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于永波[2](2021)在《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以许昌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高中生面临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出现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如考前焦虑、抑郁、烦躁等,导致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学业压力是高中生主要的压力源,河南省作为高考大省,近年来高考人数超过100万,许昌市作为河南省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中等梯度水平城市,该地区的高中生升学竞争力较大,大众在高度重视高中生升学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忽视高中生身体活动与睡眠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探讨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以及身体活动和睡眠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引起人们对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尝试从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两方面寻求提高高中生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方法,为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中外数据库检索期刊、优秀硕、博士论文为本研究提供支撑。在河南省许昌市5所高中,每所高中三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共1127名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含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现居地、是否为独生子女)、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睡眠质量(Sleep quality,SQ)、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LS),其中身体活动测量工具为学龄儿童健康行为问卷(HBSC)、睡眠质量测量工具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生活满意度测量工具为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采用Excel2016整理数据,运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调查基本情况;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级、现居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运用Person相关分析身体活动与睡眠质量、身体活动与生活满意度以及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再用线性回归分析身体活动和睡眠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1)高中生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16.72分,高三年级生活满意度低于高一、高二年级,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高中生一周参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推荐量的人数为5.1%,男生身体活动的天数高于女生,高二年级身体活动天数高于高一、高三年级,其中高三年级最低,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高中生PSQI平均得分为7.30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高三年级PSQI得分高于高一、高二年级,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高中生生活满意度与PSQI总分存在负相关关系(r=-0.405,p<0.01),与PA存在正相关关系(r=0.219,p<0.01)。(3)上学日PA(β=0.113,p<0.01)、周末PA(β=0.113,p<0.01)对高中生生活满意度达到3.9%的预测作用,主观睡眠质量(β=-0.181,p<0.01)、睡眠持续性(β=-0.080,p<0.01)和日间功能紊乱(β=-0.311,p<0.01)对高中生生活满意度达到22.9%的预测作用。研究结论:(1)许昌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身体活动、睡眠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生活满意度、睡眠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身体活动男生高于女生,高二年级最多,其次是高一、高三年级。(2)许昌市高中生身体活动与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身体活动与生活满意度在整体上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许昌市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能够显着预测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睡眠质量对高中生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

韩子默[3](2021)在《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德。在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探索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沈阳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知较强,但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尚未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的能力和情况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项数不够,对运动项目的规则和裁判知识了解较少;学生的体能素质还需加强,不少学生的BMI指数偏高或偏低。(2)沈阳市高中生认识到了体育运动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知识较为了解,但还不够全面;学生对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和控制体重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作息与健康、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他们的健康行为整体水平一般,运动损伤防范意识不强,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还需加强;他们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较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3)沈阳市高中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愿意投入时间在体育锻炼上,但缺乏勇敢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他们在体育比赛中能够做到尊重对手、文明参赛,认真对待体育比赛,但是也存在服从裁判的意识较差、公平竞争意识较差、不遵守竞赛规则等问题。最后立足于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提出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重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强化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支撑,厚植校园体育文化,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完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增强学生的体育认知;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体育教育的良好环境。

杨帆[4](2021)在《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我国居民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精神追求。习近平在党中央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到“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从此“幸福”逐渐成为人们向往并且追求的奋斗目标。高中阶段是每个人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发展身体健康和关注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压力,他们的内心感受和主观幸福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旨在研究北京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同时培养高中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且均衡发展。本文以北京市三所普通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共368名高中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对二者的内在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什么样的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并且给高中生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效益。研究结果显示:1.本文修订的《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经过旋转后的因素载荷共分为五个维度。2.运用Spearman的方法检验出锻炼的持续时间、锻炼频率、锻炼量与整体幸福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72**、0.120*、0.139**。3.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强度人数占比31.3%,锻炼的持续时间在21至30分钟人数占比31.5%,锻炼频率在每周1至2次人数占比37.2%,锻炼量在大锻炼量的人数占比42.4%。4.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平均分为4.016,高一和高二年级在整体幸福感的显着性水平p在0.01**水平上显着。5.高中生整体幸福感在持久的大强度锻炼、锻炼的每次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上、锻炼频率在每周3至5次、大锻炼量上的平均值分别为145.524、146.438、145.518、145.070。通过以上结果推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课外体育锻炼不同变量的不同方面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推断出课外体育锻炼对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的作用。3.北京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持续时间集中在21至30分钟,频率在每周1至2次,锻炼量较大。4.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良好,高一比高二年级学生更幸福,女生幸福感高于男生。5.北京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以持久大强度为主,持续时间集中在60分钟以上,频率最好在每周3至5次,锻炼量较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

孟聪[5](2021)在《湘西州高中生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涛涛[6](2021)在《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缺乏身体活动还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患病风险。青少年时期的身体活动除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外,该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还会延续到成年之后,对其后续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社区是青少年除了学校之外所处时间最长的重要居住环境,为明确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社区环境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群的影响差异,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以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市的青少年和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运用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问卷(PAQ-CN)、青少年久坐行为调查问卷(ASAQ-CN)、以及研制的社区环境问卷、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对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及其与社区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贵州省12-18岁青少年身体活动平均得分为2.20±0.57(男:2.27±0.59、女:2.14±0.55)、久坐行为达到5.15±3.71h/day(男:5.23±3.64h/day、女:5.08±3.34h/day);总体屏幕时间达到1.37±1.45h/day(20.9%未达标),其中男生1.44±1.52h/day(21.8%未达标),女生1.30±1.38h/day(20.1%未达标);主干家庭孩子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最高(2.28±0.58)、单亲家庭孩子久坐时间最长(6.02±1.30h/day);13岁的孩子身体活动达到最高水平(2.42±0.54);回归分析显示:“社区体育宣传”对城市地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adj R2=10.6%、农村地区青少年adj R2=3%;“运动场所类型”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adj R2=10.8%、高中生adj R2=6.1%;“社区绿化地带”对女生身体活动adj R2=4.2%、男生adj R2=3%;“社区同伴”对单亲家庭孩子的adj R2=23.3%、核心家庭adj R2=11.4%。结论: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较低,男生身体活动水平略高于女生;贵州省社区内可玩耍的绿化地带、社区整体的观赏性对女生和初中生的影响更大;交通安全对女生、初中生以及城市的青少年影响更大;女生和城市地区青少年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社区内同伴的影响;社区环境首要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因素是运动场所的数量、种类,以及体育氛围。建议:1)结合初中生、女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贵州省社区运动场所类型;2)结合初中生、女生需求,改善贵州省城市社区周边交通安全状况;3)以初中生和女生为重点,采用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方式加强贵州省社区体育宣传;4)以高中生、女生、单亲家庭孩子为重点,加强贵州省城市社区邻里互动。

李梅[7](2021)在《成都市锦江区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方式的改变,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青少年肥胖率和近视率的持续增加,体能和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要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育活动,除了学校体育,社区也是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不容忽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锦江区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对社区青少年体育开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结论:1)青少年及家长希望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2)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频率较低,项目单一,没有形成常态化;3)社区青少年体育和中老年体育严重失衡;4)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受社区、青少年本人和家庭等不同因素的影响;5)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有待完善;6)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有待提高研究建议:1)政府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打造良好的社区青少年体育锻炼环境;2)加深青少年、家长、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认识;3)社区联合学校开发体育“微课程”,高效完成“体育课作业”;4)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5)加强社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6)多元化、常态化的开展社区青少年体育项目,提高参与积极性;7)引进非营利组织的加入,促进社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潘泰成[8](2021)在《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文中指出在课改不断深入和推进的背景下,对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体育工作者的一种新形态下的任务和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出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各项指标,分析出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促进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了解清远市的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认为:1清远市普通高中生运动能力的表现:学生对于有体能一定的认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于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有一定的关注并能对赛事的精彩程度做出一定的评价。但也有一定的不足,如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足、运动技能的掌握较差、裁判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足和制定体能锻炼计划能力不够。2清远市普通高中生健康行为的表现: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对自己进行良好的健康管理,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学生的体育参与较少、体育锻炼方法了解情况较差和与他人交往能力不足。3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表现: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胜负观,但学生的运动角色胜任情况较差和规则意识不足。并从学校体育的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构建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1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点,抓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2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发展,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3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提高,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4以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争突破,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孙启峰[9](2020)在《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2]。可见,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中小学,随着学生年级升高、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变大,学生可自由安排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高中生既要面临学业水平考试又要参加高考,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更是精确到了分钟,其身心所受压力在中小学学段中最大,这综合导致高中生健康水平不佳。作为最需要体育活动来调节自身压力的群体却又最缺乏自由活动的时间,高中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和未来的建设者,其健康水平决定着我国将来人才整体的健康水平,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水平。众所周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关注高中生身心健康愈发重要,关于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也愈发急迫。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以济宁市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压力水平比较大;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是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男女生在认识上无显着差异,态度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年级间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在参与动机上主要是出于强身健体和缓解压力,男女生参与动机上无明显差异,年级间存在差异;在练习时间上,练习频次集中在每周1-2次,练习时间集中在10-30分钟,男生练习频次和时间多于女生,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和时间在减少;在课外体育活动参与项目上以球类、跑步项目为主,男生倾向于篮球、足球竞技性强且有对抗的项目,女生更喜欢羽毛球、健美操、跑步等强度较小无身体对抗的项目;参与形式上以学校统一组织为主,学生自发参加、社团组织和教师组织为辅;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一般;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多数教师的运动专项以传统项目为主,且教龄偏大,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未计入工作量,满意度一般;校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一般,学生家长对课外体育活动持可有可无态度人数最多且接近半数,支持态度的家长不足四成;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运动训练和课余运动竞赛开展良好,且有计划、有组织、有资金,而面向普通学生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却差强人意。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关注学生健康,为学生减负做到实处;积极宣传加深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培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制定计划开齐开足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安排,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加强组织管理灵活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场地设施和更新器材;合理增加体育教师数量,优化教龄和性别结构,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制度和考评体系;引导校领导产生体育兴趣,使其支持体育发展;强化学生家长认识,明确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学校竞技体育发展带动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建议。

刘红梅[10](2020)在《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中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习惯,也会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作用。本文调查了盐城市大丰区高中学校的1000名学生和60名教师,对大丰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大丰区的高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有着很高的兴趣,但可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学校除了提供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之外,学生可以利用的课外体育锻炼场所有限,运动项目有限,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放任的、散漫的,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文化课是影响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是高考成绩,绝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解决现状提出以下建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改变教师和家长的传统观念,使双方在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问题上达成一致,支持学生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活动;发挥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组织和管理。

二、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以许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活满意度
        2.1.2 身体活动
        2.1.3 睡眠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身体活动与生活满意度
        2.2.2 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
    2.3 指标测量
        2.3.1 生活满意度
        2.3.2 身体活动
        2.3.3 睡眠质量
    2.4 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情况
        4.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4.1.2 生活满意度
        4.1.3 身体活动
        4.1.4 睡眠质量
    4.2 身体活动、睡眠质量、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4.2.1 生活满意度差异
        4.2.2 身体活动差异
        4.2.3 睡眠质量差异
    4.3 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4.3.1 高中生身体活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4.3.2 高中生身体活动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4.3.3 高中生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8 致谢

(3)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调查现状与分析
        3.1.1 运动习惯素养调查与分析
        3.1.2 运动能力素养调查与分析
        3.1.3 健康知识素养调查与分析
        3.1.4 健康行为素养调查与分析
        3.1.5 体育情感素养调查与分析
        3.1.6 体育品德素养调查与分析
    3.2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3.2.1 体育锻炼习惯尚未养成
        3.2.2 运动能力有待提高
        3.2.3 健康知识掌握不全面
        3.2.4 存在不良行为方式
        3.2.5 体育情感淡薄
        3.2.6 体育品德修养有待加强
    3.3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3.3.1 基于核心素养重构体育教学体系
        3.3.2 强化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支撑
        3.3.3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格局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4)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测量
        1.4.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1.4.3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修订
        3.1.1 初测问卷的设计
        3.1.2 初测问卷维度的确定
        3.1.3 初测问卷的项目编制
        3.1.4 初测
        3.1.5 统计分析
        3.1.6 研究结果
    3.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正式测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问卷施测
        3.2.4 统计分析
        3.2.5 研究结果
    3.3 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
        3.3.1 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
        3.3.2 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3.3.3 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
        3.3.4 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量
    3.4 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与差异性分析
        3.4.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3.4.3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3.5 体育锻炼对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分析
        3.5.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课外体育锻炼强度上的差异性分析
        3.5.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上的差异性分析
        3.5.3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课外体育锻炼不同频率上的差异性分析
        3.5.4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在课外体育锻炼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3.6 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3.6.1 课外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3.6.2 课外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附件2 《PARS-3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6)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身体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危害
        1.1.2 青少年身体活动下降的后果
        1.1.3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身体素质现状
        1.1.4 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4.1 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及久坐行为现状
        1.4.2 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青少年”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身体活动”相关概念的界定
        1.5.3 “久坐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1.5.4 “社区环境”相关概念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活动的内涵
    2.2 国内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
        2.2.1 国外
        2.2.2 国内
        2.2.3 小结
    2.3 国内外青少年久坐行为现状
        2.3.1 国外
        2.3.2 国内
        2.3.3 小结
    2.4 国内外关于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2.4.1 国外
        2.4.2 国内
        2.4.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相关问卷的介绍
        3.3.1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AQ-CN)
        3.3.2 青少年久坐行为问卷(ASAQ-CN)
    3.4 社区环境问卷的研制
        3.4.1 问卷的研制依据
        3.4.2 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3.4.3 计分方式
    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5.1 初步施测
        3.5.2 正式发放
    3.6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6.1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AQ-CN)
        3.6.2 青少年久坐行为问卷(ASAQ-CN)
        3.6.3 社区环境问卷
        3.6.4 社区工作人员问卷
        3.6.5 小结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家庭结构
    4.2 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4.2.1 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分析
        4.2.2 青少年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4.2.3 小结
    4.3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现状差异分析
        4.3.1 城乡之间的比较
        4.3.2 年龄之间的比较
        4.3.3 学段之间的比较
        4.3.4 性别之间的比较
        4.3.5 家庭结构之间的比较
        4.3.6 小结
    4.4 社区环境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社区环境与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4.4.2 社区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回归分析
        4.4.3 小结
    4.5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社区环境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4.5.1 城乡之间的比较
        4.5.2 年龄之间的比较
        4.5.3 学段之间的比较
        4.5.4 性别之间的比较
        4.5.5 家庭结构之间的比较
        4.5.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青少年调查问卷
    附录二: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致谢

(7)成都市锦江区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
        1.1.2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1.1.3 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1.1.4 锦江区在成都市的重要地位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概念的界定
    2.1 社区
    2.2 社区体育
    2.3 青少年年龄的界定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内研究现状
        3.1.1 有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3.1.2 有关社区对青少年重要性的相关研究
        3.1.3 社区青少年体育的相关研究
        3.1.4 有关学校、社区、家庭体育三联动的相关研究
        3.1.5 有关影响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因素的相关研究
    3.2 国外研究现状
        3.2.1 有关国外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3.2.2 有关国外学校、社区、家庭三联动的相关研究
        3.2.3 有关影响国外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因素的相关研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实地考察法
        4.2.5 数理统计法
        4.2.6 逻辑分析法
5 分析与讨论
    5.1 成都市锦江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1.1 青少年基本情况
        5.1.2 青少年家长基本情况
    5.2 成都市锦江区青少年和家长对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态度分析
        5.2.1 青少年对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态度
        5.2.2 家长对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态度
    5.3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5.3.1 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5.3.2 青少年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长分析
        5.3.3 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和参与方式分析
        5.3.4 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5.3.5 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开设项目情况分析
        5.3.6 开展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体育指导员配备情况分析
    5.4 成都市锦江区青少年愿意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成因分析
    5.5 影响成都市锦江区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
        5.5.1 社区因素
        5.5.2 青少年自身因素
        5.5.3 家庭因素
    5.6 成都市锦江区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6.1 青少年、家长、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
        5.6.2 社区青少年体育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5.6.3 社区青少年体育开展项目单一
        5.6.4 社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不高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青少年及家长希望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6.1.2 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频率较低,项目单一,没有形成常态化
        6.1.3 社区青少年体育和中老年体育严重失衡
        6.1.4 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6.1.5 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有待完善
        6.1.6 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有待提高
    6.2 建议
        6.2.1 政府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打造良好的社区青少年体育锻炼环境
        6.2.2 加深青少年、家长、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认识
        6.2.3 社区联合学校开发体育“微课程”,高效完成“体育课作业”
        6.2.4 学校、社区、家庭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6.2.5 加强社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6.2.6 多元化、常态化的开展社区青少年体育项目,提高参与积极性
        6.2.7 引进非营利组织的加入,促进社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访谈提纲

(8)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时代性要求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1.1.3 对学生培养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1.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2.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及维度组成
        2.1.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2.2 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4.1.1 基本信息
        4.1.2 运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4.1.3 健康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4.1.4 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
    4.2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4.2.1 运动能力需加强
        4.2.2 健康行为需调整
        4.2.3 体育品德需规范
    4.3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成因分析
        4.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
        4.3.2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方面
        4.3.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面
        4.3.4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方面
5 结论
    5.1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表现
        5.1.1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运动能力的表现
        5.1.2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健康行为的表现
        5.1.3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表现
    5.2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建
        5.2.1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点,抓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5.2.2 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发展,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5.2.3 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提高,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5.2.4 以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争突破,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
        2.1.2 课外体育活动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2.3.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价值、地位、作用的研究
        2.3.3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方面的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济宁市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学生分析
        4.1.1 健康水平
        4.1.2 压力水平
        4.1.3 差异性分析
    4.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2.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4.2.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4.2.3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4.2.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
        4.2.5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4.2.6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4.2.7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4.2.8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
        4.2.9 差异性分析
    4.3 体育教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1 体育教师的教龄、性别
        4.3.2 体育教师的运动专项
        4.3.3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4.3.4 体育教师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4.3.5 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否计入工作量
        4.3.6 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程度
    4.4 学校服务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4.4.1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情况
        4.4.2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与反馈情况
        4.4.3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专项资金情况
        4.4.4 学校场地设施情况
        4.4.5 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4.4.6 学校课余训练、竞赛和获奖情况
    4.5 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4.5.1 学生的学习压力
        4.5.2 课外体育活动的师资力量
        4.5.3 学生家长态度
        4.5.4 场地设施
        4.5.5 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4.1.1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学校的基本情况
        4.1.2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
        4.1.3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
        4.1.4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和总时间
        4.1.5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学校的场地设施数量和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4.1.6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学校体育锻炼的管理方式
        4.1.7 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认同和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
    4.2 限制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4.2.1 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因素
        4.2.2 体育场地与设施因素
        4.2.3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因素
        4.2.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因素
        4.2.5 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盐城市大丰区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附录 二:盐城市大丰区高中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教师访谈提纲

四、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中生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以许昌市为例[D]. 于永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沈阳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韩子默. 沈阳大学, 2021(10)
  • [4]北京市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 杨帆.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湘西州高中生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关系研究[D]. 孟聪. 吉首大学, 2021
  • [6]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D]. 孙涛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成都市锦江区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D]. 李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D]. 潘泰成.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9]山东省体育专项特色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孙启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D]. 刘红梅.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