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扶贫超市”创新捐赠模式

沉阳“扶贫超市”创新捐赠模式

一、沈阳“扶贫超市”创新捐助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吕强[1](2021)在《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研究 ——以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家有责任通过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来力促教育公平,学生资助政策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90年代,教育大众化拉开了帷幕,高校并轨、学生扩招,民办高校学生也在不断增多,这就意味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资助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民办高校作为与公办高校补充的新办学机制,其显着特点是按市场机制运行、办学经费自筹、收费较高,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问题格外突出,加之上海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民办高校众多,生活成本高,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对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优化与改进是必需且迫切的,优化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对促进我国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学生资助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我国对于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进入了深入、系统阶段,但关于民办高校及某一地区民办高校学生资助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从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入手,从工作机构与人员构成、资助经费来源、资助内容种类、资助工作实施及资助监督与后续保障等五个方面出发,分类阐述了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同时对15位访谈对象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借鉴扎根理论并利用Nvivo11软件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在资助资金、资助实施、资助形式及后续引导保障等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在Nvivio11分析编码的基础上,探寻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发现导致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因素。最后,针对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别从政府、社会、学校层面提出优化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措施:即强化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上海民办高校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舆论引导,改变传统观念;加大社会对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事业的扶持力度;上海市民办高校应重视自身优化;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规范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强化育人理念;适当改革奖学金评比制度,促进共同发展;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内生动力。旨在进一步优化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资助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微薄之力。

夏苗苗[2](2021)在《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基于R市D区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实现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是当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环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农村新社区作为传统农村社会转型而来的新型基层治理单位,能够成为且已经成为国家下沉各类资源的重要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应当依靠农村新社区平台对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并围绕社区居民需求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主体以直接或间接合作形式为社区居民开展多样化的服务,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从而形成了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运行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层治理有效目标是否能真正实现。因此,有效的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着力构建适合不同类型的农村新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以R市D区的实证调查为基础,探讨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新社区和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基本内涵,从供给主体的角度出发,建构了政府供给机制,社区自组织供给机制,社区与企业协作供给机制,政府、社区、社会、居民联动供给机制四个考察维度。在此基础之上,结合R市D区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具体表现,并从中发现当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中还存在诸如乡镇政府供给职责与公共财政能力不相匹配、社区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开展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力偏低、社区与企业协作供给缺乏长期性、持续性以及联动供给中服务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并从财政、供给激励和培训、协作动力、治理理念等角度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根源问题。通过结合既有对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研究和本研究所做的实证调查,最终构建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农村新社区和不同供给内容的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包括政府直接供给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农村新社区内部多元主体自我供给机制、农村新社区与驻地企业互助型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及党建引领之下乡镇政府、社区、社会、居民联动供给机制,并从人才、制度、技术和财政方面提出了保障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具体路径,进而推动社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李睿,王强,张景俊[3](2020)在《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协作发展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以高校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为切入点,把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分析了"驻村第一书记"承担双重责任,推动高校和农村党建协作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总结了"驻村第一书记"在高校和农村党建协同发展中的工作成效,深入探讨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联建联动、协作发展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陈秀艳[4](2020)在《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同志说,“培育崇德向善风气,建设和谐文明国度”。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整体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困难群众抵抗突发性困难或灾害的能力仍然偏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家重视慈善、发展慈善,先后出台一系列慈善法规政策,在多次会议中明确慈善的地位和作用,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在国家政策和政府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各项慈善工作有条不紊,正逐步向规范化、公开化迈进,慈善募捐额更是逐年攀升,在扶危济困、救急解难等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募捐过程中还存在公民慈善意识淡薄、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慈善募捐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滞后等若干问题。本文以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为例,对其募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旨在探讨出一条适合滨州地区慈善募捐工作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全国慈善募捐工作的进展贡献滨州经验。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探讨研究的背景以及在丰富理论体系、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和梳理学术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概念阐释和理论基础,对慈善、慈善总会、慈善募捐3个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并介绍“第三次分配”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社会适应理论3个理论基础,为进行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当前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状况,从活动宗旨、组织机构、业务范围、资产管理、行业规范、监督体系、慈善信誉等几个方面讲述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发展的状况,并从募捐方式、募捐激励政策、募捐总额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现状。第四部分介绍了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在募捐过程中存在着行政化困境、不合理募捐行为、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等主要问题,并指出政府角色定位不合理、慈善总会系统能力不足、慈善文化欠缺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分析了英国、美国等国外慈善募捐的先进经验,阿里巴巴“蚂蚁”森林项目、广州“慈善社区”建设、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一个鸡蛋的暴走”募捐项目等国内慈善募捐先进经验,为改进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提出推广慈善超市募捐模式、建立慈善监督管理机制、转变慈善募捐观念3个方面的启示。第六部分从政府、慈善总会系统、公众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的对策建议。通过全文六部分的分析与论述,希望能够充分认识当前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在募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募捐经验,研究完善贴合实际的改进措施,推动募捐工作有序发展,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郭秀锦[5](2019)在《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本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经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六亿多,2013—2018年六年时间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累计减贫823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8年末的1.7%,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一年,消除贫困是目标底线,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时间紧任务重,虽然传统的政府扶贫在解决温饱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扶贫攻坚新阶段,剩下的贫困问题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创新扶贫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应对多元贫困的现实。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救助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可见,社会参与扶贫具有巨大的潜力,如何持续发挥社会扶贫的巨大潜力,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我国初步形成大扶贫格局,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社会扶贫,但是大多数还是对政策和理论的宏观上的研究,缺乏机制和方式等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案例是社会扶贫的实践探索,本文对兰考县“1+3”社会扶贫进行研究丰富了社会扶贫理论和社会扶贫实践经验,提出了“1+3”社会扶贫模式对我国社会扶贫在四个机制层面上的启示,为社会扶贫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更的多可能。本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为研究主体,首先,针对兰考县贫困现状描述了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形成过程,列举出八个方面具体举措:一是搭建“互联网+”社会扶贫平台;二是设立爱心美德公益超市;三是贫模式按培育“巧媳妇”工程;四是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五是实施助学扶贫工程;六是整合社会扶贫资金;七是共建数据库及台账;八是推动社会扶贫主体参与。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取得较好的帮扶成效得出了此模式的可行性,然后结合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经验从协调机制层面、激励机制层面、资源整合层面、宣传机制层面四个方面列举出对社会扶贫的启示。虽然此模式在推广上具有局限性,但是其中的机制、举措对我国社会扶贫仍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以期本论文对我国的社会扶贫发展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

季悦[6](2019)在《沈阳市X地区社区低保家庭帮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历时40周年,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已经正值新阶段,经济迅猛发展有目共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社会问题也愈来愈多,其中贫困问题也正是我们要跨越的最重要的一道障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从最初的“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强调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当然,精准扶贫政策是针对农村贫困问题提出来的,但是部分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也一直困扰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贫困问题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不仅仅是经济物质方面的问题,还夹杂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许多城市贫困家庭的生活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困境以及更多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给予关注。政府关心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实行低保制度,并以社区为中心为他们提供社会救助以及社会服务。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他们最低生活水平以及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但是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我们需要采取更新的思路,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先天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有着其可行性以及必要性,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借鉴意义。本文选取沈阳市X地区城市困难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对X地区城市低保家庭的生活现状作简要分析,对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有哪些需求展开论述。本文以X街道辖区的五个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几个社区中低保家庭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级政府及众多爱心企业,每年对基层投入的扶贫资源力度和数量不小,然而多数困难家庭的生活质量、生活幸福感却并没有得到显着改善,大量迫切需求亟待被满足,比如专业护理、残障康复、心理关爱、邻里互助等。因此,本文将研究一种以社工机构“搭台”,其他社会力量“唱戏”的帮扶模式,调动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义工、专业护工等资源,为社区中的困难家庭提供物质以及非物质的帮助。其中社会工作者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社区因病致贫家庭链接专业护工的资源,并通过发动社会组织或社区志愿者的力量更好的实现邻里守望,从而更好的实现精准帮扶。

肖文[7](2019)在《合作治理视阈下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慈善活动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扶困济贫的重要载体,慈善活动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困难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没有得到满足、基本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等社会问题频发。因此,如何借助慈善事业给予弱势群体特殊关怀同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2003年5月18日,中国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诞生。之后的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国内诸多城市都已建立起符合城市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慈善超市,慈善超市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不可代替作用。作为社会救助的一种创新模式,慈善超市是保障困难民众最低生活限度、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是稳定社会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慈善超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对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支持,是对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回应。虽然慈善超市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是却普遍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何化解慈善超市的经营危机,实现慈善超市的治理现代化成为政府当前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慈善制度保障不足、慈善功能部分缺失、慈善角色定位模糊、慈善运作尚不规范是慈善超市面临的四大问题。因此,本文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以约翰·D.多纳休和理查德·J.泽克豪泽的合作治理理论为基础,从裁量权的共享、合作激励和监督、合作循环理念三大方面剖析了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困境的原因,通过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的发展提出了完善制度供给,营造融洽的合作环境、推行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多样性的合作平台、明确责任分担,构建高效协调的合作纽带、强化文化建设,培育正气的合作氛围等可行性建议。

高锡林[8](2018)在《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研究 ——以AL公司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为例》文中指出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救济”模式主要包括企业慈善捐助和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两种方式。从企业慈善捐助来说,企业通过慈善捐助实施社会救助具有两个方面的动力来源:基于经济理性的企业战略发展动力和基于价值理性的彰显企业责任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但其救助效果又受限于慈善捐助的领域和对象范围偏窄、受捐对象的识别和甄选容易出现失误、企业慈善捐助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等因素。从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来看,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和支持以及实现企业的“本土化”是融入该形式的动力来源。其社会救助效应则体现为:宏观层面上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可缓解弱势群体的贫困状况、微观层面上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可直接改善贫困个体的经济状况。总的来看,“救济”模式具有救助时限以短期救助为主、救助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等特征。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增权”模式以增权理论为基础,以改变困难群体“无权”的境况为目标,主要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来实现,主要做法有社会企业方式和产业扶贫方式两种。社会企业的方式,能够从严格准入形成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建立伙伴关系形成救助对象的自主能力激发机制、合理的市场运作形成社会企业的自我盈利机制、社会企业经营行为产生的正外部性效应强化救助效果等四个方面。为实现企业社会救助的作用,具体形式有增收节支的经济给予、人力资本开发的就业促进、赋予资本要素的能力提升、重塑参与格局的权利实现等四种。产业扶贫方式,是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最基本的发展形式有“公司+农户(贫困者)”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者)”两种。社会企业方式和产业扶贫方式虽同属“增权”模式,但也具有各自的参与特征。社会企业的社会救助参与特征主要体现为社会企业整体规模和影响力较小、社会企业参与救助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社会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社会救助人才等;产业扶贫的“公司+农户(贫困者)”及“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者)”两种方式均具有明显的救助效应,但又具有某些局限性。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传统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现实困境。一方面是对于被救助者的困境,主要包括村集体企业和合作社的盈利不足;贫困人口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外援依赖性强;非理性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泛滥;脱贫率和返贫率双高等四方面。另一方面是对于企业的困境,集中体现为企业参与社会救助效果不佳引发的企业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由社会救助失败、被救助者贫困而引致的社会风险,以及由于被救助者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企业社会风险。前者具体体现为由救助效果有限、贫富差距拉大而引致的社会风险、由提供创业机会造成创业失败而引致的社会风险,后者具体体现为由提供就业岗位和技术培训而引致的社会风险。传统模式困境的根源在于宏观层面的社会排斥和微观层面的贫困文化的制约。社会排斥的存在使得受助者缺乏获得有效信息与支持资源的机会和途径,即便企业通过各类扶贫举措提供了阶段性的发展资金、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村寨扶贫项目的效果也因为难以突破社会排斥的桎梏而逐渐式微;贫困文化使救助对象缺乏自觉能动性、缺乏自主支配权、缺乏行为的自律性、缺乏超越性的创造力,导致贫困者缺乏个体的自主性,无法产生改造自然、投身实践、改变困境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无法通过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实现长期脱困。困境的超越在于引入社会工作,即基于企业、社会工作团队、贫困村民三方参与主体,构建多元协作的“社会工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以社会工作团队为扶贫具体实施者、联合贫困村民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及实体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平台”设置社会工作扶贫办公室、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架构,建立了三方联席会议、定期社区咨询会议制度等工作程序和制度。构建扶贫创业经济体、开展个案社会工作、开展小组社会工作,进行社会救助实践。这种多元协作的“社会工作平台”,在实践中推动了收入增加以促进经济脱贫,更新了被救助者的精神面貌而消解了贫困文化,构建了社会支持网络而化解了社会排斥。实现了企业参与社会救助模式从局限于资源合作的“救济”与“增权”模式,向兼顾资源合作与管理合作的“协作”模式的转换,探索了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全新路径。同时,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协作”模式,也提升了企业治理社会风险的能力,在以更有效的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带动了受助者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更重要的是,从微观领域通过差异化生存需要改变精神面貌、高效进行外部生存环境改造、以专业优势传播先进的文化符号和理念、形塑新的社会文化效应场来打破贫困文化惯性等路径,培养了贫困者的自立自强意识,帮其养成良好的劳动纪律与生活方式,从而消解贫困文化;从宏观领域改善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化投资环境来化解经济排斥,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以化解政治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最终化解社会排斥,推进社会融合。“社会工作平台”的结构与机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社会主体“各尽所能、各获所需”的互利原则,该“协作”模式的出现,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必然结果,并且具备了在我国更广泛地区推广的充分条件。

申暄[9](2018)在《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慈善超市,作为社会救助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慈善救助力量。而慈善超市具体运营效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它能否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个案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郑州市慈善超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现状进行总结;然后以郑州市惠济区和二七区慈善超市为个案进行运营分析,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构成、物资筹集管理等方面,针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建议:一,提升慈善超市商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市场化进程;二,加强慈善超市多元化服务,提供就业培训指导;三,建立捐赠物品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社区慈善超市;四,切实加强慈善超市宣传力度,培育全民慈善意识;五,将慈善超市建设纳入民政事业重要议程,切实完善支持措施。通过对郑州市惠济区和二七区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的研究,为慈善超市研究领域增加了个案素材;同时,也为其余地域的慈善超市运营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在慈善超市的救助理念和运作模式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汪晓菡[10](2018)在《慈善超市运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以“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企业作为一个既兼顾社会目标,又兼顾经济目标的组织形式,成为非营利组织实现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新思路。慈善超市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国内的发展已有15年的历史。然而,慈善超市的经营却陷入生存困境,大部分慈善超市定性定位模糊、募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经营能力低、缺乏“造血”机制。2016年9月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建立了闵行区第一家社会企业化运营的慈善超市,开启了慈善超市的社会企业化运作模式。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社会企业的研究视角,对慈善超市社会企业模式运作的创新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分析慈善超市面临的生存困境的基础上,引入社会企业这个研究视角,以社会企业的模式运作,为慈善超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创新路径。并在最后为促进慈善超市的创新发展分别从政府、社会和慈善超市自身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认为社会企业具有造血机能,它可以通过商业化的运作赚取利润,从而给组织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在财政上具有独立自主性。慈善超市采用社会企业模式,实现“慈善+超市”的运营,可以改变现阶段慈善超市普遍存在的造血不足的现象,使慈善超市自身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可以不再依赖政府财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社会企业应该是慈善超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沈阳“扶贫超市”创新捐助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扶贫超市”创新捐助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研究 ——以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
        (二)高校贫困生
        (三)学生资助工作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情况
        (二)国内高校学生资助的研究情况
        (三)文献评析
    五、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资料的收集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分析编码的过程
        (五)信度与效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运行现状
    一、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基本情况
    二、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概况
        (一)工作机构与人员构成
        (二)资助经费来源
        (三)资助内容种类
        (四)资助工作实施
        (五)资助监督与后续保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资金层面
        (二)资助实施层面
        (三)资助形式层面
        (四)后续引导保障层面
    二、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学生资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学校层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优化措施
    一、政府层面
        (一)强化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法律法规建设
        (二)加大对上海民办高校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二、社会层面
        (一)加强对社会力量的舆论引导,改变传统观念
        (二)加大社会对上海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事业的扶持力度
    三、学校层面
        (一)上海市民办高校应重视自身优化
        (二)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三)规范与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强化育人理念
        (五)适当改革奖学金评比制度,促进共同发展
        (六)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内生动力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基于R市D区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2.简短的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五)研究样本介绍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基本内涵
        1.农村新社区
        2.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二)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三)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考察维度
        1.学界关于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考察维度
        2.本研究中关于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考察维度
    小结
二、R市D区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概况与具体表现
    (一)R市D区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概况
    (二)R市D区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具体表现
        1.政府供给机制:政府下派人员及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2.社区自组织供给机制:社区组织协助社区两委提供便民服务
        3.社区与企业协作供给机制:社企互补开展公益与便民服务
        4.政府、社区、社会、居民联动供给机制:互通信息开展多样化服务
    小结
三、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1.乡镇政府供给职责与公共财政能力不相匹配
        2.社区社会组织协助社区开展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力偏低
        3.社区与企业协作供给缺乏长期性、持续性
        4.联动供给中服务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不足
    (二)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治理重心下沉与财政收紧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2.缺乏社区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供给的激励和培训方案
        3.社区与企业之间缺乏协作供给动力
        4.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供给理念仍未完全转变
    小结
四、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当前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探讨及其不足之处
    (二)何为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
    (三)实现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机制的保障路径
        1.人才保障:按需配备多元化人才队伍
        2.制度保障:以保障需求表达为基础的协商合作与监督评估制度
        3.技术保障:搭建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
        4.财政保障:建立“开源节流”式的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协作发展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1.强化政治引领,更好地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提升理论水平
    2.以强带弱,极大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
    3.“走出去、请进来”,基层党建工作进入新常态
二、高校和农村党建协同发展的工作现状及成效
    1.化零为整,驻村工作促进学校与地方联合共建
    2.消费扶贫,农校直通探索新的扶贫渠道
    3.乡村振兴,争当乡村发展中的先锋表率
    4.协同发展,共建活动互助共赢
三、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协作发展的途径
    1.创建联动共建体制,为农村基层党建提供支撑
    2.完善各项制度,协助农村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建设
    3.强化理论武装,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4.组织党员专家参与“三扶”工作,提升党员影响力
    5.结合实际,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6.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域,锻炼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
四、结 语

(4)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慈善
        2.1.2 慈善总会
        2.1.3 慈善募捐
    2.2 理论基础
        2.2.1 第三次分配理论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3 社会适应理论
第3章 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状况
    3.1 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
        3.1.1 活动宗旨
        3.1.2 组织机构
        3.1.3 业务范围
        3.1.4 资产管理
        3.1.5 行业规范
        3.1.6 监督体系
        3.1.7 慈善信誉
    3.2 募捐工作现状
        3.2.1 募捐方式
        3.2.2 募捐激励政策
        3.2.3 募捐总额
第4章 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存在的问题
        4.1.1 行政化困境
        4.1.2 存在不合理募捐行为
        4.1.3 公众慈善意识淡薄
    4.2 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角色定位不合理
        4.2.2 慈善总会系统工作能力不足
        4.2.3 慈善文化氛围欠缺
第5章 国内外慈善募捐的经验启示
    5.1 国外慈善募捐的经验
        5.1.1 英国慈善商店
        5.1.2 美国慈善募捐监督机制
    5.2 国内慈善募捐的经验
        5.2.1 阿里巴巴“蚂蚁森林”项目
        5.2.2 广州“慈善社区”建设
        5.2.3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一个鸡蛋的暴走”募捐项目
    5.3 对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的启示
        5.3.1 推广慈善超市募捐模式
        5.3.2 建立慈善监督管理机制
        5.3.3 转变慈善募捐观念
第6章 完善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转变职能定位
        6.1.1 当好指引者
        6.1.2 当好统筹者
        6.1.3 当好服务者
    6.2 慈善总会系统层面:提升自身水平
        6.2.1 加强内部管理
        6.2.2 丰富募捐形式
        6.2.3 加强慈善宣传
    6.3 公民层面:提高慈善意识
        6.3.1 弘扬慈善文化
        6.3.2 开设慈善学科
        6.3.3 畅通监督渠道
结语
引文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贫困相关理论
        (一)贫困
        (二)贫困的标准
        (三)反贫困理论
    二、大扶贫理念
        (一)大扶贫的历程
        (二)大扶贫理念
    三、社会扶贫理论
        (一)社会扶贫的界定
        (二)社会扶贫的构成
        (三)社会扶贫的理论依据
        (四)我国社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
    一、兰考县贫困现状
    二、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形成过程
    三、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具体举措
        (一)搭建“互联网+”社会扶贫平台
        (二)设立爱心美德公益超市
        (三)培育“巧媳妇”工程
        (四)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五)实施助学扶贫工程
        (六)整合社会扶贫资金
        (七)共建数据库及台账
        (八)推动社会扶贫主体参与
    四、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成效
        (一)扶贫成效
        (二)社会效果
    五、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动员机制层面:发挥企业带贫作用
    二、协调机制层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三、资源整合层面:发挥社会组织助攻力量
    四、激励机制层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沈阳市X地区社区低保家庭帮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城市社区低保家庭
        1.3.2 城市社区
        1.3.3 社会工作视角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理论基础
        1.5.1 社会支持理论
        1.5.2 优势视角理论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3 研究目标
    1.7 研究方法
        1.7.1 无结构访谈法
        1.7.2 观察法
        1.7.3 问卷调查法
    1.8 本文的研究重点与难点、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重点、难点
        1.8.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X地区低保家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X地区的基本情况
    2.2 X地区下辖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
        2.2.1 文化水平偏低
        2.2.2 身体健康状况欠佳
        2.2.3 工作不稳定
        2.2.4 经济来源单一
        2.2.5 日常消费水平低
        2.2.6 对国家扶贫政策了解程度浅薄
    2.3 X地区下辖社区低保家庭的需求现状分析
        2.3.1 生理安全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2.3.2 照护等护理性需求
        2.3.3 心理建设性需求迫切得到满足
        2.3.4 社交性需求需要重视
    2.4 X地区下辖社区低保家庭的问题困境分析
        2.4.1 就业困难
        2.4.2 精神状况不佳
        2.4.3 日常护理人员少
        2.4.4 社区参与意识差
        2.4.5 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2.4.6 救助政策获取途径少
第三章 构建“两社三工”帮扶模式的地区资源分析与模式初探
    3.1 构建“两社三工”帮扶模式的地区资源分析
        3.1.1 街道
        3.1.2 社会工作机构
        3.1.3 企事业单位
        3.1.4 社区
    3.2 构建“两社三工”帮扶模式的意义探索
        3.2.1 加强城市社区困难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3.2.2 优化扶贫资源的利用
    3.3 构建“两社三工”帮扶模式的目标和任务
        3.3.1 主要目标
        3.3.2 主要任务
    3.4 构建“两社三工”帮扶模式初探
第四章 构建“两社三工”帮扶模式的具体对策建议
    4.1 搭建城市低保家庭的帮扶平台
        4.1.1 建立社区扶贫工作站
        4.1.2 完善社会组织帮扶体系
        4.1.3 打造“三工”联动服务新模式
    4.2 专业社工视角下对城市社区低保家庭的具体帮扶
        4.2.1 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贫困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4.2.2 基于优势视角对社区贫困家庭进行赋权增能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5.1 总结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不足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合作治理视阈下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
    0.2 研究意义
        0.2.1 现实意义
        0.2.2 理论意义
    0.3 文献综述
        0.3.1 国外研究情况
        0.3.2 国内研究情况
        0.3.3 研究述评
    0.4 研究方法
        0.4.1 访谈法
        0.4.2 文献分析法
    0.5 创新点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慈善超市的相关概念
        1.1.1 慈善
        1.1.2 慈善超市
    1.2 约翰·D.多纳休和理查德·J.泽克豪泽的合作治理理论
        1.2.1 共享裁量权
        1.2.2 合作激励与监督
        1.2.3 合作循环
2 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概况及发展现状
    2.2 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慈善超市制度保障不足
        2.2.2 慈善超市部分功能缺失
        2.2.3 慈善超市角色定位模糊
        2.2.4 慈善超市运作尚不规范
3 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慈善超市发展中共享裁量权的不足
        3.1.1 慈善超市发展中生产裁量权过于集中
        3.1.2 慈善超市发展中收益裁量权分配不均
        3.1.3 慈善超市发展中偏好裁量权较为失衡
    3.2 慈善超市发展中缺少必要的激励和监督
        3.2.1 慈善超市合作激励机制的缺失
        3.2.2 慈善超市内部监督的非规范化
        3.2.3 慈善超市外部监管的非专业化
    3.3 慈善超市发展中合作循环机制的弱化
        3.3.1 缺少对慈善超市发展中目标任务的专业分析
        3.3.2 缺少对慈善超市发展中职责任务的明确分配
        3.3.3 缺少对慈善超市发展中合作关系的合理设计
        3.3.4 缺少对慈善超市发展中运营成效的有效评估
4 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有效治理的相应对策
    4.1 完善制度供给,营造融洽的合作环境
        4.1.1 完善慈善法律法规,细化立法层级及内容
        4.1.2 完善慈善司法救济,扞卫慈善权利及利益
        4.1.3 强化慈善内外监督,确保慈善合作的长效
    4.2 推行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多样性的合作平台
        4.2.1 强化市场理念,激活超市造血功能
        4.2.2 依托信息技术,打造网络慈善平台
        4.2.3 激发合作动力,优化合作激励机制
    4.3 明确责任分担,构建高效协调的合作纽带
        4.3.1 转变政府部门的扶持方式,厘清政府职责权限
        4.3.2 强化慈善超市的公益地位,细化超市职责分配
        4.3.3 明确相关主体的合作关系,强化合作过程评估
    4.4 强化文化建设,培育正气的合作氛围
        4.4.1 加快慈善人才的队伍建设,保证专业化和专职化
        4.4.2 创新积极开放的慈善文化,带动社会的慈善意识
        4.4.3 重视慈善超市的形象建设,打造公信的慈善品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问题研究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研究 ——以AL公司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必要性及其传统模式
        1.1.2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传统模式面临的问题
        1.1.3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础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式及分析方法
    1.4 本文的拟创新之处
        1.4.1 研究问题的创新
        1.4.2 研究视野的创新
        1.4.3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创新
第2章 国内外文献梳理和评述
    2.1 国外研究状况评述
        2.1.1 企业慈善捐助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2.1.2 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2.1.3 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2.2 国内研究状况评述
        2.2.1 企业慈善捐助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2.2.2 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2.2.3 企业产业扶贫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第3章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救济”模式及其特征
    3.1 企业慈善捐助方式
        3.1.1 企业慈善捐助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3.1.2 企业慈善捐助的主要形式
        3.1.3 企业慈善捐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方式
        3.2.1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驱动力
        3.2.2 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的社会救助效应分析
    3.3 “救济”模式的特征
        3.3.1 救助时限以短期救助为主
        3.3.2 救助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压力
        3.3.3 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
第4章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增权”模式及其特征
    4.1 社会企业方式
        4.1.1 社会企业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
        4.1.2 社会企业的主要救助形式
    4.2 企业产业扶贫方式
        4.2.1 公司+农户(贫困者)
        4.2.2 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者)
    4.3 “增权”模式的特征
        4.3.1 社会企业的特征
        4.3.2 企业产业扶贫的特征
第5章 传统模式的困境:AL公司的传统救助实践
    5.1 AL公司的传统社会救助实践
        5.1.1 AL公司的“救济”模式的社会救助实践
        5.1.2 AL公司的“增权”模式的社会救助实践
    5.2 传统模式面临的被救助者困境
        5.2.1 村集体企业和合作社的盈利不足
        5.2.2 贫困人口项目自主运营能力不足,外援依赖性强
        5.2.3 非理性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泛滥
        5.2.4 脱贫率和返贫率双高
    5.3 传统模式面临的企业社会风险困境
        5.3.1 由社会救助失败而引致的社会风险
        5.3.2 由于被救助者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企业社会风险
第6章 困境的根源与超越:理论逻辑与介入机制
    6.1 贫困文化与社会排斥的制约
        6.1.1 微观层面:贫困文化的影响
        6.1.2 宏观层面:社会排斥的影响
    6.2 社会工作的介入
        6.2.1 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6.2.2 社会工作与消解贫困文化
        6.2.3 社会工作与化解社会排斥
第7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AL公司参与社会救助的新探索
    7.1 社会工作平台的构建
        7.1.1 参与主体的目标与障碍
        7.1.2 “社会工作平台”的构想与机制
        7.1.3 “社会工作平台”的组织结构与工作程序
        7.1.4 “社会工作平台”的实践形式
    7.2 “社会工作平台”的行动成效
        7.2.1 推动收入增加以促进经济脱贫
        7.2.2 更新精神面貌消解贫困文化
        7.2.3 化解社会排斥以实现持续发展
    7.3 对企业社会风险困境的化解
        7.3.1 化解了由社会救助失败而引致的社会风险
        7.3.2 消解了由于被救助者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企业社会风险
第8章 “协作”模式: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转换
    8.1 “协作”模式的当代需求与构筑
    8.2 “协作”模式的功能
    8.3 企业参与社会救助与企业社会风险治理
        8.3.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8.3.2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功能在于治理企业社会风险
    8.4 “协作”模式与企业治理社会风险能力提升
        8.4.1 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契合性
        8.4.2 个体贫困风险成为社会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8.4.3 “协作”模式对个体贫困风险的管控
第9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慈善
        2.1.2 运营
        2.1.3 慈善超市
    2.2 理论基础
        2.2.1 慈善事业理论
        2.2.2 志愿者理论
        2.2.3 NGO理论
3 郑州市慈善超市兴起背景、运营模式及运营分析
    3.1 郑州市慈善超市兴起背景
    3.2 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模式
    3.3 惠济区慈善超市运营分析
        3.3.1 运营主体及职能作用
        3.3.2 救助对象分析
        3.3.3 筹集物资管理
    3.4 二七区慈善爱心超市运营分析
        3.4.1 人力资源管理
        3.4.2 捐赠物资管理
        3.4.3 市场化运作与救助项目
    3.5 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
        3.5.1 政府、企业负担较重,造血功能不足
        3.5.2 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型人才紧缺
        3.5.3 救助信息不对称,受助流程繁琐
        3.5.4 运营透明度不够,监管不明
        3.5.5 救助项目单一,救助效力有限
    3.6 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的原因
        3.6.1 商业化水平低,市场化进程慢
        3.6.2 缺乏相应人才晋升机制,薪酬制度不合理
        3.6.3 多头管理,自身权限受限
        3.6.4 身份尴尬,缺少明确监管部门
4 完善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慈善超市商业化管理水平,加强市场化进程
    4.2 加强慈善超市多元化服务,提供就业培训指导
    4.3 建立捐赠物品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社区慈善超市
    4.4 切实加强慈善超市宣传力度,培育全民慈善意识
    4.5 将慈善超市建设纳入民政事业重要议程,切实完善支持措施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慈善超市运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以“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慈善超市”的研究综述
        二、“社会企业”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架构
第二章 市场化运作慈善超市的新路径——社会企业
    第一节 社会企业概述
        一、社会企业的定义
        二、社会企业的特点
        三、社会企业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
        一、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困境
        二、政府政策的引导
        三、社会需求的呼唤
        四、国际力量的推动
    第三节 社会企业的价值
        一、政府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企业层面
第三章 “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的运作研究
    第一节 慈善超市概述
        一、慈善超市的发展现状
        二、慈善超市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个案描述
        一、确定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
        三、案例描述
    第三节 “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的运作困境分析
        一、运作困境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的社会企业化创新路径探索
    第一节 社会企业化运作的模式探索
        一、商业化的运行机制
        二、治理结构
        三、慈善公益的文化
    第二节 改革的方式与成效
        一、改革的方式
        二、改革的成效
    第三节 成功的经验与提升完善
        一、成功的经验
        二、提升与完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社会企业化运作模式的优势
        二、慈善超市运作的其他创新模式
    第二节 促进慈善超市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政策环境
        二、慈善超市能力建设
        三、社会支持力度
    第三节 慈善超市发展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创新与不足之处
        二、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四、沈阳“扶贫超市”创新捐助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优化研究 ——以上海Z职业技术大学为例[D]. 吕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基于R市D区的实证调查[D]. 夏苗苗.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校基层党建与农村基层党建协作发展的实践探索[J]. 李睿,王强,张景俊.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4]滨州市慈善总会系统募捐工作研究[D]. 陈秀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兰考县“1+3”社会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启示[D]. 郭秀锦. 河南大学, 2019(02)
  • [6]沈阳市X地区社区低保家庭帮扶模式研究[D]. 季悦.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7]合作治理视阈下沈阳市和平区慈善超市发展问题研究[D]. 肖文. 辽宁大学, 2019(01)
  • [8]企业参与社会救助的模式研究 ——以AL公司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为例[D]. 高锡林. 吉林大学, 2018(04)
  • [9]郑州市慈善超市运营问题研究[D]. 申暄.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10]慈善超市运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以“乐善慈善超市服务中心”为例[D]. 汪晓菡.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沉阳“扶贫超市”创新捐赠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