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阳杰,唐康,刘同同,王胤丞,张鹭鹭[1](2021)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缓解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的重要方法。文章围绕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常用评价方法和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参考。
刘艳辉[2](2021)在《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助产医疗机构产科服务提供情况、产科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产科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和配置效率及其变化趋势,发现目前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新形势下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4-2019年在重点监测地区开展的三个连续的中国—世卫组织双年度合作项目收集的监测数据,对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我国四个监测城市产科服务提供情况、产科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数据包络分析对产科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13-2019年重点监测地区产科门诊量和活产数均呈逐步增长趋势,并在2014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随后增长趋势放缓,逐渐接近新生育政策调整前水平。2014-2017年“政策性二孩”活产数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达33.9%。2016-2019年高危产妇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达66.4%。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门诊量和活产数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分别达到72.1%、72.8%;其他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门诊量和活产数则呈逐年降低趋势。2013-2019年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实际开放床位数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2.1%,以公立三级和民营助产医疗机构增加为主。不同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2014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最高,均在90%以上,2014年和2016年均超过100%;公立二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在59.6%-80.9%之间、民营和公立一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在42.7%-63.5%之间。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以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医师数最多,2019年达到了 57.9%,但每千活产产科医师数仍低于公立二级及以下助产医疗机构。随着新生育政策调整,除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外,产科医师工作负担均下降;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医师日均门诊和日均住院负担最重(9.3-10.9人次、2.4-2.5床日),其次是公立二级助产医疗机构(7.8-9.0人次、1.9-2.1床日)、公立一级和民营助产医疗机构(3.7-7.1人次、0.6-1.3床日)。公平性分析显示,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床位和产科医师按常住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3,按人口密度分布的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均超过了 0.6。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新生育政策调整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有规模偏大和偏小并存等问题。结论本研究显示,新生育政策调整初期重点监测地区公立三级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和产科医师均呈现不足状态,但及时得到了补充,满足活产数增加的需求。2017年以后,除了公立三级外,其他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和产科医师工作负荷均明显降低,产科卫生资源利用不均衡问题越来越明显。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地理公平性较差、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规模过大和过小等问题。同时,重点监测地区高危孕产妇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挑战。建议各监测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辖区内产科卫生资源,加强公立二级及以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并倡导孕产妇根据妊娠风险等级选择相应级别的助产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服务。
王启雯[3](2021)在《黄河流域医疗卫生资源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
李枞[4](2021)在《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是世界各国采取行动优先应对的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具有患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群年龄跨度大、并发症种类多且风险高、易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等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流行趋势以及相关卫生支出为背景,呈现我国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峻形势,即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且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也是居于首位,但人均医疗费用偏低,且存在医疗不公正的现象。阐述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包括对公平、公正、正义的概念辨析,并在本研究框架下界定医疗公正以及健康公正。阐释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在分析作为公平的正义和正义的原则基础上,探讨罗尔斯正义论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可借鉴性。论述丹尼尔斯的医疗保健公正理论,包括平等主义的公正观、医疗保健公正的原则、程序的公正。最后,提出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及其基本原则,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基本原则包括糖尿病的基本医疗保险平等原则、获得针对糖尿病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机会平等原则、满足糖尿病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差别原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道德自觉原则。分析了糖尿病医疗保健过程中不公正的表现。首先,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的社会分层,指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由于身份不同也会导致享有不同的医疗保障待遇,但这却不符合社会阶层界域中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再从健康权视角论述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的社会分层是对糖尿病患者平等健康权的挑战。其次,根据优质医疗资源的分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论证符合糖尿病健康管理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从而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糖尿病医疗保健中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说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挑战了糖尿病患者机会平等。再次,从个人健康投资及其影响的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医疗保健支出能力对个体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并强调糖尿病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公平和医疗保健市场的获得方面的公正性受到挑战,特别是难以实现丹尼尔斯构想的公正医疗保健市场的第二层次,即患者缺乏为其他医疗需要而投入的自愿的私人保险市场的能力。最后,剖析糖尿病可能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运动干预、医患沟通、社区健康干预、个体的道德责任等,指出公正获取上述因素的机会受到阻碍,会出现丹尼尔斯所谓的“人们实现特殊选择和人生任务的能力以及幸福就会减少”;以及如果糖尿病患者个体失去健康道德自觉,则会对该领域内其他个体的健康公正形成挑战,从而影响对医疗公正性的追求。面对上述种种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进一步分析其成因。首先,论述社会公正是公共生活领域及其公共结构的基本价值诉求,指出公正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亦符合这一价值诉求,但我国目前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对象不同进行的社会分层导致公正地保障糖尿病患者“福宁”和“福利”的获取难以实现。其次,根据糖尿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我国糖尿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存在资源配置层次不均衡、资源配置城乡“二元化”、资源配置区域不均衡等问题,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与需求之间难以达到平衡。再次,论述糖尿病的健康管理要素包括健康教育、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培养良好的自我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监督作用,指出由于不同群体的糖尿病患者在健康管理能力及保障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效果不同。最后,基于我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政府对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投入不均衡以及对各部门的协调与监管责任缺失,论证糖尿病管理中政府责任缺失。提出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实现策略。第一,提出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通过政府制定以同等的福利惠及全体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糖尿病患者公正地享有健康权、治疗权等权利,均等化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具备自我健康管理的义务,公正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论证制度道德化的可行性。同时,正视不同群体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天然差别,提出以补偿原则缩小彼此间的差距。第二,通过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普惠而适度”和“三保合一”、取消城乡居民医保“一制多档”、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加强医保政策的基层倾斜,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第三,鉴于我国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提出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应对策略。第四,主张应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中的弱势人群的权益,为防止其受到不公正的医疗待遇,提出减弱家庭灾难性支出的风险的对策,同时还要保障健康饮食供应、鼓励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第五,在糖尿病的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增加对糖尿病管理的财政投入、加强糖尿病医疗保健领导体制建设、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糖尿病医疗保健工作,强化糖尿病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陈链[5](2021)在《武汉市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由单一政府供给转向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共同供给。医疗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中与人民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需求也越来越大。并且,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除了基础的看病买药外,对健康、调理、养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医疗服务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对其展开的均等化、可达性等议题受到地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江夏区的1083个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分级分类的基础上,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研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首先分析医疗服务供给—需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口、交通、医疗服务机构的总体情况及空间格局。其次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选取三原则下的人口因子、交通因子和行政区划因子,探讨其对江夏区整体和分类型的医疗服务机构的影响。最后提出布局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分布空间异质性较大,越靠近区中心和街道中心医疗服务机构数量越密集、体系越完善,向外数量逐渐减少、体系相对欠缺,城乡差距较大。(2)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与人口和交通网络的空间格局耦合程度较高。(3)人口、交通、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产生了影响,且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的机构影响程度不一,空间上也存在差异。(4)江夏区形成了“两体系、三等级”的医疗服务机构中心地体系。两体系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按照医疗服务机构的规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5)应从完善综合性规划建设和医疗服务配套建设两个方面对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优化。
李丹[6](2020)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空间效率、公平与最优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20年,从医保、医院、药品等层面,该意见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成效显着,百姓就医难、购药难、报销难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与此同时,医疗制度的改革也经受住了 2020年初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同时,疫情爆发之初,医疗卫生资源抗压能力不强,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为保障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进行评价。近年来,随着地区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地理数据的丰富及空间分析方法的更新,同时考虑到医疗卫生资源获取的及时性和就近性等空间特征,空间地理因素对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配置公平性的影响值得探讨。因此,本研究从医疗卫生资源集聚角度出发,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聚焦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最后得到效率公平相对平衡状态下的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为政府制定医疗卫生空间干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与方法:(1)本文采用各省医疗/事业收入,运用Stata 15.0软件计算2007-2018年的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Geoda 1.2软件对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进行描述性空间统计,得出我国各省集聚度时空变化及空间分布。(2)采用各省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运用OpenBugs软件估计贝叶斯随机边界模型,计算集聚度对我国各省2007~2018年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运用Geoda 1.2软件,分析效率值的空间自相关性。从三个角度,不同地理尺度测量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空间特征:运用RStudio 1.2软件,在省级尺度下,采用传统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测量2007~2017年各省内部的公平性及空间自相关的程度;在国家地理尺度下,将传统基尼系数水平分解为空间邻接分量和空间非邻接分量,估计空间地理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在国家地理尺度下,研究传统基尼系数垂直分解,即城镇化和老龄化的交互作用对基尼系数的贡献。(3)根据效率值和基尼系数值,建立动态效率公平平衡指数。从健康带来经济产出的角度,使用Stata 15.0软件,将效率公平平衡指数和空间地理影响加入Barro最优规模估计,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测算2008~2017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并分析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公平平衡指数等对GDP的长、短期影响和空间自相关影响。研究结果:(1)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集聚水平估计显示,我国各省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差距较大: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偏高,中部次之,西部偏低。(2)2007~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集聚带来效率的增加(P<0.05),平均效率呈现较小的波动状态。卫生总支出的增加、每千人执业医师数的增加、平均住院天数的减少和每千人床位数的降低都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技术效率的提高。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到,效率值的低值聚集存在于2007年的青海和四川及其周边地区(P<0.05),2011年的新疆、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及其周边地区(P<0.05);高-低值聚集仅存在于2018年的北京及周边地区(P<0.05)。2007-2017年,我国各省内部的卫生资源公平性略有下降。每千人床位数(G=0.31)比每千人医师数(G=0.33)的公平性略好。西藏、四川内部出现了每千人医师数的不公平现象显着聚集;山东、安徽和浙江存在每千人医师数的公平性显着聚集;湖北省内的每千人医师数的不公平分布比周边省份严重。与各省内部的不公平性情况不同,采用省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整体上升。空间基尼系数的水平分析结果得出空间地理因素对于医疗卫生资源基尼系数的贡献约为15%。空间基尼系数的垂直分解结果显示,城镇化和老龄化的交互作用对于基尼系数的贡献为16.46%~20.67%。(3)构建的效率公平平衡指数(EEBI)显示公平效率的平衡,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较强的地区,也存在于经济发展较弱地区。我国中部地区,EEBI指数分布较为集中;而我国西部、东部地区,EEBI指数分布较为离散,西部地区拖尾值较多,而东部地区头部值较多。在采用格兰杰因果推断确认了政府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后,首先采用传统的Barro面板模型分析得到,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最优规模为GDP的4.0%(P=0.024)。加入EEBI和空间地理因素,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空间最优规模为5.09%(P<0.01)。地区经济的增长不仅受到本地政府卫生支出和其他公共支出的增长的驱动,还受到相邻地区政府卫生支出和其他公共支出的正向溢出影响,而且这两种影响的长期效应都超过短期。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平衡状态(EEBI指数)对本地区GDP的增长不具有直接影响,但对相邻地区的EEBI指数产生正向影响,表现出集聚中心地区的“领导”效应和与之相邻地区的“追赶”效应。而且,相邻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有效、公平对本地区GDP有正向的贡献,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研究结论: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在空间上存在着集聚溢出和集聚阴影的双向效应,这种集聚能够带来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增加。近十年来,医疗床位资源在空间集聚态势趋于弱化;而执业医师资源在空间集聚态势趋于极化。建议重视老龄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带来的不公平的加深。在现有的效率和公平平衡状态下,我国仍处于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增加能够促进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建议政府卫生支出规模总量进一步加大,并因地制宜的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卫生服务需求相匹配。
秘晓峰[7](2020)在《河北省卫生资源现状与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卫生资源是提供和开展卫生健康服务活动的基础与基本条件,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客观分析与把握卫生资源现状,有助于健全与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更是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目的:收集与分析2015年~2018年河北省卫生资源的数据与资料。通过开展研究,对卫生资源现状和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在对卫生资源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与推进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构建研究的整体框架,统计与分析所收集的数据资料,深入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与本质,丰富研究内容,达到研究的目的,实现研究的目标。结果:研究显示,2015年~2018年河北省卫生资源总量呈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仍旧相对不足,部分要素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社会办医发展迅速,相比2015年增长了80.78%,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由于整合,相比2015年下降45.55%,但是三级医院数量依旧较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相比2015年增长了23.33%,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增长了21.04%,乡村床位总数虽然多余城市,但是乡村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4.51张,还是远远低于城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医疗服务人员相比2015年稳步增长,但是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诊疗量稳步增长,相比于2015年增长2.28%;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和患者平均住院日相比2015年逐步下降,但是医院病床使用率居高不下,2018年高达89.90%;卫生总费用的投入也在稳步增加,其中,2018年人均卫生总费用占GDP7.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人均卫生总费用3521.7元,依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上所述,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均衡,优质卫生资源缺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策与建议: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明确机构定位,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依托协同发展,打造卫生健康区位优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部门职责,严格规划实施监督管理。
刘阳[8](2020)在《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需求方双重视角,对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现况进行分析,了解雄安新区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医疗资源供给的合理性、有效性,为进一步合理配置雄安新区医疗卫生资源、完善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信息和基线资料。方法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雄安新区800户常住居民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采用?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调查采用普查方法,对雄安新区42所非营利医疗机构以及3县卫生健康局应急办公室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医疗资源人口、地理分布的公平性,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需求法计算雄安新区医生、床位需要量,计算供需比评价供需平衡状况。结果1雄安新区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9.8%,慢性病患病率为49.5%;两周就诊率为10.2%,年住院率为10.5%。2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态是两周患病率影响因素;年龄、就业状态、家庭人均收入、体重是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就业状态是两周就诊率影响因素;年龄、婚姻、就业状态、居住地与医疗机构的距离是年住院率影响因素。3雄安新区无三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中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所乡镇卫生院符合建设标准的仅有16所(48.5%)。4雄安新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低,每千人口床位数2.19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50人,每千人口医生1.08人,每千人口护士0.85人。5雄安新区床位、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人口公平基尼系数分别0.110、0.033,地理公平基尼系数分别为0.140、0.013,均为高度公平。6容城县、雄县二级医疗机构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值为1,达到DEA相对有效,而安新县为0.761;安新、容城、雄县的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配置综合效率分别为0.508、0.906、0.655,均未达到最佳生产前沿上(BPPF)。7 2018年雄安新区医生需要1625人,床位需要5142张,供需比分别为0.78、0.50,供给量远低于需要量,供需极不平衡。结论雄安新区居民慢性病卫生服务需要量大,门诊服务利用不足。老年人、超重或肥胖人群、妇女、儿童、无业/失业、低文化程度、低收入人群是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的重点人群。雄安新区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投入不足。优质医疗机构稀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床位及人力资源供给总体上匮乏,医生、床位供需不平衡。卫生技术人员内部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员不足。图2幅;表31个;参123篇。
许婉彤[9](2020)在《兰州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资源配置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十三五”医疗改革中提出的我国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等社会问题的背景下,为促进居民就医公平公正,坚持医疗服务供给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本文以空间和需求两个角度,选择西北地区代表性省会兰州市作为研究区,通过评价兰州市平日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分析平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研究急救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和急救资源的配置优化等方面内容,整体分析兰州市医疗卫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兰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提出建议。方法包括:使用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兰州市平日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基于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评价兰州市平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采用数据统计计算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兰州市平日医疗卫生资源供需关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兰州市急救医疗服务可达性和交通拥堵对可达性造成的影响;使用区位配置模型提出急救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方案等。研究发现:(1)兰州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差,空间差异较大。兰州市大部分地区的空间可达性等级为一般及以下,因此兰州市空间可达性相对较差。其中,北部地区空间可达性比南部地区差,四个核心区主城区的大部分地区、红古区部分地区和一些小区域的空间可达性等级为极好,其他大部分乡村地区医疗可达性等级一般偏差。(2)兰州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城乡差异明显。城镇地区绝大多数的居民和地域面积都分布在空间可达性等级极好和好的地区;乡村地区有64.5%的人口和24.2%的地域面积分布在空间可达性等级极好和好的地区,有35.5%的居民和75%的地域面积分布在空间可达性等级不理想的地区。(3)兰州市平日医疗资源配置空间差异明显。需求角度下门诊服务无法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供需不平衡较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永登县和榆中县;住院服务可以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供需不平衡现象出现在永登县城区域;兰州市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开放的医疗资源在甘肃省和兰州市发病率情景下可以满足需求,在武汉市和湖北省发病率情景下存在供需不平衡现象。供给角度下等级医院门诊服务供需不平衡比例超过80%,大多数基础医疗设施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住院服务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二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城乡同样存在较大差异。(4)兰州市医疗资源按人口分配公平,按地域面积分配不公平。床位资源按人口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1830,卫生技术人员资源按人口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2461,床位数按地域面积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6106,卫生技术人员数按地域面积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6080,由基尼系数分析,医疗资源按人口分配城乡差异较小,按地域面积分配城乡差异较大。(5)交通拥堵对院前急救服务可达性有影响。高峰时期居民获取院前急救服务所需平均时间和最长时间比平峰状态下分别增加10.6%和14%。(6)兰州市急救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急救站点分布过于集中,各站点之间形成的服务区重叠面积大。
鲁佳[10](2020)在《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医疗卫生资源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社会因素,探究二者的时空关系,能为实现卫生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居民的健康公平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0-2015年为时间范围,基于区域、省域、市域三个尺度,从总量、人均、地均三个方面构建以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床位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3个指标为基础的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并以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个指标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水平数据库。首先分析医疗卫生资源各分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居民健康水平各分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然后用摘值法构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最后运用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卫生资源水平的时空演变:东北地区卫生资源水平波动增长,空间上分布不均衡。①时间上,1990-2015年东北地区卫生资源无论是按总量配置还是按人口配置和地理配置,都处于波动增长的趋势。②空间上,辽宁省的卫生资源水平在三省中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卫生资源总量由西南部及中部平原区向周边地市减少;人均卫生资源水平呈现由东部地市向西部地市递减的趋势,高值区分散在西北、东北、东部及西南部地市角落,低值区较为稳定地出现在齐齐哈尔与绥化两市周围;地均卫生资源水平形成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稳定分布格局,高值区稳定在西南部盘锦、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和大连等市,低值区稳定在黑河与伊春市等市周围。(2)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变: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空间分异明显。①时间上,2000-2015年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空间上,辽宁省居民健康水平居于三省之首,其后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处于三省之末。高预期寿命地带在东南、西南及西北部成团状散落分布,预期寿命低值区较为稳定地分布在绥化、伊春、通化等市;孕产妇死亡率因时而变,空间变化显着,没有较为稳定的高低值区;婴儿死亡率大致呈现由中部地区向西南及东北两侧降低的趋势;居民健康水平高值区分散在北部、东部及西南部边缘一些地市,低值中心稳定在绥化与通化市周围。(3)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①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均有正向相关关系,其中人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整体高于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性;不管是人均还是地均,床位数与居民健康水平各个指标的相关性最高。②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的增加均能带动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机构数对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强,地均床位数的增加对区域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但人均与地均卫技人员的增加不能带动居民健康水平指标的提升。③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与地均卫生资源单一指标及卫生资源水平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影响程度均呈由西南向东北减弱的趋势。④二元回归分析表明,人均卫生资源水平是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对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比地均卫生资源水平更强。
二、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常用评价方法 |
1.1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 |
1.2 泰尔指数(Theil index) |
1.3 集中曲线(Concentration curve)和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 |
1.4 集聚度(Agglomeration degree) |
1.5 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n index) |
1.6 差别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 |
2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进展 |
2.1 针对配置区域 |
2.2 针对重点人群 |
2.3 针对特定疾病 |
3 总结与展望 |
(2)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妇幼健康服务的影响 |
1.2 重点监测地区专项监测项目进展情况 |
1.3 产科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
1.4 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配置效率评价方法介绍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对象 |
4.3 统计分析 |
4.4 质量控制 |
4.5 技术路线图 |
5 结果 |
5.1 重点监测地区基本情况 |
5.2 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情况及变化趋势 |
5.3 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及变化趋势 |
5.4 重点监测地区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配置效率评价 |
6 讨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新生育政策调整使产科服务需求增加 |
6.1.2 不同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床位配置与利用不均衡 |
6.1.3 不同类型助产医疗机构产科医师配置及其工作负荷存在差异 |
6.1.4 产科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变化不大 |
6.1.5 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
6.2 建议 |
6.2.1 积极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 |
6.2.2 优化辖区助产医疗机构间产科卫生资源配置 |
6.2.3 提高产科卫生资源地理可及性 |
6.2.4 提高产科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
7 结论 |
8 本研究的特色和局限性 |
8.1 研究特色 |
8.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一)学术思想创新 |
(二)学术观点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公平、公正、正义的辨析 |
(二)医疗公正 |
(三)健康公正 |
二、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 |
(一)作为公平的正义 |
(二)正义的原则 |
(三)罗尔斯正义论在医疗领域的可借鉴性 |
三、丹尼尔斯医疗保健公正理论 |
(一)平等主义的公正观 |
(二)适度的最低限度医疗保健的权利 |
(三)医疗保健资源公正分配与获得 |
四、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理论构建 |
(一)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 |
(二)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 |
一、糖尿病患者医保类型差异挑战公平的正义 |
(一)基于医保类型对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分层 |
(二)糖尿病患者社会分层的公正性评价 |
(三)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分层挑战平等健康权 |
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阻碍糖尿病医疗保健机会平等 |
(一)优质医疗资源及其稀缺性 |
(二)糖尿病健康管理所需优质医疗资源 |
(三)糖尿病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表现 |
(四)糖尿病医疗保健中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挑战机会平等 |
三、糖尿病患者个体的差异限制弱势群体多样医疗需求 |
(一)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投资能力及其影响 |
(二)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支出能力及其影响 |
(三)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投资与医疗保健支出水平的差异 |
(四)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机会均等下的不公正 |
四、患者身份与履行道德责任的差异导致不同疾病转归 |
(一)糖尿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
(二)不同人群糖尿病转归影响因素的差异 |
(三)糖尿病转归的不同挑战结果公正性与正义德性 |
第四章 糖尿病医疗保健中公正性问题的成因 |
一、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医保待遇有待完善 |
(一)社会根本价值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基本医保制度 |
(二)糖尿病患者社会根本价值的实现遇阻 |
二、糖尿病的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尚未平衡 |
(一)糖尿病所需医疗资源分配的整体情况 |
(二)糖尿病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
(三)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失衡影响糖尿病医疗保健 |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保障存在差异 |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机会不同 |
(二)糖尿病患者医疗资源利用的差异 |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能力不同 |
(四)糖尿病患者家庭监督能力不同 |
(五)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保障能力不同 |
四、糖尿病管理中政府责任缺失 |
(一)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
(二)政府部门对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投入不均衡 |
(三)政府部门对糖尿病管理的协调责任缺失 |
(四)政府部门对糖尿病管理的监管职责缺位 |
第五章 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的策略 |
一、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 |
(一)确保糖尿病医疗保健制度道德化 |
(二)保障糖尿病患者享有公正的基本医疗权利 |
(三)以补偿原则缩小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天然差别 |
二、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 |
(一)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普惠而适度”的基本医保 |
(二)逐步实现“三保合一”惠及糖尿病患者 |
(三)取消城乡糖尿病患者医保的“一制多档” |
(四)提高医保统筹层次,降低糖尿病致贫风险 |
(五)通过医保政策倾斜引流糖尿病患者回归基层 |
三、合理配置糖尿病管理的医疗卫生资源 |
(一)合理配置城乡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 |
(二)推进糖尿病管理的医联体模式 |
四、为弱势人群开展多种糖尿病管理渠道 |
(一)减弱糖尿病患者家庭灾难性支出的风险 |
(二)保障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供应 |
(三)鼓励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
五、强化糖尿病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
(一)增加对糖尿病管理的财政投入 |
(二)加强糖尿病医疗保健领导体制建设 |
(三)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体系 |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糖尿病医疗保健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5)武汉市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公共服务 |
2.1.2 医疗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中心地理论 |
2.2.2 健康地理学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4 研究评述 |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3.1 江夏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1.3 研究区域选择 |
3.2 研究数据及预处理 |
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技术路线 |
4 医疗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
4.1 需求者——人口 |
4.1.1 人口总体情况 |
4.1.2 人口空间格局 |
4.2 供给者——医疗服务机构 |
4.2.1 医疗服务机构总体情况 |
4.2.2 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 |
4.3 连接者——交通网络 |
4.3.1 交通网络总体情况 |
4.3.2 交通网络空间格局 |
5 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研究 |
5.1 人口因子 |
5.1.1 医疗服务机构—人口叠加分析 |
5.1.2 医疗服务机构—人口回归分析 |
5.2 交通因子 |
5.2.1 医疗服务机构—交通叠加分析 |
5.2.2 医疗服务机构—交通回归分析 |
5.3 行政区划因子 |
5.4 分类型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
5.5 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心地体系 |
6 医疗服务机构布局优化策略 |
6.1 完善综合性规划建设 |
6.1.1 分类引导人口空间布局 |
6.1.2 划定医疗服务用地空间 |
6.1.3 完善交通路网建设 |
6.1.4 优化小尺度行政区划调整 |
6.2 完善医疗服务配套建设 |
6.2.1 构建医疗服务空间数据库 |
6.2.2 建立医疗服务公众监督体系 |
6.2.3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空间效率、公平与最优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略缩语 |
绪论 |
第一章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集聚及空间分布研究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 |
1.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度 |
1.4.2 医疗卫生资源集聚的空间分布 |
1.4.3 相关指标及测量 |
1.5 研究结果 |
1.5.1 医疗卫生资源的集聚度 |
1.5.2 医疗卫生资源集聚的空间分布 |
1.6 讨论 |
1.7 小结 |
第二章 集聚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空间效率及公平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研究目的 |
2.3 数据来源 |
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4.1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及空间自相关性 |
2.4.2 各省内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空间自相关性 |
2.4.3 医疗卫生资源的水平公平性及空间分解 |
2.4.4 医疗卫生资源的垂直公平性 |
2.4.5 相关指标及测量 |
2.5 研究结果 |
2.5.1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相关变量的—般情况 |
2.5.2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 |
2.5.3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及全局空间自相关性 |
2.5.4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 |
2.5.5 各省内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
2.5.6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空间自相关性 |
2.5.7 医疗卫生资源的水平公平性及空间分解 |
2.5.8 医疗卫生资源的垂直公平性 |
2.6 讨论 |
2.6.1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2.6.2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2.6.3 各省内部医疗卫生资源的动态公平性分析及空间自相关性 |
2.6.4 基于空间分解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水平公平性分析 |
2.6.5 基于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基尼系数的垂直公平性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目的 |
3.3 数据来源 |
3.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4.1 效率公平平衡指数 |
3.4.2 政府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
3.4.3 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 |
3.4.4 相关指标及测量 |
3.5 研究结果 |
3.5.1 医疗卫生费用的构成 |
3.5.2 效率公平平衡指数 |
3.5.3 政府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
3.5.4 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 |
3.6 讨论 |
3.6.1 效率公平平衡指数的相关结果分析 |
3.6.2 政府卫生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
3.6.3 基于Barro模型的政府卫生支出最优规模分析 |
3.6.4 效率和公平平衡下的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1.1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 |
4.1.2 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空间效率及公平性 |
4.1.3 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最优规模研究 |
4.2 政策建议 |
4.3 研究创新点 |
4.4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公平与最优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尼系数的分解计算城镇化率和老龄化对每千人医师数的影响 |
附录B 加入和不加效率公平平衡指数的Barro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河北省卫生资源现状与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河北省医疗卫生资源及服务利用情况 |
2.1 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
2.1.1 医疗卫生机构 |
2.1.2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
2.1.3 医疗卫生机构人员 |
2.1.4 医疗卫生机构设备 |
2.2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2.2.1 医疗卫生服务量 |
2.2.2 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
2.2.3 卫生总费用 |
第三章 问题与讨论 |
3.1 主要成效 |
3.1.1 医疗卫生资源数量逐年增加 |
3.1.2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 |
3.1.3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
3.1.4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和完善 |
3.2 短板分析 |
3.2.1 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务投入仍有差距 |
3.2.2 卫生健康服务优质资源相对短缺 |
3.2.3 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现象仍旧存在 |
3.2.4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削弱 |
第四章 资源优化配置与卫生健康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
4.1 面临的机遇 |
4.1.1 社会环境转变带来的机遇 |
4.1.2 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河北带来的机遇 |
4.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 |
4.1.4 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
4.2 面临的挑战 |
4.2.1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
4.2.2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健康带来的挑战 |
4.2.3 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要求带来的挑战 |
4.2.4 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
第五章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
5.1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成及功能定位 |
5.1.1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成 |
5.1.2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功能定位 |
5.2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
5.2.1 医院建设 |
5.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
5.2.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
5.2.4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
5.2.5 社会办医建设 |
5.3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配置 |
5.4 医疗卫生人员配置 |
5.5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 |
5.6 医疗技术配置 |
5.7 信息化建设配置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6.1 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6.2 明确机构定位,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
6.3 依托协同发展,打造卫生健康区位优势 |
6.4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理念 |
6.5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6.6 加强部门职责,严格规划实施监督管理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
(8)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雄安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
1.1.3 研究相关指标 |
1.1.4 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雄安新区居民基本情况 |
1.2.2 雄安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情况 |
1.2.3 雄安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单因素分析 |
1.2.4 雄安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卫生服务需要量大,但利用不足 |
1.3.2 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的影响因素多元化 |
1.3.3 建议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2.1.3 相关指标的选取与界定 |
2.1.4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雄安新区行政划区与人口基本情况 |
2.2.2 雄安新区经济发展水平 |
2.2.3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供给资源基本情况 |
2.2.4 雄安新区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情况 |
2.2.5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资源内部结构情况 |
2.2.6 雄安新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
2.2.7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
2.2.8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量与服务效率分析 |
2.2.9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2.2.10 雄安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2.3 讨论 |
2.3.1 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
2.3.2 缺乏优质医疗机构 |
2.3.3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卫生服务量相对较少 |
2.3.4 医疗机构床位及人力资源供给情况 |
2.3.5 卫生应急能力薄弱 |
2.3.6 建议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国内外卫生服务与医疗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
3.1.1 国外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
3.1.2 国内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
3.2 国内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3.2.1 国外医疗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3.2.2 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兰州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资源配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医学地理学 |
1.2.2 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 |
1.2.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公平性 |
1.2.4 急救医疗服务及资源配置优化 |
1.2.5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2.2 社会经济人口概况 |
2.3 交通概况 |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
3.1 研究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平日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的计算 |
3.2.2 平日医疗资源空间配置供需关系的计算 |
3.2.3 平日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 |
3.2.4 急救医疗服务的可达性评价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价 |
3.2.5 急救医疗资源的配置优化 |
第四章 兰州市平日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影响因素和医疗资源配置分析 |
4.1 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分析 |
4.1.1 医疗服务可达性的空间差异 |
4.1.2 医疗服务可达性的城乡差异 |
4.1.3 医疗服务可达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4.2 平日医疗资源配置分析 |
4.2.1 平日就医便捷性分析 |
4.2.2 需求角度医疗资源供需关系分析 |
4.2.3 供给角度医疗资源供需关系分析 |
4.2.4 医疗资源配置城乡差异 |
4.3 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兰州市急救医疗服务可达性和资源配置及优化分析 |
5.1 兰州市院前急救可达性分析 |
5.1.1 兰州市院前急救现状 |
5.1.2 院前急救可达性结果 |
5.2 交通拥堵对院前急救可达性的影响分析 |
5.3 急救医疗资源配置合理性分析 |
5.4 急救医疗资源区位配置优化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3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相关概念与数据来源 |
1.3.1 相关概念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区域 |
1.4.1 区域位置与范围 |
1.4.2 自然地理概况 |
1.4.3 社会经济概况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5.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时空变化 |
2.1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1.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1.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时空变化 |
2.2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2.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2.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床位数的时空变化 |
2.3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3.1 省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3.2 市域尺度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时空变化 |
2.4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时空变化 |
2.4.1 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测度 |
2.4.2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 |
2.4.3 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时空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
3.1 东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1.1 省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1.2 市域尺度平均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
3.2 东北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2.1 省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2.2 市域尺度孕产妇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 东北地区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1 省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3.2 市域尺度婴儿死亡率的时空变化 |
3.4 东北地区居民健康水平时空变化 |
3.4.1 居民健康水平的综合测度 |
3.4.2 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1.1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
4.1.2 市域人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
4.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2.1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
4.2.2 市域地均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
4.3 市域人均、地均卫生资源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四、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综述[J]. 朱阳杰,唐康,刘同同,王胤丞,张鹭鹭.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
- [2]新生育政策调整前后重点监测地区产科服务提供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D]. 刘艳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黄河流域医疗卫生资源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启雯.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D]. 李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2)
- [5]武汉市江夏区医疗服务机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链.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空间效率、公平与最优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D]. 李丹. 东南大学, 2020(02)
- [7]河北省卫生资源现状与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秘晓峰. 河北大学, 2020(03)
- [8]雄安新区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D]. 刘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兰州市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及资源配置分析研究[D]. 许婉彤.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东北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关系研究[D]. 鲁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