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及对外开放程度分析

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及对外开放程度分析

一、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对外开放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瑄,施益军[1](2021)在《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外向型经济作为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差异特征以及差异形成原因对丰富对外开放研究和培育地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理论和研究主要关注全国以及城市群等宏观角度,少有从省域的角度测度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变异系数和地理集中度来分析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区域特征,再以对外开放度为基础对2003—2018年江苏省对外开放度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8年江苏省地级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而进出口总额发展空间格局趋于稳定;(2)整体来看,2003—2018年江苏省对外开放度先上升后下降,有较明显的时间阶段性和线性特征;(3)区域内各地级市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由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地理区位条件不同,空间分布仍存在巨大差异,呈现由南向北阶梯式递减趋势。对于苏北和苏中地区,未来应该加强技术设备、交通环境和经济水平建设、承接苏南的先进技术和产业流动;苏南地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最终实现江苏省外向型经济均衡发展。

娜吾拜尔·依不拉音[2](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到2018年底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已经走完了第五年。这五年期间,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在聚焦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抓好社会稳定的同时,狠抓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设“五大中心、三通道、三基地和形成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建设总体思路。本文对新疆经济核心区建设进程和效果评价时,不仅关注了新疆总体推进五大中心建设中的主要成果,还关注了新疆各区域整体协调推进核心区建设目标的问题,即把新疆南疆、北疆和天山北坡一带三个增长极作为整体协调推进核心区的重点区域,以喀什经济开发区为增长极的喀什地区、以乌鲁木齐为增长极轴心的天山北坡一带,以霍尔果斯经济开区为增长极的伊犁州作为典型,讨论了新疆核心区建设进程中不同区域的协调推进问题,有讨论了核心区建设对各个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通过构造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新疆核心区建设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对新疆核心区建设进程效果以及相关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丝路经济带的缘起、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评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新疆核心区建设的理论架构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本文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则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以及新疆核心区建设进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为新疆核心区建设进程分析做了一个国际国内环境分析并对新疆核心区建设中起到增长极推动的作用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他们的经济发展现状中考察核心区建设提出之后,对上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冲击影响。即对新疆内部典型区域的核心区建设进程现状做了概要性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新疆核心区建设中的五大中心、三大基地和十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核心区建设政策对三个典型区域经济增长、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影响。由于上述三个典型区域的核心区建设评价指标数据很难获取,本文采用核心区建设指标的定性实证分析。同时把核心区建设提出来后的政策效果作为虚拟变量,考察了这一政策提出之后对疆内三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否产生了正面影响。以进出口贸易作为开放度策量,通过政策虚拟变量进行回归讨论了这一政策对新疆对外开放度的影响作用,进而评价了核心区建设这一政策做法对新疆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效果。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前四部分的总结和归纳,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核心区建设比较顺利,有一定的成效。二是核心区建设效果在部分领域比较明显,整体效果有待一段时间的累计效应。三是核心区的建设对于原本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产生了一定辐射效应。四是核心区建设对于原本发展较好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五是核心区建设离预期的目标和规划进展相差较远,需要进一步加快。六是核心区建设的影响力并没有快速显现,需要将其作为长期推动和发展目标来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建设。

彭谦益[3](2019)在《对外开放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选择。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期间,东部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率先实现了“走出去”,成为了“先富起来”的地区,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了我国内部的一种类似于“中心-外围”结构的“沿海-内陆”的不均衡发展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促进落后区域经济水平提升的战略举措,但是大都收效甚微,并没有很好地抑制这种区域间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一次突出强调了实现区域协调的重要性,而区域之间过大的经济差异也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一大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多种分析方法,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相关内容、方法的基础上,梳理引起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对外开放程度这一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文章整体采用理论推导分析和实证检验进行研究分析,实证方面以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为实证对象分析,建立1998年-2017年的四大区域面板数据,通过对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相关模型,研究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关系并对四大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模型以各区域的人均GDP(GDP)作为被解释变量,重点研究对外开放度(EO)、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数量(L)等指标对其的影响作用。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即四大区域都符合促进论的观点,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最明显,其对外开放弹性系数为0.6282;在西部地区次之,其对外开放弹性系数为0.5012;再次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弹性系数为0.3891;东北地区则最弱,其对外开放弹性系数为0.2324。同时,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在所研究的各变量中是最大的,技术的不断进步会使我国现阶段相对过剩的资本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资本的积累将持续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数量的促进作用在所研究的各变量中介于资本投入和对外开放度之间,虽然我国的人口红利有逐渐消失的趋势,但是由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转移带来了新一轮的劳动力资源回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各区域的人力资本结构,在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方式不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是存在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影响资本投入来对区域经济造成的间接影响,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则会对GDP冲击和资本投入冲击带来负向响应,但是其对外开放度冲击对劳动力数量却存在持续的正向响应,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方向不稳定,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投入进行传导。根据本文研究的结论,从四大区域的特点出发提出建议:四大区域应分别从对外贸易和引资外资的质量、数量、结构和观念出发进行相应的改进,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蔡春林[4](2019)在《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地,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贸易增长极制度变迁的极化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突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环境新变迁和国内环境新常态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深入探索贸易增长极离岸功能与在岸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上相辅相成,并通过区港一体化路径的制度变迁破除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促进中国全面开放空间格局的形成。本文在厘清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基本概念及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易混淆概念基础上,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确立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空间效应研究的最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延伸出克鲁格曼“区域—城市—国际贸易”三位一体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边界效应理论及港口与腹地关系理论等共同构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结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集聚和溢出的作用,并表现为创新和示范效应,规模效应,开放型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效应,集聚经济效应等,文章进一步定性分析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以佐证开放型市场经济中培育和发展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定的事实解释。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解释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绩效评价等。最后,文章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有:第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时代同步性和空间递进性;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集聚扩散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贸易增长极等方面;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伴随着功能体系的演变与现代整合。第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时序上分别呈现为“倒U”型和“倒L”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产业集聚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在空间尺度上展现为从“面”到“点”的不均衡空间格局特征。第三,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通过增长极与点轴开发功能强化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动性,带动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点”-“线”-“面”发展,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非沿海地区和非港口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弱于沿海城市和港口城市,非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相当。第四,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培育提升了经济增长绩效水平,对港口型地区的提升效果高于腹地型地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自2013年开始改善效果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空间非均衡协调效应。

武云亮[5](2019)在《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现实依据、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文中认为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有利于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文章用熵值法测算中国各省区市对外开放水平,对东中西地区对外开放差距以及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区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选择加大西部地区开放的五大产业领域,构建了基于增长极和开放经济带的新型空间开放体系,基于主导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提出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四大路径;最后,给出新时代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政策建议。

张永年,潘竟虎[6](2018)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外开放度时空分异格局》文中研究表明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中国34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熵值—突变系统模型从3个维度测算对外开放度;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三维插值拟合分析及重心迁移、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分析中国地级单元对外开放度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演化的内在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地级单元对外开放度表现出明显的行政指向性、空间地带性和开放区域性等多重分异特征。对外开放度整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南方>北方的特征;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地级市间差异较大; 10 a间,对外开放度总体差异逐渐减小。(2)对外开放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表现为"小分散大集聚"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 10 a间,开放型纹理分散程度趋于提升,闭塞型纹理集聚程度趋于收敛,高原型整体呈破碎化分布。(3)中国对外开放度格局变异的随机成分在逐渐减小,空间自组织性和连续性较为显着,东北—西南方向均质性最好,东南—西北方向空间差异明显。科学剖析地级单元对外开放度时空格局分异及演化机理,对制定合理的对外开放战略和促进外向型经济与区域经济双轨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志才[7](2018)在《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产出增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单纯增加要素投入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亟需通过优化供给侧的要素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那么探究要素错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寻找要素错配的成因、提供政策减轻要素错配的影响就成为亟需解决和完善的工作。基于此,本文构建模型核算了 1995-2014年全国各省份劳动力和资本错配程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了要素错配的成因;探寻了要素错配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并从两条路径重点研究了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各省份要素错配整体上呈现以金融危机为拐点的“U”型趋势;地区间比较,起初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程度最低,但金融危机后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且上升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2014年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程度超过中西部地区。整体上看,各省份工资差异前期较低,但增长趋势明显;与工资差异相比,产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贡献量更加突出。其次,政府干预、户籍制度、二元经济结构等制度性因素显着提高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信息交流显着降低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但金融危机后,结构性因素的凸显导致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发展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的错配程度。再次,要素错配对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度以金融危机为界,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4年劳动力、资本错配的叠加效应分别可以解释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省份间收入差距的19.4%、27.1%、10.4%、29.0%。与实际劳动报酬份额比较,要素错配并没有改变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动趋势及“U”型结构,但明显降低了各省份的劳动报酬份额。复次,要素错配加剧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2014年由于要素错配的存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水平阻碍效应提高22.1%,且经济增长缺口提高4.7%。因此可见,结构性因素的存在,导致近年来中国各省份要素错配程度有拐头上升的趋势,不仅直接影响产出的增长,也恶化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需要结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点,提出矫正我国劳动力、资本要素错配的具体路径,为我国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宁启蒙,欧阳海燕,汤放华,曾志伟[8](2017)在《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文中认为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法等方法,实证测算了2005—2014年湖南省各地级市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出口贸易区域内呈现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的态势,而实际利用FDI在各市之间呈扩散发展趋势;(2)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区域存在显着差异,长株潭城市群为主要开放阵地;(3)不同区域之间的对外开放度差距逐年缩小但依旧较大,湖南省的开放度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4)湖南省各地级市的对外开放度存在较强空间自相关性,出现空间集聚的情况。

陈威[9](2017)在《中国省域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化格局与驱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内部区域来看,不同省域之间外向型经济发展却极其不平衡,时空差异显着,影响因素也十分复杂。本文重新构建了一套包含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国际旅游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9个省区(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青海外)经济对外开放度进行衡量。通过因子分析法建立对外开放度相关系数矩阵,在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口径下测算出2004-2012年间各省区对外开放度分值。并在SPSS数据分析软件和ARCGIS、GEODA等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我国对外开放度整体差异特征、时空格局演化以及空间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2年间,我国省域对外开放度虽然局部时间段有波动,但整体上,极差值呈逐渐缩小趋势,绝对差距不断缩小,变异系数缓慢增大,各省区之间相对差距有扩大的风险;②从2004到2012年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时间维度主要表现为,局部时间上阶段性特征明显,但总体依然呈上升趋势,各省区综合排名都有变化,但是整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强者恒强;空间上,我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水平逐年提升,低度开放型省区数量逐年减少,各省区对外开放度依然呈现出显着的集聚特征和自东向西梯度变化特征,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空间差距十分明显;增长速率上,对比2004-2008和2008-2012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度发展速度空间格局的变化,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增长速率空间分布更加趋于均衡;③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对外开放度空间上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空间上趋同性和集聚特征明显;局部区域上,我国省域对外开度空间主要存在高高(H-H)、低低(L-L)、高低(H-L)三种空间关联模式;热点空间演化显示,省域对外开放度热点区域集聚特征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热度有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转化的趋势,热点区域从原来局部集中向更大范围内均衡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究我国省域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化的内在驱动机制,本文综合选取了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城市化进程、市场需求、工业效率、产业结构八个方面影响影响因素采取多元线性回归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省域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化的核心驱动因素,从2004年的工业驱动力转变为2012年城市化驱动力和市场驱动力,并且城市化进程和市场需求将会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杨睿[10](2017)在《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探析》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开放才能促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开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本文认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与沿海沿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在于开放程度的大小。内陆地区地处一国偏远位置,不靠边不靠海,交通不便利,也不是全球或国内贸易的节点地区,因此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更加包容的经济,是内陆地区发展经济的必经之路。本文认为,开放型经济属于外向型经济范畴内。开放型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参与到全球贸易与分工之中,在市场的自由度支配作用下,实现经济要素的流动以达到经济水平的提高。开放型经济注重的是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发展,与沿海沿边地区经济相比较,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内陆开放型地区的建设必须先大力发展经济基础好、发展前景好的中心城市,并以此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本文以宁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理论基础后,利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宁夏自治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做了深入地研究,并选取了国外典型地区、国内江浙粤地区、四川、陕西和新疆等地区与宁夏自治区开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自治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地区潜力很大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共设为五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此外还有研究的难点所在等进行介绍及阐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开放型经济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水平实证分析,通过建立指标模型,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第四章是国外经验借鉴,以及宁夏自治区与国内沿海地区和西部其他地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对比分析。第五章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通过建立指标模型,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第六章结合宁夏自治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最后是结论,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二、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对外开放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对外开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特色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特色与不足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进程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界定
        二. 国内区段建设进程
        三. 国内五通建设进程
        四. 国外段衔接进程
    二. 新疆五大中心建设基本进展
        一. 金融中心建设进程
        二. 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进程
        三. 交通枢纽中心建设进程
        四. 文化科技中心建设进程
        五. 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进程
    三. 新疆区内各区核心区建设进程
        一.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建设进程
        二.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建设进程
        三. 喀什地区喀什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建设进程
三. 新疆核心区建设效果的总体评价
    一. 新疆核心区建设目标与具体规划
        一. 新疆核心区建设目标
        二. 新疆核心区建设具体规划
    二. 核心区建设目标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指标构建思路
        二. 具体指标体系介绍
    三. 核心区建设效果的公因子分析
        一. 因子分析方法介绍
        二. 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 分析结果和简要结论
四. 核心区建设政策效果分析
    一. 数据来源及方法介绍
        一. 数据来源
        二. 理论模型
        三. 分析工具和说明
    二. 回归分析与结论
        一. 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影响
        二. 喀什经济开发区建设对核心区建设的影响
        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影响效果
        四. 基本结论
    三.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 五大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 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 三通、三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四. 新疆各区域推进核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五. 原因分析
五.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建议
    一. 整体推进核心区的政策建议
        一. 进一步巩固稳定局面,释放稳定的红利
        二. 进一步综合各种利好政策,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
        三. 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变成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四. 结合供给侧改革有利时机,提升新疆产业竞争力
        五. 动态关注政策效果差异、整体推进核心区建设
    二. 内部区域协调推进核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天山北坡一带推进核心区建设建议
        二.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推进核心区建设对策建议
        三. 喀什经济开发区推进核心区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3)对外开放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差异性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的概念与分类
        2.1.2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衡量方法
        2.1.3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2.1.4 对外开放的概念及度量
    2.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3 梯度转移理论
    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2.3.1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2.3.2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2.3.3 经济增长发动机理论
        2.3.4 “中心-外围”理论
    2.4 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2.4.1 “双缺口”理论
        2.4.2 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区域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四大区域的经济现状与比较
        3.1.1 GDP角度的四大区域经济现状与比较
        3.1.2 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的四大区域经济现状与比较
        3.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角度的四大区域经济现状与比较
        3.1.4 一般预算收入角度的四大区域现状经济现状与比较
    3.2 我国总体对外开放情况分析
        3.2.1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演进
        3.2.2 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分析
    3.3 我国四大区域的开放现状与比较
        3.3.1 进出口总额角度的四大区域开放现状与比较
        3.3.2 外商直接投资角度的四大区域开放现状与比较
        3.3.3 对外投资角度的四大区域开放现状与比较
        3.3.4 外贸依存度角度的四大区域开放现状与比较
        3.3.5 外资依存度角度的四大区域开放现状与比较
        3.3.6 四大区域开放水平的比较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区域间差异显现
        4.1.2 市场分割导致我国区域间差异进一步扩大
    4.2 对外开放影响区域经济的机制
        4.2.1 对外贸易影响区域经济的机制
        4.2.2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区域经济的机制
        4.2.3 对外开放影响区域经济机制的分析结论
    4.3 对外开放与其他影响区域经济的因素间的关系
        4.3.1 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4.3.2 对外开放与市场化程度的关系
        4.3.3 对外开放与制度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对外开放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方法选择
    5.2 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5.2.1 模型原理及结构
        5.2.2 模型的扩展
        5.2.3 指标体系构建
        5.2.4 对外开放度指标的建立及测算
    5.3 对外开放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检验
        5.3.1 实证研究目的
        5.3.2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5.3.3 单位根检验
        5.3.4 协整检验
        5.3.5 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5.3.6 稳健性检验
        5.3.7 对外开放度对GDP作用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对外开放、资本和劳动力均对区域经济有促进作用
        6.1.2 不同区域对外开放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
    6.2 政策建议
        6.2.1 东部地区应提升外贸和引资的质量
        6.2.2 中部地区应提升外贸和引资的数量
        6.2.3 西部地区应调整外贸和引资的结构
        6.2.4 东北地区应转变外贸和引资的观念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环境新变迁
        二、国内环境新挑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释与辨析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
        二、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自由贸易园区的积极效应和否定效应研究
        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三、关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问题研究
        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转型、创新问题研究
        三、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四、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
        五、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开放度与开放成效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非均衡增长与增长极理念的运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增长极理论的运用
        二、点轴开发理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布局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二节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三位一体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与扩散问题
        二、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区域集聚力问题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运用
        一、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四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
        一、中介效应与屏蔽效应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五节 港口和腹地关系理论的运用
        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二、运输经济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三、城市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四、港口区位论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五、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
    第一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
        一、时代同步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二、空间递进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第二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布局中的集聚扩散作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培育扩大对外开放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贸易增长极作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的功能整合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演变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现代整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二、空间权重矩阵选择与估计方法解释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选择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的相关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二、共线性检验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四、产业集聚时序检验
    第四节 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第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第五节 空间集聚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一、共线性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二、分区域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二、非对称性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PSM方法应用分析
        二、PSM分析过程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变量差异性检验
    第三节 PSM绩效评价
        一、全样本绩效评价
        二、港口型地区绩效评价
        三、腹地型地区绩效评价
    第四节 耦合协调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5)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现实依据、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现实依据
    (一) 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1.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
        2.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
    (二)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差距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对外开放水平测算
    (三)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区际差异
二、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产业、空间与路径选择
    (一)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产业选择
        1.西部优势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2.西部能源与金属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业
        3.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
        4.西部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二)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空间选择
        1.培育西部开放增长极
        2.打造西部开放经济带
        3.构建西部开放空间体系
    (三) 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路径选择
        1.物流驱动+电商引领, 推进通道建设, 扩大对外贸易空间
        2.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引领, 助力制造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3.创意驱动+示范区引领, 推动招商引资,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4.政策驱动+自贸区引领, 推进贸易便利化, 完善对外开放体系
三、新时代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的政策建议
    (一) 西部自贸区建设支持政策
    (二) 西部招商引资支持政策
    (三) 西部开放型产业支持政策
    (四)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
    (五) 西部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政策

(6)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外开放度时空分异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和数据
    1.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熵值—突变系统模型
        1.2.2 探索性数据分析 (ESDA)
        1.2.3 三维插值拟合分析及重心迁移
        1.2.4 空间变差函数
2 对外开放度时空分异特征及格局演变
    2.1 总体分异特征
        2.1.1 空间分异格局
        2.1.2 三维插值拟合分析及重心迁移特征
    2.2 对外开放度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
        2.2.1 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格局纹理
        2.2.2 格局演化空间机理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7)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产出增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要素错配的相关文献综述
    2.2. 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文献综述
    2.3. 简要评述
3 要素错配程度的测度与分析
    3.1. 中国省际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的测度
    3.2. 二元经济的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的测度
    3.3. 要素错配的空间与时间演变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要素错配的成因分析
    4.1. 理论与假说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要素错配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5.1. 要素错配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理论分析
    5.2. 劳动力、资本错配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5.3. 劳动力、资本错配对要素报酬份额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6.1. 要素错配通过配置效率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6.2. 要素错配通过收入分配差距对产出增长的影响
    6.3. 要素错配叠加影响的近似估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成果

(8)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变异系数
    1.2 地理集中度
    1.3 对外开放度
    1.4 空间自相关
2 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的特征
    2.1 出口贸易区域内呈现分散逐渐集中的态势
    2.2 实际利用FDI在各市之间呈扩散发展趋势
3 对外开放度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
    3.1 对外开放整体水平呈现向好态势
    3.2 对外开放度空间格局表现不均衡
    3.3 对外开放空间水平由集聚变为均衡
4 结论与讨论

(9)中国省域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化格局与驱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境外研究综述
        2.1.1 相关理论研究
        2.1.2 经济对外开放度指标选取及相关测度方法
        2.1.3 经济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相关实证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经济对外开放度测度研究综述
        2.2.2 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第3章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对外开放度的测算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因子分析法测算对外开放度分值
第4章 我国对外开放度时空格局演变
    4.1 外贸依存度区域分异特征
        4.1.1 整体上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趋势
        4.1.2 各省区外贸依存度时间变化特征
    4.2 对外开放度整体差异特征分析
        4.2.1 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
        4.2.2 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
    4.3 对外开放度时空格局演化
        4.3.1 对外开放度时间变化特征
        4.3.2 对外开放度空间分异特征
        4.3.3 对外开放度增长速率空间格局演化
    4.4 对外开放度空间相关性分析
        4.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3 对外开放度热点区演化
第5章 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5.1 因素选择
    5.2 驱动因子回归分析
    5.3 驱动力综合阐述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宁夏对外开放概况
    第二节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节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 国内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经验启示
    第二节 宁夏与国内其他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比较
    第三节 宁夏与其他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差距原因分析
第五章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第一节 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第二节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第六章 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开放氛围
    第二节 加快建设开放通道,打通三条丝绸之路
    第三节 加快构筑开放平台,发展地区优势产业
    第四节 加快“引进来”“走出去”,出台优惠政策
    第五节 加快推进人文交流,加强旅游合作
    第六节 加快优化开放环境,推动服务便利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对外开放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A]. 杜文瑄,施益军.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21
  • [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效果评价[D]. 娜吾拜尔·依不拉音.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2)
  • [3]对外开放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 彭谦益. 重庆大学, 2019(01)
  • [4]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D]. 蔡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 [5]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现实依据、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J]. 武云亮. 新疆社会科学, 2019(02)
  • [6]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对外开放度时空分异格局[J]. 张永年,潘竟虎. 干旱区地理, 2018(05)
  • [7]要素错配、收入分配差距与产出增长的研究[D]. 杨志才. 厦门大学, 2018(06)
  • [8]湖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 宁启蒙,欧阳海燕,汤放华,曾志伟. 经济地理, 2017(11)
  • [9]中国省域对外开放度时空演化格局与驱动机制[D]. 陈威.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探析[D]. 杨睿. 北方民族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及对外开放程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