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外线灭活饮用水中隐孢子虫(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李雪英,马娉娉,代丽,于伟[1](2021)在《自来水中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检测与灭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简称"两虫")是影响水环境卫生安全的2种典型病原微生物,国内外学者一直高度重视"两虫"污染问题。"两虫"的特性及危害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包括EPA 1623法、免疫学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以及新型微流体技术等"两虫"检测技术,以及过滤、紫外、氯气、二氧化氯、超声和光催化法等"两虫"灭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毛竹[2](2020)在《氯联合UVC-LED灭活水中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若饮用水水源中存在致病微生物,不仅会造成介水传染病的大规模爆发,还将威胁生命安全、破坏社会稳定。虽然传统氯消毒工艺有许多优点,但随着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多数难灭活微生物存在较高的抗氯性,且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故常规氯消毒将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安全水质的要求。许多水厂已将紫外线应用于消毒环节,其具有不会产生副产物等优点,但缺乏持续消毒能力,存在微生物复活等问题。于是本实验将氯与紫外线联用,不仅可以降低氯投加量、减少消毒副产物、提供持续消毒能力,还能提高灭活效果;同时以枯草芽孢杆菌作为难灭活微生物的代表,探究常见水质因素变化对灭活效果的影响,并深入机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单独氯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实验随着氯浓度增加,灭活效果提升,浓度为10mg/L,灭活100min时的对数灭活率达5.6,是2mg/L时的1.8倍。酸性条件下灭活能力更强,p H为6,反应100min时的对数灭活率为5.7,是p H为9的19倍。一定范围内升温,灭活效果先提升后降低,温度为25℃,灭活100min时的对数灭活率为5,与5℃相比增加了1.3,与30℃相比提高了0.21。锰离子对灭活有抑制作用,浓度为10mg/L,灭活100min时的对数灭活率为4.19,与0mg/L相比降低了0.81。(2)单独UVC-LED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实验一定范围内升温,灭活效果先升高后降低,紫外辐射剂量为100m J·cm-2时,40℃下的对数灭活率为3.96,与5℃相比提高了1.33,与50℃相比增加了0.18。有机质浓度增加,灭活效果有所下降,紫外辐射剂量为100m J·cm-2时,10mg/L的对数灭活率为3.65,与0mg/L时相比降低了0.17。锰离子对灭活有抑制作用,紫外辐射剂量为100m J·cm-2时,10mg/L的对数灭活率为3.26,与0mg/L时相比减少了0.56。(3)氯联合UVC-LED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实验氯过量后,会与自由基发生清除反应,氯浓度继续增加,灭活效果不会大幅提升,紫外辐射剂量为100m J·cm-2时,10mg/L的对数灭活率为6.13,与2mg/L时相比增加了1.48,与30mg/L时相比减少了0.13。p H值增加,使次氯酸浓度降低,部分羟基自由基被湮灭,灭活效果明显下降,紫外辐射剂量为100m J·cm-2,p H为6时的对数灭活率为6.59,比p H为9时提高了2.67。锰离子可吸收紫外线、与次氯酸等发生反应,对灭活有抑制作用,紫外辐射剂量为100m J·cm-2,10mg/L时的对数灭活率为5.1,与0mg/L时相比降低了0.8。(4)灭活机理研究氯联合UVC-LED产生的自由基可有效地破坏孢子结构,使次氯酸等强氧化性物质进入细胞,造成核酸与酶等物质受损,阻碍复制转录等重要活动进行,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唐浩源[3](2019)在《超声协同氯化法对饮用水中不同细菌灭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病原体,缺乏安全饮用水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目前常规的饮用水消毒技术主要依靠氯化消毒剂进行消毒,其消毒效率高,能有效地灭活水中的大多数微生物,但是随着水体污染的加剧,导致在水处理期间需要更高的氯浓度或更长的消毒时间才能达到安全消毒效果。此外,在氯化消毒过程在会产生一系列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饮用水消毒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超声波灭菌技术是一种不产生任何副产品的清洁技术,而受到了广泛青睐。目前,关于超声饮用水处理的研究多处于实验室规模的间歇操作,且单独使用超声灭菌不仅电耗大,而且难以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限制了超声的工业化应用。为此,连续式超声联合氯化法消毒工艺的研究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本论文选择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超声-氯化灭菌进行了对比研究:(1)为了研究超声对不同类型细菌的灭活影响,在连续操作条件下,对超声灭活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三种细菌的灭菌率呈现先增后趋于平稳,最佳处理时间为30 min;在相同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随超声频率先增后减,70 kHz下的灭菌效果最佳,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效果随频率的升高而减小,在17 kHz下灭菌效果最好;功率密度对灭菌效果具有显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超声功率密度能够有效提高灭菌效果,但功率密度过高对灭菌效果的提升有限,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2)在相同功率密度下,进一步研究了双频超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并与相同条件下的单频超声灭菌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双频超声的灭菌效果优于各自单频下的灭菌效果,在17 kHz+33 kHz的双频超声组合下处理60 min,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达到最大对数灭活率为2.13、1.72和1.54,相比于在最佳单频超声处理下,分别提高了0.38、0.28、0.30。虽然双频超声组合能提高灭菌效果,但单独超声灭菌既达不到理想的灭菌效果又消耗较多电能。(3)为了进一步提高灭菌效果和经济性,研究超声耦合氯化法对灭菌效果的影响,并与单独氯化灭菌处理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独氯化灭菌下,灭菌过程存在迟缓期和增长期两个阶段,增加氯浓度能够缩短灭菌迟缓期;引入超声预处理后,在氯化消毒初始阶段灭活率迅速增加,灭菌迟缓期被明显缩短,其中在17 kHz+33kHz双频超声组合预处理下,8 mg/L次氯酸钠氯化反应10 min,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数灭活率分别达到3.85、3.52、3.65。较低频率的超声有利于提高灭菌效果,而较高频率的超声对灭菌效果提升不明显。(4)为了探究超声预处理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选择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密度以及超声预处理时间三个因素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设计,明确各因素对灭菌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各因素对灭菌效果的影响主次关系为: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密度>超声预处理时间,其中超声频率和超声功率密度对灭菌效果有显着影响,而超声预处理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不显着。综合考虑得到超声预处理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超声频率为17 kHz+33 kHz双频超声组合、超声功率密度为20 W/L、超声预处理时间为5 min。(5)对次氯酸钠使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经超声预处理后,出水中的余氯浓度明显降低,有效地提高氯化消毒剂的使用效率。与8 mg/L的次氯酸钠单独处理相比,经超声预处理后,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毒剂有效利用率分别提高25.1%、40.1%、35.7%,且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对余氯浓度的要求。
宁楠[4](2019)在《紫外线消毒光复活现象及其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限制紫外线消毒在水处理领域中推广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没有持续的消毒能力,水中微生物易产生二次光复活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紫外线消毒产生的光复活现象,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饮用水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试验装置使用DR型紫外线消毒器,研究了不同紫外线剂量、复活光光照强度及避光处置时间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光复活现象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在不同条件下,将紫外线分别与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联合消毒,对光复活现象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紫外线消毒后的大肠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光复活现象,提高紫外线剂量有利于控制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程度。当紫外线剂量为33.15 mJ/cm2时,水中大肠杆菌初始灭活率能达到100%,但经光照后最大复活率为73.6%对数比。当紫外线剂量大于85.75 mJ/cm2后,经光照后大肠杆菌的复活率达到一定阈值,约占原本灭活数量的25%对数比。当紫外线辐射时间一定时,紫外线强度越大,大肠杆菌光复活率越低;当紫外线强度一定时,紫外线辐射时间越长,大肠杆菌光复活率越低。由于枯草芽孢杆菌无光复活酶,所以在不同紫外线剂量辐射下的枯草芽孢杆菌均不产生光复活现象。提高复活光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程度。经低紫外线剂量消毒后,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现象基本不受复活光强度影响。经高紫外线剂量消毒后,在较低复活光强度下,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现象不明显;在较高复活光强度下,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率随复活光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复活光强度成正比,光照后72 h,复活光强度为61.02 μW/cm2时较复活光强度为40.58 μW/cm2时的大肠杆菌光复活率少了0.31个对数级。延迟紫外线消毒后大肠杆菌接触复活光的时间,可以达到推迟和减弱其的光复活程度的目的,但是不能完全控制光复活现象的发生。经紫外线剂量消毒后,短时间避光放置,大肠杆菌的光复活现象延迟,但光复活率完全未受影响。延长避光时间至24h,达到光复活最大值的时间延长,大肠杆菌光复活率略微降低,接触光照后48 h,较未经避光处置的水样少了1.23个对数级。联合化学消毒剂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能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光复活现象。在试验中投加10mg/L的有效氯就可以有效控制光复活现象,并将紫外线的照射剂量降低了 34.48 mJ/cm2。在试验中投加40mg/L的PAA能够达到基本控制光复活程度的效果,并将紫外线的照射剂量降低了 43.59 mJ/cm2。
吕东明[5](2019)在《饮用水多屏障消毒策略及紫外消毒技术的应用》文中认为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用水安全的需求不断提升,该文介绍了饮用水多屏障消毒策略及其对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性。结合这一策略着重探讨了紫外线+氯(或氯胺)的联合消毒工艺,并对长期被忽视的水中耐氯微生物的风险做了一定的讨论,以期引起供水行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思索,从而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
杨杉[6](2018)在《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试验研究及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传统的饮用水化学消毒方法虽然费用低便于操作,但是安全性差,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对饮用水水质的日益严格要求。紫外线消毒作为一种物理方法,具有易操作、消毒快速有效、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重视,拥有宽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本试验使用自主研制的强化反射、导流式DR型紫外线消毒器,其中D代表导流式(diversion),R代表反射(reflect)。它与市面上现有的消毒器不同,采用了全新的导流式设计,进水口和出水口异侧设置,并设置中心柱,起到减小水层厚度,避免短流现象发生的作用。此外,在消毒容器内壁增加抛光铝反光板进行多重强化反射,来增强紫外线辐射强度,以提高消毒效率,节约能源。本试验主要通过改变紫外线剂量研究DR型紫外线消毒器对饮用水的消毒效果。紫外线剂量是由水力停留时间和紫外线强度共同决定的。其中水力停留时间是通过取样口位置的不同及进水流量的变化共同控制的;紫外线强度是通过紫外灯开启数量变化去控制的。试验采用实验室配水作为试验用水,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种观察并分析灭活情况。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知,相同剂量下,枯草芽孢杆菌由于具有抗性强的芽孢,比大肠杆菌更难去除。枯草芽孢杆菌灭活情况可以近似代表水样中细菌总数的去除情况。6个灯管全部开启,水力停留时间为11.5s时,紫外线照射量达到50.72mJ/cm2,水样中大肠杆菌去除率为100%,细菌去除率达到99%,此时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所以将该剂量视为此消毒器对于饮用水消毒的最佳紫外线剂量。另外,由于增加了抛光铝反光板,与不加铝板相比,消毒时间减少了约1/3,起到了提高效率,节约能耗的作用。通过确定出的消毒器最佳参数,将试验所用消毒器的尺寸和构造进行了优化设计。又以最佳参数为依据,设计出了针对不同处理规模的9种型号的消毒器,弥补了市面上现有消毒器的缺陷,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本设计是在BIM信息族中进行的,实现了产品参数的信息化和模型的三维化。族文件内包含了消毒器的所有信息,包括尺寸、材质、型号、安装位置等,可以随时通过修改参数快速创建出不同尺寸的消毒器模型,并且作为模块安插到整体项目设计中,使数据查看和管理更加直观方便,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效率大大提高。最后,以系列设计中的DR-40型消毒器为主体,进行了日处理量为9600m3/d的给水厂UV消毒系统的设计。
李绍峰,徐宏平,冉治霖,张可方,张朝升[7](2017)在《紫外/超声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文中认为为研究UV/US(Ultraviolet/Ultrasonic,紫外/超声)协同对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机制,采用UV灯(功率为14 W)与US发生器(频率为20 k Hz,功率为150 W)组合装置协同灭活隐孢子虫,考察pH、温度、浊度和HA(腐殖酸)对UV/US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电镜)、蛋白质试验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对灭活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H对UV/US杀灭隐孢子虫的影响不大,碱性条件下灭活率略高于中性和酸性条件;温度对灭活率有一定影响,5℃下灭活率较低,随温度的上升,灭活率逐渐提高,25℃下10 min灭活率可达99%以上;悬浮物抑制隐孢子虫的灭活,浊度为40 NTU时,UV/US作用25 min的灭活率仅为93.88%;HA对灭活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ρ(HA)高于10 mg/L时,继续增大ρ(HA)对隐孢子虫灭活率影响不大.研究显示:UV/US协同作用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机制主要是使其卵囊破裂,同时损伤了隐孢子虫胞内的DNA.
侯阳阳[8](2017)在《常规净水工艺及超声协同臭氧对水中隐孢子虫的去除灭活研究》文中认为饮用水的微生物致病风险一直是供水行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隐孢子虫作为一种水源中广泛分布的致病性原生动物,可以感染人体引起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尤为严重。而由于隐孢子虫对环境因素和传统的氯消毒剂均有较强的抗性,传统净水工艺很难彻底去除水中的隐孢子虫,而一旦其进入城市供水系统中,极易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风险。因此,加强隐孢子虫的灭活、去除及检测的研究对于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考察了常规净水工艺对隐孢子虫的去除情况,其次研究了超声协同臭氧灭活隐孢子虫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目前病原微生物活性检测耗时、准确度低等问题,初步探索了使用 RT-qPCR(reverse transcription-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检测病源微生物灭活效果的方法。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混凝、沉淀、过滤常规工艺对水中隐孢子虫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别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水中的隐孢子虫,并探究了混凝剂投加量、pH、水力条件、滤料厚度对隐孢子虫去除率的影响以及CODMn、浊度与去除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pH的升高,隐孢子虫残余率先降低后升高,pH值在8.0-9.0范围内时,隐孢子虫去除效果达到最佳;随PAC的投加量增加(0-10.0mg/L),隐孢子虫残余率先降低后升高,PAC投加量在4.0-6.0mg/L范围内,隐孢子虫去除效果达到最佳;浊度可以作为净水过程中隐孢子虫去除率的指示指标;隐孢子虫去除率随滤料厚度增加相应提升;混凝、沉淀和过滤联用对隐孢子虫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通过超声耦合臭氧与单独超声、单独臭氧灭活水中隐孢子虫的效果比较发现,超声和臭氧两种方式耦合作用会产生协同效应;继续研究了超声协同臭氧三种不同作用次序下灭活水中隐孢子虫的效果,结果发现超声与臭氧耦合(同时)作用对隐孢子虫的灭活率高于先超声后臭氧和先臭氧后超声两种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了臭氧投加量,超声频率,超声功率、温度、pH值、浊度、有机物浓度、水中常见离子等条件因素对超声耦合臭氧灭水中隐孢子虫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隐孢子虫灭活率随臭氧通气量的加大先升高后降低;超声功率在30W-150W时,灭活率随超声功率的升高而增加;超声频率在低频区(20kHz-60kHz)时的灭活率高于高频区(200kHz-800kHz);水温在5-35℃范围内,隐孢子虫灭活率先升高后降低;pH降低、浊度和有机物的升高不利于隐孢子虫灭活率的提升;水中少量二价金属离子Ca2+和Cu2+有助于提高隐孢子虫灭活率,N03-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O42--对隐孢子虫的灭活几乎无影响,HC03-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有抑制作用。通过超声耦合臭氧作用下水中臭氧的分解、叔丁醇对自由基的抑制作用探究了超声耦合臭氧灭活的协同效应,并通过扫描电镜、蛋白质试验对超声耦合臭氧灭活水中隐孢子虫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作用下,水中臭氧的分解速度大大提升,并且促进臭氧分解产生更多的·OH,提高了灭活率;超声耦合臭氧作用下,由于超声的空化作用以及自由基的氧化作用,隐孢子虫的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基于热诱导hsp70mRNA的表达,建立一种RT-qPCR方法来评估水中病源微生物的灭活效果。以大肠杆菌为试验对象,通过RT-qPCR方法定量hsp70mRNA表达,以氯胺消毒样本与空白对照样本的hsp70mRNA表达量之比,确定灭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900cfu/mL;对灭活大肠杆菌灭活的检测,相比平板培养法,该方法可以检测“具有活性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的细菌。基于hsp70mRNA的RT-qPCR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特异性强的优点,可用于评价水中病源微生物的灭活效果。
徐宏平[9](2015)在《单一紫外及紫外协同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致病性原生动物疾病的传播及暴发,饮用水中隐孢子虫感染已成为一个受广泛关注的公共健康和卫生问题。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水质卫生标准也对生活饮用水中隐孢子虫含量做了相应规定。经过水厂常规处理工艺“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等构筑物处理后,大部分隐孢子虫被去除,而未去除的少数隐孢子虫在消毒环节进行灭活作用。多数隐孢子虫卵囊具有厚囊壁,对传统消毒剂有一定抗性。而紫外线可用于各水厂消毒环节,且不产生致癌性副产物。超声波技术可有效杀灭水体中原生动物,在消毒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研究了单一紫外及紫外协同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效果,同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试验研究了单一紫外(模拟平行光方式与浸入方式)对饮用水中隐孢子虫的灭活情况,且14W紫外灯(浸入方式)在120min下对隐孢子虫的灭活率达到99.99%。考察了各水质因素(p H值、温度、浊度、HA与无机离子)对隐孢子虫灭活率的影响。PH值对隐孢子虫灭活率影响不大;温度越高,灭活率也越高;高浊度影响灭活,隐孢子虫可依附于颗粒物上减少紫外辐射;HA是紫外线的强吸收体,抑制灭活作用;HCO3-、SO42-、Ca2+、Cl-与 CO32-对灭活率影响不明显,Fe3+、Mn2+对灭活有拮抗作用,而Ag+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起协同效应。单一紫外对隐孢子虫灭活效果不佳,因此研究了紫外协同超声作用对隐孢子虫的灭活效果,考察了三种不同组合方式下的灭活率,结果发现紫外耦合超声下灭活率最高,且明显高于超声下灭活率。p H值对耦合作用下的的灭活率影响不大;提高水温可促进灭活;浊度与腐殖酸(HA)会抑制耦合作用下的灭活。Cl-对耦合作用下灭活率影响不大;CO32-与Fe3+浓度增加会导引起耦合作用灭活率降低;Ag+对耦合下的灭活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溶解蛋白实验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等试验研究了紫外及紫外协同超声的作用机理。对于单一紫外灭活隐孢子虫,通过试验发现,短时间紫外作用效果不佳,长时间紫外辐照能有效使隐孢子虫致死,隐孢子致死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隐孢子虫的核酸受到了损伤,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二是由于紫外长时间辐照在水中产生自由基积累,对隐孢子虫的表面结构造成了损伤。在紫外耦合超声的灭活作用下,隐孢子虫卵囊致死主要是因为受到超声的空化作用使得卵囊表面发生破裂死亡,同时在此过程中隐孢子的DNA因紫外辐照受到一定的损伤。
冉治霖,胡健龙,张朝升,李绍峰[10](2013)在《饮用水中致病性原生动物的检测及灭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致病性原生动物疾病的流行及爆发,饮用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简称"两虫")感染作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我国新颁布的饮用水标准中也对饮用水中"两虫"的检测阈值做了规定(10L水中小于1个)。本文对目前国内外"两虫"的检测与灭活方法进行了归纳,并进行相应的评述,不仅有助于"两虫"疾病的预防控制,而且对保障我国居民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紫外线灭活饮用水中隐孢子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线灭活饮用水中隐孢子虫(论文提纲范文)
(1)自来水中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检测与灭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两虫”的生物特性及危害 |
2“两虫”的检测方法 |
2.1 EPA 1623法 |
2.2 免疫荧光检测法 |
2.3 聚合酶链式反应 |
2.4 新型微流体技术 |
3“两虫”的灭活方法 |
3.1 物理方法 |
3.1.1 过滤 |
3.1.2 紫外线照射 |
3.2 化学灭活 |
3.2.1 氯气 |
3.2.2 二氧化氯 |
3.2.3 臭氧 |
3.2.4 超声化学 |
3.2.5 光催化法 |
4 结论 |
(2)氯联合UVC-LED灭活水中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 |
1.2 全球饮用水安全现状 |
1.3 国内饮用水安全现状 |
1.4 各种消毒方法的介绍及对比 |
1.4.1 氯消毒 |
1.4.2 二氧化氯消毒 |
1.4.3 臭氧消毒 |
1.4.4 紫外线消毒 |
1.4.5 超声波消毒 |
1.4.6 联合消毒法 |
1.5 氯与紫外联用消毒法 |
1.5.1 氯联合紫外法原理 |
1.5.2 氯联合紫外法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6.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枯草芽孢杆菌来源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培养基制备 |
2.2.3 菌液制备 |
2.2.4 枯草芽孢杆菌浓度检测 |
2.2.5 氯消毒溶液的制备和检测 |
2.2.6 灭活效果评价 |
2.2.7 紫外辐射剂量 |
2.2.8 蛋白质浓度检测 |
2.2.9 SEM预处理 |
2.2.10 复活百分数 |
2.2.11 动力学模型分析 |
2.2.12 贡献率 |
第三章 单独氯灭活水中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
3.1 单独氯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影响因素的分析 |
3.1.1 氯初始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3.1.2 初始菌液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3.1.3 pH值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3.1.4 温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3.1.5 有机质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3.1.6 离子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独 UVC-LED 水中灭活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
4.1 单独 UVC-LED 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的因素分析 |
4.1.1 初始菌液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1.2 pH值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1.3 温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1.4 有机质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1.5 离子浓度灭活效果的影响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联合 UVC-LED 灭活水中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
5.1 氯联合 UVC-LED 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影响因素的分析 |
5.1.1 氯初始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5.1.2 初始菌液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5.1.3 pH值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5.1.4 温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5.1.5 有机质浓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5.1.6 离子浓度灭活效果的影响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灭活机理研究 |
6.1 灭活机理研究 |
6.1.1 电镜扫描观察 |
6.1.2 灭活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
6.1.3 胸腺嘧啶二聚体检测 |
6.1.4 灭活效果对比 |
6.1.5 暗修复对比 |
6.1.6 贡献率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超声协同氯化法对饮用水中不同细菌灭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饮用水安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1.1.2 我国饮用水安全现状 |
1.2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超声消毒技术概述 |
1.3.1 超声空化理论 |
1.3.2 超声消毒灭菌原理 |
1.4 超声消毒灭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1 超声波单独消毒灭菌研究 |
1.4.2 超声波与其他技术联合消毒灭菌研究 |
1.5 科学选题 |
1.5.1 研究课题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检测方法 |
2.1 实验装置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模拟水样的制备 |
2.3.1 试验菌种的选择 |
2.3.2 培养基的制备 |
2.3.3 菌储备液的制备 |
2.3.4 模拟水样的制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超声单独灭菌研究 |
2.4.2 超声联合氯化法灭菌研究 |
2.5 分析检测方法 |
2.5.1 细菌浓度的检测 |
2.5.2 氯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
第三章 连续式超声灭菌研究 |
3.1 引言 |
3.2 连续式超声水处理装置的稳定性 |
3.3 超声处理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4 超声频率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4.1 单频超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4.2 双频超声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 超声功率密度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1 超声功率密度对大肠杆菌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2 超声功率密度对枯草芽孢杆菌灭菌效果的影响 |
3.5.3 超声功率密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效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式超声协同氯化法灭菌研究 |
4.1 引言 |
4.2 次氯酸钠单独灭菌消毒实验 |
4.3 连续式超声场协同氯化法灭菌效果 |
4.3.1 单频超声对超声预处理灭菌效果的影响 |
4.3.2 双频超声对超声预处理灭菌效果的影响 |
4.4 正交实验 |
4.4.1 正交实验理论 |
4.4.2 正交实验设计 |
4.4.3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次氯酸钠使用效率 |
4.6 连续式超声联合化学法水处理装置的灭菌稳定性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紫外线消毒光复活现象及其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标准对比 |
1.2.1 国内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标准 |
1.2.2 国外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标准 |
1.3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技术 |
1.3.1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紫外线消毒特点 |
1.3.3 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因素 |
1.3.4 紫外线消毒器 |
1.4 饮用水化学消毒技术 |
1.4.1 次氯酸钠消毒 |
1.4.2 过氧乙酸消毒 |
1.4.3 氯胺消毒 |
1.4.4 二氧化氯消毒 |
1.4.5 臭氧消毒 |
1.5 光复活现象的影响因素 |
1.5.1 光复活条件 |
1.5.2 紫外线消毒系统 |
1.5.3 微生物的种类 |
1.5.4 水质参数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2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受试菌种 |
2.1.2 试验水样 |
2.1.3 化学试剂 |
2.2 试验装置 |
2.2.1 工艺流程 |
2.2.2 DR型紫外线消毒器 |
2.2.3 配电箱 |
2.2.4 日光灯遮光箱 |
2.3 试验方法 |
2.3.1 紫外线消毒试验 |
2.3.2 光复活试验 |
2.3.3 抑制技术研究 |
2.4 检测方法 |
2.4.1 检测药品 |
2.4.2 检测仪器 |
2.4.3 检测方法 |
2.5 评价方法 |
3 紫外线消毒光复活现象的研究 |
3.1 研究方案 |
3.1.1 紫外线强度的控制方案 |
3.1.2 水力停留时间的控制方案 |
3.1.3 紫外线剂量的确定 |
3.2 紫外线剂量对光复活现象的影响 |
3.2.1 紫外线剂量对大肠杆菌光复活现象的影响 |
3.2.2 紫外线剂量对枯草芽孢杆菌光复活现象的影响 |
3.3 复活光光照强度对光复活的影响 |
3.3.1 复活光光照强度对大肠杆菌光复活现象的影响 |
3.3.2 复活光光照强度对枯草芽孢杆菌光复活现象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光复活现象抑制技术的研究 |
4.1 避光处置抑制光复活现象 |
4.1.1 避光处置方案 |
4.1.2 避光处置时间对光复活现象的影响 |
4.2 UV-Cl-PAA消毒抑制光复活现象 |
4.2.1 化学消毒剂投加方案 |
4.2.2 UV-氯消毒控制光复活现象 |
4.2.3 UV-过氧乙酸消毒抑制光复活现象 |
4.2.4 UV-Cl-PAA消毒效果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紫外线消毒光复活现象机理的研究 |
5.1 紫外线消毒机理 |
5.1.1 DNA的损伤方式 |
5.1.2 大肠杆菌灭活机理 |
5.1.3 枯草芽孢杆菌灭活机理 |
5.2 微生物光复活机理 |
5.2.1 DNA的修复方式 |
5.2.2 电子传递体系 |
5.2.3 大肠杆菌光复活机理 |
5.2.4 枯草芽孢杆菌光复活机理 |
5.3 化学消毒抑制光复活机理 |
5.3.1 UV-氯消毒抑制光复活机理 |
5.3.2 UV-过氧乙酸消毒抑制光复活机理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试验研究及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饮用水消毒的必要性 |
1.1.2 国内饮用水消毒卫生标准 |
1.1.3 国外饮用水消毒卫生标准 |
1.2 常见消毒方式 |
1.2.1 氯消毒 |
1.2.2 二氧化氯消毒 |
1.2.3 次氯酸钠消毒 |
1.2.4 氯胺消毒 |
1.2.5 臭氧消毒 |
1.2.6 紫外线消毒 |
1.3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 |
1.4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史与发展 |
1.4.1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史 |
1.4.2 饮用水紫外线消毒的发展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 紫外线消毒器的介绍 |
2.1.1 现有紫外线消毒器的形式 |
2.1.2 紫外线消毒灯的种类 |
2.1.3 封闭式紫外线消毒器存在的问题 |
2.2 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介绍 |
2.2.1 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设计思路 |
2.2.2 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技术参数 |
2.2.3 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优势 |
2.3 配电箱的设计 |
2.4 试验条件及内容 |
2.4.1 试验用水 |
2.4.2 试验装置 |
2.4.3 试验材料 |
2.5 试验方法 |
2.5.1 前期准备 |
2.5.2 消毒装置运行 |
2.6 试验结果检测 |
2.6.1 主要试验药品 |
2.6.2 主要试验仪器 |
2.6.3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 |
2.6.4 枯草芽孢杆菌检测方法 |
第三章 DR型紫外线消毒器对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的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1.1 紫外线强度的控制方案 |
3.1.2 水力停留时间的控制方案 |
3.1.3 紫外线剂量的确定 |
3.1.4 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 |
3.2 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分析 |
3.2.1 大肠杆菌的灭活曲线 |
3.2.2 大肠杆菌消毒效果的变化 |
3.3 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效果分析 |
3.3.1 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曲线 |
3.3.2 枯草芽孢杆菌消毒效果的变化 |
3.4 紫外线对两种细菌的消毒效果对比 |
3.5 紫外线消毒中指示性微生物的选择 |
3.5.1 大肠杆菌灭活机理 |
3.5.2 枯草芽孢杆菌灭活机理 |
3.6 外加铝板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
3.7 DR型紫外线消毒器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3.8 小结 |
第四章 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设计 |
4.1 本实验所用消毒器的优化设计 |
4.2 紫外线消毒器的系列化设计 |
4.2.1 紫外线消毒器的设计依据 |
4.2.2 紫外线消毒器的系列化技术参数 |
4.3 BIM信息族在参数化中的应用 |
4.3.1 BIM的特点 |
4.3.2 族的优势 |
4.3.3 族的参数关联 |
4.3.4 消毒器构件族的参数化设计 |
4.4 紫外线消毒系统的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紫外/超声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装置 |
1.2 试验材料 |
1.3 分析方法 |
1.3.1 荧光活性染色法 |
1.3.2 扫描电镜 (SEM) |
1.3.3 体系溶解蛋白的检测 |
1.3.4 基因组DNA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p H对UVUS灭活的影响 |
2.2 温度对UV/US灭活的影响 |
2.3 浊度对UV/US灭活的影响 |
2.4 腐殖酸对UV/US灭活的影响 |
2.5 UV/US灭活隐孢子虫机理 |
2.5.1 ρ (溶解蛋白) 及隐孢子虫细胞形态变化 |
2.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 结论 |
(8)常规净水工艺及超声协同臭氧对水中隐孢子虫的去除灭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隐孢子虫及其危害 |
1.2.1 隐孢子虫简介 |
1.2.2 隐孢子虫危害与传播感染 |
1.3 隐孢子虫的富集、纯化、检测、灭活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隐孢子虫的浓缩富集方法 |
1.3.2 隐孢子虫的分离纯化方法 |
1.3.3 隐孢子虫活性和感染性的评价方法 |
1.3.4 隐孢子虫的消毒杀灭技术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微生物 |
2.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2.1.3 试验试剂 |
2.2 试验分析方法 |
2.2.1 溶液的配置 |
2.2.2 臭氧产量测定 |
2.2.3 EPA1623法检测隐孢子虫的数量 |
2.2.4 隐孢子虫计数方法 |
2.2.5 荧光活体染色法 |
2.2.6 扫描电镜前样品处理 |
第三章 常规净水工艺对隐孢子虫去除效果研究 |
3.1 EPA 1623法检测隐孢子虫活性回收率 |
3.2 常规混凝/沉淀试验对隐孢子虫的去除 |
3.2.1 混凝试验 |
3.2.2 最佳混凝剂投量、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3.2.3 pH和混凝剂投加量对隐孢子虫去除的影响 |
3.2.4 COD_(Mn)、浊度与隐孢子虫去除效果的关系 |
3.2.5 水力条件对隐孢子虫去除效果的影响 |
3.3 常规过滤试验对隐孢子虫的去除 |
3.4 常规混凝沉淀、过滤联用试验对隐孢子虫的去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协同臭氧灭活隐孢子虫的研究 |
4.1 超声、臭氧、超声/臭氧耦合灭活效果比较 |
4.2 超声和臭氧不同的组合方式协同灭活隐孢子虫 |
4.3 超声与臭氧耦合(同时)灭活水中隐孢子虫的影响因素 |
4.3.1 臭氧通气量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2 超声功率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3 超声频率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4 温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5 pH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6 浊度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7 腐殖酸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3.8 无机离子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耦合臭氧灭活隐孢子虫的机理初探 |
5.1 臭氧在超声体系中的分解 |
5.1.1 超声体系中臭氧的稳定性 |
5.1.2 超声对臭氧利用率的影响 |
5.2 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对灭活效果的影响 |
5.3 隐孢子虫SEM形态观察 |
5.4 反应体系中蛋白质浓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hsp70 mRNA的RT-qPCR方法评估水中病源微生物的灭活效果 |
6.1 引物的合成 |
6.2 定量标准品与标准曲线 |
6.2.1 定量标准品制备 |
6.2.2 qPCR的检测区间与特异性 |
6.3 RT-qPCR过程 |
6.4 热诱导条件的优化 |
6.5 灵敏度试验 |
6.6 大肠杆菌消毒效果评价 |
6.6.1 消毒效果评价 |
6.6.2 大肠杆菌灭活检测试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单一紫外及紫外协同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现状 |
1.1.2 饮用水安全必要性 |
1.2 隐孢子虫及隐孢子虫病 |
1.2.1 隐孢子虫的特性、分类与生活史 |
1.2.2 隐孢子虫病的危害、传播及暴发 |
1.3 水中隐孢子虫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隐孢子虫的来源 |
2.1.2 试验器材 |
2.1.3 实验试剂 |
2.2 试验分析方法 |
2.2.1 溶液配制 |
2.2.2 荧光活性染色法 |
2.2.3 隐孢子虫计数方法 |
2.2.4 样品扫描电镜前处理 |
2.2.5 体系溶解蛋白的检测 |
2.2.6 检测基因组DNA |
第三章 紫外灭活隐孢子虫试验研究Ⅰ(模拟平行光方式) |
3.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3.2 辐照时间对隐孢子虫灭活率的影响 |
3.3 PH值对隐孢子虫灭活率的影响 |
3.4 温度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3.5 浊度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3.6 HA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3.7 常见无机离子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紫外灭活隐孢子虫试验研究Ⅱ (浸入方式) |
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
4.2 辐照时间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4.3 PH值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4.4 温度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4.5 浊度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4.6 HA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4.7 常见无机离子对紫外线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紫外(浸入式)与超声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研究 |
5.1 紫外与超声协同(三种作用方式)灭活隐孢子虫 |
5.2 紫外耦合(同时)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因素 |
5.2.1 PH值对紫外耦合超声灭活的影响 |
5.2.2 温度对紫外耦合超声灭活的影响 |
5.2.3 浊度对紫外耦合超声灭活的影响 |
5.2.4 有机物对紫外耦合超声灭活的影响 |
5.2.5 无机离子对紫外耦合超声灭活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单一紫外与紫外耦合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机理 |
6.1 单一紫外作用的机理研究 |
6.1.1 扫描电镜观察 |
6.1.2 紫外线处理后体系中蛋白质浓度 |
6.1.3 核酸破坏情况 |
6.2 超声与紫外耦合作用的机理研究 |
6.2.1 扫描电镜观察 |
6.2.2 体系中溶解蛋白的浓度 |
6.2.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资助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紫外线灭活饮用水中隐孢子虫(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来水中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检测与灭活的研究进展[A]. 张利,李雪英,马娉娉,代丽,于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四), 2021
- [2]氯联合UVC-LED灭活水中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D]. 毛竹.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3]超声协同氯化法对饮用水中不同细菌灭活对比研究[D]. 唐浩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4]紫外线消毒光复活现象及其抑制技术研究[D]. 宁楠.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饮用水多屏障消毒策略及紫外消毒技术的应用[J]. 吕东明. 净水技术, 2019(01)
- [6]DR型紫外线消毒器的试验研究及其设计[D]. 杨杉.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7]紫外/超声协同灭活隐孢子虫的影响因素及机制[J]. 李绍峰,徐宏平,冉治霖,张可方,张朝升. 环境科学研究, 2017(08)
- [8]常规净水工艺及超声协同臭氧对水中隐孢子虫的去除灭活研究[D]. 侯阳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 [9]单一紫外及紫外协同超声灭活隐孢子虫的研究[D]. 徐宏平. 广州大学, 2015(06)
- [10]饮用水中致病性原生动物的检测及灭活研究[J]. 冉治霖,胡健龙,张朝升,李绍峰.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