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技健美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之清[1](2021)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竞赛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的武术竞赛规则,是竞赛场上的“法”,以实现客观评价为主要目标,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和项目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随着竞技武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也应随之不断更新、完善。故此,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诠释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梳理和分析历史沿革与演变内容的基础上,解析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存在的现实问题及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武术竞赛规则的演变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主要注重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属性;逐渐完善阶段主要侧重于动作质量,重视动作难度的发展;稳步发展阶段主要注重全面化发展。(2)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竞赛项目、竞赛年龄分组、裁判组、竞赛设施、评分标准等方面的演变程度变化较大,相关条文的规定已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3)影响竞赛规则演化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发展的推动、规则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国际化发展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人为因素与观赏性的需求。(4)规则在修订中存在国内外规则不统一,没有关于规则修订周期的相关要求,内容设置较为繁琐的问题。在规则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裁判员纠错与选拔机制、器械标准及技术评价设备的短缺、评分标准与评分操作过程不完善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情况,为充实与完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内容与评价体系,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向更远的方向发展,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统一国内外竞赛规则的内容与评判标准,以竞赛规程界定比赛方式与内容;以简单化、标准化、科学化为原则每四年一个周期修订竞赛规则;提高规则的可操作性。(2)完善与丰富裁判员纠错与选拔考核机制。(3)明确武术器械参数标准,借助科学仪器进行量化评判。(4)优化动作质量的部分内容,完善演练水平的评判指标,增加难度动作的相关要求,恢复公开裁判员示分的规定。
张权[2](2020)在《2017-2020规则下高校健美操五人操难度动作选择与创编运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优异成绩。从2005年至今,我国的六人操(2013年后改为五人操)在世界锦标赛和世界运动会的赛场上共获得11次冠军,我国五人操项目的发展已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同时也逐渐成为我国竞技健美操的重点项目。竞技健美操成套内容包括操化动作、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集体项目中还应有配合与托举动作。其中难度动作既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标尺,也是决定运动员最终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成套中难度动作的选用则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成套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难度动作为切入点,发现难度动作创编的共性特征,以及难度动作的编排对难度完成情况的影响因素,找寻最佳的难度编排规律,挖掘难度的编排对难度完成的实质影响,使竞技健美操项目表现出来的难与美、创新等特征被不断加强,评判的规范性、合理性、客观性逐步得到提高,难度动作的完成性也同步得到提高,艺术价值也逐渐凸显。本文立足《FIG2017-2020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2017、2018、2019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成年健将组五人操项目前三名队伍的难度动作进行量化统计,并系统、综合、全面分析我国五人操项目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我校以及基层队伍五人操项目的成绩与综合实力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难度动作组别、根命组、分值选用情况:难度动作组别趋向于选用三个组别难度。屈腿跳组、屈体跳组、分腿跳组、剪式变身跳组、俯卧撑腾起组以及支撑腾起组使用频率为100%;依柳辛根命组动作使用频率为78%;纵劈腿跳根命组动作使用频率为67%;水平支撑根命组动作使用频率为56%;以上9个根命组动作为选用频率最高。难度分值选用处于0.5-1.0分之间,其中0.5与1.0分值得难度选用频率为6%(最低),0.9分值的难度选用频率为15%,0.7分值的难度选用频率为19%,0.6与0.8分值的选用频率为27(最高)。2、难度组合、不一致选用难度、难度布局选用情况:连接得分达到最高分仅有江西师范大学达到0.4分;连接形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式为C+C+A,占50%,难度与技巧连接的组合形式较少,共计占23%。选用不一致难度动作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三场比赛中共计使用频率为44%。度动作布局编排中能达到非常合理的比例为44%,较为合理的比例为33%,不太合理的比例为23%.3、难度得分率、一致性完成情况:得分率为100%的队伍有2017年锦标赛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锦标赛北京联合大学,2019年锦标赛华东师范大学,仅占33%。三场比赛中还未出现成套中难度完成不一致为零的情况,每支队伍出现难度完成不一致次数在1-4次之间。难度完成一致性较好的队伍占23%,难度完成一致性中等的队伍占44%,难度完成一致性较差的队伍占33%。4、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情况:一般错误中扣分较多的现象为双手/双脚无控制、双腿/双脚分开、不正确的身体姿态以及转体不完全。特殊错误中A组难度典型错误为肩与大臂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文森摆动腿低于肱三头肌/未搭在手臂上。B组难度典型错误为水平支撑时,身体或腿未平行于地面。C组难度典型错误为俯撑落地手脚不同步、剪式变身跳摆动腿未平行于地面、腾空阶段手臂无控制。
李军叶[3](2020)在《第十五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竞技健美操作为一种集创造性、复杂性、艺术性与多样性等特点为一身的新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已经逐步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体育赛事。随着竞技健美操体育运动在世界各国的不断发展,竞技健美操体育运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欢迎。竞技健美操体育运动的广泛推广不仅有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竞技健美操体育科研人员、竞技健美操体育裁判员以及竞技健美操体育运动员,还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为了增强我国竞技健美操的竞争实力,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的技能水平,本文以2017版的新周期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为主要判断依据,以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为研究平台,重点对男子单人项目成套动作的内容编排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操化动作、难度动作、空间运用和主体内容等方面,找出世界各国男子单人项目健美操运动员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并进行总结,为我国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也为我国竞技健美操教练员提供理论参考以及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提供实践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在成套动作的难度动作编排方面,健美操运动员比较青睐的难度动作组别是C组难度动作,B组难度动作是健美操运动员选取最少的难度动作组别;选取成套动作的难度分值利用率最高的是0.8分和0.9分;难度动作的空间变化主要包括5种空间类型:A-C-A,B-C-B,B-C-A,A,B;在使用率最低的与使用率最高的空间变化之间相差较大;时间安排上,在成套动作的后1/3段时间,难度动作数量分布最少,中间1/3段时间,分布居中,前1/3段时间,分布最多。(2)在操化动作编排方面,操化单元数基本均等;动作组合编排中,操化动作并不只局限于手臂与基本步伐的组成,随着腰部、胸部、肩部及头部等动作的不断加入,整套动作将会更加复杂,表演更具新颖;不对称手臂动作和对称手臂动作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为墨西哥、韩国、俄罗斯、保加利亚、巴西、日本、匈牙利、中国。(3)在主体内容编排方面,G-E-G过渡连接类型是健美操运动员在难度动作前、后采用最多的;成套动作难度组合编排的多样性使得成套动作的内容编排更具有变化,呈现出较高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合理的运用了难度动作与技巧动作的组合进行编排创新,尤其是运用较高的难度组合进行内容编排创新,这不仅增加了成套动作的完成难度,也增加了成套动作的艺术性和挑战性。(4)在音乐风格选用方面,选曲风格为交响乐、流行音乐和电影插曲,选用交响乐和流行音乐风格的比赛成绩明显比选用电影插曲风格的比赛成绩好;音乐速度稍快的明显比稍慢的要好;音乐风格与成套动作契合程度高,情感丰富、自然流畅的比赛名次要好。
艾金政[4](2020)在《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文中认为健美操运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后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健美操项目的日益完善与发展,不仅大众健美操在全国各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而且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成绩逐渐处于国际竞技水平的前列。竞技健美操自2017年1月起正式执行由国际体操联合会(FIG)颁布的2017-2020评分规则,本周期评分规则对健美操运动员带来了诸多全新的任务和诸多挑战,细化的评分机制使该项目更加公平、公正,竞技健美操正式踏上了新征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视频分析法等结合2017-2020版竞技健美操规则对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集体项目前八名队伍成套内容进行分析,寻找新周期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要求,熟知当前国际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明确成套动作编排的不足,为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的发展与创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2017-2020周期竞技健美操规则将成套动作的时间缩短为1分20±5秒将会使成套动作向着更加紧凑的方向发展并且成套的内容及结构将更加完善。集体项目要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变化万千的队形,而且成套内容的编排要更加细化和新颖。(2)成套动作的托举缩减至1个,并赋予1.0分的分值加入总分,提高了托举动作在成套中的重要性,使托举动作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量化操化与主体内容,规定操化数量不少于8个,增加了A+与G+的评分标准,使评分系统更加合理。(3)难度动作由10个缩减至9个,中国队集体项目在此次比赛中以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体能和身体素质为前提,将难度动作合理穿插分布在成套中,难度组合动作不再限制组别,并且成套动作中可出现三个难度动作进行连接,允许技巧动作参与到难度组合中,此次比赛集体项目A、B组难度的选择减少,多以C组难度为主,难度组合多以C组和A组为主,技巧参与的难度组合动作相对较少,空间变化多以跳站+跳落+推起类为主。(4)成套动作艺术价值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裁判员的评判,本届世锦赛中国队艺术编排有所提升,但操化动作的编排缺乏主题元素,手臂动作及脚下步伐较为单一,在完成方面我国选择难度动作的分值较高但完成得分相对较低,完成质量较差。(5)我国混双和三人项目仅有难度分较高,在艺术编排与完成质量方面相比意大利队与俄罗斯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国三人项目与冠军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我国冠军五人项目艺术编排与难度分较高,但是完成质量相对其他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该论文有图4幅,表31个,参考文献70篇。
阎安[5](2019)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严重制约了训练计划的实施和运动成绩的取得。研究者以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观察法对福建省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的损伤部位以腕关节(68%)、踝关节(58%)、腰部(54%)、膝关节(38%)最为明显,男运动员损伤部位集中在腕关节和腰部,女运动员集中在踝关节和膝关节,随着年级和运动等级的提高,损伤部位更加集中,其中腕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比例、损伤时机和损伤程度在难美项群中具有明显特点。在访谈、观察后发现,目前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原因不再局限于过度疲劳,旧伤复发,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技术错误,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等,还包括国际竞赛规则变化致使成套动作难度增大,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综合运动能力要求较高,先天体质不同致使运动损伤存在个体差异以及训练环节控制不当和某些客观因素致使运动损伤风险增高。为此,研究者针对损伤现状结合前期调查及问题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学习有效沟通,增加团队之间的交流,研发训练辅助器材,推广运动护具,普及急性损伤的应急治疗措施和慢性损伤的治疗方法,研制普及运动员专用药物;教练员与运动员明确角色定位;明确项目特点以及选材范围,合理搭配比赛阵容。
蒋恒[6](2019)在《基于竞赛规则的演进对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竞争态势的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体操联合会健美操委员会规定竞技健美操每4年为一个竞赛周期,新旧周期交替之际根据当前的竞争态势修订新周期的竞赛规则,2013-2016评分规则将集体六人改为集体五人,五人项目由此诞生。随着竞技健美操的迅速发展,2017-2020评分规则中细化的评分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成套动作评分的公平性,同时在难度动作、操化内容、托举配合等方面带来诸多新的挑战,竞技健美操项目从此开启新征程。本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比分析2013-2016和2017-2020评分规则,通晓新规则对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要求,将权威赛事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五人项目前八名队伍成套内容作为研究样本,明确新周期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方向,掌握当前国际竞争态势,发现成套动作创编的优势与不足,为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成套动作的发展与创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竞技能力,2017-2020评分规则将成套时间缩短,集体项目三人、五人成套动作中规定难度数量减少,并允许出现难度动作缺组现象。各组别难度动作数量的变化为难度动作的发展带来动力,托举配合次数减少为高难度托举配合提供良机,技巧动作的组成动作连接组合可作为加分点。2、新周期评分规则进一步加强裁判员公平公正性的要求,对成套动作中的操化、托举配合、过渡连接等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详细的评分标准是成套动作评分方式的巨大的突破,明确的量化评分内容增强了竞技健美操项目良性发展的动力,加快竞技健美操项目向“难”与“美”方向发展的速度。3、竞技健美操集体五人项目难度动作分值的选用范围为0.5-1.0分,其中分值为0.6-0.8分的难度动作选用频率最高,高频难度的特征主要包括易完成、分值高、观赏性高等。男子五人有效难度分值计算方式没有竞争优势,只能依靠绝对的实力来得到有效难度分值,因此最高分值为1.0分的难度动作都出现在男子五人成套动作中。4、竞技健美操集体五人项目操化单元的数量为8-10个,2017-2020评分规则提升了操化内容的复杂性和观赏性要求,集体项目要以表现操化动作的多样性和一致性为目标,但操化单元分布的不均衡会降低成套动作的观赏效果。托举配合的创编要具有勇于创新的理念,明确项目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避免出现对评分规则解读的偏差,更要注重整个托举配合动作难易的均衡分布。
李松[7](2019)在《我国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肢体语言的健美表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体育项目。它起源于生活,起源于人类对人体健与美的追求。健美操不仅秉承了体育中的“健”和“力”,更强调艺术中的“美”。其将人体语言艺术和体育健、美融为一体,使健美操成为一个极具健和美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健”与“美”的承载体,并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在健身功能与审美性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每个项目能够单独立项必然由其存在之特色。若依形式美、肌肉美、力量美、线条美来定义健美操之美的话那么其美不过健身健美;若以身体美,柔软美、艺术美来定义那么健美操美不过艺术体操;若以内涵美、形态美、韵律美、曲线美、意象美那健美操美不过舞蹈;若以速度美、爆发美那健美操美不过田径项目;若以优雅美、线条美其美不过芭蕾;若以难度美、控制美其又美不过体操。那么,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健美表达的体现将是健美操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我国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及其肢体语言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18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暨联赛总决赛”的22名裁判员和42名教练员以及140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影像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肢体语言健美表达问题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肢体语言为健美操健美表达的载体,健美操健美表达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健美操之“健”与“美”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健美操之美和健美操之健虽为两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表达过程中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存在的。(2)建立了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健美表达指标,最终26项指标确定为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健美表达评价指标。健美操之“健”、“美”可以通过26项指标展现,26项指标分别为:艺术美、创造美、健康美、融合美、内蕴美、表现美、形体美、色彩美、音乐美、结构美、造型美、服装美、姿态美、体质美、素质美、气质美、动态力量美、静态力量美、动作幅度美、力量软度美、难度美、肌肉形态美、肌肉线条美、形体健美、人文美、境界美。(3)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健美表达包含:艺术表现美、力量展现美、内涵美、运动美、形式美、身体美、人文境界美、难度美,这8个主要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11.657%、11.192%、10.741%、10.559%、9.812%、9.174%、7.578%、4.464%。(4)裁判员和教练员在“表现美”的认知情况上存在差异,裁判员和运动员在“艺术美、创造美、表现美、色彩美、境界美”的认知情况上存在差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健美表达的认知情况上无明显差异即不受身份差异影响;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除以上几项健美表达指标外其余健美表达指标不受身份差异影响。(5)裁判员对健美表达认知情况不受性别影响,教练员在健美表达“创造美、静态力量美”的认知情况受性别影响存在显着差异,运动员在健美表达“表现美、结构美、境界美”的认知情况受性别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教练员和运动员除以上几项健美表达指标外其余健美表达指标不受性别差异影响。(6)裁判员在健美表达认知情况上不受裁判级别影响;教练员在健美表达“动作幅度美”的认知情况受运动级别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其他健美表达指标不受教练员级别差异影响;运动员在健美表达认知情况上不受运动级别影响。
刘波[8](2019)在《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竞技健美操混双作为其竞赛中的一个单项,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不仅要展现高超的技艺,更是要充分的表达两性之美。竞技健美操自引进国门以来,经过我国几代健美操人的辛勤滋养,其各个单项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我国混双在历届大赛上的竞赛成绩与五人操、三人操的霸主地位相比上下波动较大。并且,在科研方面,国内单独对混双进行研究的文献量较低。因此,对竞技健美操混双进行研究,在弥补其科研量和促进其项目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周期评分规则的实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弥补我国混双的不足,进一步促进我国混双项目的发展,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为研究方法,对比总结新规则的变化特点,结合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混双前八名和2018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成年组健将组混双前八名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选用概况,探析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竞技健美操混双在难度动作选用、创新及训练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新规则在难度内容上的调整与修改使混双在高分值难度动作的选用上受制于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因素将会减弱,且对高分值难度动作的选用将会集中在A组和C组难度,以及D组的依柳辛和水平控腿立转类难度。(2)混双在成套中对各组难度的选用,在数量上将以近似A:B:C:D=2:0:5:2的形式出现,C组难度依然为选用的主流,更多的是以连接的形式出现。(3)混双在成套动作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加分,趋于编排两个组合难度,难度组合向多样化、高难化方向发展。(4)新规则在难度方面不仅取消半周转体难度,而且激励组合难度的运用,对难度动作的完成要求更严格,保证难度完成质量的前提下难度转体技术和连接技术将是混双难度动作训练的重点。
彭宇丹[9](2018)在《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竞技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十届世界运动会于2017年7月在波兰落下帷幕,这是继《2017-2020周期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颁布之后首次有氧舞蹈国际级比赛。在2017版规则导向下,本文对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竞技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4支决赛队伍韩国队、俄罗斯队、匈牙利队和中国队的成套动作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艺术评定内容和完成情况两大方面对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中的音乐的选择与结构、舞蹈内容、主体内容,空间和队形、艺术性、技术技巧、一致性进行全面剖析,归纳总结中国队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的问题与不足,提炼2017版规则导向下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有氧舞蹈成套创编理论体系,促进国内有氧舞蹈项目的国际性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研究表明:1.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表达方式多元化。成套动作由过去健美操基本步伐加上手臂动作组合的单调陈旧的操化动作发展成为融入丰富舞蹈元素的极具表演性和流动性的操舞动作。2.成套动作主题风格和主题情节显着化和情节化。4支决赛队伍均展示了具有主题风格和表演特点的成套动作,但是有队伍的主题风格仍不够鲜明。3.第二风格舞蹈内容的明确化。街舞被规定为第二风格舞蹈,但运动员对街舞动作的演绎稍显生硬,未表达出街舞极具张力和冲击力的风格特征。4.音乐类型多样化、音乐剪辑专业化。成套动作的主旋律和第二风格音乐多以国际流行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主体音乐与第二风格音乐衔接自然、流畅、无痕迹。5.过渡连接动作、动力性配合和托举动作复杂化。技巧动作和技巧组合在过渡连接中的使用增加成套动作的感染力,虽然新规则未规定必须使用托举动作,但是4支决赛队伍均使用了复合性托举以提升成套动作艺术价值。6.成套动作的完成呈现规格化。男女运动员比例不再是影响比赛成绩的绝对因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成套动作的创编的主题性和故事性。力求音乐风格、操舞动作、主体内容、舞蹈动作与成套动作的主题高度一致,贯穿始终,并向主题情节发展,进而增加有氧舞蹈项目的表演性和观赏性。2.选择具有强劲艺术感染力和节奏鲜明的音乐,提高音乐剪辑水平的专业性和独创性,确保主旋律与第二风格音乐的衔接自然流畅,用音乐表达动作,烘托主题并促进成套动作在形式上的连贯性及整体性。3.第二风格舞蹈内容街舞舞种的选择及动作设计应符合运动员的个性及特点,根据运动员的个性适应性,量身定制街舞动作组合,以利于完美呈现成套动作主题的完整性。4.运用芭蕾基训及街舞基本功训练,培养运动员舞感,提高运动员协调能力、肢体表达能力和舞蹈感知能力,增强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性。5.在成套动作中有效使用创新性和复杂性的过渡连接动作、动力性配合和托举动作,以提高观赏价值。6.以新规则为导向,优化有氧舞蹈教练员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教练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训练方法,提高艺术编排的创新能力,以创编出更为新颖的成套动作。
于巍[10](2017)在《中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历史沿革及发展走向研究 ——基于国际接轨后评分规则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竞技健美操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竞赛项目发展至今已近20年历史,它源于大众健美操,其后伴随各国际组织的成立,制定相应的竞赛规则,举办各种规模的国际赛事,使之迅速超越大众健美操范畴,不断向人体极限挑战,逐歩发展成为以竞赛为目的的竞技健美操,且随着每四年一次的规则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在竞技发展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教练员的训练水平还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己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世界在发展,规则还在变,所以要求竞技健美操项目必须在规则导向下呈现更高水平、更高要求,继续前进、继续发展。我们俗称的世界健美操三大组织由世界健美操冠军联合会(ANAC)、国际健美操联合会(IAF)、国际体操联合会(FIG)组成,在国际上对于健美操项目有着较大的影响。FIG由1994年接受健美操为其所属的委员会,并从1995年开始每年举办FIG健美操世界锦标赛;同时每四年一版的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也由FIG负责制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法,主要通过对各版规则的比较分析,发现新规则变化之处的同时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发现:引领世界竞技健美操的发展方向是FIG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发展目标,比赛的公平性和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一直是FIG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发展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我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与国际接轨后参加的7——14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比赛情况,探究未来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的发展走向体现在:艺术评分导向下更加重视音乐的选择与动作的结合,更加重视场地空间的使用和队形变换,集体项目中更加重视同伴之间的合作;完成评分导向下训练过程更加科学化,训练分工更加精细化,训练手段更加多样化,训练目标更加全面化;难度评分导向下突出健美操项目难度动作特征,难度连接呈现多样化,托举动作逐渐发展成为难度动作。
二、竞技健美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竞技健美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层面: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
1.1.2 社会层面:规则引领武术运动技术走向 |
1.1.3 项目层面:规则助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体育竞赛规则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难美项目竞赛规则的研究 |
2.3 关于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研究 |
2.3.1 对“国际竞赛规则”的研究 |
2.3.2 对“国内竞赛规则”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对比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4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 |
4.1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发展的历史沿革 |
4.1.1 初步形成阶段(1923——1980 年) |
4.1.2 逐渐完善阶段(1981——1995 年) |
4.1.3 稳步发展阶段(1996——至今) |
4.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演变的内容解析 |
4.2.1 竞赛项目与年龄分组的演变分析 |
4.2.2 裁判组别与评分方式的演变分析 |
4.2.3 竞赛设施标准与服装的演变分析 |
4.2.4 评分标准与评分内容的演变分析 |
4.3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演变的动力因素 |
4.3.1 本体诉求:技术水平发展的推动 |
4.3.2 内在主导:规则自身发展的需要 |
4.3.3 内在驱动:国际化与科技发展的推进 |
4.3.4 外在推动:人为因素与观赏性的需求 |
5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存在的问题 |
5.1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修订的现实问题 |
5.1.1 国内外竞赛规则的差异性 |
5.1.2 规则修订的周期性不稳定 |
5.1.3 规则内容的设置过于繁琐 |
5.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体系的问题 |
5.2.1 裁判员监督机制与选拔机制弱化 |
5.2.2 器械标准与技术评价设备的短缺 |
5.2.3 评分标准与评分操作过程不完善 |
6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优化策略 |
6.1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修订方面的优化 |
6.1.1 统一国内外的规则标准 |
6.1.2 注重规则修订的周期性 |
6.1.3 实现规则内容的简易化 |
6.2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体系的优化 |
6.2.1 裁判监督机制与选拔机制的优化 |
6.2.2 器械标准与技术评价设备的优化 |
6.2.3 评分标准与评分操作过程的优化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件 |
(2)2017-2020规则下高校健美操五人操难度动作选择与创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有关健美操难度动作体系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
1.3.1.1 难度组别的形成与难度数量的变化 |
1.3.1.2 难度组合连接的出现与难度编排特点的演化 |
1.3.2 有关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研究 |
1.3.2.1 有关难度的选用特征相关研究 |
1.3.2.2 有关难度的训练方法及技术分析相关研究 |
1.3.2.3 有关五人操(集体操)创编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专家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017-2020版竞赛规则难度动作调整修订概述 |
3.1.1 难度动作规定性调整 |
3.1.2 难度动作选择性调整 |
3.2 竞技健美操五人操项目难度动作选择创编特征对比分析 |
3.2.1 难度动作组别及根命组对比分析 |
3.2.2 难度动作分值对比分析 |
3.2.3 难度动作组合及难度技巧组合分析 |
3.2.4 选用不一致难度动作分析 |
3.2.5 难度动作布局分析 |
3.3 竞技健美操五人操项目难度动作创编对难度动作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 |
3.3.1 难度编排分值与难度实际得分分析 |
3.3.2 难度创编对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对比分析 |
3.3.3 难度创编对难度动作完成一致性的对比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第十五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健美操成套动作中内容编排的相关研究述评 |
2.1.2 健美操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的相关研究述评 |
2.1.3 健美操成套动作中操化动作的相关研究述评 |
2.1.4 健美操成套动作中主体内容的相关研究述评 |
2.1.5 评分规则对难度动作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述评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决赛成绩分析 |
4.2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难度动作分析 |
4.2.1 难度动作选取的分析 |
4.2.2 难度分值选用的分析 |
4.2.3 难度组合运用的分析 |
4.2.4 难度时间分配的分析 |
4.3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操化内容分析 |
4.3.1 操化动作的单元组合分析 |
4.3.2 操化动作的步伐组合分析 |
4.3.3 操化动作的手臂组合分析 |
4.4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主体内容分析 |
4.5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空间运用分析 |
4.6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完成质量分析 |
4.7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创新内容分析 |
4.8 第15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前八名成套动作音乐风格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关于竞技健美操规则的研究 |
2.3 关于竞技健美操艺术编排的研究 |
2.4 关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研究 |
2.5 关于竞技健美操托举动作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的解析 |
4.2 第十五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混双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
4.3 第十五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三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
4.4 第十五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五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2.1.1 竞技健美操 |
2.1.2 运动损伤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2.2.2 同项群中其他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福建省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现状与分析 |
4.1 基本信息情况 |
4.1.1 性别与年级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2 运动等级与训练年长、训练动机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3 运动经历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4 近期参赛项目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 运动损伤情况及分析 |
4.2.1 损伤时机情况与分析 |
4.2.2 损伤部位情况 |
4.2.3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现状 |
4.3 小结 |
5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致因分析 |
5.1 国际竞赛规则变化致使成套动作强度增大 |
5.2 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综合运动能力要求更高 |
5.2.1 难度动作特点 |
5.2.2 操化动作特点 |
5.2.3 托举动作特点 |
5.2.4 过渡动作特点 |
5.3 训练环节控制不当致使损伤风险提高 |
5.3.1 准备活动环节 |
5.3.2 训练主体环节 |
5.4 先天体质不同致使运动损伤存在个体化差异 |
5.5 其他因素致使运动损伤机率增大 |
6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的对策分析 |
6.1 落实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手段 |
6.1.1 运动损伤的预防 |
6.1.2 运动损伤的治疗 |
6.2 教练员与运动员明确角色定位 |
6.3 明确项目特点及其选材范围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问卷 |
附表2 专家访谈纲要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基于竞赛规则的演进对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竞争态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新周期竞赛规则关于集体项目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
4.2 第15 届世锦赛五人项目难度编排的分析 |
4.3 第15 届世锦赛五人项目艺术创编的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我国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肢体语言的健美表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健美操的发展历程 |
2.1.1 国外健美操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健美操的发展历程 |
2.2 关于体育美学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体育美学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体育美学的相关研究 |
2.3 健美操健美表达的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2.5 核心概念界定 |
2.5.1 健美操与竞技健美操 |
2.5.2 肢体与肢体语言 |
2.5.3 健美与健美表达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影像资料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健美操美学本质与健美表达指标确定 |
4.1.1 健美操运动美学本质 |
4.1.2 健美表达指标筛选 |
4.2 健美表达与肢体语言 |
4.2.1 健美表达与肢体语言的相互关系 |
4.2.2 健美操之“健”与肢体语言的相互关系 |
4.2.3 健美操之“美”与肢体语言的相互关系 |
4.3 健美表达因子分析 |
4.3.1 因子分析统计学基础 |
4.3.2 健美表达指标因子分析 |
4.3.3 健美表达主因子分析 |
4.4 影响健美表达因素分析 |
4.4.1 身份差异对健美表达影响分析 |
4.4.2 性别差异对健美表达影响分析 |
4.4.3 级别差异对健美表达的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专家信息表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C 裁判员调查问卷 |
附录D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E 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F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G 与导师在福建.厦门调研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文献综述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国内关于竞技健美操规则的研究现状 |
1.5.3 国内关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研究现状 |
1.5.4 国内关于竞技健美操混双项目的研究现状 |
1.5.5 国外关于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中难度动作变化的研究 |
3.1.1 2017版评分规则中动力性力量(A组)难度动作的变化特点 |
3.1.2 2017版评分规则中静力性力量(B组)难度动作的变化特点 |
3.1.3 2017版评分规则中跳与跃(C组)难度动作的变化特点 |
3.1.4 2017版评分规则中平衡与柔韧(D组)难度动作的变化特点 |
3.1.5 2017版评分规则对成套动作中难度内容的特殊要求变化特点 |
3.2 新规则导向下国内外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2.1 国内外混双成套动作中动力性力量(A组)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2.2 国内外混双成套动作中静力性力量(B组)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2.3 国内外混双成套动作中跳与跃(C组)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2.4 国内外混双成套动作中平衡与柔韧(D组)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2.5 国内外混双成套动作中组合难度动作对比分析 |
3.3 新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发展趋势 |
3.3.1 受制女运动员因素减弱且高分值难度动作选用呈上升趋势 |
3.3.2 C组难度依然为选用主流且特征难度更加明显 |
3.3.3 组合难度动作多样化且高难化 |
3.4 新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训练对策 |
3.4.1 男女均要兼顾,难度重完成保质量 |
3.4.2 狠抓主流难度,提升优势难度动作 |
3.4.3 提升转体技术,创新编排组合难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竞技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有氧舞蹈项目发展的需要 |
1.1.2 规则变化的需要 |
1.1.3 我国有氧舞蹈项目发展的需要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 |
2.1.1 竞技健美操的概念 |
2.1.2 有氧舞蹈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难美项群成套动作研究 |
2.2.2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编排研究 |
2.2.3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技术动作研究 |
2.2.4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艺术性研究 |
2.2.5 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完成研究 |
2.2.6 有氧舞蹈成套动作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影像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比较研究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2017 版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有氧舞蹈项目评定内容的变化 |
4.1.1 艺术评定内容的变化 |
4.1.2 完成评定内容的变化 |
4.1.3 难度评定内容的变化 |
4.2 第十届世运会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成绩分析 |
4.2.1 艺术成绩分析 |
4.2.2 完成成绩分析 |
4.3 第十届世运会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分析 |
4.3.1 成套动作艺术评分内容分析 |
4.3.1.1 音乐选择与使用分析 |
4.3.1.2 舞蹈内容分析 |
4.3.1.3 主体内容分析 |
4.3.1.4 空间与队形分析 |
4.3.1.5 成套动作艺术性分析 |
4.3.2 第十届世运会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完成情况分析 |
4.3.2.1 技术技巧分析 |
4.3.2.2 成套动作一致性分析 |
4.5 第十届世运会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的特征 |
4.5.1 操舞动作的表演性和流动性 |
4.5.2 成套动作的主题风格和主题情节的戏剧性和独创性 |
4.5.3 第二风格街舞风格特征的显着性和典型性 |
4.5.4 音乐的多样性和连贯性 |
4.5.5 过渡连接动作及托举动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
4.5.6 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
4.6 第十届世运会竞技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中国队的相关问题分析 |
4.7 2017版规则导向下有氧舞蹈成套动作的发展趋势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中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历史沿革及发展走向研究 ——基于国际接轨后评分规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比较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国际接轨后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4.1.1 2001—2004 评分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4.1.2 2005—2008 评分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4.1.3 2009—2012 评分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4.1.4 2013—2016 评分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4.1.5 2017—2020 评分规则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4.2 中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历史沿革 |
4.2.1 萌芽期(2001——2002) |
4.2.2 生长期(2003——2004) |
4.2.3 壮大期(2005——2006) |
4.2.4 成熟期(2007——至今) |
4.3 中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发展走向 |
4.3.1 艺术评分导向下成套编创发展走向 |
4.3.2 完成评分导向下成套训练发展走向 |
4.3.3 难度评分导向下难度选择发展走向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竞技健美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演变与优化策略研究[D]. 刘之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2017-2020规则下高校健美操五人操难度动作选择与创编运用研究[D]. 张权.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3]第十五届健美操世锦赛男子单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 李军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第15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集体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D]. 艾金政.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D]. 阎安. 厦门大学, 2019(08)
- [6]基于竞赛规则的演进对竞技健美操五人项目竞争态势的研究[D]. 蒋恒.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2)
- [7]我国男子单人竞技健美操肢体语言的健美表达问题研究[D]. 李松. 广州体育学院, 2019(09)
- [8]新规则下竞技健美操混双难度动作发展趋势研究[D]. 刘波.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 [9]第十届世界运动会竞技健美操有氧舞蹈项目成套动作分析[D]. 彭宇丹.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10]中国竞技健美操集体项目历史沿革及发展走向研究 ——基于国际接轨后评分规则变化[D]. 于巍.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7(02)
标签:健美操论文; 有氧舞蹈论文; 竞技健美操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