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暗纹东方鲀胃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蕾[1](2021)在《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建立河鲀鱼物种溯源鉴定的方法,建立河鲀毒素(TTX)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UPLC-MS/MS),对所收集河鲀鱼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和毒素检测,以期实现基因-鱼种-毒素的有效链接,为河鲀鱼食物中毒快速溯源、鉴定与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河鲀鱼样品收集及形态学鉴定:委托海洋生物学专家在2019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于中国黄海、东海及南海海域收集河鲀鱼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河鲀鱼物种鉴定。2.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对所收集样品进行充分清洗,将鱼体分解成皮肤、肌肉、肝脏和卵巢等部分,各组织充分均质后装入清洁容器内,编码标记分装储存以备用。取50 mg河鲀鱼肌肉组织样品,利用试剂盒法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COI基因,产物纯化并测序。利用MUSCLE算法进行序列比对,人工删减后得到该基因5’端655bp的序列,使用BLASTN工具进行序列比对以确定鱼种。将所得序列利用K2P替代模型构建邻接树,进行初步的系统发育分析以确定科属。制备模拟胃液,取均质肌肉组织1.0 g于5.0 m L模拟胃液中并置于37℃水浴恒温环境中反应,考察该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毒物溯源中的实用性。3.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参照国家标准(GB 5009.206-2016)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并结合实验室条件对色谱柱进行调整。3.1仪器检测方法:选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Amide(100 mm×2.1 mm,1.7μm)亲水色谱柱作为分离柱,流动相分别为乙腈及含5 mmol/L乙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8 min,以电离子喷雾源、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监测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3.2 TTX分离提取方法:准确称取3.00 g均质组织样品,利用乙酸甲醇(1:99,v/v)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在50℃水浴超声环境中提取2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重复操作一次。调节所得上清液酸碱度为p H 6.5~7.5,过TTX免疫亲和柱净化,一级水淋洗,乙酸甲醇(2:98,v/v)溶液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用0.1%甲酸水-乙腈溶液(1:1,v/v)复溶,超声,过0.22μm有机相微孔滤膜后上机分析。3.3方法学评价: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稳定性、出峰时间和重现性验证,确定方法的检测限,计算TTX的回收率与精密度。3.4样品检测:采用上述所建方法对所有河鲀鱼样品的TTX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共收集到3科6属18种46尾河鲀鱼样品。2利用DNA条形码对样品物种进行鉴定,确定了所收集46尾河鲀鱼分属于3科7属19种。所有河鲀鱼样品在邻接树上按物种名称聚类,属内形成的分支具有较高支持率,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大部分一致。经模拟胃液消化的河鲀鱼肌肉组织残渣中均扩增出线粒体COI基因,在对该基因进行纯化及测序后,其物种比对结果与未消化样品基因序列的物种比对结果完全一致。3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对于TTX检测的检出限为1μg/kg,定量限为3μg/kg,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1,精密度为0.16%~9.52%,加标回收率为86.72%~104.39%。所有河鲀鱼样品中均有TTX检出,皮肤毒素含量以巴布亚尖鼻鲀C.papua(86277.51μg/kg)最高,蓝带箱鲀O.solorensis(101.46μg/kg)最低;肌肉毒素含量以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104335.80μg/kg)最高,蓝带箱鲀O.solorensis(87.45μg/kg)最低;肝脏毒素含量以铅点东方鲀T.alboplumbeus(75107.21μg/kg)最高,无斑箱鲀O.immaculatus(45.31μg/kg)最低;卵巢毒素含量以纹幅叉鼻鲀A.hispidus(88335.30μg/kg)最高,暗纹东方鲀T.obscurus(73.55μg/kg)最低。东方鲀属(Takifugu)属内平均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的是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81904.41μg/kg),而黄鳍东方鲀T.xanthopterus(2115.38μg/kg)的毒素含量相对最低;扁背鲀属(Canthigaster)3种河鲀鱼的平均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的是巴布亚尖鼻鲀C.papua(81874.89μg/kg);箱鲀属(Ostracion)属内4种河鲀鱼体内毒素的平均含量以粒突箱鲀O.cubicus(5733.74μg/kg)相对最高;叉鼻鲀属(Arothron)属内3种河鲀鱼的毒素平均含量以纹腹叉鼻鲀A.hispidus(73996.97μg/kg)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结论: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COI基因5’端655bp序列建立溯源鉴定常见河鲀鱼物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痕量、高效和准确等优点。所建立的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信噪比、灵敏度较高,可以实现高通量分析和痕量检测。用两种方法对所收集常见河鲀鱼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及TTX含量、分布检测分析,实现了基因-鱼种-毒素的有效链接,为河鲀鱼物种信息及毒素含量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黄有辉[2](2021)在《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盐度是影响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的变化还会对生长、发育、免疫等生命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传统的淡水经济养殖动物,该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之一。随着人民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海水品种进行低盐驯化、淡水品种进行盐水养殖,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方向,对水产品进行盐度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的渗透生理以及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入手,首次探讨了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真正实现盐水养殖日本沼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在进行盐度养殖之前,对日本沼虾进行盐度驯化,通过逐步增盐的方法使其适应相应的盐度,驯化过程是日本沼虾调整渗透压适应盐度的过程。本研究设定四个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组(对照组)、盐度8、14、22,每日递增2盐度至所设盐度后适应一周,测定其血清渗透压和相应水环境渗透压,并对其血清中离子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淋巴的渗透压与养殖环境的渗透压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公式,推算出日本沼虾的等渗点为490 m Osm/kg H2O,达到等渗条件对应的水体盐度约为14.4。血清中Na离子和Cl离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都是随着盐度的升高,离子浓度升高,但都在盐度22组时,有较明显的降低的趋势,而盐度变化对K离子的离子浓度影响未出现显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的渗透压会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Na离子和Cl离子发挥重要作用。2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的表达Na+/K+-ATPase(NKA)和碳酸酐酶(CA)是两种重要离子转运酶,在维持甲壳动物渗透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日本沼虾是一种可以生活在淡水和低盐水域的中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但其盐度调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RACE克隆方法,得到了Na+/K+-ATPaseα亚基和CA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Mnα-NKA和MnCA,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378774和MH827971。Mnα-NKA全长3778 bp,30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09个氨基酸,序列不含信号肽,含有八个跨膜domains,一个ATP binding位点和一个磷酸化位点。MnCA全长为1407 bp,9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09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序列,有一段保守的碳酸酐酶区域(SEHTIDGVRYPMELHMV)以及由三个组氨酸残基(His-116,His-118,His-141)组成的可以直接与锌离子结合的锌结合位点。BLAST比对分析表明,Mnα-NKA和MnCA与其余甲壳动物表现出较高的同源保守性,分别为90%以上以及76%以上。相对荧光定量PCR显示,Mnα-NKA和MnCA在广泛表达于日本沼虾各组织中,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经逐步增盐法驯化日本沼虾后,发现在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中,Mnα-NKA的表达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MnCA的表达量在鳃中盐度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肝胰腺中盐度8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盐度组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对Mnα-NKA和MnCA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发现,在鳃组织中有大量分布。3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当日本沼虾通过渗透压的调节已经适应了所处的盐度之后,如果继续对其盐度养殖,会对其生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影响其免疫功能?为了验证,本研究对日本沼虾在不同盐度(0、8、14、22)下养殖6周后,对其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日本沼虾在盐度14组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肝体比。盐度对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均受到盐度不同程度影响,在盐度14组活性最高,适宜盐度可以激活EcR、CDA1以及CHS的表达,表明一定的盐度可以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在盐度14下日本沼虾处于较好地生长状态。本文检测了日本沼虾肝胰腺中非特异免疫酶(AKP和ACP),以及抗氧化相关酶(SOD、CAT、GPX、GST)以及GSH和MDA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CAT、GPX、GST)以及免疫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影响,发现适宜的盐度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免疫能力,但过高的盐度则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甚至出现细胞凋亡。4等渗盐度下日本沼虾转录组学的研究适宜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盐度对哪些信号通路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对等渗盐度(14)下的日本沼虾进行了转录组学的研究。共得到35991条大于300 bp的Unigene,共有733条基因在日本沼虾对照组和等渗组中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上调基因共有416条,下调基因共有317条,共有170条差异基因富集到了GO数据库的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三个部分,差异基因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仅有91条差异序列与KEGG数据库比对成功,具有显着差异的富集通路多为代谢通路,而代谢通路中,脂代谢通路富集的基因最多的是甘油磷脂和甘油酯代谢信号通路,说明等渗盐度对脂质的代谢影响较为明显,可能与其肝胰腺性腺的发育有关,为日本沼虾的盐度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5盐度对日本沼虾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以及AK的克隆和表达通过转录组学的数据得出,盐度对代谢通路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对脂代谢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肝胰腺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糖代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等渗盐度下,由于机体不需要进行剧烈的渗透压调节,因此不需要动用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产生较多的能量,盐度并未影响肌肉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但对肝胰腺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我们克隆得到了日本沼虾能量代谢关键基因精氨酸激酶的两个亚型(MnAK2和MnAK3)的cDNA全长。MnAK2 cDNA的全长为1541 bp,开放阅读框1071 bp,共编码356个氨基酸,GenBank号码为MN149533。MnAK3cDNA的全长为1576 bp,GenBank号码为MN149534.1,10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6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日本沼虾AK与其余甲壳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MnAK2和MnAK3在日本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MnAK2的表达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MnAK3则在所有盐度组均显着升高,WB的结果显示AK蛋白在盐度14和22组上调表达,表明在AK可能在日本沼虾调节能量代谢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综合以上试验,本研究发现日本沼虾能够通过渗透压调节基因的表达及离子浓度的变化来适应盐度的驯化,并且经过长期的盐度养殖发现,低浓度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沼虾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耐受性,为实现日本沼虾的盐水养殖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周瑞[3](2020)在《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及胶冻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暗纹东方鲀营养丰富,皮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随着控毒技术进步,养殖暗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市场逐步开放,目前对它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肌肉、性腺和毒素方面的研究,单独对于暗纹东方鲀鱼皮的研究较少,为增加暗纹东方鲀利用值和丰富市场,对暗纹东方鲀鱼皮中含量丰富的胶原蛋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开发高品质的河豚相关产品。本研究以暗纹东方鲀鱼皮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水法、酸法和酶法(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无花果蛋白酶)处理鱼皮提取胶原蛋白。对不同胶原蛋白的提取率、氨基酸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扫描电镜进行研究,对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特性进行表征和比较。结果显示,用胃蛋白酶得到的胶原蛋白提取率最高;氨基酸含量不同组成相似,3种酶制备的胶原蛋白中脯氨酸含量显着低于酸和热水制备的胶原蛋白;FTIR扫描结果表明,5种处理方法得到的胶原蛋白都存在Amide A、Amide B、AmideⅠ、AmideⅡ和Ⅲ,均保持了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紫外光谱显示在235 nm左右有强吸收峰,结合FTIR确定其为典型的胶原蛋白,经过SDS-PAGE分析确定暗纹东方鲀皮中的胶原蛋白为I型胶原蛋白,酸法和胃蛋白酶较好的保留了胶原蛋白的β、α1和α2链,木瓜蛋白酶作用化学键比其他酶广泛,得到小分子量的胶原蛋白分子;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酸法提取的胶原蛋白最适合应用在生物医学材料上运载药物。由此可见,不同处理方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酶制备胶原蛋白分子量分布会产生明显差别,可根据研究需要选用不同处理方法开发胶原蛋白产品。采用热水提取熬胶制备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产品,减弱暗纹东方鲀鱼皮上鳍刺对口感的影响,充分利用暗纹东方鲀营养价值。研究确定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加工工艺参数,在单因素的实验基础上,以胶原蛋白提取率和凝胶强度为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参数,并对其进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温度和料液比对胶原蛋白提取率和凝胶强度影响显着。以胶原蛋白提取率和凝胶强度为响应值,得到两个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97、0.8863,失拟项的P值大于0.05,显示两个模型均建立有效,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1℃、料液比1∶3.5、提取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胶原蛋白提取率为47.62%,凝胶强度为175.25g,与拟合效果一致。研究表明,鱼冻富含甘氨酸和特征氨基酸,能有效利用鱼皮和保留鱼皮营养成分,初步得到一种富含胶原蛋白和凝胶性能好的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为下一步开发暗纹东方鲀鱼皮产品提供理论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暗纹东方鲀鱼皮冻质量,对制备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胶液进行脱腥,选用茉莉花茶、乌龙茶、柠檬酸-Ca Cl2、白醋-白酒分别对胶液脱腥,对腥味值进行感官评定,分别得到的较佳脱腥条件为:茉莉花茶添加量为3%,处理时间为50min,处理温度为50℃;乌龙茶添加量为1.5%,处理时间为30min,处理温度为40℃;0.5%柠檬酸、0.1%Ca Cl2的添加量、处理时间为30min、温度为30℃;白醋-白酒添加量为1.5%,处理时间为20min,处理温度为40℃。应用SPME-GC-MS对脱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脱腥前、茉莉花茶脱腥、乌龙茶脱腥、柠檬酸-Ca Cl2脱腥及白醋-白酒脱腥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检测出40、56、58、41和51种,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6.08、2.16、3.60、8.61和6.64%,腥味物质可能是正己醛、庚醛、壬醛、反-2-辛烯醛、2,5-辛二酮。通过感官评定腥味值和GC-MS分析,脱腥的腥味明显减弱,主要的醛类刺激性物质明显减少,同时茶处理增加了鱼冻特有的茶风味,综合比较可知,3种方法均有一定的脱腥效果,其中茶叶的脱腥效果比柠檬酸-Ca Cl2和白醋-白酒的脱腥效果好,可根据此研究结果制作茉莉花茶味或者乌龙茶味的类似龟苓膏的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特色产品,也可利用另两种脱腥方法脱腥后,进行调味研究制作多种多样的胶冻产品。通过本文的研究,初探了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的理化特性,利用暗纹东方鲀鱼皮研究开发出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一种富含胶原蛋白,凝胶特性强的产品,得出制备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脱腥的研究,对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产品进行优化。
张家源[4](2020)在《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纯化及保鲜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鱼精蛋白主要是从鱼类成熟的精巢组织中提取的碱性蛋白质,富含精氨酸,具有安全性高、防腐性好和热稳定性高等优点,在食品抗菌、检测、医学和药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鱼精蛋白还具有较高的营养性和功能性,能降血压、抑肿瘤、抗血栓、强化肝功能和抑制血液凝固等。因此,无论在食品领域还是医学领域,鱼精蛋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在食品领域,鱼精蛋白主要作为防腐剂。本文选用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精巢为原料,提取鱼精蛋白,探究了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性,并将其与壳聚糖结合制备复合保鲜剂,研究该保鲜剂对冷藏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精巢组织为原料,采用酸提法提取鱼精蛋白。以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参数。结果显示,提取鱼精蛋白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为:提取次数>硫酸用量>硫酸浓度>95%乙醇用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0.2 mol/L、硫酸用量为2.5倍、提取次数为2次、95%乙醇用量为2.5倍,在此工艺条件下,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得率为3.82%,蛋白含量达89.01%。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可知,提取的粗鱼精蛋白有两个条带,分子量分别在25和20 KDa附近。分析其氨酸酸组成发现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含有精氨酸和组氨酸,但不含赖氨酸,因此属于双鱼精蛋白。其中精氨酸和丙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占31.40%和17.39%。为纯化粗提的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并探究其抑菌性。采用葡萄糖凝胶层析(Sephadex G-50)和羧甲基琼脂糖凝胶FF离子交换层析(CM Sepharose Fast Flow)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进行纯化,利用精氨酸显色反应鉴定鱼精蛋白,并测定了鱼精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抑菌圈直径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在217和273 nm处各有1个吸收峰且217 nm处的吸收峰较高,经SDS-PAGE电泳后发现纯化后的鱼精蛋白较纯化前的鱼精蛋白条带细,无拖尾现象;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对革兰氏阴性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可以延缓菌种的生长,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0、1 000和1 000 mg/L。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更显着。以南美白对虾为原料,探究鱼精蛋白-壳聚糖复配保鲜剂的保鲜效果。通过对p 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持水力、菌落总数(TBC)、K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色差、感官评价等指标的考察,分别比较了1%(体积分数)醋酸(CK)、0.01 g/m L壳聚糖(CTS)、0.005 g/m L鱼精蛋白(PTM)、0.01 g/m L壳聚糖+0.001 g/m L鱼精蛋白(CP1)、0.01 g/m L壳聚糖+0.003 g/m L鱼精蛋白(CP2)、0.01 g/m L壳聚糖+0.005 g/m L鱼精蛋白(CP3)对冷藏(4℃)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鱼精蛋白和壳聚糖复配处理组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对虾的保质期,其中0.01 g/m L壳聚糖+0.003 g/m L组(CP2)能更有效的抑制p H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菌落总数(TBC)、K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上升和持水力的下降,但CP1、CP2和CP3在色差和感官评定中无显着性差异。综合分析CP2组为有效保鲜组。
赵炫[5](2019)在《酱油鲜味肽的分离鉴定及其定向酶解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酱油由于其独特的色、香、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鲜味是酱油的主要滋味特性,酱油中鲜味氨基酸及小分子肽是构成其鲜味的主体物质。研究酱油中呈味肽的呈味特性对丰富酱油呈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高品质酱油及新型调味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论文以高盐稀态酱油为研究对象,在滋味重组对比实验发现呈味肽对酱油滋味具有重要贡献的基础上,采用超滤膜分离、Sephadex G-15凝胶色谱分离酱油鲜味组分,并利用UPLC-ESI-Q-TOF-MS/MS鉴定酱油鲜味肽的结构;然后化学合成已鉴定的鲜味肽,系统研究其呈味特性;进一步筛选蛋白原料,结合内切蛋白酶和外切蛋白酶两步酶解制备富含目标鲜味肽的蛋白酶解产物。采用超滤膜分离将酱油粗分为4个组分(>5000 Da、3000-5000 Da、1000-3000 Da和<1000 Da组分),随后采用Sephadex G-15凝胶色谱柱将鲜味最好的<1000 Da组分进一步分离为8个组分(P1、P2、P3、P4、P5、P6、P7和P8),综合感官评价分析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P2组分鲜味强度最高,但其鲜味氨基酸含量却明显低于P1组分,而肽含量较高,表明酱油中小分子肽对酱油鲜味有重要贡献。P2组分经UPLC-ESI-Q-TOF-MS/MS 鉴定共得到 10 条肽,分别为Asn-Pro、Ala-His、Gly-Pro、Gly-Leu、Leu-Pro、Glu-Leu、Thr-Pro、Val-Pro、Glu-Phe 和 Asp-Gly-Tyr。化学合成已鉴定的10条酱油鲜味肽,结合感官评价分析和电子舌分析,发现Asn-Pro、Ala-His、Gly-Leu和Gly-Pro具有明显的鲜味和增鲜作用,其鲜味阈值分别为175 mg/L、160mg/L、350mg/L 和 430mg/L,增鲜阈值分别为 10mg/L、13mg/L、28mg/L和35 mg/L。研究发现鲜味肽的滋味并非由单个氨基酸滋味简单叠加而成,而是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特定结构与滋味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产生味感的综合表现;且鲜味肽不一定具有鲜味氨基酸(Asp和Glu),具有鲜味氨基酸的肽也不一定具有鲜味。添加葡萄糖与鲜味肽进行美拉德反应,可显着提升鲜味肽的鲜味强度和增鲜效果。采用中性蛋白酶分别对大豆分离蛋白、豌豆蛋白、花生蛋白、小麦蛋白和大米蛋白进行酶解,发现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中目标鲜味肽(Asn-Pro和Ala-His)相对含量最高,鲜味评分也最高。然后分别采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限制性酶解,发现中性蛋白酶作用的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中目标鲜味肽(Asn-Pro和Ala-His)相对含量最高,且鲜味强度最高。大豆分离蛋白经中性蛋白酶酶解12h后,分别采用氨肽酶和羧肽酶进一步酶解12h,发现氨肽酶酶解效果明显优于羧肽酶,鲜味评分也更高;氨肽酶进一步酶解12h得到的大豆分离蛋白酶解液中目标鲜味肽(Asn-Pro和Ala-His)相对含量是单独使用中性蛋白酶酶解12 h的3.32倍和1.15倍。
张鸽[6](2018)在《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及其化妆品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鲀(Puffer Fish),又名气泡鱼、吹肚鱼、连巴鱼。河鲀学术上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辅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总目(Percomorpha)中所有种类的统称。我国河鲀资源丰富,河鲀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水解产物胶原蛋白肽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护肤、抗肿瘤等活性,是一种良好的医疗、保健产品的绿色原料来源,但目前应用于美容护肤的研究较少,亟待人们去开发鱼皮胶原蛋白肽在护肤方面的可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双斑东方鲀鱼皮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制备得到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Fugu bimacuJatus collagen peptide,FBCP)并对其功效性及体外刺激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工艺: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双斑东方鲀鱼皮,以肽得率为实验指标,分别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值、加酶量、固液比等5种单因素对肽得率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制备鱼皮胶原蛋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1:10、酶解温度50℃、加酶量8000 U/g、酶解pH值9.0、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肽得率为39.65%。2、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功效性研究:选择截留分子量为10 kDa、5 kDa、1 kDa的超滤膜,将胶原蛋白肽提取液分离成不同分子量的四种组分,分别为FBCP1(Mw<1kDa)、FBCP2(1 kDa<Mw<5 kDa)、FBCP3(5 kDa<Mw<10 kDa)和FBCP4(Mw>10 kDa)。考察了四种组分的抗氧化性、吸湿性、保湿性及对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等功效性。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最小的FBCP1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好,其对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72.85%、90.22%、82.10%,IC50分别为1.659 mg/mL、5.582 mg/mL、1.801 mg/mL。吸湿保湿试验中,FBCP1组分显示出优于其它组分的吸湿和保湿性能,相对湿度70%时,其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539%和0.932%,相对湿度40%时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125%和0.897%。体外经皮水分流失试验中,20%浓度的FBCP1组分TWEL值为8.9,保湿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分,且其数据接近阳性对照水平,呈现良好的保湿性能。预防L929细胞UVB辐照光损伤试验中,UVB辐照使L929细胞活性下降了31.89%;与UVB组相比,辐照前添加FBCP1,L929细胞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且当浓度为40 mg/mL时的细胞活力上升了60.09%,证明FBCP1具有预防L929细胞光损伤能力。修复实验中UVB组细胞活力下降31.92%,与UVB组相比,辐照后添加FBCP1,FBCP1各浓度组细胞活力均成下降趋势,且40 mg/mL浓度时细胞活力下降14.93%,证明FBCP1不具有修复L929细胞光损伤能力。3、对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进行体外刺激性评价。EpiSkin皮肤模型刺激试验中涂抹1.5g/mL胶原蛋白肽溶液后细胞平均相对活率为93%。牛角膜浑浊渗透试验中加入1.5g/mL胶原蛋白肽溶液后牛角膜反应评分为-0.187,二者实验结果皆在无刺激评分范围内,表明双斑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无刺激性,具有作为化妆品原料的可行性。
刘宇,董平,梁兴国[7](2016)在《胃蛋白酶的分离现状及其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阐述了胃蛋白酶的结构及性质,总结了哺乳动物和鱼类胃蛋白酶的分离进展,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物种间胃蛋白酶的性质和特点;同时对胃蛋白酶新发现的降解糖类和核酸类物质的新活性进行了总结分析。胃蛋白酶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消化酶,其具有蛋白酶、糖酶和核酸酶活性,是一种"多功能酶",将为胃蛋白酶进一步研究以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张秀娟[8](2016)在《章鱼内脏提取酸性蛋白酶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人们对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大,大量的下脚料被抛弃或低值处理,造成了资源及环境问题。另外,生产生活中对酶的需求也不再满足于从陆生动植物身上提取,而逐渐放眼于利用海洋特别是深海资源中提取制备酶制剂。而在章鱼下脚料利用方面,提取纯化酸性蛋白酶方面的探讨很少。章鱼中的蛋白酶含量高、活性强,是提取酸性蛋白酶的优良原料。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从章鱼内脏提取制备酸性蛋白酶,以提高章鱼副产物的利用率,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1.对章鱼内脏的主要成分分析,粗蛋白质的含量为16.0%、水分为75.8%、灰分为2.6%、脂肪为2.6%,说明章鱼内脏可作为提取酶等含氮类物质的材料。2.以章鱼内脏为原料提取酸性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获得最佳提取方案为:pH值5.0、温度30℃、时间2.5 h、料液比1:5(内脏与缓冲液配比),由此得到的粗酶液酶活为917.2 nkat/g内脏,对应比活为17.4 nkat/mg;粗酶液中大部分为酸性蛋白酶,占总量的76.0%。3.粗酶液的初步分离结果为:(1)盐析:硫酸铵饱和度为80%,纯化倍数最大值为1.1,酶活回收率为76.0%,蛋白质回收率为69.0%。(2)有机溶剂辅助盐析:盐析过程中加入2%无水乙醇时,其纯化倍数最大2.2,酶活回收率为93.2%,蛋白回收率为51.0%。(3)膜分离纯化倍数为6.4,酶活回收率为28.8%,蛋白回收率为4.5%。4.通过正交实验对离子交换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方案为:pH值为7.0的缓冲液,上样量为经膜分离处理后滤液10 mL,流速3 mL/min,洗脱液中NaCl浓度为0.5 mol/L,由此得到的产品纯化倍数为16.5,相对于抽提粗液的酶活回收率为23.0%,蛋白回收率为1.5%。5.章鱼源酸性蛋白酶初步应用实验结果如下:(1)酶解马鲛鱼皮制备抗氧化物质:经酸性蛋白酶酶解后的酶解液具有还原力、对羟.基的清除率为58.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0.6%;(2)酸性蛋白酶酶解制备马鲛鱼皮胶原蛋白提取率是29.5%。本课题从章鱼内脏中得到的酸性蛋白酶,在制备方面十分简单,也对我国高新技术和水产养殖业有着的重要意义。
林建城,王国玲,闵志勇[9](2015)在《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肠道中分离纯化蛋白酶并分析其酶学性质,为日本鳗鲡饲料的科学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及Sephadex G-100和Sephadex G-75两级凝胶柱层析纯化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PAGE鉴定蛋白酶纯度和亚基分子质量,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酶的分子质量,用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酶的等电点,并研究以酪蛋白为底物时蛋白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及pH、温度、金属离子和修饰剂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亚基分子质量为65.3ku,酶分子质量为260.3ku,等电点为8.23;该蛋白酶的最适pH为8.2,最适温度为55℃,米氏常数(Km)为4.832mg/m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269U/min。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在pH为6.69.0时表现稳定,在2055℃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60℃以上稳定性迅速下降。Mg2+、Ca2+、Co2+、Ba2+、Mn2+、Cu2+、Zn2+和Hg2+对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的活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Hg2+的抑制作用最强,1 mmol/L Hg2+可使酶活力丧失87.63%;而Fe2+有激活作用,5mmol/L Fe2+可使酶活力提高134.53%。修饰剂EDTA、对氯汞苯甲酸(pCMB)和Cys对酶活力没有影响,苯甲酰基磺酰氟(PMSF)和二硫苏糖醇(DTT)对酶活力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由4条相同肽链组成,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二硫键是维持其活性所必需的,酶活力易受环境中酸碱度、温度和金属离子调控。
邹杰[10](2014)在《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近海暖温水性底层鱼类,有海淡水生殖洄游习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区域,是一种经济和营养价值很高的水产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暗纹东方鲀原先的生活、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长江水文条件逐年改变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了野生暗纹东方鲀资源枯竭现象日益严重,间接导致养殖产量锐减、经济效益下降。因此,暗纹东方鲀的遗传改良、种质保护等工作迫在眉睫。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微卫星技术对上海、广州、江苏三个养殖区域的暗纹东方鲀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筛选,不仅了解目前养殖的暗纹东方鲀种质资源情况,而且对今后的良种培育、遗传改良、种质提升、产量增高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并明确了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苗种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对暗纹东方鲀的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人工养殖技术、生态、毒素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概述能够清楚的看到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技术和成果,可以更好的探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有利于填补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空白和深化科研研究价值。为了给养殖暗纹东方鲀分子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采用21对微卫星引物对广州(GZ)、江苏(JS)和上海(SH)三个养殖群体的暗纹东方鲀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可以成功扩增出具有一定多态性片段的微卫星位点共有19个。19个位点分析共得到12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从3到11,平均值是6.58,有效等位基因范围从1.7到7.8,平均值是4.5,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从0.1556到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从0.3993到0.875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从0.3533到0.8577。三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小到大依次为GZ、SH、JS群体。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481、0.0617、0.0755,平均值为0.0808,可见发生遗传分化程度较小。GZ和JS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2039),GZ和S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3508)。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GZ群体和JS群体聚为一类,SH为一类。分析表明结果不仅基本符合三个养殖群体的养殖环境,也反映出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另外,本文为了筛选与暗纹东方鲀生长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于同龄孵化群体的同池养殖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利用85对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快、慢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对微卫星具有差异片段。然后分析这14个差异微卫星位点在两个基因池的暗纹东方鲀个体的差异条带,结果表明:位点TOP03、TOG01、fms15、fms75的生长慢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分别达到:63.33%、53.33%、33.33%和43.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0.346、-0.333和-0.423,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fms89生长快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为33.33%,相关系数(r)为:0.388,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验证实验结果只有位点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84。经克隆测序得到了fms15的差异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与红鳍东方鲀同源性达到了98%,差别在于序列中有三个碱基发生置换(G-C、C-G、G-A)。说明该微卫星位点对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显着效应,可用于人工选育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开展暗纹东方鲀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二、暗纹东方鲀胃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暗纹东方鲀胃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中毒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收集及形态学鉴定 |
2.2 河鲀鱼基因组DNA提取 |
2.3 线粒体COI基因扩增 |
2.4 线粒体COI基因纯化 |
2.5 线粒体COI基因测序 |
2.6 种属确认 |
2.7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溯源鉴定中的模拟应用 |
3 结果 |
3.1 形态学方法对种属的确认 |
3.2 DNA条形码技术对物种的确认 |
3.3 属的确认 |
3.4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溯源鉴定中的应用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收集及前处理 |
2.2 仪器条件 |
2.3 方法学研究 |
2.4 样品检测 |
3 结果 |
3.1 标准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
3.2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3 各鱼种同组织毒素含量水平 |
3.4 同鱼种各组织平均毒素含量水平 |
3.5 各鱼种平均毒素含量水平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河鲀毒素中毒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2)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渗透压的影响 |
第二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生理的影响 |
第一节 盐度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血清离子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沼虾Na~+/K~+-ATPaseα 亚基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三节 日本沼虾碳酸酐酶C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三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二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抗氧化酶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
第四章 盐度养殖日本沼虾的转录组学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二节 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精氨酸激酶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本文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Ⅱ 日本沼虾成虾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
致谢 |
(3)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及胶冻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暗纹东方鲀概述 |
1.2 胶原蛋白的概述 |
1.2.1 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 |
1.2.2 鱼皮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
1.2.3 胶原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 鱼皮胶原蛋白的脱腥研究 |
1.3.1 产生腥味的原因 |
1.3.2 脱腥方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鱼皮的预处理 |
2.1.4 胶原蛋白的提取 |
2.1.5 胶原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
2.1.6 胶原蛋白理化性质的测定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胶原蛋白的提取效果 |
2.2.2 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2.2.3 胶原蛋白的红外分析 |
2.2.4 胶原蛋白的紫外分析 |
2.2.5 胶原蛋白的SDS-PAGE分析 |
2.2.6 胶原蛋白的扫描电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暗纹东方鲀鱼皮冻制品的制备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暗纹东方鲀鱼皮的基本组成成分 |
3.2.2 提取参数的选择与初步确定 |
3.2.3 提取参数的优化(响应面法) |
3.2.4 响应值优化参数验证 |
3.2.5 暗纹东方鲀鱼皮冻和鱼皮氨基酸的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暗纹东方鲀鱼皮冻脱腥方法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叶脱腥 |
4.2.2 柠檬酸-CaCl_2脱腥 |
4.2.3 白醋-白酒脱腥 |
4.2.4 脱腥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纯化及保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鱼精蛋白的性质及氨基酸组成特点 |
1.2 鱼精蛋白的提取纯化 |
1.2.1 鱼精蛋白的提取 |
1.2.1.1 酸提取法 |
1.2.1.2 超声波辅助酸提取法 |
1.2.2 鱼精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
1.3 鱼精蛋白制品纯度的检测 |
1.4 鱼精蛋白在食品抗菌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
1.4.1 鱼精蛋白在食品抗菌中的应用 |
1.4.1.1 鱼精蛋白的抑菌机理 |
1.4.1.2 鱼精蛋白的抑菌效果 |
1.4.1.3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2 其他应用 |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方法 |
2.1.3.1 样品制备 |
2.1.3.2 原料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2.1.3.3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提取工艺的选择 |
2.1.3.4 硫酸提取法提取工艺参数的分析及初步确定 |
2.1.3.5 硫酸提取法正交试验 |
2.1.3.6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测定 |
2.1.3.7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2.1.3.8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暗纹东方鲀精巢基本成分 |
2.2.2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
2.2.2.1 硫酸浓度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
2.2.2.2 硫酸用量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
2.2.2.3 提取次数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
2.2.2.4 提取时间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
2.2.2.5 提取温度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
2.2.2.6 95%乙醇用量对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得率的影响 |
2.2.3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提取工艺优化 |
2.2.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
2.2.5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纯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1.3.1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最大紫外吸收峰检测 |
3.1.3.2 葡萄糖凝胶层析(Sephadex G-50) |
3.1.3.3 羧甲基琼脂糖凝胶FF离子交换层析(CM Sepharose Fast Flow) |
3.1.3.4 坂口反应 |
3.1.3.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3.1.3.6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3.1.3.7 鱼精蛋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3.1.3.8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紫外吸收光谱 |
3.2.2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纯化 |
3.2.2.1 葡萄糖凝胶层析(Sephadex G-50) |
3.2.2.2 羟甲基琼脂糖凝胶FF离子交换层析(CM Sepharose Fast Flow) |
3.2.3 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鉴定 |
3.2.3.1 坂口反应 |
3.2.3.2 SDS-PAGE凝胶电泳图谱 |
3.2.4 鱼精蛋白溶液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3.2.5 鱼精蛋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3.2.6 抑菌圈直径大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方法 |
4.1.3.1 样品预处理 |
4.1.3.2 pH值的测定 |
4.1.3.3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测定 |
4.1.3.4 持水力的测定 |
4.1.3.5 菌落总数(TVC)的测定 |
4.1.3.6 K值的测定 |
4.1.3.7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4.1.3.8 色差的测定 |
4.1.3.9 感官评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pH值的影响 |
4.2.2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脂肪氧化程度的影响 |
4.2.3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持水力的影响 |
4.2.4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菌落总数(TBC)的影响 |
4.2.5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K值的影响 |
4.2.6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的影响 |
4.2.7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色差的影响 |
4.2.8 鱼精蛋白复配保鲜剂对南美白对虾冷藏过程中感官评定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酱油鲜味肽的分离鉴定及其定向酶解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酱油的概述 |
1.1.1 酱油的起源与历史 |
1.1.2 酱油的市场与研究现状 |
1.1.3 酱油的生产工艺 |
1.1.4 酱油风味的研究进展 |
1.2 鲜味和鲜味肽的研究进展 |
1.2.1 鲜味的研究进展 |
1.2.2 鲜味的呈味机理 |
1.2.3 鲜味肽的研究进展 |
1.3 呈味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及鉴定 |
1.3.1 呈味肽的制备方法 |
1.3.2 呈味肽的分离纯化方法 |
1.3.3 呈味肽的鉴定方法 |
1.4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酱油鲜味肽的分离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酱油滋味重组对比分析 |
2.3.2 膜超滤法分离酱油鲜味肽 |
2.3.3 凝胶色谱法分离酱油鲜味肽 |
2.3.4 酱油鲜味肽的结构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成鲜味肽的呈味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肽的呈味特性分析 |
3.3.2 合成肽对MSG的增鲜作用分析 |
3.3.3 合成肽对酱油的增鲜作用分析 |
3.3.4 合成肽的阈值及增鲜阈值 |
3.3.5 合成肽与等质量配比的氨基酸混合液的呈味对比分析 |
3.3.6 合成肽一级结构的呈味特性分析 |
3.3.7 合成肽的美拉德反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鲜味肽Asn-Pro和Ala-His定向酶解制备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中性蛋白酶对不同蛋白原料酶解效果的影响 |
4.3.2 内切蛋白酶种类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4.3.3 中性蛋白酶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4.3.4 外切蛋白酶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及其化妆品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河鲀简介 |
1.2 河鲀的营养价值 |
1.3 河鲀的食用安全性 |
1.4 河鲀开发前景 |
1.5 鱼皮胶原蛋白与胶原蛋白肽 |
1.5.1 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制备 |
1.5.2 鱼皮胶原蛋白肽活性 |
1.5.3 鱼皮胶原蛋白肽应用前景 |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工艺流程 |
2.1.5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流程 |
2.1.6 河鲀鱼皮非胶原蛋白的去除 |
2.1.7 常规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
2.1.8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酶解液中肽得率的测定 |
2.1.9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河鲀鱼皮基本组分分析 |
2.2.2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2.2.3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的正交实验 |
2.3 小结 |
第3章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功效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粉的超滤制备方法 |
3.2.2 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 |
3.2.3 吸湿、保湿活性分析实验方法 |
3.2.4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UVB辐射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2.5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3.3.2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3.3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二苯代苦味酰基的清除作用 |
3.3.4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吸湿性能研究 |
3.3.5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保湿性比较 |
3.3.6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对UVB辐射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4 讨论 |
3.4.1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抗氧化活性 |
3.4.2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吸湿性与保湿性 |
3.4.3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对UVB辐照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
3.5 小结 |
第4章 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的体外刺激性评价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EpiSkin皮肤模型刺激试验 |
4.2.2 牛角膜浑浊渗透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EpiSkin皮肤模型刺激试验 |
4.3.2 牛角膜浑浊渗透试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胃蛋白酶的分离现状及其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蛋白酶的结构与性质 |
2 胃蛋白酶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2.1 胃蛋白酶的提取方法 |
2.2 胃蛋白酶的分离方法 |
2.3 胃蛋白酶的纯化方法 |
2.4 哺乳动物及鱼类胃蛋白酶酶系的组成及性质 |
3 胃蛋白酶新活性的发现与发展 |
4 展望 |
(8)章鱼内脏提取酸性蛋白酶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酸性蛋白酶 |
1.2.1 酸性蛋白酶种类 |
1.2.2 酸性蛋白酶的应用 |
1.2.3 海洋类动物酸性蛋白酶的研究 |
1.3 章鱼及其下脚料 |
1.3.1 章鱼简介 |
1.3.2 章鱼下脚料及再利用 |
1.4 酸性蛋白酶的制备工艺 |
1.4.1 菌种发酵产酶型 |
1.4.2 提取制备型 |
1.5 研究内容及特色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特色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章鱼内脏酸性蛋白酶提取条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章鱼内脏主要成分测定 |
2.2.4 粗酶液相关参数测定 |
2.3 制备酸性蛋白酶粗酶液的条件优化 |
2.3.1 影响粗酶液抽提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2.3.2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
2.3.3 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章鱼内脏基本成分分析 |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4.3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结果 |
2.4.4 最优方案预测与验证 |
2.4.5 蛋白酶活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酸性蛋白酶的初步分离工艺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基本参数计算 |
3.2.4 盐析法对粗酶液的初步分离 |
3.2.5 有机溶剂辅助盐析法对粗酶液的初步分离 |
3.2.6 膜分离法对粗酶液的初步分离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盐析法初步分离结果 |
3.3.2 有机溶剂辅助盐析法初步分离结果 |
3.3.3 膜分离法初步分离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酸性蛋白酶的条件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4 离子交换层析单因素实验 |
4.2.5 正交实验优化离子交换条件 |
4.2.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4.3.2 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
4.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4.3.4 酸性蛋白酶纯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章鱼源酸性蛋白酶的初步应用试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抗氧化能力检测 |
5.2.5 胶原蛋白提取率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酶解马鲛鱼皮制备抗氧化性物质 |
5.3.2 酶解马鲛鱼皮制备胶原蛋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2.2 pH对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2.3 温度对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2.4 金属离子和修饰剂对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
2.5 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水解底物酪蛋白的动力学分析 |
3 讨 论 |
(10)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 |
1 选择育种 |
2 杂交育种 |
3 转基因技术 |
4 多倍体 |
5 单性化育种 |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7 展望 |
第二节 暗纹东方鲀相关研究进展 |
1 基础生物学 |
1.1 形态 |
1.2 年龄和生长 |
1.3 行为学 |
1.4 生理生化 |
1.5 食性和营养 |
2 繁殖生物学 |
3 人工养殖技 |
3.1 人工繁殖 |
3.2 养成技术 |
3.2.1 养殖方式 |
3.2.2 混养和套养 |
3.2.3 日常管理 |
3.2.4 疾病 |
4 生态学 |
4.1 温度 |
4.2 光照 |
4.3 盐度 |
5 毒素研究 |
5.1 毒素检测 |
5.2 控毒研究 |
6 分子生物学 |
6.1 线粒体基因 |
6.2 生长激素基因 |
6.3 其他基因 |
7 遗传学 |
8 加工流通 |
9 问题和展望 |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1.3 PCR 反应及电泳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微卫星 PCR 扩增结果 |
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群体 Hardy-Weinberg 平衡分析 |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利用 SSR-BSA 技术筛选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1.2.2 BSA 基因池的建立及其 PCR 扩增 |
1.2.3 筛选差异条带及个体 PCR 扩增 |
1.2.4 生长性状差异条带分析 |
1.2.5 验证生长性状差异位点 |
1.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
2 结果 |
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2.2 BSA 基因池的差异条带筛选 |
2.3 统计个体中带型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 |
2.4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的 SPSS 相关性分析 |
2.5 验证生长显着差异的微卫星位点 |
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
3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及参与的论文 |
致谢 |
四、暗纹东方鲀胃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D]. 李春蕾. 青岛大学, 2021(02)
- [2]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D]. 黄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3]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及胶冻加工工艺的研究[D]. 周瑞.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暗纹东方鲀鱼精蛋白的提取纯化及保鲜效果研究[D]. 张家源.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酱油鲜味肽的分离鉴定及其定向酶解制备研究[D]. 赵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河鲀鱼皮胶原蛋白肽提取及其化妆品功效研究[D]. 张鸽. 集美大学, 2018(01)
- [7]胃蛋白酶的分离现状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 刘宇,董平,梁兴国. 生物学杂志, 2016(03)
- [8]章鱼内脏提取酸性蛋白酶的工艺研究[D]. 张秀娟. 华侨大学, 2016(02)
- [9]日本鳗鲡肠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 林建城,王国玲,闵志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0]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D]. 邹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