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粳611与稻光1号(论文文献综述)
徐林峰[1](2019)在《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中国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水稻高产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选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全面分析其主要产量性状和抗性特征,能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也能为育种工作者选育水稻新品种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从2008年-2017年这10年间江苏省审定通过的91个常规粳稻品种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特征,分析结果如下:1.中熟晚粳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产量与结实率之间的正相关显着,结实率提高是关键因素,如何提高实粒数,有效穗和千粒重是中晚熟粳稻新品种育种的主攻方向。2.早熟晚粳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之间的正相关显着,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是主要因素;如何提高每穗实粒数是早熟晚粳稻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3.迟熟中粳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产量与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之间的都为正相关显着,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加时关键因素,如何增加有效穗是迟熟中粳稻品种选育的发展方向。4.中熟中粳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逐步提高,产量与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之间呈正相关,与实粒数呈负相关,如何增加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是中熟中粳稻品种选育的发展方向。5.中熟晚粳稻品种产量、株高、生育期两两之间的呈正相关;早熟晚粳稻品种产量与株高和生育期的相关系数都是呈负相关,株高与生育期之间呈正相关;迟熟中粳稻品种产量、株高、生育期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呈负相关;中熟中粳稻品种产量与株高和生育期呈负相关,株高与生育期之间呈正相关。6.江苏审定通过的91个常规粳稻品种中有16个抗稻瘟病的品种,占17.6%;有15个抗白叶枯病品种,占16.5%;有20个抗纹枯病品种,占22%;但在这91个品种中双抗或多抗的品种只有6个,只占6.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审定的粳稻新品种综合抗病性不理想,在抗性上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刘化龙,郑洪亮,赵宏伟,王敬国,孙健,刘涛,张艳梅,邹德堂[2](2013)在《东北粳稻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利用关联分析发掘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利用分布在基因组上的60对SSR引物,对140份东北三省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东北粳稻可分为2个类群,线性和非线性组合中,都有一定的连锁不平衡存在。群体中,19.2%的标记位点可以观察到显着的LD(P<0.05),其中第一类群和第二类群基于D’统计概率(P<0.05)支持的LD成对位点比例分别为2.1%和16.6%。第2类群连锁不平衡衰减(D’<0.5)所延伸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32-120.4 cM,回归方程为:y=-0.0276ln(x)+0.3994。
张振国[3](2013)在《富尔农艺重拳出击打击假冒维护权益》文中研究指明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是全国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之一,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种业骨干企业、全国AAA级信用种子企业。多年来,富尔农艺始终秉承"开发顶尖科技,富庶亿万农民"的宗旨,选育研发出一系列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种子、农药、肥
胡星星[4](2013)在《江苏早熟晚粳品种稻米品质及其氮肥调控效应》文中指出试验于2011-2012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前茬为小麦。以江苏省范围内适宜种植的23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设置0、10、12.5、15、17.5、20、22.5kg/667m27个氮素水平,研究供试品种稻米品质尤其是营养品质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稻米的加工品质在品种间差异显着,受到氮素水平的显着影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整精米率对氮素水平的响应最为明显,且品种间差异较大。(2)不同品种稻米的外观品质在品种及氮肥水平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垩白粒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显着减小,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则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极显着增大。品种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明显大于氮素水平的作用,其中,垩白度品种间差异最大。(3)供试品种的蒸煮品质,胶稠度、直链淀粉在各氮素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胶稠度逐渐变短,直链淀粉含量逐渐下降。糊化温度受氮素水平的影响较小,不同氮素水平之间差异不显着。而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等作为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在氮素水平间均存在着差异,且除消减值外,各因素均有随氮素水平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氮素水平对消减值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指标。(4)供试品种的营养品质,蛋白质及其四种组分含量在氮素水平下均存在差异,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但各指标在氮素水平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蛋白质及4种组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15%、0.54%、0.68%、0.72%、6.21%,在蛋白质的4种组分中,谷蛋白含量最高,清蛋白含量最低,球蛋白和醇溶蛋白比例相当。在一定的氮素水平下,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变化不显着。而醇溶蛋白、谷蛋白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呈显着增加的趋势。(5)不同种类氨基酸对氮素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且不同种类氨基酸含量在不同品种间也存在差异。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络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8种氨基酸含量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均显着或极显着增加;异亮氨酸则表现为施氮处理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而施氮量对其含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6种氨基酸在个别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其他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在所选择的6个代表性品种中,所测定的16种氨基酸总量较高的是泰粳394。(6)氮素水平对稻米中Cu、Fe、Mn、Zn、Ca、Mg含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各元素含量都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u、Fe、Mn、Zn、Ca、Mg在各氮素水平下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1mg/kg、9.22mg/kg、7.13mg/kg、10.64mg/k、82.59mg/kg、218.49mg/kg。12.5N水平最利于稻米中Cu、Fe的积累,而Mn、Zn、Ca、Mg4种元素则在10N水平下积累量较高。
郭桂珍,邱志刚,张奎林,宋国军[5](2012)在《吉林省2002~2009年审定水稻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及今后的育种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以2002~2009年吉林省审定的16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每年审定水稻品种产量水平及有关性状的平均值、稻米品质的达标率及抗性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并提出今后育种的目标与对策。
张艳梅,王敬国,刘化龙,邹德堂[6](2012)在《东北粳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对各生育期耐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量与芽期死苗率和孕穗期结实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孕穗期耐冷性与成熟期耐冷性呈极显着正相关。死苗率可作为分蘖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分蘖期耐冷性可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的间接指标。
王志欣[7](2012)在《东北粳稻耐盐碱性种质筛选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更是寒地粳稻的主产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盐渍化土壤面积也随之增加。土壤盐渍化是制约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因此,正确评价东北地区粳稻资源的耐盐碱性,发掘优异耐盐碱资源,对水稻耐盐碱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80份东北粳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模拟黑龙江省苏打盐碱土的盐碱环境,探讨不同东北粳稻品种(系)在盐碱胁迫处理后相关的形态指标、生长发育状况、生理生化反应,并对其进行芽期和苗期耐盐碱性鉴定评价从而筛选出耐盐碱的水稻品种。将筛选出耐盐碱性强的品种长白10与高产优质寒地主栽粳稻品种东农425杂交所获得的F2:3群体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利用F2:3群体为作图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绘制,结合F2:3群体耐盐碱性鉴定的结果,进行耐盐碱相关基因的QTL初步定位。以期有效地利用种质资源,挖掘水稻耐盐碱相关的优异基因,为水稻耐盐碱相关基因的QTL精确定位、基因聚合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芽期盐碱胁迫下发芽率、幼苗高、根数、根长、全株干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着下降。发芽率、幼苗高、全株干重在品种间与处理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显着水平,而根数、根长仅在处理间表现显着性差异,在品种间未达到显着性差异。通过对80份东北粳稻芽期耐盐碱性筛选鉴定,得到芽期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23份,其隶属函数值在0.61~1.00。2.水稻苗期盐碱胁迫下,株高、叶面积、绿叶比、叶绿素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而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随之增加。水稻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处理间差异显着。通过对80份东北粳稻苗期耐盐碱性筛选鉴定,得到苗期耐盐碱性较强的品种16份,其隶属函数值在0.61~0.80。3.根据不同处理浓度下供试材料的反应,确定芽期、苗期耐盐碱性鉴定的最适浓度分别为50mmol·L-1和75mmol·L-1的NaHCO3溶液。水稻F2:3群体芽期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数、相对根长、相对苗高、相对胚芽鞘长、相对鲜重及苗期的叶片盐碱伤害级别均呈现正态或近似正态连续性分布,超亲效应明显,可作为供试群体耐盐碱性鉴定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4.利用600对SSR引物对亲本东农425和长白10进行多态性检测,共检测到120对多态性引物,其中利用在F2:3群体中表现良好的84对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遗传连锁图全长1414.8cM,分子标记覆盖水稻全基因组12条染色体,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6.84cM。5.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盐碱胁迫下芽期耐盐碱相关性状及苗期叶片盐碱伤害级别进行QTL定位。结果如下:(1)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发芽势相关的4个QTLs,分布在第1、6、8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化范围为7.23%~27.95%。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位点在第8条染色体RM515-RM483区间内,其加性效应为负值,表示其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亲本东农425。(2)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发芽率相关的3个QTLs,分别分布在第3、6、9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化范围为6.37%~17.55%。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位点在第9条染色体RM201~RM285区间,其加性效应为正值,表示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长白10。(3)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根数相关的1个QTL,分布在第7条染色体RM82-RM180区间内,其贡献率为11.26%,其加性效应为正值,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长白10。(4)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根长相关的4个QTLs,分别分布在第2、6、12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化范围为10.54%~33.56%。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位点在第2条染色体RM1342~RM1347区间内,加性效应为正值,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长白10。(5)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苗高相关的4个QTLs,分别分布在第1、5、6、8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5%~13.71%。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位点在第6条染色体RM1340~RM454区间内,加性效应为正值,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长白10。(6)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胚芽鞘长相关的5个QTLs,分别分布在第2、3、10、11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78%~13.89%。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位点在第2条染色体RM1342-RM1347区间内,加性效应均为正值,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长白10。(7)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鲜重相关的2个QTLs,分别分布在第6、8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3.99%、15.67%,加性效应的值为正值,表示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亲本长白10。(8)检测到盐碱胁迫下与相对盐碱伤害级别相关的6个QTLs,分别分布在第1、4、5、6条染色体上,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9%~23.89%,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位点在第4条染色体RM471-RM335区间内,加性效应为正值,表明了增效基因来源于长白10。
郭桂珍,张奎林,杨秀云,邱志刚[8](2011)在《论吉林省水稻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文中认为以1949~2009年吉林省审定的30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育种方式、核心亲本和代表性品种的系谱分析,来探讨亲本选配经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育种方式简单,主要采用单交、系统选育,个别采用复交、单倍体育种,育成品种血缘80%来源于日本稻种资源,遗传基础狭窄;90年代以后,引进各地优异种质,育种方式增多,遗传背景丰富。每个时段育成的品种都有利用率较高的核心亲本,在亲本选配上主要是利用每一时段核心亲本不断累加聚合优良基因。因此,吉林省水稻品种的选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累加互补某些优良性状基因的过程,是核心亲本不断扩大、优良基因库不断扩充的结果。
张悦,王铮,刘军,姜秀英,刘博[9](2011)在《稻米品质研究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国内外稻米品质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国内稻米品质内容以及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以期为提高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刘才哲[10](2010)在《吉林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2002-2009年吉林省育成并通过审定的161个水稻品种(不包括糯稻品种、黑稻品种及认定的品种)为材料,以品种区试平均产量及其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着粒密度等七个产量性状的表型值为依据,系统地比较了吉林省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四个生育期类型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品种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合对吉林省大面积主栽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分析,旨在明确了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和高产栽培调控的重点。一、同一生育期品种随时间推移产量呈波浪状递增,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水平较高。从育成品种产量性状的表型值分析,审定品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品种的多样性符合水稻生产多样性的要求,同时减少了稻瘟病等病虫害及低温冷害对吉林省水稻生产的影响。二、对2002-2009年不同生育期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中早熟品种产量与穗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呈不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着粒密度呈显着负相关。中早熟品种主要依靠穗粒数增产,着粒密度对提高产量起到间接促进作用。中熟品种产量与着粒密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穗长呈显着负相关。该熟期各产量性状间相关性较为复杂,有效穗数与其他六个性状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中熟高产育种必须注重合理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对其他性状进行选择。中晚熟品种产量与有效穗数、穗长显着正相关,产量与穗粒数不存在相关性。株高与穗长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达极显着负相关。依靠增加有效穗数和株高、提高千粒重对中晚熟品种高产有利;同时注意结实率在各性状间的协调作用。晚熟品种产量只与千粒重显着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存在较大的正相关,与着粒密度存在较大的负相关。株高与穗长极显着正相关。晚熟品种高产选择要注意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的核心作用。三、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中早熟品种对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为粒数>结实率>穗长>株高,累计贡献率为86.01245%;中熟品种对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为;着粒密度>结实率>株高>穗长,累计贡献率为89.5342%;中晚熟品种对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为;着粒密度>穗长>有效穗>结实率,累计贡献率为88.1663%;晚熟品种对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为着粒密度>穗长>结实率>株高,累计贡献率为90.7365%。四、参照不同生育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对大面积高产栽培条件下主栽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分析表明:目前吉林省水稻高产育种降低株高,增加有效穗,选择穗数型品种对进一步高产作用不大。进一步高产应考虑适当通过增加株高,增加穗粒数;结合增加穗长,选择适合的着粒密度材料,以减少因着粒密度过大对饱满粒率、千粒重的影响;注重通过增加株高弥补因有效穗数减少对提高生物产量的影响。
二、通粳611与稻光1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粳611与稻光1号(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我国稻区分布 |
1.3 江苏省常规粳稻分布及育种概况 |
1.4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
1.5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的研究 |
1.5.1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
1.5.2 水稻稻瘟病的鉴定和评价方法 |
1.5.3 水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分级和评定标准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区域试验 |
2.2.2 生产试验 |
2.2.3 产量及主要性状的统计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审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性的表现结果 |
3.2 中熟晚粳稻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分析 |
3.2.1 中熟晚粳稻产量分析 |
3.2.2 中熟晚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3.2.3 中熟晚粳稻区域试验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早熟晚粳稻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分析 |
3.3.1 早熟晚粳稻产量分析 |
3.3.2 早熟晚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3.3.3 早熟晚粳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4 迟熟中粳稻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分析 |
3.4.1 迟熟中粳稻产量的分析 |
3.4.2 迟熟中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3.4.3 迟熟中粳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中熟中粳稻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分析 |
3.5.1 中熟中粳稻产量的分析 |
3.5.2 中熟中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
3.5.3 中熟中粳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6 水稻区域试验产量、株高、生育期的相关性分析 |
3.7 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分析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2 展望 |
4.2.1 提高常规粳稻产量的育种思路 |
4.2.2 提高稻瘟病抗性的育种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东北粳稻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群体结构分析 |
1.2 连锁不平衡分析 |
2 讨论 |
2.1 水稻的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 |
2.2 LD分析与标记数量的关系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SSR标记全基因组扫描 |
3.3 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 |
作者贡献 |
(4)江苏早熟晚粳品种稻米品质及其氮肥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施氮水平对稻米加工品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
1.3 施氮水平对稻米外观品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
1.4 氮肥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
1.4.1 氮素对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及糊化温度的影响 |
1.4.2 氮素对稻米淀粉RVA谱的影响 |
1.5 施氮水平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1.5.1 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研究进展 |
1.5.2 稻米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进展 |
1.5.3 矿质元素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6.1 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氮素水平对早熟晚粳品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品种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内容 |
2.2.4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稻米加工品质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
2.3.2 供试品种加工品质特点及其国标优质标准的施氮量 |
2.3.3 稻米外观品质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
2.3.4 供试品种外观品质特点及其国标优质标准的施氮量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2.4.2 氮素水平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氮素水平对早熟晚粳品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品种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定内容 |
3.2.4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糊化温度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差异 |
3.3.2 供试品种胶稠度、直链淀粉品质特点及其国标优质标准的施氮量 |
3.3.3 稻米RVA谱特征值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差异 |
3.4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氮素水平对早熟晚粳品种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品种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测定内容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氮素水平对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4.3.2 氮素水平对稻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3 氮素水平对稻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
4.4.2 氨基酸含量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
4.4.3 矿质元素含量对氮素水平的响应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早熟晚粳品种稻米营养品质与其他理化品质间的相关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品种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测定内容 |
5.2.4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稻米常规理化品质的相关性 |
5.3.2 稻米矿质元素含量与稻米常规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
5.3.3 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稻米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氮素水平对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
6.1.2 氮素水平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6.1.3 氮素水平对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6.1.4 氮素水平对稻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吉林省2002~2009年审定水稻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及今后的育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 |
2.2 审定品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分析 |
2.3 审定品种抗稻瘟病穗茎瘟分析 |
2.4 审定品种的稻米品质分析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今后的育种策略 |
(6)东北粳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芽期耐冷性鉴定 |
1.2.2 分蘖期耐冷性鉴定 |
1.2.3 孕穗期耐冷性鉴定 |
1.2.4 灌浆成熟期耐冷性鉴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东北地区粳稻芽期耐冷性分析 |
2.2 东北地区粳稻分蘖期耐冷性分析 |
2.3 东北粳稻孕穗期耐冷性分析 |
2.4 东北地区粳稻灌浆成熟期耐冷性分析 |
2.5 东北地区粳稻资源各生育时期耐冷性相关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7)东北粳稻耐盐碱性种质筛选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植物耐盐碱性的研究进展 |
1.2.1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2 植物耐盐碱机理 |
1.3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
1.3.1 遗传标记技术的研究 |
1.3.2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特点 |
1.3.3 分子标记在水稻上的应用 |
1.4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1.4.1 亲本的选配 |
1.4.2 作图群体 |
1.4.3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进展 |
1.5 数量性状基因座的研究 |
1.5.1 QTL定位的原理 |
1.5.2 QTL定位的方法 |
1.5.3 水稻耐盐碱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东北粳稻耐盐碱性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水稻芽期和苗期耐盐碱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水稻F_(2:3)群体耐盐碱性鉴定 |
2.2.3 耐盐碱相关性状的测定方法 |
2.2.4 水稻SSR标记分析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3.1 相关性状指标的统计分析 |
2.3.2 遗传作图及QTL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芽期耐盐碱性筛选 |
3.1.1 盐碱胁迫对水稻芽期发育的影响 |
3.1.2 水稻芽期盐碱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3.1.3 水稻芽期耐盐碱性鉴定结果分析 |
3.2 水稻苗期耐盐碱性筛选 |
3.2.1 盐碱胁迫对水稻苗期生长的影响 |
3.2.2 水稻苗期盐碱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3.2.3 水稻苗期耐盐碱性鉴定结果分析 |
3.3 水稻芽期与苗期耐盐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3.3.1 F2:3群体耐盐碱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
3.3.2 水稻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3.3 芽期与苗期耐盐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
4 讨论 |
4.1 水稻耐盐碱性筛选方法与指标 |
4.2 水稻芽期与苗期耐盐碱性的关系 |
4.3 东北粳稻耐盐碱性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
4.4 水稻耐盐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5 结论 |
5.1 东北粳稻耐盐碱性芽期鉴定 |
5.2 东北粳稻耐盐碱性苗期鉴定 |
5.3 水稻耐盐碱性鉴定浓度与指标 |
5.4 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
5.5 水稻耐盐碱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8)论吉林省水稻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时段审定的水稻品种及育种方法 |
2 不同时段育成水稻品种的核心亲本 |
3 不同时段育成的代表性品种系谱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9)稻米品质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稻米品质研究现状 |
2 国内稻米品质研究现状 |
3 国内稻米品质评价的内容 |
4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
(10)吉林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水稻高产育种研究概况 |
1.2 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 |
1.2.1 超级稻育种理论的研究 |
1.2.2 有关超级稻株型育种研究 |
1.3 有关水稻产量性状研究 |
1.3.1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
1.3.2 常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1 吉林省水稻生产、科研概况 |
1.4.2 存在的问题 |
1.4.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2002-2009年吉林省水稻审定品种及分析方法 |
2.1.1 试验采用2002-2009年吉林省水稻审定品种基本情况 |
2.1.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 近年来吉林省不同生育期大面积主栽水稻品种及研究方法 |
2.2.1 试验采用主栽品种情况 |
2.2.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省水稻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设置及产量表现 |
3.1.1 吉林省水稻区试对照品种设置 |
3.1.2 对照品种产量表现 |
3.2 审定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表现 |
3.2.1 审定品种产量表现 |
3.2.2 审定品种产量性状表现 |
3.3 产量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1 中早熟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
3.3.2 中熟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
3.3.3 中晚熟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
3.3.4 晚熟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
3.4 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
3.4.1 中早熟品种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
3.4.2 中熟品种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
3.4.3 中晚熟品种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
3.4.4 晚熟品种产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
3.5 目前主栽品种的产量表现及产量构成分析 |
3.5.1 相同生育期主栽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
3.5.2 不同生育期主栽品种间产量及产量构成比较 |
4 结论 |
4.1 审定品种的多样性特征满足水稻生产的需要 |
4.2 品种产量逐步提高,但整体上产量变化不大 |
4.3 高产品种具有大穗、穗型紧凑、株高偏高等的特点,不同熟期品种产 量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
4.4 大面积生产品种高产表现及高产育种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通粳611与稻光1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演化分析[D]. 徐林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2]东北粳稻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J]. 刘化龙,郑洪亮,赵宏伟,王敬国,孙健,刘涛,张艳梅,邹德堂. 分子植物育种, 2013(05)
- [3]富尔农艺重拳出击打击假冒维护权益[J]. 张振国. 种子世界, 2013(05)
- [4]江苏早熟晚粳品种稻米品质及其氮肥调控效应[D]. 胡星星. 扬州大学, 2013(04)
- [5]吉林省2002~2009年审定水稻品种的主要性状分析及今后的育种策略[J]. 郭桂珍,邱志刚,张奎林,宋国军. 山东农业科学, 2012(11)
- [6]东北粳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分析[J]. 张艳梅,王敬国,刘化龙,邹德堂.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7]东北粳稻耐盐碱性种质筛选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王志欣.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论吉林省水稻品种改良及亲本选配[J]. 郭桂珍,张奎林,杨秀云,邱志刚. 山东农业科学, 2011(11)
- [9]稻米品质研究现状分析[J]. 张悦,王铮,刘军,姜秀英,刘博.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1)
- [10]吉林省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比较分析[D]. 刘才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