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新《煤矿安全规程》 浅谈“甲烷风电闭锁”(论文文献综述)
陈煜朋[1](2021)在《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在不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显着提高。如何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更加规范有效,预防或杜绝瓦斯事故发生,进一步推动煤矿瓦斯治理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构建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为瓦斯防治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指导。首先,统计分析了我国煤矿近年来的瓦斯事故,分别总结了瓦斯爆炸事故致灾因素、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灾因素以及瓦斯中毒窒息事故致灾因素,明确了瓦斯防治标准制定、实施的重点。其次,系统分析了我国现有瓦斯防治技术体系,包括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涌出量预测技术、瓦斯抽采技术等。同时,梳理分析了现行有效的85项煤矿瓦斯防治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整体存在约束力不强、平均标龄过长、融合新技术时效性差、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再次,选取了标准的效益、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标准的技术水平等6个一级评价指标,通过调查问卷邀请专家打分的形式,对我国现行的煤矿瓦斯防治标准逐一进行了评价。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有10个子系统的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框架,构建了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为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金佳[2](2020)在《煤与瓦斯突出对局部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时伴有大量的高压、高浓度瓦斯气体喷出,瓦斯气体在涌出前积聚了大量的能量,瞬间涌出后会在巷道内形成高能瓦斯流,当高能瓦斯流与进风方向相反时就会发生瓦斯逆流。掌握灾后瓦斯运移扩散机理对于控制瓦斯灾害影响范围,合理安排灾后救援,降低瓦斯超限所致的瓦斯爆炸、窒息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分析多个煤与瓦斯突出案例,总结了瓦斯突出后的动力效应和瓦斯突出后沿通风系统运移的特点,并分别从力学条件和数据统计两个方面分析了瓦斯逆流的条件。模拟了双巷掘进条件下,煤与瓦斯突出规模、突出位置、防突风门状态、联络巷风门等对突出后瓦斯流动的影响,得出随着突出规模的增大,逆流的距离和速度急剧增加;进风巷掘进头发生突出时,对风门的破坏作用和逆流距离明显大于回风巷掘进头;特大规模突出时可在风门处产生2.11Mpa的压力,风门设计时应大于该压力,才能有效防止瓦斯逆流;同时,若联络巷处风门强度不足或无风门,也会导致突出瓦斯逆流。论文模拟了双翼采区布置时回采工作面及掘进工作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的相互影响,得出回采工作面发生突出后主要通过进风逆流影响邻近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突出通过回风影响采区中回采工作面;采区回风阻力的大小对逆流的发生影响明显,当回风阻力小于总阻力的30%时,突出后的大部分瓦斯都能够通过采区回风巷排出,对工作面进风巷影响较小,当回风阻力大于总阻力的70%时,突出后的瓦斯不能通过采区回风巷及时排出,造成工作面进风瓦斯逆流,并快速充满进风巷道。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提出瓦斯突出监测及控制等防瓦斯逆流措施,并对通风系统可靠性优化提出一些方法和技术措施。有助于突出瓦斯快速的排出矿井,减少或避免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后的瓦斯逆流,并快速恢复矿井正常通风。
朱佳[3](2019)在《基于本体与关联规则的煤矿监控预警模型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产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但是煤炭开采具有很大的风险,每年都会出现因为矿井中工作环境恶劣、安全技术水平不足、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煤矿伤亡事故。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现在的煤矿企业大多都配备了煤矿监控预警系统,它不仅可以监测瓦斯、一氧化碳等环境参数并实行超限报警、断电等防患措施,还可以实时监控各种设备如风门、风筒等的运行状况,保证其正常运行。煤矿监控预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系统中的信息管理混乱、大量的监控数据没有被有效利用以及传感器反应不灵敏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系统的可靠性变差等。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构建了基于本体与关联规则的煤矿监控预警模型。该模型运用了本体技术,是因为本体可以将杂乱的领域知识系统化地组织起来;又可以基于本体的结构化特性实现监控数据的储存与快速查询;还可以实现基于本体的知识推理。需要说明的是,该系统的本体推理技术是基于Jena推理机实现的。该推理预警模型还运用到了关联规则挖掘技术,是因为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可以针对煤矿监控数据的特点进行挖掘,并能够得到隐含的对煤矿预警有价值的关联规则运用到本体推理中。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通过对《煤矿安全规程》等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本文得到大量煤矿监控预警领域的相关术语。然后,利用七步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处理得到了本体模型的基本框架——概念、概念间结构关系、属性以及实例等。最后,基于本体编辑工具Protege对这些框架知识进行构建就得到了完整的煤矿监控预警本体模型。(2)运用了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对煤矿监控数据进行挖掘。传统的Apriori挖掘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是挖掘结果差强人意,可能会得到许多虚假的、无趣的规则。因此,本文改进了 Apriori挖掘方法将相关度和兴趣度添加进去,并经过实验验证了该改进方法有效可行,能够挖掘出大量符合用户需求的关联规则,避免了将虚假规则挖掘出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本文还利用Jena语法将关联规则以及监控预警领域的相关规定编写成符合要求的自定义推理规则。(3)采用Jena推理机绑定了煤矿监控预警本体模型与推理规则库,构建了基于本体与关联规则的煤矿监控预警模型,并利用试验证明了该模型有效可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监控预警的精确度,降低了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图20表9参74
黄军利[4](2018)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能够在煤矿事故发生后为矿工提供有效救援,该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矿业发达国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近年来避难硐室的研究和应用相继迅速展开,建设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在避难硐室系统性,尤其是避难硐室的选址及其优化研究方面尚显缺乏,从而致使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在煤矿灾害事故发生时,其应有的救援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救援成效的提升,本论文结合国内外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研究现状,从避难硐室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子系统模型,揭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基于灾变演化过程对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仿真模拟的方法对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尤其对烟气蔓延规律与火区温度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灾区致害气体和能见度的时变特性进行了演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的、适合我国煤矿特色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科学性评价系统和选址科学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该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选址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以及对选址周围地质情况等影响因子量化处理,最终经系统模块化计算得出选址科学性评价总值,进而对标可得出选址的科学性等级。此外,运用该研究成果参与和指导了兖州赵楼煤矿的避难硐室选址和优化建设,并将该评价系统扩展应用到对煤矿井下单个避难硐室建设质量量化评价以及井下避难硐室群规划方案的优化中,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单个硐室的建设质量评价以及避难硐室群组建设的方案优化问题,在实践中得到了科学验证,效果良好。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第三部分是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第四部分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第五部分是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第六部分是结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煤矿建设井下避难硐室时科学选址,从而有效提升灾难时硐室的救援效果,同时能够用于对已建避难硐室总体质量优劣的科学考评,也可用于对井下避难硐室群组建设方案的优化。此外,该成果还可用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建设的指导和优劣评价,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张勇[5](2018)在《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煤矿通防系统是煤矿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其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煤矿的安全形势,做好通防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对提高整个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银星一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开展通防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制定了适合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评价的方法,给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提高矿井通防系统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首先,通过对煤矿通防系统工作内容和环节的分析,确定从矿井通风系统管理、防治瓦斯管理、防灭火管理、防治粉尘管理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出影响矿井通防系统安全的风险因素;其次,通过对多种评价方法的比选,确定采用头脑风暴法、专家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达到对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响应和控制的目的;再次,针对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并结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的《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对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进行级别划分,并对每个级别合理赋值,参考评价得分直观的反应出通防系统的安全状况。最后,根据评价得分定级,并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提高矿井通防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通防系统事故发生起到了良好作用。同时为评价煤矿其他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为整个煤矿的综合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曹家琳[6](2017)在《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的行为原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科学的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为了预防和减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已经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一般规律,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需要理论依据,这样分析结果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因此本文选取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依据,进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预防的基础性研究。在事故致因“2-4”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中各个模块的因素进行分类,确定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并以建国以来发生的93起重大及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事故统计等方法重点研究了事故发生的组织内部因素。然后根据事故原因分析结果对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原因进行了分类研究,并运用独立性检验方法对事故各层级原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瓦斯突出事故行为原因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从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以及事故矿井的基本特征角度研究得到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宏观特征。研究表明事故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1月、3月和12月,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早班和中班时间段;事故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除河南省外,湖南、贵州、重庆、四川等南方地区发生突出事故的频次最高,共占事故起数的62.4%;事故的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和石门揭煤工作面;小型矿井、乡镇矿井发生事故起数较高,分别占71.0%、44.1%;非法违法生产矿井所占比例仍较大,占38.7%;10.8%的事故发生在高瓦斯和低瓦斯矿井。研究结论为从宏观上采取措施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提供了参考依据。(2)依据事故致因“2-4”模型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类框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步骤。其中直接原因不安全动作分为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章行动、不违章4类,直接原因不安全物态分为生产环境的不良状态、设备设施等有缺陷、安全防护装置缺陷3类,间接原因分为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佳3类,根本原因分为安全管理程序缺欠和安全组织结构缺欠2类,根源原因分为32个安全文化元素缺欠。事故原因分析的方法步骤为:切割出事故和组织;建立事故相关时间事件链;分析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事故原因归类等。(3)应用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分析得到了影响瓦斯突出事故的组织内行为原因,依据原因分类分析得到了每类原因的关键要素。(1)不安全动作共有71种表现形式,出现426次,其中45.5%的不安全动作属于违章操作,且杜绝违章放炮、违章支护、未上报或处理安全隐患、未执行四位一体防突措施、指挥工人在危险区域作业、非法违法组织生产,可以避免43.2%的不安全动作发生。(2)不安全物态原因共有24种表现形式,出现172次,生产环境的不良状态占75.6%,其中重点预防和控制突出预兆、地质构造带、煤层赋存条件急剧变化、采掘应力叠加的不良状态,可以避免72.1%的不安全物态发生。(3)间接原因习惯性行为出现426次,其中96%以上是安全知识不足和安全意识不高,掌握分析得到的21条安全知识和26条安全意识能有效间接预防瓦斯突出事故发生。受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佳影响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分别有90起、92起、34起,总结得到事故相关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分别有21条、26条、17条。(4)根本原因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出现297次,98.9%的突出事故受“安全管理程序缺欠”影响,67.6%的“安全组织结构缺欠”源于人员配备不足,煤矿建立健全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配齐防突相关人员,可以减少52.2%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5)根源原因安全文化缺欠出现666次,32个安全文化元素中59.4%的元素影响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将安全决定于安全意识、领导负责程度、安全培训需求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从根源上预防瓦斯突出事故有重要作用。(4)瓦斯突出事故的行为原因共违反14个法律法规,预防瓦斯突出应重点掌握并执行三个违反频次最高的法律规定:《煤矿安全规程》、《防突规定》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不安全动作共违反了11个法律法规中的96项条款,违章操作违反频次最高的三个条款为《煤矿安全规程》第8条、《爆破安全规程》第6.1.1条、《防突规定》第6条;违章行动违反频次最高的三个条款为《煤矿安全规程》第191条、《防突规定》第70条、《防突规定》第5条;违章指挥违反频次最高的三个条款为《煤矿安全规程》第8条、《防突规定》第30条、《煤矿安全规程》第201条;不安全物态原因共违反了6种法律法规中的33个条款,“生产环境的不良状态”违反频次最高的三个条款是《防突规定》第70条、《防突规定》第22条和《煤矿安全规程》第195条;“设备设施等有缺陷”违反频次最高的四个条款是《防突规定》第14条、《煤矿安全规程》第489条、《煤矿安全规程》第181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第4.2条;“安全防护装置缺陷”违反频次最高的三个条款是《煤矿安全规程》第499条、《煤矿安全规程》第58条和《煤矿安全规程》第492条;根本原因共违反了9种法律法规中的39个条款,“安全管理程序缺欠”违反频次最高的四个条款是《煤矿安全规程》第4条、《煤矿安全培训规定》第7条、《安全生产法》第38条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第9条;“安全组织结构缺欠”违反频次最高的三个条款是《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防突规定》第27条、《防突规定》第30条。(5)运用独立性检验方法证明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类框架中上下层级因素之间有9组原因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显着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根源原因和根本原因中具有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5组:“安全投入认识”和“安全组织结构缺欠”,“安全部门作用”和“安全组织结构缺欠”,“管理体系的作用”和“安全组织结构缺欠”,“子公司与合同单位安全管理”和“安全组织结构缺欠”,“安全部门的工作”和“安全管理程序缺欠”;根本原因和间接原因之间因果关系不显着;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中具有显着因果关系的因素有4组:“安全知识不足”和“违章操作”,“安全知识不足”和“违章行动”,“安全意识不高”和“违章行动”,“安全习惯不佳”和“生产环境的不良状态”。研究结果对从系统的角度采取措施消除突出危险性至关重要。(6)建立了瓦斯突出事故案例培训数据库,并根据瓦斯突出事故行为原因分析结果从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建议。在行为安全事故预防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瓦斯突出事故案例培训数据库,共有5个步骤: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案例的选取和统计;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析;可视化视频的制作;事故预防对策的制定;事故案例培训数据库的网络平台搭建。并提出了3条改进培训系统的建议。最后依据行为原因分析结果从不安全动作控制、不安全物态预防、习惯性行为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5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用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行为原因的控制。
何青松[7](2015)在《高瓦斯煤矿双巷掘进工作面甲烷风电闭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高瓦斯煤矿双巷掘进时实现甲烷风电闭锁功能的重要性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对各类传感器、控制器的布置情况进行了讲述,对甲烷风电闭锁功能在煤矿井下通过监控系统实现的3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最佳实现方案,并以KJ90NB煤矿监控系统为例,对中心站软件、分站、断电器等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煤矿现场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问题。
陈曦[8](2014)在《煤矿井下风电瓦斯闭锁系统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瓦斯事故是煤矿井下的常见灾害,由于井下特殊的地质生产作业环境使然,灾害性事故仍时有发生,近年来,许多煤矿企业都采用了风电瓦斯闭锁系统,不但节省资源而且方便快捷,对于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更具优势的瓦斯闭锁系统,并对其进行探究。
黄培生[9](2012)在《泉州市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完善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指主要用来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风速、风压、温度、馈电状态、风门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要风机开停等,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等功能的系统。该文针对泉州市的监测监控系统现状,阐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闫夏[10](2010)在《基于预测模型的预警集成系统在瓦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生产是煤矿的“生命线”,而瓦斯是引起煤矿事故的最大灾害因素之一,一旦发生,将造成矿毁人亡。有效的防治瓦斯事故,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煤矿开采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瓦斯引起的事故增加,安全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要采取紧急措施,坚决控制住煤矿瓦斯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全面开展以瓦斯隐患排查整改为重点的瓦斯专项整治活动。本论文是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上展开。针对煤矿瓦斯事故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以煤炭企业的预警管理理论为依据,应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系统地阐述了瓦斯安全管理理论即煤矿瓦斯防治技术管理、瓦斯爆炸界限的确定等,提出了一种能进行监控、预测、评价的瓦斯安全集成系统,旨在为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变“事后管理”为“事前控制”,把危险源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排除危险因素,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对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论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当前系统所存在的不足。(2)对瓦斯危险源进行预测上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实施预测的意义和预测的基本原理分析,构建了瓦斯风险源预测管理体制和预测的分析过程,对后面的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3)本论文在对煤矿瓦斯安全预测管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了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回归预测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三种典型的预测模型,预测瓦斯各种风险源,是研究煤矿瓦斯监测集成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4)煤矿瓦斯安全集成系统对于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监控系统是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本论文结合上述三种预测模型建立了集成预警系统,不仅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实现多种风险的同时预测。通过第二章的分析可知瓦斯爆炸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在本部分中重点是对瓦斯浓度进行监控,这样也可以实现对瓦斯爆炸的防治。为实际生产相结合的瓦斯风险预警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是在重点分析三种典型预测模型和数据字典的基础上,利用VF软件,建立了瓦斯预警集成监控系统,
二、学新《煤矿安全规程》 浅谈“甲烷风电闭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新《煤矿安全规程》 浅谈“甲烷风电闭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准体系基础研究 |
1.2.2 国外相关标准体系及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煤矿安全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煤矿瓦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1 煤矿瓦斯事故分类与统计 |
2.1.1 煤矿瓦斯事故分类 |
2.1.2 基础数据统计 |
2.1.3 煤矿瓦斯事故特征 |
2.2 瓦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2.1 瓦斯爆炸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2.2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2.3 瓦斯中毒窒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及标准分析 |
3.1 瓦斯防治技术分析 |
3.1.1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涌出量预测技术 |
3.1.2 瓦斯抽采技术 |
3.1.3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
3.1.4 瓦斯爆炸防治技术 |
3.1.5 瓦斯监测监控与应急救援技术 |
3.2 现行煤矿瓦斯防治标准统计分析 |
3.2.1 标准发布时间 |
3.2.2 标准级别及性质 |
3.2.3 标准类别 |
3.3 本章小结 |
4 现行煤矿瓦斯防治标准评价 |
4.1 评价原则 |
4.2 评价过程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设立评分标准 |
4.3 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构建 |
5.1 构建标准体系的目的与依据 |
5.2 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
5.3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5.4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
5.5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明细表编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统计表 |
附录2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煤与瓦斯突出对局部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与瓦斯突出中瓦斯涌出规律研究现状 |
1.2.2 巷道瓦斯逆流运移研究现状 |
1.2.3 瓦斯突出气体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煤与瓦斯突出后瓦斯的运移传播规律 |
2.1 煤与瓦斯突出案例分析 |
2.1.1 曲靖“11.10”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
2.1.2 鹤岗“11.21”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和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
2.1.3 毕节“11.8”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
2.2 突出瓦斯运移规律分析 |
2.2.1 突出瓦斯动力效应分析 |
2.2.2 突出瓦斯沿通风网络运移特点分析 |
2.3 煤与瓦斯突出后瓦斯逆流规律分析 |
2.3.1 瓦斯逆流的形成 |
2.3.2 瓦斯逆流的危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双巷掘进中瓦斯突出传播运移数值模拟 |
3.1 双巷掘进特点分析 |
3.1.1 双巷掘进应用及特点 |
3.1.2 双巷掘进中突出灾害影响分析 |
3.2 双巷掘进模型的建立 |
3.2.1 Fluent软件简介 |
3.2.2 物理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3 瓦斯突出源与模型参数设置 |
3.3 双巷掘进中发生瓦斯突出模拟 |
3.3.1 突出后瓦斯流分析 |
3.3.2 防突风门的影响分析 |
3.3.3 联络风门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双翼采区条件下瓦斯突出传播运移数值模拟 |
4.1 双翼采区布置特点分析 |
4.1.1 双翼采区特点及应用 |
4.1.2 双翼采区中突出灾害影响分析 |
4.2 双翼采区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4.3 双翼采区发生瓦斯突出模拟 |
4.3.1 突出后瓦斯流分析 |
4.3.2 回风段阻力对瓦斯逆流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防治突出后瓦斯逆流的技术措施研究 |
5.1 煤与瓦斯突出监测及控制技术 |
5.1.1 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 |
5.1.2 煤与瓦斯突出控制技术 |
5.2 矿井通风系统抗灾性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本体与关联规则的煤矿监控预警模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本体理论及应用现状 |
1.2.2 关联规则的研究现状 |
1.2.3 煤矿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本体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本体的基本概念 |
2.1.1 本体的定义 |
2.1.2 本体的构成 |
2.1.3 本体的分类 |
2.1.4 本体的功能 |
2.2 本体描述语言 |
2.2.1 基于AI的本体描述语言 |
2.2.2 基于Web的本体描述语言 |
2.3 本体建模方法 |
2.4 本体建模工具 |
2.5 本章小节 |
3 关联规则及改进的Apriori挖掘方法 |
3.1 关联规则挖掘简介 |
3.2 关联规则的定义 |
3.3 关联规则的挖掘过程和Apriori算法 |
3.4 改进的Apriori挖掘方法 |
3.4.1 Apriori算法的不足 |
3.4.2 Apriori挖掘方法的改进 |
3.5 算法描述 |
3.6 基于改进的Apriori挖掘方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矿监控预警模型的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煤矿监控预警系统概述 |
4.1.2 煤矿监控预警模型的需求分析 |
4.2 Jena推理模型 |
4.2.1 Jena框架结构 |
4.2.2 Jena推理原理 |
4.3 模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监控预警模型的实现 |
5.1 煤矿监控预警本体构建 |
5.2 推理规则 |
5.2.1 自定义规则格式 |
5.2.2 推理规则的构建 |
5.3 模型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7年我国某煤矿监控系统中的部分监测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 |
2.1 避难硐室选址安全距离的正反演计算方法 |
2.2 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
2.3 避难硐室周边地质因素 |
2.4 避难及救援路线因素 |
2.5 投资成本因素 |
2.6 人为因素 |
2.7 其他因素 |
2.8 避难硐室选址系统构建 |
2.9 本章小结 |
3 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 |
3.1 热动力灾害演变仿真方法及模型构建 |
3.2 工作面运输巷胶带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
3.3 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爆炸的数值模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 |
4.1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评价方法 |
4.2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权重分配方法 |
4.3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耦合值的计算 |
4.4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级别的设立和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5 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 |
5.1 赵楼煤矿矿井概况以及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状况 |
5.2 赵楼煤矿避难硐室的实际应用 |
5.3 赵楼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群选址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安全风险管理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安全风险管理在国外发展动态 |
1.2.2 安全风险管理在国内发展现状 |
1.3 安全管理学研究 |
1.3.1 安全管理基本原理 |
1.3.2 安全事故理论 |
1.4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1.4.1 风险管理概述 |
1.4.2 风险的概念 |
1.4.3 风险管理程序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煤矿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管理 |
2.1 煤矿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概况 |
2.2 煤矿通防系统风险管理 |
2.2.1 通风系统风险管理 |
2.2.2 瓦斯防治风险管理 |
2.2.3 火灾防治风险管理 |
2.2.4 粉尘防治风险管理 |
2.3 煤矿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2.3.1 煤矿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原则 |
2.3.2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银星一井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质构造及煤层概况 |
3.1.3 矿井生产能力及开拓、开采概况 |
3.2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概况 |
3.2.1 通风系统概况 |
3.2.2 防治瓦斯概况 |
3.2.3 防灭火概况 |
3.2.4 防尘概况 |
3.3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识别过程 |
3.3.1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识别过程 |
3.3.2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识别的方法 |
3.4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
3.4.1 通风系统风险因素 |
3.4.2 瓦斯防治风险因素 |
3.4.3 火灾防治风险因素 |
3.4.4 粉尘防治风险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 |
4.1 风险估计及评价概述 |
4.1.1 风险估计和评价 |
4.1.2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1.3 模糊层次分析法 |
4.2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1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4.3.2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
4.3.3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处理 |
4.4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原则与机制 |
4.4.1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原则 |
4.4.2 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机制 |
4.5 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1 通风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2 瓦斯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3 防灭火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4 粉尘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的行为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事故致因“2-4”模型应用现状 |
1.2.2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因研究现状 |
1.2.3 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教育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样本事故来源及其宏观特征 |
2.1 样本来源 |
2.2 样本事故宏观特征分析 |
2.2.1 时间特征分析 |
2.2.2 空间特征分析 |
2.2.3 事故矿井基本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事故致因“2-4”模型简介 |
3.1.2 事故致因“2-4”模型的优势 |
3.2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 |
3.2.1 直接原因分类 |
3.2.2 间接原因分类 |
3.2.3 根本原因分类 |
3.2.4 根源原因分类 |
3.2.5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 |
3.3 瓦斯突出事故案例分析 |
3.3.1 新田煤矿“10·5”瓦斯突出事故 |
3.3.2 麻栗树煤矿“12·28”瓦斯突出事故 |
3.3.3 三汇一矿“4·5”瓦斯突出事故 |
3.3.4 合乐武煤矿“7·12”瓦斯突出事故 |
3.3.5 望峰岗矿井“1·5”瓦斯突出事故 |
3.3.6 化处煤矿“12·8”瓦斯突出事故 |
3.3.7 分析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瓦斯突出事故行为原因及其特征研究 |
4.1 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析结果 |
4.2 直接原因统计分析 |
4.2.1 不安全动作统计分析 |
4.2.2 不安全物态统计分析 |
4.3 间接原因统计分析 |
4.4 根本原因统计分析 |
4.5 根源原因统计分析 |
4.6 事故原因特征研究 |
4.6.1 不安全动作特征研究 |
4.6.2 不安全物态特征研究 |
4.6.3 间接原因特征研究 |
4.6.4 根本原因特征研究 |
4.6.5 根源原因特征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5 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关联研究 |
5.1 独立性检验方法 |
5.2 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关联分析 |
5.2.1 事故原因相关性的定性分析 |
5.2.2 事故原因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
5.3 分析结果讨论 |
5.3.1 根源原因分析 |
5.3.2 根本原因分析 |
5.3.3 间接原因分析 |
5.3.4 直接原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瓦斯突出事故行为原因控制研究 |
6.1 瓦斯突出事故案例培训数据库的建立 |
6.2 瓦斯突出事故行为原因控制研究 |
6.2.1 不安全动作控制 |
6.2.2 不安全物态预防 |
6.2.3 习惯性行为控制 |
6.2.4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6.2.5 安全文化建设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A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析结果 |
附录B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
(7)高瓦斯煤矿双巷掘进工作面甲烷风电闭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瓦斯双巷掘进工作面传感器设置要求 |
2 甲烷风电闭锁功能实现方案比较分析 |
3 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及注意 |
4 现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5 结 语 |
(8)煤矿井下风电瓦斯闭锁系统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风电瓦斯闭锁系统面临的困难 |
1.1 管理方面 |
1.2 技术方面 |
2 探究风电瓦斯闭锁系统 |
2.1 简单风电闭锁系统 |
2.2 风电延时闭锁系统 |
2.3 风电瓦斯闭锁系统 |
2.3.1 第一种方式 |
2.3.2 第二种方式 |
2.4 带风探头风电闭锁系统 |
3 结语 |
(9)泉州市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完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泉州市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 |
2 泉州市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
3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措施 |
3.1 |
3.2 高标准, 严要求, 选择设计、安装、生产、售后服务好的厂家, 是建立高质量监测监控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 |
3.3 坚持监测监控系统的装备标准, 做到不欠账、不走过场, 不断完善, 逐步升级, 是确保监测监控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
3.4 建立可操作的监测监控系统管理体系和监管体系, 是确保系统运行的重要组织保障 |
3.5 强化对监测监控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各类监管员和一线工人的素质, 是维护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
3.6 |
4 结束语 |
(10)基于预测模型的预警集成系统在瓦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当前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煤矿安全相关理论分析 |
1.4.1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学理论 |
1.4.2 煤矿安全预控系统理论 |
1.4.3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理论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
1.6.1 研究工作 |
1.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煤矿安全预测管理理论及预测模型的简介 |
2.1 煤矿安全预测管理理论 |
2.2 瓦斯爆炸安全预测管理理论 |
2.2.1 瓦斯爆炸的界限 |
2.2.2 瓦斯爆炸的特征和现象 |
2.2.3 实施瓦斯爆炸风险预测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4 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
2.2.5 瓦斯爆炸预测分析过程 |
2.2.6 预测管理的作用及实施预测管理的意义 |
2.3 瓦斯爆炸危险源预测模型 |
2.3.1 时间序列模型 |
2.3.2 回归预测模型 |
2.3.3 灰色预测模型 |
2.3.4 三种模型的对比 |
3 瓦斯预警集成管理系统分析 |
3.1 集成系统的简介 |
3.2 集成管理系统的原则及功能 |
3.2.1 集成管理系统的原则 |
3.2.2 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 |
3.3 集成管理系统的特点及达到的目标 |
3.3.1 集成管理系统的特点 |
3.3.2 实施集成管理系统达到的目标 |
3.4 实施集成系统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
3.4.1 实施集成管理系统的意义 |
3.4.2 集成管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
4 煤矿瓦斯预警集成管理系统的建立 |
4.1 系统设计 |
4.1.1 集成系统的内容设计 |
4.1.2 集成系统的构建流程 |
4.1.3 集成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4.2 数据字典的构建 |
4.2.1 数据字典的内容 |
4.2.2 数字字典构建 |
4.2.3 数据处理 |
4.3 界面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4.1 集成监控平台 |
4.4.2 网络传输平台 |
4.5 系统的安全体系 |
4.6 系统的发展前景 |
5 示例分析 |
5.1 煤矿介绍 |
5.2 系统应用 |
5.3 该系统对煤矿瓦斯危险源控制的优势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学新《煤矿安全规程》 浅谈“甲烷风电闭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D]. 陈煜朋.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煤与瓦斯突出对局部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 金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本体与关联规则的煤矿监控预警模型的设计与研究[D]. 朱佳.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D]. 黄军利.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6)
- [5]银星一井通防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勇.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6]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的行为原因研究[D]. 曹家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7]高瓦斯煤矿双巷掘进工作面甲烷风电闭锁分析[J]. 何青松. 煤矿安全, 2015(01)
- [8]煤矿井下风电瓦斯闭锁系统探究[J]. 陈曦. 企业技术开发, 2014(24)
- [9]泉州市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状及完善措施[J]. 黄培生. 海峡科学, 2012(02)
- [10]基于预测模型的预警集成系统在瓦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 闫夏.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