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耐力素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何洋[1](2021)在《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对民航飞行学员飞行耐力素质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国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来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中国民航作为一个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具有高要求、高技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相对特殊的行业,尤其是在飞行技术人才的培训上,需要高要求的专业技能与安全性。飞行技术人才是我国实现民航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其职业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航空体育课程作为飞行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数据科学与行为工程研究院,将信息技术创新航空体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课题项目。本研究作为该项目下的子课题,基于该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做前期论证,使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结合我国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政策,转变现阶段航空体育的思想和教育观念,紧扣民航飞行学员未来职业的特殊性,用信息技术结合航空体育教学,探索新的培养飞行学员飞行耐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飞行学员的飞行耐力素质与运动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推动航空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000m整体考核成绩实验组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整体及格率大于对照组。不同层级学生占比,实验组优秀、良好、及格层次学生占比均大于对照组学生。说明在航空体育课程中加入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监测手段后,可以提高航空体育耐力教学效果,进而提升飞行学员的3000m考核成绩与飞行耐力素质。2.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该项干预对优秀层级学生的航空体育成绩、身体素质、运动兴趣等方面提升效果较小,并且主观上对于该项干预抱有一定的消极态度;对良好与及格层级学生的航空体育成绩、身体素质、运动兴趣等方面有较好的提升作用,这两部分学生在主观上较为认同该项干预,并能主动接受;对不及格层级学生的航空体育成绩、身体素质、运动兴趣提升作用较小,同时主观上也抱有一定的消极心态。3.航空体育课程教师认为该项干预能够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3000m成绩与身体素质,对教师们掌握学生日常训练情况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4.飞行学员的耐力训练不能只靠航空体育课程教学,需要靠学生平时的日常训练,而航空体育课程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航空体育耐力教学课上与课下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对飞行学员的运动积极性与运动兴趣有一定的提高作用。5.目前耐力教学中的日常跑步训练对水平中等或中偏下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水平较高或较差的学生中,效果不明显。教师可通过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收集数据,及时对教学策略、手段、方法等进行调整,为航空体育教学带来良好的决策作用。
苏晓东[2](2021)在《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定向运动引入我国以来,以其广泛的参与性、激烈的竞争性及浓厚的趣味性等特点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对参与者的身体形态、心理情绪、认知功能、社会适应性和表现均有积极作用。学校开展定向运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拓宽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空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伴随着“科技体育进校园”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学校对定向运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小学全面开展更是势在必行。而现阶段因师资力量薄弱、场地器材保障不健全及缺乏政府政策推动等因素制约了定向运动在小学顺利的开展,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关于定向运动在小学开展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几篇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具体有效的开展模式参考,导致定向运动在小学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因此,本文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的开展进行深入探究,选取山东省20所已参与定向运动的小学为调查对象,对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现有的开展模式进行调查,对已经出现的开展模式进行划分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制约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的因素与不足,并致力于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的构建及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对模式的内容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体系等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了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2)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的内容设计,围绕“深入学、实践学、兴趣学、激励学”设计了10项知识技能教学、5种专门训练手段、5种趣味入门练习、5类竞赛组织形式,注重了理论与实践、趣味与专业、个人与团队的结合。(3)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的组织实施,主要以课堂教学为前提,深化定向运动学习程度;以队伍训练为拓展,落实定向运动开展成效;以社团活动为延伸,培养定向运动参与兴趣;以组织竞赛为输出,强化定向运动练习效果,进而营造良好的学校定向运动氛围。(4)开展实践证明,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整体开展成效良好,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空间得到扩展,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5)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并不是对现有开展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各小学现有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小学定向运动活动开展的一种新尝试,还需要更多的小学广泛开展实验,进一步探究此模式的普适性,并在过程中对此不断改进和补充,以期促进校园定向运动在小学体育课中的推广和普及。
刘宏乐[3](2021)在《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对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检测调查研究呈现出中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尤其中学生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有调查指出80%的学生在完成中考体育耐力跑项目后,会出现胸闷、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而耐力素质作为安徽省中考考察项目占了体育总成绩的50%,就合肥市达标情况也不容乐观,优秀率仅占20%,学生耐力素质急需提高。耐力素质作为人体基本身体素质之一,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需要机体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目前中学体育课课时量一周2次每次45分钟,课时量较少,而耐力水平的提高需要更长时间保持特定的强度或动作质量。因此课外体育作业应运而生,课外体育作业可以作为课堂的教学的延伸,通过有规律的持续性练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提高耐力素质,加强有氧运动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本研究以课外体育作业为切入点,探讨课外体育作业运动量的适宜范围以及能够安全有效提升中学生耐力素质的课外补充训练量。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将练习强度、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作为评价学生练习的指标。实验1组将心率控制在150-160次/分区间的强度,每周进行3次课外作业练习(隔一天进行一次)。实验2组心率控制在130-140次/分区间运动强度,每周进行7次的课外体育作业(每天进行一次)。分析哪种运动量的干预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耐力素质。实验结果:(1)实验前学生肺活量和耐力素质与国家体测及格线比存在差异。2组学生肺活量等级与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及格线比均超过及格线水平。但耐力素质多数学生未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及格线水平。(2)实验前男女生耐力素质存在差异,实验1组男生耐力跑均值为326.1秒,实验2组男生耐力跑均值为316.6秒,实验1组女生耐力跑均值为322.4秒,实验2组女生耐力跑均值为318.4秒,男生耐力跑均值均与及格线持平,但女生耐力跑均值均低于及格线水平,有统计学差异。(3)课外体育作业对学生身体机能和耐力素质均匀提高。通过12周的课外体育作业,实验1组男生肺活量均值由2203.7ml上升至2400.9ml,耐力跑时间均值由326.1秒速度提升至310.8秒女生肺活量均值由2138.1ml上升2283.6ml,耐力跑时间均值由322.4秒速度提升至307.8秒。实验2组男生肺活量均值2428.3ml上升至2646.5ml,耐力跑时间均值由316.6秒速度提升至291.9秒;女生肺活量均值由2192.6ml上升至2382.4ml,耐力跑时间均值由318.4秒速度提升至295.5秒。(4)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对耐力素质发展不同。实验后实验2组优秀率13.1%、良好率14.7%、及格率36.1%、不及格率36.1%。实验后实验1组优秀率为8.6%、良好率为6.9%、及格率为32.8%、不及格率51.7%。实验2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均优于实验1组。实验结论:(1)该校初一年级学生肺活量等级水平较高,但耐力素质水平较低;在男女生之间的对比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耐力素质在实验前后均优于女生,这与男生的运动量高于女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也有关。(2)课外体育作业的设置与实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的提升。通过12周课外体育作业的实施,实验1组和2组耐力跑用时和肺活量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实施起来的影响特点不同。对比两实验组的组间差异,可发现实验1组(强度大等频率低)学生肺活量与耐力素质增长呈现先快后平稳趋势,而实验2组(强度小中等频率高)学生肺活量和耐力素质一直成平稳增长趋势。(3)采用每周练习7次频率且强度中等的练习方式更适宜提高中学生的耐力水平。一周训练7次的高频率的刺激让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稳定的提高,同时身体其他各项机能也在逐渐被唤醒,肌肉也得到了一定的记忆。
唐榕蔓[4](2021)在《体育游戏组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百花完全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引起中国学生体质不高,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小学肥胖学生越来越多,身体素质不够,视力下降的比率也在提高。一些小县城体育课自由活动过长,甚至于直接集合解散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体育运动过于枯燥而至使学生不愿意运动、锻炼。况且当今社会正处于智能化阶段,有的学生每天窝在家里玩电子产品不愿意运动,使得身体素质下降。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寓教于乐,加入体育游戏的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动的兴趣,并为社会和家庭促进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锻炼方法提出科学论据。从而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体育游戏作为一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等内在属性,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组合教学能否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论证。因此,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体育游戏组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期望体育游戏组合的参与对小学生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这几个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体育游戏组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为研究对象,以选取湖南省祁阳县百花完全小学二年级(水平一)共60名男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对照组30人,实验组30人;两个班的教学内容均相同,但对照班采用传统常规体育教学,实验班采用体育游戏组合参与的体育教学。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每周2节课,共32学时的教学实验,且实验中对两个班进行实验前期、后期的测试,并采用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测试结果检验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游戏组合的参与,效果明显好于传统体育教学,在速度、灵敏方面,实验组成绩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小学生速度、灵敏素质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体育游戏组合的参与,在力量素质方面,对小学生力量素质方面提升相当明显,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3.体育游戏组合的参与,在耐力素质方面,小学生耐力素质提升非常显着,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4.体育游戏组合的参与,在柔韧素质方面,小学生柔韧素质也得到了相当明显得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5.体育游戏自创组合的参与,帮助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拥有良好的体魄,使小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素质的影响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小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能力并快速掌握所教的动作技能,做出比较标准的动作。在身体形态方面,帮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身材,也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张天奎[5](2021)在《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深入了解我国初中学生耐力素质现状以及对影响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生耐力教学枯燥以及学生耐力练习兴趣不高的现实情况,因此本研究引入内容变换训练法变换练习内容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负荷指标进行实验探索研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随机抽取初一年级两个班级A班和B班共计6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形态(BMI)、身体机能(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耐力素质(女800米/男1000米、400米)、力量素质(平板支撑、立定跳远)和体育学习兴趣指标进行测试。耐力教学实验时间为12个教学周,共计36次课,每次课的实验时间为25分左右。其中A班(对照班)进行以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为主要练习方法的耐力教学,B班(实验班)进行以“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结合应用为主要练习方法的耐力教学。实验后对两班学生各项指标再次进行测试,并对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1.通过12周运用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以及立定跳远成绩的显着性均高于实验前。而在兴趣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12周运用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结合内容变换训练法的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体育学习兴趣的显着性均高于实验前。3.通过12周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BMI指数、肺活量指数、最大摄氧量、800米/1000米成绩、400米成绩、平板支撑成绩以及立定跳远成绩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实验班在体育学习兴趣上显着性高于对照班。研究结论:1.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与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均可在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的同时提高力量素质。2.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与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在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机能的效果上相同。3.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的应用可提高初中生对耐力练习的兴趣。
杨金凤[6](2021)在《解放军某部士官军事体能训练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部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期强军目标,即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军事体能训练对促进军事训练实战化、打赢现代化战争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军事体能训练是实现强军目标的使命担当和打下部队战斗力坚实基础的现实要求。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选取解放军60名士官为实验对象,士官按连建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12周体能训练干预实验,旨在提高士官军事体能训练效果。根据《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要求,选取体型、单杠引体向上、仰卧起坐、30米×2蛇形跑、3000米、1000米、单杠卷身上、木马1等课目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研究。将实验前后士官军事体能考核成绩运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内容:结果:1.身体形态: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和BMI的测试值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体能考核成绩:实验后实验组体能考核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和增长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体能考核成绩不合格率为零。3.身体素质:实验组实验前后速度与灵敏素质(30米×2蛇形跑)和力量素质(单杠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木马1)及耐力素质(3000米、1000米)的测试值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单杠卷身上的测试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身体素质提高更显着。结论:1.经过12周体能训练实验,士官的身体形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经过12周体能训练实验,实验组体能训练计划更能有效提高士官的体能考核成绩。3.经过12周体能训练实验,实验组体能训练计划对提高士官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有显着的效果。本研究设计的12周体能训练计划,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使?官的身体素质有了?幅提?,基本有效弥补了该基层连队士官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建议该基层连队可以通过加强士官对体能训练重视度;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加强组训人员队伍建设,引进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士官体能训练效果。
邵子慷[7](2021)在《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的效果研究 ——以初中“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教学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初中生篮球战术教学面临着战术效果不佳、学生战术概念混乱、战术运用水平较低等问题。以往的战术教学中,教师基本都是采用讲解法与示范法向学生传授战术要领、战术重难点等,有时也会借助战术板进行教学。由于战术内容包括战术概念、战术要领以及球员跑动路线、配合时机等,教师仅依靠口头描述与肢体语言不足以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完全地向同学传授,初中生接受战术知识的能力较差,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三维动画辅助教学,但研究成果较少。本论文为探究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的效果,采用实验法对大庆育才中学初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A组采用三维动画辅助教学,B组采用讲解示范法进行教学,实验后通过对比A、B两组学生战术理论成绩、战术运用情况、耐力和灵敏素质水平以及学生评价情况,探究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的效果,从而丰富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教学的研究,同时为篮球战术教学提供新的方法。通过A、B两组各20课时的教学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1.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战术表象,有提高学生对篮球战术概念的掌握程度。2.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战术的能力,增加战术发动次数,增强战术运用效果。3.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增强练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耐力和灵敏素质水平。4.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战术学习的兴趣。
程鑫[8](2021)在《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的现状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幼儿阶段是身体发育和各项机能快速发展的时期,协调的动作、强健的体魄、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力量与耐力素质是个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是体能训练的基础,合理的力量与耐力训练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身体健康水平。本研究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对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所列五个项目的目标要求(单手投掷、单脚跳、双手悬吊、快跑25米、1.5公里连续行走)编制《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调查记录表》,开展L市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调查,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在力量与耐力素质上整体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上肢力量弱于下肢力量。其中,在力量与耐力素质上省级示范园大班幼儿优于市级示范园大班幼儿、市级示范园大班幼儿优于一、二级合格园大班幼儿、公办园大班幼儿优于民办园大班幼儿;部分幼儿园缺少体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置简单,活动计划与活动目标较少涉及力量与耐力素质;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省级示范幼儿园较为规范,市级示范幼儿园次之,一、二级合格幼儿园略显不足;幼儿园缺乏专业的体育活动组织者,无论哪一等级幼儿园均存在专业幼儿体育教师较少的情况;大班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户外体育活动)均未达到每日两小时,且体育活动效果不明确。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教育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幼儿体育考核制度;科学制定幼儿体育计划,明确幼儿力量耐力训练目标;重视体育游戏在幼儿力量耐力训练中的作用;创设相关体育活动材料,提高力量耐力训练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体育素养;构建家园共育平台,提高家长对幼儿力量耐力素质的重视。
杨涛[9](2021)在《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影响。以篮球训练课作为训练手段,论证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意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训练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篮球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学生,共113名,年龄13-14岁,随机分组,实验组56名学生(男生33名,女生23名),对照组共57名(男生31名,女生26名)。实验组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篮球训练课程,每周三次课,并在每周五下午大课间进行一次以篮球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对照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的体育课教学,在周五大课间进行自由活动,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与篮球相关的运动。体质健康指标主要是由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身体机能(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50m、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1000m、800m)三方面构成。测试方法按照国家体质测试标准进行身体指标的测试。心理健康主要是关于初中生意志力水平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两方面,工具主要采用《中学生意志力量表》与《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在运动干预前,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前测。经过12周篮球训练干预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次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测试。最后,对前测与后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在实验前测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各项前测指标数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方面:与前测相比,两组身高均有显着性增长(P<0.01),两组体重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实验组BMI指数的后测数据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BMI后测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后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身体机能(肺活量)方面,实验组后测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后测无明显变化(P>0.05),但两组后测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上,实验组男女生坐位体前屈、50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800m、1000m素质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而男生引体向上素质在干预后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男生坐位体前屈发生显着性降低(P<0.05),男女生其他身体素质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后测横向比较显示: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方面的各项指标在干预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方面,实验组男、女生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柔韧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力量耐力素质(仰卧起坐)方面,实验组女生后测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力量耐力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下肢力量素质(立定跳远、50m)方面,实验组男女生两项指标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下肢力量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耐力素质(800m、1000m)方面,实验组两项指标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耐力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而在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引体向上)方面,实验组男生后测成绩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但两组数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初中生意志力水平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结果(P<0.01)。实验组果断性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意志力四个维度前后测纵向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意志力水平后测横向比较上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这三个维度,实验组后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结果(P<0.05);果断性方面,实验组后测结果虽然优于对照组后测结果,但两组数据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结果(P<0.05)。对照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后测横向比较上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后测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得分(P<0.05)。结论:(1)12周篮球运动干预后,对初中生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方面的某些指标,如身高、体重、BMI、肺活量等的影响,从纵向比较,后测数据有所变化;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横向比较,后测数据无显着差异。(2)篮球运动对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指标有明显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力量耐力素质(仰卧起坐)、下肢力量素质(立定跳远、50m)和耐力素质(800m、1000m)上,实验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引体向上)影响较小。(3)12周篮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意志力水平、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均比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在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三个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另一方面,实验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组成绩。
王政[10](2020)在《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国内高教改革正在努力寻找符合国家实情的发展方向。十八大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并且强调要助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体育教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体育教育人才的任务,学校应当侧重锻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以及发掘、研究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PBL教学法在教学期间偏重于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寻找解决办法的期间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实验证明PBL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篮球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和使用价值。本文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教学当中,基于文献研究与有关专家的指导,明确此次探究的具体内容为:篮球基础、篮球技能(运球往返投篮、原地投篮、三角滑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选项课的学生做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共32学时的实验研究,根据篮球选项班同学的篮球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基本测试,确定无明显差别的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共50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对照班25人(男15人,女10人),实验班25(男生14人,女生11人),借助SPSS分析工作,针对实验数据展开综合性的探究,由此获得下面几点结论:(1)在历经为期16周的篮球教学实验以后,尽管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均实现增强,但是两个班在身体素质上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这是由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也许要经过长期教学或是更加全方位的身体素质教育,在短暂的16周内开展PBL教学实验,实则上难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明显的差别。PBL教学法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同常规教学法相对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别。(2)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篮球基本动作技术、完整动作技术分别进行对比,实验班篮球动作技术都优于对照班,说明PBL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良好的效果。(3)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发现、研究以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展开对比,两班差异具有显着性。可以说明PBL教学法对于提升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4)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对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意味着PBL教学法在强化学生协作交流能力、创造力以及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起到非常好的成效。
二、发展耐力素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耐力素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对民航飞行学员飞行耐力素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信息化发展背景 |
2.2.2 相关政策梳理研究 |
2.2.3 体育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 |
2.2.4 航空体育课程耐力训练相关研究 |
2.2.5 航空体育现状研究 |
3 研究设计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测试方案 |
4.3 测试指标的划定 |
4.3.1 数据收集使用设备与收集条件 |
4.3.2 3000m测试要求与方法 |
4.3.3 3000m测试评分标准 |
4.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组与对照组3000m测试前测对比 |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3000m测试前测时间原始数据对比 |
5.1.2 实验组与对照组3000m测试前测成绩占比情况 |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3000m测试后测对比 |
5.2.1 实验组与对照组 3000m 测试时间原始数据后测对比 |
5.2.2 实验组与对照组3000m测试后测成绩占比对比 |
5.2.3 实验组与对照组3000m后测时间原始数据分组对比 |
5.3 耐力训练日常跑步训练里程数据统计分析 |
5.4 实验后的反馈调查结果分析 |
5.4.1 实验组学生反馈调查结果分析 |
5.4.2 教师反馈调查结果分析 |
5.5 测试结果与反馈调查结果总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定向运动概念界定 |
2.2 国内定向运动相关研究 |
2.2.1 我国学校定向运动发展历程归纳 |
2.2.2 学校定向运动开展价值及身心影响研究 |
2.2.3 学校定向运动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研究 |
2.2.4 学校定向运动赛事开展及训练体系研究 |
2.3 国外定向运动相关研究 |
2.3.1 定向运动训练机制及损伤康复研究 |
2.3.2 定向运动普及推广及课程教学研究 |
2.4 开展模式相关内容的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定向运动总体发展概况 |
4.2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现有开展模式分析 |
4.2.1 “竞赛体验”模式 |
4.2.2 “竞赛训练”模式 |
4.2.3 “竞训推广”模式 |
4.2.4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现有开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4.3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的构建 |
4.3.1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4.3.2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
4.3.3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构建的具体路径 |
4.4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的实证研究 |
4.4.1 模式整体开展成效良好 |
4.4.2 学习锻炼态度反馈积极 |
4.4.3 耐力素质变化提高明显 |
4.4.4 师生满意度接受程度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1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的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的领导、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现状的教师问卷 |
附录4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的学生问卷 |
附录5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四学”内容设计参考 |
附录6 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四学”开展模式实证研究资料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对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现实依据 |
1.1.2 政策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创新之处 |
1.3.1 角度创新 |
1.3.2 内容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外体育作业 |
2.1.2 耐力素质 |
2.1.3 不同运动量 |
2.2 我国课外体育作业的研究现状 |
2.3 我国不同运动量体育锻炼的研究现状 |
2.4 国外课外体育作业的研究现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前各组学生基本情况 |
4.1.1 实验前各组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
4.1.2 实验前各组学生基本情况与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及格线比较 |
4.1.3 实验前实验 1 组与实验 2 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
4.2 实验后各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表 |
4.2.1 实验后实验 1 组与实验 2 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表 |
4.3 各组实验前后基本情况统计表 |
4.3.1 实验1 组实验前后基本情况统计表 |
4.3.2 实验2 组实验前后基本情况统计表 |
4.4 实验前后各组学生肺活量等级变化表 |
4.5 实验前后各组学生耐力跑等级变化表 |
4.6 各组实验前期、中期、后期肺活量及耐力素质变化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学生身体机能与耐力跑素质存在差异 |
5.2 男女生耐力跑素质存在差异 |
5.3 课外体育作业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耐力素质提高有影响 |
5.4 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对学生耐力素质发展存在差异 |
5.5 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实施起来的影响特点不同 |
6 结论 |
7 建议 |
7.1 统筹家、校、师三方力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
7.2 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促进学生主体发挥 |
7.3 夯实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7.4 创设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保障学生体育锻炼实施 |
7.5 关注教师成长,发展继续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体育游戏组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百花完全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3.1 体育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将是必然趋势 |
1.3.2 体育游戏选择与新颖对提升小学生体育课的参与度与兴趣度影响 |
1.3.3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游戏 |
2.1.2 体育游戏的分类 |
2.1.3 体育游戏的组合 |
2.1.4 身体素质 |
2.1.5 小学生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关于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关于体育游戏对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关于体育游戏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外关于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 |
2.4 以往研究的特点与存在的不足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个案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小学生BMI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2 实验前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3 实验前动作技能掌握程度评分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后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小学生BMI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动作技能掌握程度评分结果与分析 |
4.2.4 对照组小学生BMI前测与后测的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5 实验组小学生BMI前测与后测的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6 对照组小学生身体素质前测与后测的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7 实验组小学生身体素质前测与后测的测试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8 对照组小学生动作技能掌握程度前测与后测评分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9 实验组小学生动作技能掌握程度前测与后测评分结果对比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内容变换训练法 |
1.3.2 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 |
1.3.3 耐力素质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的研究 |
2.1.1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研究现状 |
2.1.2 我国中学生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 有关变换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变换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变换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
2.3 有关间歇训练法应用的研究 |
2.3.1 国外关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
2.3.2 国内关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测试结果 |
4.2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机能测试结果 |
4.3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有氧耐力测试结果 |
4.4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无氧耐力测试结果 |
4.5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力量素质测试结果 |
4.6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各项测试结果影响的分析 |
5.1.1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影响的分析 |
5.1.2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机能影响的分析 |
5.1.3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有氧耐力影响的分析 |
5.1.4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无氧耐力影响的分析 |
5.1.5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力量素质影响的分析 |
5.1.6 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分析 |
5.2 对实验班实验教学计划的理论分析 |
5.2.1 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安排 |
5.2.2 练习内容的选择 |
5.2.3 练习负荷的实施 |
5.3 内容变换训练法结合强化B型间歇训练法提高初中耐力课应用效果分析 |
5.4 不足之处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C 教学计划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解放军某部士官军事体能训练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士官 |
2.1.2 体能 |
2.1.3 军事体能 |
2.2 国内军事体能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军事体育训练发展研究 |
2.2.2 军事体能训练现状研究 |
2.2.3 军事体能训练计划研究 |
2.2.4 军事体能训练原则研究 |
2.2.5 军事体能训练伤研究 |
2.3 国外军事体能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
2.3.1 美国军事体能训练研究 |
2.3.2 俄罗斯军事体能训练研究 |
2.3.3 其他国家军事体能训练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与实施 |
3.3.1 实验目的 |
3.3.2 实验对象及分组 |
3.3.3 实验时间及地点 |
3.3.4 体能考核内容与标准 |
3.3.5 体能训练实验方案 |
3.3.6 实验场地器材 |
3.3.7 实验条件控制 |
3.3.8 部分动作说明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解放军士官军事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
4.1.1 士官基本情况 |
4.1.2 士官体能训练情况 |
4.2 解放军士官军事体能考核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
4.2.2 实验前后各项体能考核成绩结果比较 |
4.2.3 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7)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的效果研究 ——以初中“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场紧逼人盯人战术的高效性 |
1.1.2 三维动画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
1.1.3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
1.1.4 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三维动画 |
2.1.2 篮球防守战术 |
2.1.3 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中学生篮球战术教学现状的研究 |
2.3.2 关于三维动画辅助教学的发展研究 |
2.3.3 关于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教学的优势研究 |
2.3.4 关于三维动画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准备与实施 |
4.1 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
4.1.1 制作三维动画软件的选择 |
4.1.2 战术动画理论素材的选择 |
4.1.3 篮球场地建模 |
4.1.4 篮球建模 |
4.1.5 人物建模 |
4.1.6 战术动画制作 |
4.1.7 成品输出 |
4.2 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三维动画场景制作 |
4.2.1 一对一紧逼防守 |
4.2.2 夹击接应队员防守 |
4.2.3 机动夹击防守 |
4.2.4 对方抢获后场篮板球的紧逼防守 |
4.2.5 中场夹击与轮转补防 |
4.2.6 边角停球的紧逼防守 |
4.2.7 底角停球的紧逼防守 |
4.3 教学实验设计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任务 |
4.3.3 实验时间与日期 |
4.3.4 受试对象 |
4.3.5 施加因素 |
4.3.6 效应指标 |
4.3.7 实验流程 |
4.3.8 教学计划 |
4.3.9 教学具体过程 |
5 实验结果 |
5.1 实验前A组和B组学生各项成绩比较 |
5.1.1 实验前A组和B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比较 |
5.1.2 实验前A组和B组学生耐力灵敏素质比较 |
5.1.3 实验前A组和B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比较 |
5.2 实验前后A组和B组学生各项成绩比较 |
5.2.1 实验前后A组学生耐力和灵敏素质比较 |
5.2.2 实验前后B组学生耐力和灵敏素质比较 |
5.3 实验后A组和B组学生各项成绩比较 |
5.3.1 实验后A组和B组学生战术理论测试成绩的比较 |
5.3.2 实验后A组和B组学生战术运用情况比较 |
5.3.3 实验后A组和B组学生耐力和灵敏素质比较 |
5.3.4 实验后A组和B组学生对战术教学的评价 |
5.3.5 实验后A组和B组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 |
6 分析与讨论 |
6.1 三维动画辅助战术教学对战术概念掌握程度的影响 |
6.2 三维动画辅助战术教学对战术运用能力的影响 |
6.3 三维动画辅助战术教学对耐力和灵敏素质的影响 |
6.4 三维动画辅助战术教学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 C 问卷的效度检验 |
附录 D 教学实验教案 |
附录 E 战术理论测试卷 |
附录 F 战术运用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8)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的现状研究 ——以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幼儿健康教育受到重视 |
(二)当前幼儿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 |
(三)幼儿园及家长对幼儿体质关注不够 |
(四)幼儿的力量与耐力素质对其运动与健康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幼儿体育 |
(二)幼儿体质 |
(三)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四、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方法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L市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现状分析 |
二、不同等级幼儿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一)省级示范园与市级示范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二)市级示范园与一、二级合格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三)民办省级示范园与民办市级示范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一)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二)公办省级示范园与民办省级示范园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差异分析 |
四、影响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的因素分析 |
(一)民办幼儿园对体育活动的规范性重视不足 |
(二)民办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内容简单 |
(三)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及效果不明确 |
(四)幼儿体育活动相关组织者专业素养不足 |
第四章 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活动开展建议 |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幼儿体育考核制度 |
二、科学制定幼儿体育计划,明确幼儿力量耐力训练目标 |
三、重视体育游戏在幼儿力量耐力训练中的作用 |
四、创设相关体育活动材料,提高力量耐力训练质量 |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体育素养 |
六、构建家园共育平台,提高家长对幼儿力量耐力的重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情况调查记录表》 |
附录二:《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9)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 |
1.1.2 青春期阶段初中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
1.1.3 篮球运动的特点符合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特点 |
1.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质健康 |
2.1.2 心理健康 |
2.1.3 意志力 |
2.1.4 核心自我评价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外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
2.2.3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意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 |
2.2.4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意志力影响的研究 |
2.2.5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影响的研究 |
2.3 综述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 |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前测横向对比结果 |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前后测纵向对比结果 |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后测横向对比结果 |
4.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
4.2.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意志力水平的影响结果 |
4.2.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影响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开展的必要性 |
5.1.1 篮球运动有效促进初中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
5.1.2 篮球运动有效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
5.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分析 |
5.2.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形态影响的分析 |
5.2.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机能影响的分析 |
5.2.3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分析 |
5.3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意志力水平影响的分析 |
5.3.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影响的分析 |
5.3.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果断性影响的分析 |
5.4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影响的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篮球训练课周次安排日程表 |
附录2 八年级篮球训练课教案(节选) |
附录3 中学生意志力量表 |
附录4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及阐述 |
2.1.1 PBL教学法 |
2.1.2 PBL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
2.2 PBL在多个学科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2.3 PBL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4 PBL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思路 |
2.6 PBL教学法与常规的篮球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
2.6.1 相同点 |
2.6.2 不同点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方法 |
4 PBL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
4.1 实验前测试方案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对象的选取以及分组 |
4.4 实验时间及地点 |
4.5 教学实验的控制 |
4.6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 |
4.7 常规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图 |
4.7.1 教师提前收集资料,进行备课 |
4.7.2 创设学习情景 |
4.7.3 教师提出问题 |
4.7.4 解决、分析问题 |
4.7.5 成果展示 |
4.7.6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
4.7.7 对照班的教学过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比较 |
5.1.1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
5.1.2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1.5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分析 |
5.1.6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合作沟通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5.2 课堂负荷检测结果分析 |
5.2.1 课堂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5.2.2 课堂强度监测结果分析 |
5.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对比分析 |
5.3.1 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合作沟通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对比分析 |
5.4.1 运球往返测试 |
5.4.2 原地投篮测试 |
5.4.3 三角滑步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附录 B 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公共选项课教案(对照班) |
附录 C 河南大学2019级篮球公共选项课教案(实验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发展耐力素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对民航飞行学员飞行耐力素质影响研究[D]. 何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山东省小学定向运动开展模式及实证研究[D]. 苏晓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不同运动量的课外体育作业对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例[D]. 刘宏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体育游戏组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百花完全小学为例[D]. 唐榕蔓.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5]变换、间歇训练法对初一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天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解放军某部士官军事体能训练实验研究[D]. 杨金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三维动画辅助篮球战术教学的效果研究 ——以初中“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战术教学为例[D]. 邵子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大班幼儿力量与耐力素质的现状研究 ——以L市为例[D]. 程鑫.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9]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涛.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河南大学篮球公共选项课运用PBL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王政.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