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护理程序护理药疹致剥脱性皮炎脓毒症一例

应用护理程序护理药疹致剥脱性皮炎脓毒症一例

一、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刘鑫,叶婷,涂杰霞,乔逸,王婧雯[1](2021)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文献报道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6–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数据库关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不良反应的报道,对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81篇文献,涉及98例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从输注开始2 min到用药后23 d不等。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为主。本研究显示全身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性别、日剂量等因素无关,与年龄≥60岁有关。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药师应协助规范临床用药并加强用药监护,确保用药安全。

赵春丽,裴航,赵保红,张慧芝[2](2018)在《95例万古霉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万古霉素致不良反应文献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万古霉素"、"不良反应"、"致"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77篇有效文献,对文献中涉及的95例病例报告进行提取、统计、总结分析。结果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红人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热、多种血细胞减少等。结论应规范临床用药并加强患者用药监护,必要时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安敏美[3](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赵淑清,罗轶波,余瑶,赵静[4](2016)在《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属于重症药疹之一,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和预防感染发生尤为关键[1-2]。本研究对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探讨,并总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本科收治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均符合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诊断标准[3]。6例患者在入院时均表现为皮肤弥漫性潮红、伴大

崔文颖,高艳青,宋映雪,孙欣[5](2015)在《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10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 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致敏药物、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病程、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的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10例患者多由抗病毒药、抗生素、抗结核药物引起,临床情况复杂,多伴有实验室检查异常和感染,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继发感染是主要的死因。结论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情况复杂,病死率较高,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防治继发感染可降低病死率。

王珍,张凤月,邵方飞,屈明芬,薄其美[6](2011)在《药物性剥脱性皮炎60例临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药物性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药物性剥脱性皮炎患者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52例痊愈,7例好转出院,1例因肝肾衰竭转重症监护室治疗。平均住院22.5 d,住院期间发生败血症2例,无一例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药物性剥脱性皮炎患者做好皮肤、黏膜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及饮食指导,可促进患者康复,保证疗效。

李倩[7](2009)在《135例药疹临床分析及生物共振仪在药疹诊断中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特征及治疗,探讨生物共振仪在药疹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新医大一附院2002年3月-2008年10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重症组及非重症组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致敏药物、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重症与非重症药疹患者年龄、性别、粘膜损害、肝肾损害、激素用量等有无显着差异。同时对其中30例明确致敏药物并使用生物共振仪进行检测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生物共振仪检测致敏药物的阳性率。结果:135例药疹病例中最常见的致敏药物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及中成药;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是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及荨麻疹型药疹,引起以上三种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分别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中成药;重症与非重症药疹患者相比在年龄分布、性别及潜伏期无显着差异,在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及激素用量方面有显着差异性。生物共振仪检测药疹患者致敏药物的阳性率为83.33%。结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中成药是引起药疹常见的致敏药物,中成药引起的药疹逐渐增多,磺胺引起的药疹减少,引起重症药疹最常见的药物为头孢菌素及抗癫痫药,生物共振仪可协助临床医师明确药疹的致敏药物。

徐迎春,赵芬英[8](2005)在《小儿重症药疹5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李世荫[9](2002)在《药源性皮肤病——实用分类及临床表现》文中研究指明 9 紫癜型药疹 本型发疹可单独出现,也可并发于其它类型药疹如多形性红斑样或发疹型药疹等。药物引起的紫癜性药疹可有2类,一为血小板减少性,一为血管炎性。前者是由药物的直接毒性或变态反应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所致的非炎症性紫癜,后者为药物的毒性或变态反应引起的小血管的广泛性炎症和坏死所致,与血小板减少无关。变应性血管炎所产生炎症性紫癜,略隆起,可用手触及,好发于关节周围及臀部等处,常伴有红斑或风团;因血小板减少而产

谭冬凤,罗爱凤[10](2002)在《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 全身剥脱性皮炎约占药疹的2%,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药疹,它不仅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护理带来很大麻烦,特别是在病人经济十分困难、医疗条件相对差的县级医院来说,要治好这种病,困难更多、现谈谈我科收治的1例重型药疹的护理体会。

二、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原患疾病
    2.3 日剂量
    2.4 ADR发生时间
    2.5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转归情况
    2.7 全身性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性别与年龄
    3.2 ADR出现的时间
    3.3 ADR累及系统/器官
    3.4 转归
    3.5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致全身性损害的危险因素

(2)95例万古霉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入选标准及剔除原则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2 ADR发生时间
    2.3 用药剂量和滴速情况
    2.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5 转归情况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3.2 ADR与出现时间的关系
    3.3 ADR与用药剂量和滴速的关系
    3.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5 转归情况分析
4 结语

(3)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2.1 毒性反应
        2.2 变态反应
        2.3 二重感染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青霉素类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 头孢菌素类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3 喹诺酮类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4 硝基咪唑类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5 大环内酯类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6 碳青酶烯类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7 糖肽类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8 氨基糖苷类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第五章 讨论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1 变态反应
        1.2 神经系统毒性
        1.3 双硫仑样反应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2 护理方法
    1. 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 1 原因分析
    2. 2 护理结果
3 讨论

(5)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1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致敏药物
    1.3 临床表现
    1.4 并发症
    1.5 实验室检查
    1.6 治疗
    1.7 转归
2 讨论

(7)135例药疹临床分析及生物共振仪在药疹诊断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1.1 药疹诊断标准
        1.2 进行百康生物共振治疗仪检测的药疹患者入选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记录药疹患者一般资料并对致敏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
        2.2 比较重症药疹组与非重症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2.3 生物共振仪检测可疑致敏药物的方法及结果的分析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小儿重症药疹5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4 并发症
    5 治疗方法
    6 预后
讨 论

(9)药源性皮肤病——实用分类及临床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9紫癜型药疹
10血清病样综合征型反应
11湿疹型反应
12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样反应
13变应性血管炎型反应
14中毒性表皮坏死性松解型反应
15剥脱性皮炎型反应
16湿疹型反应
17苔藓样反应
18玫瑰糠疹样反应
19水疱-大疱型药疹
20脱发
21痤疮样发疹
22色素性反应
23皮肤角化
24氨苄西林(ampicillin)反应
25黑色棘皮症样反应
26黑毛舌
27阿弗他性口炎
28齿龈增生
29银屑病样反应
30溴疹和碘疹

四、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陈丹,刘鑫,叶婷,涂杰霞,乔逸,王婧雯.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1(06)
  • [2]95例万古霉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赵春丽,裴航,赵保红,张慧芝. 中国药物警戒, 2018(06)
  • [3]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4]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 赵淑清,罗轶波,余瑶,赵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08)
  • [5]艾滋病并发红皮病型药疹10例临床分析[J]. 崔文颖,高艳青,宋映雪,孙欣.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06)
  • [6]药物性剥脱性皮炎60例临床护理[J]. 王珍,张凤月,邵方飞,屈明芬,薄其美. 齐鲁护理杂志, 2011(36)
  • [7]135例药疹临床分析及生物共振仪在药疹诊断中应用的探讨[D]. 李倩.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8]小儿重症药疹51例临床分析[J]. 徐迎春,赵芬英. 浙江预防医学, 2005(09)
  • [9]药源性皮肤病——实用分类及临床表现[J]. 李世荫.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05)
  • [10]应用护理程序对1例药疹致全身剥脱性皮炎、败血症的护理[J]. 谭冬凤,罗爱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01)

标签:;  ;  ;  ;  ;  

应用护理程序护理药疹致剥脱性皮炎脓毒症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