述
        3.4.2 有限元法分析边坡稳定问题的优势和局限
        3.4.3 ABAQUS有限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板式托换物理模型试验
    4.1 概述
    4.2 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目的
    4.3 物理模型试验方案
        4.3.1 物理试验模型相似设计
        4.3.2 土工试验
        4.3.3 试验测点布置方案
    4.4 物理模型试验进行过程
        4.4.1 试验前期准备工作
        4.4.2 试验工序步骤
    4.5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4.5.1 各柱脚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差
        4.5.2 托换顶板应变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板式托换ABAQUS有限元模拟
    5.1 ABAQUS有限元程序概述
        5.1.1 ABAQUS简介
        5.1.2 ABAQUS有限元相关理论
    5.2 三维模型的建立过程
        5.2.1 施工前的三维模型建立
        5.2.2 顶板托换施工的三维模型建立
        5.2.3 开挖柱基下方地基土的三维模型建立
        5.2.4 截除原独立基础、施工托换底板并接长柱子的三维模型建立
        5.2.5 开挖托换顶板下剩余地基土的三维模型建立
        5.2.6 封闭顶底板的三维模型建立
    5.3 板式托换有限元模拟结果
        5.3.1 各柱脚处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情况
        5.3.2 托换顶板的应变分布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板式托换法地下增层沉降规律研究及施工参数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建筑增层研究现状
        1.2.2 托换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1.2.4 不均匀沉降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2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施工技术
    2.1 传统基础托换方式
        2.1.1 注浆加固
        2.1.2 桩梁式基础托换
        2.1.3 锚杆静压桩托换
        2.1.4 树根桩托换
    2.2 板式托换法
        2.2.1 技术特点
        2.2.2 适用条件
        2.2.3 注意事项
        2.2.4 托换板布置
        2.2.5 托换构件设计
        2.2.6 “回字形”板式托换法施工流程
    2.3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建设流程
        2.3.1 可行性研究
        2.3.2 既有建筑检测与鉴定
        2.3.3 托换设计基本规定
        2.3.4 托换体系与支护体系选择
        2.3.5 地下增层土方开挖
        2.3.6 质量检测与验收
    2.4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其他关键技术
        2.4.1 顶升技术
        2.4.2 植筋技术
        2.4.3 连接技术
        2.4.4 隔震、减震技术
    2.5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监测技术
        2.5.1 托换工程监控量测一般规定
        2.5.2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2.5.3 框架结构柱脚沉降允许值
        2.5.4 建筑物监测控制标准
    2.6 本章小结
3 既有建筑板式基础托换法地下增层模型试验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与主要内容
        3.1.2 既有建筑概况
        3.1.3 试验模型设计
        3.1.4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3.1.5 地基土概况与土工实验
    3.2 试验过程
        3.2.1 试验场地与材料准备
        3.2.2 试验模型制作
        3.2.3 既有建筑荷载施加
        3.2.4 百分表安装
        3.2.5 土方开挖
    3.3 试验结果
        3.3.1 柱脚沉降规律
        3.3.2 相邻柱脚不均匀沉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施工参数对柱脚沉降的影响分析
    4.1 不同土方开挖方法对柱脚沉降的影响分析
        4.1.1 “环岛式”土方开挖试验过程
        4.1.2 “环岛式”土方开挖柱脚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变化规律
        4.1.3 “中央竖井式”与“环岛式”土方开挖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 不同底板基础对柱脚沉降的影响分析
        4.2.1 铝合金底板基础试验过程
        4.2.2 铝合金底板基础柱脚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变化规律
        4.2.3 木质底板基础与铝合金底板基础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既有建筑板式基础托换法地下增层三维数值分析
    5.1 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概述
        5.1.1 FLAC3D简介
        5.1.2 FLAC3D的主要特点
        5.1.3 FLAC3D的应用范围
    5.2 模型建立
        5.2.1 模型几何尺寸与网格划分
        5.2.2 本构模型选取与材料参数设定
        5.2.3 模型边界条件
        5.2.4 收敛标准
        5.2.5 定义地下增层分析步
    5.3 计算结果分析
        5.3.1 柱脚沉降规律
        5.3.2 相邻柱脚不均匀沉降规律
        5.3.3 上部框架结构最大主应力变化规律
        5.3.4 上部框架结构最小主应力变化规律
        5.3.5 托换顶板变形规律
        5.3.6 托换底板变形规律
        5.3.7 托换板塑性区变形规律
        5.3.8 地基土塑性区变形规律
        5.3.9 基坑回弹变形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既有建筑地下增层“十字形”板式托换法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建筑增层改造技术及案例研究
        1.2.2 土方开挖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础托换技术研究现状
        1.2.4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理论基础及施工工艺
    2.1 既有建筑特点分析
    2.2 土方开挖技术及问题分析
    2.3 托换法的选择
    2.4 板式托换法的施工工艺
        2.4.1 板式基础托换法概述
        2.4.2 板式基础托换法施工工艺
        2.4.3 “十字形”板式基础托换法
        2.4.4 “十字形”板式基础托换施工过程研究
        2.4.5 托换板的设计和施工
    2.5 地下增层工程应注意的问题
    2.6 板式基础托换法的特点
    2.7 本章小结
3 既有框架结构地下增层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框架结构概况
        3.2.2 板式基础托换概况
        3.2.3 地基土概况
    3.3 试验目的
    3.4 试验方案
        3.4.1 试验模型设计相似性准则
        3.4.2 框架结构构造
        3.4.3 试验模型制作
        3.4.4 试验装置与测试内容
    3.5 试验土方开挖过程
    3.6 试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地下增层模型试验柱脚沉降规律研究
    4.1 既有建筑沉降标准
    4.2 托换过程中柱脚沉降规律
        4.2.1 等跨框架结构双侧开挖模型试验沉降变化规律
        4.2.2 非等跨框架结构双侧开挖模型试验沉降变化规律
    4.3 托换过程中柱脚不均匀沉降规律
    4.4 等跨与非等跨框架结构沉降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等跨框架结构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
    5.1 ABAQUS有限元分析程序概述
        5.1.1 模块组成
        5.1.2 CAE模块功能介绍
    5.2 板式基础托换法有限元研究
        5.2.1 三维模型的建立依据
        5.2.2 参数设置
        5.2.3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5.2.4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工况模拟
    5.3 托换过程中柱脚的沉降规律
        5.3.1 数值模型柱脚沉降分析
        5.3.2 数值模型柱脚不均匀沉降分析
    5.4 托换过程中“十字交叉形”顶板变形分析
    5.5 有限元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某温泉中心大型基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础设计一般规定
    1.2 基础设计理论发展
    1.3 本文研究工作
    1.4 研究现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设计分析理论
    2.1 常规基础类型
        2.1.1 无筋扩展基础(刚性扩大基础)
        2.1.2 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2.1.3 筏形基础
        2.1.4 岩层锚杆基础
        2.1.5 其他基础形式
    2.2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理论
        2.2.1 混凝土结合面研究现状
        2.2.2 柱下独立基础可能破坏模式
        2.2.3 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
    2.3 筏板基础设计理论
        2.3.1 筏板基础主要型式
        2.3.2 筏板基础埋深及承载力确定
        2.3.3 筏板基础设计影响因素
    2.4 地下连续墙支护理论
    2.5 非线性地基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背景工程概况
    3.1 工程整体设计概况
        3.1.1 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
        3.1.2 总平面设计
        3.1.3 建筑设计
        3.1.4 结构设计
        3.1.5 施工支护方法
    3.2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基础设施条件
    3.3 基础类型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筏板基础优化分析
    4.1 优化分析依据及设计基本资料
    4.2 筏板基础选型研究
        4.2.1 施工工效对比分析
        4.2.2 材料用量对比分析
        4.2.3 综合造价分析
    4.3 筏板基础地基沉降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模型合理性验证
        4.3.3 筏板基础非线性地基分析
    4.4 筏板基础沉降影响分析
        4.4.1 筏板厚度影响
        4.4.2 柱距影响
        4.4.3 土体压缩层厚度影响
        4.4.4 外荷载影响
        4.4.5 混凝土强度影响
    4.5 筏板基础沉降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4.5.1 沉降试算
        4.5.2 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4.6 工程应用
        4.6.1 筏板基础设计
        4.6.2 上部结构分析
        4.6.3 筏板基础抗浮计算
        4.6.4 筏板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柱下独立基础优化分析
    5.1 优化分析依据及设计基本资料
    5.2 柱下独立基础参数分析
        5.2.1 基础尺寸影响
        5.2.2 柱网尺寸影响
        5.2.3 防水板厚度影响
    5.3 工程应用
        5.3.1 独立基础设计
        5.3.2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验算
        5.3.3 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与原方案受力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工支护结构验算
    6.1 分析依据及设计基本资料
    6.2 计算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贮煤筒仓基础结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概述
    1.2 国内外筒仓的发展及研究综述
        1.2.1 筒仓的发展方向
        1.2.2 筒仓的研究现状
        1.2.3 筒仓基础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筒仓基础的基本设计原理简介
    2.1 引言
    2.2 平板式筏形基础设计原理
        2.2.1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2.2.2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2.2.3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2.2.4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沉降控制
    2.3 桩基础设计原理
        2.3.1 桩基础单桩承载力
        2.3.2 桩基础桩身强度
        2.3.3 桩基础承台受冲切承载力
        2.3.4 桩基础承台受剪承载力
        2.3.5 桩基础沉降量要求
    2.4 本章小结
3 某工程筒仓基础结构方案选型
    3.1 工程概况
    3.2 本工程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确定
    3.3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应力和内力
    3.4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内力组合值的确定
        3.4.1 荷载基本组合下传至基础顶面的组合内力设计值
        3.4.2 荷载标准组合下传至基础顶面的组合内力标准值
    3.5 筒仓基础的结构方案选择
        3.5.1 环形基础
        3.5.2 筏形基础
        3.5.3 箱形基础
        3.5.4 桩基础
    3.6 本工程可选用的基础结构方案
    3.7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3.7.1 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3.7.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3.7.3 钻孔灌注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3.8 本章小结
4 三种基础结构方案的承载力验算及其比较
    4.1 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验算
        4.1.1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4.1.2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4.1.3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4.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的承载力验算
        4.2.1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承载力验算
        4.2.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身混凝土强度验算
        4.2.3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4.2.4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承台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4.3 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承载力验算
        4.3.1 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验算
        4.3.2 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强度验算
        4.3.3 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4.3.4 钻孔灌注桩基础承台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4.4 本章小结
5 三种基础结构方案的沉降量计算及比较
    5.1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沉降量计算
    5.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沉降量的计算
    5.3 钻孔灌注桩基沉降量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柱下平板式基础的工程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带有螺旋锚杆的偏心复合基础实验及应用研究[D]. 刘育彤.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1)
  • [2]一种输电铁塔用装配式板式基础的设计与模拟[J]. 王彦海,任文强,刘晓亮,时文峰.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1(06)
  • [3]高寒区架空输电线路浅基础冻胀性能研究[D]. 朱彦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环形板式基础与圆形、环形桩基承台配筋弯矩计算方法[D]. 李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筏形基础与地下室防水板设计问题探讨[J]. 罗学锋. 城市住宅, 2019(07)
  • [6]既有建筑板式基础托换技术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肖磊磊. 西华大学, 2019(02)
  • [7]板式托换法地下增层沉降规律研究及施工参数影响分析[D]. 李先彬. 西华大学, 2019(02)
  • [8]既有建筑地下增层“十字形”板式托换法模型试验研究[D]. 何晓彤. 西华大学, 2019(02)
  • [9]某温泉中心大型基础设计研究[D]. 黄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10]大型预应力混凝土贮煤筒仓基础结构方案研究[D]. 张庆武. 武汉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柱下平板基础的工程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