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城严查烟花爆竹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舒寒冰[1](2021)在《仰天 长篇小说》文中研究说明都红嘴相思爸爸树头飞妈妈塘边洗菜影子在水里吵架。顿了顿,杨天说":妈成仙了。"挂了四哥电话,杨弘决定明天就回月亮湾,比规定提前十天。就在二十天前,老四杨天孤身回到月亮湾。沿着盘山路,车到家门口,停在老乌桕树下。傍晚,吃了柴火饭,喝了翠兰茶,出门走走。夕阳西下,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依山傍水,慢慢融入暮色。忽然路灯全亮了,月亮远了,星星飞了,群山藏起来了,脚下多出一条白花花的水泥路。杨天牵着自己小小的影子,
初曰春[2](2020)在《一号战车》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1人走霉运喝口凉水也塞牙。眼瞅着就要过元旦了,稀奇古怪的事儿愣是让吕建业给碰上了。刚发了几句牢骚,大老柳就让他大过节的消停点儿,他反问咱消防啥时候过节消停过。别说,这话确实在理儿,竟然让人哑口无言。吕建业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比较集中,一时半会儿却很难总结到位,滑稽的是,在他这里,多数情况下,优点也会变成缺点。毕竟两者之间原本就没有明显的界线。例如爱抱怨这个习惯,搁到平常谁也不会在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有另一种意味了。事实上,在他刚进消防那会儿,就赚了个满嘴跑火车的名声。
丁捷[3](2018)在《“官”、“报”之间:清末新政中的《北洋官报》研究》文中提出从古代到近代,从性质上来看,报刊大致可以划分官报和民报。近代是民报的勃兴和古代官报的衰落时期。而以《北洋官报》为代表的新式官报,在清末最后十年却进入大爆发的时期,成为报刊史上独特的一观。以民报作为参考来看待《北洋官报》,看到的是这份官报的落后性,似乎乏善可陈。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如果把官报纳入从古到今官方传播体系的演变过程之中,《北洋官报》的进步性就凸显出来,并且会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去提出问题。《北洋官报》在直隶新政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和清廷、督抚、下级官员、士绅、议会等各种政治势力产生了怎样的互动,建立了怎样的关系?本文的主旨即在探讨新政背景下,《北洋官报》所构建的新型“官”与“报”之间的关系。为了探讨这种新的“官”与“报”关系,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把《北洋官报》的历史划分为兴起、发展、衰落、转变四个阶段,官报和政治关系的分析贯穿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来说,每一个阶段又大致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述:官报和督抚或者议会的关系如何,官报自身的人事变化如何,官报的财政经济状况,官报本身的栏目或本文改革等等。每一章都对爬罗剔抉得来的零散史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把官报的所作所为放置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描绘《北洋官报》具体的媒介实践,为分析官报所构建的新型“官”“报”关系打下基础。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了《北洋官报》并非只是一张官报,它从创办伊始就被纳入新政的有机系统中,其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是新闻的报道者,承担报纸基本的告知功能;还是公文的传递者,成为政府信息传递机关;还增编宣讲用的白话报,担当社会教育的角色;它还通过赢利来援助学堂,充当慈善者的角色;并在救灾等公共事务中募集捐款,成为社会公益的鼓动者。《北洋官报》承担多种角色,说明了它和当时的经济政治改革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新型的官报和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简单概述为:官报依靠政治力量获得初始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和政治上的派销特权,实现自我经济独立和盈余,并反哺当时的改革。但是这种关系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会影响官报和政治的关系,比如谘议局成立后,想斩断官报和政治的密切关系,要求督抚取消官报的政治特权。作为自救,《北洋官报》反而加深了对政治的依附,并于民国成立后不久归并直隶行政公署。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依托最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北洋官报》和《袁世凯全集》等资料,完整地呈现《北洋官报》从创刊到进入民国后转变为公报的历史过程,丰富了对于这份报纸的研究;二是从媒介实践的研究路径出发,把《北洋官报》纳入清末政治改革的宏观视野中,分析其和政治之间的互动,梳理出新的“官”“报”关系模式。
高明山[4](2018)在《喋血九龙杯》文中研究表明一、怪客投亲在由吉林通往黑龙江漠河的漫长道路上,有几十座驿站,其中一座叫宁年站。在这条道路上,人烟稀少,荒凉偏远,只有那些被流放的罪犯、无家可归的逃荒者,才会找个落脚的地方,寻找个活路。说是个活路,只是比死了更好受一些,苟延残喘。命大的,胆肥的,命硬的,活下来;命薄的,胆小的,没有福气的,早把一把骨头扔在道上了。不是饿死,也得叫野狼撕巴了,吃掉了。活下来的,真叫命大。话说这座宁年站,濒临那北方的名河嫩江,傍水之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8)在《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53条)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并政办发[2017]7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太原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53条)》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7年9月5日太原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53条)为全面加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国家和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制定我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综合治理攻坚措施(53条)。
王辉[6](2017)在《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研究(1912-1931)》文中研究说明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定区域内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折射镜。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汉族的民间信仰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政治状况、经济形势、民族特点以及宗教状况。本文以民国东北地区汉族民间信仰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国民政府对东北地区汉族民间信仰的管控,以及汉族民间信仰如何调整自身以应对国体的变更和西方文化的冲击。通过对民间信仰的界定,本文认为民国时期汉族的民间信仰既有盲目迷信的内容,又有传统俗信的成份,它不同于有组织,有戒律的制度型宗教,它像分子一样弥散在汉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岁时节庆到婚丧嫁娶,从生产经营到消费娱乐,汉族民众都以各种形式的祈福禳灾活动,对生活施加影响,以求达到趋吉避祸的美好愿望。在这些民间信仰活动中,有些是对传统习俗信仰的继承,而有些则因其盲目的迷信对汉族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伴随着民国时期共和国体的建立,科学和民主称为社会文化宣传的主流呼声。而民间信仰因其在形式上与迷信界限的模糊而被冠以“愚昧”和“迷信”称号,成为新文化精英批判和政府管理的重要对像。国民政府利用东北地方政府的力量运用了法律、教育、改良、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东北汉族民间信仰实施管控。在管控的过程中,东北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对汉族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了禁止、取缔、利用或支持的多种方式,加之地方官员在政令执行中的消极和混乱,造成了国民政府对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管控成效甚微的局面。东北汉族民间信仰是东北地区汉族移民与原始土着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既源于关内的民间信仰又吸收了满族和萨满教的文化内容,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民国时期的东北社会中,民间信仰在加强社会教化、稳定社会心理、促进社区整合、繁荣社会经济、丰富社会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承认,倘若民间信仰发展到盲目崇拜或狂热迷信的程度时便会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进而对民众的生命财产、对社区的治安环境甚至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威胁。以史为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民间信仰在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地消除和避免其消极成份的危险,正确的引导,积极的保护,让民族文化的生命之花常开不败才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崔静[7](2017)在《“运动式执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想要真正落实依法治国的治国主张,首要的要求就是做到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的依法办事、且有法可依,而其中,行政执法的环节可以说是起着杠杆性的关键作用。但是在我国有一种特殊的行政执法方式,叫做运动式执法,在实践中常常被称为“专项治理”、“突击执法”、“集中整治”等。这种具有明显的“运动”特征的行政执法模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但是在学术上,多年来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种种弊端一直饱受学者们的诟病。经年以来,在经历了学者们长期的一边倒式的批判之后,研究运动式执法的学者们终于开始考虑这种特殊的行政执法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对运动式执法的批判开始有所反思,反思单纯的批判是否理性以及反思运动式执法自身在批判之下依旧盛行的存在理由。虽然有所反思,但是这种反思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去研究和探讨,乃至对运动式执法的未来如何改进的研究,都还处于有待开发的理论和学术状态。本文基于这个基础,试图对我国的运动式执法现状本身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对运动式执法日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一共用了四个部分,从对运动式执法现象、特征的分析入手,深入全面的分析了运动式行政执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表现形式,例如清朝乾隆年间清剿“叫魂”妖术的行动;以及分析了当今社会上常用的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种种表现以及运动式行政执法的执法效果。进而在第一部分中分析了运动式行政执法固有的鲜明特征,包括阶段性、突击性、社会性、周期性,这些特征具有明显的运动执法色彩,不仅充分展现出运动式行政执法的短小精悍的执法效果,而且也在侧面说明了运动式执法之所以能够被执法机关一直选择的深层原因。本文接着在第二部分对运动式行政执法的利弊得失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一部分也是本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首先,由于长久以来学术界对运动式行政执法的评价多为批判以及否定,所以本文专门简单罗列并着重分析了学界长期对运动式行政执法的批评意见以及这些批评的局限性和偏颇之处。进而笔者沿着对固有的批评意见的批判性的视角,对运动式执法的利弊得失进行了理性客观的分析,既肯定运动式行政执法之“得”,也清醒指出运动式行政执法之“失”。其中,运动式执法的“得”也就是优点益处包括:1、运动式行政执法得执法效率高。这种效率的产生是由于运动式行政执法集结行政资源的能力,它仔短期内集结庞大的行政资源,针对某一地区的某一行业领域制定详细的执法措施进行,因此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2、运动式行政执法具有很强的威慑效果。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来说,他们愿意违法从事牟利的行为,大多对收益和风险的估量是取利而舍义的,运动式行行政执法不论是从宣传上还是从执法的打击力度、速度上来说,都是很严肃且后果很严重的,比日常执法对违法者的震慑强度更大。3、在普法宣传效用上,运动式行政执法可以说对于违法犯罪分子之外的普通民众也上了一堂普法宣传教育课,而且正反的案例都活生生的摆在人们眼前,所以对提高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避免更多的人因为无知而坠入违法的深渊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运动式行政执法自身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也就是其“失”,包括:1、运动式行政执法无法可依有损法治权威。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动式行政执法这种执法并非明文规定的一种法定执法方式,其发动、流程到最后的收尾全程都是由相关执法决策者或者决策机关自行针对具体案情和地区情况自己拟定的,可以说包含着很多的人治色彩。这样的执法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会造成“无法可依”的执法现象,这对法治国家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2、运动式行政执法的反复性削弱了政府信用。一个政府的执法行动如果不仅不能根治社会问题,还要反反复复的进行同样的整治行动,人民对于政府执法的信心会逐渐降低,会认为政府对于治理相关领域的特定问题是无能的,进而对政府的整体信用产生负面影响。3、增加了执法成本。依照法律经济学“所有的制度和规则(包括法律)在履行中都会给当事人或行为者带来收益或成本”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实际来看,运动式执法的成本是相当高的。4、助长了违法者投机心理如前所述,运动式执法是短暂的、临时性的,并不是常规的长期执法行为,因此相关领域的违法者大可以在运动式执法期间“关门大吉”避开风头,在这一场运动式执法结束之后再卷土重来。在某种程度上说,运动式执法其实滋养并刺激了其打击对象的违法行为现象。接着在第三部分,本文依据前文的分析,论述了对运动式行政执法的成因的分析。其成因包括文化上的、人性方面的、效果上的等等原因,其中文化上的原因包括人治大于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法律工具主义传统;人性上的原因包括运动式执法可弥补执法人员的懈怠性、可应对社会突发问题需要等;效果上的原因包括强大的社会动员效果、利于普法宣传教育;现实原因包括执法资源方面的总量和分布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分别从法治的角度对本文的两大中心问题展开探讨,即从法治角度对运动式执法现象所引发的那些批评观点进行反思,以及运动式执法这种执法现象背后隐藏的政策选择问题进行反思。基于上文中对现象本身、成因、利弊得失、以及运动式执法背后的政策选择思路进行的梳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即如何在现实的情况下即不能彻底废除运动式执法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需要频繁运用这一执法形式的前提下,为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更符合法治精神而进行修正、改革,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弥补其缺陷和带来的“副作用”。
张帆[8](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指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高众[9](2014)在《白衣江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心内科主任白世怀从院机关开会回到科里,一屁股坐进医生办公室就再没起来。他没有往常的精神,更无暇关注北方最美好的四月天。楼外正是万物生长、温暖宜人的春光,一株法国梧桐刚稍微展开嫩绿色的叶子,在位于五楼的医生办公室的窗外随风招摇,欢快而不轻浮,清新而不妖娆。心内科的医生办公室有两处:一处在心电监护病房,那个办公室只是供心电监护病房的医生护士用;普通病房这边的办公室才是主要的办公和活动场所。
王柏林[10](2014)在《1910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生活研究》文中指出1910年10月-1911年4月,在中国东三省爆发了一场被称为20世纪中国境内最为严重的一次鼠疫。这场鼠疫迅速蔓延至整个东三省,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不仅夺走了6万余人的生命,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东三省的社会生活。在政治上表现为:鼠疫迫使公署衙门暂停办公,并在防疫期间格外慎重狱政管理。因民众无知或防疫人员滥用职权,导致官民防疫风波频频发生。自鼠疫爆发以来谣言四起,致使民众惶恐不安、社会极不稳定,对防疫极为不利,对此东三省采取有效措施严禁造谣生事。在鼠疫流行期间,东三省政府对社会底层民众进行社会救济,这一救济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层民众在鼠疫灾难中的真实生存状况。在外交上表现为:鼠疫的爆发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俄日两国,他们在防疫过程中的自私行为导致排华、辱华事件屡屡发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给当时的东三省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俄日打着防疫的幌子,企图夺取东三省防疫主权,对此清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完整,为东三省民众的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经济上表现为:鼠疫使东三省交通运输业受到冲击而损失惨重,其他行业也受到牵连。商业遭受巨大冲击,其中以豆业、粮业、肉业、杂货业、银行业最为明显。社会服务业如客栈、伙房、吃食店、小饭铺、洗澡堂、理发店、人力车行业受到鼠疫的冲击而难以生存。社会娱乐业如戏园、茶园、妓馆深受鼠疫影响而有不能支持之势。在文化教育上表现为:鼠疫使各地学校一再暂缓开学,部分报刊也受此影响被迫停刊。在风俗习惯上表现为:鼠疫严重冲击了当地传统的民风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并促使了东三省社会陋习的改良。1910年鼠疫对东三省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场鼠疫促进了东三省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推动了东三省科学医疗防疫体系的建设,引起了东三省地方政府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并反映了东三省社会存在的问题。
二、省城严查烟花爆竹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城严查烟花爆竹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仰天 长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都红嘴相思 |
红蘑菇 |
故园之恋 |
仰天秘境 |
附件 |
(2)一号战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3 |
4 |
5 |
第二章 |
6 |
7 |
8 |
9 |
10 |
第三章 |
11 |
12 |
13 |
14 |
15 |
第四章 |
16 |
17 |
18 |
19 |
20 |
第五章 |
21 |
22 |
23 |
24 |
25 |
第六章 |
26 |
27 |
28 |
29 |
30 |
第七章 |
31 |
32 |
33 |
34 |
35 |
第八章 |
36 |
37 |
38 |
39 |
40 |
第九章 |
41 |
42 |
43 |
44 |
45 |
第十章 |
46 |
47 |
48 |
49 |
第十一章 |
50 |
51 |
52 |
53 |
54 |
第十二章 |
55 |
56 |
57 |
58 |
59 |
第十三章 |
60 |
61 |
62 |
63 |
64 |
第十四章 |
65 |
66 |
67 |
68 |
(3)“官”、“报”之间:清末新政中的《北洋官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晚清报刊史研究 |
1.2.2 晚清媒体与政治研究 |
1.2.3 晚清舆论研究 |
1.2.4 清末官报研究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2 新式官报的溯源与早期实践 |
2.1 “官—民”人际传播体系溯源及其危机 |
2.2 邸报传播体系的构建及其不足 |
2.3 从补充到赘疣——官方传播体系在晚清的不适应 |
2.3.1 对新报的补充 |
2.3.2 从补充到“疣赘” |
2.3.3 晚清士人官方传播的改进建议 |
2.4 清廷的调适——清末中央和地方创立官报的尝试 |
2.4.1 《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最早的新式官报 |
2.4.2 《时务报》改官报的尝试及其失败 |
2.5 本章小结 |
3 清末新政改革与《北洋官报》的创办 |
3.1 庚子事变后官报思想的复活 |
3.1.1 晚清大员办理官报的谏言 |
3.1.2 清廷和民间的反应 |
3.2 《北洋官报》的创办 |
3.2.1 袁世凯创办北洋官报的动机 |
3.2.2 创办初期袁世凯广揽人才 |
3.2.3 创办初期的资金来源 |
3.2.4 印刷业务的兴盛 |
3.2.5 内部组织的建立及其评价 |
3.3 《北洋官报》初期的栏目设置 |
3.3.1 新闻栏目的设置 |
3.3.2 图片栏目的设置 |
3.3.3 评论的兴起 |
3.4 初涉新政:创刊初期的新政报道 |
3.4.1 新政开始:破旧 |
3.4.2 新政构建:立新 |
3.4.3 报道外省新政营造舆论 |
3.4.4 翻译日本文章以资参考 |
3.5 本章小结 |
4 袁世凯督直时期《北洋官报》的发展 |
4.1 《北洋官报》报人群体的变动 |
4.2 新政的报道文体与报道偏向 |
4.2.1 报道文体——文体形式的多样性 |
4.2.2 报道偏向——作为“精神奖励”的官报 |
4.2.3 辟谣——官报对于新政的维护 |
4.3 《北洋官报》附刊的演变与白话文转向 |
4.3.1 附报的出现:学报的兴起和演变 |
4.3.2 语体的变革:从文言到官话 |
4.3.3 官话和白话的并行 |
4.3.4 图片配图与白话文解说 |
4.4 增加论说:袁世凯对《北洋官报》的第一次改革 |
4.4.1 书册式到单张式再到书册式 |
4.4.2 袁世凯的不满和官报的第一次改革 |
4.5 突出公牍:袁世凯对《北洋官报》的第二次改革 |
4.6 推动清廷立宪和地方自治 |
4.6.1 反驳中国不能立宪之说 |
4.6.2 敦促清政府加快立宪进度 |
4.6.3 天津试办自治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
4.7 本章小结 |
5 遭遇危机:直督的变动和《北洋官报》的衰落 |
5.1 直督的变化和《北洋官报》人事的变迁 |
5.2 “官纸归并官报”引发的风波 |
5.3 “取缔北洋官报局”一案引发的纷争 |
5.3.1 顺直谘议局对《北洋官报》的责问 |
5.3.2 清廷政治改革成《北洋官报》的救命稻草 |
5.3.3 两次风波与清末新政的关系分析 |
5.4 作为“文书”的《北洋官报》的改革 |
5.4.1 官报内容的变革 |
5.4.2 官方发行方式的转变 |
5.5 宪政背景下《北洋官报》的报道特点 |
5.5.1 对于天津议事会所议事件的报道 |
5.5.2 《北洋官报》对于谘议局议案的相关报道 |
5.5.3 介入防疫救灾等公共事务 |
5.6 本章小结 |
6 由官报到公报:《北洋官报》的转变 |
6.1 动荡局势下《北洋官报》的舆论处置 |
6.2 从晚清到民国的顺利转变与舆论特点 |
6.2.1 由官报到公报的顺利过渡 |
6.2.2 《北洋公报》的内容安排和评论分析 |
6.3 《直隶公报》:独立性的完全丧失 |
6.3.1 印刷和编辑业务的分开 |
6.3.2 北洋印刷局的继续经营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官”“报”关系的独特形态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表格索引 |
附录二 :图片索引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研究(1912-193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
1.3.1 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结构 |
1.5 资料的来源与运用 |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6.1 概念的界定 |
1.6.2 时间的界定 |
1.6.3 空间的界定 |
1.7 本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的背景 |
2.1 民国时期东北自然状况的考察 |
2.2 民国时期东北社会状况的考察 |
2.3 民国时期东北宗教状况的考察 |
小结 |
第3章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的民间信仰的对象 |
3.1 与自然界有关的信仰 |
3.1.1 天地及天体的信仰 |
3.1.2 自然物及天象信仰 |
3.2 与生物有关的信仰 |
3.2.1 动物类信仰 |
3.2.2 植物类信仰 |
3.3 神明信仰 |
3.3.1 神明信仰的种类 |
3.3.2 动物仙信仰体系 |
3.4 灵魂信仰 |
3.4.1 祖先信仰 |
3.4.2 鬼魂信仰 |
3.5 对人的信仰 |
3.5.1 对已逝之人的信仰 |
3.5.2 对活人的信仰 |
小结 |
第4章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 |
4.1 民间巫术 |
4.1.1 巫术的分类 |
4.1.2 民国时期巫术在民众生活中的应用 |
4.1.3 巫觋跳神 |
4.2 占卜与算卦 |
4.2.1 占卜 |
4.2.2 算卦 |
4.3 堪舆 |
4.4 婚丧礼仪中的民间信仰 |
4.4.1 传统婚庆仪式中的民间信仰 |
4.4.2 丧葬中的民间信仰 |
4.5 岁时民俗中的民间信仰 |
4.6 娱乐中的民间信仰 |
小结 |
第5章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的现状 |
5.1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中的多元化角色 |
5.1.1 底层民众 |
5.1.2 乡绅 |
5.1.3 新文化精英 |
5.1.4 政府官员 |
5.2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中民众与神明沟通的形式 |
5.2.1 祈神许愿 |
5.2.2 酬神还愿 |
5.2.3 神不应愿 |
5.3 民国时期东北民间信仰中的大众心理与官民博弈——以求仙讨药活动为例 |
5.3.1 民国东北地区的求仙讨药活动 |
5.3.2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求仙讨药盛行的原因分析 |
5.3.3 民间信仰中的大众心理特征 |
5.3.4 东北地方政府与求仙讨药者的官民博弈 |
小结 |
第6章 国民政府对民间信仰的控制与管理 |
6.1 东北地区政府对民间信仰的认知 |
6.2 东北地方政府对东北民间信仰的管控 |
6.2.1 以历法改革为目的的管控 |
6.2.2 以市政建设为目的的管控 |
6.2.3 以宗教管理为目的的管控 |
6.2.4 以维护社会治安安全为目的的管控 |
6.2.5 因应对社会危机,扩大政府文化宣传为目的的管控 |
6.2.6 以对民间信仰相关行业管理为目的的管控 |
6.3 国民政府对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管控的结果 |
6.3.1 节庆习俗的二元化 |
6.3.2 东北地区“淫祠邪祀”仍普遍存在 |
6.3.3 对东北民间信仰从业人员的管理各地成效不一 |
6.3.4 信仰仪式崇俭避繁 |
6.4 对东北地方政府管控的分析 |
6.4.1 法制建设方面 |
6.4.2 文化教育方面 |
6.4.3 官祀与民祀的关系方面 |
小结 |
第7章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的评价 |
7.1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的特点分析 |
7.1.1 移民性 |
7.1.2 融合性 |
7.1.3 功利性 |
7.2 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
7.2.1 民间信仰与社会教化 |
7.2.2 民间信仰与社会心理 |
7.2.3 民间信仰与社区整合 |
7.2.4 民间信仰与社会经济 |
7.2.5 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 |
7.3 民间信仰的消极影响 |
7.3.1 延误医治,伤害民命 |
7.3.2 滋生事端,引发不安 |
7.3.3 异端邪说,谣言惑众 |
7.3.4 劳民伤财,增加负担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运动式执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前世今生——运动式执法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古今的运动式执法表现 |
一、运动式执法在历史上的典型范例 |
二、运动式执法在当下社会中的表现 |
第二节 运动式执法的主要特征 |
一、阶段性 |
二、突击性 |
三、社会性 |
四、周期性 |
第二章 利弊得失——运动式执法的“两面性” |
第一节 对运动式执法的各类评判意见 |
一、主要的评判意见 |
二、已有研究观点的局限 |
第二节 运动式执法之利 |
一、“得”于其执法效率之高 |
二、“得”于其威慑效果之强 |
三、“得”于其普法宣传效用 |
第三节 运动式执法之弊 |
一、“失”于其无法可依有损法治权威 |
二、“失”于其反复进行削弱政府信用 |
三、“失”于其行使过程增加执法成本 |
四、“失”于其助长了违法者投机心理 |
第三章 因果循环——运动式执法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因素 |
一、人治大于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 |
二、长期以来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
第二节 人性因素 |
一、运动式执法可弥补执法人员的懈怠性 |
二、运动式执法可应对社会突发问题需要 |
第三节 效果因素 |
一、运动式执法社会动员效果强大 |
二、运动式执法利于普法宣传教育 |
第四节 现实因素 |
一、执法资源总量不充足 |
二、执法资源分布不均衡 |
第四章 革故鼎新——运动式执法的法治现状 |
第一节 运动式执法与常态执法的辩证关系 |
一、运动执法与常态执法之冲突与互补 |
二、应以常态执法为主运动式执法为辅 |
第二节 将运动式执法纳入法制轨道 |
一、将运动式执法法制化 |
二、将运动式执法纳入法制监督 |
第三节 促进运动式执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一、树立社会对运动式执法的理性认识 |
二、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和运动式执法的良性互动 |
三、促使运动式执法在正当法律程序内运行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前言 |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
03 王韬《瓮牖馀谈》 |
04 王韬《遁窟谰言》 |
05 王韬《淞滨琐话》 |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
10 沈起凤《谐铎》 |
11 沈瓒《近事丛残》 |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
14 宋咸熙《耐冷谈》 |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
16 俞蛟《梦厂杂着》 |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
18 俞樾《隐书》 |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
21 孙橒《馀墨偶谈》 |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
24 徐昆《柳崖外编》 |
25 徐崑《遁斋偶笔》 |
26 徐震《女才子集》 |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
35 张贵胜《遣愁集》 |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
39 雷琳《渔矶漫钞》 |
40 杨望秦《巽绎编》 |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
42 叶承宗《耳谈》 |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
46 刘世馨《粤屑》 |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
50 缪艮《涂说》 |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
52 双保《铁若笔谈》 |
馀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白衣江湖(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三十六 |
三十七 |
三十八 |
三十九 |
四十 |
四十一 |
四十二 |
四十三 |
四十四 |
(10)1910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与学术价值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 |
注释: |
第一章 1910 年鼠疫在东三省的爆发与蔓延 |
一、 鼠疫的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
(一) 鼠疫的名称 |
(二) 鼠疫的历史渊源 |
二、 1910 年鼠疫的成因和疫源地 |
(一) 鼠疫的成因 |
(二) 鼠疫的疫源地 |
三、 1910 年鼠疫在东三省的迅速蔓延 |
(一) 鼠疫在东三省迅速传播的原因 |
(二) 鼠疫在东三省的迅速蔓延 |
注释: |
第二章 鼠疫之下的东三省社会生活 |
一、 1910 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政治 |
(一) 公署衙门暂停办公及慎重狱政管理 |
(二) 官民防疫风波 |
(三) 谣言与禁谣 |
(四) 政府对底层民众进行社会救济 |
二、 1910 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外交 |
(一) 外国排华、辱华事件的屡屡发生 |
(二) 东三省防疫主权之争 |
三、 1910 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经济 |
(一) 交通运输业暂停 |
(二) 其他行业冷清 |
四、 1910 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文化教育 |
(一) 各地学校暂缓开学 |
(二) 部分报刊被迫停刊 |
五、 1910 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风俗习惯 |
(一) 传统民风习俗颇受打击 |
(二) 传统丧葬习俗遭受冲击 |
(三) 传统节日习俗受到影响 |
(四) 社会陋习的改良 |
注释: |
第三章 1910 年鼠疫对东三省社会之深远影响 |
一、 促进东三省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 |
(一) 大力宣传和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
(二) 严格制定和实行公共卫生防疫措施 |
二、 推动东三省科学医疗防疫体系的建设 |
三、 引起东三省地方政府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 |
四、 反映东三省社会存在的问题 |
(一) 财政困难,应付不及 |
(二) 官员渎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三) 发展落后,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省城严查烟花爆竹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仰天 长篇小说[J]. 舒寒冰. 红豆, 2021(05)
- [2]一号战车[J]. 初曰春. 芳草, 2020(01)
- [3]“官”、“报”之间:清末新政中的《北洋官报》研究[D]. 丁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4]喋血九龙杯[J]. 高明山. 章回小说, 2018(20)
- [5]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太原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措施(53条)的通知[J]. 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太原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4)
- [6]民国时期东北汉族民间信仰研究(1912-1931)[D]. 王辉. 吉林大学, 2017(09)
- [7]“运动式执法”问题研究[D]. 崔静.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8]《<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白衣江湖[J]. 高众. 当代, 2014(06)
- [10]1910年鼠疫与东三省社会生活研究[D]. 王柏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