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葛佳鑫[1](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穆希琳[2](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朱冠平[3](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胡彦鑫[4](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杨云豪[5](2021)在《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各地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发展迅速,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国有融资平台公司作为一类特有的国有企业,宏观审慎监管日趋严格,面临融资难、债务风险激增、政府职能剥离等问题,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对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进行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发展不足,提前规避债务风险,帮助其改善经营业绩。然而针对我国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不同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类型,2019年3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就提出了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只有针对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研究设计新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才能帮助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找准发展方向,严控债务风险,改善经营业绩。因此,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对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遵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优化方案的研究逻辑,借鉴经典考核方法和工具,以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致力于改进和完善其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引导公司向市场化转型发展。具体来说本文借鉴了关键绩效指标、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360度评估、目标和关键成果法等经营业绩考核工具对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既有的经营业绩考核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考核意识老旧、考核方式单一、指标选取不全面、赋权过程不科学、考核过程未形成完整体系等等问题,既有的考核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现阶段发展;其次是对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既有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行优化改进,构建出适用于国企改革背景下的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赋权;最后提出了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保障机制与结果运用,通过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实施发现企业的不足,从而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业绩。优化后的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其科学合理性,更契合公司实际发展需求,有利于公司提高经营质效,引导公司健康发展。首先优化后的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其体现出了问题导向、积极参与、有效激励、追求质效等原则。其次是优化后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分为经营业绩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内控经营指标、综合评议指标、发展创新五个目标类别,共十七个一级指标,二十六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优化后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指标赋权。相比既有的考核体系,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更加有针对性,指标多元化、体系化,加上经营业绩指标和内控指标可以全方位考察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现公司弱点,引导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向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转型,以便企业负责人能在日后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促进国有融资平台公司逐步向市场化健康发展。
杜承达[6](2021)在《基于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各国经济形式愈加错综复杂,全球企业需解决更多的风险问题。国有企业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全面风险管理是国有企业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直接影响国有资产保值以及公司的良性发展。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的发布对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引起众多国有企业的重视。国有企业陆续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却发现许多企业未能深入了解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意义。COSO委员于2017年9月披露了《企业风险管理与战略和业绩的整合》,简称:COSO-ERM(2017)框架,全新的框架赋予了风险管理跨时代性的理念及内涵,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点明主体、指引方向、提供思路。但由于COSO-ERM(2017)框架面市时间较短,在实际应用性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国有企业在COSO-ERM(2017)框架下对全面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立意新颖,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选取A公司(某省属国有企业F集团的二级单位)纳入研究样本,在参考有关风险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透过COSO-ERM(2017)视角,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对A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凭借文献研究、问卷调研以及访谈法,对A公司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和治理层参与、风险控制战略构建和业务风控措施、质量管理控制和质量授权控制、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建设等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A公司目前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且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识别和预防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风险管理缺少风险评估体系且忽视绩效;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和修正有待加强;信息、沟通与报告缺少信息技术支持等问题。针对A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在COSO-ERM(2017)框架下,从组织构架的构建以及信息系统的应用,对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在设计层面予以优化,优化后的方案包含三级子系统:一是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子系统,二是风险管理人才建设子系统,三是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子系统。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本研究的最后部分从COSO-ERM(2017)框架下治理与文化,战略与目标,绩效、评估与修正,沟通、信息和报告等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管理平台;加强风险识别和预警,完善风险应对和处置机制;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绩效和重大变化的评估;引入外部风险监督,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机制等对策路径。
顾影[7](2021)在《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期,“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发展亟需新理念的引领,由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微观经济的主力军,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着微观经济主体与新发展理念之间的桥梁和路径。而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必然存在,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带有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审计,属于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控制系统的“免疫系统”,具备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通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方式,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运营进行监督,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遏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过度消费的冲动、减少企业过度投资现象等等,最终,强化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目前,关于“政府审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及影响路径”研究还较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最基本的追求,同时,也是国资委判断国有企业当年运营状况的主要依据。其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其二,反映着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状况和效益。由此,本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从理论出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有怎样的关系?政府审计能否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而作为国有企业特殊的财务指标,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不一的情况下,政府审计对国企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变化?本文以2009-2018年我国97家中央企业(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和研究对象,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概念进行明确后,做出了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和初步假设;经过客观的数据搜集和实证检验过程,探究了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在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强化政府审计的功能研究方面,提供了些许参考。最终,实证结果显示:第一,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即政府审计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第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促进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正面影响,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越好,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效果越明显。
高阳[8](2021)在《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把国有企业改革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重要方针为推进国企混改指明了道路。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混而不改”,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仅实现了股权层面的资本融合,并未达到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治理效能互补融合。因此,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市场化经营机制现状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分析市场主体地位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探查混合所有制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实现机制;其次,基于国有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分析Z公司改进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探究混合所有制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转换的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Z公司内部治理对其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影响,构建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经营的实现机制。随后本文对此次混改的主角——Z公司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动因以及实施的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企业制定有效的法人治理、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相应借鉴依据。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并对所有制改革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进行了客观评价。既对其在混改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肯定,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期望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的公司治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月[9](2021)在《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增长。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为了解决经营体制上所产生的问题,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改革。自2013年起,国资国企改革自进入新时期。2015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为核心的“1+N”制度体系,对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并仍在不断补充及更新各项改革要求的政策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面临着向“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度体系指导下,稳步推进国资国企各项改革。因此,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国有资产监管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内容较多,不论是中央或地方的国有资产监管都有所研究,而对于盈利能力弱、资产量小的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研究对比之下较少。松阳县自2018年起,开启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因此国有资产监管处于过渡阶段。本文以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为例展开研究,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整理研究主题成果,并提炼了研究框架。其次,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回顾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变迁,对主要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陈述。接着,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目前已开展的县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调研访谈法得出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然后,提出明确监管部门权责定位、优化国资监管制度规范,形成有效制衡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搭建多元监管体系,健全人才引入及培养机制五个针对性对策建议,改善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根据前面部分的研究得出结论。这对于完善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县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参考。
范慧斌[10](2021)在《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为领导人员施展才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这也对领导人员的考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开展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腐败案件频发,为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需要对领导人员手中的经济权力进行制约。因此,国有企业审计部门开展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预防和治理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善领导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出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运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进行理论分析,系统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对象、内容与特征。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理论成果上,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在HY市供电局的实施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全文共六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语,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第二部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概述,系统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对象、内容、特征,并阐述了文章的基础理论,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以及免疫系统理论。第三部分是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介绍,主要包括HY市供电局概况、审计内容、审计流程以及审计存在的问题。通过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的分析,发现存在电力营销管理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审计重点偏向合规性审查;未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对物资管理问题的审计整改情况较差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包括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考核激励机制缺失。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主要是经济责任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缺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适用性差以及评价指标设置单一。四是经济责任审计运用缺乏保障机制。主要是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未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先审后离”审计制度执行不严。第五部分是针对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完善对策,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增强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一是统筹整合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通过调动内外部审计力量,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的组织方式,完善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重视审计人才培训和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审计考评制度和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三是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基于权责一致原则科学划分责任界限,引入绩效评价方法以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四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率,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来实现。文章通过对HY市供电局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试图为完善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提供新的思考和证据。对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系统阐述能够充实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为电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理论支持。
二、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介绍 |
1.1 并购双方简介 |
1.2 并购动因 |
1.3 并购过程 |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
3.2 签订对赌协议 |
3.3 加强并购整合 |
4 结束语 |
(2)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1.1 直接影响 |
4.1.2 间接影响 |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4.2.1 数据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主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1.1 直接影响 |
5.1.2 情景分析 |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5.2.1 数据选取 |
5.2.2 模型设计 |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主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5 本章小结 |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1.1 直接影响 |
6.1.2 间接影响 |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6.2.1 数据选取 |
6.2.2 模型设计 |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主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5 本章小结 |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4)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指标选取 |
4.1.3 实证模型设定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选取 |
4.2.3 实证模型设定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
(5)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有企业 |
2.1.2 国有融资平台公司 |
2.1.3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
2.2 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理论基础 |
2.2.1 资本保全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3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具 |
2.3.1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3.2 关键成功因素(KSF) |
2.3.3 平衡计分卡(BSC) |
2.3.4 360 度评估 |
2.3.5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 |
3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现状分析 |
3.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介绍 |
3.1.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现状 |
3.1.2 既有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
3.2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优点 |
3.2.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逐步规范化 |
3.2.2 不仅重视经营业绩考核的过程,也注重年终考核结果 |
3.2.3 经营业绩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
3.2.4 准确界定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性质,注重运营效率 |
3.3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
3.3.1 经营业绩考核的意识老旧 |
3.3.2 经营业绩考核的方式单一 |
3.3.3 考核指标选取不全面,赋权过程不科学 |
3.3.4 考核结果运用不足 |
3.3.5 经营业绩考核未形成完整体系 |
3.3.6 经营业绩考核信息化程度低 |
4.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优化 |
4.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考核体系优化原则 |
4.1.1 问题导原则 |
4.1.2 积极参与原则 |
4.1.3 有效激励原则 |
4.1.4 追求质效原则 |
4.1.5 客观公正原则 |
4.2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考核体系优化设计思路 |
4.2.1 多种考核工具的运用 |
4.2.2 优化体系构建分析 |
4.3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选取分析 |
4.3.1 经营业绩考核框架的优化 |
4.3.2 一级指标的选取 |
4.3.3 二级指标的选取 |
4.3.4 优化后体系与既有体系的差异 |
4.3.5 优化后考核体系标准的设计 |
4.4 指标体系论证 |
4.4.1 必要性分析 |
4.4.2 适用性分析 |
4.5 采用层次分析法为指标体系赋权 |
4.5.1 层次分析法的选择 |
4.5.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4.5.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
5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保障机制与结果运用 |
5.1 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执行的保障机制 |
5.1.1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
5.1.2 营造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文化 |
5.1.3 建立企业领导班子预备队伍 |
5.2 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
5.2.1 与领导薪酬挂钩 |
5.2.2 与任职评价挂钩 |
5.2.3 与工资总额挂钩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综述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风险的概念和分类 |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
三、COSO-ERM(2017)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
一、COSO风险管理理论及发展 |
二、风险管理理论及发展 |
三、内部控制理论及发展 |
第三章 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公司发展概述 |
第二节 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
一、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和治理层参与情况 |
二、风险控制战略构建和业务风控措施 |
三、质量管理控制和质量授权控制 |
四、信息披露和沟通机制建设 |
第三节 A公司风险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
一、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二、问卷对象的确定 |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四、问卷回收结果统计分析 |
第四节 A公司内部员工访谈分析 |
第五节 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且风控意识薄弱 |
二、风险识别和预防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 |
三、风险管理缺少风险评估体系且忽视绩效 |
四、对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和修正有待加强 |
五、信息、沟通与报告缺少信息技术支持 |
第四章 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风险管理方案优化设计 |
第一节 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方案改进的必要性 |
一、国有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增强A公司实力的战略需要 |
第二节 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方案的整体构架 |
一、战略层面的构架 |
二、子系统构架 |
第三节 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方案的子系统设计 |
一、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
二、风险管理人才的建设 |
三、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的构建 |
第五章 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平台 |
一、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
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平台 |
第二节 加强风险识别和预警,完善风险应对和处置机制 |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 |
二、完善风险应对和处置机制 |
第三节 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绩效和重大变化的评估 |
一、优化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二、加强风险绩效和重大变化的评估 |
第四节 引入外部风险监督,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
一、注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责建设 |
二、引入外部监督,完善内部控制 |
第五节 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机制 |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二、畅通信息沟通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A公司内部人员全面风险管理访谈提纲 |
附录三:A公司内部人员全面风险管理访谈记录 |
致谢 |
(7)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
二、中观层面影响因素 |
三、微观层面影响因素 |
四、审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
第二节 政府审计的文献综述 |
一、政府审计的研究现状 |
二、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
第三节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文献综述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 |
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界定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
第二节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国企社会责任的影响 |
第三节 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 |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一、被解释变量——国企社会责任(CSR) |
二、解释变量——政府审计(AUD) |
三、调节变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ZEVA) |
四、控制变量 |
第三节 模型设计 |
第六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主要变量 |
二、其他变量 |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分析 |
一、政府审计与国企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 |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 |
三、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一、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 |
二、深化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
三、健全国有资产内部运营体系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2 案例正文 |
2.1 Z公司概况 |
2.1.1 Z公司基本情况 |
2.1.2 Z公司组织结构概况 |
2.1.3 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现状 |
2.2 Z公司行业背景 |
2.3 典型案例描述 |
2.3.1 急“惊风”碰着个慢“郎中” |
2.3.2 不喂“马儿”草光让“马儿”跑 |
2.3.3 来自徐经理的用人难用人贵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概念界定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公司治理理论 |
3.1.4 协同理论 |
3.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6 绩效考核理论 |
3.2 案例问题分析 |
3.2.1 公司授权机制僵硬 |
3.2.2 员工考核及奖惩机制不完善 |
3.2.3 公司选人用人机制不足 |
3.2.4 风控及监督机制缺失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3.3.1 授权边界及控制权框架设置不清晰 |
3.3.2 混改框架及奖惩机制尚未调整 |
3.3.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3.3.4 缺乏风控及监督意识 |
4 对策与建议 |
4.1 推进灵活授权确保企业保高效行权 |
4.1.1 增进公司与子公司间关联交易授权 |
4.1.2 加强管控能力建设确保授权到位 |
4.1.3 完善监督体系严防授权经营风险 |
4.1.4 对子公司加大授权增进运营灵活度 |
4.2 推行经理层契约化和职业化的两种选聘管理模式 |
4.2.1 打造灵活的选聘机制 |
4.2.2 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模式 |
4.2.3 明确退出机制 |
4.3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
4.3.1 打通全员绩效考核 |
4.3.2 建立不同类别的绩效考核办法 |
4.3.3 完善员工绩效管理流程 |
4.3.4 优化员工绩效方案 |
4.3.5 建立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
4.4 以市场化为导向整合公司资源 |
4.4.1 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业务蝶变 |
4.4.2 以市场化选人用人增强企业活力 |
4.4.3 以市场化激励约束实现员工契约化管理 |
4.5 推进监督和风险控制机制保障公司合理运营 |
4.5.1 建立督促整改机制 |
4.5.2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
4.5.3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
4.5.4 建设与国有资产监管相适应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5.2.1 对国有企业混改的启示 |
5.2.2 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相关概念 |
2.1.1 国有资产 |
2.1.2 县级国有企业 |
2.1.3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
2.2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 |
2.2.1 国资监管体制的建立时期 |
2.2.2 国资监管体制的初步发展时期 |
2.2.3 国资监管体制的深化发展时期 |
2.2.4 国资监管体制的稳步前进时期 |
2.3 相关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产权理论 |
2.3.3 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
3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现状 |
3.1 松阳县县属国企概况 |
3.1.1 松阳县县属国企运营情况 |
3.1.2 松阳县县属国企运营情况分析 |
3.2 松阳县国资监管现状 |
3.2.1 松阳县国资监管机构设置及职责 |
3.2.2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方式 |
3.2.3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成效 |
4.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监管机构权威性不足 |
4.1.2 监管的权责错位 |
4.1.3 监管的制度规范效力低 |
4.1.4 .国企法人治理失衡 |
4.1.5 监督资源协同性不足 |
4.2 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模糊 |
4.2.2 监管的制度规范未健全 |
4.2.3 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未合理设立 |
4.2.4 监管方式滞后 |
4.2.5 人才引进机制亟待建立 |
5 完善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监管部门权责定位 |
5.1.1 明确政府、国资办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5.1.2 建立权责清单明确监管边界 |
5.1.3 明确各监管主体权责边界 |
5.2 优化国资监管制度规范 |
5.3 形成有效制衡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 |
5.3.1 规范董事会运作 |
5.3.2 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 |
5.3.3 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 |
5.4 搭建多元监管体系 |
5.4.1 建立国企分类监管模式 |
5.4.2 优化国资监管方式 |
5.4.3 强化各部门的监管协同 |
5.5 健全人才引入及培养机制 |
5.5.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聘机制 |
5.5.2 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定位的研究 |
1.2.2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研究 |
1.2.3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 |
1.2.4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概述 |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对象 |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
2.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2.1 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
2.2.2 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 |
2.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的审计 |
2.2.4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 |
2.2.5 领导人员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的审计 |
2.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
2.3.1 审计对象的人格化 |
2.3.2 审计范围的全面性 |
2.3.3 责任界定的复杂性 |
2.4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 |
2.4.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4.2 权力制衡理论 |
2.4.3 免疫系统理论 |
3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 |
3.1 HY市供电局概况 |
3.1.1 供电局简介 |
3.1.2 供电局审计组织基本情况 |
3.1.3 供电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2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
3.2.1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情况审计 |
3.2.2 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 |
3.2.3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及效益情况审计 |
3.2.4 工程物资及计量物资等资产质量情况审计 |
3.2.5 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 |
3.3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
3.3.1 审计准备阶段 |
3.3.2 审计实施阶段 |
3.3.3 审计终结阶段 |
3.4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电力营销管理审计数据采集效率低 |
3.4.2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审计重点偏向合规性审查 |
3.4.3 未准确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 |
3.4.4 对物资管理问题的审计整改情况较差 |
4 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经济责任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 |
4.1.1 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
4.1.2 审计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 |
4.1.3 审计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 |
4.2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
4.2.1 审计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
4.2.2 审计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
4.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 |
4.3.1 经济责任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缺失 |
4.3.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适用性差 |
4.3.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单一 |
4.4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缺乏保障机制 |
4.4.1 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
4.4.2 未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4.4.3 “先审后离”审计制度执行不严 |
5 完善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
5.1 统筹整合经济责任审计资源 |
5.1.1 调动内外部审计力量,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
5.1.2 灵活运用“上审下”“交叉审”的组织方式 |
5.1.3 完善审计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 |
5.1.4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
5.2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
5.2.1 重视审计人才培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
5.2.2 完善审计考评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
5.3 建立科学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
5.3.1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科学划分责任界限 |
5.3.2 引入绩效评价方法,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
5.4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效率 |
5.4.1 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
5.4.2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5.4.3 加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监督管理的重点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2]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Q国有融资平台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研究[D]. 杨云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COSO-ERM(2017)框架下A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 杜承达.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政府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企社会责任[D]. 顾影.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混改背景下Z公司市场化经营机制案例研究[D]. 高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9]松阳县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问题研究[D]. 吴月.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HY市供电局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D]. 范慧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