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

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

一、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钟霞[1](2020)在《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相关的文献,实现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的筛选、建模、评估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的高危因素,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起基于ROC曲线的联合预警模型及基于Norogram图的评分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DCA评估。2.收集阵发性房颤中医医案,通过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及关联程度,借助于计算机数据辅助平台,建立起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预警数据库。结果:1.西医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尿酸、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独立预警因素(P<0.05)。联合预警模型预警临界值为0.481,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867,准确度为0.861。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各指标评分的总分范围为30-65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9。Nomogram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6(95%CI:0.901-0.952)。2.中医证候指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阵发性房颤六个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64例,心悸、舌红、疲乏是主要症状;疲乏、心悸支持度最高(71.875%)。气虚血瘀证22例,心悸、疲乏、舌紫暗有瘀斑是主要症状;疲乏、气短,疲乏、心悸、气短支持度最高(90.909%)。阴虚火旺证14例,舌红、失眠、心悸是主要症状;心悸、耳鸣,失眠、心烦支持度最高(92.857%)。痰瘀互结证13例,心悸、胸闷、苔白腻是主要症状;胸闷、苔白腻,胸闷、心悸,胸闷、心悸和苔白腻支持度最高(69.231%)。气滞血瘀证12例,心悸、胸闷、胸痛是主要症状;善太息、胸胁胀满,胸胁胀满、善太息支持度最高(66.667%)。心血瘀阻证12例,脉涩、心悸、胸痛是主要症状;胸痛、舌紫暗有瘀斑,心悸、唇甲青紫支持度最高(91.667%)。结论: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及Norogram图初步建立起了阵发性房颤的西医早期预警指标模型,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了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间的内在规律,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于临床中及早识别阵发性房颤风险患者有一定价值。

霍晓麓[2](2020)在《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描述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临床资料,了解死亡患者一般临床特点,探讨死亡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从而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并分析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存时间、临床特征、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归纳整理死亡病例的各项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合并症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z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共242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得出最终统计样本共203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85:1。203例患者中年龄为4694岁,平均年龄78.00±9.754岁,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8.18±9.55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7.67±10.179岁。2.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亡病例数最多月份为1月份(27例,13.3%),死亡病例数最少月份为10月份(8例,3.9%)。死亡病例中住院时间最短1天,最长97天,平均10.87±10.32天;其中住院5天比例最高(18例,8.9%)。每天24个时间点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3时(23例,11.3%),其次为14时(18例,8.8%),21时为(16例,7.8%);最少的为24时无死亡病例,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203例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113例(55.66%),COPD35例(17.24%),支气管肺癌31例(15.27%)。死亡患者原始病案中分析死亡直接原因分为8类,其中以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多数。4.113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中,其中女性≥65岁共105例,<65岁共8例,分别比较两组既往病史及入院后临床特征情况,结果显示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203例死亡患者男性患者合并症前三位为高血压病(93.18%),慢性心功能不全(84.84%),慢性肾脏病(34.09%),女性患者此3类合并症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高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70.93%,且80%以上高龄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卒中史、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超过70%高龄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7.203例死亡患者按死亡前有无机械通气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长,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患者14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2.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人数以冬春季居多,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明显相关性。3.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AECOPD、支气管肺癌,死亡直接原因复杂,多为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合并症多、并发症重。4.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重症肺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死亡前机械通气的使用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有延长作用。

郝智鹏[3](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意义低氧血症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病人死亡,但其发生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方案也非常棘手,亟需深入研究。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并探讨手术后并发重度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第一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其中死亡组19例,存活组143例,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分析具体死亡原因。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其中24例为中度低温体外循环,138例为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进行脑保护。根据患者术后72 h内动脉氧合指数(PaO2/FiO2)进行分组,PaO2/FiO2≤100mmHg为重度低氧组(n=82),PaO2/FiO2>100 mmHg为非重度低氧血症组(n=80)。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并分析重度低氧血症相关危险因素。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39例,其中,Stanford A型20例,Stanford B型19例,男性3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4.7岁。患者术前氧合指数≤300mmHg定义为低氧血症。根据此定义将患者分为术前低氧血症组19(48.7%)例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20(51.3%)例,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统一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第一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1.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9(11.7%)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9例,为本组首位死亡原因,占47.4%,感染性休克4例,占2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分别2例,各占10.5%,消化道大出血和心源性猝死分别1例,各占5.3%。19例死亡病例中17例术前并发低氧血症,17例术后并发重度低氧血症。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年龄显着升高(P<0.05),死亡组BMI≥24kg/m2、术前合并冠心病、WBC>15×109/L、ALT>40U/L比例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主动脉根部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显着高于较死亡组(P<0.05),死亡组术中红细胞输入量、术后48h红细胞输入量显着多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术后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脑脊髓病变)发生率显着高于存活组(P<0.05)。第二部分: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1.162病例(男115例,女47例)患者临床数据,年龄23-77岁,平均(50±11)岁。两组患者年龄、BMI>24 kg/m2、术前合并高血压、马凡氏综合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马凡综合征患者22例,平均年龄(36±8)岁。2.重症低氧血症组急性期、亚急性期进行手术的患者显着高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P<0.05),重度低氧血症组术前氧合指数≤300mmHg、术前乳酸值、D2-聚体、术前Scr>105umol/L、术前ALT>40U/L显着高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P<0.05)。3.重度低氧血症组术中最低红细胞压积、体外循环结束红细胞压积显着低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CPB时间、术中浓缩红细胞输入量、回收式自体血量、术中出入量均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4.术后早期死亡19(11.7%)例,重度低氧血症组14(17.1%)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5(6.1%)(P<0.05);重度低氧血症患者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红细胞输入量均显着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术后透析患者显着多于非重症低氧血症组;重度低氧血症组术后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重度低氧血症组(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24kg/m2[OR=2.604,95%CI(1.055-6.427);P=0.038],术前PaO2/FiO2≤300mmHg[OR=2.963,95%CI(1.283-6.841);P=0.011]和CPB时间>195min[OR=1.007,95%CI(1.000-1.014);P<0.044]与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显着相关。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1.一般资料比较,术前低氧血症组与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比较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BMI、Stanford分型、症状发作至手术时间、吸烟史、术前并发症、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史、术前超声结果、术前实验室检查(除WBC)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炎性指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组患者血清IL-6、TNF-α、术前WBC>15×109/L比例显着高于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组病例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感染性休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心源性猝死。术前对病人充分评估,不断改进手术策略,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各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防止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早期死亡的关键。2.BMI>24kg/m2、术前PaO2/FiO2≤300mmHg、CPB时间>195min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重度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精确止血,减少血制品使用,可能有助于避免术后重度低氧血症的发生。3.术前并发低氧血症的主动脉夹层患者WBC计数、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诱发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推测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

赵智梅,陈晓松,杨仪君,杜鹏举,周攀豪[4](2020)在《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归纳分析尸解猝死(SD)病例,探讨其不同亚群(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谱等)的流行特征。方法搜索CBM、万方、知网、维普、百度文库等国内的常见数据库,分别检索到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首篇自1964年以来至2018年8月长达约55年期间的相关文献428篇。纳入明确病例为猝死并进行尸体解剖且数据资料较完整的文献231篇。进一步统计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人群分布、疾病特点、发生时间及地点分布等。结果①人群分布: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中,男:女=2.63:1。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1 h,最大97岁,平均年龄41.60岁。②发作特点及病谱分布: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等。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见为:突发(20.10%)、休息睡眠中(16.71%)等。有既往病史者中,最多见高血压(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5516例尸解中,猝死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为3186例,占57.76%(95%CI44.8%~70.8%),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95%CI 53.51%~56.97%);肺源性猝死占猝死总病谱的第二位(21.63%),第三是脑源性猝死(9.21%)。不同年龄组总体病谱构成不同,Pearson值为1145.321,P<0.001。其中0~3周岁多见肺源性猝死,3~15周岁多见脑源性猝死,青年人多心源性猝死。31~63周岁为心源性猝死高峰,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63岁以上。并且,年龄不影响冠心病猝死的发生。③时间分布:极端气温的冬夏季猝死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的春秋季(P<0.001)。猝死尸解时间中,3天内解剖者94.17%。④空间分布:2447例有地点记录者中院内猝死(62.73%)高于院外(37.27%,P<0.001)。结论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密度低风险人群。猝死的预防需避免劳累、情绪激动,要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及冠状动脉痉挛。

张敏,朱培青,王学蔚[5](2018)在《社区居民心源性猝死症状及急救措施的认知调查》文中认为目的对某地社区居民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的认知情况做出调查,以及其在面对心源性猝死突发症状之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方面的比例。方法在某地3个街道以多阶段抽样的形式抽取住户总共1 500户,并确定其中相关的居民1名/户。结果在其间可见社区居民对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有着32.6%75.6%的知晓率,能够对全部5个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全部认知者只占比16.8%。而能够在发生一系列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只能够选择拨打120或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或使用相应急救措施则有27.1%42.9%的比例,能够对全部5个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全部选择拨打120或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或使用相应急救措施者只占比17.1%。结论社区居民对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认知水平不是很高,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心源性猝死急救意识。

钟霞,焦华琛,刘春英[6](2018)在《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提出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建立心律失常预警体系,对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预警,对于降低病死率有极大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心律失常预警体系四种主要形式的研究进展,即心电图、高危因素、评分、机器预测,对目前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

李晓霞,卫建平[7](2015)在《51例猝死尸检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尸检病例的死亡原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不明原因猝死病例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参考。方法收集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51例病理尸体解剖资料,对其死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及分析。结果 51例尸检中49例找到了确切死亡的原因,占96%,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常见,占52.9%,其次是中枢系统疾病,占11.8%;再次是肺动脉栓塞,占10%。结论通过对尸检病例的病因和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不仅可以明确死因,也可以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马运伟[8](2014)在《QRS波群时限及血浆BNP与慢性心力衰竭致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病人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高风险人群。随着人们对CHF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CHF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寿命显着延长,但CHF患者中SCD的高发病率仍然是困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病例的随访研究,旨在分析QRS波群时限及血浆BNP与CHF患者中SCD发病率的相关性,以更好地识别高危病人,从而给予早期干预。研究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连续收集该时间段内入住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CHF患者318例(男180例,女138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3.65±10.74岁。所有入选病例均需符合美国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见附录)、病程≥3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见附录)Ⅱ-Ⅳ级,同时排除非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已安装起搏器或ICD者39例,并排除CHF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共计27例,在随访过程中陆续有28例患者失访,最后有224例CHF患者进入随访研究;同时入选了200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常规记录年龄、性别、病因、随访期间总住院天数、NYHA分级、LVEF、LVEDD、QRS波群时限、QTcd、血浆BNP水平、药物治疗情况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汇总分析。研究结果:1.CHF患者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HF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在CHF组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CHF组的LVEF、LVEDD、QRS、QTcd、BN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通过随访终点事件发现男性患者发生SCD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78.12%vs21.87%)。心源性猝死组与心源性非猝死组在NYHA分级、LVEF、LVEDD、QRS、QTcd、BNP和ACEI、β受体阻滞剂应用方面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心功能越差,QRS波群时限越长,血浆BNP水平越高。4.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各检测指标中QRS波群时限与CHF致SCD的相关性最大(P=0.021;OR=5.483),血浆BNP水平(P=0.032;OR=3.672)、LVEF(P=0.017;OR=2.596)与CHF致SCD的相关性依次递减。5.联合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与CHF致SCD的相关性更大(OR=5.562)。研究结论:1.鉴于基层医院的条件限制,CHF住院患者中死亡率依然很高,3年随访平均死亡率36.61%;心源性猝死率9.37%,仍处于很高水平。男性CHF患者中SC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心功能越差,QRS波群时限越长,血浆BNP水平越高。3.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与CHF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率有密切相关性,联合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血浆BNP水平可对CHF致心脏性猝死患者提供预警。

吐尔逊阿依·艾里,郭梅香[9](2013)在《心源性猝死68例患者急救与预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50.2±3.45)岁;3例房事,12例过度劳累,37例压力过大,32例无力型,36例肥胖型,18例内向,20例性情暴躁。2例有癫痫综合征,24例有代谢综合征,7例有糖尿病史,7例有低血压病史,18例有酗酒史,34例有心脏病史,18例有呼吸暂停综合征,30例有吸烟史,15例有晕厥史,20例有高血压病史。既往有心电图记录其表现为:10例为早期复极综合征,7例

陆英健,韦武[10](2013)在《心源性猝死5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接诊59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59例患者男性高于女性;院内发生猝死抢救成功率远高于院外;猝死发生3分钟之内心肺复苏开始抢救成功率较高;超过10分者存活率极小。结论:冠心病仍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基础疾病,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无结构异常的心脏病也同样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二、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模型的建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质量控制
        3.4 文献纳入标准
        3.5 文献排除标准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特征描述
        4.2 单因素分析
        4.3 多因素分析
        4.4 ROC曲线的绘制与联合预警模型
        4.5 最大约登指数求预警临界值
        4.6 列线图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构建
        4.7 DCA曲线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评估
    5 技术路线图
二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质量控制
        3.4 文献纳入标准
        3.5 文献排除标准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4.2 气阴两虚证
        4.3 气虚血瘀证
        4.4 阴虚火旺证
        4.5 痰瘀互结证
        4.6 气滞血瘀证
        4.7 心血瘀阻证
    5 技术路线图
讨论
    一、阵发性房颤高危因子及发生机制探讨
        1. 增龄
        2. C反应蛋白(hs-CRP)
        3. BMI(体重指数)
        4. 高尿酸
        5. 左房内径
    二、列线图(Nomogram图)与阵发性房颤评分预警模型
    三、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1. 心房颤动中医病名溯源
        2. 心房颤动病因病机探讨
        3. 心房颤动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
        3.1 气阴两虚证
        3.2 气虚血瘀证
        3.3 阴虚火旺证
        3.4 痰瘀互结证
        3.5 气滞血瘀证
        3.6 心血瘀阻证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律失常脉象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2)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
    1.5 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
    2.2 年龄
    2.3 死亡时间
        2.3.1 月份
        2.3.2 时间段
    2.4 住院时间
    2.5 原发疾病及直接死亡原因分析
        2.5.1 原发疾病
        2.5.2 直接死亡原因
    2.6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临床特征
    2.7 合并症
    2.8 高龄死亡患者特点
    2.9 机械通气时间分布
3 讨论
    3.1 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3.2 月份、时间段、住院时长与死亡关系的分析
        3.2.1 月份
        3.2.2 时间段
        3.2.3 住院时长
    3.3 原发疾病
        3.3.1 重症肺炎
        3.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3.3 支气管肺癌
        3.3.4 其他
    3.4 直接死因分析
        3.4.1 感染
        3.4.2 脓毒症
        3.4.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4.4 窒息
        3.4.5 心源性猝死
        3.4.6 失血性休克
    3.5 合并症
        3.5.1 高血压病
        3.5.2 糖尿病
        3.5.3 心血管疾病
        3.5.4 神经系统疾病
        3.5.5 慢性肾脏疾病
        3.5.6 恶性肿瘤
    3.6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主动脉夹层术前低氧血症血清炎症因子观察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胞因子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社区居民心源性猝死症状及急救措施的认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调查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应答情况
    2.2 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的认知情况
    2.3 对心源性猝死警示症状选择拨打120或采取相应急救措施的比例
3 讨论

(6)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电图预测
    1.1 T波电交替 (T wave alternans, TWA)
    1.2 QT间期 (QT corrected, QTc)
    1.3 Tp-Te间期 (T peak-T end interval)
    1.4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 QTd)
    1.5 缺血性J波
    1.6 心率震荡 (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
2 高危因素预测
    2.1 性别
    2.2 遗传
    2.3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疾病
    2.4 过度运动
    2.5 焦虑抑郁状态
    2.6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降低
    2.7 B型钠尿肽 (BNP) 升高
3 评分预测
    3.1 RCRI评分指标
    3.2 MERIT评分指标
    3.3 EWS评分指标
    3.4 CART评分指标
4 监控系统预测
    4.1 远程心电监护预测
    4.2 情境动态监测仪预测
    4.3 远程监测起搏器预测
5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7)51例猝死尸检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2.2 季节分布
    2.3 诱因分布
    2.4 病理学死因分布
    2.5 主要病理学形态特征
        2.5.1 冠心病
        2.5.2 心肌炎
        2.5.3 脑出血
        2.5.4 脑膜炎
        2.5.5 肺动脉栓塞
        2.5.6 羊水吸入综合征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及季节方面分析
    3.2 诱因分析
    3.3 死因方面分析

(8)QRS波群时限及血浆BNP与慢性心力衰竭致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心源性猝死68例患者急救与预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救治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预防措施
    3.2 定期做检查

(10)心源性猝死5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抢救措施:
    3抢救结果:
    4结果
讨论
    1病因与发生机制:
    2猝死的诱因:
    3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指标:
    4心源性猝死的防治:

四、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D]. 钟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D]. 霍晓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并发重度低氧血症临床分析[D]. 郝智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 赵智梅,陈晓松,杨仪君,杜鹏举,周攀豪. 中国急救医学, 2020(02)
  • [5]社区居民心源性猝死症状及急救措施的认知调查[J]. 张敏,朱培青,王学蔚. 继续医学教育, 2018(11)
  • [6]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J]. 钟霞,焦华琛,刘春英. 河北医药, 2018(11)
  • [7]51例猝死尸检解剖的临床病理分析[J]. 李晓霞,卫建平. 中外医疗, 2015(05)
  • [8]QRS波群时限及血浆BNP与慢性心力衰竭致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分析[D]. 马运伟. 山东大学, 2014(11)
  • [9]心源性猝死68例患者急救与预防分析[J]. 吐尔逊阿依·艾里,郭梅香. 中国医药导刊, 2013(S1)
  • [10]心源性猝死59例临床分析[J]. 陆英健,韦武. 中国伤残医学, 2013(11)

标签:;  ;  ;  ;  ;  

心源性猝死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