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昂扬斗志再铸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桂玉华[1](2021)在《百年辉煌赋》文中研究指明
卓文婷[2](2021)在《新中国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研究》文中提出自古以来,女性一直是瓷塑艺术中常见的创作主题,通过该主题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表现形式既可以体现出一个时期的艺术审美与时代精神,也可以观察到不同时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其形象和生活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新中国瓷塑艺术中的女性形象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也是这一时代女性的具体表现。此时瓷塑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在这段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典型性。因此本文对新中国瓷塑艺术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从新中国女性题材反映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展开思考,按照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思路进行研究,探索新中国瓷塑艺术中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段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审美理念以及女性生存状态。
王福军[3](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陈伶浪[4](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本刊编辑部[5](2020)在《创刊30年 载誉业内外》文中指出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已经创刊30年。回忆起当年杂志创刊伊始,也正是大光明眼镜创业之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时候。跬步千里,无论在眼镜行业百废待兴、还是蓬勃发展的时代,杂志社的记者、编辑们一直活跃于行业的各个领域。杂志为行业各界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我也与杂志社的记者、编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杂志积累了深厚的情感。
刘博闻[6](2019)在《新时代政论片创新路径研究 ——以央视十九大系列政论片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新时代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政论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扩展传播范围,触及更多受众,获得新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整体纪录片产业基础薄弱,距离产业化仍有一定距离,再加上长期存在的创作上的模式化和传播上的刻板化以及其他题材类型的纪录片竞争,政论片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政论片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做好价值引领,是目前亟需思考和探究的新课题,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在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了7部大型政论片,分别是:《将改革进行到底》《强军》《大国外交》《巡视利剑》《法治中国》《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7部政论片是新时代以来内容涵盖最全面、创新特征最为集中的作品,能够代表新时代政论片的整体水平,本文将这7部政论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时代背景,希冀把握新时代下我国政论片的内容呈现和发展趋势等要素,把脉我国政论片的内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动力与方向,并总结出一条路径为今后政论片乃至其他主旋律作品进行价值导向传播提供借鉴。具体来说,全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播出的政论片进行分析,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时代的政论片概述,分析并阐述政论片的概念以及意义,总结中国政论片发展源流与现实意义。第二、三部分运用文艺学,叙事学,符号学以及影视艺术学等理论对当下新时代政论片在内容建构和视听语言上的创新特征进行系统性解读与归纳。第四部分结合新时代舆情特征总结新时代政论片传播运营的特征。第五部分对新时代政论片的创新提出再思考,这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新时代的政论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摒弃了既往同类作品一贯亢奋雄辩的解说模式,开创了大气沉稳、亲切可信的风格,也摆脱了过去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博大有余而深刻不够的状况,不再图解政策理念,不堆砌政治词汇,开始运用大量细节支撑、故事化讲述和多元技术手段实现创新,将视觉效果与思辨性结合,让政论片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导向和启迪作用。此研究结论使得本文对于紧跟新时代背景,在为新时代政论片的创新发展与创作实践提供智力参考;助力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为其他类型的新时代主旋律作品创作提供启发;透析新时代文艺创作环境与价值导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洁[7](2019)在《关于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认识的研究 ——以北京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贡献为切入点,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北京市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热情很高,认可度很高,呈现出较为主动、系统和深刻的三大特征,同时发现个别大学生的认识较为浅显,甚至存在个别歪曲和理解。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科学把握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正确认识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对策: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是根本途径,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是辅助剂,社会教育是强化剂。
王思思[8](2019)在《左翼电影音乐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时代,恰与共产党人认识到电影的重要性并开始进入电影阵地的时间相近。有声电影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为夏衍、郑伯奇、阿英、田汉等一批无产阶级文化背景的电影创作者所用,在建立了新的电影观念、新的主题之后,开始探索新的声音表现手段,他们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将音乐带入了这场历史进程中,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电影界的“新音乐运动”——左翼电影音乐运动。本文从左翼电影音乐美学实践的三个环节,即: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与代表人物,也包括一些左翼电影同时期的相关知名电影音乐人,如对作曲家聂耳、任光、贺绿汀、冼星海、吕骥、黄自、黎锦晖、刘雪庵以及词作家田汉、安娥、范烟桥等的电影音乐作品和音乐思想评述。接着,介绍了当时电影音乐表演的主要团体和代表人物,包括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国的音乐表演团体以及歌唱明星,并对他们所演绎的左翼电影中经典的音乐形象进行艺术和乐理的解析。然后,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在民众欣赏层面的经验基础和层次跃进,探讨了左翼电影音乐的文化成因、传播途径、受众需求、社会功能等。最终回答这样的问题,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和艺术本质是:创作上,鲜明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表演上,无产阶级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欣赏上,阶级斗争和家国情结的一脉相承。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对音乐本体的艺术规律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外国电影音乐等音乐类型的比较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广泛影响的社会研究以及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时代关系的政治研究,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展开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光彩照人、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不朽篇章。
王帆[9](2019)在《砥砺奋进再铸新时代“工小美”新辉煌》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二十四字”方针,改革创新、实干兴余,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
刘君[10](2017)在《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论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大庆精神的学术动因与实践要求。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对大庆精神进行富于时代气息的诠释和研究既是一项迫切的理论任务,也是一项迫切的实践课题。第二章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大庆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一般和特殊、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大庆精神的新视角,原因在于唯物史观有助于阐明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揭示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第三章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大庆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有: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需处理好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继承、发展与创新、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可持续发展与二次创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二次创业”等关系。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创新的现实路径主要是将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城市品格、产业形象和人生境界相结合。第四章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大庆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正是汲取了民族精神营养,大庆精神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因此,它的创新必须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是政治价值-大国崛起与能源安全;经济价值-创造价值与创造意义;文化价值-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社会价值-社会与个人协调发展;人的价值-好人与能人的统一;管理价值-人本与人性化管理。第五章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大庆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功能。大庆精神的现实功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示范功能、升华功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现实功能的导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第六章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大庆精神的诠释要立足新时期民族精神整合与凝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高度。只有把大庆精神自觉纳入现阶段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更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这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结论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创新大庆精神不仅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搞好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庆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二、昂扬斗志再铸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昂扬斗志再铸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的来源 |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的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二章 新中国瓷塑艺术女性题材表现的社会背景 |
一.参加社会劳动解放了妇女生产力 |
二.扫盲运动带动女性融入社会新生活 |
三. 《婚姻法》的颁布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 |
四.小结 |
第三章 建国17年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 |
一.传统经典的女性形象 |
(一)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 |
(二)骁勇善战的女性形象 |
(三)造福人间的女性形象 |
二.反映现实生活的女性形象 |
(一)载歌载舞的女性形象 |
(二)竞技运动中的女性形象 |
(三)行医送药的女性形象 |
(四)响应国家号召的女性形象 |
三.具有时代意义的女性形象 |
(一)勤劳为公的女性形象 |
(二)技术创新的女性形象 |
四.小结 |
第四章 “文革”时期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 |
一.文艺题材中的女性形象 |
二.时代典型的女性形象 |
(一)劳动榜样中的女性形象 |
(二) “半医半农”的女性形象 |
(三)歌颂毛泽东的女性形象 |
三.体育运动中的女性形象 |
(一)体操运动中的女性形象 |
(二)乒乓球运动中的女性形象 |
(三)武术运动中的女性形象 |
四.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 |
一.古典女性形象的恢复与创新 |
(一)表现风格的创新 |
(二)表现手法的创新 |
二.女性形象个性化艺术的展现 |
(一)夸张丰腴的女性形象 |
(二)修长灵动的女性形象 |
(三)细腻古朴的女性形象 |
三.女性形象多种形式和表现观念的呈现 |
(一) “艳俗”与隐晦的女性形象 |
(二)情欲与迷惘中的女性形象 |
(三)抽象与隐喻的女性形象 |
四.小结 |
第六章 新中国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的思考 |
一.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 |
二.对女性形象变化的思考 |
(一)政治、文化、思想方面的影响 |
(二)瓷塑发展的影响 |
(三)艺术家自身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图片来源 |
附录 B:吴华锋采访记录 |
附录 C:刘远长采访记录 |
附录 D:邓庆福采访记录 |
(3)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
1.4.1 优秀精神 |
1.4.2 中国精神 |
1.4.3 区域精神 |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
3.1.1 东北抗联精神 |
3.1.2 北大荒精神 |
3.1.3 大庆精神 |
3.1.4 铁人精神 |
3.1.5 大兴安岭精神 |
3.1.6 闯关东精神 |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
3.3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
4.1.1 鲜明的地域性 |
4.1.2 广泛的包容性 |
4.1.3 艰苦的开拓性 |
4.1.4 奉献的无私性 |
4.1.5 优秀的传承性 |
4.1.6 先进的时代性 |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1.6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
4.1.3 劳动创造价值 |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创刊30年 载誉业内外(论文提纲范文)
行业协会、商会(排名不分先后) |
供应商(排名不分先后) |
行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
海内外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
发行站(排名不分先后) |
(6)新时代政论片创新路径研究 ——以央视十九大系列政论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概述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政论片概述 |
第一节 政论片概念与背景分析 |
一、政论片定义比较与界定 |
二、新时代政论片生存环境 |
三、政论片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新中国政论片发展历程梳理 |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 |
二、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大(1978-2012) |
三、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后(2012-今) |
第三节 政论片的基本特征 |
一、国家身份真实还原发展面貌 |
二、时代性、思辨性统一反映现实环境 |
三、感染力艺术力并重激发爱国情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时代政论片内容创新 |
第一节 宏观与微观:主题融合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 |
一、政论片:新时代宣传新阵地 |
二、个体叙事具象国家话语 |
三、微观历史促进国家认同 |
第二节 视点与结构:叙事创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一、叙事聚焦与叙事频次理论概述 |
二、多元化叙事视角:凸显人民立场 |
三、去复叙化叙事频次:真实与感情共建 |
第三节 理智与情感:作者本体叙事化解对抗立场 |
一、对抗立场的形成及影响 |
二、作者本体叙事功效 |
三、新时代政论片作者本体叙事呈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政论片视听语言创新 |
第一节 镜头语言的象征性彰显新时代大国风范 |
一、新时代政论片象征转向概述 |
二、丰富航拍景观象征中国精神 |
三、特写和特效镜头彰显文化自信 |
第二节 包装元素设计展现新时代突出成就 |
一、原生式字幕体现发展成果 |
二、和谐型色彩呈现和谐社会 |
第三节 听觉符号探索巩固新时代执政认同 |
一、全景式同期声运用深化领导人认可 |
二、意象化音乐编曲凸显执政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政论片传播运营创新 |
第一节 多媒体协调赋能传播 |
一、主媒体优化编排 |
二、跨媒体多元传播 |
三、年轻化个性沟通 |
第二节 社会化运营激发活力 |
一、内容众筹创新宣发途径 |
二、院线化改编拓宽盈利渠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政论片创新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思路 |
第一节 新时代政论片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文化差异与折扣阻碍国际化传播 |
二、大众化消费倾向动摇价值导向 |
三、正面性宣传过度反思意识缺乏 |
第二节 新时代政论片发展策略 |
一、增加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传播效果 |
二、坚守意识形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央视十九大系列政论片片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关于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认识的研究 ——以北京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论文难点 |
第2章 习近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
2.1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 |
2.1.1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是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
2.1.2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阶段发生变化的历史必然 |
2.1.3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是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科学应对 |
2.1.4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 |
2.2 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重大理论贡献 |
2.2.1 习近平关于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 |
2.2.2 习近平关于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
2.2.3 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 |
第3章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 |
3.1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认识的积极现象 |
3.1.1 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热情较高 |
3.1.2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可度很高 |
3.2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所呈现的特征 |
3.2.1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比较主动 |
3.2.2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较为系统 |
3.2.3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较为深刻 |
3.3 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认识的一些问题 |
3.3.1 个别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存在歪曲和误解 |
3.3.2 个别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认识较为浅显 |
第4章 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必要性 |
4.1 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4.1.1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
4.1.2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奋勇前进的动力 |
4.2 帮助大学生科学把握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 |
4.2.1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4.2.2 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4.2.3 正确认识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 |
第5章 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对策 |
5.1 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根本途径 |
5.1.1 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理论 |
5.1.2 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
5.2 学校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主阵地 |
5.2.1 在课堂中系统地了解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 |
5.2.2 在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地感知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 |
5.3 家庭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辅助剂 |
5.3.1 父母自身积极学习、研究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 |
5.3.2 父母积极引导、鼓励孩子学习研究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 |
5.4 社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强化剂 |
5.4.1 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展示改革开放历程及成果 |
5.4.2 通过新媒体加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科学认识的深度 |
5.4.3 营造全社会积极学习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文化氛围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8)左翼电影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章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
三、研究目的和价值 |
四、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史概况 |
六、研究视角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早期电影音乐与左翼电影运动的结缘 |
第一节 西方舶来电影音乐的影响和中国电影音乐的起源 |
一、美国有声电影的影响 |
二、中国电影音乐产生的土壤——上海 |
三、黎派中国新歌舞与联华歌舞班 |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都市现代性 |
第二节 左翼电影的兴起与左翼电影音乐 |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
二、群众性救亡歌咏活动的兴盛与左翼音乐组织的建立 |
三、左翼电影音乐创作及特点 |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国族性 |
第三节 “国防电影”音乐创作新时期 |
一、“国防电影”与“新音乐运动” |
二、新现实主义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体系的初步形成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左翼电影音乐创作 |
第一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主要创作者 |
一、聂耳 |
二、任光 |
三、贺绿汀 |
四、冼星海 |
五、吕骥 |
第二节 爱国进步作曲家 |
一、黎锦晖 |
二、黄自 |
三、刘雪庵 |
四、严工上 |
第三节 代表词作家 |
一、安娥 |
二、田汉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左翼电影音乐表演 |
第一节 早期电影音乐表演团体 |
一、明月歌剧社 |
二、联华影业公司歌舞班 |
三、南国电影剧社 |
第二节 表演之星 |
一、金焰 |
二、王人美 |
三、周璇 |
四、赵丹 |
五、胡蝶 |
六、阮玲玉 |
第三节 演奏乐队及乐手 |
一、俄侨影戏乐队 |
二、上海工部局乐队 |
三、王人艺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 |
第一节 近代国人音乐欣赏启蒙 |
一、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习惯 |
二、新音乐文化的影响 |
三、大众音乐欣赏的时代主题承袭 |
第二节 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影响 |
一、有声电影音乐从歌唱开始 |
二、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改造 |
第三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欣赏层次提升 |
一、感官欣赏 |
二、情感欣赏 |
三、理智欣赏 |
第四节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艺术性的辩论 |
一、为大众的“中国新音乐”思想 |
二、“软性电影”对电影音乐艺术的态度与追求 |
三、电影音乐中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
本章结语 |
结论: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重构 |
第一节 音乐创作——“救亡压倒启蒙” |
第二节 音乐表演——左翼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 |
第三节 音乐欣赏——时代主题的承袭 |
本章结语 |
附录1 :左翼电影音乐概况 |
附录2 :谱例、图例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砥砺奋进再铸新时代“工小美”新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2018年—— |
“工小美”更加深入人心,“五大高地”建设如火如荼,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
坚定信仰,高擎思想火炬—— |
(10)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 |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
三、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五、论文研究难点 |
注释 |
第二章 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
一、唯物史观释义 |
(一)唯物史观在历史问题中面临的挑战 |
(二)当代中国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把握 |
二、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 |
(一)社会历史发展三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社会 |
(二)人的历史发展三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 |
(三)社会心理三大样态,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 |
(四)资源配置三大模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 |
三、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
(一)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己 |
(二)改造世界与改变人自身 |
(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认识人和改变人 |
(四)在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 |
四、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 |
(一)大庆精神的一脉相承特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二)大庆精神的与时俱进特征,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
(三)大庆精神的返本开新特征,自主创新、永不停息 |
(四)大庆精神的顶天立地特征,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
注释 |
第三章 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一、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一)基本内涵中的爱国精神 |
(二)基本内涵中的创业精神 |
(三)基本内涵中的求实精神 |
(四)基本内涵中的奉献精神 |
二、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 |
(一)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 |
(二)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
(三)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 |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的二次创业 |
(五)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 |
三、大庆精神创新的基本路径 |
(一)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
(二)大庆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
(三)大庆精神与人生境界相结合 |
注释 |
第四章 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 |
一、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 |
(一)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
(二)大庆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拓展 |
二、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 |
(一)大庆精神的政治价值 |
(二)大庆精神的经济价值 |
(三)大庆精神的文化价值 |
(四)大庆精神的社会价值 |
(五)大庆精神的人的价值 |
(六)大庆精神的管理价值 |
三、大庆精神的表现形式 |
(一)铁人的奋斗精神是革命加拼命 |
(二)三老四严的科学精神是实干加巧干 |
(三)创业、创新与创效的精神 |
(四)大庆精神在企业文化与城市精神中的作用 |
注释 |
第五章 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
一、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 |
(一)大庆精神的凝聚功能 |
(二)大庆精神的激励功能 |
(三)大庆精神的引导功能 |
(四)大庆精神的示范功能 |
(五)大庆精神的升华功能 |
二、大庆精神的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
(一)整合凝聚有序发展的必要性 |
(二)加强整合与凝聚的关键是思维方式转变 |
(三)增强整合力和凝聚力的现实路径 |
注释 |
第六章 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 |
一、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
(一)反对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
(二)科学认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规律 |
(三)自觉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能力 |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 |
(二)勇于和善于回答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三、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回顾与反思 |
(一)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整合与凝聚 |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
(三)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 |
注释 |
结论 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昂扬斗志再铸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辉煌赋[J]. 桂玉华. 小康, 2021(20)
- [2]新中国瓷塑艺术女性形象表现研究[D]. 卓文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3]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5]创刊30年 载誉业内外[J]. 本刊编辑部.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01)
- [6]新时代政论片创新路径研究 ——以央视十九大系列政论片为例[D]. 刘博闻.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关于大学生对习近平改革开放思想认识的研究 ——以北京市高校为例[D]. 张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左翼电影音乐研究[D]. 王思思. 上海大学, 2019(02)
- [9]砥砺奋进再铸新时代“工小美”新辉煌[N]. 王帆. 新余日报, 2019
- [10]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D]. 刘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