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温肝片治疗不明型慢性肝炎240例临床观察

自制温肝片治疗不明型慢性肝炎240例临床观察

一、自制稳肝片治疗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患者24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陶抒瑶,宁玲,李红,李青[1](2018)在《无证可辨新认识及对策》文中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但因中医发展历史久远,在传承方面受到一定挫折,同时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证可辨"越来越受到中医医务人员的关注,比如肝炎、糖尿病等。其为中医辨证施治带来极大困扰。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困扰,近些年人们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微观辨证"已成为热议的话题。通过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无证可辨新认识,望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牟德英[2](2018)在《基于“主客交”理论的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Th17/Treg平衡的调控》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基于“主客交”理论的加减三甲散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从免疫学的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探索“主客交”理论的实证依据,丰富“主客交”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取猪血清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加减三甲散干预,并以复方鳖甲软肝片做对照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了解大鼠肝纤维化程度。2.以RT-PCR法检测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和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基因表达水平,比较RORγt/Foxp3比值的变化;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Th17细胞的相关因子IL-6,IL-17,IL-21、IL-23及Treg细胞相关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比较Th17和Treg细胞因子比值的变化。结果:1.病理学观察正常组无纤维化改变,模型组中央静脉及汇管区显着纤维组织增生,加减三甲散组及鳖甲软肝片组纤维化程度低于模型组;模型组的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较正常组显着增大(P<0.01),加减三甲散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小(P<0.01)),较正常组显着增大((P<0.01),较鳖甲片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肝功能指标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的ALT、AST显着升高(P<0.01);相对于模型组,加减三甲散组的ALT、AST显着降低(P<0.01),与鳖甲片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的ALB,TP无显着差异(P>0.05)。3.肝纤维化指标模型组的各项纤维化指标较正常组显着增高(P<0.01);相对于模型组,三甲散组LN、PCⅢ、HA显着下降(p<0.01或p<0.05),Ⅳ-C无显着变化(P>0.05),三甲散组与鳖甲片组LN、Ⅳ-C、PCⅢ、HA无显着差异(P>0.05)。3.血液流变学指标模型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血浆粘度无显着变化(P>0.05);三甲散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血浆粘度无显着变化(P>0.05)。三甲散组与鳖甲片组所有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4.Th17/Treg相关检测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的RORγt、Foxp3、IL-10、IL-6、IL-17、IL-21、IL-23均显着增高,RORγt/Foxp3,IL-6/TGF-β,IL-17/TGF-β,IL-6/IL-10,IL-17/IL-10显着增高((P<0.01);相对于模型组,三甲散组的RORγt、Foxp3、IL-10、IL-6、IL-17、IL-21、IL-23显着降低,RORγt/Foxp3,IL-6/TGF-β,IL-17/TGF-β,IL-6/IL-10,IL-17/IL-10显着降低((P<0.01),相对于鳖甲片组,三甲散组的IL-17,IL-17/TGF-β显着降低,IL-21显着升高(P<0.05)。结论:1.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可成功复制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2.加减三甲散中药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善大鼠肝功能,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减轻肝纤维化程度。3.肝纤维化大鼠体内以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为优势,提示Th17/Treg平衡失控,偏向于Th17。4.加减三甲散可下调大鼠肝组织中Th17及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使Th17/Treg平衡偏于Treg方向发展,有利于肝纤维化的控制及逆转。

刘雨香[3](2018)在《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对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这6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所得文献筛选后,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对所得结果分析讨论后得到最终结论。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721篇,经纳入排除后最终筛选出51篇。其中4篇采取中医药治疗,8篇采取中医药联合常规治疗,27篇采用中医药联合NAs治疗,4篇采取中医药联合干扰素治疗,8篇采取中医药+NAs+常规治疗。可以看出单独使用中医药疗法较少,大部分为联合用药。对不同治疗手段结局指标分析结果为:中医药疗法和不治疗相比,可以促进CD4+Th细胞向Th1分化。中医药疗法和常规保肝治疗相比,中医药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的效果较好。中医药治疗和NAS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提高CD4+T细胞和IL-2水平效果较好,但是在降低CD8+T细胞水平方面,还是NAs效果好。中医药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促进CD4+Th细胞向Treg分化的效果好,从而缓解肝脏炎症。干扰素促进CD4+Th细胞向Th1分化的效果好,可以帮助病毒的清除。中医药+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在提高DC表达,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促进Treg分化方面有优势,但是对Th1和Th17的分化方面,二者没有差异。中医药+NAs和NAs治疗相比,可以提高固有免疫,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促进Th1分化,降低Treg表达,降低炎症因子,促进病毒清除。中医药+干扰素和干扰素治疗相比,在提高DC细胞表达,促进Th1转化方面效果较好,但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二者没有差别。中医药+NAs+常规和NAs+常规治疗相比,在改善T细胞亚群失衡,促进Th1分化,抑制Th2、Treg分化,降低免疫球蛋白和提高补体水平方面疗效较好,NK细胞活性改变方面,二者疗效没有差异。结论1.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2.中医药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3.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方面,中医药疗法相比于不治疗、常规保肝治疗、NAs治疗有优势,但与干扰素对比则二者疗效差别不大;4.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以促进病毒的清除,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赵琪[4](2017)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B超分级、FAI值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肝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超声分级、脂肪衰减参数关联性分析,探讨各项指标在中医各证型中变化规律,深化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客观认识及评估。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武汉市协和医院体检中心21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100例检查无脂肪肝患者,所有体检患者均无特殊既往史。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饮食习惯、运动、肝功能(ALT、AST、ALP、GGT)、血脂(CHOL、TG、HDL、LDL)、肾功能(BUN、Cr、UA)、乙肝5项、丙肝抗体检测、空腹血糖(FPG)、肝脏超声结果、Fibro Touch检查脂肪衰减参数(FAI值)、肝纤维化评估值等,按照2011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通过对21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100例正常人的一般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及Fibro Touch检测值及超声严重程度分级,统计结果分析如下:(1)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病的各证型之间,男女比例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MI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这21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占71.9%。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证型生化指标变化规律:各组间生化指标中ALT、AST、GGT、TBIL、DBIL、CHOL、TG、FAI、肝纤维化预估值存在差异。痰瘀互结组伴有LDL升高,痰湿内阻证可伴有UA升高,湿热内蕴组常伴有TBIL升高。(3)21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肝郁气滞型以轻度为主,占81.8%;痰湿内阻型以中度为主,占33.3%;痰瘀互结型以重度为主,占52.2%。(4)不同超声分级中各指标变化规律,中重度组在ALT、AST、GGT、CHOL、TG、FAI、FBG、BUA、BMI及肝脏硬度值均较轻度组有所升高。(5)Spearman分析发现相关观察指标与中医证型间关系分析由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得出:rTG>r肝硬度值>rFAI>rAST>rALT>rCHOL>rGGT>rTBIL,结果分析ALT、AST、TBIL、GGT、肝硬度值、CHOL、TG、FAI与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其他指标好,且成正相关,结果显示TG关系最大,此结果与前人研究相一致。(6)分析中FAI与超声之间存在显着线性相关r=0.887,且利用((ROC曲线)评估Fibro Touch诊断脂肪肝ROC下曲线面积为0.946,95%可信区间[0.917,0.974],Fibro Touch检测NAFLD与超声检查技术相比,准确度较高,可以作为新的临床评价NAFLD的技术。同时不同中医证型间FAI存在差异,FAI值评估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证。(7)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及正常对照组的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与BMI指数均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的减肥方法及增强体育锻炼已显得尤为重要。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功、血脂、脂肪肝超声分级、FAI值在其中医证型中,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加深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程德美[5](2017)在《肝乐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对肝乐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在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临床治疗中作用研究,观察肝乐颗粒对慢乙肝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肝乐颗粒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肝乐颗粒在慢乙肝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乙肝提供新的治疗策略,为今后中医临床优化治疗慢乙肝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科学依据。2方法选取60名慢性HBV感染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予恩替卡韦联合肝乐颗粒治疗,对照组仅予恩替卡韦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w、治疗48w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肝功能(ALT、AST、GGT、AKP、TBIL、ALB)、HBsAg、HBV DNA、肝纤四项(HA、LN、PⅢNP、CⅣ)及相关安全性指标。评估肝乐颗粒治疗慢乙肝的即时疗效。3结果3.1两组治疗后均可明显改善患者总体中医证候,且治疗48w后明显优于治疗24w后(P<0.01);两组对比,治疗组对总体中医证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2治疗组治疗24w及48w后在所有症状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4w后与治疗48w后比较,治疗48w后在胸胁胀痛、纳差、胃脘胀满、口淡、便溏、嗳气、乳房胀痛改善优于治疗24w后(P<0.05),在善太息、乏力、舌脉方面无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对照组治疗24w后,除乳房胀痛外(P>0.05),其他症状改善优于未治疗前(P<0.05);治疗48w后所有症状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4w后与治疗48w后比较,治疗48w后除舌脉外(P>0.05),其他症状改善优于治疗24w后(P<0.05)。3.4两组治疗24w后比较,治疗组在善太息、胃脘胀满、乏力、口淡、便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胸胁胀痛、纳差、嗳气、乳房胀痛、舌脉方面无可比性(P>0.05);治疗48w后比较,治疗组在善太息、胃脘胀满、乏力、口淡、便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胸胁胀满、纳差、嗳气、乳房胀痛、舌脉方面无可比性(P>0.05)。3.5治疗24w及48w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6治疗组治疗24w及48w后在各个实验室指标方面改善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24w与治疗48w后比较,治疗48w后ALB、HBsAg、肝纤四项方面改善优于治疗24w后(P<0.05)。3.7对照组治疗24w及48w后在各个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24w与治疗48w后比较,治疗48w后HBsAg、肝纤四项改善优于治疗24w后(P<0.05)。3.8两组治疗24w后比较,治疗组在肝纤四项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w后比较,治疗组在肝纤四项及TBIL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9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在医学参考值范围内波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4.1在西医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肝乐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肝乐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4.2肝乐颗粒可降低患者TBIL及肝纤四项指标,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4.3肝乐颗粒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冯华[6](2016)在《归脾汤治疗丙肝长效干扰素抗病毒后血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及用药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评价归脾汤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及丙肝肝硬化代偿期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血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意在为归脾汤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或丙肝肝硬化代偿期,运用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血细胞减少症,且中医辨证符合心脾两虚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门诊和住院部病例。共纳入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基础治疗适应症,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的基础治疗;此外,治疗组给予归脾汤方加减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可君片口服,疗程均为12周。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常规及中医症候积分情况的变化进行疗效分析;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血压等客观指标变化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血常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EU、PLT、HGB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归脾汤可提高中性粒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利可君可提高中性粒细胞数;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归脾汤提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目疗效优于利可君。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NEU、PLT、HGB最大降低值比较:试验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的最大降低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归脾汤有改善血小板下降幅度的趋势。(2)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中医症候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归脾汤在改善患者症候方面有疗效。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神疲乏力、纳差、消瘦、失眠等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神疲乏力、纳差食少、失眠、面色萎黄无华、便溏方面的症状积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瘦、虚热、盗汗、头晕目眩等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归脾汤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纳差食少、失眠、面色萎黄无华、便溏症状方面有疗效。(3)两组患者HCV RNA转阴率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HCV RNA转阴率为80.77%,对照组HCV RNA转阴率为76.92%,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归脾汤没有促进HCV RNA转阴的作用。(4)在观察中,试验组患者在服用中药汤剂后无不适症状,尿常规、肾功能、血糖等均未出现异常改变。肝功能未出现服用中药汤剂引起的异常改变。提示归脾汤的安全性可。结论归脾汤对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代偿期长效干扰素抗病毒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优于利可君,并可改善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下降的幅度,缓解贫血状况,且对乏力、纳差、失眠、便溏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提示其对血细胞减少、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证的患者有疗效。关于归脾汤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观察,本研究中并未发现患者在使用归脾汤治疗后出现造血系统以及肝肾功能损害作用,其安全性值得肯定。尽管归脾汤并无提高HCV RNA转阴率的作用,但它对患者实验室指标、一些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无明显副作用的情况,可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7](2013)在《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应用抗病毒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因为病毒的变异性比较高,而且抗病毒药的副作用也不少。近年来中医药对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辨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A.研究背景慢性丙型肝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是引起肝硬化、肝癌主要原因之一,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是影响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西药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标准方案,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大优势。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B.研究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明确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治肝纤维化及癌变,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C.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肝脾B超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中药基本方,每天1剂,每天两次(中药基本方组成:黄芪15g、白术15g、栀子15g、苦参15g、胡黄连6g)对照组(西医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D.研究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整体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研究中药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疗效比对照组单纯用干扰素疗效较佳。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明显着差:。治疗组30例,有效27例(9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有效24例(7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2.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分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腹胀、黄疸、口干口苦、肝脾肿大、怯冷或热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差、便溏、胁痛、腰膝酸软症状有非常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908>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817,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症状积分转化率数高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3.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肝脏炎症,恢复肝功能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T、AST、GGT 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B、GLB、TBlil、DBlil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B、GLB、TBlil、DBlil无明显改善。由治疗组的肝功能均数28.416<对照组的肝功能均数52.9814,可以认为治疗组的肝功能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肝功能。4.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血常规指标: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有显着改善,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5.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病毒定量HCV-RNA,抑制病毒复制:治疗前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明显差异。由治疗组的病毒定量均数1000<对照组的病毒定量均数2018,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病毒定量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病毒定量。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过程中亦无研究对象失访,表明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依从性好。治疗中、治疗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E.研究结论:论文通过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乏力、腹胀、纳差、黄疸、口干口苦、便溏、胁痛腰膝酸软、怯冷或热症状,肝功能、病毒定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癌,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是一种方便、无毒、无副作用的方法。

夏克平,王化猛[8](2010)在《论有无辨证的确立》文中提出中医传统诊断方法在治未病方面凸显出诸多缺陷,已无法完全满足中医临床需求。为此文中提出有无辨证体系。该体系是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辩证观和《内经》治未病思想以及有无说为理论基础,将中医宏观诊断和现代微观检查技术相结合,在八纲辨证辨已病的同时强调辨识人体的未病状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属已病之"有证"范畴;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均归属于未病之"无证";有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十纲共为中医辨证的纲领,有无则为十纲辨证的总纲。既是对八纲辨证的补充,同时又涵盖了八纲辨证;这就填补了目前辨证论治方法的缺陷,又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近年来中医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和突破。

夏克平,王化猛[9](2010)在《论有无辨证的确立》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传统诊断方法在未病方面显现诸多缺陷,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中医临床的需要。为此,作者创立了有无辨证体系。该体系是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将中医宏观诊断和现代微观检查技术相结合,在八纲辨证辨已病的同时强调辨识人体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五种不同层次的未病状态。既是对八纲辨证的补充,同时又涵盖了八纲辨证;填补了目前辨证论治方法的缺陷,又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近年来中医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和重大突破。

林威君[10](2010)在《台湾高雄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台湾高雄地区NAFLD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NAFLD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并进行分析,以期归纳总结出台湾高雄地区NAFLD的中医临床证候规律,以进一步指导相关的临床诊疗工作,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本研究还通过与清肝丸进行对照,对调肝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痰瘀热结型NAFL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2.内容和方法论文分为文献综述、中医临床证候研究,以及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对照研究3部分内容。2篇文献综述分别对中西医在NAFLD发病机理以及诊断治疗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其目的是充分了解现有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为更科学地制定临床调查量表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法治疗NAFLD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中医证候研究部分,通过汇总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导获得NAFLD的相关症状,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并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拟定临床调查量表。调查量表中还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烟酒嗜好、服药史、体重、身高、腰围、体重指数及中医四诊信息。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Fisher确切检验、因子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堆等统计学处理,进而得出相关结论。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法治疗NAFLD的临床对照研究部分,选取肝郁气滞、痰瘀热结型NAFL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调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则以中成药清肝丸治疗。统计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脂(TC、TG)、肝功能(ALT、AST)和B超检查等数据,将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3.1本研究共涉及NAFLD患者247例,其中男性145例,占58.704%,女性102例,占41.296%,男女比例为1:0.70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为15-8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4.64岁,高峰年龄段为30-49岁;病程最长者达15年,最短者2个月,以5-10年居多,占61.54%;而10~15年仅占14.98%。3.2在诸多与NAFLD发病相关的饮食因素中,以辛辣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油炸食品、过食肥甘等。与NAFLD相关的诸多疾病中,以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多见。3.3与NAFLD相关的主要症状和舌脉有神疲乏力,食后腹胀,面色萎黄,腰酸膝软,喜太息,溲赤,胸胁胀闷,头重如裹,眩晕,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脘胁胀痛或走窜疼痛,便溏,形体肥胖,食少纳呆,嗳气,耳鸣耳聋,夜尿频多,骨蒸潮热,便秘,性功能低下,胁肋刺痛、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苔腻,舌红,苔黄,苔白,舌淡胖齿痕,舌紫暗瘀斑,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弦,脉缓,脉虚,脉细,脉滑,脉数,脉涩。3.4对相关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12个公因子;又经复杂系统熵聚堆的方法处理,得到29组证候分类。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台湾高雄地区NAFLD的相关证型有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肾阳虚衰、脾虚湿蕴、痰瘀热结、痰湿内蕴、阴虚内热、脾肾两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肾阴亏虚、肝郁气滞、肾阴阳两虚等。3.5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法治疗NAFLD的临床研究表明,同样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为法治疗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以及血脂、肝功能、B超等均有好转,而治疗组的调肝汤加减更优于对照组的清肝丸。4.结论4.1台湾高雄地区的NAFLD病机复杂,多表现为复合证型,很少表现为单一证型。4.2 NAFLD属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主要有痰、湿、热、瘀、气滞等。台湾高雄地区的NAFLD患者在标实上主要表现为湿、热和气滞,尤以湿邪为患为主。至于本虚,台湾高雄地区的NAFLD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脾虚。4.3 NAFLD呈慢性过程,发病初期多表现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脾虚湿蕴、肝郁气滞等。随着病程的延长,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肝肾阴虚、脾肾两虚等证型逐渐增多。此外,虽然气滞血瘀和痰瘀热结等证型在台湾高雄地区NALFD的临床证型中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病程的延长,气滞血瘀和痰瘀热结所居的比例迅速上升。4.4虽然清肝丸和调肝汤加减都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为法,但在具体用药上稍有差别,调肝汤加减所选药物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更好一些,相关的药理研究成果和文献报导也证明了这一点。5.创新点5.1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运用因子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堆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了台湾高雄地区的NAFLD中医证候特点。5.2选取固定证型,以立法用药相似的中成药作为对照组,更有利于评价治疗组中药治疗NAFLD的疗效。6.存在的不足和解决的方法6.1本研究的结果与大陆地区的研究结果不完全吻合,除了台湾高雄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生活饮食习惯之外,还可能与样本量较小,病例人群比较局限有关。台湾高雄地区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调研。因此,应当扩大样本选取的范围和数量,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6.2与大陆地区相比,本研究同样存在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如痰瘀热结型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考虑采取病证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使研究结果更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6.3对调肝汤加减冶疗肝郁气滞、痰瘀热结型NAFLD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时,可以考虑进一步缩小治疗组药物与对照组药物之间的差异,从而细化具体药物对NAFLD的治疗作用。

二、自制稳肝片治疗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患者24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稳肝片治疗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患者24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无证可辨新认识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论治
2“无证可辨”的提出
3 无证可辨, 咎其原因, 多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疾病观差异
    3.2 中医传承
    3.3 证的多样性
    3.4 诊疗方式的局限性
    3.5 患者方面
4 解决对策
5 小结

(2)基于“主客交”理论的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Th17/Treg平衡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概况
        1.肝纤维化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
        2.肝纤维化发生的病因
        2.1 病毒
        2.2 酒精
        2.3 代谢异常
        2.4 药物或化学毒物
        2.5 自身免疫性肝病
        2.6 其他
        3.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3.1 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的中心环节
        3.2 肝细胞(Hepatocyte HC)损伤是诱发肝纤维化的根本原因
        3.3 枯否细胞(KC)对HSC的旁分泌激活作用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通路
        3.4 TGF-β/Smad是HSC活化的主要信号通路
        3.5 MMPs/TIMPs失衡引起ECM异常沉积形成肝纤维化
        4.肝纤维化的诊断
        4.1 临床评估
        4.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4.3 血清学诊断
        4.3.1 直接指标
        4.3.2 间接指标
        4.3.3 血清生化标志物数学诊断模式
        4.4 影像学诊断
        5.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
        5.1 病因治疗
        5.2 抗炎/保护肝细胞
        5.3 针对HSCs的治疗
        5.4 调节ECM
        5.5 其他
    二、Th17/Treg平衡与肝纤维化
        1.关于Th17细胞
        1.1 Th17细胞的发现及生物学效应
        1.2 Th17细胞的分化及关键转录因子
        1.3 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2.关于Treg细胞
        2.1 Treg细胞的发现及生物学效应
        2.2 Treg细胞的分化及关键转录因子
        2.3 Treg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3.关于Th17/Treg平衡及调控
        3.1 Th17/Treg平衡的意义
        3.2 Th17/Treg平衡的调控
        4.Th17/Treg与肝纤维化
        4.1 Th17/Treg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纤维化
        4.2 Th17/Treg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纤维化
        4.3 Th17/Treg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性肝纤维化
        4.4 Th17/Treg与酒精性肝纤维化
        4.5 Th17/Treg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三、传统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概况
        1.肝纤维化的病名
        2.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2.1 正气不足为发病基础
        2.2 湿热疫毒为病理因素
        2.3 “瘀血内阻”为病理特征
        2.4 正虚邪恋为最终转归
        3.肝纤维化的辨证及治疗
        3.1 初期重在清热解毒祛湿
        3.2 后期注重养肝健脾益肾
        3.3 活血化瘀贯穿始末
    四、“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1.“主客交”原文研读
        1.1 病因
        1.2 失治误治情况
        1.3 “主客交”病机的提出
        1.4 “主客交”的病机特点
        1.5 “主客交”的病理特征-脉络凝瘀
        1.6 主客交的治疗
        2.主客交的理论渊源
        3.主客交的继承及发挥
        4.“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4.1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的病因一致
        4.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的病机特点相似
        4.3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相似
        4.4 基于“主客交”理论的加减三甲散治疗肝纤维化疗效确切
    五、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加减三甲散的干预作用
        1.试验材料
        1.1 动物
        1.2 药品
        1.3 试剂
        1.4 仪器
        2.试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
        2.3 给药方法
        2.4 取材
        3.检测指标及方法
        3.1 一般状况观察
        3.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肝功能相关指标检测
        3.4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3.5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4.统计方法
        5.试验结果
        5.1 动物一般表现
        5.2 肝组织病理改变
        5.3 肝功能AST、ALT、ALB、TP
        5.4 肝纤维化指标
        5.5 血液流变学结果
    实验二: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Th17/Treg平衡的调控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2.1 RT-PCR法检测RORγt及Foxp3基因表达水平
        2.2ELISA法检测TGF-β、IL-10和IL-6,IL-17、IL-21、IL-23
        3.统计方法
        4.试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RORγt、FOXP3、RORγt/FOXP3比较
        4.2 各组大鼠IL-6、IL-17、TGF-β、IL-6/TGF-β、IL-17/TGF-β比较
        4.3 各组大鼠IL-6、IL-17、IL-10、IL-6/IL-10、IL-17/IL-10比较
        4.4 各组大鼠Th17相关细胞因子IL-21、IL-23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主客交”病机理论代表方—加减三甲散分析
        1.1 加减三甲散来源及方义分析
        1.2 加减三甲散药理分析
    2.关于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复制
    3.关于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干预
        4.1 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2 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4.3 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4 对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4.5 对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5.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Th17/Treg平衡的调控作用
        5.1 对大鼠RORγt、FoxP3、RORγt/FoxP3的影响
        5.2 对大鼠IL-6、IL-17、TGF-β1、IL-6/TGF-β1、IL-17/TGF-β的影响
        5.3 对大鼠IL-6、IL-17、IL-10、IL-6/IL-10、IL-17/IL-10的影响
        5.4 对大鼠IL-21、IL-23的影响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慢性乙型肝炎现况
    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情况
        3.1 固有免疫
        3.2 适应性免疫
    4.中医不同证型免疫指标的变化
    5.西医治疗对CHB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5.1 NAs治疗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5.2 干扰素治疗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6.中医药治疗对CHB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估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文献描述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
        2.4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文献基本情况的讨论
    2.干预措施的讨论
    3.分析结果讨论
        3.1 中医药疗法和不治疗的比较
        3.2 中医药疗法和常规保肝治疗的比较
        3.3 中医药治疗和NAS治疗的比较
        3.4 中医药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的比较
        3.5 中医药+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比较
        3.6 中医药+NAs和NAs治疗的比较
        3.7 中医药+干扰素和干扰素治疗的比较
        3.8 中医药+NAs+常规和NAs+常规治疗的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B超分级、FAI值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的资料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中医证型NAFLD在一般情况及生化等客观指标上比较
        2.2 不同中医证型NAFLD与超声分级关系
        2.3 超声分级与FAI值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4 Fibro touch诊断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ROC曲线
        2.5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D)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名,病机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NAFLD证型的认识
    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
        2.1 生化指标的选择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功能的比较研究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各证型分布与血脂、血糖等研究
        2.4 NAFLD不同的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声像图之间的相关性
    3 超声技术及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非酒精脂肪中应用及相关研究
        3.1 超声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应用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3.2 不同超声程度下各生化指标之间的比较
        3.3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在脂肪肝中应用及相关研究
        3.4 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与超声检查技术的比较
    4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非酒精性脂肪肝调查表
致谢

(5)肝乐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 传统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慢乙肝的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现状
    5 肝与脾的生理、病理关系
    6 肝郁脾虚在慢乙肝治疗中的研究
    7 肝乐颗粒的方解与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归脾汤治疗丙肝长效干扰素抗病毒后血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
    1.6 病例的脱落
    1.7 中止试验的条件
    1.8 试验设计方案
    1.9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 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常规情况比较
    3.2 临床症候积分变化
    3.3 两组患者HCV RNA转阴率比较
    3.4 其他指标情况比较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西医对丙型肝炎的认识
        1.1 丙型肝炎的治疗
        1.2 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作用机制
    2.中医对丙型肝炎的认识
    3.立题依据
        3.1 丙肝干扰素抗病毒后血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的机理探讨
        3.2.从脾胃为“后天之本”“血液生化之源”论归脾汤治疗的依据
        3.3 归脾汤的相关临床应用
        3.4 归脾汤的药物配伍及现代药理研究
    4.临床资料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中医对肝胆的认识
        1. 中医学中“肝脏”的含义和实质
        2. 中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及论述
        3. 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
        4. 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密切关系
        Ⅱ. 中医对胆腑的认识
        1. 中医对胆腑含义及位置的认识
        2. 中医对胆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Ⅲ.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3.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诊断
        4.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5. 难治慢性丙型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丙型性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感染性
        4. 流行特征
        Ⅱ.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病毒学
        1. HCV分类
        2. HCV形态结构与生理性质
        3. HCV基因组结构
        4. HCV复制
        5. HCV变异
        Ⅲ.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
        Ⅳ. 慢性丙型病毒肝炎的致病机制与自然史
        1. 致病机制
        2. 自然史
        Ⅴ.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学
        1. 临床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3. 血清生化学检测
        Ⅵ. 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 基本治疗
        2. 药物治疗
        3.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策略
        4. 丙型肝炎西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Ⅰ. 研究设计
    Ⅱ. 研究方案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病历的终止条件
        5. 剔除标准
        6. 病历脱落与处理
        7. 治疗方案
        7.1 研究方法
        7.2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
        9.1. 综合疗效判定
        9.2. 抗病毒疗效评定标准
        9.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9.4.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Ⅲ.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症状分布治疗前比较
        1.4 肝功能指标治疗前比较
        1.5 病毒定量治疗前比较
        2. 治疗组、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体征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HCV-RNA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疗效
        2.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Ⅰ. 研究讨论
        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的治疗原则
        3. 研究的中药基本方药物组成与意义
        4. 西医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的疗效分析
        5.1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
        5.2 症候疗效的评价
        5.3 肝功能指标的评价
        5.4 病毒定量指标的评价
    Ⅱ. 研究的结论
    III. 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Ⅳ.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简介

(8)论有无辨证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有无辨证的概念
有无辨证确立的理论依据
有无辨证的方法与内容
    1 无中求有
        1.1 辨健康
        1.2 辨亚健康
        1.3 辨潜病
    2 有中求无
        2.1 辨前病
        2.2 辨传变
    3 未病鉴别
        3.1 健康与亚健康的鉴别
        3.2 亚健康与潜病的鉴别
        3.3 亚健康与前病的鉴别
        3.4 潜病与前病的鉴别
        3.5 前病与传变的鉴别
有无辨证确立的意义

(10)台湾高雄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
    5.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2.1 病因研究
    
2.2 病机研究
    3. 证候研究
    4. 治疗研究
    
4.1 辨证论治
    
4.2 辨病论治
    
4.3 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6. 其他疗法
    7.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中医证候量表的制定
    1. 中医证候量表的制定依据
    2. 调查表的制定要求
病例选择标准
    1. 病例诊断标准
    
1.1 临床诊断标准
    
1.2 临床分型标准
    
1.3 影像学诊断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样本来源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分析过程
    
3.1 数据整理
    
3.2 统计方法
结果
    1. NAFLD分层研究
    
1.1 一般资料情况
    
1.2 病程的分布
    
1.3 男女的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比较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饮食习惯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
    2. NAFLD的症状分布规律
    
2.1 各种症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出现的频率
    
2.2 舌脉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出现的频率
    3. 统计方法的选择
    
3.1 因子分析
    
3.2 复杂系统熵聚堆
    
3.3 因子分析与非监督复杂系统熵聚堆聚类结果的比较
    
3.4 台湾高雄地区NAFLD的证型分布
    
3.5 病情程度与证型的关系
    
3.6 病程与证型的关系
    
3.7 性别与证型的关系
    
3.8 年龄与证型的关系
讨论
    1. NAFLD症状分析
    2. NAFLD证型分析
    3. 病情程度与证型的关系
    4. 病程与证型的关系
    5. 对NAFLD中医证候特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药物对照研究 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及依据
    2.2 西医诊断标准及依据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治疗药物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自制稳肝片治疗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患者24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无证可辨新认识及对策[J]. 刘强,陶抒瑶,宁玲,李红,李青.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5)
  • [2]基于“主客交”理论的加减三甲散对肝纤维化大鼠Th17/Treg平衡的调控[D]. 牟德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D]. 刘雨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B超分级、FAI值的相关性分析[D]. 赵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肝乐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观察[D]. 程德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归脾汤治疗丙肝长效干扰素抗病毒后血细胞减少症(心脾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冯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D].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8]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 夏克平,王化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12)
  • [9]论有无辨证的确立[A]. 夏克平,王化猛. 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 2010
  • [10]台湾高雄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林威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自制温肝片治疗不明型慢性肝炎24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