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菜籽油含量

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菜籽油含量

一、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乐[1](2021)在《甘蓝型油菜种子休眠性对油脂积累的影响及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的基因型差异》文中认为油菜是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在我国食用油供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雨水较多的年份,一些油菜品种的种子在成熟收获前,就能在母体的角果中发芽,这是由于休眠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这一现象会显着降低种子的含油量,影响下一季的种子播种质量,同时对油菜籽的其它营养品质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油菜休眠性与种子脂肪酸积累的相关性,进而通过分析不同休眠类型种子发育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探究休眠性对种子含油量影响的分子机制;我们还比较了种皮颜色与厚度的差异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以及高温高湿储藏条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受粉40天后的种子(40 DAP)的发芽率,可以明显地区分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将油菜品种分为无休眠(ND)、深休眠(DD)和浅休眠(MD)三种类型。对典型的ND、DD和MD类型种子的观察发现,不同休眠类型的种子脂肪酸积累趋势不同,DD类型的种子脂肪酸积累过程没有明显的峰值,呈持续上升的态势;ND类型种子在45 DAP时期种子脂肪酸积累达到峰值,随后存在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MD类型种子脂肪酸积累趋势介于两者之间。2.生理与细胞结构分析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的后期(45DAP之后),DD类型的种子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GA:ABA)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反,ND类型的种子GA:ABA值一直上升,而MD类型的种子GA:ABA值虽有一定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远不如DD类型种子明显。一般而言,DD种子与ND种子相比,种皮较厚,种皮颜色也较深,表明ND、MD和DD三种类型种子之间的发芽率差异可能是生理和理化原因共同造成的。3.对不同休眠类型的油菜种子进行RNA-seq分析可知,相比DD种子,ND种子调控种子脂肪酸分解的基因表达水平更高,相反与种子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特别是β-氧化途径上的基因的表达水平,ND类型的种子比DD类型种子显着地高;这表明,在种子成熟后期含油量形成的动态过程中,DD类型种子油脂合成的量大于油脂代谢分解的量,而在ND类型种子中,情况正好相反。此外,ND类型和DD类型种子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当部分可定位在种皮细胞壁上,这些基因的差异可能造成了 DD、MD与ND三类种子种皮细胞结构的不同。4.对不同油菜品种成熟/收获后的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处理,并对处理后的种子活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油菜种子对人工老化处理的耐受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大致可以把油菜品种分为老化耐受型以及老化敏感型两种类型。GWAS与 RNA-seq 交叉分析表明:BnaA01g14520D、BnaC02g40820D、BnaC02g40840D、BnaA01g14570D、BnaA01g14560D这5个基因很可能是造成耐受与敏感两种基因型差别的分子机制。通过上述研究,我们推荐了一份包括六十多个候选基因的清单,未来可以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对特异基因位点上的有利等位基因进行选择与聚合,或者使用CRISPR/Cas9这一基因编辑技术,同时对数个基因位点进行高效率的编辑与改造,有望大幅度地提升油菜种子的休眠性,防止种子成熟后期油脂消减、提高种子含油量,增强种子对高温高湿储藏条件的耐受性,从而有利于种子的持久保存。

张洪祥[2](2020)在《SsHADV-1介导的核盘菌内生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的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包括油菜在内的许多重要作物上的毁灭性的病害。核盘菌在侵染初期分泌小分子蛋白、草酸、细胞壁降解酶类杀死寄主细胞、抑制寄主的抗性,并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营养,是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真菌。目前尚未在油菜中发现高效的抗病品种,油菜菌核病始于子囊孢子在花瓣上侵染,并随罹病花瓣飘落至枝条和主茎,感染和杀死枝条或整个植株。由于田间油菜植株密、冠层厚,药剂难以抵达病菌为害部位,防治非常困难。核盘菌低毒相关DNA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ce associated DNA virus 1,Ss HADV-1)是首例在真菌中发现的DNA病毒,该病毒侵染性强,病毒粒子可直接侵染核盘菌,也可以在不同的营养体亲和型菌株间进行传播,而且发现有昆虫传播介体,是极具生物防治潜力的真菌病毒。前期研究发现在盛花期喷施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菌丝片段可以高效控制菌核病并显着提高油菜产量,但是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能否在油菜上生长并不清楚;同时,携带低毒相关病毒的菌株能否在植物上长期存活是利用真菌病毒控制病害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在油菜上的生存和生长及其机制、研究携带病毒的核盘菌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基于本研究的新发现建立的应用Ss HADV-1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新技术。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携带Ss HADV-1的核盘菌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上内生性生长,并在核盘菌群体中传播病毒。在油菜抽薹期喷施DT-8的菌丝片段,7周之后,在油菜成熟期的果荚上可以检测到病毒的DNA。为了确认携带核盘菌的菌株可以在油菜内或者表面生长,将菌株DT-8菌丝块接种到油菜叶片上,一周后未产生任何病斑,取距DT-8菌丝块约1cm位置的油菜叶片组织进行共聚焦荧光观察,发现菌株DT-8可以在油菜叶片表面蔓延生长,同时形成简易侵染垫的结构侵入油菜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经菌株DT-8的菌丝悬浮液浸泡处理后,于MS平板上萌发,之后分别移至含有MS培养基的组织培养瓶和无菌培养土中,培养20 d和30 d。PCR检测证实在油菜的根、下胚轴和叶等部位均可检测到Ss HADV-1的DNA和核盘菌的DNA,表明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上生长。利用菌株DT-8RFP(m Cherry荧光蛋白标记的菌株DT-8)处理油菜,通过共聚焦荧光观察和电镜观察,进一步发现菌株DT-8可以在油菜根部细胞间穿梭和通过根部细胞间隙在组织中蔓延;同时,在下胚轴维管束中可观察到DT-8菌丝随维管束方向蔓延。在叶面上接种菌株DT-8RFP也可以观察到标记的菌丝。这些结果表明,菌株DT-8可以在油菜植株中内生生长。经在MS组织培养瓶中培养6个月后,部分油菜植株开始死亡(8/32和6/23),同时在其上可以观察到菌丝的生长。挑取菌丝进行培养,发现菌株为核盘菌,分别在8和6个培养物中有3和4个菌落携带病毒。但在健康的植株上及穴盆栽培的植株上均未分离出核盘菌。在经过菌株DT-8处理的油菜上接种核盘菌菌株1980-hyg,14天后自病斑上重新分离获得13株分离物中5株分离物中携带Ss HADV-1,且表现出生长速度减弱、致病力降低、菌落形态异常等弱毒相关特性。在田间不同时期喷施菌株DT-8菌丝悬液后,采集和分离的菌株中,有15%携带有DNA病毒。2.Ss HADV-1显着改变核盘菌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了解析菌株DT-8在感染Ss HADV-1的情况下由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转变为内生真菌的机理,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对菌株DT-8在PDA培养基上和接种在油菜叶片上与DT-8VF菌株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显着差异基因(DEGs)进行KEGG富集和Fungi Fun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两种培养方式的菌株DT-8中上调表达的DEGs均主要富集在DNA的错配修复和重组相关通路中,这些通路相关基因的变化与病毒的复制有关;下调表达的DEGs均集中在代谢相关的通路中。对接种在油菜叶片上的菌株DT-8相比于DT-8VF菌株三个时期(12hpi、18hpi和24hpi)的DEGs进行详细分析,发现细胞壁降解酶类和小分泌蛋白等致病相关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同时侵染垫的形成和草酸合成等侵入相关基因正常表达。这表明Ss HADV-1对核盘菌的侵染能力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削弱了其对寄主植物的危害,可能是菌株DT-8成功入侵到油菜植株中营内生生长的原因。3.菌株DT-8促进油菜生长并显着提高油菜的抗病力。将表面消毒的油菜种经菌株DT-8的菌丝悬浮液浸泡处理后,MS平板上萌发,移植到培养土中培养36 d,地上部分鲜重为17.15±2.0 g/株,显着高于未处理的对照植株(14.55±1.1 g/株);同时,在无菌组培瓶中MS培养基上培养的油菜植株,也获得了相似的促生结果。表明,菌株DT-8内生生长可以促进油菜植株的生长。在培养土中培养36 d的油菜叶片上,活体接种核盘菌1980菌丝块,菌株DT-8处理油菜植株上,病斑直径(1.22±0.08 cm)显着低于未接种的对照植株(1.51±0.12 cm);同时,对油菜叶片上活体接种灰葡萄孢菌株B0510,菌株DT-8接种的油菜植株上的病斑(1.54±0.24 cm)显着小于未接种的对照植株(1.99±0.10 cm)。这表明菌株DT-8内生生长可以促进油菜生长,并且可以提高由此植株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的抗性。4.菌株DT-8改变油菜抗病及生长相关途径基因的表达。为了探究菌株DT-8内生影响油菜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分子机理,取菌株DT-8处理的油菜植株茎尖生长点部位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菌株DT-8对油菜植株基因表达的影响幅度较小,与对照植株相比,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总共只有348个,约占已知总基因数(101041)的3.4‰,其中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58个,显着下调表达的基因有90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大部分与抗病相关,包括植物病原信号和抗性信号传导相关基因(CDPK、CML、WRKY33和MKK9)、茉莉酸和乙烯合成及其调控的抗性相关基因(AOC、ACS和ERF等)。下调表达的基因主要是以CCA1和LHK为主效基因的节律调节相关基因,该途径节律调节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可能与油菜植株生物产量的提高有关。表明油菜植株抗性的提高是可能通过菌株DT-8诱导抗性相关表达实现的,而生物产量的提高可能是通过抑制节律调节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实现的。5.田间喷施菌株DT-8可以显着提高油菜产量。根据菌株DT-8可以在油菜中内生并且可以在油菜表面长期生长的这一特性,将菌株DT-8的菌丝液喷施到油菜植株上进行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试验。2013年-2015年,我们在湖北省武汉、鄂州、随州和襄阳等地分别进行DT-8菌丝液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在小区试验中分别在苗期、抽薹期、盛花期、角果期,采取两种浓度(~1×105 cfu/m L和~1×104cfu/m L)的菌丝液进行喷施;大田试验油菜盛花期进行DT-8菌丝液的喷施(~1×104 cfu/m L)。连续3年各地在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中,DT-8菌丝液处理显着降低油菜菌核病的病情指数防控率高达50%左右,产量提高10%-20%,使油菜籽的含油量显着上升高达3.8%。6.灰葡萄孢中发现的新型DNA真菌病毒BcHADV-1,与灰葡萄孢的弱毒相关。Bc HADV-1具有一个34 nm等轴对称的病毒粒子,其基因组有四个1700 nt左右的单链环状的DNA组成。这四个基因组分共有有一个300 nt的共同区域(common region)、特殊的茎环结构和独特的nonanucleotide序列"TAAAATTTT"。进化分析显示在葡萄孢属真菌进行种间分化之前,Bc HADV-1-like病毒便于与葡萄孢属菌株之间存在基因水平转移。Bc HADV-1的Rep与Fg GMTV1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而Bc HADV-1的CP基因与其他病毒的CP均没有亲缘关系。因此,Bc HADV-1可能代表着与Genomoviridae亲缘关系比较近的新的CRESS DNA病毒。同时,Bc HADV-1与灰葡萄孢的弱毒相关。本研究首次发现核盘菌可以在油菜植株中内生的生物现象,证明菌株DT-8的内生可以促进油菜植株的生长、增强油菜植株的抗病性。田间试验表明,感染低毒相关病毒的病原真菌可以作为植物疫苗保护植物,显着提高植物产量。本研究揭示了感染真菌病毒后,病原真菌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现象,为利用真菌病毒控制作物病害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菌株DT-8的内生对Ss HADV-1传播的促进作用,揭示了Ss HADV-1传播的新途径,并为真菌弱毒相关病毒传播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为真菌病毒、病原真菌和寄主植株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型。同时,灰葡萄孢中DNA病毒Bc HADV-1的发现预示着这种新型生物防治模式在灰霉病的防治中可能同样适用。Genomoviridae中可能具有丰富的真菌弱毒相关病毒资源,等待人们去开发用于真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杜卓霖[3](2020)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α-亚麻酸组成》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的迅速增加以及与进口油料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剧,油菜的种植效益下滑,油菜产业陷入了发展瓶颈。种子中油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由甘油骨架和脂肪酸链两部分组成,脂肪酸是其中可变的部分,脂肪酸的组成直接决定了油脂的理化性质以及相应的用途。通过对特定基因的遗传调控,精准改良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以满足不同工业领域和食品加工方式对油脂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提高油菜的综合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脂肪酸延伸酶1(FATTY ACID ELONGASE 1,FAE1)、脂肪酸去饱和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 2,FAD2)和脂肪酸去饱和酶3(FATTY ACID DESATURASE 3,FAD3)是调控油脂脂肪酸组成的3个关键酶,本研究以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油菜种质作为受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种子特异性过表达技术对上述3个酶的编码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同时结合传统育种技术,从而实现降低高芥酸(C22:1)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进一步提高高芥酸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提高双低菜籽油中的油酸(C18:1)含量以及提高菜籽油中的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C18:3)含量这4个主要研究目标。本研究通过在高含油量高芥酸含量的种质中敲除Bn FAE1获得了芥酸含量为零但含油量无显着降低的株系;通过在双低油菜品种中双11中过表达来自高α-亚麻酸作物亚麻荠的FAD2和FAD3使菜籽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上升到了30%,将过表达系杂交后筛选到多个α-亚麻酸含量高于33%的杂交系;在高含油量高芥酸种质和中双11中分别敲除Bn FAD2,预期可以分别提高芥酸含量和油酸含量,但在T0代种子中未观察到相应表型,有待在T1株系中的进一步研究。油菜脂肪酸改良由来已久,本研究从四个不同角度入手,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综合改良,同时探讨特定脂质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是否会对含油量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将为油菜脂肪酸改良提供育种材料和理论支撑,对于拓展菜籽油的应用范围、提高菜籽油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贾茹[4](2019)在《甘蓝型油菜品种‘W3’和‘中双11’抗根肿病改良及评价》文中指出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的油料作物,油菜籽油的使用量占我国食用油总量的13-16%。甘蓝型油菜可用于观赏、蔬菜、饲料和绿肥等,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根肿病在我国甘蓝型油菜的主要产区大面积爆发。根肿菌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都难以有效防治根肿病,致使我国油菜产量严重下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3亿元。如何有效降低根肿病的危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抗根肿病育种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大白菜、芜菁等材料中定位到多个抗病基因,并且成功应用于大白菜抗病育种工作中。但甘蓝型油菜缺乏抗病基因,因此快速引入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利用传统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将大白菜自交系‘85-74’中显性抗病基因CRd转育到具有优异性状的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W3’和‘中双11’中,获得‘W3R’和‘中双11R’新品系,得到的结果如下:1.以‘85-74’为抗源与‘W3’,‘中双11’为轮回亲本分别构建获得BC1、BC2、BC3等群体。利用3对CRd侧翼标记和平均分布在A基因组上的70对背景标记,在各个世代中筛选出含有CRd抗病基因,且恢复率最高的单株。其中BC1代最高恢复率分别为76.1%,78.3%,BC2代最高恢复率为92.8%,93.8%,BC3代中获得了最高恢复率为98.3%,97.8%的单株。2.试验过程中选取BC3代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改良‘W3’品种抗病植株121棵,感病植株108棵,抗病与感病植株之比符合1:1;改良‘中双11’品种抗病植株127棵,感病植株112棵,抗病与感病之比为1:1。选取部分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有12棵单株基因型为杂合抗病基因型,说明虽然个别单株含有CRd基因但表型却出现感病,这可能是由于根肿菌生理小种分化的原因造成的。对BC3F2代品系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鉴定,‘W3’群体中抗病植株93棵,感病植株39棵,经过卡方检测(X2W3=1.87≤X20.05=3.86,df=1)抗病与感病之比符合3:1分离;‘中双11’中抗病植株84棵,感病植株34棵,将卡方检验(X2中双11=0.42≤X20.05=3.86,df=1;)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之比符合3:1分离。选取部分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有2棵基因型为杂合,这可能与上述原因一致。3.对改良株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发现改良后的‘W3-104’,‘W3-28’在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轮回亲本‘W3’无显着性差异;其中‘W3-28’与‘W3-104’和‘W3’在有效分枝数上分别多1.32个、2.12个,有显着差异,但是‘W3-104’与‘W3’无显着性差异。改良的‘ZS-919’,‘ZS-649’在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轮回亲本‘中双11’无显着差异;在单株角果数及每果粒数中‘ZS-649’,‘ZS-919’比‘中双11’分别高33.6个、14.67个、1.64粒、1.94粒,有显着性差异。4.试验过程中选取BC3F2代品系进行营养品质测量,改良‘W3’的总含油量为37.45%,与轮回亲本‘W3’无显着性差异,蛋白、芥酸、硫苷、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各组分含量同样无显着差异,改良后的‘W3’中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升高了0.93%有显着性差异。改良‘中双11’的含油量为48.46%,与其轮回亲本‘中双11’显着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二十碳烯酸的含量分别为升高了4.62%,3.23%,有显着性差异,亚油酸和油酸无显着性差异;饱和脂肪酸中硬脂酸含量升高了0.53%有显着性差异,棕榈酸无显着性差异。5.在菜薹的营养品质中,改良‘W3’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6.47 mg/g,同菜心无显着性差异,与红菜薹中的含量显着增加;改良‘中双11’的可溶性糖为15.13 mg/g,与菜心无显着差异,比红菜薹中的含量显着增加。改良‘W3’中的Ca含量为817.3 mg/kg,Fe的含量为25.39 mg/kg,与白菜薹无显着性差异,Mg的含量为285.47 mg/kg,Zn的含量为5.63 mg/kg,与白菜薹显着下降;改良‘中双11’中的Ca含量为1264.16 mg/kg,Fe的含量为31.69 mg/kg,与白菜薹无显着性差异,Mg的含量为319.13 mg/kg,Zn的含量为6.31 mg/kg,同白菜薹中显着下降。

齐晓[5](2019)在《油菜BnFUS3调控油脂合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植物油脂合成是植物种子储存物质形成的重要部分。甘蓝型油菜是由白菜和甘蓝通过自然杂交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植物。目前对甘蓝型油菜的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较多,但对这些基因的调控因子的作用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调控种子油脂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FUS3。本研究对甘蓝型油菜BnFUS3的4个同源基因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BnFUS3同源基因主要在油菜籽发育的中晚期大量表达,但是不同成员的表达模式有所差异。为了更好的理解BnFUS3同源基因在油菜籽发育过程中对油脂积累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甘蓝型油菜中的4个BnFUS3同源基因及其启动子,分别构建了基因与GFP融合表达载体、启动子与GUS融合表达载体以及基因适度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后两个载体质粒转化到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中,获得了多个转基因家系,并对其调控油脂的机理及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已取得了如下成果:1、4个BnFUS3基因均在油菜的胚中高表达,但表达模式有差异,其中,BnFUS3-1和BnFUS3-3在42 d胚中表达量最高,BnFUS3-2和BnFUS3-4在28 d胚中表达量最高。2、成功构建了基因与GFP融合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烟草叶片中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其中BnFUS3-1、BnFUS3-3、BnFUS3-4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少量定位在细胞膜,确定BnFUS3作为转录因子在细胞核中发挥功能。3、为了解BnFUS3基因的组织表达部位,成功构建了基因启动子与GUS融合表达载体,转化至油菜中并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株系,对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部位进行GUS染色,表明了BnFUS3主要在种子胚胎表达。4、鉴于BnFUS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规过表达以及突变均导致种子发育畸形,难以获得萌发正常的种子。本研究利用改进的适度表达启动子构建BnFUS3表达载体,转化至油菜中并成功获得了多个转基因家系。对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BnFUS3-1和BnFUS3-4转基因油菜籽萌发率降低,其中BnFUS3-4转基因油菜籽的蛋白含量降低,含油量升高。

郭滢[6](2019)在《高含油量黄籽油菜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产、高油且脂肪酸组成合理的高品质油菜一直是油菜品种选育的目标,而油菜品质与种皮颜色相关,相对于其他油菜而言甘蓝型黄籽油菜高油、高产及菜籽饼粕的可饲用性也高。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黄色品种“四川黄籽”、甘蓝型油菜黑色品种及芥甘杂交后代黄色和黑色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通过不同品种(株系)、不同颜色油菜籽的千粒重、角果鲜重、种子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和植物激素含量等植株生长发育与农艺性状观测、不同阶段种子发育的解剖结构与特性及植物激素的调控分析等,研究高含油量黄籽油菜的生物学特性,以揭示黄籽油菜种子发育与油分积累及其调控的生理规律,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芥菜型黄籽油菜株型瘦长,花、叶均比甘蓝型油菜小,油菜角果在25 d左右外形基本保持不变;甘蓝型黄籽油菜角果鲜重显着高于芥菜型角果,植株粗壮且产量高,易于栽培。2、油菜种子在发育初期均不产生色素,直到发育中后期即授粉后20 d甘蓝型黑籽油菜存在少量色素在种脐部位,直到授粉后25 d整个种皮均存在色素,而芥菜型黑籽油菜在授粉后25 d开始产生色素;芥菜型黄籽油菜种皮无色素存在,甘蓝型黄籽油菜只在种脐部位有部分色素。原花色素是影响种皮颜色的较关键色素,黑籽油菜原花色素含量约黄籽油菜的30倍左右,黑籽中各色素含量均高于黄籽。3、种子不同发育时期四川黄籽及其黑籽近等基因系、甘蓝型油菜黑色品种及芥甘杂交后代甘蓝型黄色和黑色品种的含油量和千粒重在不同颜色油菜种子中均达到了极显着差异,且甘蓝型油菜均高于芥菜型油菜,其中黄籽油菜要高于黑籽油菜。4、种子含油量及不饱和脂肪酸随种子的发育而逐步积累,在种子成熟后大约40 d左右含量不再变化,油菜大部分脂肪酸积累变化规律相似,而亚麻酸变化规律根据种皮颜色呈相反趋势,黄籽油菜油酸及亚油酸含量要高于黑籽油菜,软脂酸含量则是黑籽油菜要高于黄籽油菜。5、油菜种子植物激素(ZR、IAA、ABA)含量随种子发育而逐步积累在授粉后20 d左右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降低直到成熟后即授粉后40 d左右趋于稳定,且变化规律相似,其含量存在显着差异;黄籽油菜ZR、IAA、ABA含量在授粉后15 d到25 d左右均大于黑籽油菜;说明子粒发育前期和中期较高浓度的ZR、IAA和ABA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和油菜增产。

范文奇[7](2019)在《油菜主要品质相关次生休眠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世界各处。油菜籽具有高含油量的特点,多用于菜籽油加工,其主要品质包括含油量、脂肪酸构成和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简称硫苷)。其中,硫苷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备多种生理功能,其代谢与生长素合成密切相关。另外,油菜种子几乎不具有初生休眠能力,但具有不同程度的次生休眠能力。次生休眠指原来未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种子由于干旱等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诱发的休眠,其主要危害是使油菜种子产生大量自生苗,继而出现品质下降、基因漂流、生物安全等问题。挖掘与主要品质相关的次生休眠相关基因,可以为自生苗的减少尤其为转基因油菜基因漂流引发的食品安全提供解决方案。本研究使用聚乙二醇(PEG)诱导法筛选到油菜品种V(次生休眠率>90%)和品种H(次生休眠率<5%)。之后利用强弱次生休眠品种(Vb和Hb)及其PEG诱导后的样本(Va和Ha)进行了 RNA-seq测序,分离出了 998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主要参与次级代谢、转录调控、蛋白修饰、信号转导、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在强休眠品种中,硫代谢、吲哚-硫苷合成、色氨酸代谢途径明显富集且明显上调。特别是,与富含硫酸基团的吲哚-硫苷紧密偶联的生长素代谢基因明显上调。油菜种子生长素相关代谢产物含量检测显示,次生休眠种子中有活性的生长素代谢产物含量明显高于非休眠种子;施加外源生长素能够显着增加弱休眠品种的次生休眠率。本研究首次证明油菜主要品质吲哚-硫苷偶联的生长素合成促进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此外,根据RNA-seq测序结果,我们鉴定到四个与AtMFT(拟南芥MFT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油菜基因BnaMFT。相关分析表明,BnaMFT启动子含有多个种子特异性调控元件,BnaMFTs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特异性表达,且受ABA诱导。进一步分析表明次生休眠诱导BnaMFT的表达。综上表明BnaMFT以ABA依赖的作用方式参与油菜种子次生休眠过程。相关研究成果挖掘了与油菜主要品质相关的次生休眠基因,在保证油菜品质、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控制自生苗危害、降低油菜食用风险、保障油菜粮食安全、防止转基因油菜引起的基因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王彬[8](2015)在《通过干扰AP2转录因子及种子储藏蛋白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文中研究表明油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同时也是我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本研究采用RNA干扰技术,通过两种不同的路径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1)由于AP2基因是油脂合成的负调控因子,因此抑制AP2基因的表达,将有利于油脂在菜籽中的积累;(2)利用油菜籽发育过程中蛋白质与油脂积累成负相关的原理,通过抑制Napin和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降低油菜种子中的储藏蛋白含量,进而提高菜籽的含油量。依照上述思路,本文将 pCambia 2300-35S-NPT Ⅱ-napin promoter-AP2 RNAi载体质粒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转入甘蓝型油菜中,同时将pCambia 2300-35S-NPT Ⅱ-napin-promoter-napin-cruciferin RNAi 载体质粒与 pCambia 2300-PKA-napin promoter-AP2 RNAi载体质粒以共转化的方式转入受体甘蓝型油菜中。随后,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同时分析了转基因后代植株AP2基因、Napin基因和Cruciferin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对转基因后代植株的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喙长等的影响,为后续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子叶柄遗传转化方法,将带有种子特异性Napin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甘蓝型油菜受体材料,通过PCR对NPTⅡ或PKA标记基因的鉴定,筛选出带有不同植物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株。为方便叙述,本文将能检测出NPT Ⅱ 标记基因的 pCambia 2300-35S-NPTⅡ-napin promoter-AP2 RNAi 干扰材料命名为 BnAP2a 植株;将 pCambia 2300-35S-NPTⅡ-napin-promoter-napin-cruciferin RNAi 载体质粒与 pCambi a 2300-PKA-napin promoter-AP2 RNAi 共转化后仅能检测出PKA标记基因的AP2基因干扰材料命名为BnAP2b植株,仅能检测出NPTⅡ标记基因的Napin与Cruciferin基因干扰材料命名为BnNC植株,能同时检测出NPT Ⅱ与PKA标记基因的AP2、Napin、Cruciferin基因干扰材料命名为BnANC植株。在4468株T1代油菜转基因植株中,共鉴定出86株BnAP2a植株,146株BnAP2b植株,50株BnNC植株,346株BnANC植株;在564株T2代油菜转基因植株中,共鉴定出36株BnAP2a植株,24株BnAP2b植株,152株BnNC植株以及3株BnANC植株。2.对授粉后10天、15天和20天野生型植株的胚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AP2基因在授粉后第10天表达量最高,Cruciferin基因在授粉后15天表达量最高,Napin基因在授粉后20天表达量最高。3.比较了 T1代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胚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发现在转基因植株中,AP2、Napin和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模式与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模式类似,但表达量较野生型植株有不同程度的下调。4.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野生型植株与T1代转基因植株的胚中AP2基因的表达,发现2株材料中AP2基因的表达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对于AP2a-2-21(NPT),在10DAP,15DAP,20DAP,AP2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分别为34.02%,46.06%,11.67%;对于 ANC-6-8(NPT/PKA),在 10DAP,15DAP,20DAP,AP2 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分别为76.2%,65.62%,54.93%;5.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野生型植株与T1代转基因植株的胚中Napin与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发现4株材料中Napin和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对于NC-1-21(NPT),在15DAP,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59.4%;在20DAP,Nap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71.08%;对于NC-86-L10(NPT),在15DAP,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61.39%,在20DAP,Nap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 97.18%;对于 ANC-6-8(NPT/PKA),在 15DAP,Cruciferin 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20.44%,在20DAP,Nap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28.3%;对于ANC-36-8(NPT/PKA),在15DAP,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40.54%,在20DAP,Napin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为91.98%。4.在247株T2代转基因油菜中,有57株转基因油菜(9株BnAP2a植株,15株BnAP2b植株,4株BnNC植株,29株BnANC植株)含油量与野生型植株差异显着,平均提高了 6.53个百分点,相对提高了 17.38%;66株转基因油菜(20株BnAP2a植株,14株BnAP2b植株,11株BnNC植株,21株BnANC植株)蛋白质含量与野生型植株差异显着,平均降低了 4.25个百分点,相对降低了14.39%;15株转基因油菜(3株BnAP2a植株,4株BnAP2b植株,8株BnANC植株)千粒重与野生型植株差异显着,平均增加了 1.38g,相对提高了 36.6%;30株转基因油菜(5株BnAP2a植株,2株BnAP2b植株,4株BnNC植株,19株BnANC植株)喙长与非转基因植株差异显着,平均增加了 0.52cm,相对增加了40.9%。5.对247株T2代转基因植株种子的含油量与考种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喙长呈显着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86,0.23和0.246。荚果长度与每果粒数与含油量间并无显着相关性。6.比较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的改变与含油量等性状间的关系,发现AP2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导致含油量和千粒重的提高;而Napin和Cruciferin基因表达的下调可能导致含油量的提高及蛋白质含量的降低。7.在BnAP2a植株中,部分编号的花瓣表现出不育的性状,荚果长度明显短于野生型植株,叶色深绿,这些性状与目的基因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许剑锋,龙艳,吴建国,赵志刚,徐海明,温娟,孟金陵,石春海[9](2014)在《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与母体植株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甘蓝型油菜TN DH群体分别与双亲Tapidor和Ningyou7回交构建的BC1F1 1和BC1F1 2两个群体,分析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核基因组的QTL及其遗传效应,以明确QTL在不同遗传体系中的分布状况以及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环境互作效应对不同遗传体系QTL定位的影响,探讨相应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最优策略和方法。【方法】按照常规田间试验方法种植202个TN DH群体材料与双亲,采用2年、2次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花时通过双向回交构建BC1F1 1和BC1F1 2两个群体,收获双亲和回交群体的种子。利用可分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和方法测定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结合甘蓝型油菜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以及新创建的双子叶作物种子品质性状两套遗传体系的QTL定位方法和作图软件,对不同年份BC1F1 1和BC1F1 2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分布在A1、A4、A6、A7、C2和C5连锁群上,其中,4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和3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对表型的总贡献率分别为49.1%和59.6%。检测到的QTL均具有极显着的胚加性主效应和母体加性主效应,其中4个QTL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胚显性主效应、2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具有极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qOC-6-3和qPC-4-1作为控制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重要QTL,分别能解释36.3%和37.9%的表型变异;而qOC-4-2和qPC-4-1均被定位在甘蓝型油菜A4连锁群相同的位点上,位于分子标记HS-K02-2和HBR094之间,QTL峰值位置为18.5 cM,置信区间为17.5—19.4 cM。【结论】甘蓝型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表现会同时受到种子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遗传体系核基因组QTL表达效应的影响,其中环境互作效应对含油量表现的作用更为明显,而控制蛋白质含量表现的QTL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较为稳定。在A6和A4连锁群上检测到的qOC-6-3和qPC-4-1是2个控制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主效QTL,同时2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尚未见报道。

许剑锋[10](2014)在《甘蓝型油菜油分、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的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以及保障油料供应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油菜籽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种家在高产育种的同时,把优质作为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等重要品质性状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其遗传基础复杂。控制这些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可以在胚核基因组中表达,也可以在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或者同时在胚和母体植株核基因组中表达。因此,同时进行这些品质数量性状的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基因组QTL定位以及遗传效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利用202个TN DH群体分别与亲本Tapidor和Ningypu7回交,构建了177个BC1F1和181个BC2F1组成的QTL定位群体。采用新近提出的可以同时进行双子叶作物种子品质性状两套遗传体系QTL定位的方法和作图软件,对不同年份获得的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进行了胚和母体植株两套不同基因组QTL定位分析,以进一步阐明不同环境条件下控制油菜籽品质数量性状表现的QTLs在不同遗传体系染色体上的分布差异。主要结果如下:共检测到19个控制油菜籽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的QTL。与含油量表现有关的4个QTL分布在A1、A4、A6和C2连锁群上,分别为qOC-1-1、qOC-4-2、qOC-6-3和qOC-12-4,共能解释49.1%的表型变异,其中qOC-6-3是控制含油量的主效QTL,能解释其36.3%的表型变异。这些QTL的胚和母体加性效应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3个QTL检测到极显着的胚显性效应,2个QTL还具有显着的胚加性和母体加性互作效应。控制菜籽饼蛋白质含量的QTL共检测到3个,分别为qPC-4-1、qPC-7-2和qPC-15-3,位于A4、A7和C5连锁群。这些QTL能够解释蛋白质含量59.5%的表型变异,其中qPC-4-1是主效QTL,具有37.9%的表型贡献率。所有的QTL均具有极显着的胚和母体加性效应,其中1个QTL具有显着的胚显性效应,但3个QTL均未检测到达到显着水平的环境互作效应。9个控制硫甙含量的QTL分布在A3、A4、A8、A9、C1、C2、C7和C9连锁群上,分别为qGLSC-3-1、qGLSC-4-2、qGLSC-8-3、qGLSC-9-4、qGLSC-11-5、qGLSC-12-6、qGLSc-12-7、qGLSC-17-8和qGLSC-19-9。这些QTL能够解释其83.8%的表型变异,其胚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已达极显着水平;其中5个QTL还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胚加性效应,1个QTL检测到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控制芥酸含量表现的QTL共有3个,分布在油菜A7、A8和C3连锁群,分别命名为qEAC-7-1、qEAC-8-2和qEAc-13-3,共能解释89.7%的表型变异。所有的QTL都具有显着的胚加性、胚显性和母体加性效应,其中2个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已达显着水平。

二、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种子休眠性对油脂积累的影响及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的基因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术语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油菜种子发育及结构
        1.1.1 油菜种子发育过程
        1.1.2 油菜种子结构
    1.2 油菜种子油脂的合成与降解
        1.2.1 油菜种子油脂的从头合成及调控
        1.2.2 油菜种子油脂代谢及调控
        1.2.3 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策略
    1.3 种子萌发与休眠
        1.3.1 种子萌发
        1.3.2 种子休眠
        1.3.3 种子萌发与休眠的调控
    1.4 GWAS关联分析的应用
    1.5 逆境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5.1 人工老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5.2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油菜种质材料及种植条件
        2.1.1 油菜种质材料
        2.1.2 田间种植
        2.1.3 网室培养
    2.2 油菜生育期标记方法
    2.3 发芽率测定
    2.4 种子活力鉴定
    2.5 脂肪酸提取
    2.6 内源激素测定
        2.6.1 脱落酸含量测定
        2.6.2 赤霉素含量测定
    2.7 RNA的提取、单链cDNA的合成以及RT-qPCR分析
        2.7.1 RNA提取
        2.7.2 单链cDNA的合成
        2.7.3 特异引物设计
        2.7.4 RT-qPCR分析
    2.8 KEGG富集分析
    2.9 扫描电镜观察油菜种皮
    2.10 石蜡切片的制作
    2.11 调控种子休眠性候选基因的筛选方法
    2.12 种子老化处理方法
    2.13 相对电导率测定
    2.14 蛋白质含量测定
    2.1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17 极端材料筛选方法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9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筛选
第三章 油菜种子休眠性对脂肪酸的影响
    3.1 导言
    3.2 结果
        3.2.1 不同油菜品种在生育期发芽速率及休眠差异分析
        3.2.2 休眠性对油菜种子脂肪酸积累的影响
        3.2.3 休眠性对油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3.2.4 取样点reads质量检测
        3.2.5 不同发育时期间基因表达分析
        3.2.6 KEGG富集分析
        3.2.7 休眠性对油脂合成代谢的调控
    3.3 讨论
        3.3.1 转录组测序取材时间的选取
        3.3.2 休眠性与脂肪酸积累的关系探究
第四章 理化因素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4.1 导言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休眠性的品种激素水平的差异
        4.2.2 ABA,GA信号对种子休眠性的调控
        4.2.3 差异基因的分析
        4.2.4 不同休眠性品种种皮结构的差异
        4.2.5 不同休眠性品种种皮颜色的差异
    4.3 讨论
        4.3.1 油菜种皮渗透性对萌发的影响
        4.3.2 油菜种皮颜色的形成机制以及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4.3.3 生理和理化因素共同调控油菜种子休眠
第五章 人工老化对油菜种子休眠的影响
    5.1 导言
    5.2 结果分析
        5.2.1 油菜籽老化对发芽率的影响
        5.2.2 不同油菜品种老化后的生理指标分析
        5.2.3 极端材料的转录水平分析
        5.2.4 调控油菜种子高温高湿耐性的GWAS分析
        5.2.5 GWAS与转录水平的关联分析
    5.3 讨论
        5.3.1 种子老化方法的选择与改良
        5.3.2 GATA影响老化与休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SsHADV-1介导的核盘菌内生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盘菌的危害及防治
        1.1.1 核盘菌及作物菌核病
        1.1.2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1.1.3 植物针对核盘菌的防御机制
        1.1.4 菌核病的防治
    1.2 真菌病毒
        1.2.1 真菌病毒的发现和分类
        1.2.2 核盘菌中的病毒研究
        1.2.3 真菌病毒的传播方式
        1.2.4 真菌病毒与寄主的关系
        1.2.5 真菌病毒应用及面临的问题
    1.3 Genomoviridae病毒的研究进展和进化机制
    1.4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核盘菌菌株DT-8在油菜中内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及培养
        2.2.2 供试植物与培养方式
        2.2.3 培养基
        2.2.4 菌株DT-8对油菜植株的处理
        2.2.5 .菌株DT-8 转化mcherry荧光蛋白
        2.2.6 菌株DT-8在油菜植株中的内生观察
        2.2.7 菌株DT-8自油菜植株中重分离
        2.2.8 内生菌株DT-8的传毒
        2.2.9 菌株DT-8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DT-8在油菜植株中内生性生长
        2.3.2 菌株DT-8在油菜植株中的分布
        2.3.3 菌株DT-8在衰弱油菜植株上的生长
        2.3.4 菌株DT-8 通过内生传播SsHADV-1
        2.3.5 田间喷施菌株DT-8对病毒的传播
    2.4 讨论
第三章 Ss HADV-1 对核盘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3 FunCat功能富集分析
        3.2.4 KEGG功能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s HADV-1 影响核盘菌基因的表达
        3.3.2 菌株DT-8和DT-8VF的 DEGs的 FunCat富集分析
        3.3.3 菌株DT-8和DT-8VF的 DEGs的 KEGG富集分析
        3.3.4 核盘菌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DT-8内生促进油菜生长并提高抗病性能及其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油菜生物产量的测定
        4.2.2 油菜植株抗病性的测定
        4.2.3 油菜植株RNA的提取
        4.2.4 转录组测序研究流程
        4.2.5 数据分析方法
        4.2.6 cDNA第一链合成和RT-PCR验证
        4.2.7 实时荧光定量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DT-8内生显着促进油菜生物产量
        4.3.2 菌株DT-8提高油菜抗病力
        4.3.3 菌株DT-8内生对油菜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 菌株DT-8田间防病增产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田间试验
        5.2.2 病情指数调查
        5.2.3 油菜籽含油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DT-8在油菜上长期存活
        5.3.2 菌株DT-8处理减轻菌核病的危害
        5.3.3 菌株DT-8处理提高油菜产量
        5.3.4 菌株DT-8提高油菜籽的含油量
    5.4 讨论
第六章 真菌中新型genomovirus-like病毒BcHADV-1 的发现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菌株及培养
        6.2.2 供试植物与培养方式
        6.2.3 DNA病毒序列的克隆和测定
        6.2.4 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
        6.2.5 病毒粒子的提取
        6.2.6 BcHADV-1 病毒粒体的负染观察
        6.2.7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
        6.2.8 病毒水平传播验证
        6.2.9 病毒垂直传播验证
        6.2.10 菌株生物学特性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灰葡萄孢中四节段DNA病毒的发现
        6.3.2 BcHADV-1 编码的假定蛋白
        6.3.3 Bc HADV-1 的系统进化分析
        6.3.4 BcHADV-1 的传播
        6.3.5 BcHADV-1 与灰葡萄孢的弱毒相关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和专利
致谢

(3)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α-亚麻酸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油菜产业发展概况
        1.2.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2.3 脂肪酸改良育种
        1.2.3.1 低芥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1.2.3.2 高芥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1.2.3.3 高油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1.2.3.4 高α-亚麻酸育种及研究进展
        1.2.4 CRISPR-Cas9 技术及在作物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及载体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方法
        2.3.1 目的基因序列查找和基因克隆引物设计
        2.3.2 发育中种子RNA抽提
        2.3.3 RT-PCR制备cDNA
        2.3.4 目的基因克隆
        2.3.5 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
        2.3.6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2.3.7 油菜遗传转化
        2.3.8 CTAB法抽提植物基因组DNA
        2.3.9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2.3.10 CRISPR材料的鉴定
        2.3.11 脂质提取和分析
        2.3.12 数据分析与制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载体构建
        3.1.1 CRISPR靶点设计及其在野生型材料中的测序
        3.1.2 CsFAD2和CsFAD3 的克隆
    3.2 油菜遗传转化
    3.3 CsFAD2和CsFAD3 在转基因油菜发育种子中的表达分析
    3.4 CsFAD2和CsFAD3 的基因聚合
    3.5 转基因种子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分析
        3.5.1 利用CRISPR-Cas9 敲除BnFAE1 降低油菜种子中的芥酸含量
        3.5.2 利用CRISPR-Cas9 敲除BnFAD2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芥酸含量
        3.5.3 利用CRISPR-Cas9 敲除BnFAD2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油酸含量
        3.5.4 过表达CsFAD2或CsFAD3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α-亚麻酸含量
        3.5.5 聚合CsFAD2和CsFAD3 提高油菜种子中的α-亚麻酸含量
    3.6 筛选无外源DNA的单株
4 讨论
    4.1 敲除BnFAE1对油菜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的影响
    4.2 敲除BnFAD2对油菜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的影响
    4.3 过表达CsFAD2/CsFAD3 对油菜脂肪酸组成和含油量的影响
    4.4 创新与不足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甘蓝型油菜品种‘W3’和‘中双11’抗根肿病改良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甘蓝型油菜的栽培现状
    1.2 甘蓝型油菜的多功能利用
    1.3 甘蓝型油菜根肿病危害
    1.4 根肿菌的生物学特征
    1.5 根肿病防治方法
        1.5.1 物理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抗病育种
    1.6 抗根肿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7 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分子标记的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2.1.4 亲本间前景标记及背景标记筛选
        2.1.5 亲本间低芥酸标记的筛选
    2.2 根肿病接菌鉴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测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多态性分子标记
        3.1.1 前景多态性分子标记
        3.1.2 背景多态性分子标记
        3.1.3 低芥酸连锁标记的选择
        3.1.4 各世代前景选择
        3.1.5 BC3F1 代低芥酸连锁标记
        3.1.6 各世代背景选择
    3.2 根肿病抗病性鉴定
        3.2.1 BC3F1 代植株表型与基因型鉴定
        3.2.2 BC3F2 代新品系田间鉴定
    3.3 抗根肿病油菜的农艺性状分析
    3.4 抗根肿病油菜的品质性状分析
        3.4.1 油菜籽品质性状分析
        3.4.2 油菜薹品质性状分析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种质资源创新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4.1.2 各世代间背景选择效率比较
        4.1.3 农艺性状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油菜BnFUS3调控油脂合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植物油脂生物合成
        1.1.1 脂肪酸从头合成
        1.1.2 三酰甘油生物合成
    1.2 与油脂积累相关的转录因子
        1.2.1 LEC1(Leafy cotyledon1)
        1.2.2 LEC2(Leafy cotyledon2)
        1.2.3 WRI1(WRINKLED1)
        1.2.4 FUS3(FUSCA3)
    1.3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1.3.1 农杆菌介导法
        1.3.2 基因枪法
        1.3.3 PEG介导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载体与基因序列
        2.1.2 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2.2.2 DNA的提取
        2.2.3 PCR扩增目的片段体系和程序
        2.2.4 PCR产物与酶切后载体的回收
        2.2.5 酶切反应体系
        2.2.6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连接
        2.2.7 大肠杆菌热激转化和单克隆的筛选
        2.2.8 菌种保存
        2.2.9 农杆菌电击转化
        2.2.10 PCR引物
        2.2.11 农杆菌转染烟草
        2.2.12 GUS染色
        2.2.13 Western blot鉴定转基因材料
        2.2.14 蛋白含量测定
        2.2.15 含油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BnFUS3 基因序列分析
    3.2 BnFUS3 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3.2.1 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部位RNA
        3.2.2 qRT-PCR分析BnFUS3 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3 BnFUS3 亚细胞定位
        3.3.1 甘蓝型油菜BnFUS3 基因的克隆
        3.3.2 构建pER8-35S-GFP
        3.3.3 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
        3.3.4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瞬时表达GFP
    3.4 BnFUS3 基因的克隆及适度表达载体的构建
        3.4.1 甘蓝型油菜BnFUS3 基因的克隆
        3.4.2 中间载体pER8-250-NapinA-6×his的构建
        3.4.3 构建适度表达载体pER8-250-NapinA-BnFUS3-6×his
    3.5 适度表达BnFUS3 转基因油菜
        3.5.1 转基因油菜的筛选
        3.5.2 转基因油菜PCR鉴定DNA
        3.5.3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3.6 BnFUS3 转基因油菜农艺性状分析
        3.6.1 转基因油菜胚表型
        3.6.2 转基因油菜种子表型
        3.6.3 转基因油菜萌发表型
        3.6.4 转基因油菜生理指标数据分析
    3.7 BnFUS3 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GUS染色
        3.7.1 甘蓝型油菜BnFUS3 启动子的克隆
        3.7.2 最终载体pER8-BnFUS3P-GUS的构建
        3.7.3 GUS染色分析
4 讨论
    4.1 BnFUS3 在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中表达研究
    4.2 亚细胞定位研究
    4.3 BnFUS3 基因的适度表达增加油菜籽含油量
    4.4 本试验未来的设想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高含油量黄籽油菜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籽油菜种皮颜色形成及驯化
    1.2 黄籽油菜的农艺、生理与品质性状
        1.2.1 油菜种子细胞形态观察
        1.2.2 油菜含油量、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及含量
        1.2.3 油菜中的植物激素及其调控作用
    1.3 黄籽油菜种皮颜色与品质基因
        1.3.1 黄色种皮相关基因
        1.3.2 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
        1.3.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油菜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试供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技术路线
        2.2.2 切片装备方法
        2.2.3 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2.2.4 油菜种子千粒重测定
        2.2.5 油菜角果鲜重称量
        2.2.6 脂肪酸测定方法
        2.2.7 植物激素提取
        2.2.8 种皮中色素含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种子生长性状、农艺性质与种子解剖结构系统观测和数据分析
        3.1.1 油菜生长性状观察及不同发育时期角果变化比较
        3.1.2 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种子切片观察
    3.2 油菜成熟种子的千粒重与含油量
    3.3 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籽粒中脂肪酸含量变化
    3.4 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籽粒中植物激素的变化
        3.4.1 ZR含量变化
        3.4.2 IAA含量变化
        3.4.3 ABA含量变化
    3.5 油菜成熟种子的色素含量
    3.6 甘蓝型油菜种子含油量和脂肪酸含量与激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芥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素积累分析
    4.2 油菜植物激素对油菜油量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5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5.1 全文总结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油菜主要品质相关次生休眠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菜籽油的主要品质
        1.1.1 含油量
        1.1.2 脂肪酸构成
        1.1.3 硫代葡萄糖苷
    1.2 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
        1.2.1 种子休眠
        1.2.2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发生
        1.2.3 油菜次生休眠特性对油菜品质和环境的危害
        1.2.4 次生休眠的诱导和调控机制
        1.2.5 油菜次生休眠与品质的关系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吲哚-硫苷偶联的生长素参与油菜次生休眠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次生休眠的诱导
        2.4.2 样本收集
        2.4.3 油菜RNA的提取
        2.4.4 RNA测序实验及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4.6 生长素测定
        2.4.7 油菜主要品质的测定
    2.5 实验结果
        2.5.1 油菜次生休眠特强和特弱品种的筛选
        2.5.2 特强和特弱油菜次生休眠品种诱导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5.3 差异基因的功能分类
        2.5.4 吲哚-硫苷偶联生长素的合成参与次生休眠
    2.6 分析和讨论
        2.6.1 吲哚-硫苷偶联的生长素合成影响次生休眠
        2.6.2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特性与食品安全
        2.6.3 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特性与品质的关系
    2.7 第二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油菜次生休眠诱导BnaMFT基因的表达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试剂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初生休眠的诱导
        3.4.2 次生休眠的诱导
        3.4.3 RNA提取和RT-PCR
        3.4.4 转录水平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
        3.4.5 启动子活性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甘蓝型油菜BnaMFT的分离及不同物种同源基因分析
        3.5.2 分离甘蓝型油菜的BnaMFT启动子
        3.5.3 BnaMFTs的表达模式
        3.5.4 种子萌发过程中BnaMFTs的转录水平降低
        3.5.5 油菜次生休眠诱导BnaMFTs基因表达
    3.6 分析和讨论
        3.6.1 MFT同源基因的进化保守功能
        3.6.2 BnaMFTs在种子中特异性表达且受种子发育时期调控
        3.6.3 BnaMFTs转录水平在次生休眠诱导后升高
    3.7 第三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通过干扰AP2转录因子及种子储藏蛋白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的概述
        1.1.1 油菜的价值
        1.1.2 我国油菜的发展现状
    1.2 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中的油脂合成机理
        1.2.1 脂肪酸的合成
        1.2.2 三酰甘油的合成
        1.2.3 三酰甘油的降解
    1.3 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提高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
        1.3.1 利用基因工程增加脂肪酸的合成
        1.3.2 利用基因工程增加三酰甘油的合成
        1.3.3 利用基因工程抑制三酰甘油的降解
        1.3.4 转录因子与油料作物种子含油量
        1.3.5 油脂合成的多基因策略
    1.4 甘蓝型油菜种子储藏蛋白研究进展
        1.4.1 Napin和Cruciferin
        1.4.2 oleosin
    1.5 植物AP2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5.1 植物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的分类与进化
        1.5.2 植物AP2转录因子参与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1.6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立题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培养基
        2.1.4 酶与试剂、仪器和设备
        2.1.5 溶液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2.2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2.2.3 大肠杆菌的快速转化
        2.2.4 质粒DNA的抽提
        2.2.5 Biospin胶回收试剂盒回收DNA
        2.2.6 T载体的连接
        2.2.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2.8 农杆菌的转化
        2.2.9 农杆菌菌种的保存
        2.2.10 工程感染菌株的准备
        2.2.11 油菜子叶柄的遗传转化
        2.2.12 油菜叶片总DNA的提取
        2.2.13 定量PCR分析
        2.2.14 种子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15 气相色谱对脂肪酸含量分析
        2.2.16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学观察与考种分析
        2.2.17 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生根与移栽
    3.2 转基因油菜的分子鉴定
        3.2.1 T1代油菜转基因植株标记基因的PCR鉴定
        3.2.2 T2代油菜转基因植株标记基因的PCR鉴定
        3.2.3 PCR阳性转基因植株的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
    3.3 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的研究
        3.3.1 AP2基因的表达分析
        3.3.2 Napin和Cruciferin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甘蓝型油菜转基因植株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荚果长度、每果粒数分析
        3.4.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油菜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比较
        3.4.2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油菜千粒重的比较
        3.4.3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油菜喙长、荚果长度、每果粒数的比较
        3.4.4 AP2、Napin和Cruciferin基因RNA干扰株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3.5 BnAP2与野生型植株的表型差异
        3.5.1 花瓣
        3.5.2 荚果
        3.5.3 叶片
4 讨论
    4.1 启动子的选择
    4.2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4.3 AP2基因是油脂合成的负调控因子
    4.4 Napin和Cruciferin基因对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4.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与母体植株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田间试验
    1.4 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1.5 统计分析
    1.6 QTL定位和作图
2 结果
    2.1 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表型分析
    2.2 QTL定位
        2.2.1含油量的QTL分析
        2.2.2蛋白质含量的QTL分析
        2.2.3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QTL共定位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10)甘蓝型油菜油分、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的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QTL的概念
    2.2 QTL定位原理
    2.3 QTL定位群体
        2.3.1 F_2群体
        2.3.2 BC群体
        2.3.3 RIL群体
        2.3.4 DH群体
        2.3.5 NIL群体
    2.4 QTL定位图谱的构建
    2.5 QTL定位方法
        2.5.1 连锁作图法
        2.5.2 关联作图法
    2.6 甘蓝型油菜种子品质性状的QTL定位进展
        2.6.1 含油量
        2.6.2 蛋白质含量
        2.6.3 硫代葡萄糖苷含量
        2.6.4 芥酸含量
    2.7 控制油菜籽品质性状表现的多遗传体系研究
        2.7.1 油菜籽多遗传体系遗传理论研究
        2.7.2 油菜籽多遗传体系遗传应用研究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田间实验及性状测定
        3.1.1 实验材料
        3.1.2 田间实验
        3.1.3 油菜种子营养品质性状测定
    3.2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
        3.2.1 连锁遗传图谱构建
        3.2.2 数据统计分析和QTL定位
4 结果与分析
    4.1 表型分析
        4.1.1 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分析
        4.1.1.1 含油量性状表现
        4.1.1.2 蛋白质性状表现
        4.1.1.3 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频率分布
        4.1.2 油菜籽硫甙和芥酸含量分析
        4.1.2.1 硫甙的性状表现
        4.1.2.2 芥酸含量性状表现
        4.1.2.3 硫甙和芥酸含量的频率分布
        4.1.3 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硫甙含量和芥酸含量的相关分析
    4.2 QTL定位分析
        4.2.1 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
        4.2.1.1 含油量的QTL定位
        4.2.1.2 蛋白质含量的QTL定位
        4.2.2 硫甙和芥酸含量的QTL定位
        4.2.2.1 硫甙含量的QTL定位
        4.2.2.2 芥酸含量的QTL定位
        4.2.3 不同品质性状的QTL共定位
5 讨论
    5.1 油菜数量性状的多遗传体系分析
    5.2 油菜籽品质性状QTL定位研究分析
    5.3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油菜籽品质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油菜籽含油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种子休眠性对油脂积累的影响及人工老化处理对种子活力影响的基因型差异[D]. 朱乐. 浙江大学, 2021(01)
  • [2]SsHADV-1介导的核盘菌内生特性及应用研究[D]. 张洪祥.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利用生物技术改良油菜种子芥酸、油酸和α-亚麻酸组成[D]. 杜卓霖.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甘蓝型油菜品种‘W3’和‘中双11’抗根肿病改良及评价[D]. 贾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油菜BnFUS3调控油脂合成机理研究[D]. 齐晓.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高含油量黄籽油菜生理特性研究[D]. 郭滢.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油菜主要品质相关次生休眠基因的筛选与分析研究[D]. 范文奇. 扬州大学, 2019(02)
  • [8]通过干扰AP2转录因子及种子储藏蛋白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D]. 王彬. 湖北大学, 2015(04)
  • [9]油菜籽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种子胚与母体植株QTL定位[J]. 许剑锋,龙艳,吴建国,赵志刚,徐海明,温娟,孟金陵,石春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4(08)
  • [10]甘蓝型油菜油分、蛋白质、硫甙和芥酸含量的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研究[D]. 许剑锋. 浙江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我国利用基因技术提高菜籽油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