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水、防油、防菌、防蛀多功能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丽[1](2020)在《防水防紫外功能的户外用包面料研发》文中认为随着户外运动的普及,功能性户外用包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分析人们对户外用包的功能需求得知防水功能是户外用包的常规功能,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被应用到纺织行业中,长期处于室外户外运动爱好者对户外用品提出了防紫外的功能需求。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出兼具防紫外和防水功能的多功能户外用品面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用防紫外涤纶长丝测定其基本性能,然后以500 dtex普通涤纶长丝为经线、500 dtex防紫外涤纶长丝和500 dtex普通涤纶长丝为纬线,设计A、B两个系列试样。A系列试样采用平纹组织,按照0:1、1:4、1:3、1:2、1:1、2:1、3:1、4:1、1:0的投纬比例,纬纱中防紫外涤纶长丝含量依次递增,探讨防紫外涤纶含量对织物防紫外和基本性能的影响;B系列试样纬纱排列比为1:0,设计了平纹、1/2斜纹、破斜纹、五枚缎纹和八枚缎纹五种组织结构,探讨不同组织对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对试样织物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纬纱中防紫外涤纶含量达到50%时,织物UPF值为99.99,T(UVA)AV<5%;(2)纬纱中防紫外涤纶含量对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耐磨性、抗皱性、透气性影响较小;(3)织物组织结构对面料性能影响较大,随着组织紧密度逐渐减小,织物抗紫外性能、拉伸断裂强力、耐磨性均不同程度下降,而织物抗皱性、透气性有不同程度上升。最终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确定纬纱中抗紫外涤纶长丝占比为80%、组织结构为平纹的织造方案。以Nano-Tex公司的无氟拒水整理剂NT-X018作为拒水剂,采用浸轧法对防紫外试样进行防水整理试验,整理剂浓度水平分别为60 g/L、80 g/L、100 g/L;焙烘时间水平分别为1 min、2 min、3 min;焙烘温度水平为150℃、160℃、170℃。用正交试验法设计9组试验,测试整理后纤维形态结构、织物的防紫外性能、防水性能和拉伸断裂强力,结论如下:(1)纤维纵向截面能明显看出防水整理剂附着在纤维表面形成的防水涂层;(2)织物的防紫外性能略有提高;(3)沾水等级达到4-5级,具有优异的防水效果;(4)随着各因素水平的提高,试样的拉伸断裂强力都有所下降。最终根据织物性能测试结果,确定整理剂浓度为60 g/L、焙烘时间2 min、焙烘温度为160℃时织物的整理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为使织物更加美观,进一步提升多功能户外用包面料的产品附加值,本课题选择螺旋纹作为主要设计元素,最终设计开发了“螺旋·鸿蒙”、“螺旋·繁华”和“螺旋·极简”三个系列共8块防水防紫外功能的多功能户外用包面料新产品。
徐丽慧,沈勇,王黎明,丁颖[2](2018)在《现代功能纺织品研究及开发》文中提出介绍功能纺织品的分类,分析功能纺织品的开发途径,主要阐述国内现代功能纺织品研究及开发进展,包括纳米光触媒多功能纺织品、防电磁辐射纺织品、超疏水多功能纺织品、阻燃纺织品、防蚊虫纺织品,并指出采用高新技术开发生态安全高附加值多功能纺织品是功能性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董梅[3](2016)在《户外运动服装对功能性面料的选择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户外运动的兴起,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服装行业发展迅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户外运动认知越来越深入,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遮体、保暖、防身,服装面料的功能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料生产的重心偏向功能性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同时科技的进步为新型面料功能性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本文着重介绍了功能性面料功能值的评测与不同户外运动服装对面料功能性的需求,以实际生产中的面料选用和样品检测结果验证了相关结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面料企业对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希望能给国内外服装企业在设计/采购户外运动服装面料时给与一些帮助。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功能性面料的定义分类及当今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服装的发展现状,户外运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在国内发展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第三部分分析了户外运动服装对功能性面料的选择及考虑因素,不同运动类型的户外运动服装根据其运动量大小及使用环境选择不同的功能性面料。第四部分是介绍户外运动服装的功能性面料的质量评测情况,国内2015颁布了有关冲锋衣的相关标准,但目前国际暂无统一质量标准,亟需出台相关指标稳定控制国际市场。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
姚桂香,瞿才新,马倩,王可,郁兰,赵艳艳[4](2016)在《阻燃抗菌童装面料防水防油防紫外整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探讨由芳砜纶/桑皮纤维以及涤纶低弹丝编织而成的阻燃抗菌纬编童装面料的防水、防油、防紫外整理工艺。采用CTA-UFC03含氟防水防油整理剂和桑皮果胶进行整理。确定整理工艺为:CTA-UFC03整理剂100 g/L,桑皮果胶7.5 g/L,用冰醋酸调节pH为4,烘干温度100℃、焙干时间3 min,焙烘温度170℃、焙烘时间1 min。结果显示,整理后的童装面料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油、防紫外线效果。
蔡再生,丁娇娥[5](2013)在《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模式》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服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的多功能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开发思路和模式。
赵建华[6](2013)在《有机氟防水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着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功能性的纺织服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纺织服装的功能化,适应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追求健康、舒适的预期,为人们完美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是纺织服装产品研究及进步的方向,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织物的防水整理是纺织品功能化研究的方向之一,因此织物的防水性研究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传统意义的防水类整理剂虽然可以赋予织物良好的防水性能,但是用传统的防水整理剂处理织物后会严重影响织物的手感及服用舒适性。用传统的防水整理剂整理织物时,通常需要使用大量柔软剂来改善手感,或因防水等其他性能不佳需外加助剂予以改善。由于氟原子的电负性大,直径小,且C-F键键能高,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显着降低,从而经含氟整理剂整理的织物,同时具有防水、防污性能。与氢原子相比,氟原子更容易将C-F键屏蔽起来,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因此含氟防水剂在强酸、强碱、高温和高辐射等各种环境下也能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另外,含氟整理剂在较少的用量,较低的浓度下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这类整理剂处理后的织物手感良好,透气性、透湿性优异。和有机硅、烃类整理剂相比,含氟整理剂在拒水拒油性、防污性、耐洗性、耐摩擦性、耐腐蚀性等各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含氟类防水整理剂在纺织服装加工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对一种具有防水性能的有机氟整理剂合成原理、工艺以及产物的物化性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产品的应用性能。首先,针对国内原材料的供应情况,选择一条较为合理的合成工艺路线,并且对聚合反应过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即:第一步将所有反应的单体进行预乳化,第二步取其中的十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聚合反应制得种子乳液,第三步将第一步剩余的预乳液缓慢的滴加到第二步的种子乳液中并于80℃下聚合反应。通过实验设计,对聚合反应中聚合方式的选择、滴加时间、聚合温度、搅拌速度的快慢、有机氟单体的选择及用量、丙烯酸酯单体的用量、功能单体的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的种类及用量、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选择。在应用方面,对合成的有机氟防水剂在用量、浸轧方式、焙烘时间、焙烘温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另外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润湿接触角、粒径、静水压法、喷淋测试法等方法对织物用有机氟防水剂整理后的效果进行表征,防水级别可达45级,润湿接触角大于135°,乳液的粒径大部分小于0.30μm,乳胶粒的平均粒径为0.15μm。
陈晓棠[7](2013)在《基于镀银纤维的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生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精纺毛织物作为高档衣着用面料,因其具有手感丰满、滑糯、活络、保暖舒适等风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羊毛纺织品的研究已经历三个阶段,由上世纪70年代的“机可洗”到80年代的“洗可穿”再到90年代初的“easy care”(随便穿),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发各种功能性毛织物产品、提高其附加产值成为了重点,羊毛织物的研究已经进入新型功能与复合多功能研究的新阶段。本课题将集多种优异功能于一体的镀银纤维应用于毛精纺行业,解决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难题,开发兼具防辐射、抗静电、抗菌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为广播电视行业、电力行业、移动通讯行业、IT行业和金融行业等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提供功能性防护。课题中的镀银纤维选择锦纶基镀银长丝,针对毛精纺行业的加工过程,研究温度、各类助剂对其形态结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抗菌性能等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应用于毛精纺行业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并且纺制了并捻纱、包芯纱、赛络菲尔纱等不同结构功能纱线,通过优化试验方案,提出了适用于含镀银长丝的毛精纺纱线蒸纱工艺。采用不同纱线试制了不同规格的织物,研究镀银长丝规格、分布方式、含量、纺纱方式、纱线捻系数、织物组织等对织物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复合功能织物的结构。最后,本课题结合实际生产对含镀银长丝精纺毛织物的后整理技术进行了一定研究,得出新型后整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加工方式得到的镀银长丝性能稳定性不同,经加密处理的表面渗固着银层镀银长丝耐高温和耐化学助剂性能相比普通镀银长丝优良,适宜作为开发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的原料。它在低于100℃处理后性能几乎不变,在经125℃、150℃高温处理后断裂强力分别下降2.28%、4.88%,电阻值分别升高3.30%、5.86%,表面因氧化稍微有变色;在经冷水净洗剂和柔软剂处理后,断裂强力及导电性能几乎不变;其抗菌性能优良,经不同处理后抑菌带宽度均在2mm以上。(2)利用线密度为4.4tex镀银长丝研制不同结构的功能纱线并分析成纱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9种蒸纱方案,重点研究了蒸纱工艺对镀银纤维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出蒸纱工艺为:并捻纱和包芯纱采用80℃、15min、2个饱和蒸汽循环或85℃、10min、2个饱和蒸汽循环的工艺,赛络菲尔纱宜采用85℃、15min、2个饱和蒸汽循环的工艺。(3)设计并织制了16种不同规格的织物,通过对织物性能测试及正交试验分析得知,镀银纤维含量是影响织物屏蔽效能的最主要因素,当镀银长丝含量为34%时织物的屏蔽效能SE值平均可达到53.96dB。但镀银纤维含量的增加使织物成本升高并对服用性能不利,因此综合研究结果及市场情况,提出在产品开发时选择镀银纤维含量为6%-20%,纺纱方式、织物组织根据产品特点可自由选择。(4)在后整理方法研究中发现,常规后整理工艺严重影响织物外观质量和性能,其中绳状洗呢使织物表面出现严重花斑,罐蒸后并捻纱织物、包芯纱织物的屏蔽效能下降18.26%、20.87%,严重损伤了镀银长丝性能。通过对重要工序的研究,得出了一种低温、平幅的后整理方法。此后整理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银纤维/羊毛混纺织物后整理方法》,专利号为201210526177.6。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三种不同风格、不同档次的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防辐射、抗静电、抗菌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的需求,并分别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辐射、抗静电、抗菌毛精纺面料》,专利号为201220613336.1;《一种毛精纺复合功能格子花纹面料》,专利号为201220613744.7;《一种含镀银长丝的双层毛精纺面料》,专利号为201220613696.1。
李峥嵘[8](2012)在《新型含全氟烷基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穿着舒适和卫生健康意识日益增强,要求纺织品不仅具有透气性好,还要求具有拒水、拒油、防污和抗菌等多种功能。因此开发纺织品用多功能整理剂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在开发新型多功能整理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降低整理剂对环境的污染或不良影响。从合成功能性单体入手,设计和制备了几种多功能整理剂,其中就包括了含短氟链聚合物多功能整理剂,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低毒高性能的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设计并成功合成了具有拒水拒油功能的全氟丙烯酸酯单体、具有抗菌功能的含季铵盐的短链丙烯酸酯单体(d1)和含季铵盐的长链丙烯酸酯单体(d2)、可以与棉纤维进行交联反应的双羟乙基砜丙烯酸酯单体和能改善拒水拒油性能和低成本的十八烷基丙烯酸酯单体,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H谱(1H NMR)、核磁共振F谱(19F NMR)、质谱、元素分析等对中间产物和单体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功能性单体的设计和合成方法是可行的。将拒水拒油单体、抗菌性单体(d1、d2)、交联单体及其他辅助性单体通过乳液聚合得到了功能性乳液。探讨了乳化剂、引发剂、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聚合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含氟单体):m(辅助单体):m(交联单体):m(抗菌单体)=55:10:10:25;乳化剂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O-10、含氟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其比值为1:1:0.5,乳化剂占单体量的5%;以过氧化氢异丙苯/硫酸亚铁(摩尔比1:1)为引发剂,其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6%;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得到的聚合物乳液[PFAC1(含d1)和PFAC2(含d2)],其外观呈蓝色荧光状,单体转化率大于94%。对比实验表明,PFAC1的抑菌率和拒水拒油性能都比PFAC2要差。对PFAC2进行了FTIR、19F NMR、粒径、GPC、DSC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FAC2是含有交联单体、丙烯酸酯季铵盐、含氟丙烯酸酯和丙烯酸十八烷酯的共聚物;PFAC2乳液的平均粒径为54.97nm且分布窄;PFAC2的数均分子量Mn=12173.0、重均分子量Mw=13390.3、分子量分布系数d=1.10;PFAC2出现了2个玻璃化温度,其中Tg1=65.1℃,Tg1=131.7℃,表明PFAC2是以两相存在的。通过测试PFAC2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抑菌性能的变化,确定了PFAC2整理工艺和最佳条件:二浸二轧,PFAC2的浓度为40g/l,烘干温度100℃,烘干时间3min,焙烘温度170℃,焙烘时间3min。对PFAC2整理织物的拒水拒油级别分别为100分和6级,30次水洗后拒水拒油级别为80分和4级,对咖啡、葡萄酒、人造血、墨水、色拉油、酱油等均显示出排斥性。整理织物的易去污等级为4-5级,对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6538)和Escherichia coli.(AATCC8099)的抑制率分别为97.4%和90.5%,洗水10次后,抑菌率仍能达到94.7%和83.7%。PFAC2与能与抗皱整理剂2D树脂同浴使用,与PFAC2比较,提高了整理织物的抗皱性和耐洗性能;由于2D树脂焙烘时分解产生了微量的甲醛,提高了初期的抑菌效果。PFAC2与阳离子软片、氨基硅油、反应性硅油柔软剂同浴使用时,对整理后织物性能的影响与其种类和结构有关。通过氟化的环氧丁烷单体开环聚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含五氟丙基短氟碳链的低聚合度聚醚二醇(PFOX)。采用FTIR、1H NMR、19F NMR、质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PFOX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符合设计要求,其分子量Mn=2419,Mw=2709;分子量分布d=1.12。以脂肪族异氰酸酯(IPDI)、PFOX、N-甲基二乙醇胺、1,4-对二氯苄等为原料合成了无硅短氟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Polymer1)。以IPDI、PFOX、N-甲基二乙醇胺、1,4-对二氯苄、胺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等为原料合成了含硅和短氟链阳离子水性聚氨酯(Polymer2)。对整理后织物的拒水拒油、抗菌和耐洗性能的评估结果表明,Polymer2的综合性能要好于Polymer1,主要原因是Polymer2所含的-Si(OCH3)3反应性基团,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棉纤维上的羟基发生交联反应,从而提高其在棉织物上的结合牢度。通过测试Polymer2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和抑菌性能的变化,确定了Polymer2整理工艺的最佳条件:二浸二轧,Polymer2的用量40-50g/l,烘干温度为80℃,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3min。整理织物的拒水拒油效果为100分和3级,对水的接触角为155o,对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6538)和Escherichia coli.(ATCC8099)的抑制率分别为99%和96%,折痕回复角能达到230o;30次水洗后,整理织物仍具有很好的拒水和抗菌效果,显示出了较好的耐久性。
王涛,李峰[9](2011)在《氟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氟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及性质;主要综述了由于氟表面活性剂具有"三高"、"两憎"的独特性能,广泛应用于消防、皮革、石油、造纸、纺织印染及金属材料加工等工业领域,起到普通碳氢表面活性剂所不能的作用;指出了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应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研发氟表面活性剂新品种新工艺,拓展应用领域,注重氟表面活性剂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研究。
王薇[10](2010)在《织物用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整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拒水整理是纺织品后整理中的重要一项。由于氟是电负性最高的元素,所以C-F键的键能很高,而且由于共价结合的氟原子的原子半径比碳原子的大,可有效地将C-C键屏蔽保护起来,使得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高表面活性、高耐热稳定性及高化学稳定性。本文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式,以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作为含氟单体,N-羟甲基丙烯酸酯(NMA)等三种丙烯酸酯单体作为非氟代单体制得含氟拒水整理剂WR-1。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分别通过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视频接触角测量仪对产物进行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及接触角测试,发现所制得含氟拒水整理剂粒径分布均匀且粒径较小,织物表面成膜性、静态拒水效果及乳液稳定性良好。将制得的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应用于纯棉、涤纶、锦纶织物。研究发现,在最佳整理工艺下,在棉织物上:WR-1用量为5g/L时即可达到普通拒水的要求;当WR-1用量为25g/L时可达到良好的拒水拒油效果;在加入交联剂DH-300的情况下,WR-1用量为40g/L时,水洗30次拒水拒油效果仍保持在90分和4级。在涤纶上:当WR-1的浓度为5g/L即可达到普通拒水的要求;当浓度为30g/L时,可达到良好的拒水拒油的效果;在加入交联剂DH-300的情况下,当WR-1用量为50g/L时,水洗30次后拒水拒油效果保持在90分和3级。在锦纶上:当WR-1的浓度为3g/L时,可达到普通拒水的要求;当浓度为25g/L时,织物具有优良的拒水拒油效果;在加入交联剂DH-300的情况下,WR-1用量为40g/L时,经30次水洗拒水拒油效果保持在90分和4级。经WR-1整理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基本不影响织物的风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单一功能的纺织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对后整理加工的多功能性提出了要求。本文研究了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多功能整理中的应用。系统研究了WR-1分别与不同结构的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皱整理剂及阻燃剂同浴整理织物,研究同浴整理对拒水拒油、手感、抗静电、防皱、阻燃效果及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脂肪酰胺类柔软剂对拒水拒油效果影响较小,有机硅类柔软剂对拒水效果影响较小,但会严重影响拒油效果,非离子型柔软剂对拒油性影响较小但会严重影响拒水效果;阳离子抗静电剂DM-3722、WX-680A与含氟拒水整理剂WR-1相容性良好;WR-1与N-羟甲基类防皱整理剂同浴整理,对织物拒水拒油效果影响小,且可提高防皱整理效果,多元羧酸类防皱整理剂会使拒水拒油效果显着下降;阻燃剂PEKOFLAM DPN(以N-羟甲基二甲氧基磷酸酯酰胺为主要结构)与WR-1同浴整理棉织物,对棉织物拒水拒油、阻燃效果及物理机械性能影响较小。
二、防水、防油、防菌、防蛀多功能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水、防油、防菌、防蛀多功能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防水防紫外功能的户外用包面料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户外运动概述 |
1.2.1 户外运动的概念 |
1.2.2 户外运动的起源 |
1.2.3 户外运动的特点 |
1.2.4 户外运动的发展现状 |
1.3 户外用包的概述 |
1.3.1 户外用包的定义及分类 |
1.3.2 户外用包的发展现状 |
1.3.3 户外用包的功能性需求 |
1.3.4 户外用包的设计要素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步骤 |
第二章 防紫外纱线的性能研究及织物试制 |
2.1 防紫外纱线的选择 |
2.2 防紫外纱线的性能研究 |
2.2.1 纤维形态结构测试 |
2.2.2 纱线的水分测定 |
2.2.3 纱线强力及伸长率测试 |
2.3 防紫外织物的试样规格设计 |
2.4 试样厚度与平方米克重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紫外织物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1 防紫外织物的作用机理及评价方法 |
3.1.2 试样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 织物的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 |
3.2.1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测试 |
3.2.2 织物耐磨性能测试 |
3.2.3 织物抗皱性能测试 |
3.2.4 织物透气性能测试 |
3.3 织物的综合性能评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紫外织物的防水整理工艺研究 |
4.1 防水整理试验设计 |
4.1.1 材料、药品、仪器 |
4.1.2 防水整理工艺流程 |
4.1.3 正交实验法试验设计 |
4.2 防水整理工艺研究 |
4.2.1 纤维形态结构 |
4.2.2 织物防紫外性能测试 |
4.2.3 织物防水性能测试 |
4.2.4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测试 |
4.2.5 防水整理工艺的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防水防紫外功能的户外用包面料设计 |
5.1 设计思路 |
5.1.1 设计灵感来源 |
5.1.2 工艺设计思路 |
5.2 螺旋·鸿蒙系列产品设计 |
5.2.1 螺旋·鸿蒙系列图案设计 |
5.2.2 螺旋·鸿蒙系列提花工艺规格 |
5.3 螺旋·繁华系列产品设计 |
5.3.1 螺旋·繁华系列图案设计 |
5.3.2 螺旋·繁华系列提花工艺规格 |
5.4 螺旋·极简系列产品设计 |
5.4.1 螺旋·极简系列图案设计 |
5.4.2 螺旋·极简系列提花工艺规格 |
5.5 成品性能测试 |
5.5.1 成品织物的防紫外性能测试与分析 |
5.5.2 成品织物的防水性能测试与分析 |
5.6 成品展示 |
5.6.1 面料实物图 |
5.6.2 户外用包模拟效果图和实物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现代功能纺织品研究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纺织品分类 |
2 功能纺织品开发途径 |
3 现代功能纺织品研究及开发进展 |
3.1 纳米光触媒多功能纺织品 |
3.2 防电磁辐射纺织品 |
3.3 超疏水多功能纺织品 |
3.4 阻燃纺织品 |
3.5 防蚊虫纺织品 |
4 结语 |
(3)户外运动服装对功能性面料的选择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功能性面料的分类 |
1.1.2 户外功能性面料的研发现状 |
1.2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户外运动及户外运动服装产业发展概况 |
2.1 户外运动的定义与国内外发展进程 |
2.1.1 户外运动的定义 |
2.1.2 国内外户外运动的发展进程 |
2.2 国内外户外运动服装的发展 |
2.3 户外运动服装对功能性面料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户外运动服装对功能性面料的选择与应用 |
3.1 户外运动服装的分类 |
3.2 功能性登山服 |
3.3 功能性滑雪服 |
3.4 自行车骑行服功能设计 |
3.5 户外运动内搭服 |
3.5.1 内层针织速干服装 |
3.5.2 夹层保暖服装 |
3.6 户外运动服装里料辅料的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户外功能性面料的评测 |
4.1 常规纺织品的评测指标 |
4.2 户外运动服装功能值指标的现实评测解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阻燃抗菌童装面料防水防油防紫外整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准备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整理工艺流程 |
1.3.2 防水防油整理工艺与正交实验 |
1.3.3 防水性能测试 |
1.3.4 防油性能测试 |
1.3.5 防紫外整理及性能测试 |
2 结果和讨论 |
2.1 防水防油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 防紫外整理结果及分析 |
2.3 阻燃抗菌性能测试 |
3 结语 |
(5)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染整加工开发功能纺织品的思路 |
1.1 纺织面料舒适性整理思路 |
1.1.1 从视觉入手 |
1.1.2 从嗅觉入手 |
1.1.3 从触觉入手 |
1.1.4 从穿觉入手 |
1.2 防护用纺织品多功能整理思路 |
1.2.1 三防整理 (拒水、拒油、自清洁) 的研究思路 |
(1) 纺织面料表面改性 |
(2) 纺织面料种植金属氧化物 |
(3) 改变纺织面料表面结构 |
1.2.2 抗菌防霉整理的研究思路 |
(1) 常见抗菌剂 |
(2) 可再生抗菌剂 |
1.2.3 抗静电整理研究思路 |
1.2.4 防辐射整理研究思路 |
1.2.5 无卤、无甲醛阻燃整理研究思路 |
2 拓展思路, 开发功能性纺织品 |
2.1 功能性纺织品分类 |
2.1.1 服装用功能纺织品 |
2.1.2 家居装饰、寝具功能纺织品 |
2.1.3 产业用功能纺织品 |
2.2 功能纺织品开发的技术思路 |
2.2.1 功能性纤维是功能性纺织品的基础 |
2.2.2 染整加工是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的关键 |
(6)有机氟防水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纺织品防水整理剂的发展 |
1.2.2 纺织品防水整理剂的分类 |
1.3 有机氟防水整理剂的结构性能特征及作用机理 |
1.3.1 有机氟防水剂的结构与性能特征 |
1.3.2 有机氟防水剂的作用机理 |
1.4 有机氟防水剂的合成步骤及应用条件 |
1.4.1 氟碳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1.4.2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1.4.3 乳液聚合 |
1.4.4 核壳型乳液聚合原理 |
1.4.5 半连续种子乳液法的技术原理 |
1.4.6 有机氟整理剂的合成 |
1.4.7 有机氟防水剂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7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化学品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种子乳液聚合方法 |
2.2.2 乳液聚合方法 |
2.3 乳液分析测试 |
2.3.0 乳液的含固量 |
2.3.1 乳液的转化率 |
2.3.2 乳胶膜吸水率测定 |
2.3.3 预乳化液的稳定性 |
2.3.4 乳液的聚合稳定性 |
2.3.5 乳液的稳定性 |
2.3.6 乳胶粒尺寸及分布测试 |
2.3.7 乳胶粒的形态测试 |
2.3.8 红外光谱测试 |
2.3.9 乳胶膜接触角测试 |
2.3.10 织物的防水性测试 |
2.4 有机氟聚合乳液在棉织物上的应用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聚合方法的探讨 |
3.2 含氟单体的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
3.2.1 有机氟单体种类的影响 |
3.2.2 有机氟单体用量的影响 |
3.3 乳化剂种类、配比及用量的影响 |
3.3.1 乳化剂种类的影响 |
3.3.2 乳化剂的配比影响 |
3.3.3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
3.4 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
3.4.1 引发剂种类的影响 |
3.4.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3.5 非氟单体配比的影响 |
3.6 交联单体的种类及用量的影响 |
3.6.1 交联单体种类的影响 |
3.6.2 交联单体用量的影响 |
3.7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8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8.1 聚合反应时间的影响 |
3.8.2 预乳化液滴加时间的影响 |
3.9 搅拌速度的影响 |
3.10 反应产物的物化性能及应用性能 |
3.10.1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 |
3.10.2 含氟丙烯酸酯聚乳液的粒径分布 |
3.10.3 含氟丙烯酸酯聚乳液红外光谱 |
3.10.4 含氟丙烯酸酯聚乳液整理织物后的电镜测试 |
3.10.5 含氟丙烯酸酯聚乳液湿润接触角测试 |
3.11 有机氟防水整理剂的应用工艺研究 |
3.11.1 有机氟防水剂用量的影响 |
3.11.2 浸轧工艺的影响 |
3.11.3 焙烘温度的影响 |
3.11.4 焙烘时间的影响 |
3.11.5 洗涤次数对织物防水性能的影响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建议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基于镀银纤维的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镀银纤维的发展及研究 |
1.1.1 镀银纤维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2 镀银纤维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2 功能性羊毛织物研究现状 |
1.2.1 羊毛织物易护理性功能 |
1.2.2 羊毛织物防护性功能 |
1.3 纺织品防辐射、抗静电、抗菌测试评价方法 |
1.3.1 纺织品防辐射测性能评价方法 |
1.3.2 纺织品抗静电性能评价方法 |
1.3.3 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
1.4 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研究现状与市场分析 |
1.4.1 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研究现状 |
1.4.2 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的市场价值分析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镀银纤维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镀银纤维基本性能研究 |
2.2.1 测试表征及方法 |
2.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 毛织物加工工艺对镀银纤维性能影响研究 |
2.3.1 不同温度对镀银纤维性能影响 |
2.3.2 净洗剂对镀银纤维性能影响 |
2.3.3 柔软剂对镀银纤维性能影响 |
2.4 镀银纤维应用于毛纺行业的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纱线研制及蒸纱工艺的研究 |
3.1 纱线的研制 |
3.1.1 毛/镀银长丝并捻纱的研制 |
3.1.2 毛/镀银长丝赛络包芯纱的研制 |
3.1.3 毛/镀银长丝赛络菲尔纱的研制 |
3.2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纱线成纱质量测试 |
3.2.2 纱线导电性能测试 |
3.3 含镀银纤维纱线的蒸纱工艺研究 |
3.3.1 毛纱蒸纱工艺的发展和应用 |
3.3.2 蒸纱实验方案设计 |
3.3.3 蒸纱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功能织物设计与性能研究 |
4.1 织物设计 |
4.1.1 织物设计思路 |
4.1.2 织物规格参数 |
4.2 织物试制及织造关键技术 |
4.2.1 织造工艺 |
4.2.2 织造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3 织物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4.3.2 镀银纤维规格及分布方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3.3 镀银纤维含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3.4 纺纱方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3.5 纱线捻系数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3.6 组织结构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4.3.7 抗菌实验测试结果 |
4.4 织物优化方案正交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5 镀银纤维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后整理方法研究 |
5.1 精纺毛织物后整理现状 |
5.2 常规后整理方法整理含镀银纤维精纺毛织物 |
5.2.1 常规后整理工艺 |
5.2.2 常规后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5.3 后整理重点工序的实验与分析 |
5.3.1 烧毛工艺实验 |
5.3.2 洗呢工艺实验 |
5.3.3 蒸呢工艺实验 |
5.4 新型后整理方法及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镀银纤维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产品开发 |
6.1 产品设计及规格 |
6.2 产品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7.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型含全氟烷基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含氟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
1.2.1 含氟整理剂研究的国内外概况 |
1.2.2 含氟整理剂特性 |
1.2.2.1 氟原子的特性 |
1.2.2.2 氟和碳氢结构表面性能的差异 |
1.2.3 含氟单体的合成方法 |
1.2.4 含氟整理剂的种类 |
1.2.5 纺织品的三防整理机理 |
1.2.5.1 拒水拒油机理 |
1.2.5.2 易去污整理的机理 |
1.2.6 含氟整理剂的展望 |
1.3 抗菌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
1.3.1 抗菌整理剂产生的背景 |
1.3.2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国内发展状况 |
1.3.2.1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国外发展概况 |
1.3.2.2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国内发展概况 |
1.3.3 抗菌纺织品的功能 |
1.3.3.1 抗菌是医护用品的必须要求 |
1.3.3.2 抗菌是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 |
1.3.3.3 抗菌是对纤维本身性能的保护 |
1.3.3.4 抗菌是加强食品卫生的重要措施 |
1.3.4 抗菌机理 |
1.3.5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种类 |
1.3.5.1 金属及金属盐类 |
1.3.5.2 染料 |
1.3.5.3 季铵盐类阳离子 |
1.3.5.4 双胍衍生物 |
1.3.5.5 乙内酰脲衍生物 |
1.3.5.6 壳聚糖及衍生物 |
1.3.5.7 锆络合物 |
1.3.5.8 过氧化镁 |
1.3.5.9 Triclosan |
1.3.5.10 抗菌整理添加剂 |
1.3.6 纺织品抗菌整理剂的展望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1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主要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含全氟烷基三防、抗菌多功能整理剂的功能单体的设计、合成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含全氟烷基三防、抗菌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思路 |
2.2.1 丙烯酸酯拒水拒油单体设计和逆合成分析 |
2.2.2 丙烯酸酯抗菌单体设计和逆合成分析 |
2.2.3 丙烯酸酯可交联单体设计和逆合成分析 |
2.2.4 辅助性单体筛选 |
2.4 实验部分 |
2.4.1 主要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
2.4.2 测试与表征 |
2.4.2.1 红外光谱的测定 |
2.4.2.2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
2.4.2.3 元素分析的测定 |
2.4.2.4 质谱的测定 |
2.4.2.5 熔点的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含氟丙烯酸酯拒水拒油化合物 a 的合成路线 |
2.5.1.1 化合物 1 的合成 |
2.5.1.2 化合物 2 的合成 |
2.5.1.3 化合物 a 的合成 |
2.5.2 可交联化合物 c 的合成路线 |
2.5.2.1 化合物 3 的合成 |
2.5.2.2 单体 4 的合成 |
2.5.2.3 化合物 c 的合成 |
2.5.3 丙烯酯抗菌单体 d1 和 d2 的合成 |
2.5.3.1 化合物 5 的合成 |
2.5.3.2 化合物 6 的合成 |
2.5.3.3 化合物 d1 的合成 |
2.5.3.4 化合物 d2 的合成 |
2.5.4 辅助单体 b 的合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全氟烷基、抗菌多功能整理剂乳液聚合及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
3.2.2 测试与表征 |
3.2.2.1 双键转化率的测定:碘值法 |
3.2.2.2 粘度的测定 |
3.2.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
3.2.2.4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
3.2.2.5 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TG)测试 |
3.2.2.6 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测定 |
3.2.2.7 高分子乳液的粒径测试及其分布测定 |
3.2.2.8 拒水测试 |
3.2.2.9 拒油测试 |
3.2.2.10 易去污性能测试 |
3.2.2.11 抗菌测试方法 |
3.2.2.12 织物耐水洗性测试 |
3.2.2.13 整理织物物理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FAC1 和 PFAC2 合成工艺 |
3.3.2 聚合方法选择 |
3.3.3 乳化剂的影响 |
3.3.4 引发剂的影响 |
3.3.5 温度的影响 |
3.3.6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3.7 单体配比的影响 |
3.3.8 PFAC1 和 PFAC2 性能初步测试 |
3.3.8.1 PFAC1 与 PFAC2 抗菌初步测试 |
3.3.8.2 PFAC1 与 PFAC2 拒水拒油初步测试 |
3.3.9 PFAC2 表征 |
3.3.9.1 PFAC2 红外谱图表征 |
3.3.9.2 PFAC2 的~(19)F NMR 谱图 |
3.3.9.3 PFAC2 乳液粒子尺寸表征 |
3.3.9.4 PFAC2 分子量及其分布 |
3.3.9.5 PFAC2 的 DSC 图 |
3.3.9.6 PFAC2 的聚合机理探讨 |
3.3.10 PFAC2 整理工艺的优化 |
3.3.11 整理剂 PFAC2 与 2D 树脂同浴研究 |
3.3.12 整理剂 PFAC2 与柔软剂同浴研究 |
3.3.12.1 整理剂 PFAC2 与软片的配伍性研究 |
3.3.12.2 整理剂 PFAC2 与与硅油柔软剂的配伍性研究 |
3.3.13 整理织物物理性能的测试 |
3.3.14 整理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及其耐洗性测试 |
3.3.15 整理织物的抗菌性能及其耐洗性测试 |
3.3.16 整理织物的易去污测试 |
3.3.17 PFAC2 在织物上耐洗性机理研究 |
3.3.18 整理织物的接触角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短氟链聚醚二元醇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含短氟链抗菌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思路 |
4.3 实验部分 |
4.3.1 主要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
4.3.2 测试与表征 |
4.3.2.1 红外光谱的测定 |
4.3.2.2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
4.3.2.3 元素分析的测定 |
4.3.2.4 质谱的测定 |
4.3.2.5 PFOX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聚醚二元醇 PFOX 的合成分析 |
4.4.2 PFOX 的设计与合成 |
4.4.2.1 化合物 1 的制备与表征 |
4.4.2.2 氟代环氧丁烷 FOX 的制备与表征 |
4.4.2.3 含氟聚醚 PFOX 的制备 |
4.4.2.4 含氟聚醚 PFOX 的制备反应机理 |
4.4.2.5 PFOX 的1H NMR 和~(19)F NMR 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短氟链聚氨酯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目标产物 POLYMER1 的设计思路 |
5.3 目标产物 POLYMER2 的设计思路 |
5.4 实验部分 |
5.4.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
5.4.2 整理配方和工艺 |
5.4.3 测试与表征 |
5.4.3.1 NCO 含量测试 |
5.4.3.2 红外光谱的测定 |
5.4.3.3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
5.4.3.4 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测定 |
5.4.3.5 高分子乳液的粒径测试及其分布测定 |
5.4.3.6 整理后织物的表面化学组成 XPS 测试 |
5.4.3.7 整理后织物的表面形态测试 |
5.4.3.8 拒水测试 |
5.4.3.9 拒油测试 |
5.4.3.10 抗菌测试方法 |
5.4.3.11 织物耐水洗性测试 |
5.4.3.12 整理织物物理性能测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含短氟链抗菌多功能整理剂 Polymer 1 制备 |
5.5.2 Polymer1 的表征 |
5.5.2.1 Polymer 1 的红外谱图表征 |
5.5.2.2 Polymer 1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5.5.2.3 Polymer 1 的乳化及其乳化粒子尺寸及其分布 |
5.5.3 含短氟链抗菌多功能整理剂 Polymer 2 制备 |
5.5.4 Polymer 2 的表征 |
5.5.4.1 Polymer 2 的红外谱图表征 |
5.5.4.2 Polymer 2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5.5.4.3 Polymer 2 的乳化及其乳化粒子尺寸及其分布 |
5.5.5 拒水效果测试 |
5.5.6 拒油效果测试 |
5.5.7 整理织物的抗菌效果测试 |
5.5.8 含短氟链多功能整理剂 Polymer 2 整理的工艺研究 |
5.5.8.1 Polymer 2 用量对拒水拒油和抗菌性能的影响 |
5.5.8.2 焙烘温度对拒水拒油和抗菌性能的影响 |
5.5.8.3 整理浴 pH 值对拒水拒油和抗菌性能的影响 |
5.5.9 Polymer 2 与纯棉织物作用的机理 |
5.5.10 整理织物的 SEM 图 |
5.5.11 整理织物的 AFM 图 |
5.5.12 整理织物的 XPS 分析 |
5.5.13 Polymer 2 整理剂与含长氟碳链整理的协同作用 |
5.5.14 Polymer 2 乳液稳定性测试 |
5.5.14.1 Polymer 2 贮存稳定性测试 |
5.5.14.2 Polymer 2 耐剪切应力的稳定性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氟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结构与特性 |
2 工业应用 |
2.1 在消防领域 |
2.2 在皮革工业 |
2.3 在石油工业 |
2.4 在造纸工业 |
2.5 在纺织印染工业 |
2.6 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 |
2.7 在其他领域 |
3 结束语 |
(10)织物用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拒水概述 |
1.2 拒水整理发展历程 |
1.2.1 石蜡铝皂法 |
1.2.2 脂肪长链类拒水整理剂 |
1.2.3 N-羟甲基类拒水整理剂 |
1.2.4 有机硅类拒水整理剂 |
1.3 有机氟类拒水整理剂 |
1.3.1 含氟拒水整理剂拒水机理 |
1.3.2 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发展现状 |
1.4 拒水整理发展方向 |
1.4.1 拒水拒油柔软整理 |
1.4.2 拒水拒油抗静电整理 |
1.4.3 拒水拒油防皱整理 |
1.4.4 拒水拒油阻燃整理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含氟拒水整理剂WR-1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2 实验药品 |
2.2.3 拒水整理剂WR-1的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条件的确定 |
2.3.2 产品表征 |
2.3.3 乳液稳定性 |
2.4 小结 |
第3章 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棉、涤纶、锦纶织物上应用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2 实验药品 |
3.2.3 拒水拒油整理工艺 |
3.2.4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整理工艺研究 |
3.3.3 耐洗性测试 |
3.3.4 拒水拒油整理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5 与其他公司含氟整理剂性能对比 |
3.4 小结 |
第4章 含氟拒水整理剂WR-1在织物复合整理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内容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实验药品 |
4.2.3 整理工艺 |
4.2.4 测试方法及标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棉织物拒水拒油柔软复合整理 |
4.3.2 纯棉织物拒水拒油防皱复合整理 |
4.3.3 涤纶、锦纶织物拒水拒油抗静电复合整理 |
4.3.4 棉织物拒水拒油阻燃复合整理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防水、防油、防菌、防蛀多功能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水防紫外功能的户外用包面料研发[D]. 吴丽丽.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2]现代功能纺织品研究及开发[J]. 徐丽慧,沈勇,王黎明,丁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8(03)
- [3]户外运动服装对功能性面料的选择与应用[D]. 董梅. 苏州大学, 2016(05)
- [4]阻燃抗菌童装面料防水防油防紫外整理工艺研究[J]. 姚桂香,瞿才新,马倩,王可,郁兰,赵艳艳. 上海纺织科技, 2016(08)
- [5]功能性纺织产品开发模式[J]. 蔡再生,丁娇娥. 纺织导报, 2013(12)
- [6]有机氟防水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赵建华. 西安工程大学, 2013(01)
- [7]基于镀银纤维的复合功能精纺毛织物生产技术研究[D]. 陈晓棠. 西安工程大学, 2013(12)
- [8]新型含全氟烷基多功能整理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D]. 李峥嵘.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9]氟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应用[J]. 王涛,李峰. 日用化学工业, 2011(04)
- [10]织物用含氟拒水整理剂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整理中的应用[D]. 王薇. 东华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