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王管[2](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思想资源论析——基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在逻辑》文中研究表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直接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推进和挖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思想资源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之魂、创新之基、发展之源,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指引,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
李恒[3](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杨树隆[4](2021)在《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文中指出抗战遗址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产生、发展并留存至当下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资政育人价值。重庆市作为抗战时期战时首都,具有规格最高、类型最多、保存做好的抗战遗址,其中在重庆城区及周边存有大量的教育类抗战遗址,这类遗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既是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升级的现实基础也是重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宝贵资源。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重庆城区教育类抗战资源进行修缮保护、管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类抗战遗址产业开发,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同时将遗址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因此,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保护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是必要的。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类型广泛、内涵丰富,涵盖有教育实践场所、名人名士旧居、教育服务机构等多种遗址类型,具有表现形态多样化、现存分布广泛性、重庆本土性、规格高保存好等显着特点。本文通过以重庆市合川区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的基础调研,通过对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梳理和研究,得出现阶段重庆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的主要方向是政治军事类抗战遗址,教育类抗战遗址开发保护滞后。重庆高校在运用教育类抗战遗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建设时,教育类抗战遗址的资政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和高校在教育类抗战遗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上缺少远景规划,校地协同缺少保障机制,融合发展较为迟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时以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为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实践环节和实践场所严重不足。通过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迫切需要教育类抗战遗址的深度融合,以旅游目的地耦合建设、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从业者育人自觉性和旅游景点生命周期等层面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剖析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同时,本文对教育类抗战遗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遗址资源可以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教学手段,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可以助推高校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的教育实践机制。最后,本文以国立二中旧址为研究案例,面向合川区六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研和分析,结合合川区2025旅游产业规划,提出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主要有:一是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二是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三是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为导向的国立二中旧址市场化运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王飞[5](2021)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陶宛琪[6](2021)在《基于课程思政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柳楠[7](2021)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建构研究》文中认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积极进行“专业+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因子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之下,致力于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因此,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爱国主义情怀、爱岗敬业精神和专业荣誉感等,最终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旅游人才。本研究在阐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相关概念,梳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潜在课程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上,以及采用质性研究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线授课老师进行访谈,通过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扎根理论层层编码,最终构建成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以教学程序为主体、以实现条件为支撑和以教学评价为结果于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并且总结分析其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独立性、生成性、综合性及操作性的基本特点,其应用框架是以思政元素及学习理论为指导,主体框架主要有资源应用、教学交互及教学检验这三个方面,其辅助系统则为教学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和资源环境。根据这个教学模式,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于本门课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和偏好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具体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设施这三个方面,发现这三者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并根据教学模式和问卷的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做出较为具体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期望该教学模式在应用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本研究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相关分析,努力建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旨在找到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突破口,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的双重培养。
王鑫[8](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上升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营造保护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大学生成为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人;营造保护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尽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浓厚的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欠缺、保护生态文明的行动滞后等存在问题,以及高校,社会在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客观原因,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主动性不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缺乏。客观原因表现在高校和社会方面。在高校方面表现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合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不足。在社会层面表现为,保护生态文明的主体不明确、相应的机构不健全、理论研究不足,难以适应实践的要求。解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发挥大学生自身主体的作用、高校主导的用、社会监督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针对性和效果,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赵秀娟,张明志[9](2021)在《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重理论视角》文中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逻辑必然。"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自觉,体现于对育人育才新内涵的自觉认同、方法的自觉接纳和路径的自觉选择之中;"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要义,强调教育主客体的有效融合、教育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全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遵循,落脚在对学生自觉发展能力、全面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之中。
于炎[10](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现实选择及多维度建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网络空间已然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也必然要与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选择适宜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方式。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的建构理论,科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发展目标,探索其适宜于新时代发展的方式和策略,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和空间,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打下坚实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产量及其构成 |
1.3.2 花粉活力 |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思想资源论析——基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之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部分 |
1.理念指引。 |
2.内容指引。 |
3.方法指引。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总体格局 |
1.“共同价值”论。 |
2.“共商共建共享”论。 |
3.“求同存异”论。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二、创新之基:整体性认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一)整体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
(二)整体性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
三、发展之源:整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队伍建设和范式创新 |
(一)整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
(二)整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三)整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 |
结语 |
(3)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4)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重庆抗战遗址研究 |
二、全国及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研究 |
三、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研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遗址的概念 |
二、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研究理论 |
一、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 |
三、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理论 |
第三章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分布概况和现状 |
一、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概况 |
二、重庆市教育类抗战遗址现状 |
第二节 重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一、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
二、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 |
第三节 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
一、融合发展成果 |
二、融合发展不足 |
第四章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案例选择——国立二中旧址 |
一、研究案例选择 |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
二、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国立二中旧址与在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实施建议 |
一、校企共建,开展文物修缮保护和前期宣传营销 |
二、校地协同,推动国立二中旧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
三、校校合作,助推合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 |
第四节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课程思政 |
(二)教学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
(三)潜在课程理论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
三、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理论阐释 |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目的 |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
(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核心 |
(五)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作用 |
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 |
(一)数据收集阶段 |
(二)数据分析阶段 |
五、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程序 |
(三)实现条件 |
(四)教学评价 |
六、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框架 |
七、理论性总结 |
第五章 教学模式具体应用之——《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调查与教学设计 |
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需求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
(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背景 |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
第六章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 |
一、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观念 |
(一)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 |
(二)教师要强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
二、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
(一)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合作 |
(二)有机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内容 |
(三)组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研讨活动 |
三、以建立“大思政”格局为出发点 |
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组建“党建+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 |
五、开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和资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访谈提纲 |
附录2 《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需求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一)生态 |
(二)生态文明教育 |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三)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一)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
(二)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 |
(三)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 |
(四)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相对不全面 |
三、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不够优化 |
四、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
五、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
六、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储备欠缺、行为不积极 |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教学管理部门忽视课程设置 |
(二)对生态文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
(三)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复合型师资相对薄弱 |
(四)生态文明教师忽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
二、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佳 |
(二)大学生重视专业学习,轻视生态文明知识学习的现象 |
(三)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不够积极 |
三、社会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主体缺乏协调性 |
(二)社会缺少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机构 |
(三)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高校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
二、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
四、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 |
第二节 提高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一、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知识结构 |
二、大学生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三、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的习惯 |
第三节 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校环境 |
一、营造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 |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校风、学风建设 |
三、打造优良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文化 |
第四节 努力营造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
一、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 |
二、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体系 |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研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重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自觉 |
1.强化高校对育人育才新内涵的自觉认同 |
2.强化高校对育人育才新方法的自觉接纳 |
3.强化高校对育人育才新路径的自觉选择 |
二、“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要义 |
1.高校要重视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 |
2.高校要重视在立德树人教育施策中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 |
三、“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全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遵循 |
1.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高校培养学生的自觉发展能力 |
2.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高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
3.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高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1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现实选择及多维度建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概念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1. 主体要素 |
2. 环境要素 |
3. 信息要素 |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现实选择 |
(一)方向性选择: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为导向 |
(二)动态性选择:以现实情况的变化发展为依据 |
(三)主体性选择: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为根基 |
(四)开放性选择:以拓展生态空间及增强生命活力为本 |
(五)整体性选择:形成整体育人的生态效应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系统的多维度建构策略 |
(一)时间维度:持续创新理论教育,推动生态系统“一维”发展 |
(二)空间维度:深化拓展网络生态空间,塑造系统整体“影响力” |
(三)技术维度: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教育“情境” |
(四)实践维度:加强网络道德实践,强化“互动交流” |
(五)制度维度:完善网络规约机制,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
四、结语 |
四、可持续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思想资源论析——基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在逻辑[J]. 王管.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4]重庆教育类抗战遗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国立二中为例[D]. 杨树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王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课程思政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 陶宛琪. 石河子大学, 2021
- [7]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 柳楠.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王鑫.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9]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重理论视角[J]. 赵秀娟,张明志.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6)
- [1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生态化建构的现实选择及多维度建构策略[J]. 于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标签: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