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价格形式应由浮动价和自由价构成,并以自由价格为主(论文文献综述)
邱娟[1](2017)在《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至1984年是湖北省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湖北改革开放新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湖北省委和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现代化,由上而下,从试点开始逐步向前推进的。十年“文革”使得国民经济及湖北经济发展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摆脱困境,中共中央于1978年底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湖北省逐步迈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一时期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轨迹,分为单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两个阶段,其中单项改革主要以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主,实行经济责任制、试行利改税、工业企业改组联合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为主要内容;而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起初是从试点(沙市、武汉市)开始,逐步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湖北省委、省政府还从宏观方面(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外贸体制等)采取多项改革措施来弥补单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不足。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试点,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在取得积极成果的背后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扩权让利过程中企业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利改税过程中税种设置单一、以利代税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等问题。综上所述,本文在系统梳理湖北省六年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分析其潜在的问题,这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系统地研究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斌[2](2007)在《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文中指出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是政府经济行为市场化的产物,是以实现政府经济社会职能为目的和内容、以市场行为为形式的政府经济行为,其目的具有公共政策性、其功能具有财产供给性、其手段具有市场性、其主体结构具有特定性、其意思表示具有政府主导性、其适用范围具有限定性、其法律适用具有综合性。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已呈现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储备品销售、政府投资、政府间资源权交易、政府采购、特许权经营、公开市场操作、彩票发行、国债发行、政府收费、发放教育凭证、土地储备、政府基金、有奖发票、“债转股”、政府担保等等。上述形式多样的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可依据不同标准作多种分类。如以财政资金流向为标准,可分为收入型和支出型;以客体形态为标准,可分为价值型和非价值型;以经济法亚部门法属性为标准,可分为市场规制型、宏观调控型、社会保障型等;以主体层次为标准,可分为中央型和地方型;以行为实施机制为标准,可分为竞争型和合作型。当然,上述分类都具有相对性,其中不乏交叉、模糊地带,如政府采购既可以属于市场规制型,也可以属于宏观调控型;政府基金既可以属于中央型,也可以属于地方型;国债行为既可以属于收入型,也可以属于支出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是市场弥补政府缺陷的主要形式,是市场与政府共生的典型状态,是经济民主理念的重要表现,是政府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换言之,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许可制度,以及更为市场化的管制进路,来维持或模仿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克服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市场、市场缺位以及不希望的市场结果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手段,使得传统政府行为的强制性、单方性、暴力性与专横性特点相对弱化,使行政主体和政府行为变得富有人性,促使市场主体/行政相对人积极参与政府行为,提升和强化了政府能力,促进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作为含有大量私法行为因素的公法行为,在政府治道变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背景下,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宽,已普遍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因而,它涉及到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教育法、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部门。我国的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充分显示了,后发国家在民族独立和民主建设的初始阶段试图将发展和维护权力垄断与框架的多样性结合起来的景象,在限制公民权利和扩张政府权力的基础上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威权主义国家的突出表征。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运行实践与制度保障之间的冲突,以及威权主义国家所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只能由威权主义国家通过向宪政民主国家的体制转换来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不是经济增长快慢的挑战,而是经济宪政制度供给的挑战。我们应秉持“宪法爱国主义”(哈贝马斯),而不是“经济爱国主义”。宪政改革的方向是将国家引入到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轨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扮演从国家控制社会的工具、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有效互动的联结点角色的地方政府,却日渐暴露出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物品时面临责权不一的制度掣肘。我们必须重视地方型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多中心治道”,重视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和理论研究,这既是经济法保障科学发展观实现的价值体现,也能使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主体类型化研究更加周全。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作为经济法的基本范畴的提出,既强化了经济法的“回应性”特点,论证了经济法的“模糊性”特点,也强调了在经济关系复杂化和动态化背景下法律综合调整的必要性。为了协调该行为中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政府主体利益目标与参与主体利益目标、制度移植与制度适应等诸多冲突,需要以经济法为中心,就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适用范围、主体、审查、合同、标准化、价格、竞争、税收、法律责任、争议处理等诸多制度要素作出立法设计。法学的理论建构和言说方式,不是“天马行空般的”和“非场景化的”。深入研究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必须对以下几组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1)市场和政府;(2)权利与权力;(3)传统与现代。与此相适应,经济法学范畴的建构离不开对市场和政府、私法和公法、传统与现代等相互关系的有机考察。经济法主要应作为学科而不是法律部门,经济法学理论由“小经济法”向“大经济法”的转变有着必然性。
武振[3](2004)在《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基于建筑业资源配置——产品计价模式——产品价格形成方式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从资源配置竞争性和竞争主体完备性两个层面,研究新型价格形成方式及其预测方法,主要内容综述如下。首先,论文基于价格学、建筑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分析了现行价格形成方式的弊端。通过对建筑产品价格形成基础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揭示了资源配置与价格形成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资源配置竞争性层面将现行价格形成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与纵向数量调节资源配置对应的概预算加签证和与混合调节资源配置对应的预算包干,二是与招投标竞争资源配置对应的定额控制竞争形成价格。明确了与之对应的分部定额计价模式,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角度分析了三种价格形成方式存在的弊端。其次,依照建筑业资源配置原则,从完善资源竞争主体完备性角度,设计了定量控制和市场调控竞争形成价格两种新型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其价格的形成、波动和调节完全与市场经济相对应,实现了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合理运行。研究了决定分部价格形成性质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对不同价格形成方式对应的评标标底、投标报价和定标模式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建筑施工企业定额编制、建筑产品价格信息管理、工程咨询业发展等价格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出了建议。最后,本着定性与定量研究并重的原则,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用于分类价格预测系统。在两个方面做出了贡献。一是将复杂的大系统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小系统,即分别对二级分类价格子系统进行预测,如“三材”消耗量子系统等,之后汇总;二是针对以往应用遗传算法优化模糊神经网络存在的隶属度函数不完备、模糊集合语义不一致等问题,采用了新的编码方式:只对模糊子集中心值编码、同一个变量在不同规则中的语义相同模糊集合采用同一编码数据等,通过遗传、变异优选FNN的结构形状和各项参数。实例结果令人满意。
姜榕兴[4](200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价格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通过灵敏地反映经济参数的变化,能够引导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激励企业不断创新,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存在使价格机制经常发生扭曲,导致资源配置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为克服市场机制的种种缺陷,政府价格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在我国目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探讨政府如何通过有效的价格管理,使社会资源在价格机制难以进行有效配置的领域也能够实现最优配置,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关于政府经济调控职能的有关思想为指导,借鉴并吸收西方价格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运用整体和系统、一般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两种视角系统地研究中国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管理问题。通过对价格管理理论的深入认识,在全面了解中国价格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个符合WTO要求的新型价格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价格管理的目标、内容和基本手段,并以此对公共产品价格管制、农产品价格管理、市场价格监管和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
卢中原[5](1989)在《中国市场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在中国的发育问题,本质上是如何构造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全面改革问题。中国的市场发育,涉及等价交换关系的形成与完善,市场机制的生成(内在于经济运行过程而不是由外部引入)和市场体系的培育诸方面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在表面组织形式上组建多少个专业市场,也不仅仅意味着放开价格。在中国培育有宏观调控的市场,是要确立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构造一种既能提高微观效率、又能保证宏观稳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开辟一条迅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取决于对中国国情的清醒把握,对市场机制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市场深层制度基础的透辟认识。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和主要线索,分六章对市场发育问题展开探讨。 第一章带有导论的性质,首先立足于中国经济特有的几个重要矛盾,分析它们对市场发育的深刻影响,诸如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及其伴生的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的权衡问题,对市场发育构成规范性约束;速度与效益的矛盾以及随之产生的有效供给不足,对消费者主权造成损害;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产生严重制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将影响市场发育的步伐和前景。由此表明的主题是:中国的市场发育不能简单依靠放开价格,听凭市场自然形成,而应探明市场能解决什么,不能解决什么,更切实地认识中国的市场为什么必须是有计划的;市场机制在理想条件和非理想条件下分别是怎样运转的;为了深入探讨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应当具有更广阔的理论研究视野。 更广阔的理论研究视野意味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各种有益的市场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从而创造出适合指导中国市场发育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分析框架。由于中国的经济环境过于复杂,市场关系过于弱小,任何单一的理论或学说都无法简单挪用,因此我们应该力图阐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哪种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而不必也不可能去寻求某种唯一正确的或普遍适用的市场学说。 第二章进入对市场机制充分生效的理想化条件的探讨。 从我国市场发育的现状、市场发育的一般历史进程以及理论分析的逻辑需要出发,本章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理想条件或基本条件;
徐望北[6](1987)在《价格管理体制三论》文中指出 一关于我国的价格模式问题,学术界议论很多,但是,无论是“价格形式论”,还是“决策主体和价格形式结合论”,都忽视了价格模式的时间界限问题,这样,就使问题的讨论缺乏共同的基点,各执己见。我认为,价格模式应区别近期、中期、远期,价格总模式由近期、中期、远期三重模式构成。这是由于: (1)改革的渐进性。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要和计划、财政、税收、工资、金融等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孤军深入只能陷入困境。1985年价格改革孤军作战,零售物价指数急剧上升,工资改革滞后,改革效果减弱。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体制改革尚未深入,价格改革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还得实行指令性计划,在价格上不能统统由企业决策。我国整个价格体系都不合理,价格调控与监督等制度也不健全,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不可能一下子都
黄德均[7](1986)在《我国的价格形式应由浮动价和自由价构成,并以自由价格为主》文中认为 目前,我国并存着三种主要的价格形式:国家统一定价、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在究竟以哪一种价格形式为主的讨论中,理论界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以国家统一定价为主;第二种意见主张以浮动价格为主;第三种意见主张以自由价格为主。其中,尤以第二种意见占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价格形式应当由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这两种形式构成,但以自由价格形式为主。一、浮动价格是计划价格的较好形式,但它并不是理想的价格形式
二、我国的价格形式应由浮动价和自由价构成,并以自由价格为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的价格形式应由浮动价和自由价构成,并以自由价格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1)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研究的现状 |
1.2.1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 |
2.1 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国内环境 |
2.1.1 “文革”给国民经济和湖北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
2.1.2 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充分思想准备 |
2.1.3 “文革”结束后党的领导人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2.2 湖北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2.2.1 安徽、四川等地率先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示范效应 |
2.2.2 湖北省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
3. 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3.1 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单项改革的探索阶段 |
3.1.1 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 |
3.1.2 实行经济责任制 |
3.1.3 试行利改税 |
3.1.4 工业企业改组联合 |
3.1.5 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
3.2 湖北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沙市市、武汉市 |
3.2.1 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沙市市 |
3.2.2 全国第一个省会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武汉市 |
4. 湖北省城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措施 |
4.1 推进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以激发企业活力 |
4.2 推动流通、外贸、价格改革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4.3 开启金融和财政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5. 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5.1 湖北初步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
5.1.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
5.1.2 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
5.1.3 商品市场规模明显扩大 |
5.1.4 第三产业开始酝酿发展 |
5.1.5 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
5.2 湖北初步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5.2.1 企业经营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
5.2.2 税种设置比较单一,以税代利落实不到位 |
5.2.3 基建固定投资规模过大,重复生产、建设问题严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立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民法学研究综述 |
1.2.2 行政法学研究综述 |
1.2.3 经济法学研究综述 |
1.2.4 公共管理学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论界定 |
2.1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概念 |
2.2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特征 |
2.2.1 目的的公共政策性 |
2.2.2 功能的财产供给性 |
2.2.3 手段的市场性 |
2.2.4 主体结构的特定性 |
2.2.5 意思表示的政府主导性 |
2.2.6 适用范围的限定性 |
2.2.7 法律适用的综合性 |
2.3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类型 |
2.3.1 面向日常生活的类型化 |
2.3.2 基于思维理性的类型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
3.1 市场弥补政府缺陷的主要形式 |
3.1.1 政府缺陷的产生 |
3.1.2 市场弥补政府缺陷的主要形式 |
3.1.3 事实个案:“准市场机制”的引入 |
3.2 市场与政府共生的典型状态 |
3.2.1 共生的界定 |
3.2.2 市场与政府共生的典型状态 |
3.3 经济民主理念的重要表现 |
3.3.1 经济民主的界定 |
3.3.2 经济民主理念的重要表现 |
3.4 政府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 |
3.4.1 政府能力的界定 |
3.4.2 政府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 |
3.4.3 事实个案:上海车牌拍卖风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宪政分析 |
4.1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与威权主义国家 |
4.2 我国必须由威权主义转向宪政民主 |
4.3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宪政架构 |
4.3.1 表层架构 |
4.3.2 深层架构 |
4.3.3 实践架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设计 |
5.1 制度设计与经济发展 |
5.2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立法任务 |
5.2.1 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冲突 |
5.2.2 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的冲突 |
5.2.3 政府主体利益目标与参与主体利益目标的冲突 |
5.2.4 制度移植与制度适应的冲突 |
5.3 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要素 |
5.3.1 适用范围 |
5.3.2 主体 |
5.3.3 审查 |
5.3.4 合同 |
5.3.5 标准化 |
5.3.6 价格 |
5.3.7 竞争 |
5.3.8 税收 |
5.3.9 法律责任 |
5.3.10 争议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余论:认真对待经济法学 |
6.1 市场与政府 |
6.2 私法与公法 |
6.3 传统与现代 |
6.4 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与作为学科的经济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2 境外建筑产品价格管理综述 |
1.3 国内工程价格管理研究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 研究的方法路线 |
第二章 建筑产品价格管理 |
2.1 建筑产品价格管理 |
2.2 建筑产品价格形成基础及成本价格 |
2.3 建筑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
2.4 建筑产品价格管理国际惯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 |
3.1 建筑业资源配置 |
3.2 分部定额计价模式 |
3.3 非竞争性资源配置的价格形成方式 |
3.4 定额控制招投标竞争形成价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形成 |
4.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 |
4.2 建筑产品价格招投标竞争形成 |
4.3 评标标底 |
4.4 投标价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产品价格形成的配套改革 |
5.1 企业定额 |
5.2 建筑产品价格信息管理 |
5.3 咨询业的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 |
6.1 模糊神经网络发展 |
6.2 Takagi-Sugeno 型模糊神经网络 |
6.3 遗传算法 |
6.4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建筑产品价格预测模型 |
7.1 建筑产品价格预测研究发展 |
7.2 建筑产品分类价格预测子系统 |
7.3 基于遗传模糊神经网络的分类价格子系统预测模型实例 |
7.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价格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逻辑结构、基本思路与研究探索 |
第一章 价格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自由价格论 |
第二节 极端干预价格论 |
第三节 适度调控价格论 |
第二章 价格管理的内涵界定 |
第一节 价格机制及其缺陷 |
第二节 价格机制缺陷的修补--价格管理 |
第三节 价格管理的基本手段 |
第四节 价格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界定 |
第三章 价格的微观管理(一)--公共产品价格管制 |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供给均衡 |
第二节 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的理论阐述 |
第三节 公共产品价格管制模型 |
第四节 我国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的现状描述 |
第五节 我国公共产品价格管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第四章 价格的微观管理(二)--公共产品价格管制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电价管理 |
第二节 水价管理 |
第三节 教育收费管理 |
第四节 医药价格管理 |
第五章 价格的微观管理(三)--农产品价格管理 |
第一节 农产品价格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农产品成本调查 |
第四节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价格管理 |
第六章 价格的微观管理(四)--市场价格监管 |
第一节 市场价格行为的内在诱因 |
第二节 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三节 市场价格监管的体系建设 |
第七章 价格的宏观管理--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 |
第一节 价格总水平的测度及变动分析 |
第二节 价格总水平持续涨跌的宏观调控 |
第三节 价格异动时期的宏观调控 |
第八章 中国价格管理的体制变迁 |
第一节 1949年-1979年的价格管理体制 |
第二节 1979年-1992年的价格管理体制 |
第三节 1992年至今的价格管理体制 |
第四节 对价格管理体制变迁的整体回顾与前瞻 |
第九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价格管理 |
第一节 WTO关于价格和价格管理的基本规定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价格管理 |
第三节 WTO规则下我国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思路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市场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市场发育的现实基础和研究视野 |
第一节 我国经济的多重尖锐矛盾及其对市场发育的深刻影响 |
第二节 需要更广阔的理论研究视野 |
第二章 市场机制充分生效的理想条件 |
第一节 市场主体的完全自主运行 |
一、软性预算约束:对国有企业和居民户的实证分析 |
二、企业改革优先还是价格改革优先? |
第二节 市场竞争价格体系的形成 |
一、价格的基本功能 |
二、广义价格体系及其作用 |
三、价格形成基础和形成过程 |
第三节 各类市场的全面开放 |
一、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 |
二、有组织的市场和分散的市场 |
三、单项要素流动市场和要素整体流动市场 |
四、区域市场和统一市场 |
第四节 市场竞争秩序的确立 |
一、稳定的市场性状构成和有效竞争的格局 |
二、公正的竞争规则和正当的竞争手段 |
第五节 市场供求总态势的基本平衡 |
一、三种市场态势的比较 |
二、建立相对均衡的市场态势 |
第三章 非均衡体系中市场机制的实际运转 |
第一节 非均衡体系中市场的信号系统和调节方式 |
一、价格刚性条件下市场供求关系的运动 |
二、数量信号、数量调节的类型、性质和作用 |
三、价格调节与数量调节之间的摩擦与协调 |
第二节 非均衡体系中的市场效率问题 |
一、市场效率的两个基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和短边规则 |
二、短边规则在传统体制下的失灵 |
三、市场效率标准的动态结合 |
第三节 预期因素与市场非均衡状态的相互影响 |
一、预期和市场的自适应机制 |
二、预期和“结不清市场”的相互影响 |
三、预期和宏观政策效应 |
第四节 市场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转化 |
一、企业均衡、消费者均衡和市场均衡 |
二、不同价格决定形式和市场配额均衡 |
三、市场均衡过程中货币因素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各类市场的非常规发育 |
第一节 结构性短缺和商品市场 |
一、结构性短缺及其成因 |
二、完善商品市场的政策性建议 |
第二节 供给过剩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 |
一、开放劳动力市场面临的若干两难困境 |
二、走出两难困境的可行途径 |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培育 |
第五章 市场有序运行和宏观调控 |
第一节 市场缺陷和宏观调控职能的确立 |
一、市场机制的两大类不足 |
二、不同经济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 |
第二节 各类市场的相互适应及其宏观调节 |
一、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自协调及其宏观调节 |
二、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适应及其宏观调节 |
三、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相互适应及其宏观调节 |
第三节 宏观调节手段的成本与收益:政策工具的重要选择依据 |
一、狭义价格调节、财政调节和金融调节的利弊权衡 |
二、广义价格调节和数量调节的利弊权衡 |
三、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利弊权衡 |
第四节 市场运行中的计划调节 |
一、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基本框架和中间环节 |
二、运用计划机制组织市场,促进市场体系发育 |
第五节 市场运行特点、发育程度和宏观调控职能 |
一、各类市场的地位、运行特点以及宏观调控的重点选择和干预程度 |
二、市场发育程度和宏观调控方式及手段的选择 |
三、在市场不成熟条件下运用间接控制手段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的长期协调发展 |
第一节 城乡市场体系的协调发展 |
一、城乡市场的沟通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
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 |
三、农村市场发育中的社区因素和宏观考虑 |
四、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深化和城乡市场体系的协调发展 |
第二节 公有制的完善和市场发育 |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与市场等价交换关系的确立、市场功能的强化和市场体系的协同发展 |
二、运用市场规律,提高效率的关键:竞争环境的改善而非私有化 |
三、建立财产主体多元化的公有财产组织制度 |
第三节 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市场发育 |
一、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和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 |
二、完整的市场经济流程、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确立公民的独立经济人格 |
三、扩大个人经济自由必然求助于私有化吗? |
四、我国的价格形式应由浮动价和自由价构成,并以自由价格为主(论文参考文献)
- [1]1978-1984年湖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D]. 邱娟. 武汉大学, 2017(06)
- [2]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制[D]. 管斌. 湖南大学, 2007(05)
- [3]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研究[D]. 武振. 天津大学, 2004(11)
- [4]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价格管理研究[D]. 姜榕兴.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5]中国市场发育研究[D]. 卢中原. 中共中央党校, 1989(01)
- [6]价格管理体制三论[J]. 徐望北. 贵州社会科学, 1987(01)
- [7]我国的价格形式应由浮动价和自由价构成,并以自由价格为主[J]. 黄德均. 价格月刊, 1986(08)
标签: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城市经济; 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研究; 市场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