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玉米根系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鉴定

缺铁玉米根系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鉴定

一、缺铁诱导玉米根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董炳雪[1](2012)在《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及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玉米等禾本科植物能够为了适应土壤铁缺乏可以从根系分泌麦根酸类物质,也叫植物铁载体(PS)来活化螯合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铁,从而解决自身铁营养缺乏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以123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了解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选用153对均匀分布于玉米各条染色体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结合玉米在正常(+Fe)和缺铁(-Fe)条件下PS的分泌量,筛选与PS分泌量相关联的标记位点,挖掘铁营养高效玉米种质,为改良和选育优良自交系奠定基础。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测定了123份玉米自交系在+Fe、-Fe条件下的PS分泌量,+Fe条件下分泌量平均为(7.281±0.45) mg/(g*8h),变幅为1.786-19.69mg/(g*8h),说明各材料间PS分泌特性差异显着;-Fe条件下平均值为(9.583±0.57) mg/(g*8h),变幅为2.414-24.53mg/(g*8h);缺铁诱导PS分泌平均增加值为(2.302±1.01) mg/(g*8h),增加变幅为0.037-11.41mg/(g*8h),说明玉米自交系对缺铁胁迫的响应差异明显。2.聚类分析可将+Fe、-Fe条件下的123个材料划分为低、中、高三类。其中+Fe条件下:各类材料的PS分泌速率平均值分别为4.306mg/(g*8h)、7.001mg/(g*8h)、11.79mg/(g*8h),每类材料占总材料数的比列为43.1%、26.8%、30.1%;-Fe条件胁迫后:各类材料的PS分泌速率平均值分别为7.891mg/(g*8h)、10.01mg/(g*8h)、12.54mg/(g*8h),每类材料占总材料数的比列为46.3%、31.7%、22.0%。方差分析表明在两种条件下各类材料间分泌量差异极显着,说明同一时期不同材料之间PS的分泌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并且缺铁胁迫后玉米自交系PS分泌量显着增加,可为玉米选育耐缺铁性品种提供丰富的亲本材料。3.通过对12个玉米自交系PS昼夜分泌规律的研究,在+Fe条件下不同自交系出现的分泌峰值数量是不同的,根据分泌最高峰值的数量将材料划分为两类:一类在7:00-10:00出现单峰;一类出现双峰峰,分别会在7:00-10:00和19:00-22:00时间段。说明玉米自交系本身的PS分泌特性就存在着差异。在-Fe条件下,材料间PS分泌规律也存在着差异,根据分泌峰值的数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在7:00-10:00出现单峰,另一类的材料出现双峰,主峰和次峰。-Fe条件下自交系PS分泌量明显提高,提高幅度因材料不同而有所差异,成对t测验结果表明缺铁胁迫对玉米自交系的PS分泌量有显着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缺铁胁迫对玉米PS分泌特性及分泌模式都有显着的影响。4.通过对6个具有不同昼夜分泌规律的自交系进行遮光处理,表明:在收集时遮光不会影响PS昼夜分泌模式及分泌量,说明在短暂遮光情况下玉米根系PS分泌不受光照的影响;在收集前对材料进行遮光24h同样也没有影响PS昼夜分泌模式,但是一天中的PS分泌总量明显升高。由以上两个遮光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光暗因子调控了诱导基因的表达,从而使PS的分泌增量加。5.筛选了与PS分泌量相关联的SSR标记并且得到比较重要的关联位点。得到30个与PS分泌相关联性状显着相关联(P<0.05)的标记。其中,有4个位点和10个位点(次)与+Fe条件下PS分泌量相关联,解释率为4.07%-21.19%,bnlg1305-A195的减效表型效应最大,为-1.69mg/(g*8h);3个位点和7个位点(次)与-Fe条件下PS分泌量相关联,解释率为11.15%-25.90%,phi308707-A128的增效表型效应最大,为+4.42mg/(g*8h);3个位点和3个位点(次)与缺铁胁迫诱导后PS增加量相关联,解释率为9.48%-18.19%,phi062-A170对缺铁胁迫后PS分泌增加量的增效效应最大,为+1.74mg/(g*8h)。在+Fe、-Fe两种条件下检测出的相同的标记有3个,表明这些位点与PS分泌相关基因相关联,其中,显着关联的位点有1个,为bnlg1564;两种条件下检测出的不相同的位点有7个,说明这些位点是与缺铁诱导产生的基因相关联的。

余贤美[2](2009)在《海南岛橡胶根际嗜铁细菌B.subtilis CAS15筛选及嗜铁素基因dhbC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文中指出铁是一切生命体不可或缺的必需元素,尽管其含量丰富,但由于在中性pH氧化条件下铁离子可溶性很低,常常成为限制生命体生长的营养元素。因此,许多微生物合成具有螯合铁离子能力的嗜铁素以获取所需要的铁离子。嗜铁微生物可通过分泌嗜铁素提高环境中铁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还可通过与病原微生物竞争环境中有限的铁离子,达到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在缺铁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可分泌儿茶酚型嗜铁素bacillibactin(BB)以获取所需要的铁离子。本研究首次通过CAS(Chrome Azurol Sulphonate)检测平板法从海南岛橡胶树根际土壤分离获得一批嗜铁细菌,并以在CAS检测平板上产生较大橘黄色晕圈的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CAS15为研究对象,克隆了B.subtilis嗜铁素基因dhbC并实现了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dhbC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复株,验证了dhbC基因的功能,证明了dhbC基因在B.subtilis嗜铁素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该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嗜铁微生物的筛选利用及其生防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CAS15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CAS15的16S rDNA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S rDNA序列具有99.4%的同源性,在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上,CAS15与枯草芽孢杆菌(登录号为DQ207730和EU047884)及芽孢杆菌(登录号为AB188212)的遗传距离最近,处在同一分支,因此,将CAS15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通过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ESI-MS)研究了CAS15分泌的嗜铁素,结果表明,CAS15提取物在m/z 881.2([M-H]1-)处的质谱峰值与3H2O(DHB-Gly-Thr)3的峰值一致,其准确分子质量为881.25;通过DHB(G)分析,研究了铁离子对CAS15嗜铁素产量的影响,发现铁离子抑制嗜铁素的产生,而且,培养基中FeCl3浓度越高,对嗜铁素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当培养基中不含FeCl3时,其OD510/OD600值为0.10~0.39;当培养基中含有5μmol/L FeCl3时,其OD510/OD600值为0.005~0.04;而当培养基中含有50μmol/L FeCl3时,其OD510/OD600值仅为0.001~0.01。3.对CAS15嗜铁素分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良MM培养基为CAS15嗜铁素分泌的最适培养基,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色氨酸为外源氨基酸,pH7.2,37℃条件下培养,有利于CAS15分泌嗜铁素,可获得较高产量的嗜铁素。4.通过室内平板对峙试验研究了CAS15对15个常见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CAS15对这15个常见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带宽带为6~10 mm;并研究了CAS15菌液过滤液对15个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抑制率为20.18%~94.07%,表明,CAS15具有较强较广泛的拮抗谱。5.黄瓜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00倍液和1000倍液能有效促进芽的生长,其中100倍液效果最好。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结果显示,CAS15菌悬液对芒果炭疽病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情指数下降了53.34%,防效达到78.95%,表明CAS15具有较好的促进植物生长及生物防治潜能。6.根据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了CAS15 dhbC基因片段,该片段长1197 bp,预期编码39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BLASTn搜索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与B.subtilis subsp. subtilis str.168和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 str. NCIB 3610的dhbC基因序列( accession No.Z99120.2和NZABQL01000005.1)分别具有99.74%和99.58%同源性,在核苷酸序列上,分别只有4个和5个碱基不同,在氨基酸序列上,分别有2个和3个氨基酸残基不同。7.通过网络工具http://www.expasy.org/对CAS15 dhbC基因编码产物DhbC进行结构分析与预测,结果显示:CAS15 dhbC基因编码产物的等电点为5.30,为酸性蛋白质,稳定系数为53.00,表明该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总平均疏水指数(Grand average of hydropathicity, GRAVY)为-0.303;DhbC蛋白含有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sp+Glu)57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rg+Lys)39个,总原子数为6098,其分子式为C1910H3039N545O592S12;DhbC蛋白含有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含有6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及2个N-豆蔻酰化位点;由于其蛋白结构的不稳定性,DhbC有可能由氨基酸14-394,122-397,69-393各形成一种三级结构模型。8.将CAS15 dhbC基因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0a(+),并经氯化钙转化法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工程菌E.coli BL21(DE3)/pET-30a-dhbC,以1 mmol/L的IPTG进行诱导,经30℃诱导4 h后实现了高效表达,获得了48.8 kDa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的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8%。由于所采用的pET-30a(+)表达系统所表达的蛋白质带有6个连续的组氨酸,可以通过Ni2+金属亲和层析进行重组蛋白的纯化并通过Western blo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可与兔抗His-tag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9.通过同源重组法,将CAS15基因组中dhbC基因敲除,获得了dhbC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将dhbC基因重新导入CAS15 dhbC基因缺失突变株,获得CAS15 dhbC基因回复株,经CAS检测平板检测,回复株能够和原CAS15菌株一样,在检测平板上产生明显的橘黄色晕圈,而CAS15 dhbC基因缺失突变株不能,表明dhbC基因与嗜铁素的产生密切相关,验证了dhbC基因在B.subtilis isochorismate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说明dhbC基因在CAS15嗜铁素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韩建辉,宋秀芳,张艳萍,李鹏,印莉萍[3](2009)在《定位于叶绿体的玉米ZmFDR3参与铁转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是植物代谢中一种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缺铁会表现出失绿等症状.ZmFDR3(Zea maize Fe-deficiency-related)是从缺铁诱导的玉米根cDNA文库中筛选到的铁转运相关基因.玉米根中,缺铁胁迫下ZmFDR3加强表达.异源互补实验表明,ZmFDR3与铁转运有关.序列分析表明,ZmFDR3蛋白与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的FliN有同源结构域,并预测定位在叶绿体类囊体中.通过转基因烟草的荧光免疫细胞定位,ZmFDR3主要存在于根、茎、叶的质体,尤其是保卫细胞的叶绿体中;转基因烟草的光合指标高于野生型;转基因烟草类囊体的基质片层垛叠较野生型的紧密;测定叶片、种子铁锌含量发现转基因烟草的铁含量高于野生型.因此,推测ZmFDR3定位在叶绿体中,参与叶绿体的铁转运。

王维婷[4](2008)在《玉米麦根酸代谢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缺铁胁迫相关代谢基因片段的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铁是世界农业生产中非常普遍的一个产量限制因子,在干旱半干旱的石灰性土壤上,果树、玉米、高粱等作物的缺铁问题尤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改良土壤营养状况,改变或排除土壤障碍因子以适应植物生长发育,如施肥、添加土壤改良剂和其他技术措施等。二是通过育种手段,改良植物的矿质营养遗传特性,使其活化被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变固定态为可利用态,从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即挖掘植物和土壤本身固有的潜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培育铁营养高效新品种是减轻缺铁影响的有效方法,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禾本科类植物能够由根系分泌麦根酸类物质(Mugineic acids,简称MAs),也叫植物铁载体(Phytosiderophores,简称PS)来活化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铁,使之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解决自身铁营养缺乏的问题。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三种玉米麦根酸类物质的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类物质的分泌能力和缺铁敏感性,比较了不同生育时期玉米麦根酸分泌能力的差异,研究了玉米麦根酸分泌特性的遗传规律,建立了玉米苗期缺铁胁迫诱导的cDNA文库,并对该cDNA文库的近1000个克隆进行了测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建立了玉米麦根酸类物质测定方法以16种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根据麦根酸类物质的溶铁特性,建立了麦根酸类物质间接测定新方法——ICP-AES法,改良了脱氧麦根酸(DMA)的UV-HPLC直接测定法,并与传统的比色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ICP-AES法,以Fe2O3粉末作为活化对象,与传统采用Fe(OH)3的测定结果相比,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说明ICP-AES法是玉米麦根酸类物质分泌量的一种简单、快速的间接测定方法。改良的UV-HPLC法也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可应用于禾谷类作物DMA分泌量的直接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是PS测定的准确方法,但在材料选择时可以利用ICP-AES方法来对材料的麦根酸分泌能力进行测定。2建立了玉米自交系麦根酸分泌特性的评价体系以46种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等离子体法测定了苗期和穗花期缺铁胁迫前后玉米根系的麦根酸分泌速率,评价了不同材料的麦根酸分泌能力、缺铁敏感性和不同生育时期分泌量的变化。结果得出,在苗期缺铁胁迫前后材料的PS分泌能力之间存在着显着相关关系同时两种测定方法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r (Fe+) = 0.7149**;麦根酸分泌特性在不同发育时期存在较大差异,四叶一心期和穗花期的测定结果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0.9701*,穗花期玉米PS分泌速率的下降程度与苗期玉米PS分泌速率之间具有显着的对数相关关系r=0.892*;利用苗期材料的麦根酸分泌能力和缺铁敏感性建立了麦根酸分泌特性的评价体系,以缺铁胁迫前PS分泌速率的平均数[2.836 mg/(g*per plant*3h)]和缺铁胁迫后的PS分泌速率增加量的平均数[0.209 mg/(g*per plant*3h)]作为分界线可以将材料分为具有不同PS分泌能力和缺铁敏感性的四种类型:HH,HL,LH,LL,其中具有LH型低PS分泌速率和高缺铁胁迫敏感性的材料是铁营养高效育种的理想材料。3分析了玉米麦根酸代谢遗传规律选用八个具有不同MAs分泌能力的玉米自交系,采用半双列杂交的试验设计,分析了杂交后代的麦根酸分泌能力,结果表明亲本麦根酸分泌特性的测定结果与材料自身GCA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着水平,SCA效应值最高的组合并不一定是麦根酸分泌能力最高的组合,只有组合的SCA和双亲的GCA效应均高,才有可能获得麦根酸分泌能力较高的组合,组合的表现与其TCA效应一致。玉米麦根酸类物质的分泌特性以显性效应占优势,遗传加性效应相对较小,麦根酸分泌能力的遗传模型经检验证明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其缺铁敏感性的遗传模型则不符合。控制麦根酸分泌能力表现显性的主效基因组不少于一组,显性方向为减效;控制麦根酸缺铁敏感性表现显性的主效基因组数较少,显性方向为增效,二者的主效基因组可能不相同。4建立了缺铁胁迫诱导的抑制性扣除杂交cDNA文库以缺铁胁迫前的昌7-2根尖cDNA为driver cDNA,缺铁胁迫后的昌7-2根尖cDNA为Tester cDNA;以缺铁胁迫后的昌7-2根尖cDNA为driver cDNA,缺铁胁迫后的郑58根尖cDNA为Tester cDNA,进行两组抑制性扣除杂交,获得了与玉米缺铁胁迫代谢和麦根酸代谢能力差异表达有关的cDNA PCR产物,建立了相关文库。5分析了玉米缺铁诱导代谢的相关基因分析已获得的与玉米缺铁胁迫特异性表达的抑制性扣除杂交的PCR产物建立的SSH文库,其包含的片段大小为200bp-900bp。从文库中挑取了1230个克隆进行测序,除去8%的冗余片段共得到非重复的序列203个,其中77个的Blast结果表明它们可能是新发现的序列,除此之外其中:9个片段(0002,0034,0039,0143,0152, 0214, 0355,0375, 1152)可能与缺铁胁迫后植物适应代谢能量降低的调控有关;3个片段(0183,0232,0350)可能与细胞质膜上铁的还原酶有关;2个片段(0061,0622)可能与植物体内或细胞膜上铁离子的结合蛋白有关;5个片段(0094,0155,0208, 0249, 0985,1055)可能与细胞质膜的转运功能有关,3个片段(0234,0362,0387)与氨基酸的转运功能有关,5个片段(0103,0116,0274, 0382,0681)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2个片段(0201,1183)与转录调控有关。同时在所有得到片段中, 0257与DNA的促旋酶有关。可能与遗传规律的减效显性作用有关。其余部分片段可能为未知功能片段。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与玉米缺铁胁迫的基因调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和分析。

张艳萍[5](2006)在《FDR3和FDR4的细胞定位和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dr(Fe-deficiency-related)是从缺铁诱导的玉米根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cDNA克隆,其全长为3.3kb。经过对fdr基因进行广泛的同源性比较,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同源性序列,经ORF Finder分析发现其包含有两个大小分别为1068bp和648bp的开放阅读框,分别命名为fdr3和fdr4。前人已经将fdr3和fdr4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并将标记基因his6-c-myc epitope构建到fdr3和fdr4之前,形成了带有标记基因的植物融合表达载体T-DNA-his6-c-myc::fdr3(简写为Fdr3)及T-DNA-his6-c-myc::fdr4(简写为Fdr4)。 本人将植物融合表达载体Fdr3和Fdr4转化入农杆菌EHA105中,再通过叶盘法转化野生型烟草SRI。通过多次继代,得到具有Kan抗性的植株。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PCR-Southem,RT-PCR,分子杂交技术等)对植株进行鉴定,然后将转基因阳性植株植入营养土中培养,收取T1代种子。对T1代烟草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将鉴定为阳性的转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进行四种铁营养的水培处理,对比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在不同铁营养条件下的形态变化,发现它们在叶片形态、根系形态和根的长短粗细等方面无明显区别,只是在叶片的绿色程度上有显着差别,表明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不同。以转基因植株为材料,对植株叶片进行亚显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野生型烟草与转基因烟草中的叶绿体、淀粉粒含量以及叶绿体中的基粒片层结构明显不同。以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析基因的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两个基因都定位在叶绿体上。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到:FDR3蛋白可能定位在叶绿体类囊体区;FDR4蛋白可能定位在膜上;FDR3蛋白没有跨膜结构域,也没有信号肽,是一种可溶性蛋白,它与Ⅲ型分泌系统中FliN蛋白有相似的结构域;FDR4蛋白有4个跨膜结构域,并有信号肽,属分泌性蛋白,它与Ⅲ型分泌系统中FliP蛋白有相似的结构域;它们都含有一些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 猜测FDR3蛋白和FDR4蛋白可能是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转运通道中的元件。FDR3蛋白功能与FliN类似,是外界蛋白分子进入膜内的运输通道的开关;FDR4蛋白功能与蛋白运输有关;编码FDR3蛋白和FDR4蛋白的基因可能是早期原核类细菌生物进入到植物体后,随着长期进化而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保留下来的。

张芸[6](2005)在《小金海棠三价铁还原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获取铁元素,许多植物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后再吸收,由三价铁还原酶参与的还原过程是植物从土壤中获取铁的限速过程。由中国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研究所筛选得到的苹果铁高效基因型——小金海棠(Malus xiaojinensis Cheng et Jiang)能够高效利用土壤中的铁元素。我们选择小金海棠作为实验材料,分离三价铁还原酶基因,并对其表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小金海棠根系三价铁还原酶活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随缺铁处理时间的增加,根系三价铁还原酶活性增强。 (2)根据三价铁还原酶基因家族的功能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分离得到了小金海棠三价铁还原酶MxFrol基因的cDNA片断,长1500bp,与拟南芥的Fro2和豌豆的Frol分别具有86%和99%的同源性。该片断具有FAD结合基序(LQWHPFT),NADPH结合基序(EGPYGP)和与血红素结合的His残基。 (3)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MxFrol基因在小金海棠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4)通过Northern杂交对MxFrol在小金海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在正常供铁和缺铁处理下MxFrol基因在小金海棠的根和叶中均能转录,但是随着缺铁处理时间的增加,在根中加强,而在叶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推测小金海棠根和叶中对三价铁还原酶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不同。

尹文兵[7](2005)在《水稻缺铁高表达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ullin的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铁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缺铁引起的贫血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从事缺铁方面的研究,大多认为提高食物中铁的含量是解决人类缺铁的有效途径。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水稻在各种逆境条件下生命活动的规律,特别是缺铁诱导的铁吸收转运能力和根变化相关的周期调控,对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前期基因芯片工作的基础上,对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9个基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cullin和COP9两个基因,通过RT-PCR的方法,从缺铁胁迫处理5d的水稻根中克隆了cullin基因全长cDNA 583 bp和COP9基因的片段cDNA 575 bp,并利用RT-PCR和实时定量PCR鉴定了缺铁不同天数cullin基因和COP9基因在水稻根部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正常供铁时它们都不转录,在缺铁胁迫均有转录,而且缺铁5d时转录最强。 随后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分别构建了植物正义、反义表达载体pCAMBIA1302-cullin(S/A)-GFP,使CULLIN与GFP构成融和蛋白,测序证明其正确性。将pCAMBIA1302-cullin(S/A)-GFP转入农杆菌EHA105,侵染水稻中花10号的胚性愈伤组织,通过组培技术得到7个株系的正义阳性植株和10个株系的反义阳性植株。分别提取阳性植株基因组DNA,以pCAMBIA1302载体上的潮霉素基因片段为探针,用PCR、PCR-Southern、Northern杂交检测转基因植株,结果显示cullin cDNA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水稻中。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水稻超表达植株分蘖数增加,开花时间比对照植株和反义植株早,可能与缺铁胁迫下cullin复合体参与的泛素途径有关。 最后通过农杆菌侵染和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对CULLIN蛋白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发现cullin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cullin是怎样影响铁的转运的?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

戚金亮[8](2003)在《苹果铁高效基因型生物技术的研究——MxNrampl和MxIrtl基因的克隆》文中指出本实验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研究所筛选到的一个苹果铁高效基因型——小金海棠(Malus xiao jinensis Cheng et Jiang)为试材,分别克隆了小金海棠的抗缺铁相关基因MxNramp1基因的752bp基因组DNA片段和Fe(Ⅱ)-转运蛋白基因(MxIrt1)的cDNA全长,为深入探讨小金海棠抗缺铁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1)以异源的小麦Nramp基因片段和玉米Fe(Ⅱ)-转运蛋白基因(ZmIrt)片段为探针进行了杂交分析。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小金海棠基因组中存在该两家族基因。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根中和叶中,Nramp基因均能得以转录且受缺铁胁迫的诱导而加强。Fe(Ⅱ)-转运蛋白基因在根中的转录也受到缺铁胁迫的诱导,并随缺铁胁迫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加强。 (2)根据植物Nramp基因家族的功能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常规PCR法从小金海棠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MxNramp1基因的752bp的特异性产物;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小麦Nramp基因片段(杂交用的探针片段)及水稻OsNramp3基因分别具有98%和83%的同源性。该片段的克隆为进一步克隆MxNramp1基因的全长提供了条件。 (3)根据植物Irt基因家族的功能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首先通过常规PCR法从缺铁胁迫处理的小金海棠根系cDNA文库中克隆了Fe(Ⅱ)-转运蛋白基因MxIrt1的490bp的片段,然后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引物,通过RACE法从该cDNA文库中克隆了MxIrt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1398bp,开放阅读框为1095bp,编码一个364个氨基酸的多肽,与番茄和豌豆中的该家族基因分别具有71%和69%的氨基酸同源性,是一种膜蛋白,具有1个信号肽序列,7个跨膜螺旋,3个N—糖基化位点和1个O—糖基化位点,分子量大约为39.174kD,等电点为8.07。 (4)成功地构建了小金海棠Fe(Ⅱ)-转运蛋白基因MxIrt1的酵母表达载体pDB1eu—MxIrt1,并正在进行该基因的确切功能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分析认为该两基因可能在小金海棠抗缺铁机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深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石明旺[9](2004)在《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及油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栽培面积大,分布广,适应性强。茶油中富含90%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优质食用植物油,其副产品也有重要的用途,如枯饼可以提取皂素。茶树除具有经济价值外,在我国南方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油茶分子生物学研究很少,特别是对控制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的重要基因的研究方面是一个空白。我们用近成熟的油茶种子为材料,构建了油茶种子的cDNA文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EST文库并对油茶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等进行了分离鉴定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首次成功地构建了油茶种子油脂转化高峰期的cDNA文库。采集油茶优良无性系湘林1号和湘林4号的近成熟种子,采用裂解法提取总RNA,用磁珠法分离mRNA后,SuperScript Ⅱ合成第一链,第二链合成后进行未端补平、加接头、酶切、回收cDNA和重组cDNA,与载体pBluescript Ⅱ载体连接,最后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成功地构建了油茶种子油脂转化高峰期的cDNA文库。经检测库容量达106以上,可满足EST构建和基因分离等工作的需要。 2.构建了油茶种子EST文库,并对近成熟种子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随机挑取2327个克隆,进行3’端单向cDNA测序,构建了油茶种子的EST文库。网络核酸数据库同源性比对的结果表明:有580个克隆与NCBI的NR库和dbEST库中的其它物种cDNA有很高的同源性;按照编码蛋白或酶的功能将油茶种子EST分为贮藏蛋白基因、脂肪酸合成等代谢基因、抗病、抗逆性基因、与执行表达功能相关的基因、信号转导、及大量未知功能的基因等类型。对油茶种子进行聚类分析和绘制聚类图,经过比对并统计其表达丰度,不同基因的表达丰度不同,低丰度中有个别基因只有一个EST序列。植物种子的油体蛋白基因、贮藏蛋白质基因在种子中高丰度表达。油茶种子存在较多的遍在蛋白基因,它与蛋白质的降解有关;油茶种子中与脂肪酸、蜡代谢有关的主要基因有:FatB1基因、SAD基因、FAD2基因、FAD8基因、ACP基因。此外油茶种子还有重金属解毒蛋白基因;参与肽链折叠的蛋白因子基因、肌动蛋白基因、脱落酸应答蛋白基因,与植物激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如果实成熟的ACCase基因、种胚的形成和种子的发育基因等,并发现还有许多未知功能的基因。 3.首次成功地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FAD2基因、SAD脱饱和酶基因、Oleosin基因和ACP等基因。所测FAD2基因c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油茶FAD2序列与油桐、欧洲油菜、向日葵、芝麻、拟南芥、花生、棉花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较有很高同源性,相似性系数分别为:96%、88%、中南林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及油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分离鉴定88%、88%、87%、61%、6%,与千年桐相似性系数达96%,同源性最高;但不同油料植物的FADZ的cDNA序列除了相对保守的序列外,还存在不同的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经过重复测序、双向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确认油茶FADZ是一个新基因,并保存了相应的克隆菌株。SAD基因的CDNA序列经GenBank的NR库和dbEST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SAD基因序列都有很高的同源性,相似系数>60%。油茶SAD基因 CDNA序列与其它物种同源性比较结果:相似性系数按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为:向日葵、黄瓜(82%)>芝麻、鳄梨(79%)>普通油橄榄、马铃薯(78%)>大豆(77%)>陆地棉(4%)。经过重复测序、双向测序后确认为SAD基因,它是油茶中的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之一,也是一个新的基因。采用与分离SAD基因、FAD基因相同的方法首次分离鉴定了油茶oleosin油体蛋白基因cDNA序列oleosin油体蛋白基因是油茶种子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且是高丰度表达,有15条序列,占测序总数的0.6%,其cDNA序列与芝麻、紫苏、向日葵、野油橄榄和胡萝卜相似性系数分别为87%、84%、82%、77%和18%,与芝麻相似性系数是87%,油茶的Oleosin基因与芝麻的Oleosin基因同源性最大,经过重复测序、双向测序后确认为Oleosin基因。首次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的ACP基因cDNA序列,其ACP基因cDNA序列与芫萎、辣椒、拟南芥、普通油橄榄、棉花、披针愕距花和鹰嘴豆ACP基因的相似性按从大到小排序为66%、46%,45%、44%、42%、39%和36%。其中与芫姜ACP一1的cDNA相似性最高为66%、与鹰嘴豆(cz’cerarjetjD姗)的ACPI基因cDNA相似性最低为36%,经过重复测序、双向测序后确认为ACP基因。对FADZ基因和SAD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预期结果。依据同源性比较和cDNA序列研究结果,找出FADZ基因保守区,并参照油菜等植物FADZ的引物,自行设计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出FADZ基因目的片断并获得了相应的序列;同样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出SAD基因目片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油茶种子cDNA文库、EST文库和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的分离鉴定等工作,填补了油茶基因和基因组研究的空白,研究结果为今后油茶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信息资源,对于油茶所有优质基因的保存和进一步的基因组研究、重要基因全长克隆和利用、油茶种子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研究,同时为油茶的基因芯片研制及植物油脂基?

戚金亮,王忆,印莉萍,韩振海[10](2003)在《与植物铁素营养相关的蛋白和基因》文中认为介绍铁胁迫下植物铁素吸收的机制Ⅰ、机制Ⅱ系统中铁素吸收、转运的主要相关蛋白及基因 (如Fro2、Irt1、Naat、Nas、Fdh、Adh) ,可能存在的新机制Ⅲ系统中的Nramp基因 ,铁素储存蛋白 (ferritin)及其基因等的研究进展。

二、缺铁诱导玉米根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铁诱导玉米根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及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铁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1.1.1 铁作为多种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
        1.1.2 铁参与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合成
    1.2 禾本科植物缺铁适应机制
    1.3 玉米中与铁营养效率相关的基因
    1.4 中国玉米自交系麦根酸分泌特性分析
        1.4.1 根系麦根酸分泌的特性
        1.4.2 禾本科植物 PS 昼夜分泌规律的研究进展
    1.5 分子标记在玉米耐性基因中的应用
    1.6 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6.1 关联分析的两种策略
        1.6.2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1.6.3 关联分析在玉米性状关联标记筛选中的应用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玉米麦根酸的收集测定
        2.2.1.1 玉米水培
        2.2.1.2 遮光处理
        2.2.1.3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2.2.1.4 标准样品的制备
        2.2.1.5 HPLC 法测定麦根酸分泌量
        2.2.2 DNA 提取
        2.2.3 SSR 扩增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2.4.1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2.2.4.2 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2.2.4.3 SSR 标记关联分析方法
        2.2.4.4 优异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
        3.1.1 玉米苗期 PS 分泌的表型多样性及频率分布
        3.1.1.1 表型多样性分析
        3.1.1.2 性状频率分布
        3.1.2 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聚类分析
        3.1.3 玉米自交系 PS 昼夜分泌的变化规律
        3.1.3.1 正常条件下玉米 PS 昼夜分泌的变化规律
        3.1.3.2 缺铁条件下玉米 PS 昼夜分泌的变化规律
        3.1.3.3 遮光处理下玉米自交系 PS 分泌昼夜变化规律
    3.2 关联分析
        3.2.1 SSR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
        3.2.2 群体结构分析
        3.2.3 各类群的缺铁性评价
        3.2.4 SSR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3.2.5 与 PS 分泌性状相关联的重要的 SSR 标记
4 讨论
    4.1 玉米麦根酸苗期分泌特性
        4.1.1 玉米苗期麦根酸分泌聚类分析
        4.1.2 禾本科作物 PS 昼夜分泌节律
        4.1.3 光照对禾本科作物 PS 昼夜分泌的影响
    4.2 关联分析
        4.2.1 中国主要玉米种质群的麦根酸分泌特性
        4.2.2 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4.2.3 优异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利用
5 结论
    5.1 玉米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
    5.2 缺铁胁迫下 PS 昼夜分泌规律
    5.3 遮光处理下 PS 昼夜分泌规律
    5.4 群体结构分析
    5.5 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2)海南岛橡胶根际嗜铁细菌B.subtilis CAS15筛选及嗜铁素基因dhbC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根系吸收铁的机制
        1.1 机理Ⅰ
        1.2 机理Ⅱ
    2 植物缺铁适应性及其调控
        2.1 植物缺铁适应性
        2.2 植物缺铁适应性的调控
        2.2.1 调节部位
        2.2.2 缺铁胁迫信号物质
    3 土壤微生物改善植物铁营养
        3.1 根际微生物通过分泌嗜铁素,增加土壤中铁的生物有效性
        3.1.1 嗜铁素的概念及分类
        3.1.2 根际微生物分泌嗜铁素,增加土壤中铁的生物有效性
        3.2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作用,改善植物的铁营养状况
        3.2.1 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作用,增强植物缺铁的生理响应
        3.2.2 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作用,改善植物的根系形态和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
    4 嗜铁菌的筛选
        4.1 嗜铁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
        4.2 嗜铁素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的作用
        4.3 常用的嗜铁素检测方法
        4.4 嗜铁素拮抗菌的筛选
    5 嗜铁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5.1 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5.1.1 芽孢杆菌嗜铁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5.1.2 其它微生物嗜铁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5.2 调控基因
        5.2.1 芽孢杆菌嗜铁素调控相关基因
        5.2.2 其它微生物嗜铁素调控相关基因
    6 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6.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 基因的时空表达谱分析
        6.2.1 mRNA 水平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6.2.2 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谱分析
        6.3 基因的功能预测
        6.3.1 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功能学上的预测
        6.3.2 从结构学方面预测基因的功能
        6.4 基因功能的实验学验证
        6.4.1 基因敲除和基因敲入
        6.4.1.1 基因敲除技术的操作步骤
        6.4.1.2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6.4.1.3 基因敲除技术的缺陷
        6.4.2 人工染色体的转导
        6.4.3 反义技术
        6.4.4 microRNA
        6.4.5 基因诱捕技术和基因诱捕数据库
        6.4.6 微阵列分析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7.1 目的意义
        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嗜铁细菌枯草芽孢杆菌CAS15 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土样采集
        1.1.2 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产嗜铁素细菌的分离筛选
        1.2.1.1 CAS 蓝色检测液的制作
        1.2.1.2 通用CAS 检测平板制作
        1.2.1.3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1.2.2 CAS15 的种类鉴定
        1.2.2.1 形态观察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2.2.2 CAS15 的分子鉴定
        1.2.3 嗜铁素分析
        1.2.3.1 嗜铁素的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ESI-MS)
        1.2.3.2 DHB(G)分析
        1.2.4 CAS15 分泌嗜铁素的影响因素
        1.2.4.1 不同培养基对CAS15 嗜铁素分泌的影响
        1.2.4.2 pH 值的影响
        1.2.4.3 温度的影响
        1.2.4.4 碳源的影响
        1.2.4.5 外源氨基酸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嗜铁素细菌的筛选
        2.2 CAS15 的种类鉴定
        2.2.1 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鉴定
        2.2.2 分子鉴定
        2.3 嗜铁素的质谱分析
        2.4 DHB(G)分析
        2.5 CAS15 嗜铁素分泌影响因素
        2.5.1 培养基对嗜铁素分泌的影响
        2.5.2 pH 值对嗜铁素分泌的影响
        2.5.3 温度对嗜铁素分泌的影响
        2.5.4 碳源对嗜铁素分泌的影响
        2.5.5 外源氨基酸对嗜铁素分泌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CAS15 生防效果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室内拮抗试验
        1.2.1.1 室内平板对峙试验
        1.2.1.2 培养液过滤液的抑制作用
        1.2.2 CAS15 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1.2.2.1 CAS15 菌悬液的制备
        1.2.2.2 炭疽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2.3 CAS15 对芒果炭疽病的抑制作用
        1.2.3 CAS15 菌液过滤液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1.2.3.1 CAS15 菌液过滤液的配制
        1.2.3.2 黄瓜种子消毒、浸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平板对峙试验
        2.2 培养液过滤液的抑制作用
        2.3 对芒果炭疽病的抑制作用
        2.4 CAS15 菌液过滤液对黄瓜种子发芽率及芽长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CAS15 dhbC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CAS15 dhbC 基因的克隆
        1.2.1.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1.2 dhbC 基因的PCR 扩增
        1.2.1.3 PCR 产物回收
        1.2.1.4 pMD 18-T Vector 与PCR 产物的连接
        1.2.1.5 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的制备及转化
        1.2.1.6 转化子的PCR 检测及测序
        1.2.2 CAS15 dhbC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AS15 dhbC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1.1 CAS15 dhbC 基因的克隆
        2.1.2 CAS15 dhbC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2.1.3 CAS15 dhbC 基因酶切位点分析
        2.1.4 CAS15 dhbC 基因编码产物DhbC 氨基酸组成及原子组成
        2.1.5 CAS15 dhbC 基因编码产物DhbC 的活性位点
        2.1.6 DhbC 蛋白同源性分析
        2.2 DhbC 的结构预测
        2.2.1 氨基酸标度预测
        2.2.2 DhbC 的二级结构预测
        2.2.3 DhbC 的空间结构预测
        2.2.3.1 卷曲螺旋结构域预测
        2.2.3.2 DhbC 的α-碳偏差值分析
        2.2.3.3 DhbC 的抑制分配率分析
        2.2.3.4 DhbC 的毒力分配率分析
        2.2.3.5 DhbC 的三级结构预测
    3 讨论
第五章 CAS15 dhbC 基因的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质粒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1.2.1.1 质粒pMD-dhbC 和pET-30a(+)的提取与纯化
        1.2.1.2 质粒pMD-dhbC 双酶切及dhbC 基因片段的回收
        1.2.1.3 表达载体pET-30a(+)双酶切及大片段的回收
        1.2.1.4 dhbC 基因与pET-30a(+)大片段的连接
        1.2.1.5 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1.2.1.6 重组子的菌液PCR 鉴定
        1.2.1.7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双酶切鉴定
        1.2.2 dhbC 基因的诱导表达
        1.2.2.1 工程菌的诱导
        1.2.2.2 SDS-PAGE 分析
        1.2.2.3 最佳诱导温度分析
        1.2.2.4 重组蛋白DhbC 可溶性分析
        1.2.3 表达产物的纯化
        1.2.4 重组蛋白DhbC 的Western blotting 分析
        1.2.4.1 Western-blotting 所用的试剂和缓冲液
        1.2.4.2 Western-blotting 杂交的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工程菌的筛选
        2.2 dhbC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3 最佳诱导温度分析
        2.4 重组蛋白 DhbC 可溶性分析
        2.5 表达产物的纯化
        2.6 重组蛋白 DhbC Western blot 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B.subtilis CAS15 嗜铁素基因 dhbC 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载体和质粒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DNA 片段的获得
        1.2.3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1.2.3.1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制备培养基
        1.2.3.2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制备
        1.2.3.3 转化
        1.2.4 同源重组转化子的检测
        1.2.5 dhbC 基因的重新导入
        1.2.6 回复株斑点杂交验证
        1.2.6.1 所需溶液的配制
        1.2.6.2 杂交探针的制备
        1.2.6.3 DNA 的变性和固定
        1.2.6.4 杂交
        1.2.6.5 洗膜和显色
        1.2.7 dhbC 基因的功能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neo~r DNA 片段的获得
        2.2 dhbC 基因的敲除和缺失突变株的获得
        2.3 dhbC 基因的重新导入和回复株的 PCR 鉴定
        2.4 回复株的斑点杂交检测
        2.5 dhbC 基因功能验证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定位于叶绿体的玉米ZmFDR3参与铁转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酵母载体的构建和异源互补
    1.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3 植物材料的准备和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1.4 免疫组化及激光扫描共聚焦电子显微镜观察
    1.5 叶片、种子金属含量的测定
    1.6 超薄切片的准备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7 烟草光合指标的测定
2 结果
    2.1 Zm FDR3的酵母异源功能互补鉴定
    2.2 Zm FDR3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
    2.3 ZmFdr3转基因烟草叶片和种子的铁锌含量
    2.4 Zm Fdr3转基因烟草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
    2.5 ZmFdr3转基因烟草的光合指标
3 讨论

(4)玉米麦根酸代谢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缺铁胁迫相关代谢基因片段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铁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1.2 铁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1.2.1 铁参与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合成
        1.2.2 铁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
    1.3 植物根系在适应缺铁方面的机理
        1.3.1 机理Ⅰ型植物
        1.3.2 机理Ⅱ型植物
    1.4 与植物铁营养效率相关的基因
        1.4.1 机理Ⅰ植物中与铁营养效率相关的基因
        1.4.2 机理Ⅱ植物中与铁营养效率相关的基因
    1.5 抑制性扣除杂交在植物中的应用
        1.5.1 抑制性扣除杂交的原理
        1.5.2 抑制性扣除杂交在植物抗性基因克隆中的应用
    1.6 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意义及发展前景
        1.6.1 充分挖掘植物和土壤本身固有的潜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1.6.2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6.3 改善作物品质,改良人们的营养状况
        1.6.4 减少无机肥料的使用量,降低无机肥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第二章 玉米麦根酸测定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设备
    2.2 方法
        2.2.1 玉米水培及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方法
        2.2.2 分光光度计法
        2.2.3 ICP-AES 法
        2.2.4 HPLC 法
        2.2.5 试剂的配制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定方法的建立
        2.3.2 不同测定方法稳定性及结果间差异比较
        2.3.3 ICP-AES 法测定结果与UV-HPLC 间相关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米自交系麦根酸分泌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玉米麦根酸分泌能力测定方法比较
        3.2.2 玉米PS 分泌特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玉米麦根酸分泌特性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材料水生培养
        4.1.2 双列杂交材料水生培养
        4.1.3 麦根酸分泌量测定方法
    4.2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方差分析
        4.3.2 玉米缺铁敏感性及麦根酸分泌能力的配合力分析
        4.3.3 玉米PS 分泌特性的遗传参数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玉米苗期缺铁胁迫诱导MAs 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玉米根尖总RNA 质量检测
        5.2.2 连接效率分析
        5.2.3 消减杂交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玉米缺铁胁迫条件下相关代谢基因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设备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SH 文库的构建
        6.2.2 重组克隆的序列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测定方法的选择
        7.1.2 玉米PS 分泌能力测定时期
        7.1.3 麦根酸分泌特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7.1.4 玉米麦根酸类物质分泌特性的遗传规律
        7.1.5 玉米缺铁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7.2 结论
        7.2.1 建立了麦根酸类物质的快速测定方法
        7.2.2 建立了玉米麦根酸类物质的评价体系
        7.2.3 玉米麦根酸分泌特性遗传规律分析
        7.2.4 建立了缺铁胁迫诱导的抑制性扣除杂交cDNA 文库
        7.2.5 分析了玉米缺铁代谢的相关基因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或已完成的论文

(5)FDR3和FDR4的细胞定位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一 植物缺铁胁迫机理
    二 缺铁胁迫对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影响
    三 基因的细胞定位方法
        1 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蛋白质的初步定位
        2 利用报告基因进行细胞定位
        3 利用表位附加标签进行细胞定位的研究
        4 应用于细胞定位的转化受体材料的选择
        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四 本实验研究背景、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试剂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技术
    一 植物表达载体(Fdr3/Fdr4)农杆菌转化
        1 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EHA105
        3 阳性克隆的筛选
    二 叶盘法转化烟草
        1 农杆菌培养
        2 侵染
        3 共培养
        4 选择培养
        5 生根培养
        6 移栽
    三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PCR-Southern鉴定
        1 T_0代转基因烟草总DNA的提取
        2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PCR-Southern鉴定
    四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斑点杂交及Southern blotting鉴定
        1 T_0代转基因烟草总DNA的大量提取
        2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斑点杂交
        3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Southern blotting
    五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1 T_0代转基因烟草总RNA的提取
        2 RT-PCR检测
    六 T_0代转基因烟草叶片的亚显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1 超薄切片的制备
        2 超薄切片的染色
        3 透射电镜观察
    七 T_1代转基因烟草Fdr3种子的抗Kan阳性苗的筛选
    八 T_1代转基因烟草Fdr3在不同铁营养条件下生长的形态学观察及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1 不同铁营养条件下培养T_1代转基因烟草Fdr3并进行形态学观察
        2 植物组织内叶绿素的定量测定
        3 pH值测定
    九 FDR3和FDR4的细胞定位
        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 荧光免疫化学过程
        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第四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一 农杆菌Fdr3/Fdr4的转化及PCR鉴定
    二 叶盘法转化烟草
        1 诱导生芽
        2 诱导生根
        3 移栽
    三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PCR-Southern鉴定
        2 T_0代转基因烟草Fdr3的斑点杂交及Southern blotting鉴定
        3 T_0代转基因烟草的RT-PCR鉴定
    四 T_0代转基因烟草及野生型烟草叶片的亚显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五 T_1代转基因烟草种子Fdr3的抗Kan阳性苗的筛选及PCR-Southern鉴定
    六 T_1代转基因烟草Fdr3在不同铁营养条件下生长的形态学观察及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1 T_1代转基因烟草Fdr3的不同铁营养培养及其形态学观察
        2 植物组织内叶绿素的定量测定
        3 pH值测定
    七 FDR3和FDR4蛋白的细胞定位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及接收的论文

(6)小金海棠三价铁还原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1 高等植物铁素营养研究的重要性
    2 缺铁胁迫下植物吸收利用铁的机理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3 三价铁还原酶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4 苹果铁高效基因型的研究进展
    5 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处理
    2 实验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小金海棠根系三价铁还原酶活性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2 小金海棠MxFrol基因的克隆
    3 小金海棠MxFrol基因序列分析
    4 小金海棠MxFrol基因的表达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水稻缺铁高表达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ullin的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缺铁的机理
    1.2 泛素及蛋白质降解
    1.3 SCF复合物的结构及功能
    1.4 CULLIN环指结构泛素连接酶超家族
    1.5 CULLIN家族及研究进展
    1.6 基因功能的研究手段
    1.7 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2 主要实验方法
    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4 CULLIN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2.5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
    2.6 拟南芥的培养及转化
    2.7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检测
    2.8 转基因水稻的表型观察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2 讨论
第四章 小结与展望
    4.1 小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苹果铁高效基因型生物技术的研究——MxNrampl和MxIrtl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氨基酸名称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铁素营养研究的重要性
    1.2 植物铁素营养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金海棠MxNramp1基因组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小金海棠MxIrt1基因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目的基因克隆策略的选择
    4.2 从cDNA文库中克隆基因时常规PCR和RACE结合法的重要性
    4.3 PCR反应特异性的提高策略
    4.4 异源功能互补法鉴定铁吸收相关基因的功能
    4.5 关于小金海棠MxNramp1基因的进一步研究
    4.6 关于小金海棠MxIrt1基因的进一步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及油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油茶栽培利用现状
    2 植物cDNA文库构建
        2.1 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2.2 cDNA文库构建的方法进展
        2.2.1 标准化cDNA文库
        2.2.2 差减cDNA文库
        2.3 cDNA文库特点与作用
        2.3.1 用于筛选与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
        2.3.2 cDNA文库是EST的研究基础和材料
        2.3.3 cDNA文库作为SSR引物开发的材料与平台
        2.3.4 结合DNA芯片技术对植物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
        2.4 国内植物cDNA文库构建情况
    3 植物EST的研究
        3.1 表达序列标签(EST)的产生
        3.2 EST的概念
        3.3 EST数据库的构建流程
        3.4 EST的特点
        3.4.1 EST优点和作用
        3.4.2 EST缺点与克服
        3.5 动、植物EST的构建与基因分离情况
        3.6 EST数据库发展迅速
        3.7 EST应用前景
    4 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研究
        4.1 脂肪酸特点
        4.2 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酶与基因
        4.2.1 乙酰-CoA羧化酶(ACC)
        4.2.2 植物脂肪酸合成酶(FAS)
        4.3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酶与基因
        4.3.1 脂肪酸的种类和分布
        4.3.2 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克隆
        4.3.2.1 植物脂酰ACP脱饱和酶与基因
        4.3.2.2 植物脂酰-脂脱饱和酶与基因
        4.3.2.3 脂酰CoA脱饱和酶与基因
        4.3.3 脂肪酸脱饱和酶序列与基因序列分析
        4.3.4 脂肪酸脱饱和的生物学作用
        4.4 油酯(TAGs)合成及改良脂肪酸的基因工程
    5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5.1 目的、意义
        5.2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1 油茶种子cDNA文库构建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1.1.1 材料
        1.1.2 仪器设备和试剂
        1.1.2.1 主要仪器设备
        1.1.2.2 试剂与器皿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的提取
        1.2.1.1 变性裂解液法提取总RNA
        1.2.1.2 CTAB法提取总RNA
        1.2.2 RNA浓度及纯度测定
        1.2.3 RNA尿素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
        1.2.4 mRNA的分离纯化
        1.2.5 mRNA浓度、纯度及电泳测定
        1.2.6 cDNA的合成
        1.2.6.1 SuperScriptⅡ-RT合成第一链
        1.2.6.2 第二链cDNA的合成
        1.2.6.3 双链cDNA末端补平:
        1.2.6.4 加接头:
        1.2.6.5 双链cDNA末端的磷酸化及XhoⅠ酶切:
        1.2.6.6 cDNA回收
        1.2.6.7 cDNA与质粒载体的连接
        1.2.6.8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2.6.9 向E.coli中导入重组的cDNA
        1.2.6.10 cDNA文库的保存
        1.2.7 cDNA文库质量测定
        1.2.7.1 库容量测定
        1.2.7.2 计算重组子的百分比
        1.2.8 cDNA文库重组克隆插入片段的大小测定
        1.2.8.1 DH10B菌液培养
        1.2.8.2 质粒DNA的制备
        1.2.8.3 菌落PCR扩增鉴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油茶种子总RNA和mRNA提取浓度和纯度检测
        1.3.2 cDNA回收与连接结果
        1.3.3 cDNA文库库容量测定结果
        1.3.4 油茶种子cDNA文库中插入片段的大小检测
        1.3.5 cDNA文库的重组率
        1.3.6 cDNA克隆片段长度
        1.4 小结与讨论
        1.4.1 关于油茶种子总RNA的提取与mRNA的分离
        1.4.2 cDNA文库构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4.3 构建油茶种子cDNA文库的载体选择
        1.4.4 油茶种子cDNA文库的作用
    2 油茶EST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油茶种子cDNA文库构建
        2.1.3 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
        2.1.3.1 试剂与培养基
        2.1.3.2 质粒DNA提取
        2.1.3.3 EST序列的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克隆测序与EST功能分类
        2.2.2 油茶种子EST文库与贮藏蛋白有关的基因
        2.2.2.1 油茶种子的贮藏蛋白基因
        2.2.2.2 油体蛋白(Oleosin)基因表达
        2.2.2.3 油茶种子EST文库中的遍在蛋白基因
        2.2.3 与蛋白降解有关的基因
        2.2.4 与抗病有关的基因
        2.2.5 与脂肪酸、蜡代谢有关的基因
        2.2.5.1 脂酰ACP硫酯酶基因
        2.2.5.2 硬脂酰-ACP脱饱和酶基因
        2.2.5.3 油酸脱饱和酶等基因
        2.2.5.4 酰基载体蛋白基因
        2.2.5.5 蜡质合成代谢基因
        2.2.6 油茶种子EST文库中的重金属解毒蛋白基因
        2.2.7 油茶种子EST文库中的组蛋白基因
        2.2.8 油茶表达的适应温度逆境的基因
        2.2.9 参与肽链折叠的蛋白因子基因
        2.2.10 油茶种子EST中植物肌动蛋白基因
        2.2.11 油茶种子胚胎发育和基因表达
        2.2.12 油茶种子EST中的脱落酸应答蛋白基因
        2.2.13 与次生代谢物质的防卫反应有关的基因
        2.2.14 油茶种子ACS基因
        2.2.15 油茶种子EST库中的其它基因
        2.3 小结与讨论
        2.3.1 首次成功地构建了油茶种子的EST文库
        2.3.2 首次获得了油茶种子中大量特异性表达的新基因与表达分析
        2.3.3 关于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的讨论
    3 脂肪酸合成基因的分离和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茶SAD脱饱和酶基因分离和鉴定
        3.2.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1.1 与GenBank其它物种比对结果
        3.2.1.1.2 SAD基因相似性比较及聚类分析
        3.2.1.1.3 SAD脱饱和酶氨基酸序列比较
        3.2.1.1.4 SAD基因的DNA扩增
        3.2.2 油茶FAD2基因的基因组分离鉴定
        3.2.2.1 油茶种子FAD2基因cDNA序列
        3.2.2.2 不同油茶基因组材料的PCR结果
        3.2.2.3 油茶与其它物种的FAD2基因cDNA序列比较
        3.2.2.3.1 保守区比较
        3.2.2.3.2 FAD2基因相似性表比较
        3.2.2.3.3 油茶种子FAD2基因推导转录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比较
        3.2.2.4 油茶种子FAD2基因cDNA的酶切位点
        3.2.3 与油脂贮藏有关基因oleosin分离和鉴定
        3.2.3.1 Oleosin基因的cDNA序列
        3.2.3.2 Oleosin基因与其它物种的Oleosin基因序列比较结果
        3.2.4 油茶种子ACP基因分离鉴定
        3.2.4.1 油茶种子ACP基因的cDNA序列
        3.2.4.2 油茶种子ACP基因与其它物种的ACP基因的聚类与相似性比较
        3.2.4.3 小结与讨论
        3.2.4.3.1 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硬脂酰ACP脱饱和酶(SAD)基因
        3.2.4.3.2 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油酸脱氢酶(FAD2)基因
        3.2.4.3.3 分离并鉴定了油茶种子的Oleosin基因
        3.2.4.3.4 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ACP基因。
    4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1.1 成功地构建了油茶种子cDNA文库
        4.1.2 成功地构建立了油茶种子EST文库
        4.1.3 对近成熟种子EST文库的基因表达分析
        4.1.4 从油茶种子中分离鉴定了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SAD
        4.1.5 成功地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中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FAD2基因
        4.1.6 成功地分离鉴定了油茶油体蛋白基因
        4.1.7 成功地分离鉴定了油茶种子ACP基因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附录A 试剂和配方
    附录B 作者简介
    附录C 油茶种子脂肪酸、油脂合成的部分基因测序图
致谢

(10)与植物铁素营养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制Ⅰ系统中的主要相关蛋白和基因
    1.1 Fro2基因
    1.2 Irt1基因
2 机制Ⅱ系统中的主要相关蛋白和基因
    2.1 Nas和Naat基因
    2.2 Ids基因
    2.3 Aprt、Fdh、Adh基因
    2.4 Fe3+-MAs转运蛋白基因
3 可能的机制Ⅲ系统中主要相关蛋白和基因
    3.1 类似转铁的蛋白 (transferrin-like protein)
    3.2 植物Nramp基因家族
        3.2.1 植物Nramp基因家族序列结构分析
        3.2.2 植物Nramp基因家族序列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3.2.3 植物Nramp基因家族对金属离子的转运和作用机制
        3.2.4 植物Nramp基因家族的转录、表达、调控及亚细胞定位
4 铁蛋白及其基因
5 展望

四、缺铁诱导玉米根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自交系苗期麦根酸分泌特性及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 董炳雪.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2]海南岛橡胶根际嗜铁细菌B.subtilis CAS15筛选及嗜铁素基因dhbC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D]. 余贤美.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3]定位于叶绿体的玉米ZmFDR3参与铁转运[J]. 韩建辉,宋秀芳,张艳萍,李鹏,印莉萍.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9(02)
  • [4]玉米麦根酸代谢评价体系的建立及缺铁胁迫相关代谢基因片段的克隆[D]. 王维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5]FDR3和FDR4的细胞定位和功能鉴定[D]. 张艳萍.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6]小金海棠三价铁还原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张芸.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水稻缺铁高表达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ullin的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D]. 尹文兵.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5)
  • [8]苹果铁高效基因型生物技术的研究——MxNrampl和MxIrtl基因的克隆[D]. 戚金亮.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9]油茶种子EST文库构建及油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分离鉴定[D]. 石明旺. 中南林学院, 2004(04)
  • [10]与植物铁素营养相关的蛋白和基因[J]. 戚金亮,王忆,印莉萍,韩振海.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03)

标签:;  ;  ;  ;  ;  

缺铁玉米根系cDNA文库的构建及铁胁迫基因(fdr3)的筛选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