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置矩阵法在工程方案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陆林军,余海帆,乔丕忠[1](2021)在《基于应力波传播机理的混凝土无损检测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混凝土结构在基础设施中应用广泛,但环境与荷载导致材料和结构的老化损伤问题,势必影响材料性能及耐久性和结构完整性及安全性.构建有效的混凝土材料性能评估和结构损伤识别体系是当前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因对应力波传播机理不深入理解、损伤定位定量模型理想化、损伤形式简化等问题仍存在局限性.因此,开发普适全面、稳定可靠的无损检测系统,对在建或既有混凝土结构服役状况进行长期、实时跟踪,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结合混凝土无损检测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从智能压电材料振动机理研究、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发展、基于应力波的无损检测研究进展这三个逻辑层面,即按照研究手段到研究方法再到具体研究方案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对混凝土材料性能评估和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进行了成果总结和方法提炼;基于此进一步概述了该领域所存在的瓶颈问题、研究重难点,最后提出了针对这些局限性的混凝土无损检测研究展望.
成先娟[2](2021)在《基于乘性一致性偏好关系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决策问题往往都具有决策目标的多重性、时间的动态性以及决策状态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使得决策问题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信息。区间数和三角模糊数是两种很特殊的模糊集,它们在表示不确定信息方面能更加贴合决策者的思维,也能更合理有效地描述和刻画决策问题中的不确定信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乘性一致性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和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这三类偏好关系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1)区间互反偏好关系是区间数和互反偏好关系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首先分析了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乘性一致性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之间几何对数相容度的概念,进而给出了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对数一致性指标。对于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群决策问题,利用两个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对数相容度,建立了一个凸规划模型确定专家权重。最后,提出了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对数一致性指标和几何对数相容度的群决策方法。(2)分析了已有的区间数可能度公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区间数可能度公式,证明了由此导出的区间数序关系是容许序,并用于区间排序权重的优劣比较中。基于Krej?í提出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提出了一个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指标,并通过仿真试验给出了一致性指标的阈值。对于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群决策问题,给出了群共识指标的定义,并设计了一个提高群共识指标的迭代收敛算法。最后,给出了基于区间数的容许序关系和群共识的群决策方法。(3)分析了已有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并证明了该定义满足置换不变性和鲁棒性,同时分析了与已有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定义之间的关系。基于新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给出了一个提高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程度的收敛迭代算法。最后,提出了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决策方法。(4)针对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分析了已有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的不足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证明了提出的新定义满足置换不变性和鲁棒性,分析比较了与已有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完全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提出了可接受的不完全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概念。结合新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给出了一个计算不完全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中缺失元素的算法,提出了两个完全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之间的总偏差的概念,基于此概念建立了一个优化模型确定方案的排序权重,进而提出了基于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单人决策方法。(5)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是三角模糊数和互反偏好关系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首先给出了三角模糊数的左右(L-R)几何均值的概念,进而拓展了经典的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本文提出了一种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L-R几何一致性定义和满意的L-R几何一致性定义,证明了该定义满足置换不变性和鲁棒性。最小化两个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之间的差异度,并构建了一个提高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的规划模型。通过两个比较准则,基于蒙特卡罗实验说明所提出的决策方法的优越性。
胡乐佳[3](2021)在《显微系统中基于波前探测与深度学习的像差校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显微镜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显微系统自身包含的像差以及生物组织引入的像差都限制了系统的成像质量。自适应光学技术能够对显微系统中的像差进行针对性地探测与校正,使得显微系统能够将光束有效地会聚到组织深处,从而实现深层组织光聚焦,以及恢复接近衍射极限的成像分辨率。但是显微系统中的波前探测与像差校正方法仍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提升。当显微系统利用基于波前探测的像差校正方法在生物组织深处实现光聚焦时,其聚焦的可靠性有待探究。当显微系统使用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进行波前探测时,其探测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其探测精度与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当显微系统不具备自适应光学硬件时,需要研究不依赖于硬件的像差校正方法作为替代方案。本论文对显微系统中基于波前探测与深度学习的像差校正方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了基于相干光学自适应技术的像差校正方法在小鼠脑切片上使用后向散射光作为反馈时的波前探测可靠性。提出以聚焦光斑的艾里斑半径作为聚焦可靠性判据。确定了在本实验条件下相干光学自适应技术可靠聚焦的临界深度为150μm。实验结果填补了相干光学自适应技术在波前探测可靠性探究上的空缺,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经验支撑。(2)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直接从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中预测Zernike系数的波前探测方法。简化了波前探测的流程并提升了波前探测的精度与速度。通过在300μm厚的小鼠脑切片上的实验,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波前探测与像差校正的性能。(3)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使用卷积神经网络直接从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中重建待测波前分布的方法,进一步简化了波前探测的流程并提升了探测精度。通过与多种波前重建方法对比,验证了所述方法在波前重建与像差校正方面的性能与泛化能力。(4)基于深度学习与像差的先验知识,为不具备自适应光学硬件的显微系统提供了一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复原的像差校正方法,无需波前探测即可快速实现对图像的像差校正与降噪。提出了 一种无需精确配准且能够通过少量拍摄的图像进行训练数据集生成与扩增的方法,减少了人力与时间成本。所述方法在多种商用荧光显微镜以及自制的荧光显微镜中验证了图像复原的性能,体现了较好的泛化能力。综上所述,本论文对显微系统中基于相干光学自适应技术的像差校正方法的波前探测可靠性进行了实验探究,并提出了基于波前探测与深度学习的像差校正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与图像复原的像差校正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常志萍[4](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投标报价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建筑行业将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我国招投标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建筑施工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获取工程利润以使自已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投标策略。因此提高中标率已然成为众多建筑公司追求的目标。为了能够提高企业中标率,前人已经采取了很多方法对投标报价预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其中博弈论和人工智能是研究此问题的主流思想方法,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些许不足,如:对于投标企业风险态度假设过于严苛、对数据的依赖性强等。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不足,使得所建立起的投标报价决策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不太理想,导致预测结果与现实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本论文将投标企业的风险态度因子以函数形式引入决策模型,并借助BP神经网络来优化参数设置区间,使得决策模型更适合于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组合优化的思想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报价博弈模型。首先通过分析筛选投标限价影响因素建立因素矩阵,设计模型结构,将所收集到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仿真得到BP网络投标最高限价预测模型;然后针对目前建筑招投标市场中常用的综合评估法评标,利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思想建立了投标报价决策模型。(2)将风险态度因子以函数形式引入博弈分析模型。在实际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各施工企业投标决策人在做出决策时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其会影响企业是否中标以及项目的利润。因此在构建报价博弈模型时,论文将投标各博弈方的风险态度因子以函数的形式引进博弈模型,使其更加地贴近于实践。(3)从一个虚拟投标人的角度出发,对一个工程实例进行了模拟投标。结果表明:利用BP网络技术优化了报价区间,大大提高了原有博弈模型的预测精度,同时也发现了所建立的模型对投标报价相关理论的发展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对提高投标企业的中标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楚焕坤[5](2020)在《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项目投标机会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市场的蓬勃发展,促使了传统建设工程项目市场格局发生变革。招投标制度的引入,打破了我国传统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制度,建立了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建造等全过程较为完备的市场经营制度。但该制度给施工单位决策者广阔的选择空间的同时,也使决策者面临着在不同建设项目投标中进行选择的难题。决策失误很可能影响工程项目各方的收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提高我国施工单位决策者的项目评价和甄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以及“损失规避”的心理特征引入多准则风险型决策问题,构建了项目投标机会评价模型,解决了项目投标决策者选择最合适的项目进行投标的问题。通过回顾梳理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筛选出对于项目投标决策较为重要的5个一级、15个二级评价指标,并利用AHP法将指标赋权。对于评价方法的构建,运用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累积前景理论,将决策者预期的评价指标值作为决策参考点,分别计算每个指标对应前景的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再结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各方案的综合前景值。依据各方案的综合前景值对方案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投标决策,为项目投标策略的提出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最后通过五个案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在理论方面,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项目投标决策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另一方面,能够为施工单位项目决策者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提供理论参考,提高我国施工单位决策者的项目评价能力,从而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孔令楠[6](2020)在《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梁加固方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行车密度、大型载重车辆的大幅增长,许多公路桥梁在设计寿命周期内劣化严重,桥梁可靠性要求严重不足。早年较低的建造标准和维修养护意识的缺失也加剧了桥梁病害的恶化。同时,西北地区严峻的自然环境,较发达地区落后的经济现状,面临的危旧桥数目庞大,使得在面对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和危旧桥梁维修、加固改造两者之间的矛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合理进行旧桥加固方案的决策,最大化的达到经济使用寿命,保障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变的更为突出。因此,科学合理的对桥梁加固方案进行优选,从众多可行方案中选出最满意加固方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详尽分析了连续刚构桥典型病害和一般病害的病害机理,总结了每种实用加固技术的加固机理、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了多属性决策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为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正确决策最满意方案的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参考规范,初步筛选出影响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的评价指标。由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基于信息敏感性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立了包含加固效果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技术可行性三个准则层总共16个指标在内的桥梁加方案优选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分析和量化,完成了适合西北干寒地区的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针对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综合权重,结合西北干寒地区桥梁病害,以待评方案为辨识框架,以确立的指标体系作为证据体,利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各证据体的确定信度,通过D-S证据理论融合规则,最后由信度函数值排序得到方案排序。结合西北地区某连续刚构桥加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桥梁加固方案优选应用中有较好的适用性,比选结果可靠合理,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方案间的区分性。本研究有利于解决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梁加固方案优选中,由于指标的模糊性及方案间的高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加固方案选择不科学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方案决策的准确性及区分性,更加科学合理的确定最满意方案,对有效提高桥梁加固寿命和桥梁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郭碧筱[7](2020)在《基于图像处理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智能信号灯成为城市车辆、行人通行的有效控制设备,我国的信号灯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国外先进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或是在其基础上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特点进行的改进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时段的道路车流量信息采用固定配时的控制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情况,但仍然存在因固定配时而造成的车辆与行人通行时间分配不均、等待时间较长、资源浪费等问题,本文围绕基于图像处理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展开研究工作,结合交通摄像头资源,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车辆、行人实时通行视频进行处理,得到实时车流量信息和行人流量信息,根据车辆与行人的实时数据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动态分配通行时长。从而及时掌握实时数据,实现智能调控,提高车辆与行人的通行速率,减少车辆停车次数和行人等候时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论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系统方案构建及硬件设计。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和现有检测方法的对比,构建以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交通视频的实时检测和信号灯时长调控的系统方案。硬件设计以STM32为主控制器,搭载图像采集模块、流量检测模块、周边路况信息存取模块、交通信号控制模块以及电源模块,搭建系统的仿真实验环境。(2)图像预处理和运动目标检测分析。首先,对图像进行灰度化、滤波、二值化、形态学处理等预处理操作,解决因外界复杂环境对视频图像造成的模糊、噪声、亮度不均等问题;然后,通过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提取目标前景区域,采用改进的凹性分析对粘连车辆进行分割、颜色特征和边缘检测去除车辆阴影完成车辆目标检测,以及训练行人头肩分类器实现对行人目标的检测。(3)运动目标跟踪与计数研究。分析车辆与行人的行驶特点,分别对车辆与行人采用不同的计数方式,在车辆计数中采用改进的虚拟检测线圈法实现车辆的准确计数,在行人计数中采用改进的行人目标跟踪算法进行目标跟踪,并设置感兴趣区域实现行人的精确计数,经实验验证改进的算法均能实现车辆与行人目标的准确计数,减少了计数误差。(4)智能配时决策研究。结合实时检测的车流量信息和行人流量信息,分别设计车辆与行人的智能决策模糊控制器,车辆智能决策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结合当前道路相位车流量信息和其下游道路的车辆承载能力进行判断,行人智能决策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结合等候行人人数和行人的行驶速度进行模糊判断,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实时调节。(5)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根据交通信号的控制特点和系统工作原理完成对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软件流程的设计工作。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系统能有效实现十字路口信号灯的实时调节与控制,实现车辆与行人的有序通行。基于图像处理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经实验数据对比,可以完成对车辆与行人的识别与计数,并且通过模糊控制完成对绿灯时间的准确输出,实现交通信号实时控制的设计目标。使用本系统能够提高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效率,减少信号灯的无效等待时间和车辆停车次数,同时,可以实现各道路车流量的信息共享,并满足行人优先的通行准则。
王渊[8](2019)在《桥梁结构分析的传递矩阵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递矩阵法是随着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结构计算方法,凭借自身无需系统总体动力学方程和计算快速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领域。以现有的传递矩阵法理论及应用成果为基础,研究了桥梁结构分析的传递矩阵法及其应用,并以MATLAB为平台编写了桥梁结构分析的传递矩阵法数值仿真程序。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分级子结构递进建模的分析思路构建了几类典型桥式的整体传递矩阵;考虑激励物与桥梁之间的接触面高低不平顺,结合模态叠加法和Newmark-β数值积分法推导了移动激励作用下桥梁动力时程分析的线性传递矩阵解法;通过与几类典型桥式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验证了线性传递矩阵理论应用于桥梁自振特性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的有效性。(2)采用索结构的有限元切线刚度矩阵推导了索的静力分析传递矩阵;针对悬索桥锚跨索力及散索鞍偏角施工调整的工程问题,根据边界状态矢量的传递关系建立了空缆状态下悬索桥的传递矩阵分析模型,探索了解决该问题的传递矩阵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论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3)为克服线性传递矩阵法无法处理实际桥梁结构瞬态分析中的非周期性和时变效应的固有缺陷,结合Newmark-β数值积分法推导了铁木辛柯梁的离散时间传递矩阵,建立了可应用于移动激励作用下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梁式桥动力时程分析方法。以某三跨刚构桥作为具体算例,通过与研究对象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论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4)基于铁木辛柯梁的离散时间传递矩阵理论,建立了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耦联求解法和分离迭代法。以简化移动车辆组通过某三跨刚构桥为具体算例,通过与研究对象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论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5)以某简化后的索梁组合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推导了该计算模型动力时程分析的离散时间整体传递矩阵,采用编写的数值仿真程序完成了该计算模型在列车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论文研究不仅论证了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应用于大跨桥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和地震反应分析的可行性,同时也为解决大跨桥梁结构数值仿真计算的效率优化问题探寻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刘小飞[9](2018)在《新疆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压输水管网系统灌溉与其它节水灌溉方式相比具有节水效益显着、土地利用率高、对地形适应性强、输水速度快、灌溉效益高、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但管网系统一次性投资大、规划设计内容复杂,骨干管网首部工程中过滤器易堵塞,管网运行中存在渗漏及爆管问题。因此,进行系统的优化研究对保证管网安全有效运行,节约工程投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疆典型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管网优化研究成果的情况下,针对目前自压骨干管网存在的渗漏、爆管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自压骨干管网系统管材、管径及过滤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节约工程投资的同时保障了管网的可靠运行。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自压输水管材特点,从经济性、物理性质、可靠性及适应性四方面建立了自压输水管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玻璃钢管、钢管、预应力砼管、球墨铸铁管、PCCP管与PVC-U管6种可用管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优选管材,结果表明,在DN160~DN600中输水管材宜选用PVC-U管,在DN800~DN1400中输水管材宜选用玻璃钢管。(2)在管网路径确定后,针对管径优化问题,以管网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年折算值最小为目标函数,管网水力性能和管网节点水量可靠度为约束条件,建立农田管网管径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模型求解,结果表明,在节点水量可靠度Ri=0.7时,管径组合方案为最优方案。(3)根据灌区所在乌鲁瓦提水文站2001~2008年各月实测流量的水文资料,采用河道原型各级流量的河道断面输沙率公式,以3%的推悬比得出2001~2008年悬移质沙量数据,利用小波分析得出悬移质沙量在整个时间域内变化的主周期,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悬移质沙量进行预测,根据不同无机物含量或粒径下的常用过滤器选型情况,得到灌区过滤器的选型情况为沉淀池+筛网过滤器(叠片过滤器)。
余星亮[10](2018)在《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设交通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作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逐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实现公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路线方案的选择,提高路线方案决策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传统的路线方案评价依旧停留在对路线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的阶段,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而且既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也没有建立系统的决策分析方法。事实上,公路路线方案评价问题是综合考虑多个属性(指标),对有限个路线方案进行评价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因此,针对如何科学、高效、准确地对公路路线方案进行评价这一当前交通运输部门和公路建设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公路选线和多属性决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线方案的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指标的定量化以及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等问题深入研究,探索一种新的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方法,为路线方案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综合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安全五个方面,初步拟定路线方案评价指标集,然后通过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筛选,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的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于评价方法的选择,本文基于综合集成的思想,将改进的TOPSIS法和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TOPSIS法的路线方案评价模型,从位置及曲线形状两个方面反映备选方案与正、负理想方案的接近程度。然后,针对评价指标中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本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应用集值统计方法对专家给出的区间数进行处理,减少定性评价指标量化后的随机误差,提高定性评价指标量化的有效性;在评价指标的赋权上,本文运用群体FAHP法和改进的熵权法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通过线性加权组合方法将主、客观权重集成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本文将建立的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模型应用于实证分析中,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对公路路线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转置矩阵法在工程方案决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置矩阵法在工程方案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乘性一致性偏好关系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间数的优劣比较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的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基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结构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
2.1 模糊集相关概念 |
2.2 偏好关系的相关概念 |
2.2.1 互反偏好关系 |
2.2.2 模糊偏好关系 |
2.2.3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 |
2.2.4 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 |
2.2.5 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几何乘性一致性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决策方法 |
3.1 引言 |
3.2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乘性一致性分析 |
3.2.1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对数相容度 |
3.2.2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几何对数一致性指标 |
3.2.3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几何对数一致性阈值 |
3.2.4 提高互反偏好关系几何对数一致性指标的算法 |
3.3 基于几何乘性一致性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单人决策方法 |
3.3.1 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几何一致性的排序权重的确定 |
3.3.2 单人决策方法 |
3.4 基于几何乘性一致性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群决策方法 |
3.4.1 群决策问题的描述和性质 |
3.4.2 专家权重的确定 |
3.4.3 群决策方法 |
3.5 农村产业强镇实例和比较分析 |
3.5.1 个人决策方法在农村产业强镇评价中的应用 |
3.5.2 群决策方法在农村产业强镇评价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区间数容许序关系和群共识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群决策方法 |
4.1 引言 |
4.2 已有的区间数可能度公式 |
4.2.1 基于区间数中点和端点的区间数可能度公式 |
4.2.2 基于两个区间数围成的矩形区域面积的区间数可能度公式 |
4.2.3 已有的区间数可能度公式的不足 |
4.3 新的区间数容许序关系 |
4.3.1 新的区间数容许序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
4.3.2 基于区间数容许序关系的多个区间数的比较算法 |
4.4 基于区间数容许序和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单人决策方法 |
4.4.1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度量 |
4.4.2 提高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一致性程度的模型 |
4.4.3 单人决策方法的具体解题步骤 |
4.5 基于满意群共识的群决策方法 |
4.5.1 群决策问题的描述和群共识指标 |
4.5.2 提高群共识指标的迭代算法 |
4.5.3 基于群共识的群决策方法 |
4.6 案例和比较分析 |
4.6.1 电子商务消费平台的评价和比较分析 |
4.6.2 群决策方法在企业供应商选择问题中的应用与比较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分析及其在决策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已有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分析 |
5.2.1 已有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与不足 |
5.2.2 已有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之间的关系 |
5.3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分析 |
5.3.1 新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 |
5.3.2 新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性质 |
5.3.3 与已有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之间的关系 |
5.4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度量 |
5.4.1 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一致性指标 |
5.4.2 提高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一致性的交互式迭代算法 |
5.5 基于新的区间互反偏好关系一致性定义的单人决策方法 |
5.5.1 排序权重的求解 |
5.5.2 基于区间互反偏好关系的单人决策方法 |
5.6 案例和比较分析 |
5.6.1 单人决策方法在直播带货中的应用 |
5.6.2 基于蒙特卡罗实验的比较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分析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已有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分析 |
6.2.1 已有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与不足 |
6.2.2 已有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之间的关系 |
6.3 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分析 |
6.3.1 新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乘性一致性定义 |
6.3.2 新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性质 |
6.3.3 与已有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定义之间的关系 |
6.4 基于新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的单人决策方法 |
6.4.1 补全不完全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算法 |
6.4.2 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排序权重的求解 |
6.4.3 新的区间值模糊偏好关系的单人决策方法 |
6.5 药品生产线的选择案例和比较分析 |
6.5.1 药品生产线的选择案例和比较分析 |
6.5.2 基于蒙特卡罗实验的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分析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
7.1 引言 |
7.2 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乘性一致性分析 |
7.2.1 三角模糊数的左右几何均值 |
7.2.2 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L-R几何一致性定义 |
7.2.3 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L-R几何一致性性质 |
7.3 基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L-R几何一致性的决策方法 |
7.3.1 提高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的L-R几何一致性程度的模型 |
7.3.2 基于L-R几何一致性的决策方法 |
7.4 比较分析 |
7.4.1 比较准则和仿真算法 |
7.4.2 基于仿真分析的比较结果 |
7.5 基于 L-R 几何一致性的三角模糊数互反偏好关系决策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
7.5.1 单人决策方法在学生评优中的应用 |
7.5.2 群决策方法在故障检测图中的应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显微系统中基于波前探测与深度学习的像差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显微系统中的波前像差 |
1.1.2 显微系统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 |
1.2 显微系统中像差校正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波前探测的像差校正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图像复原的像差校正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基于相干光学自适应技术的波前探测可靠性探究 |
2.1 引言 |
2.2 理论基础 |
2.3 生物样品的制备与散射系数测量 |
2.4 实验系统设计与搭建 |
2.4.1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校准 |
2.4.2 基于相干光学自适应技术的系统设计与搭建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光学聚焦的实验结果 |
2.5.2 光学聚焦的可靠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深度学习和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的波前探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基于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的波前探测方法 |
3.2.2 卷积神经网络 |
3.3 实验系统设计与搭建 |
3.4 算法实现 |
3.4.1 实验数据集的生成与获取 |
3.4.2 网络结构 |
3.4.3 网络训练与实现 |
3.5 方法对比与分析 |
3.6 生物组织中的像差校正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学习和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的波前重建方法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 |
4.2.1 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残差结构 |
4.2.2 基于角谱理论的光路仿真 |
4.3 算法实现 |
4.3.1 混合数据集的生成与获取 |
4.3.2 网络的结构设计与训练 |
4.4 方法对比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深度学习和像差先验的显微图像像差校正方法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 |
5.3 算法实现 |
5.3.1 基于像差先验的实验数据集获取与增强 |
5.3.2 网络的结构设计与训练 |
5.4 方法对比与分析 |
5.5 不同荧光显微镜中的应用 |
5.5.1 商用共聚焦显微镜 |
5.5.2 商用双光子显微镜 |
5.5.3 商用宽场显微镜 |
5.5.4 自制的共聚焦显微镜 |
5.6 三维图像中的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投标报价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基于概率论的报价决策模型研究 |
1.2.2 基于AHP报价决策模型研究 |
1.2.3 基于人工智能的报价决策模型研究 |
1.2.4 基于博弈论的报价决策模型研究 |
1.2.5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投标报价理论研究 |
2.1 建设工程招投标 |
2.1.1 招投标的含义 |
2.1.2 招投标的招评标方式 |
2.1.3 投标报价 |
2.2 BP神经网络 |
2.2.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2.2.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2.3 博弈论 |
2.3.1 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
2.3.2 纳什均衡 |
2.3.3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2.4 报价决策模型的思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P的投标最高限价预测模型 |
3.1 BP神经网络的应用分析 |
3.2 标高金与标高率的概念引入 |
3.3 标高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设立原则 |
3.3.2 标高率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
3.3.3 标高率影响因素分析 |
3.3.4 影响因素数据矩阵的建立 |
3.4 基于BP网络的投标最高限价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1 训练样本的说明 |
3.4.2 BP网络模型结构设计 |
3.4.3 模型在MATLAB下的实现 |
3.4.4 MATLAB平台下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博弈论的报价决策模型 |
4.1 博弈论的应用分析 |
4.2 暗标拍卖 |
4.3 研究思路设计 |
4.4 报价决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4.1 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
4.4.2 模型的基本参数 |
4.4.3 模型的求解 |
4.4.4 模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基于BP的投标方限价预测模型 |
5.2.1 S项目数据的处理 |
5.2.2 限价预测模型的预测 |
5.3 基于博弈论的报价决策模型 |
5.4 研究成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项目投标机会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项目招投标概述 |
2.1.1 项目招投标的概念与内涵 |
2.1.2 项目投标决策 |
2.2 风险型决策概述 |
2.2.1 风险型决策定义 |
2.2.2 风险型决策问题的决策准则 |
2.3 前景理论概述 |
2.3.1 原始前景理论 |
2.3.2 累积前景理论 |
第3章 项目投标机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问题描述 |
3.2 指标以及指标体系 |
3.3 指标的选择原则 |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指标选取方法 |
3.4.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章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项目投标机会评价模型构建 |
4.1 建模思路 |
4.2 建立决策矩阵 |
4.3 计算各指标的决策权重 |
4.4 决策参考点的选取 |
4.5 计算各方案中各指标的前景价值 |
4.6 计算各项目的综合前景价值 |
第5章 案例实证分析 |
5.1 案例介绍 |
5.1.1 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项目 |
5.1.2 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项目 |
5.1.3 实验小学学生食堂建设项目 |
5.1.4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
5.1.5 村民回迁房建设项目 |
5.2 案例计算 |
5.2.1 建立决策矩阵 |
5.2.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2.3 决策参考点的选取 |
5.2.4 计算各方案中各指标的前景价值 |
5.2.5 计算各项目的综合前景价值 |
5.3 案例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梁加固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桥梁加固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
1.2.1 连续刚构桥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连续刚构桥加固及多属性决策理论 |
2.1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病害机理分析 |
2.1.1 连续刚构桥受力特点 |
2.1.2 西北干寒地区环境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 |
2.1.3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典型病害 |
2.1.4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一般病害 |
2.2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常用加固方法及特点 |
2.3 多属性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3.1 多属性决策概述 |
2.3.2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 |
2.4 多属性决策本文研究方法概述 |
2.4.1 主成分分析法 |
2.4.2 层次分析法 |
2.4.3 熵权法 |
2.4.4 灰色关联法 |
2.5 D-S证据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评价指标筛选 |
3.1.1 指标筛选流程 |
3.1.2 指标筛选原理 |
3.1.3 指标筛选步骤 |
3.2 建立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加固方案优选评价影响因素 |
3.2.3 指标体系建立 |
3.3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评价指标量化及标准化 |
3.3.1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
3.3.2 定量指标的定义 |
3.3.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 |
4.1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分类 |
4.1.2 基于遗传修正层次分析法确定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主观权重 |
4.1.3 基于改进熵权法确定加固方案优选指标客观权重 |
4.1.4 博弈集结模型确定加固方案优选指标权重 |
4.2 基于灰色关联和D-S证据理论的方案优选计算模型 |
4.2.1 模型构建的具体步骤 |
4.2.2 基于灰色关联和D-S证据理论的决策模型适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应用 |
5.1 工程背景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桥梁病害分析 |
5.1.3 待评加固方案 |
5.2 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过程 |
5.2.1 确立加固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
5.2.2 连续刚构桥梁加固方案优选评价原始数据获取 |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4 加固方案优选模型计算 |
5.3 方案优选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连续刚构桥加固方案优选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图像处理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系统方案构建及硬件设计 |
2.1 系统方案构建 |
2.1.1 系统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2 硬件设计 |
2.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
2.2.2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
2.2.3 流量检测模块设计 |
2.2.4 周边路况信息存取模块设计 |
2.2.5 信号控制模块设计 |
2.2.6 电源模块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图像预处理分析 |
3.1 图像灰度化分析 |
3.2 图像滤波分析 |
3.3 二值化处理分析 |
3.4 形态学处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运动目标检测识别研究 |
4.1 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分析 |
4.1.1 光流法 |
4.1.2 帧间差分法 |
4.1.3 背景差分法 |
4.2 背景建模与更新研究 |
4.2.1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法 |
4.2.2 均值背景建模法 |
4.2.3 中值背景建模法 |
4.2.4 背景更新 |
4.3 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
4.4 车辆目标检测识别算法研究与改进 |
4.4.1 粘连车辆的检测分割算法研究与改进 |
4.4.2 车辆阴影的检测消除算法研究与改进 |
4.5 行人目标检测识别算法研究 |
4.5.1 行人头肩模型特征提取 |
4.5.2 SVM分类器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运动目标跟踪计数研究 |
5.1 车辆目标跟踪计数研究 |
5.1.1 虚拟线圈设置 |
5.1.2 车流量计数分析 |
5.1.3 改进的车流量计数算法研究 |
5.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 行人目标跟踪计数研究 |
5.2.1 CN跟踪算法原理分析 |
5.2.2 改进的CN跟踪算法研究 |
5.2.3 Kalman滤波原理分析 |
5.2.4 行人流量计数分析 |
5.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智能配时决策研究 |
6.1 模糊控制理论原理分析 |
6.2 车辆配时决策研究 |
6.2.1 道路车辆承载能力 |
6.2.2 交通信号控制分析 |
6.2.3 基于模糊控制的车辆信号配时研究 |
6.3 行人配时决策研究 |
6.4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桥梁结构分析的传递矩阵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传递矩阵法的发展概况 |
1.2 传递矩阵法在桥梁结构计算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静力分析的传递矩阵理论 |
1.2.2 动力特性分析的传递矩阵理论 |
1.2.3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的传递矩阵理论 |
1.2.4 地震反应分析的传递矩阵理论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线性传递矩阵法的桥梁结构计算方法 |
2.1 引言 |
2.2 铁木辛柯梁的线性传递矩阵分析理论 |
2.2.1 动力分析传递矩阵理论 |
2.2.2 梁式桥整体传递矩阵的推导方法 |
2.2.3 自振特性分析方法 |
2.3 移动激励下的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2.3.1 理论基础 |
2.3.2 动力时程分析模型 |
2.3.3 数值仿真程序编写 |
2.4 验算与讨论 |
2.4.1 连续梁桥 |
2.4.2 刚构桥 |
2.4.3 桁架梁 |
2.5 小结 |
第3章 索结构的传递矩阵静力算法及其应用 |
3.1 引言 |
3.2 索结构静力分析的传递矩阵理论 |
3.3 空缆状态下悬索桥的传递矩阵分析模型 |
3.4 应用与讨论 |
3.4.1 悬索静力计算 |
3.4.2 悬索桥锚跨索力及散索鞍偏角的施工调整方法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的桥梁动力计算方法 |
4.1 引言 |
4.2 铁木辛柯梁的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 |
4.2.1 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的基本理论 |
4.2.2 梁单元的离散时间场传递矩阵 |
4.2.3 传递协调单元的离散时间传递矩阵 |
4.2.4 整体传递矩阵的建立及系统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4.3 外激励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4.3.1 移动激励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4.3.2 地震动力时程分析 |
4.4 验算与讨论 |
4.4.1 刚构桥整体传递矩阵 |
4.4.2 移动荷载激励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4.4.3 地震动力时程分析 |
4.5 与有限元法的计算效率对比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于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的车辆振动计算方法 |
5.3 基于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 |
5.3.1 离散时间传递矩阵耦联求解法 |
5.3.2 离散时间传递矩阵分离迭代求解法 |
5.3.3 数值仿真程序编写方法 |
5.4 验算与讨论 |
5.4.1 双轴移动车辆简化模型 |
5.4.2 质点-弹簧-阻尼过简支梁 |
5.4.3 移动质点-弹簧-阻尼组过刚构桥 |
5.5 小结 |
第6章 传递矩阵法在大跨桥梁振动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索梁组合结构振动分析的传递矩阵算法 |
6.2.1 索梁组合结构的传递矩阵法计算模型 |
6.2.2 索梁组合结构离散时间整体传递矩阵 |
6.2.3 外激励作用下索梁组合结构振动计算的传递矩阵法算法 |
6.3 算例 |
6.3.1 索梁组合结构结构参数 |
6.3.2 索梁组合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6.3.3 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索梁组合结构振动分析结果 |
6.3.4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索梁组合结构振动分析结果 |
6.3.5 与有限元程序的计算效率对比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新疆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简介 |
2.1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组成 |
2.2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优缺点 |
2.3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优化设计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优选自压输水管材 |
3.1 管材选用原则 |
3.2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管材及性能 |
3.3 建立自压输水管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4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与步骤 |
3.5 改进的AHP法构造各特征指标的模糊权向量 |
3.6 实例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合可靠度的自压树状管网管径优化研究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SAPSO算法 |
4.3 实例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压骨干管网系统首部过滤设备的选型研究 |
5.1 灌区概况 |
5.2 悬移质沙量数据获取 |
5.3 小波分析 |
5.4 悬移质沙量预测 |
5.5 过滤器简介 |
5.6 过滤设备选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属性决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多属性决策在路线方案评价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研究难点 |
1.3.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公路选线与多属性决策相关理论 |
2.1 公路选线概述 |
2.1.1 公路选线的概念 |
2.1.2 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
2.1.3 公路选线的步骤 |
2.2 多属性决策概述 |
2.2.1 多属性决策的基本理论 |
2.2.2 多属性群决策的基本理论 |
2.2.3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3.2 路线方案评价指标初选集 |
3.2.1 技术评价指标 |
3.2.2 经济评价指标 |
3.2.3 社会评价指标 |
3.2.4 环境评价指标 |
3.2.5 安全评价指标 |
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路线方案评价模型 |
4.1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方法概述 |
4.1.1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的特点及要求 |
4.1.2 常见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分析 |
4.1.3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多属性路线方案评价模型 |
4.2.1 TOPSIS法 |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2.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TOPSIS法的评价模型 |
4.3 路线方案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及决策矩阵的规范化 |
4.3.1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 |
4.3.2 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处理方法 |
4.4 路线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基于群体FAHP的主观赋权法 |
4.4.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客观赋权法 |
4.4.3 基于线性加权的组合赋权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路线方案比选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建设条件 |
5.1.3 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 |
5.1.4 路线方案的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
5.2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 |
5.2.1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基本流程 |
5.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5.2.3 专家权重的确定 |
5.2.4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及决策矩阵的规范化 |
5.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6 路线方案排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技术指标模糊判断矩阵 |
附录 B:经济指标模糊判断矩阵 |
附录 C:社会指标模糊判断矩阵 |
附录 D:环境指标模糊判断矩阵 |
附录 E:安全指标模糊判断矩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四、转置矩阵法在工程方案决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应力波传播机理的混凝土无损检测研究综述[J]. 陆林军,余海帆,乔丕忠. 力学季刊, 2021(02)
- [2]基于乘性一致性偏好关系的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 成先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显微系统中基于波前探测与深度学习的像差校正方法研究[D]. 胡乐佳.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投标报价博弈研究[D]. 常志萍.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项目投标机会评价模型研究[D]. 楚焕坤. 吉林大学, 2020(08)
- [6]西北干寒地区连续刚构桥梁加固方案优选研究[D]. 孔令楠.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图像处理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究[D]. 郭碧筱.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8]桥梁结构分析的传递矩阵法及其应用研究[D]. 王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新疆自压输水骨干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 刘小飞.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公路路线方案评价研究[D]. 余星亮.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