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员主任谋杀纵火悲剧

女职员主任谋杀纵火悲剧

一、女职员导演杀人放火悲剧(论文文献综述)

尹琴[1](2017)在《性别与政治:1930年代中国女权运动与文学叙事》文中研究说明1930年代的女权运动继承了五四文化中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进入一个深拓展与再活跃的时期。然而,无论是解救娼妓、废除妾婢、自由离婚、扩大女子职业或解放女性身体,1930年代的女权运动均出现了性别与政治的纠葛,甚至出现一些权利合法与现实困难的悖论。本论文通过对同时代相关文本的叙事分析发现,此悖论正是由于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女权运动的激进色彩与个人主义立场,与渐趋保守且具有男权色彩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冲突与调整所致。全文以1930年代的女权运动与现代文学叙事关系为论述主线,根据论述主体的不同,共分为四大章。第一章主要研究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废娼运动与“娼妓”文学叙事的关系,认为1930年代文学不再把“娼妓”视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而是以她们的叙事视角讽喻了禁娼当局的资产阶级道德偏见及政治偏狭。这种文学讽喻也揭示出南京政府废娼运动必然失败的社会原因。第二章主要研究1930年代婚制改革与“纳妾”“离婚”文学叙事的关系,认为“废除妾制”虽为社会共识但在现实中“妾”仍“消而不失”,“自由离婚”也出现了权利合法但现实困难的“悖论”,它们共同揭示了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尴尬。第三章主要研究现代女子职业问题与职业女性的文学叙事问题。认为“女工”的文学叙事暴露出资本主义与家长制相互勾结共同压迫底层女工以维护统治,“女招待”的文学叙事揭露出男权主义是导致“女招待”职业污名化的道德根源,“女警察”的文学叙事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话语对女性解放话语的压抑与遮蔽。第四章主要研究现代女性身体解放与女子健美的文学叙事,认为女子“健美”观念在商业文明侵染下,由最初的健康、自然、朴素的生活理念沦为虚浮的外表“美”的追逐,文学叙事对“健美”女子的想象态度由最初的赞成发展到最后的嘲讽结语部分指出,中国的女权运动始终被统摄在男性的民族-国家宏大叙事中,这决定了中国女权话语的男性色彩,也决定了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的男性想象特征。然而,1930年代带有激进色彩的女权运动,与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国民政府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并在1930年代关于“女性”的文学叙事中留下了印痕。

肖小云[2](2016)在《突围与陷落 ——从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看女性启蒙的艰难性》文中提出福柯曰:"启蒙首先意味着有勇气重新创造一个自己。" "有勇气重新创造一个自己",这是启蒙的首要含义。对中国女性来说,启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传统文化的限囿中走出来,从男权中心文化派定的"贤妻良母孝妇"的角色中跳脱出来,从工具化与依附性的存在中跳脱出来,重塑一个有爱有恨、有欲有求、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一个经济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完善的人。——这是本文对于女性启蒙的界定。而女性写作,它有两层基本含义:一,女性作家的写作;二,具有女性意识的写作。而女性意识,是指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基于本论题的女性启蒙的概念,导论与结语之外,论文主体部分拟设置五章:原初命运:作为附庸与工具的存在;女性与教育;女性与婚恋;女性与革命;执着的探索。具体来说:第一章,"原初命运:作为附庸与工具的存在",主要从启蒙发生之前女性的生存处境与命运遭际来阐述女性的悲剧性存在;第二章,"女性与教育",主要从现代教育在女性性别意识觉醒、女性就业即经济独立等方面的影响上来探讨教育在女性生命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亦探讨这种作用的有限性——因为教育要在女性的生命塑造中真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作用,还有赖于女性自身的坚初、顽强等质素;第三章,"女性与婚恋",主要从女性对于自由婚恋的追求及其在追求过程中的陷落来阐释女性启蒙的艰难;第四章,"女性与革命",从女性与革命的复杂关联——女性意识、女性婚恋、女性生命等与革命的复杂纠缠——中来透视女性启蒙的艰难;第五章,"执着的探索",就女性在教育、婚恋、革命三个向度/三条路径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选取其中特别突出者(其中包括文学文本和现实文本——因为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她们的文学文本和现实文本原本就有着密切的关联)予以分析阐释,以此来论证女性启蒙虽然艰难——女性启蒙的漫漫路途上有着诸多需要跨越的障碍或者需要披斩的荆棘甚或需要与之搏击的凶猛的野兽,然而,勇敢的新女性并不因为这重重的困难险阻而停止她们探索的步伐,停止她们改变传统的悲剧性命运、塑造自我新的生命的努力。也正因此,女性启蒙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而终有取得最终胜利的—线希望。基于论文主体部分的分析阐述,"结语"部分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处于新旧交接时代的女子,试图从三个向度/三条路径上去实现她们的生命/命运突围,即由传统的"贤妻良母孝妇"的附庸性与工具性的"物"的存在向经济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完善的"人"的存在的转换:然而,相当悖谬的是:由于路上满布的荆棘与陷阱,无论踏上哪条道路,女性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自主自立的同时却往往落入更大程度的被束缚被压抑甚或被伤害的陷阱之中。探究这种种陷阱的根源,也即阻抑女性启蒙进程的"高墙",大体来看有两类:其一,女性自身的男权意识的遗毒与意志方面的软弱等问题;其二,为封建文化男权意识所毒害的他/她者的阻抑。如笔者文字上的表述"他/她者"所示,这个阻抑女性生命发展的"他/她者"既包括有着深厚男权意识的男人——男权社会中的既得利益者,也包括为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所毒化了的"男性化"的女人——男权文化的受伤者。而这两类荆棘与陷阱,或者说"高墙",其实都源于同一个东西:统治关系模式下的男权中心文化。然而,正因为女性启蒙的路途如此艰辛,现代女性们(包括文学文本中的人物与现实文本中的人物)在这条路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更显光辉灿烂;她们对自我生命之可能性的探索之坚定执着更加令人感佩。

周佳[3](2016)在《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夏衍及中国现代影剧人的文化上海》文中研究指明论文探讨研究的是以夏衍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影剧人的城市生活和影剧活动与民国时期上海城市文化空间之间相互促成、交融互动的历程。论文共有六章:导论对上海城市文化、戏剧电影以及夏衍及中国影剧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阐述电影、戏剧对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学理认知,并试图结合研究前沿,吸取缘身性等相关思想资源,尝试提出“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的研究视角。第一章围绕影剧人作为市民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探讨他们在上海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和地下革命与文艺工作如何交织在一起。论文分析了夏衍等人在利用上海的弄堂、街道、咖啡馆、大饭店、工厂和影剧院等不同城市空间围绕身体可见性与城市感知等问题的空间挪用与转换的实践。第二章探讨影剧人在变革与创设城市影剧文化空间方面的贡献与意义。夏衍等影剧人以演剧、影评和电影摄制等方式创造了全新的三十年代上海城市影剧空间,而《新旧上海》、《都市风光》、《压岁钱》和《上海屋檐下》等影剧作品则展示了这些影剧人如何以电影和戏剧更新了感知城市空间的方式,并在审美机制中促成了城市空间伦理的更新。这两章是分别从城市生活空间和影剧文化空间的角度探讨三十年代夏衍等中国现代影剧人与文化上海的相融互构关系。第三章围绕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探讨于伶和夏衍等人的剧作如何在危机成为日常生活常态的状况下,将话剧成为感知战时上海城市空间的特殊方式,并在追求“真实”的美学主张下将剧场空间转化为凝聚伦理共识与抵抗精神的空间实践。第四章围绕战后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分析昆仑影剧人如何以自我赋权的精神将电影开拓为感知城市空间并能与现实城市空间政治参与产生互动的公共领域,从而以审美机制召唤并实现电影对城市空间共同体的构建与激进诉求。在这两章所探讨的抗战和内战这两个时期,戏剧和电影分别成为影剧人感知和实践上海城市空间的主要形式,影剧院也由此被他们开创为城市共同体的独特空间。结语部分闸述研究的缘起和关切,梳理论文的基本线索和观点,并结合研究的创新和意义等间题予以简要的总结。

马原[4](2014)在《荒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钟铭文:就此宣布所有土地和生活其上的所有居民获得自由。309微信: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中文名字——严肃点就叫"公雾源"(公务员);高端点就叫"京尘"(京城);霸气点就叫"尘疾思汗"(成吉思汗);乐观点就叫"尘世美"(陈世美);娱乐点就叫"尘惯吸"(陈冠希);……卷一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1.黄棠和她的一家人黄棠这个名字看上去不错,有草有木一派生机盎然。据她母亲贺秋说,她的名字是借鉴了一位前辈散文家的大名。散文家叫

周仲谋[5](2013)在《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翼 ——艺华影业公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华影业公司是众多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中值得关注和重视的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在其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艺华公司摄制出品了大量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从最初作为左翼电影的阵地,到成为“软性电影”的大本营,再到后来“孤岛”时期的娱乐电影重镇,艺华公司见证并体现了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多样形态和复杂局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史观的局限,也由于胶片资料大量湮灭所造成的研究资料的匮乏,对艺华公司的研究相对薄弱,迄今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着作,只有一些中国电影史着作中的部分章节涉及到艺华公司的相关情况。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对艺华公司做出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相关史料特别是大量纸质报刊材料的搜集整理和深入发掘,重回历史现场,细致描绘艺华公司的发展过程、经营特点和影片生产、发行、放映情况;对艺华公司影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艺华公司为个案,透视和还原1932—1942年间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复杂格局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并将艺华公司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重新定位该公司及其经营者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历史地位,探寻艺华公司对中国当下电影业发展的可资借鉴之处。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及附录几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正文第一、二章从电影工业层面对艺华公司进行考察。第一章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详细描述艺华公司从草创到正式成立、再到宣告结束的整个发展过程。按照影片生产情况,将艺华公司的发展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发生的主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述。第二章重点考察艺华公司的产业经营特点,包括公司的资金形态和组织结构,影片生产、发行、放映情况,以及在管理上的利弊得失。第三章至第五章,从电影美学层面考察艺华公司影片的美学风格和类型探索。第三章勾勒了艺华公司左翼电影的创作概况,并以田汉、阳翰笙、史东山的创作为范例,通过具体影片的分析,探讨他们各自富有独特个性的创作手法,由此把握艺华公司左翼电影的艺术特色。第四章试图对艺华公司的“软性电影”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从有声歌舞片、喜剧片、侦探片、爱情片和伦理片角度,考察“软性电影”在商业类型片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第五章对艺华公司“孤岛”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进行全面介绍,通过对一些代表性影片的分析评价,揭示这些影片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观众接受心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期呈现以往被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话语所遮蔽的混沌之域。第六章对艺华公司进行文化层面的考察和分析,揭示艺华公司被压抑的文化理想和斑驳、混杂的文化特质,深入剖析艺华公司影片中呈现的复杂文化色彩,借此透视1932—1942年间中国电影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结语部分将艺华公司放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界的历史现场中加以观照,通过与明星、联华、天一、新华等公司的比较,试图对艺华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既指出艺华公司在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回避其经营者曾经附逆的人格污点,并分析了艺华公司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意义。附录部分包括:艺华公司大事记、艺华公司摄制影片一览、艺华公司影片在上海各影院放映情况。

蒋子丹[6](2012)在《囚界无边》文中指出1市看守所新任狱医沈白尘,拎着拖箱一步跨进囚车里,脸色有些难看。上岗第一天,他搭囚车去报到,本来说好坐驾驶室,临上车发现里边已经没有位子,要走只能和嫌犯一起坐在车厢里,沈白尘被这个变故搞得很不开心。他砰的一声把车门关上,听任法警从外边将门锁了,举手投足刻意显出一种狠劲儿。

桦桢[7](2012)在《第二次浪潮之后 ——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文中提出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在1960年代爆发,在1970年代达到高潮,并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退潮。进入1980年代,保守主义复兴,保守主义势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于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全面的胜利。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在女性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角力与撕扯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呈现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调和性别文化冲突的奇异景观。从1980年代至今的这一段历史,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后女性主义”时期。作者选取了198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和发生新变化的几个性别文化现象,试图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把握第二次浪潮以后性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走向,为当前国内的性别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对当代女性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里,作者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发生、发展与结束,并对1980年代性别文化状况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体描述,之后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写作思路。论文的基本观点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现象,依循性别巩固、性别消解和性别调和三条脉络发展变化,其中性别调和是主流,代表着当前和未来性别文化的常态。其后的章节亦按照此思路展开,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观察性别巩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探讨性别消解,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分析性别调和。第二章探讨198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的色情文化现象。作者首先对当代色情的相关用语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对1980年代以后的色情文化进行了分类探讨。此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当代色情审美原理的讨论,作者认为尽管色情文化似乎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水火不容,然而事实上正是带有强烈父权制文化色彩的保守主义创造出并成就了当代色情文化,所以1980年代以后与保守主义复兴同步发生的色情文化崛起实为对父权制伦理的巩固。第三章着重分析198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通俗文化产品中的硬汉形象,包括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1990年代的非肌肉型硬汉和21世纪初的漫画英雄式硬汉。此章的研究重点是1980年代的肌肉型硬汉,作者对作为肌肉硬汉代表的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的作品展开评析,特别讨论了文艺中的肌肉躯体如何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的问题。最后以对非肌肉型硬汉特征的分析作结,认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对肌肉型男性气质的重视,转而在作品中更加强调父权制伦理的重要性。第四章讨论1980年代以后的酷儿文化。作者首先对与酷儿文化相关的名词、历史和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之后对流行音乐与主流影视的酷儿人物、形象、风格等进行了评析,最后以对酷儿文化对父权制伦理的接受、吸收作结,认为酷儿文化的近期发展越来越偏离性别消解的轨道,酷儿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吞没。第五章讨论新技术对当代性别文化的冲击,科技革新引发了性的抽离与性别的抽离。性的抽离包含性对象的抽离和性本身抽离,性的抽离造成了性别的抽离。科技革新带来的种种性别状况变化,足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中许多问题的反思,而性别抽离对当代性与性别伦理的微弱影响则表明,发生在社会文化表层的性别消解现象不会对父权制伦理的实质造成冲击。第六章探讨了1980年代以后主流文化中的性别气质变化,主要表现为男性气质中阳性的削弱和女性气质中阳性的增加。男性气质方面,作者主要讨论了1980年代以后男性时尚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女性气质方面,作者首先评析了主流文艺作品中具有中性气质的女性角色形象,而后对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具有很强争议性的后女性主义女性形象展开讨论,认为后女性主义女性是吸收了部分女性主义特征的带有一定进步性的时代女性。性别气质的变化是性别调和的结果,它既在表面上顺应了性别消解的风潮,又在实质上达成了性别巩固的目的。第七章以当代父权制伦理问题收尾,回顾了1980年代以后一些有关性与性别伦理问题的重大事件,特别对艾滋病和堕胎权这两个1980年代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性与性别伦理变化并不具有革命性,父权制伦理只在表层进行了细微调整,第二次浪潮后的种种性别文化新现象,都已被更加包容的当代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整合进自己的框架之内。父权制伦理虽不是毫发无伤,但仍是坚不可摧。在第八章结论部分里,作者以对“异形”系列四部电影的评析将前文中的一些观点串连起来,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当代性别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论文的最终结论是:虽然当代世界经历了第二次浪潮的洗礼,但父权制文化仍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保守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都不会满意于性别调和的现状,然而性别巩固和性别消解的冲突、对抗与博弈中,性别调和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

许春樵[8](2012)在《屋顶上空的爱情》文中指出第一章上海最后的探戈夜幕降临,黄浦江两岸的灯火像遭遇了猝不及防的病毒发作,刹那间全亮了。霓虹灯川流不息地蹦跳着欲壑难填的城市欲望,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光影在郑凡的视线里跌宕起伏层出不穷,去城隍庙的路上,郑凡对同学老豹说:"黄浦江江面上怎么有一种哈根达斯的奶油味和死鱼的腥味。"

蒋子丹[9](2011)在《囚界无边》文中研究指明01市看守所新任狱医沈白尘,拎着拖箱一步跨进囚车里,脸色有些难看。上岗第一天,他搭囚车去报到,本来说好坐驾驶室,临上车发现里边已经没有位子,要走只能和嫌犯一起坐在车厢里,沈白尘被这个临时的变故搞得很不开心。

西楠[10](2010)在《纽卡斯尔,幻灭之前》文中研究说明别天真了,也别相信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现实是,纽卡斯尔,它依旧那样倔强着同所有其他城市大相径庭,它依旧神秘而阴郁,永远只给我们描绘着一种颜色:那片灰,介乎于黑与白之间的灰,无边无际的灰,叫人瑟瑟发抖的灰……伴着这一大片常年压迫在头顶的灰,仍就是那块令我百般厌恶的濒临死亡般的天空;没完没了的风吹;雨水,泛着股腥臭味儿的雨水;道路,曲里拐弯儿、高低起伏、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头的道路……站在人烟稀少的街头,狂风从我耳边呼啸而过,有时我感到自己的手脚逐渐冰凉,体温正在退去。我已经分辨不清,这究竟是不是错觉……街道旁,一名落魄的黑人吉他手在声音沙哑地唱着:"Country Roads,takemeh ome,to the place I belong…"泪眼婆娑中,我却看不到那条可以带我回家的小路在哪里……现实是,在这里,我需要拥抱着某个人的手臂才能入睡。我需要触碰到皮肤的温度才会感到安全。是的,我是一个体温爱好者。

二、女职员导演杀人放火悲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职员导演杀人放火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1)性别与政治:1930年代中国女权运动与文学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深拓展与再活跃:1930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问题、基本思路及创新性、不足
第一章 废娼运动与1930年代“娼妓”话题的文学讽喻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废娼运动
    第二节 1930年代“娼妓”文学叙事的讽喻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婚制变革与纳妾、离婚的文学叙事
    第一节 废妾运动与现代纳妾的文学批判
    第二节 自由婚制与1930年代“离婚”话题的文学叙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子职业问题与女子“职业”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工厂法”与“女工”的文学书写
    第二节 “女招待”职业风波与“女店员”的文学叙事
    第三节 “试办女警”与“女警”话题的文学叙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女子身体解放与女子“健美”的文学想象
    第一节 “健美”潮流与南京政府时期的禁裸令
    第二节 女子“健美”的文学想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突围与陷落 ——从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看女性启蒙的艰难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女性,走在启蒙的路上
    1. 原初命运:被囚禁的身体,被压抑的生命
    2. 女性启蒙:女性本位与非女性本位
    3. 相关研究:已有的与未有的
    4. 概念界定:女性启蒙与女性写作
    5. 写作思路:女性启蒙的向度/路径
第一章 原初命运:作为附庸与工具的存在
    第一节 共生关系下女性的悲哀
        (一) 《孔雀东南飞》:恶魔式母亲的生成(之一)
        (二) 《金锁记》:恶魔式母亲的生成(之二)
        (三) 《十八春》:恶魔式姐姐的生成
        (四) "望门寡"与"花蝴蝶":"贞节"之妖魔,女子之杀手
    第二节 女性生命:物化/符号化的存在
        (一) 《绣枕》:千年历史的隐喻
        (二) 《烦恼丝》:女人,头发的奴隶
        (三) 《马嵬驿》:"祸水"女人的悲哀
        (四) 《霸王别姬》:"月亮"女人的悲哀
    第三节 女性身体:工具化的存在
        (一) 《桓秀外传》:梦想飞不过高墙
        (二) 《炸弹与征鸟》:"泄欲工具"的悲哀(之一)
        (三) 《生死场》:"泄欲工具"的悲哀(之二)
        (四) 《生死场》:"生产的刑罚"
    第四节 女性身体:最后的生存资本
        (一) 《生人妻》:被售卖的妻子
        (二) 《拜》:"结婚员"的悲哀
    第五节 童养媳:被欺侮与被损害的
        (一) 《最后的安息》:翠儿之死
        (二) 《呼兰河传·第五章》:小团圆媳妇之死
        (三) 《一个可怜的女子》:香姑之死
        (四) 《一个女兵的自传·采茶女》:采茶女·童养媳,生活苦来如莲心
第二章 女性与教育
    第一节 教育机会:获取的艰难
        (一) 拦路虎之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
        (二) 拦路虎之二:经济的困顿
        (三) 拦路虎之三:"贞节"观的禁忌—寡妇不宜"抛头露面"
    第二节 求学之路:维系的艰难
        (一) 经济困窘:头号"杀手"
        (二) 婚姻:求学路上的拦路虎
        (三)政治问题:不可意料的失学
    第三节 新教育与旧道德:男女自由交往问题
        (一) 《被践踏的嫩芽》:被践踏的是什么?
        (二) 《是谁断送了你》:怡萱之死,谁是凶手?
        (三) 《第一次闹风潮》:"不能笑"的背后
    第四节 教育,通向独立自主的桥梁?
        (一) 《母亲》:生命,从入学开始
        (二) 女性自立:谁是阻挡的敌人?
        (三) 女性同盟与异性婚姻的博弈
第三章 女性与婚恋
    第一节 什么是爱?—爱的误区
        (一) 《旅行》:无性之爱的背后—爱的惶惑
        (二) 《悲剧生涯》:爱,可怖的深渊—爱的错位
        (三) 《工作着是美丽的》:爱情,人道主义的同情?—爱的误解
    第二节 婚姻城堡:女性自我的压抑之所
        (一) 《工作着是美丽的》:"弱势"男人的强硬
        (二) 《退职夫人自传》:"温柔"男人的冷酷
        (三) 《结婚十年》:新与旧之间的挣扎
        (四) 《何处是归程》:婚姻,女人的归宿?
        (五)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自由,惟有婚姻之外才有?
    第三节 婚否?婚否?—一个"生存还是毁灭"般的问题
        (一)《洛绮思的问题》:选择婚姻?还是选择学术?
        (二) 《绮霞》:选择"家"?选择琴?
        (三) 《象牙戒指》:拒绝的代价—永失我爱
        (四) 《死灰》:摇摆的痛苦与摇摆的终结
    第四节 自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一) 《弃妇》:自由—深闺女子的催命符(之一)
        (二) 《"我哪件事对不起他?"》:自由—深闺女子的催命符(之二)
        (三) 《人之道》:无法圆满的"琵琶记"
        (四) 《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喜剧背后的悲剧意味
    第五节 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中
        (一) 《小城三月》:翠姨,无力飞过传统之栅栏的鸟儿
        (二) 《弃儿》:表层与深层,弃儿与被弃
        (三) 《梦珂》:"天涯漂泊我无家"
        (四) 《倾城之恋》:"娜拉"的寻"家"之旅
        (五) 《女儿身世太凄凉》:自由婚恋?包办婚姻?都是劫难!
第四章 女性与革命
    第一节 革命与爱情纠缠下的女性意识(之一)
        (一) 《韦护》:爱情是革命的绊脚石?亦或:革命是爱情的杀手?
        (二)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两个玛丽,两个丁玲
        (三)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普罗与小资的争斗
        (四) 三个男人与三个女人:韦护、子彬、望微与丽嘉、美琳、玛丽
    第二节 革命与爱情纠缠下的女性意识(之二)
        (一) 《重新起来》:扭曲的革命女神
        (二) 《红的日记》:没有男人女人,只有"同志兄弟"?
        (三) 《一个女兵的自传》:"打破恋爱梦"
    第三节 启蒙者的悲哀
        (一) 《秋风秋雨愁煞人》:小说的"小"与现实的"大"
        (二) 《在医院中》:个体伦理与革命伦理的博弈
        (三) 《炸弹与征鸟》:炸弹的无力与征鸟的悲哀
    第四节 革命视域下的女性身体
        (一) 《色·戒》:被征用的身体与被惑乱的心
        (二) 《我在霞村的时候》:文本内外—贞贞与丁玲的情感交集
        (三) 《受辱者》:无法言说的耻辱与无以消释的伤痛
    第五节 革命/战争情境下的女性梦想
        (一)《新嫁娘》:无法再见的爱人,无以重建的家园
        (二) 《抛弃》:做母亲:无法达成的心愿
        (三) 《战地日记》:冲出樊笼的身与冲不出樊笼的心
第五章 执着的探索
    第一节 从《沙菲女士的日记》到《韦护》到《不算情书》—丁玲"爱"之探索
        (一) 《莎菲女士的日记》:石破天惊的渴求
        (二) 《韦护》:爱情,生命中的阳光
        (三) 《不算情书》:石破天惊的告白
        (四)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韦护》到《不算情书》:完整的寻"爱"之旅
    第二节 "造命"路上的辛苦跋涉—陈衡哲的求学之路
    第三节 "鸡蛋"与"高墙"—谢冰莹的抗争之路
        (一) 裹足问题:"痛苦的第一声"
        (二) 读书问题:不能上学,毋宁死!
        (三) 婚姻问题:"飞越疯人院"—耐心和坚持创造的奇迹!
结语:女性启蒙,翻越高墙的艰难
参考文献
    A类: 作品类
    B类: 传记类
    C类: 论着类
    D类: 硕博论文类
    E类: 期刊论文类
    F类: 工具书类

(3)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夏衍及中国现代影剧人的文化上海(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城市研究与文化上海的构成
        一、“文化上海”的学术构成:历史、社会与文艺
        二、影剧人:有待重访的历史文化现象
    第二节 夏衍与中国现代影剧人
        一、夏衍在中国影剧人群体中的代表性和特殊意义
        二、影剧人以及戏剧、电影领域的研究文献
    第三节 电影、戏剧与城市研究
        一、电影、戏剧与城市文化研究
        二、缘身性与影剧研究的视角转变
    第四节 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人文研究新视角的尝试
        一、梅洛-庞蒂的身体感知说
        二、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论及其对身体亲历经验的强调
        三、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一种人文研究新视角的尝试
第一章 城市空间的挪用和转换:市街巷里的生活、艺术与革命
    第一节 居住空间的可见与不可见
        一、从烟纸店到弄堂房:融合生活与革命的空间实践
        二、身体可见性的空间内涵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宰制与挪用
        一、城市街道:对抗空间的形成
        二、咖啡馆与大饭店:临时的革命空间
    第三节 工厂区域的感知与书写
        一、工厂区域的城市感知
        二、揭示都市现代性阴影的空间实践
    第四节 影剧场所的转换与突破
第二章 三十年代左翼影剧与感知都市的空间实践
    第一节 夏衍与左翼影剧空间的拓展与争夺
        一、艺术剧社: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的艺术尝试
        二、明星、艺华与电通电影公司:电影空间的转化与争夺
        三、影评空间的建立与交锋
    第二节 《新旧上海》与《都市风光》里的城市空间
        一、《新旧上海》:客堂间的生活感知与社区绅士的伦理想象
        二、《都市风光》:摩登都市的空间去魅
    第三节 夏衍影剧创作里的审美机制与城市感知
        一、《压岁钱》与流动的城市空间感知方式
        二、《上海屋檐下》的戏剧空间与城市伦理的感知实现
第三章 抗战话剧与孤岛上海的感知形塑
    第一节 战时上海的空间激变
        一、危急时刻与戏剧空间的拓展
        二、影剧人的城市空间踪迹
    第二节 同是夜上海中人:战时剧场与都市韵律的空间感知
        一、《一年间》:战时上海的感知形塑
        二、同是夜上海中人:城市戏剧空间与审美共同体的再造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异化生产与抵抗实践
        一、《愁城记》与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异化生产
        二、《心防》与戏剧空间的抵抗实践
第四章 昆仑电影与战后城市的空间赋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感知书写与影剧人的自我赋权
        一、城市空间的感知书写:两种空间的对峙
        二、影剧人的自我赋权
        三、昆仑电影风格与电影空间的感知实践
    第二节 万家灯火:市民觉醒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共同体
        一、感知城市生活空间的崩溃
        二、构建城市生活的空间共同体
    第三节 希望在人间: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
        一、从家庭到街头的城市革命
        二、公共空间抗争与都市新人的女性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荒唐(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
    第一章一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1. 黄棠和她的一家人
        2.洪锦江遭遇碰瓷
        3.洪开元有话要说
    第二章商业新世代
        1.洪静萍的非凡创意
        2.和谐公关的生意经(略)
        3.职业商人的嗅觉
    第三章人人各得其所
        1.洪开元的侦探情结
        2.贺秋的慈善之路
        3.商家和政府各行其道
卷二
    第一章环绕在黄棠周围
        1.儿子的如意算盘
        2.两个女儿
        3.老公的招商困局
    第二章一家人各怀心事
        1.陆小玫被瞄上了中国好歌秀(略)
        2.祁嘉宝准备做妈妈
        3.复建圣贤故居的企图(略)
    第三章被电视瞄上的历史
        1.贺秋的最后一程
        2.进入洪静萍镜头的城管执法队
        3.戴安娜款手袋(略)
卷三
    第一章器官成为主角的时代
        1.围绕肚子的战争
        2. 肾的故事
        3. 肾故事继续
    第二章价值观与秩序论
        1.真正笑贫不笑娼的年代(略)
        2.世界忽然没了秩序
        3.没秩序让人乱了方寸
    第三章颠倒的历史
        1.天和地也跟着添乱
        2.人和人都成了对头
        3.时过境迁
尾章把颠倒的历史颠倒回来

(5)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翼 ——艺华影业公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方法
    三、论文创新之处及篇章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艺华公司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在艰难与波折中诞生
    第二节 从“左”到“右”的转变
    第三节 “孤岛”时期的坚守与沦落
    注释
第二章 艺华公司的产业经营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制片策略
    第二节 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第三节 多渠道的发行放映
    第四节 有利有弊的管理特点
    注释
第三章 艺华公司的左翼电影(1932.10—1935.12)
    第一节 田汉:革命激情的浪漫式书写
    第二节 阳翰笙:底层苦难的写实性呈现
    第三节 史东山:社会问题的伦理化表达
    第四节 艺华公司的其他左翼影片
    注释
第四章 艺华公司的“软性电影”(1935.12-1937.8)
    第一节 但杜宇与有声歌舞片的尝试
    第二节 逐渐成熟的喜剧片
    第三节 走向本土化的侦探片
    第四节 缠绵悱恻的爱情片
    第五节 关注女性命运的伦理片
    注释
第五章 艺华公司的“孤岛”娱乐片(1938.5—1942.4)
    第一节 “软性电影”的延续
    第二节 古装片的民族意识与商业诉求
    第三节 时装片:在文艺和娱乐之间徘徊
    注释
第六章 艺华公司的文化性质
    第一节 备受压抑的文化理想
    第二节 斑驳复杂的文化色彩
    注释
结语:艺华公司的电影史地位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艺华公司大事记
附录二:艺华公司摄制影片一览
附录三:艺华公司影片在上海各影院放映情况
后记

(7)第二次浪潮之后 ——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背景:告别第二次浪潮
        1.1.2 意义:反思女性主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目的
        1.3.1 思路:巩固、消解与调和
        1.3.2 目的:正视父权制
第2章 色情的崛起
    2.1 认识色情
        2.1.1 色情的定义
        2.1.2 当代色情的起源和发展
    2.2. 80年代以来的色情文化
        2.2.1 色情影视
        2.2.2 色情卡通与色情电子游戏
        2.2.3 网络时代的色情
    2.3 色情、性别与父权制
        2.3.1 重审色情
        2.3.2 禁忌——色情的法则
        2.3.3 父权制阴影下的色情——阳具的威力
第3章 硬汉的回归
    3.1 80年代以来的硬汉
        3.1.1 80年代以来硬汉形象的三个发展阶段
        3.1.2 硬汉的特征
    3.2 硬汉群像
        3.2.1 肌肉硬汉形象
        3.2.2 伦理原则高于男性气质
第4章 酷儿文化的兴起
    4.1 同性恋运动与酷儿理论
        4.1.1 名词的发明
        4.1.2 运动的发生
    4.2 融入主流文化的酷儿们
        4.2.1 流行乐坛的中性风与同性恋
        4.2.2 主流影视作品中的酷儿形象
        4.2.3 爱好同性恋文化的异性恋者
    4.3 酷儿文化与父权制伦理
第5章 技术革新与性别抽离
    5.1 性的抽离
        5.1.1 性对象的抽离
        5.1.2 性本身的抽离
    5.2 性别的抽离
第6章 削弱的阳刚与增强的女力
    6.1 削弱的阳刚
        6.1.1 影视作品中男性气质的改变
        6.1.2 男性时尚的更迭
    6.2 增强的女力
        6.2.1 主流文艺作品中的女英雄
        6.2.2 后女性主义女性
第7章 第二次浪潮后的性与性别伦理
    7.1 艾滋病传播与保守主义复兴
    7.2 堕胎权
    7.3 爱与性
    7.4 婚姻与家庭
第8章 结论
    8.1 从“异形”四部曲再看冲突与调和
        8.1.1 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
        8.1.2 詹姆斯·卡梅隆的《异形2》
        8.1.3 大卫·芬奇的《异形3》
        8.1.4 让-皮埃尔·热内的《异形4》
        8.1.5 “异形”的启示
    8.2 反思与展望
        8.2.1 反思:女性主义、自由主义与左翼
        8.2.2 展望:性别文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屋顶上空的爱情(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上海最后的探戈
第二章生活永远在别处
第三章网上赌来的爱情
第四章婚姻是一桩合同
第五章谁动了我的底线
第六章被现实照亮的青春
第七章身体无处寄存
第八章摇晃的天空
第九章我的未来不是梦
第十章这世界变化快
第十一章生活在意外之外
第十二章刀尖上的青春
第十三章假设纸是可以包住火的
第十四章告别了, 青春!

四、女职员导演杀人放火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 [1]性别与政治:1930年代中国女权运动与文学叙事[D]. 尹琴. 厦门大学, 2017(01)
  • [2]突围与陷落 ——从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看女性启蒙的艰难性[D]. 肖小云. 南京大学, 2016(08)
  • [3]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夏衍及中国现代影剧人的文化上海[D]. 周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4]荒唐[J]. 马原. 花城, 2014(01)
  • [5]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翼 ——艺华影业公司研究[D]. 周仲谋. 复旦大学, 2013(03)
  • [6]囚界无边[J]. 蒋子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2(03)
  • [7]第二次浪潮之后 ——1980年代以来的性别文化景观[D]. 桦桢.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8]屋顶上空的爱情[J]. 许春樵. 当代, 2012(02)
  • [9]囚界无边[J]. 蒋子丹. 作家, 2011(23)
  • [10]纽卡斯尔,幻灭之前[J]. 西楠. 红豆, 2010(11)

标签:;  ;  ;  ;  ;  

女职员主任谋杀纵火悲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