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工作与管理艺术的辩证关系

基础管理工作与管理艺术的辩证关系

一、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艺术性的辨证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廖怡[1](2021)在《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挖掘历史、传承文化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香山静宜园在“三山五园”中占有一山一园,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对于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别垣二景”的个例研究与复建工程正在逐步开展,“别垣二景”之一的见心斋是静宜园内唯一一处具有江南文人园特色的园中园,其保存完好、文化价值突出,值得深入研究挖掘。当今快速发展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为见心斋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古典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方面的不足。第二章本文梳理了信息模型理论源流,分析国内外信息模型建构的实践案例。第三章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探讨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的体系和方法。该信息模型包括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建构步骤包括园林数据数字化采集、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三个方面。第四章,在见心斋园林数字化采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考量了工作环境、条件、效率等因素,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与配准,最终获得见心斋全园点云模型及二维测图。证明该技术在古典园林实体信息数据的获取中的可行性。第五章,在见心斋园林数据精细化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综合风景园林、测绘实操、文化遗产相关理论,提出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需求的要素分类系统。将点云滤波、分类方法应用于见心斋中,探究园林环境中点云数据的分类方法,印证了以上分类系统的可行性。第六章,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信息化保护与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以数字化采集和精细化分类的结果为基础,构建见心斋园林管理系统,分别利用BIM技术和GIS技术对见心斋内建筑单体和园林环境进行系统性管理。该部分证明了北京皇家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需要BIM和GIS技术的综合应用,文化遗存的数字化管理已成必然发展趋势。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结论。本文首次提出了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该信息模型包含了园林各方面的信息,是集园林实体信息、园林空间信息、园林属性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其文件形式是点云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场地模型、文字及图片信息,具有检索、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以上数据中,实体信息数据主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利用激光雷达处理软件进行分类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古典园林地形环境及假山空间的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数据主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在处理时应注意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匹配度和全面性。已完成的信息模型建构逻辑和方法可靠,预计达到多源信息的可视化录入、管理、查询、展示效果,在北京皇家园林的研究与保护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新兴技术和平台的更加成熟,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中多源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会更进一步提高,以更好的实现检索、交互等功能。

张洪征[2](2021)在《江西云端实业有限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营文化传媒公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产业的价值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传媒产业的主体,承担着音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作用。目前音乐类项目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是对文化传媒公司的运营管理和营销进行研究,对于文化传媒公司的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的提升研究较少。文章采用实证研究和文献分析的方法,选取江西云端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云端公司)对音乐类项目的管理为案例,以该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的优化作为研究目的,通过对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的分析,探究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和保障措施。文章研究内容总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为下述内容的写作指导方向。第二章为概念界定,主要对音乐类项目、项目管理等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相关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现状。第三章云端公司管理环境与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剖析云端公司目前自身所处的发展局势。第四章对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项目的启动、内容制作、流程、宣传、财务与风险管理、项目控制等问题。第五章内容分析了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六章内容对云端公司存在的项目管理问题进行优化方案阐述。第七章内容为优化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措施。文章研究发现,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的管理存在节目可行性低、组织框架模糊、演出现场管理混乱等问题。为了优化项目管理水平,则需要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节目管理机制等。通过对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云端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的质量,为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为文化传媒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提供借鉴经验,并对相关文化传媒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李欣颖[3](2021)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接近8亿,占全体网民的86%,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超越综合视频成为第三大移动应用。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用户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移动短视频观看时长日均3亿小时,成为领跑互联网的新发展热点。虽然随着移动短视频竞争格局走向良性,内容质量得到提升,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事物和新兴业态,还是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挖掘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规律和网络结构,基于信息行为演化过程,从移动短视频用户的多元信息行为和多维场景出发,维护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障移动短视频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是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的新挑战。本文以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行为科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行为科学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衍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最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从用户信息行为视角,提出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全文理论研究按照“理论框架—核心解析—理论落脚点”的研究脉络层层深入展开,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剖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及内在机制,最后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目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获取详实的质性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从多维视角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阐释了相关概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章为第6章和第7章提供支撑。第五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首先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接着配置安卓智能手机并ROOT后进行Java语言编程,获取总计217360条抖音短视频数据,采用归纳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数理统计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分词工具、Gephi软件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整体特征、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信息发布行为特征、信息共享行为特征及信息行为网络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本章为第6、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本章在国内外学者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建模依据和思想,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V-SIbR,计算了模型平衡点及阈值,设置了11组33个参数方案,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的演化进行了综合讨论。本章为第7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研究。本章针对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现状和问题,从用户信息行为出发,基于第4章研究成果,提出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提高对策;基于第5章研究成果,针对移动短视频发展乱象提出治理对策;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第4、5、6章研究成果,提出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对策。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趋势,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层面,能够推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发展、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为加强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加强移动短视频治理、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未来研究中,紧随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契机,挖掘移动短视频技术应用优势,展开健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樊航利[4](2021)在《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摄影是不是艺术?这一命题在西方摄影术发明不久就已经提出,但若在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中寻找回应,需要定位到20世纪初叶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关于摄影艺术的理论发问,只是时代强音中的微弱回响。“光社”是研究中国摄影艺术早期发展的研究范本。它成立于1923年,以与北大相关的知识分子为主体,以团体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并展开实践,是中国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本文从对光社的本源研究为切入点,把以刘半农、陈万里为代表的光社人物摄影观考察与其身份相结合,挖掘二者在文化、思想上的一致性或不同之处,同时,通过对二人摄影作品的分析,总结他们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此外,从不同个体、不同团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多维视域对光社人物摄影观进行考察,进而提炼出光社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影响。刘半农、陈万里的摄影实践分别从艺术、科学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基本方向,这也正好是摄影作为媒介的的两个发展方向。在传承与创新、进步与局限并存中,光社完成了它从孕育到淡出的发展历程,是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发展路径的探索,也是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的启蒙与本体建构。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相比,历史注定是减法,但历史研究中主体地位的漂移则需要引起警惕。在21世纪的摄影实践中,这样的漂移来自我们以西方标准为参照的自我否定,也来自对中国自身摄影发展的间或搁浅。对光社人物摄影观的考察是对中国摄影艺术启蒙阶段的关注与研究,是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脉络的溯源与梳理,是对中国摄影文化品性的深度认知与考察,是在摄影这一独立艺术门类中寻找文化自信,这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摄影理论体系的基础工作与必要一环。

许筱[5](2021)在《基于POE的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居民与游客双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需要我们去继承与保护,位于安徽淮南的寿县古城也不例外。寿县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城区格局保护完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然而,科学保护理念的缺乏、现代化建设、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为寿县古城原有特色风貌带来了冲击。寿县古城老旧的空间布局也决定了其开敞公共空间极少,居民日常活动空间不足,出现了城市历史遗产的公共空间化。寿县古城公共空间对于游客来说是体验古城历史文化的特色场所,对于居民来说是进行日常生活的休闲场所。如何同时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与游客的观赏需求,本文采用使用状况评价(POE)为主要研究方法,分别从外在表征与内在感受两个角度,探究居民与游客对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使用状况评价,试图分析其成因,并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总结出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优化策略,以期在二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本文基于对寿县古城文化景观价值以及规划现状的分析,选取宾阳门、孔庙、报恩寺、博物馆作为寿县古城公共空间的代表进行研究。依据对样地的空间景观环境调研、使用者行为特征记录以及使用者构成的问卷调查,展开基于外在表征的使用状况评价,得出居民老龄化、游客游览兴趣低、古城内部空间布局混乱等结论。从空间环境、使用功能、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构建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满意度评价因素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古城整体以及各因子满意度,展开基于内在感受的使用状况评价,得出使用者忽视精神需求、重视物质功能、古城自然环境较差等结论。综合上述总结评价,找出古城现状存在的问题:使用主体之间的矛盾、使用者需求与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旧”与“新”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策略,从“人、空间、政策”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与改善措施,为相似处境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杨清[6](2020)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教育,始终关心关爱青年的成长成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和贡献才得已稳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大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建设的进程中的战略定位给予了明确的指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明确了具体发展的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将青年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景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前的中国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需要作为核心人才力量的广大青年不懈奋斗,为谁培养青年,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回应。可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正是建立在一定的问题基础上,是对当代青年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时代回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主要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国内和国外背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以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以及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等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习近平关于当代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分别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和“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由九个要素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观念培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奋斗精神培育、创新精神的培育。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两个巩固原则;第二是以人为本原则;第三是两个相统一原则;第四是主动占领阵地意识原则。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最新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实践育人法;二是文化育人法;三是心理辅导法;四是榜样引领法。第四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以及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主要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这四点展开论述;实践价值则从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以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展开论述的。第六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以及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及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以及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以个体教育为重点,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叶盛欣[7](2020)在《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研究 ——以W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各个领域的渗透,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高校管理的一大趋势,如何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加强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是促进高校校园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本研究围绕基本理论、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系统构建、对策研究等路线展开研究。在对基本概念及理论介绍基础上,从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现状分析入手,以W大学为例,研究该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建管理情况,分析了W大学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中人力资源、资金投入、技术水平现状。基于现状调查分析,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存在人力资源队伍数字化管理实力不足、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投入产出比低、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本着遵循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人、财、技等三个维度逐一提出对策:其一,针对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存在的人力资源队伍数字化管理实力不足、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投入产出比低、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要从增强人力资源队伍的数字化管理实力、提高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投入产出比、提升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层次等三个方面入手。其二,针对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断裂化、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基础数据实用性不足、校园绿化资源配置同质化等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投入产出比低问题,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要从加强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性、提高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基础数据实用性、推进校园绿化资源配置个性化等三个方面入手。其三,针对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平台及应用建设不到位、校园绿化资源信息化管理手段缺乏、校园绿化资源信息交换碎片化等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不高问题,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要从加强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平台及应用建设、全面推行校园绿化资源信息化管理手段、系统性推进校园绿化资源信息交换等三个方面入手。基于对策,通过实践,提高了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管理的水平、为省级林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交流经验、为全国兄弟高校校园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推进我国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进程,要提高认识,科学投入、完善设施,加强思想保障、物资保障及组织保障。

于志强[8](2020)在《基于POE的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调研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大范围开展,随着全国众多海绵城市建设的完成,目前已经进入海绵城市建设关键的验收时期。随着2018年国家海绵城市评价国家标准的发布,对海绵城市进行评价与提升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关键的验收时期,也是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建设重要的提升时期。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作为解决城市雨洪安全的公众服务的体系,更应充分关注公众使用群体的感受和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POE的研究方法,以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POE评价,分析其建设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结合吉林省的经济、自然、技术等情况,初步探讨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本文中首先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研究的现状,深入了解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研究情况,并结合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况以及POE评价理论。其次,根据前期研究,借鉴国家海绵城市评价标准以及相关学者构建的雨水管理绩效评价因子,并结合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自身特点,利用专家打分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使用后评价体系。以后评价体系为基础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利用SPSS、Excel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大数据网络语义分析与前期调查结果,总结出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然后,依据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判断研究与吉林省自身发展条件,分别从规划理念、组织管理、建设实施、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对策。本文希望通过对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的POE评价研究,总结出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策略,为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寒冷地区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

蔡舒眉[9](2020)在《复合型管理: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法院审判管理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学界主流观点把法院审判管理置于司法行政化这一宏观命题中,而“去行政化”框架下的“去科层管理”成为改革的基本方向。但结合历次司法改革来看,“去行政化”的改革实践呈现出回环往复的特点。尤其是“四五”改革之后,科层管理的现实需要与科层管理合法性丧失之间的矛盾,促使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呈现出“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管了也没有责任”的实践乱象。为此,应突破规范研究范式中把“行政化”、“去行政化”等概念绝对化的分析模式,以实证方法剖析我国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实践样态和内在机制十分必要。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下,我国基层法院嵌入以地方党委为核心的块块系统和上下法院层级的条条系统中,由此导致我国基层法院兼具回应地方治理需求与承接上级法院专业化的双重职能。与此对应,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成为整合微观司法运作、回应法院条块关系、调试法院外部意志的体制性渠道,并由此衍生出规范化和竞争性双重审判管理目标。以类型化视角,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可以分为信息化审判管理与科层化审判管理两种样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审判质量管理办公室为主体,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管理与审判绩效管理为内容的信息化审判管理构成了法院审判管理的常规方式。审判流程管理覆盖司法审判全过程,以诉讼程序为依据实现了对审判行为的动态监管。在权力规训与绩效追寻之间,以发改案件为核心的审判质量管理呈现出“强警示——弱惩罚”于一体的实践特点。司法绩效同质化扩大了法院评比范围,但在绩效锦标赛中,上下级法院绩效连带,由此衍生出考核指标层层下压、层层加码的实践样态,并最终形塑了基层法院司法绩效唯数据化的特征。信息化审判管理具有提高司法绩效、约束权力、实现同步监督与同质化管理等正向功能,但也存在着数目字管理与司法价值的内在张力、唯数字化司法绩效异化等负面影响。与信息化审判管理相对,科层审判管理作为法院审判管理的传统方式,通过把关程序事项、配置审判资源、分析审判态势、组织疑难案件集体决议以及对个案的审判监督来发挥审判管理职能。作为法院一把手,院长、书记一肩挑的职权设置保障了基层法院院长的制度性权威,而实践中职级晋升、岗位调换以及各种考核考评机制进一步巩固了院长实际领导能力。院长审判管理侧重于全局管理和重点管理,通过继受既有管理制度、转化非正式管理制度、综合素质匹配具体岗位以及岗位动态调整等方式来发挥全局管理的职能。而在与外部机关沟通协调、构建集中讨论机制、用领导权威进行责任豁免以及利用社会权威化解矛盾的过程中,院长实现对特殊案件的重点管理。受制于科层行政化强推的限度,科层柔性监管与普通法官对领导工作的共情构成了法院科层化审判管理的深层运作机制。作为中间管理阶层,庭长以管理的亲历性、权力的弱行政化以及权威的自我生产而呈现出浸入式管理的特点。庭长常态管理的弱行政化表现为去个案化管理、审判绩效柔性监管以及管理公平约束上,而在带头干活的过程中庭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的完成本职工作,并在特殊案件上发挥担当精神、补强自身权威。而创造和谐的庭室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案件集中讨论机制也是庭长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把审判管理类型化为信息化审判管理与科层审判管理的同时,也需要对类型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在基层司法实践中,信息化审判管理与科层审判管理并不是相互区隔而是相互协调、相互勾芡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复合型的管理模式。信息化审判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管理,通过技术约束权力、技术释放科层管理、技术的去层级化等方式,信息化审判管理实现了对科层管理的再塑,并最终回应了审判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而难以规约的权力缝隙、难以均质化的审判实践、脱域化管理与司法实践的疏离以及唯数据化的倾向构成了信息化审判管理的内在缺陷,并产生对科层管理依赖的内在机制。由此,复合型审判管理形成了审判流程管理与院庭长的节点督促督办、审判质量管理与作为评查主体的院庭长以及审判绩效管理与院庭长的绩效督促的互动样态。复合型管理面向下我国法院审判管理的未来走向,应该在肯定法院审判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信息审判管理的基础性作用,构建权责一体的科层管理体系,通过复合机制来发挥审判管理的最大效能。

迟雨晴[10](2020)在《我国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持续加快,忙碌的工作以及生活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坚持用眼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数字有声读物的出现让人们用耳听书成为了可能。这一革命性的阅读方式的改变,给传统的阅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也让有声化成为出版物转型的必然方向。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式新媒体的多平台研发,数字有声读物在短时间内迅速拥有了一批忠实用户,有声出版行业快速崛起,迅速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当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然而,数量激增的同时,数字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却未同步提升,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影响了读者们的信心,给有声出版行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才能营造我国有声出版的健康发展业态。本文以数字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为研究对象,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把关人理论和出版价值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梳理我国数字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问题,分析影响内容质量的诸多因素,剖析内容质量问题根源所在,并结合个别企业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可供行业其他主体借鉴与实践的经验做法,探索提升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的方法与对策。文章首先从我国数字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现状切入分析,总结出当前数字有声读物主要存在选题质量不佳、知识含量不足以及制作水平粗糙等内容质量问题。接着,针对现存的内容质量问题,文章立足数字有声读物的出版流程,尝试从每一个环节定位制约内容质量的关键要素,从而以此为突破口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寻找提升内容质量的解决思路。文章指出,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质量意识不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缺位等等。最后,综合前文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提升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的具体策略。从全员参与的角度,应强化质量意识,培育高水平的把关团队,拓展外部监督渠道,建立读者反馈制度,明确落实质量责任;从全程管控的角度,必须完善贯穿全流程的内部监管制度,比如实施创作者培育制度、内容分级审核制度、内容定级制度、定期抽检制度等等;从全面监管的角度,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各项相关标准,为保障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提供法律支撑与操作规范。

二、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艺术性的辨证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艺术性的辨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7 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
第二章 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理论源流
    2.1 信息模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1 早期信息模型理论
        2.1.2 中期信息模型理论
        2.1.3 近期信息模型理论
    2.2 几种主要信息模型系统的结构
        2.2.1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构
        2.2.2 景观信息模型(LIM)的结构
        2.2.3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的结构
    2.3 近年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相关的实践及评价
        2.3.1 古典园林数字化测绘
        2.3.2 嘉峪关信息化测绘研究
        2.3.3 苏州环秀山庄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体系建构
    3.1 见心斋园林概况
        3.1.1 见心斋园林造园意匠
        3.1.2 见心斋园林价值评价
        3.1.3 见心斋园林数字化研究特点
    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与结构
        3.2.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创新性
        3.2.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内容
        3.2.3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结构
    3.3 实现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与技术条件
        3.3.1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的建构步骤
        3.3.2 见心斋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技术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见心斋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实体信息采集
    4.1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据采集方案选择
        4.1.1 见心斋园林测绘内容及难点
        4.1.2 各测量技术适用性比较
        4.1.3 数据测量方法确定
    4.2 见心斋园林优化布站方案及数据获取
        4.2.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4.2.2 三维激光扫描布站要求
        4.2.3 见心斋全园数据获取
    4.3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预处理
        4.3.1 数据导入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点云配准
    4.4 处理结果表达
        4.4.1 见心斋全园三维点云模型
        4.4.2 见心斋园林总览图量化研究
        4.4.3 现状点云正射影像图
        4.4.4 二维图纸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实体信息处理
    5.1 古典园林信息要素的分类
        5.1.1 古典园林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1.2 风景园林理论中已有园林要素分类
        5.1.3 基于测绘需求的园林要素分类的提出案例
        5.1.4 历史园林遗产保护的框架体系
    5.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系统的提出
        5.2.1 古典园林要素量化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5.2.2 信息模型建构导向的园林要素分类的原则
        5.2.3 基于古典园林信息模型建构的园林要素分类
    5.3 点云分类处理在见心斋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3.1 点云数据格式对接与转换
        5.3.2 见心斋全园点云数据分类处理的目标
        5.3.3 见心斋园林要素点云量化分类方法
    5.4 点云的精细分类与目标提取在古典园林要素中的应用
        5.4.1 见心斋山地条件下的地面点改进式渐进加密滤波提取
        5.4.2 人机交互提取见心斋假山点
        5.4.3 见心斋各植被单体信息精细区分
        5.4.4 见心斋全园建筑单体分离
    5.5 基于见心斋园林要素特征的点云数据处理
        5.5.1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特征提取及处理目标
        5.5.2 见心斋三维数据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处理
        5.5.3 见心斋各园林要素基本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的应用
    6.1 见心斋信息化平台选择
        6.1.1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的需求分析
        6.1.2 见心斋信息模型建构中所需的关键平台
    6.2 见心斋三维数据信息的管理
        6.2.1 见心斋园林环境要素的管理
        6.2.2 见心斋园林建筑要素的管理
    6.3 见心斋三维信息系统的应用
        6.3.1 见心斋系统的使用
        6.3.2 信息化视野下的古典园林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江西云端实业有限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音乐类项目管理概述及云端公司概述
    2.1 音乐类项目管理概述
        2.1.1 音乐类项目概述
        2.1.2 音乐类项目管理
    2.2 云端公司基本概况分析
        2.2.1 公司概况
        2.2.2 经营范围
        2.2.3 主营业务及案例
第3章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环境分析
    3.1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的宏观环境
        3.1.1 政治环境
        3.1.2 文化背景
        3.1.3 经济影响
        3.1.4 技术手段
    3.2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的微观环境
        3.2.1 组织内部环境
        3.2.2 受众群体因素
        3.2.3 行业竞争机制
    3.3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3.3.1 机会
        3.3.2 威胁
第4章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分析
    4.1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的启动
        4.1.1 项目心理诉求与项目目标的统一
        4.1.2 项目组织设立与项目章程的制定
        4.1.3 音乐类项目管理调研
    4.2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的制作
        4.2.1 项目方案的策划
        4.2.2 项目内容的制作
    4.3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流程管理分析
        4.3.1 项目进度管理
        4.3.2 演出执行管理
    4.4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推广宣传
    4.5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成本与危机管理
        4.5.1 财务管理与项目预算
        4.5.2 危机管控与应急预案
    4.6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控与项目总结
第5章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5.1.1 节目策划可行性低
        5.1.2 员工责任意识不足
        5.1.3 节目演出现场混乱
        5.1.4 演出道具利用率低
    5.2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项目调研不充分
        5.2.2 培训制度不健全
        5.2.3 组织框架不明确
        5.2.4 采购与库存管理制度缺乏
第6章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方案
    6.1 优化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体系
    6.2 云端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优化
        6.2.1 完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6.2.2 建立完整人力资源体系
    6.3 云端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执行的优化
        6.3.0 项目进度优化
        6.3.1 舞台监督优化
        6.3.2 节目管理优化
        6.3.3 物资管理优化
        6.3.4 管控办法优化
第7章 云端公司项目管理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7.1 管理者素质与决策执行
        7.1.1 管理者素质提升
        7.1.2 管理者决策执行
    7.2 考核控制与激励措施
        7.2.1 绩效考核制度
        7.2.2 工作评价制度
        7.2.3 员工激励政策
    7.3 员工培训与人才管理
        7.3.1 完善员工培训措施
        7.3.2 设立人才管理制度
    7.4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3 短视频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方案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
        2.1.1 移动短视频概念
        2.1.2 移动短视频内涵
        2.1.3 移动短视频特征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2.2.1 信息行为定义
        2.2.2 网络信息行为概念
        2.2.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
    2.3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概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4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2.4.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4.2 复杂网络特征模型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5.1 系统动力学定义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5.3 系统动力学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
    3.1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
    3.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
        3.2.1 行为要素构成
        3.2.2 生态要素构成
        3.2.3 心理要素构成
    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
        3.3.1 信息价值驱动
        3.3.2 知识创新驱动
        3.3.3 娱乐文化驱动
        3.3.4 社会认同驱动
        3.3.5 经济效益驱动
    3.4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
        3.4.1 触发扩散机理
        3.4.2 感知推动机理
        3.4.3 交互激励机理
        3.4.4 行为认知机理
        3.4.5 机理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和步骤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步骤
    4.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4.3.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4.3.2 选择性编码
        4.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4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
    5.1 问题的提出
    5.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5.3.2 数据采集处理
        5.3.3 数据结果
    5.4 讨论分析
        5.4.1 用户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
        5.4.2 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特征
        5.4.3 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
        5.4.4 用户信息行为网络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
    6.1 问题的提出
    6.2 建模依据及思想
    6.3 模型构建
        6.3.1 模型假设
        6.3.2 演化模型构建
        6.3.3 主体状态转化规则
        6.3.4 模型参数配置及约束
    6.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平衡点和阈值
        6.4.2 仿真参数设置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4.4 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
    7.1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7.1.1 提升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7.1.2 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7.1.3 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
    7.2 治理短视频发展乱象
        7.2.1 完善制度设计
        7.2.2 优化政府监管
        7.2.3 加强主体自律
    7.3 优化短视频服务生态
        7.3.1 信息价值捕捉
        7.3.2 用户行为优化
        7.3.3 信息环境改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与材料选择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论文的突破与创新
第一章 光社探源:中国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
    第一节 混茫中的摄影艺术启蒙
        一、时代孕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下的启蒙
        二、技术支撑:摄影成为一种新的观看方式
    第二节 光社的运行模式
        一、研究风尚:从时代的科学号召到北大风气改革
        二、团体属性:非职业的摄影艺术团体
        三、主要人物:知识分子的全面介入
        四、运行方式:中国沙龙摄影的滥觞
    第三节 光社的成果梳理
        一、摄影创作
        二、理论着述
        三、技术创新
        四、摄影展览会
    小结
第二章 殊途同归:刘半农、陈万里对早期中国摄影艺术的探索
    第一节 刘半农:新文化运动“战士”的摄影理论书写与主张
        一、求美求真:摄影的生活化与革命性
        二、本体探析:摄影分类及本源辨析
        三、视觉思维:摄影创作中二元对立概念的厘清及科学原理的深度解析
        四、意境显现:摄影独立艺术媒介个性与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结合
    第二节 陈万里:以科学立场发挥摄影媒介特性的马前卒
        一、一卵共生:摄影艺术性与纪实性的调和
        二、知行互鉴:切磋共勉与门类互通的协同
        三、觉醒时代:人之个性与国之本色的并进
    小结
第三章 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的多维视域考察
    第一节 不同个体视域:陈万里与刘半农
        一、出发点:“消遣”和“兴趣”的微妙差别
        二、着力点: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同步探索
        三、兴趣点:面向自然的自在与实在之分
    第二节 不同团体视域:光社与华社
        一、摄影实践的承继与互补
        二、摄影主张的内在一致
    第三节 不同地域视域:同时期的中美摄影
        一、光社与摄影分离派
        二、光社的“初竟之路”
    第四节 不同文化视域:美术摄影与画意摄影
        一、趋同:向着艺术的摄影
        二、存异:立足本土之方位
        三、匡谬:美术摄影的独立性
    小结
第四章 光社的历史维度考察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为艺术”与“为人生”
        一、光社与黑白影社
        二、光社与四月影会
    第二节 光社摄影观与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美学联结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POE的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居民与游客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寿县古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2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建设引入POE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
        1.2.2 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1.2.3 使用后评价理论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体系的构建
    2.1 寿县古城概况
        2.1.1 寿县古城发展现状
        2.1.2 寿县古城的特色景观价值
    2.2 寿县古城空间现状以及未来规划
        2.2.1 古城空间格局概况
        2.2.2 寿县古城保护规划特征
    2.3 POE理论的基础研究
        2.3.1 POE的概念与意义
        2.3.2 POE的特征与流程
        2.3.3 POE的常用方法
    2.4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体系的构建
        2.4.1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研究的主要内容
        2.4.2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研究的维度
        2.4.3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研究样地的选择
        2.4.4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体系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外在表征研究
    3.1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外在表征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环境特征
        3.2.1 宾阳门空间环境特征
        3.2.2 孔庙空间环境特征
        3.2.3 报恩寺空间环境特征
        3.2.4 博物馆空间环境特征
        3.2.5 小结
    3.3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使用者构成与使用方式特征
        3.3.1 宾阳门使用者构成与使用方式特征
        3.3.2 孔庙使用者构成与使用方式特征
        3.3.3 报恩寺使用者构成与使用方式特征
        3.3.4 博物馆使用者构成与使用方式特征
        3.3.5 小结
    3.4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
        3.4.1 宾阳门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
        3.4.2 孔庙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
        3.4.3 报恩寺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
        3.4.4 博物馆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
        3.4.5 小结
    3.5 基于外在表征的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内在感受研究
    4.1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满意度指标的初步选择
        4.1.2 满意度指标的二次筛选
        4.1.3 评价因子重要程度分析
    4.2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满意度评价与分析
        4.2.1 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4.2.2 古城整体满意度评价
        4.2.3 样地综合对比分析
    4.3 影响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分析
        4.3.1 满意度评价因子相关性分析
        4.3.2 满意度评价因子满意度与相关性综合分析
    4.4 基于内在感受的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POE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OE的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优化策略
    5.1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使用状况(POE)评价
        5.1.1 不同使用主体之间的矛盾
        5.1.2 使用者需求与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
        5.1.3 “旧”与“新”之间的矛盾
    5.2 人——提高主体意识
        5.2.1 塑造空间形态,引导使用者提高空间认可程度
        5.2.2 塑造主体保护思想,引导使用者产生“主人翁”意识
        5.2.3 强调景观主题,提高空间景观环境可识别性
    5.3 空间——优化物质环境
        5.3.1 提高空间舒适度
        5.3.2 优化景观环境
        5.3.3 改善交通环境
        5.3.4 丰富各感官感受
    5.4 政策——提升古城商业竞争力
        5.4.1 精准定位,打造古城旅游品牌
        5.4.2 串联周边,形成区域联动
        5.4.3 开展地方文娱活动,丰富古城游览体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 A)
附录2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筛选问卷(问卷 B)
附录3 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3.研究现状
    4.研究思路
    5.研究方法
    6.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
    1.1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1.2.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2.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3 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1.3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1.3.1 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1.3.2 发展历程: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阶段
第2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2.1.1 战略定位
        2.1.2 总体目标
    2.2 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2 传统文化教育
        2.2.3 法治观念培育
        2.2.4 思想品德教育
        2.2.5 理想信念教育
        2.2.6 家国情怀教育
        2.2.7 知行合一教育
        2.2.8 奋斗精神培育
        2.2.9 创新精神培育
    2.3 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
        2.3.1 青年教育的基本原则
        2.3.2 青年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3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3.1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1.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3.1.2 立足实际的实践性
    3.2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2.1 一脉相承的历史性
        3.2.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3.3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3.1 底蕴深厚的民族性
        3.3.2 和而不同的世界性
    3.4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4.1 逻辑严密的科学性
        3.4.2 叙事巧妙的艺术性
第4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开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4.1.2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
        4.1.3 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1.4 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
    4.2 实践价值
        4.2.1 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2.2 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4.2.3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
        4.2.4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5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5.1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
        5.1.1 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
        5.1.2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
        5.1.3 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5.2.1 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
        5.2.2 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5.2.3 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
    5.3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5.3.1 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
        5.3.2 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5.3.3 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5.4 以个体教育为重点
        5.4.1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4.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4.3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研究 ——以W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
        2.1.2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数字化管理理论
第3章 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分析
    3.1 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概况
        3.1.1 W大学简介
        3.1.2 W大学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内容
    3.2 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现状调查
        3.2.1 调查对象及目的
        3.2.2 调查过程及内容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人力资源队伍数字化管理实力不足
        3.3.2 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投入产出比低
        3.3.3 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第4章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优化策略
    4.1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4.1.1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目标
        4.1.2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原则
    4.2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优化的对策
        4.2.1 增强人力资源队伍的数字化管理实力
        4.2.2 提高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投入产出比
        4.2.3 提升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技术层次
第5章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效果及保障
    5.1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效果
        5.1.1 进一步提高了W大学校园绿化资源管理的水平
        5.1.2 为省级林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交流经验
        5.1.3 为全国兄弟高校校园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5.2 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保障
        5.2.1 人:提高思想认识
        5.2.2 财:科学合理投入
        5.2.3 物:优化资源配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8)基于POE的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调研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1 海绵城市已进入城市雨洪安全检验的关键阶段
        1.2.2 海绵城市政策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建设
        1.2.3 吉林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表现不佳
        1.2.4 对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进行POE评价的现实需要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城市雨洪管理体系概念
        1.4.2 海绵城市概念
        1.4.3 寒地城市概念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研究综述
        1.5.2 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研究综述
        1.5.3 国内外使用后评价综述
        1.5.4 国内外研究的问题简析与综合评述
    1.6 研究方法及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调研及评价体系构建
    2.1 POE相关研究分析
        2.1.1 POE的定义
        2.1.2 POE的特点
        2.1.3 POE的程序
        2.1.4 POE使用流程设计
    2.2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调研
        2.2.1 吉林省自然本底概述
        2.2.2 调研流程与内容选择
        2.2.3 调研与数据整理
        2.2.4 调研结果总结
    2.3 寒地适宜性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POE评价体系构建
        2.3.1 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原则的确定
        2.3.2 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因子的确定
        2.3.3 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权重的确定
        2.3.4 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标准的确定
    2.4 POE评价问卷调查
        2.4.1 问卷设计
        2.4.2 问卷发放
        2.4.3 问卷可信度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POE综合评价
    3.1 调查受访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3.1.1 受访人群基本特征
        3.1.2 受访人群特征总结
    3.2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使用后评价
        3.2.1 规划理念评价
        3.2.2 组织管理评价
        3.2.3 建设实施评价
        3.2.4 监督管理评价
        3.2.5 整体评价
    3.3 网络语义大数据满意度评价修正
        3.3.1 网络语义研究的方法与特征
        3.3.2 多元网络数据的抓取
        3.3.3 基于TF-IDF算法的词频分析
        3.3.4 基于网络大数据语义满意度评价结果
    3.4 成功经验与问题总结分析
        3.4.1 成功经验总结
        3.4.2 问题总结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4.1 国际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研判
        4.1.1 美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1.2 英国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1.3 澳大利亚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1.4 其他国家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1.5 国际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综合发展趋势总体研判
    4.2 国内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研判
        4.2.1 我国城市雨洪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2.2 传统生治水智慧的实践研究趋势分析
        4.2.3 国内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判断
    4.3 国内外寒地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影响因素研判
        4.3.1 国际寒地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3.2 国内寒地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4.3.3 国内外寒地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趋势总体研判
    4.4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路径选择
        4.4.1 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路径选择
        4.4.2 自然条件下的发展路径选择
        4.4.3 技术条件下的发展路径选择
        4.4.4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路径综合判断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策略提出
    5.1 趋势研判下城市雨洪管理建设观念的转变
        5.1.1 由人工观向自然观转变
        5.1.2 由高投入到低投入转变
        5.1.3 由高技术向低技术转变
        5.1.4 由微观局部治理向宏观统筹治理转变
    5.2 趋势研判下城市雨洪管理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
        5.2.1 提升部门管理水平
        5.2.2 提升资金保障的管理水平
        5.2.3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5.3 趋势研判下城市雨洪管理建设实施水平的提升
        5.3.1 加强建设实施技术的革新
        5.3.2 雨洪管理建设措施的寒地适宜性选择
        5.3.3 健全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5.4 趋势研判下监督管理保障机制的完善
        5.4.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5.4.2 完善规划编制管理机制
        5.4.3 完善长效监督管护机制
        5.4.4 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评价因子集问卷调查
    附录2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项目后评价因子权重问卷调查
    附录3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市民使用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4 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调研资料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9)复合型管理: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审判管理的概念
        二、嵌入“法院管理”中的“审判管理”
    第二节 为什么研究基层法院审判管理
        一、为什么研究“审判管理”
        (一)实践中收权与放权的回环往复
        (二)信息时代技术治理引出的新问题
        二、为什么研究“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
        (一)县域结构下基层司法运作的政治生态
        (二)一线司法的社会生态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
        (一)“权利——权力”规范研究范式
        (二)“价值——现实”的研究范式
        (三)实证研究的范式
        (四)本文的推进
    第三节 实践法学的研究径路与材料收集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二)类型化的研究方法
        (三)结构功能的研究径路
        二、本文的材料搜集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基层法院在条块关系中的政治序位
    第一节 基层法院在县域政权结构中的位置
        一、党管政法:基层法院与地方党委的关系
        (一)“党管政法”的历史沿革
        (二)党管政法的组织渠道
        二、基层法院与地方人大
        三、法院嵌入地方政治架构中的正当性探讨
        (一)历史正当性
        (二)基层司法的实践需求
        (三)司法的治理功能
    第二节 基层法院在法院系统中的序位
        一、上下级法院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当下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
        (一)不同级别法院在法院系统中的角色面向
        (二)基层法院与中级法院之间的具体关系样态
第二章 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目标定位
    第一节 面对复杂司法实践的基层法院审判管理
        一、基层司法的复杂面向
        (一)司法人员结构的复杂性
        (二)诉讼程序纵向分工的复杂性
        (三)案件体系结构的复杂性
        二、审判管理的双重目标
    第二节 司法规范化:审判管理的平面目标
        一、司法规范化的争鸣与实践
        (一)理论争鸣:中国特色的司法抑或规范化的司法
        (二)司法规范化的改革实践
        二、审判管理的规范化目标
        (一)审判程序上:规范审判流程
        (二)审判实体:依法公正裁判
        (三)审判考核:统一绩效考核标准
        三、规范化目标的动力学:法院系统内自上而下的推动
    第三节 竞争性目标:法院行动的自主利益
        一、竞争性面向概述
        二、积极性竞争
        (一)法院的审判绩效考核
        (二)审判质效之外的竞争性指标
        三、消极性竞争
        (一)消极性竞争概述
        (二)消极竞争的实践样态——以立案庭阻挡案件为例
第三章 法院审判管理的常规方式:信息化审判管理
    第一节 信息化审判管理概况
        一、信息化审判管理产生的背景
        二、信息化审判管理的实践历程
        三、信息化审判管理的主体:审管办
        (一)审管办的设置与职能
        (二)审管办的职能扩张
        四、信息化审判管理的特征
        (一)管理方式的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
        (二)指标的精细化
        (三)信息审判管理内容的同质化
        (四)审判管理指标调整的机动性
    第二节 信息化审判管理的实践样态
        一、审判流程管理
        (一)审判流程监管的概况
        (二)审判流程监管的实践特点
        二、审判质量评查
        (一)错案追究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发改案件重点评查的实践样态
        三、审判绩效考核
        (一)可视化的审判绩效管理
        (二)上下级法院审判绩效考核的连带与协调
    第三节 唯数据化——信息化审判管理的问题与限度
        一、信息化审判管理对传统的革新
        (一)便捷高效
        (二)同步监督
        (三)约束权力
        (四)同质管理
        二、司法政绩观下的唯数据论倾向
        (一)数目字管理与司法价值的内在张力
        (二)司法政绩观下的唯数目字化倾向
第四章 院长审判管理:一把手管理
    第一节 权力一把手:管理内容和管理能力
        一、院长、书记一肩挑
        (一)法院的科层体系
        (二)党组权力中枢下院长的内外角色
        二、院长审判管理的内容
        (一)程序上的管理权限
        (二)配置审判资源
        (三)审判态势管理
        (四)组织疑难案件集体决议
        (五)审判监督职责
        三、院长的管理能力
        (一)职级晋升
        (二)岗位调换
        (三)考核、考评机制
    第二节 全局管理
        一、制定审判管理制度
        (一)继受既有管理制度
        (二)转化非正式管理制度
        二、分配法院审判资源
        (一)分人:以综合素质匹配岗位
        (二)分案:具体考量与把控
        (三)岗位的动态调整
    第三节 重点管理——以长期未结案为例
        一、信息识别与绩效统计下的重点案件
        (一)信息化管理“析出”重点案件
        (二)重点管理中的绩效动因
        二、院长重点管理的实践
        (一)与外部机关的沟通协调功能
        (二)构建集中讨论机制
        (三)领导权威下的责任“豁免”
        (四)作为领导的社会权威
    第四节 “领导也不容易”——科层管理的柔化与共情
        一、科层行政化推进的限度
        (一)司法的实体和程序约束
        (二)去行政化的改革趋势
        (三)行政化强行推行的效果
        二、科层柔化管理与“共情”
        (一)科层柔化管理
        (二)对领导的体恤与“共情”
第五章 庭长审判管理:浸入式管理
    第一节 浸入式审判管理概述
        一、作为中间管理层的庭长
        二、浸入式审判管理概述
        (一)管理行为的亲历性
        (二)管理权力的弱行政化
        (三)管理权威的自我生产
    第二节 庭长管理的弱行政化
        一、去个案化管理
        (一)管理权限的去个案化
        (二)权责一体中的责任下卸
        二、审判绩效柔性监管
        (一)作为专业监督主体的审管办
        (二)审判绩效的院长负责制
        (三)任务落实的个人化:自己的事
        (四)庭长监督方式的辅助性
        三、庭长权威的补强原则:一碗水端平
        (一)案件分配上的公平
        (二)人力分配的均衡
    第三节 带头干活
        一、做好本职工作
        二、庭长需要具有担当精神
        (一)难以均分的棘手案件
        (二)庭长特殊主义的化解策略
        (三)庭长化解棘手案件的优势
    第四节 构建集体主义
        一、调解庭室氛围
        二、自己人讨论案件
第六章 复合型管理:技术与组织的互动与胶合
    第一节 信息化对科层管理的再塑
        一、技术释放科层审判管理职能
        (一)常态管理的职能定位
        (二)常态管理下的去行政化改革
        二、技术约束科层恣意
        (一)技术的本质:高度规范化的制度
        (二)信息化限制科层恣意
        三、信息化对科层管理的去层级化再塑
        (一)上下级法院审判管理的去层级化
        (二)院庭长审判管理的去科层化
    第二节 信息化常态管理的科层依赖
        一、管理实践中的超技术难题
        (一)难以规约的权力缝隙
        (二)难以均质化的审判实践
        (三)脱域化管理与司法实践的疏离
        (四)唯数据化信息审判管理的走形
        二、信息化审判管理与院庭长审判管理的嵌合状态
        (一)审判流程管理与院庭长的节点督促督办
        (二)审判质量评查与作为评查主体的院庭长
        (三)审判绩效管理与院庭长的绩效督促
        三、信息化筛选下的科层重点、动态管理
        (一)重点监管:“留口子”的“四类案件”
        (二)院庭长在重点案件上的动态监管
        (三)动态监管的扩大化
    第三节 复合型管理面向下我国审判管理的未来走向
        一、制度性定位:审判管理的重要性
        (一)管理之于组织的重要性
        (二)审判管理之于司法工作的重要性
        (三)管理之于我国转型时期司法工作的重要性
        二、审判管理的实践展望
        (一)继续坚持和完善信息化审判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二)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完善科层审判管理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10)我国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3.2.2 把关人理论
        1.3.2.3 出版价值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贡献
2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现状
    2.1 数字有声读物出版概述
        2.1.1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来源
        2.1.2 数字有声读物出版过程
        2.1.3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特征
    2.2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内涵
        2.2.1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定义
        2.2.2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评价要素
    2.3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类型与表现
        2.3.1 选题质量不佳
        2.3.1.1 选题偏离主流导向
        2.3.1.2 选题同质化
        2.3.2 知识含量不足
        2.3.2.1 知识性错误频现
        2.3.2.2 章节残缺,内容不全
        2.3.2.3 更新频繁,无法保存
        2.3.2.4 时长过短,内容空洞
        2.3.3 制作水平粗糙
        2.3.3.1 播读质量低
        2.3.3.2 后期制作粗糙
3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3.1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影响因素
        3.1.1 内容创作环节
        3.1.1.1 原稿内容价值
        3.1.1.2 编辑把关素养
        3.1.1.3 团队协作能力
        3.1.1.4 持续生产能力
        3.1.2 产品制作环节
        3.1.2.1 主播素养
        3.1.2.2 录制条件
        3.1.2.3 后期制作能力
        3.1.2.4 审听素养
        3.1.2.5 资金投入水平
        3.1.3 流通分发环节
        3.1.3.1 平台审核把关能力
        3.1.3.2 平台技术服务能力
        3.1.4 贯穿全程: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
    3.2 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形成原因
        3.2.1 质量意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3.2.1.1 质量第一意识尚未树立
        3.2.1.2 编辑团队不适配
        3.2.1.3 外部监督主体单一
        3.2.1.4 读者监督流于形式
        3.2.1.5 合作方相互推诿责任
        3.2.2 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推行效果有限
        3.2.3 政府监管缺位,外部保障滞后
        3.2.3.1 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3.2.3.2 统一的质量标准未形成
    3.3 个案分析:今日头条付费专栏内容质量管理实践
        3.3.1 付费专栏发展概述
        3.3.2 付费专栏内容质量管理措施
        3.3.2.1 筛选优质作者,培育专业队伍
        3.3.2.2 统一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审核
        3.3.2.3 质量挂钩收益,鼓励优质生产
        3.3.2.4 加快技术迭代,升级产品机制
        3.3.2.5 加强读者互动,拓展交流渠道
        3.3.3 付费专栏内容质量管理缺陷
4 提升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的建议与思考
    4.1 全员性策略:构建广泛参与的内容质量监管体系
        4.1.1 强化内容第一意识
        4.1.2 培育高水平把关团队
        4.1.3 拓展外部监督渠道
        4.1.4 建立读者反馈制度
        4.1.5 明确落实质量责任
    4.2 全程性策略:创新符合企业实际的内容监管制度
        4.2.1 创作者培育制度
        4.2.2 内容分级审核制度
        4.2.3 内容定级制度
        4.2.4 定期抽检制度
    4.3 全面性策略:综合运用政府干预手段加强宏观监管
        4.3.1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4.3.2 升级完善内容质量标准与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艺术性的辨证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香山静宜园见心斋园林三维数字信息模型建构研究[D]. 廖怡.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江西云端实业有限公司音乐类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 张洪征.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D]. 李欣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4]光社及其代表人物摄影观研究[D]. 樊航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基于POE的寿县古城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居民与游客双视角[D]. 许筱.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杨清. 南昌大学, 2020(02)
  • [7]高校校园绿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研究 ——以W大学为例[D]. 叶盛欣.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8]基于POE的吉林省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调研及发展对策研究[D]. 于志强.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7)
  • [9]复合型管理: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实证研究[D]. 蔡舒眉.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我国数字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问题研究[D]. 迟雨晴.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  ;  ;  

基础管理工作与管理艺术的辩证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