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考开放性问答题评析及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何娇[1](2021)在《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以重庆市2013-2020年试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石孟仙[2](2021)在《中考语文情境化试题研究 ——以2016-2020年长沙中考试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蓉蓉[3](2020)在《初中化学中考试题分析 ——基于江苏省中考试题》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强调命题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能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态的中考试题,是当下课程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江苏省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正在逐年改进,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笔者也发现现有试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为此,本文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及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江苏省近五年的中考化学试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考化学试题的改革提供素材。论文的第一章,笔者从现实需求和文献综述的视角对选题的缘由进行了阐述,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方法与思路。论文的第二章,笔者界定了试题、中考化学试题等概念;对试题的五大构成要素即立意、情境、设问、答案及评分标准等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的第三章,笔者依据国家及地区指导性文件对中考试题的要求、国外试题命制的经验、SOLO分类评价理论及ECD评价理论,建构了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本课题将从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试题的情境、试题的设问、试题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方面对试题进行评价。论文的第四章,笔者从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试题的情境、试题的设问、试题的答案与评分标准等方面对江苏省近五年的中考化学试题进行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大部分地区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较好;试题情境性逐年增强,来源多样,但也存在科学性错误、陌生度过大、情境无效等问题;试题设问与情境的深度关联逐年增加,但设问的思维容量整体较小;试题答案表达形式多样,但开放度小。论文的第五章,笔者提出了江苏省中考化学试题命制建议:试题立意和内容要聚焦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加强试题情境与设问的一致性、提高试题答案的开放度和评分标准的灵活性。
李孝昀[4](2020)在《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以浙江八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为例》文中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自正式列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来,教育界对该概念的关注和探讨日益增多。笔者以浙江八市近十年中考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为研究对象,借助PISA阅读素养测试框架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探究语文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特点以及命题可以探索的方向。本论文从非连续性文本的语言材料类型和题型两个角度,对浙江八市近十年中考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进行分类,分别有图文转换、表文转换、材料探究和单项选择题、复合式选择题、封闭式问答题、简答题、开放式问答题等类型。根据PISA阅读素养测试框架对浙江八市近十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进行评析。从文本情境这一维度看,四类情境都有涉及但总体分布不均;从测量目标这一维度看,三类测量目标的试题数量总体分布不均,且“信息定位”类以考查“在文本内获取和检索信息”为主,“理解”类以考查“整合和推断”为主,“评价与反思”类以考查“反思内容和形式”为主。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对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题提出三点思考建议。选材方面,文本来源要力求多样化,文本内部主题宜互相关联,文本内容宜结合学生阅读兴趣;文本情境方面,情境内容要真实化,情境种类要多样化,情境要与试题密切相关;试题测量目标方面,测量目标的指向要明确,测量目标要体现层次性和综合性。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关注和研究非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对二者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李文[5](2020)在《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为例》文中认为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栏目与正文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内容设置上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有基础习题,亦有活动教学,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它的存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文所学知识,拓展延伸教科书正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二次激发,推进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为止,学界对于教科书“课后活动”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对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为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前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科书“课后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用数据去呈现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一栏目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科书“课后活动”时都存在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及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和条件。二是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暇顾及栏目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对教科书“课后活动”的重要性缺乏主观认识、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兴趣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应用好这一栏目,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策略。第一,学校要积极举措,支持“课后活动”的开展。第二,教师要深化认识,发掘“课后活动”的价值。第三,学生要增强意识,强化“课后活动”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发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教学实践,最后还从总体上对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为了给一线教师提供具体详实的教学参考,精选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科书“课后活动”设计具体教学案例,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吴昊[6](2020)在《内蒙古中部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考作为高利害选拔性考试,在试题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是使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迎来的第一个中考,教材的更新将为中考带来直接影响,而这将成为新一轮试题研究的生发点。此外,中考属于地级市自主命题,具有区域性较强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选取2019年内蒙古中部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三个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展开横向研究,并确定以PISA 2018阅读测试为参照,从“阅读情境、阅读文本、阅读策略”三方面进行对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其次,为弥补横向研究的不足,对包头市近三年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做出纵向梳理,通过试题表征的变与不变,尝试剖析中考的发展趋势、命题理念,以及中考为日常阅读教学带来的正、负回冲效应。最后,结合横纵交织的研究网络,针对内蒙古中部区三个自主命题地区的中考现状从命题和教学两方面提出一定的思考和建议,从而为内蒙古中部区中考阅读试题的发展、转型提出新思路。
诸葛浩[7](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指出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洁[8](2020)在《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联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联自隋唐五代时期兴起而逐渐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虽然对联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但是从最早的《诗经》中却也可以找到对联对仗的雏形,之后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影响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对联。可以说对联自古就一直被孕育发展,是与诗词曲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文化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联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断层,时至今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才开始被重新关注起来,本文旨在探究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题型类别并调查对联教学情况,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究对联教学方法及对策,帮助学生在中考语境下学习对联、赏析对联、写作对联。本文除绪论、参考文献及附录外,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中考对联题型分类,对近年来各省份中考题型进行汇总分类,将考题样式主要分为选择联、填字联、接下联、排序联、话题联、材料联、迁移拓展类,并予以举例分析。第二章为中考对联考点,通过中考试题分析并结合语文课标要求将对联涉及到的考点主要归纳为词汇考点、音韵考点、语法考点、修辞考点、逻辑表述考点五类。第三章为对联教学调查,主要针对师生群体分别分发问卷,调查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联教学基本情况,并将各类考点题型全面汇总为对联专题测试卷,分发给不同水平的初三年级毕业生,进行集中评判分析学生考情,总结了七项易错点:审题分析不细、文学积累不足、对联要求不符、概括能力不佳、表达能力不佳、思想格局不大、综合能力不佳。第四章为对联教学方法,从对联入门训练、对联评作训练、对联应试训练三个维度进行,帮助学生提高对联学习兴趣,尝试鉴赏创作对联,同时提高答题正确率。本论文采用调查法、归纳法、统计法,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针对中考考点、题型专题训练,系统化分析学生学情考情、归纳错误错因,有的放矢的进行对联教学训练,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并掌握对联,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同时为中学语文教学群体在中考题型的研究上做借鉴。
徐荣蓉[9](2020)在《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名着凝结着人类历史上宝贵的思想文明和精神财富,阅读文学名着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思维、塑造人格。自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纳入中考至今,其地位不断提升,其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2015-2019年的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试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正文部分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概述。首先对中考语文课外名着试题的概念进行梳理,其次对该类试题的功能进行分析,最后阐述该类试题的命题依据。第二章近五年江苏省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统计分析。从试题的形式、试题的材料、试题的内容三个方面对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名着阅读试题的统计,并以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分析试题的特点以及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试题形式方面,分值设置逐步上升,题型组织灵活,命制去模式化;试题材料方面,考查范围扩大,注重呈现原着内容,多部名着同时考查,强调对比和勾连阅读;测试内容方面,基本考点设置多样化,考查能力综合化、层级化。第四章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经验、问题及改进建议。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主要经验包括认真贯彻课标、教材的要求,考察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坚持试题命制的不断创新。同时此类试题存在缺少真实的综合性名着阅读情境、忽略不同作品的文本特质和轻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轻视学生深层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等问题。本研究结合其他省市的优秀试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创设真实的综合性试题情境,包括模拟生活情境、展现阅读情境、整合多元情境;进一步关注作品的文本特质,从作品的体式特征、作品的个性和核心价值两个方面入手,寻找合适的考查内容;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任务型驱动型命题模式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深层阅读思维能力考查,倡导主题阅读以确定研究方向,加强读写结合以形成理性思维。
葛佳佳[10](2020)在《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的中考现代文试题研究 ——以近十年上海、南京、温州中考试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基础,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评体系的相关测评框架和内容来考察我国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能够为我国阅读素养测评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本文以2009年至2018年上海、南京、温州三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本和试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参照PISA测评体系的评价框架,分别从文本情境、文体形式、文本类型、认知过程、试题题型五个维度对三地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评析,总结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经过分析发现,上海、南京、温州三地现代文阅读试题差异性较大,三地试题各具特色,但都能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考察,与PISA阅读素养测评体系的一些测评特点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同样发现上海、南京、温州三地现代文阅读试题在非连续文本上占比较低、文体类型丰富性不足、试题题型种类上呈现不足。以上优缺点均能为构建适应我国的阅读素养测评体系提供启示和思考。
二、对中考开放性问答题评析及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考开放性问答题评析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初中化学中考试题分析 ——基于江苏省中考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1 化学中考试题改革对初中化学课程实施具有引领作用 |
1.1.2 化学中考试题的命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概况 |
1.3.2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课题基本问题的阐释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试题 |
2.1.2 中考化学试题 |
2.2 中考化学试题的构成要素分析 |
2.2.1 立意 |
2.2.2 情境 |
2.2.3 设问 |
2.2.4 答案及评分标准 |
第三章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的建构 |
3.1 建构评价模型的依据 |
3.1.1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椎》中的相关要求 |
3.1.2 国外试题命制的经验 |
3.1.3 有关评价的理论 |
3.2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的建构 |
3.2.1 评价模型中各维度指标的确定 |
3.2.2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 |
第四章 江苏省化学中考试题评析 |
4.1 试题一致性分析 |
4.1.1 研究方法 |
4.1.2 研究结果 |
4.2 试题情境分析 |
4.2.1 试题情境总体分析 |
4.2.2 试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
4.3 试题设问分析 |
4.3.1 试题设问关联性和一致性分析 |
4.3.2 试题设问思维容量和设问方式分析 |
4.4 试题答案的分析 |
4.4.1 答案形式的分析 |
4.4.2 答案开放度的分析 |
第五章 江苏省化学中考试题命制建议 |
5.1 试题立意和内容要聚焦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
5.1.1 在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演绎出立意素养的评价目标 |
5.1.2 在分析学生素养行为表现的基础上选择试题内容 |
5.2 加强试题情境与设问的一致性 |
5.2.1 提升试题情境设计质量 |
5.2.2 关注试题情境与设问的一致性 |
5.3 提高试题答案的开放度和评分标准的灵活性 |
5.3.1 提高试题答案的开放度 |
5.3.2 增加试题评分标准的灵活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致谢 |
(4)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以浙江八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 |
四 核心概念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浙江八市近十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基本情况述评 |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分值情况统计分析 |
一 各地试题分值统计 |
二 试题分值数据分析 |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类型分析 |
一 按语言材料类型分类 |
二 按试题题型分类 |
第二章 浙江八市近十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情境述评 |
第一节 四类情境分布数量及分析 |
一 四 类情境的数量统计 |
二 四 类情境的数量分析 |
第二节 四类情境的题材分布情况及分析 |
一 个人情境与教育情境的题材分布及分析 |
二 公共情境与职业情境的题材分布及分析 |
第三章 浙江八市近十年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测量目标述评 |
第一节 不同测量目标的试题数量和题型分布情况分析 |
一 不同测量目标试题的数量分布 |
二 不同测量目标试题的题型分布 |
第二节 不同层级测量目标的偏重情况分析 |
一 “信息定位”层级以考查“在文本内获取和检索信息”为主 |
二 “理解”层级以考查“整合和生成推理”为主 |
三 “评价和反思”层级以考查“反思内容和形式”为主 |
第四章 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题的思考 |
第一节 对非连续性文本选材的思考 |
一 文本来源力求多样化 |
二 文本内部主题宜互相关联 |
三 文本内容宜结合学生阅读兴趣 |
第二节 对非连续性文本文本情境的思考 |
一 情境内容真实化 |
二 情境种类多样化 |
三 情境与试题密切相关 |
第三节 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测量目标的思考 |
一 测量目标的指向要明确 |
二 测量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
三 测量目标要体现综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附录A 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样题 |
附录B 浙江八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选编 |
致谢 |
(5)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充分开发新教科书资源的需要 |
(二)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研究 |
(二)关于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科书的研究 |
(三)关于历史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总体概况 |
一、“课后活动”的内容分类 |
(一)按题型功能分类 |
(二)按历史核心素养分类 |
二、“课后活动”的特点 |
(一)多样性 |
(二)实践性 |
(三)开放性 |
(四)兼顾基础性和综合性 |
(五)不同于其他栏目的特性 |
三、“课后活动”的地位 |
(一)“课后活动”在教科书中的地位 |
(二)“课后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
四、“课后活动”的功能 |
(一)复习和巩固课文知识 |
(二)拓展和延伸正文内容 |
(三)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二次激发 |
(四)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贯彻和落实 |
(五)助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
小结 |
第二章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内容与设计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教师访谈及分析 |
二、“课后活动”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小结 |
第三章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建议 |
一、学校积极举措,支持“课后活动”的开展 |
(一)切实落实减负,营造良好氛围 |
(二)加强资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
(三)加强实践检查,督导栏目落实 |
二、教师深化认识,发掘“课后活动”的价值 |
(一)深化课程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
(三)及时反馈评价,强化学生体验 |
三、学生增强意识,强化“课后活动”的学习 |
(一)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
(二)创新学习方式,巧妙穿插习题 |
(三)及时自我总结,积累习题经验 |
四、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反思 |
(一)注意把握好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数量和时间教学 |
(二)注意统筹好教科书“课后活动”与正文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的关系 |
(三)注意协调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课例 |
一、课例说明 |
二、教学设计 |
附录 B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部分 |
致谢 |
(6)内蒙古中部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一)测试评价研究的价值 |
(二)统编本教材对中考命题的影响 |
(三)内蒙古中部区中考试题研究相对匮乏 |
二、选题依据 |
(一)理论基础 |
1.PISA阅读素养测试 |
2.泰勒的“学习经验理论” |
3.Grabe的“阅读心理交互作用模式” |
(二)政策依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 |
3.语文学科学业考试说明 |
三、文献综述 |
(一)基于全国中考的整体性研究 |
1.立足于试题本身的研究 |
2.立足于国际先进评估项目的研究 |
(二)中考语文区域性相关研究 |
(三)回归命题的试题研究 |
(四)回归教学的试题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分析统计法 |
3.比较法 |
第一章 PISA阅读素养视域下2019 年中考阅读试题分析 |
一、选用PISA进行分析的缘由 |
二、基于PISA反观中考阅读试题 |
(一)阅读情境 |
(二)阅读文本 |
(三)阅读策略 |
第二章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稳定与发展 |
一、中考阅读试题的稳定因素 |
(一)阅读试题的构成与分值 |
(二)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 |
(三)阅读试题的课程取向 |
(四)阅读试题的整合考查 |
二、中考阅读试题呈现的新变化 |
(一)阅读任务难度加大 |
(二)阅读视角均衡化 |
第三章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理念及回冲效应 |
一、试题发展的整体趋势及命题理念 |
(一)中考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势 |
1.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
2.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
3.重视优秀传统文化 |
4.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
(二)对命题的进一步思考 |
1.命题形式及题型稳定带来的问题 |
2.课程取向相对单一 |
(三)中考阅读命题的支撑理念 |
二、中考对阅读教学的回冲效应 |
(一)正向导学作用 |
(二)负向导学作用 |
第四章 基于阅读能力测试的思考及建议 |
一、由中考语文阅读引发的命题思考 |
(一)引入多种阅读情境 |
(二)丰富阅读材料的文本形式 |
(三)细化并完善阅读认知过程 |
(四)关注中考命题的区域性 |
二、由中考语文阅读引发的教学思考 |
(一)落实日常学习中的能力训练 |
(二)提高阅读方法的运用频率 |
(三)找准基点,拓展生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9 年内蒙古中部区中考语文阅读文本及题干梳理 |
附录2 、包头市2017 年—2019 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梳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中考对联题型分类 |
第一节 选择联 |
第二节 填字联 |
第三节 接下联 |
第四节 排序联 |
第五节 话题联 |
第六节 材料联 |
第七节 迁移拓展类 |
(一) 仿写迁移 |
(二) 材料研究迁移 |
(三) 诗歌鉴赏迁移 |
第二章 中考对联的考点 |
第一节 词汇考点 |
第二节 音韵考点 |
第三节 语法考点 |
第四节 修辞考点 |
第五节 逻辑表述考点 |
第三章 对联教学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效度、信度与难度 |
(一) 调查效度 |
(二) 调查信度 |
(三) 调查难度 |
第二节 对联学习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对联教学情况分析 |
第四节 对联考试情况分析 |
(一) 审题分析不细 |
(二) 文学积累不足 |
(三) 对联要求不符 |
(四) 概括能力不佳 |
(五) 表达能力不佳 |
(六) 思想格局不大 |
(七) 综合能力不足 |
第四章 对联教学方法 |
第一节 对联入门训练 |
(一) 对联基本概念教学 |
(二) 对联历史发展教学 |
(三) 对联故事激趣教学 |
第二节 对联评作训练 |
(一) 对联评鉴教学 |
(二) 对联创作教学 |
第三节 对联应试训练 |
(一) 对联考点训练 |
(二) 对联题型训练 |
(三) 综合能力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概述 |
第一节 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概念界定 |
一、课外阅读 |
二、名着阅读 |
三、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 |
第二节 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功能 |
一、选拔功能 |
二、评价功能 |
三、激励功能 |
四、导向功能 |
第三节 中考课外语文名着阅读试题命题的依据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
第二章 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情况介绍 |
一、总体情况 |
二、试题示例 |
第二节 试题形式分析 |
一、试题分值设置分析 |
二、试题命制板块分析 |
三、试题题型分析 |
第三节 试题材料分析 |
一、书目选择分析 |
二、材料呈现方式分析 |
第四节 试题内容分析 |
一、考点设置分析 |
二、能力层级分析 |
第三章 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命题趋势 |
第一节 试题形式 |
一、分值设置逐步上升 |
二、试题题型组合灵活 |
三、命制板块去模式化 |
第二节 测试材料 |
一、考查范围扩大,注重阅读的广度 |
二、呈现原着内容,注重“阅读”考查 |
三、多部名着同时考查,强调对比勾连阅读 |
第三节 测试内容 |
一、考点设置多样化 |
二、考查能力综合化、层级化 |
第四章 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命题的经验、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一节 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主要经验 |
一、认真贯彻课标、教材的要求 |
二、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 |
三、坚持试题命制的不断创新 |
第二节 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存在的问题 |
一、缺少真实的综合性名着阅读情境 |
二、忽视不同作品的文本特质 |
三、缺少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考查 |
四、轻视考查学生的深层阅读思维能力 |
第三节 江苏省中考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的改进建议 |
一、进一步创设真实的综合性试题情境 |
二、进一步关注所选作品的文本特质 |
三、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考查 |
四、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考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的中考现代文试题研究 ——以近十年上海、南京、温州中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三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文本情境评析 |
一 三地个人类文本情境占比相对较重 |
二 温州地区出现了职业类文本情境 |
第二节 文体类型评析 |
一 记叙、说明和议论类文本的分布情况 |
二 三地文体类型丰富性不足及其原因 |
第三节 文本组合方式评析 |
一 非连续性文本在三地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占比很低 |
二 多文本、混合文本在三地出现频率较低 |
第二章 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三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认知过程分析 |
第一节 三地试题在认知过程方面的相似性 |
一 “整合和产生推断”在三地占比最高 |
二 “搜索和选择相关文本”在三地占比较低 |
第二节 三地试题在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性 |
一 三地在试题数量上有明显差异 |
二 三地在表征字面意思和发现处理冲突上差异较大 |
第三章 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三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型分析 |
第一节 三地试题在题型方面的相似性 |
一 三地选择题、开放式问答题所占比例较少 |
二 三地试题题型呈现种类不足及其原因 |
第二节 三地试题在题型方面的差异性 |
一 上海、南京地区封闭性简答题占比过高 |
二 开放性简答题温州地区占比最高 |
第四章 PISA阅读素养测评体系对阅读教学与评价的启示 |
第一节 PISA阅读素养测评体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一 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与考察 |
二 增加阅读文本类型,促进文本体裁多样化 |
三 模拟真实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多元阅读 |
四 全方位考察认知过程,注重思辨性 |
第二节 PISA阅读素养测评体系对阅读评价的启示 |
一 调整阅读试题题型 |
二 追求科学有效的阅读素养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对中考开放性问答题评析及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的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 ——以重庆市2013-2020年试题为例[D]. 何娇. 西南大学, 2021
- [2]中考语文情境化试题研究 ——以2016-2020年长沙中考试题为例[D]. 石孟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初中化学中考试题分析 ——基于江苏省中考试题[D]. 何蓉蓉. 扬州大学, 2020(02)
- [4]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研究 ——以浙江八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为例[D]. 李孝昀.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为例[D]. 李文. 河南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中部区2019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分析[D]. 吴昊.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7]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D]. 杨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近五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课外名着阅读试题研究[D]. 徐荣蓉. 扬州大学, 2020(02)
- [10]PISA阅读素养视角下的中考现代文试题研究 ——以近十年上海、南京、温州中考试题为例[D]. 葛佳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