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卸汽车卸料系统的故障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曹宇[1](2021)在《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水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DCS控制系统是最成熟的一种。对于大型规模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从功能、成本和实际应用中,以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最为广泛。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查阅、分析水泥工艺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高固气比水泥生产新工艺、国外进口大型机械设备对于电气控制要求和DCS控制系统的要求,本文主要完成了一条2X6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DCS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工作。根据2X6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各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划分现场控制站和远程站,确定了DCS系统结构。通过对用电设备远程控制点数和仪表测点进行汇总,统计出每个工艺流程所需的控制点数,从而确定全线的控制总点数。根据统计出来的点数情况和DCS系统结构,从现场控制站、网络、中控室操作站三部分来配置硬件。本次硬件平台采用Schneider(施耐德)公司的Unity Quantum系列自动化产品,上位监控及数据采集软件采用Schneider Vijeo Citect V7.2,下位编程组态软件采用Schneider Unity Pro V7.0,结合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要求、电气要求和仪表检测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完成程序结构组态。基于程序结构组态,定义参数表,进行控制程序编写。当下位程序编写完后,再利用上位监控及数据采集软件,依据工艺流程设计出操作站画面,Vijeo Citect通过Speed Link快速链接标签库,并从Unity Pro程序中自动创建变量,以Modbus Plus(MB+)协议方式从下位机读取数据,从而完成了整个水泥生产线的DCS控制系统工程化设计。同时,水泥工业控制系统中,根据控制权限的优先级,经常用到两种电动机控制方式:机旁优先控制方式(也称作就地优先控制方式)和中控优先控制方式(也称作远程优先控制方式)。对于前者,已被大家所熟悉和广泛应用,对于后者,很多电气人员很陌生,但是其应用场所越来越多。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经验,重点讨论了中控优先控制方式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各自特点,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区别对适合的应用场所给出建议。本文在分析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生产工艺要求、国外进口设备的电气控制要求、仪表检测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DCS系统结构及配置,通过软件编程和组态,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功能。从电气控制线路和DCS系统的设计优化,使得设备和人员更安全,保证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艺设备可靠运行,稳定工艺参数,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提高了生产线的运转率。根据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和思路,已成功实现了一条水泥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刘新梅[2](2012)在《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用密封件的研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自卸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自卸汽车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自卸汽车使用量的增加使一些知名的重型汽车生产公司推出自己的自卸汽车产品,使自卸汽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发展,自卸汽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自卸汽车的发展带动了举升油缸的生产发展,市场对举升油缸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举升重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卸汽车举升油缸是汽车的关键零部件,而密封件作为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的重要基础元件,为保证举升油缸的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影响着整车的性能。密封件虽小,但意义重大,密封件一旦失效,将引起举升油缸动作的失效,进而影响自卸汽车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虽然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较,我国密封技术和产业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借鉴和积累,国内的研发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密封件研发与制造的领导企业,依托国家级的技术和检测平台,为国内某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SF3190型108t自卸汽车的举升油缸研制密封件,使其成功配套该油缸使用,也使其新车型的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车型水平。本课题依据客户油缸的工作工况,做了详尽的技术分析和密封选型,从密封件的结构设计、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检测各个方面着手,对自卸汽车举升油缸密封件进行了研制。选取了“X形圈+挡圈”形式作为主密封,聚氨酯的防尘圈作为刮尘环,橡胶原材料均采用进口原料,模具和产品的机加工均采用进口设备,保证产品尺寸的稳定性。密封硫化成型设备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真空平板硫化机,保证产品的性能优良和稳定。各道工序采用严格的检测方法,以保证产品材料物理性能各项指标优异,从而使密封件的整个研制过程科学严谨。本课题研制的密封件成功为客户油缸配套使用,降低了客户的生产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余进口密封件的进一步国产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对自卸汽车举升油缸密封件X形变截面优化密封圈的发展,以及降低大批量密封件的制造成本等未来研究的重点问题做了展望。
王军周[3](2012)在《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虚拟样机建模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已建和在建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大型水利工程具有施工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工期长、施工高峰期施工机械利用强度大、施工干扰大、影响因素众多、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要求高等施工特征。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就必须采用特大型、高效、安全可靠的施工机械,以提高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的综合机械化水平。然而,特大型施工机械一般都是新型机械,在国内外工程中应用的实例都较少,且在设计和制造上还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研究在特大型水利工程巨大的工程量和复杂工况条件下,如何确保施工机械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对优化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机械利用率以及控制施工质量和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专题编号:2008BAB29B0502)的研究任务,首先以TC2400型塔带机为研究对象,运用CATIA软件建立了其三维可视化虚拟样机仿真模型,并利用CATIA的DMU技术对塔带机虚拟样机进行了空间分析、干涉检验和虚拟运动仿真,获取其仿真参数,对塔带机的实际运行工况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其次,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TC2400型塔带机起重臂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静刚度校核分析,并进行了臂架的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为施工过程中进行机械安全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对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离散型施工机械和连续性施工机械的优化配置数学模型;结合高混凝土坝施工系统,运用排队论理论,将其抽象为一个复杂、多级随机有限源服务系统,以缆机、门机和自卸汽车等离散型施工机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施工机械优化配置的赋时Petri网仿真模型,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了仿真分析。总之,本文利用有限元理论、虚拟仿真技术和Petri网建模仿真方法,以TC2400型塔带机、缆机和门机等大型施工机械为研究对象,对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机械的安全、高效运行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特大型施工机械运行安全、诊断与优化”中获得应用。
杨茵[4](2010)在《铰接式自卸汽车悬架纵向传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铰接式自卸汽车(ADT)是一种非公路载重运输车辆,因具有广泛的道路适应性与良好的机动性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ADT将成为公路建设、铁路建设、采矿等各类工程必不可少的运载工具,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悬架系统是汽车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缓合路面不平产生的冲击力,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衰减振动,保证汽车平顺行驶。悬架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等多种使用性能都有很大影响,这就从客观上对悬架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保证悬架有良好的弹性运动学特性与频率特性、关键零件有足够的强度和寿命。本论文针对某铰接式自卸车,在CAE软件UG中建立其底盘三维模型。利用I-DEAS软件完成了悬架纵向的传力机构前、中、后U形架的三维数字模型和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理论对三种U形架进行静态与振动模态分析,得到应力分布、固有振动特性等数据。按照现代悬架的设计要求,对前、中、后U形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前、中、后U形架总体寿命分布比较合理,U形架满足总体性能要求。
战凯[5](2007)在《国内外地下汽车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对国内外地下汽车的研究现状、主要产品的型号和主要性能参数、结构特点、技术特性进行了详细归纳和综合评述。对地下汽车的选型原则、主要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综合评述了今后地下汽车的发展趋势、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指出了现代汽车的一些新技术在地下矿用汽车上应用的可能性和急迫性。
王荣祥[6](2007)在《矿山生产设备发展趋势、规划目标与应对策略的建议(一)》文中指出介绍了国内外矿山设备行业的发展、矿山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矿机行业的规划目标与应对策略的建议,以及近期需重点开发的产品。指出发展矿山设备应重视造型设计和社会因素约束。详细介绍了矿山设备选型配套系统工程。
高强[7](2006)在《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筑路机群的智能化、动态优化调度和筑路质量在线预测是未来筑路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目前筑路过程中物料断流、积压、施工设备配置不合理、筑路质量难以在线预测以及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的必要手段。本文利用多主体技术建立了分布式机群体系结构,并在多主体平台MAGE上实现,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单机的自主性和机群的灵活性。选择合理的动态调度是筑路机群系统中的难题,应用混杂控制理论,结合优化调度算法,分析了施工机群的物料供应以及动态调度问题。信息融合技术是信息在线预测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等手段对影响筑路质量的各种参数进行融合,实现了筑路质量的实时预测。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通过多主体平台MAGE建立了筑路机群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这种开放式的分布体系可以灵活的增减单机数量。提出了多主体智能化的筑路机群实施方案,包括中央控制主体的体系结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构建,单机的施工规范、人机交互以及机群无线通讯实施方案。(2)首次将基于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基于SVM的信息融合、基于随机梯度的信息融合和基于MARS的信息融合的方法应用到筑路质量的预测中,仿真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针对机群在筑路过程中的沥青混合料的供需关系,首先确定系统阈值,通过对拌和机的混杂切换控制,构建筑路机群的层次模型和MLD模型,实现了沥青混合料的供需平衡。(4)在沥青混合料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运用排队调度法和基于信息素的算法等手段,实现自卸车的动态调度。根据不同的施工任务和主导机械的工作能力,从自卸车的利用率和使用数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机车闲置。(5)应用上述算法,借助Vc++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完成了筑路机群智能化可视化动态仿真软件的开发。
许晖[8](2006)在《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目前大型筑路机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新一代的工程机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群的智能化和系统化不仅是未来工程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公路施工中存在的摊铺机、压路机、拌和机等设备配置不够合理,对施工机械出现的故障处理等重大问题,并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重大而迫切的热门课题。多智能主体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较基于群控技术的机群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可靠性。容错调度技术是提高分布式多处理机系统容错能力的最先进技术,可以避免单机故障造成严重后果而具有一定容错能力的混合任务实时调度算法。由离散事件系统与连续变量系统紧密结合而成的复杂动态系统的控制方法,本文首次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筑路机械机群智能化中,从而为我国机械机群智能化和系统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首次将实时容错调度技术应用于智能机械机群混杂控制中。本文以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为例,介绍了在此系统上实现的一种容错调度技术。本文将大型施工机群的复合主体抽象简化成三个层次的主体,具体设定了各个单机主体的功能,并结合单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提出了以主控主体为核心的混合实时任务容错调度制度。通过充分利用周期任务的剩余处理机时间调度非周期任务和主动备份与被动备份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单机数,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2)利用MAGE分布式多主体平台,对机群供应链系统进行仿真设计。本文结合当前主体研究的最新思想和成果,用一整套的主体软件工程方法分析、设计了筑路机械机群混凝土供应保障系统,并在MAGE分布式多主体平台上开发完成,对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进行系统仿真。
战凯[9](2005)在《地下汽车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汽车是地下矿山采掘运输的关键设备,应用地下汽车进行较长距离运输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具有动力性能好、通过性强、机动灵活、多能、经济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地下汽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对我国地下汽车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综合评述了我国地下汽车设计和研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指明了今后地下汽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李冰[10](2004)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机群协同作业》文中指出本文以对我国公路建设起重要作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及关键设备为研究对象,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的支持下,从“施工工艺”、“机群监控与优化调度”、“摊铺智能控制”三个方面,研究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探求施工各环节的最优匹配与协调控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如下: (1) 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沥青混凝土路面传统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摊铺机为核心的工艺整合,在国内首先倡导“转运—摊铺”的工艺模式。 (2) 研究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群中单机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以质量、成本、施工效率和施工资源均衡性为目标的系统优化配置方法。 (3) 基于“排队论”方法,建立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工艺控制模型,为机群优化调度提供了基础。 (4) 针对我国沥青路面施工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基于无线局域网、无线数传电台及GPS等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机群通信方案。 (5) 构架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群协同作业和优化调度系统结构,为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机械化施工水平提供了依据与方法。 (6) 将CAN现场总线技术、模糊控制理论和模糊推理技术应用于摊铺机控制,形成了摊铺机智能控制与监测的软硬件集成系统,为其它工程机械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经验。 (7)对“转运—摊铺”工艺进行了大型施工考核,现场检测表明:本文提出的工艺及机群作业模式可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本论文在充分调研我国沥青路面施工现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机械作业模式,研究成果已取得公路施工企业的认同,新工艺的推广将对我国公路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并由此推动我匡施工机械技术的发展。
二、自卸汽车卸料系统的故障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卸汽车卸料系统的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工艺要求分析 |
2.2.1 生产方法 |
2.2.2 生产工艺流程 |
2.3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电气要求分析 |
2.3.1 高压配电系统 |
2.3.2 低压配电系统 |
2.3.3 电气控制 |
2.3.4 高压设备保护及测量 |
2.3.5 其它电气要求 |
2.4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仪表检测要求分析 |
2.4.1 仪表测点要求 |
2.4.2 生料质量控制系统 |
2.4.3 喂料控制系统 |
2.4.4 窑胴体扫描系统 |
2.4.5 工业电视系统 |
2.4.6 气体成份分析系统 |
2.5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自动化要求分析 |
2.6 关于电动机优先控制方式的探讨 |
2.6.1 电动机优先控制方式简介 |
2.6.2 三种优先控制方式的特点 |
2.6.3 结论 |
2.7 本章总结 |
3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3.1 引言 |
3.2 中控室操作站配置 |
3.2.1 操作站(OS) |
3.2.2 工程师工作站(EWS) |
3.2.3 配置清单 |
3.3 网络配置 |
3.3.1 以太网 |
3.3.2 MB+网络 |
3.4 现场控制站配置 |
3.4.1 现场控制器 |
3.4.2 网络性能 |
3.4.3 现场控制站I/O特性 |
3.4.4 不间断电源UPS |
3.4.5 I/O点数统计和现场站配置清单 |
3.5 本章小节 |
4 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Unity Pro软件 |
4.2.1 功能块的更新 |
4.2.2 CPU与IO部分的通讯 |
4.2.3 Unity Pro中项目设置 |
4.2.4 创建一个新设备 |
4.3 Vijeo Citect软件 |
4.3.1 Citect服务器和客户端 |
4.3.2 计算机配置文件Citect.ini |
4.3.3 Citect配置环境简介 |
4.3.4 上位程序的构成 |
4.4 水泥生产线上位机画面功能设计 |
4.5 施耐德Quantum与西门子S7-300/400通讯解决方案 |
4.5.1 系统连接示意图 |
4.5.2 实现的指导思想 |
4.5.3 Modbus协议的简单介绍 |
4.5.4 实现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和获奖 |
致谢 |
(2)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用密封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密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研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密封的理论依据 |
2.1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概述 |
2.1.1 自卸汽车的概念与分类 |
2.1.2 油缸的概念与分类 |
2.1.3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的结构特点 |
2.1.4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泄露的主要原因 |
2.2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用密封件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密封件的基本知识与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
3.1 密封件的基本知识 |
3.1.1 密封件的概念 |
3.1.2 密封件的分类 |
3.1.3 密封件的密封机理 |
3.1.4 密封副偶件的摩擦和磨损 |
3.2 密封件用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分类 |
3.2.1 密封材料的性能要求 |
3.2.2 密封材料的分类和物化性能指标 |
3.3 影响密封装置使用可靠性的因素 |
3.3.1 液压系统清洁度管理 |
3.3.2 密封装置可靠性对密封副滑移面配合间隙加工精度和粗糙度的要求 |
3.3.3 密封副滑移面对润滑状态的要求 |
3.3.4 液压系统使用压力对密封装置可靠性的影响 |
3.3.5 油品粘度及油膜厚度对密封装置可靠性的影响 |
3.3.6 液压缸活塞的往复运动线速度对密封装置可靠性的影响 |
3.3.7 液压系统使用温度对密封装置可靠性的影响 |
3.3.8 溶于液压油中的空气对密封装置可靠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用密封件的研制与应用 |
4.1 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用密封件的研制 |
4.1.1 主要技术参数 |
4.1.2 密封件的选型 |
4.1.3 密封件结构设计及模具设计 |
4.1.4 密封件材料配方研究 |
4.1.5 密封件成型工艺及产品成型 |
4.1.6 密封件的质量保证及检验系统 |
4.2 密封件检测报告与市场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虚拟样机建模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TC2400型塔带机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分析 |
2.1 TC2400 型塔带机总体结构分析 |
2.2 TC2400 型塔带机虚拟样机的建立 |
2.3 塔带机虚拟样机运动仿真 |
3 TC2400型塔带机起重臂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3.2 塔带机起重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塔带机起重臂结构有限元分析 |
4 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机械优化配置建模 |
4.1 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系统分析 |
4.2 施工机械配置方案概述 |
4.3 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机械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
5 基于Petri网的施工机械优化配置仿真研究 |
5.1 Petri 网原理 |
5.2 基于 Petri 网的施工机械优化配置仿真模型 |
5.3 工程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铰接式自卸汽车悬架纵向传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于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铰接式自卸车介绍 |
1.3.2 本课题相关方向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铰接式自卸车底盘三维数字模型建立 |
2.1 铰接式自卸车简介 |
2.1.1 底盘三维数字建模 |
2.1.2 底盘结构介绍 |
2.1.3 工作过程介绍 |
2.2 汽车行驶系的载荷 |
2.2.1 行驶系载荷的特点 |
2.2.2 在非稳定工况下的动载荷 |
2.2.3 强度确定时的载荷计算 |
2.3 小结 |
第3章 铰接式自卸车 U 形架有限元建模与静态评价 |
3.1 有限元法 |
3.1.1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3.1.2 有限元法在结构力学中的运用 |
3.2 有限元软件I-DEAS |
3.2.1 I-DEAS 软件概述 |
3.2.2 I-DEAS 软件模块介绍 |
3.3 有限元前处理 |
3.3.1 有限元模型介绍 |
3.3.2 有限元模型简化 |
3.3.3 网格类型 |
3.4 U 形架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3.4.1 有限元分析步骤 |
3.4.2 网格划分 |
3.4.3 工况分析 |
3.4.4 边界条件的处理 |
3.5 U 形架静态特性评价 |
3.5.1 U 形架强度评价 |
3.5.2 U 形架刚度评价 |
3.5.3 静态分析结果 |
3.6 小结 |
第4章 铰接式自卸车 U 形架动态特性分析 |
4.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4.1.1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 |
4.1.2 求解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固有振型 |
4.2 U 形架模态分析 |
4.2.1 模型建立与边界条件处理 |
4.2.2 模态分析结果 |
4.3 U 形架动态性能评价 |
4.3.1 发动机激励对U 形架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2 路面激励对U 形架动态特性的影响 |
4.3.3 车轮不平衡对U 形架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U 形架疲劳强度分析 |
5.1 疲劳概述 |
5.1.1 疲劳破坏理论 |
5.1.2 S-N 曲线 |
5.1.3 疲劳寿命理论 |
5.1.4 疲劳累积损伤 |
5.2 U 形架疲劳寿命分析 |
5.2.1 疲劳寿命分析过程 |
5.2.2 U 形架疲劳寿命分析 |
5.3 U 形架寿命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国内外地下汽车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自卸汽车的主要优缺点 |
1.1 地下自卸汽车运输的主要优点 |
1.2 地下自卸汽车运输的主要缺点 |
2 地下自卸汽车国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主要产品车型 |
2.2 结构特点 |
2.2.1 发动机系统 |
2.2.2 动力传动系统 |
2.2.3 轴数和驱动型式 |
2.2.4 总体布置型式和驾驶室 |
2.2.5 车架型式 |
2.2.6 举升机构 |
2.2.7 机外净化装置 |
3 地下自卸汽车国内研究现状 |
4 地下自卸汽车发展趋势和动态 |
4.1 大型化和微型化及遥控技术 |
4.2 自动化与机电液仪一体化 |
4.3 安全先进可靠的制动技术 |
4.4 ABS技术的应用 |
4.5 前后车架摆动形式 |
4.6 卸料方式多样化 |
4.7 逐步实现零污染 |
4.8 高度重视安全和环保 |
4.9 地下汽车信息管理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 |
(6)矿山生产设备发展趋势、规划目标与应对策略的建议(一)(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矿山设备发展趋势 |
1.1国内矿山设备行业的发展 |
1.2国外矿山设备行业的发展 |
(7)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筑路机群研究的必要性 |
1.2 筑路机群发展现状 |
1.2.1 智能化机群 |
1.2.2 机群配置 |
1.2.3 机群供应链研究 |
1.2.4 人机共栖 |
1.2.5 机群动态调度 |
1.2.6 机群通信技术 |
1.3 筑路机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筑路机群多主体体系结构 |
2.1 多智能主体系统简介 |
2.1.1 主体的产生及其概念 |
2.1.2 多主体系统 |
2.2 筑路机群多主体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2.2.1 多主体网络拓扑结构 |
2.2.2 管理主体控制策略 |
2.2.3 单机主体构建 |
2.2.4 多主体系统通讯机制 |
第三章 筑路机群动态调度与物料供应链 |
3.1 混杂控制简介 |
3.1.1 混杂控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3.1.2 混杂控制的基本概念 |
3.1.3 路面施工过程的混杂特性 |
3.2 混杂控制在物料供应链中的应用 |
3.2.1 基于层次模型的物料供应链 |
3.2.2 基于MLD模型的物料供应链 |
3.3 筑路机群动态调度 |
3.3.1 排队调度法 |
3.3.2 基于信息素的动态调度法 |
3.3.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第四章 筑路机群施工质量的信息融合与预测 |
4.1 筑路机群施工质量的信息融合 |
4.1.1 基于时间序列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1.2 基于SVM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1.3 基于随机梯度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1.4 基于MARS的信息融合在筑路质量中的预测 |
4.2 信息融合预测仿真 |
第五章 筑路机群多主体系统实施方案 |
5.1 机群系统主体实施方案 |
5.1.1 中央主体的组成 |
5.1.2 基于MAS的决策支持系统 |
5.1.3 机群系统的知识库系统设计 |
5.1.4 机群系统的模型库系统设计 |
5.1.5 单机主体的结构和参数 |
5.2 人机交互界面研究 |
5.2.1 基于嵌入式GUI的人机界面设计 |
5.2.2 基于多主体技术的人机界面设计 |
5.3 无线通讯与定位系统研究 |
5.3.1 相关无线通讯与定位系统概念简介 |
5.3.2 基于CAN总线的单机控制结构 |
5.3.3 机群定位与通讯方案设计 |
第六章 筑路机群系统仿真系统设计 |
6.1 仿真算法 |
6.2 筑路机械机群动态仿真软件展示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筑路机械智能化的研究进展 |
1.1.1 筑路机械智能化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多智能主体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 混杂控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3.1 混杂控制研究的起源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容错调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5 供应链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6 论文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 |
2.1 多智能主体系统简介 |
2.1.1 智能主体的心理要素 |
2.1.2 理性主体 |
2.2 基于多智能主体系统的混杂分层式机群系统结构 |
2.2.1 系统应用环境 |
2.2.2 机群系统中的多智能主体系统结构 |
2.3 筑路机械机群智能化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 |
2.3.1 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机群系统的实现 |
2.3.2 筑路机械各单机智能主体的实现 |
2.4 基于多智能主体的筑路机群智能化技术的实施路线 |
第三章 筑路机械机群复合多主体结构设计 |
3.1 前言 |
3.2 智能主体的基本结构 |
3.2.1 智能主体结构描述 |
3.2.2 人-机共栖主体结构 |
3.3 智能化机群的系统设计 |
3.3.1 多智能主体智能化机群施工过程概述 |
3.3.2 任务的分解 |
3.4 机群系统的各主体功能设计和控制策略 |
3.4.1 资源服务主体的定义 |
3.4.2 中央主控主体的定义 |
3.4.3 单机主体定义与控制策略 |
第四章 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的容错调度研究 |
4.1 前言 |
4.2 筑路机械机群实时容错调度理论 |
4.2.1 容错的基本概念 |
4.2.2 容错处理技术 |
4.3 筑路机械机群实时容错调度理论 |
4.3.1 混合机械机群容错机制自身必备特点 |
4.3.2 机群多智能主体容错调度机制 |
第五章 利用MAGE 分布式平台对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进行仿真 |
5.1 前言 |
5.2 MAGE 平台简介 |
5.2.1 MAGE 平台的运行环境与结构功能 |
5.2.2 主体生命周期 |
5.3 利用 MAGE 平台对供应链进行仿真实现 |
5.3.1 基于人机共栖的机群物料供应链系统 |
5.3.2 基于MAGE 平台物料供应链系统的实现 |
5.3.3 供应链主体通讯机制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机群协同作业(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
2.1 现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
2.2 现行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沥青混合料生产 |
2.2.2 热沥青混合料运输 |
2.2.3 热沥青混合料卸料过程 |
2.2.4 摊铺过程 |
2.2.5 碾压过程 |
2.2.6 机群联合作业 |
2.3 现有施工工艺模式下的不可控因素 |
2.4 转运摊铺工艺 |
2.4.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分析 |
2.4.2 转运-摊铺工艺流程 |
2.4.3 沥青混合料转运车 |
第3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群单机运行规律 |
3.1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运行规律 |
3.1.1 影响沥青混合料拌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
3.1.2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性能需求 |
3.1.3 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运行规律 |
3.2 运料车运行规律 |
3.2.1 运输系统中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的主要因素 |
3.2.2 运料车数量确定 |
3.2.3 自卸车运行规律 |
3.3 沥青混合料转运车运行规律 |
3.4 沥青混合料摊铺机运行规律 |
3.4.1 影响摊铺质量的主要因素 |
3.4.2 沥青混合料摊铺机性能需求 |
3.4.3 摊铺机主要参数确定 |
3.4.4 摊铺机的运行规律 |
3.5 压路机运行规律 |
3.5.1 影响压实质量的主要因素 |
3.5.2 压路机的选型原则 |
3.5.3 压路机运行规律 |
第4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机群施工设备优化配置 |
4.1 机群优化配置的方法 |
4.2 机群优化配置模型 |
4.2.1 以施工质量为目标的机群配置模型 |
4.2.2 以施工成本为目标函数的评价模型 |
4.2.3 以施工效率为目标函数的评价模型 |
4.2.4 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
第5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机械工艺控制模型 |
5.1 “排队论”基本知识 |
5.2 系统流程分析 |
5.3 汽车排队数量及相应概率分析 |
5.3.1 拌和设备处汽车的排队数量及相应的概率 |
5.3.2 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处汽车排队数及概率 |
5.3.3 未初压的沥青混合料车数和概率 |
5.3.4 初压后沥青混合料车数和概率 |
5.3.5 复压后沥青混合料车数和概率 |
5.4 沥青混凝土路面智能化机群施工工艺数值模型 |
5.5 沥青混凝土路面智能化机群调度控制模型 |
5.5.1 搅拌控制模型 |
5.5.2 运输控制模型 |
5.5.3 转运控制模型 |
5.5.4 摊铺控制模型 |
5.5.5 压实控制模型 |
第6章 以摊铺机为核心的机群智能控制系统 |
6.1 概述 |
6.2 机群智能控制系统的要求与目标 |
6.3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控制系统 |
6.3.1 系统结构 |
6.3.2 系统硬件组成 |
6.3.3 软件模块功能 |
6.4 系统参数传递与控制 |
6.5 机群最优调度 |
6.5.1 一般调度策略 |
6.5.2 拌和设备、摊铺机理想工作图 |
6.6 机群通信与定位技术 |
6.6.1 功能需求 |
6.6.2 硬件系统 |
6.5.4 软件设计 |
6.7 小结 |
第7章 摊铺机智能控制系统 |
7.1 概述 |
7.2 摊铺机智能控制方法 |
7.3 摊铺机模糊智能控制 |
7.4 控制器系统硬件设计 |
7.5 摊铺机行走液压系统仿真 |
7.5.1 AMESim仿真软件简介 |
7.5.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7.5.3 不同工况对摊铺机作业速度稳定性的影响 |
7.5.4 摊铺机起步加速与停车减速过程仿真 |
7.5.5 转弯时摊铺机速度受负荷影响的仿真 |
7.5.6 仿真小结 |
7.6 摊铺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
7.6.1 摊铺机的状态监测 |
7.6.2 摊铺机故障诊断技术方法 |
7.6.3 摊铺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
第8章 转运摊铺试验研究 |
8.1 概述 |
8.2 转运车对级配离析的影响 |
8.2.1 检测评定方案 |
8.2.2 试验检测结果及分析 |
8.3 转运车对温度离析的影响 |
8.3.1 测试方案 |
8.3.2 沥青混合料转运车对温度离析的控制作用 |
8.3.3 摊铺机送料带温度均匀性 |
8.4 检测结论 |
第9章 总结 |
9.1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实验图片 |
附录二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科研情况 |
四、自卸汽车卸料系统的故障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控制系统设计[D]. 曹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自卸汽车举升油缸用密封件的研制[D]. 刘新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3]特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虚拟样机建模及优化配置研究[D]. 王军周. 华中科技大学, 2012(S2)
- [4]铰接式自卸汽车悬架纵向传力机构的有限元分析[D]. 杨茵. 河南科技大学, 2010(03)
- [5]国内外地下汽车研究现状评述及今后发展趋势[J]. 战凯. 采矿技术, 2007(04)
- [6]矿山生产设备发展趋势、规划目标与应对策略的建议(一)[J]. 王荣祥. 矿山机械, 2007(05)
- [7]筑路机群多智能主体系统混杂控制与信息融合研究[D]. 高强. 天津大学, 2006(05)
- [8]筑路机械机群多智能主体混杂系统容错调度研究及系统仿真[D]. 许晖. 天津大学, 2006(07)
- [9]地下汽车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A]. 战凯.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10]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及机群协同作业[D]. 李冰. 长安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