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廖成琼[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内涵、意义、目的和人与社会关系等人生价值观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其人生价值观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课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人生价值理想现实化、人生价值目标物质化、人生价值关系个人化、人生价值实现佛系化等不良倾向。造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条件欠缺,高校的培育效果不佳,以及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此,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在内容上,要着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价值理想培育,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人生价值目标培育,“美好生活需要”的人生自我价值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生社会价值培育,以及奋斗、创新和合作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人生价值实现培育;在原则上,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原则,培育内容、培育资源的融合性和针对性原则,以及“三全育人”的整体效果最优原则;在路径上,要强化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重视社会实践的内化作用,融入“心忧天下”的古代故事和近现代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效果,优化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环境,等等。论文在逻辑结构上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是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进行国内外的文献综述梳理,对本文研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出清楚的说明。第二部分梳理总结了人生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及其培育的理论基础。阐释了价值、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的基础概念,辨析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异同,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以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其培育与新时代的要求尚存较大差距。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四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基础上,从自身、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剖析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原则和策略。构筑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体系,并立足于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靳珠珠[2](2020)在《习近平青年观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关心青年的成长发展状况,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发表关于青年的讲话,形成了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习近平青年观。习近平青年观包涵对青年的引导、要求、教育和关心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对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时期,培育正确人生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判断选择能力,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习近平青年观在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能够为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指明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整体上是积极、健康的。然而,由于社会诸多因素、高校和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人生价值目标设定存在功利化现象,人生价值手段存在偏差现象,人生价值评价存在片面现象,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育,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应该将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中,通过用伟大的“中国梦”目标激励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用青年成长成才目标要求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为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提供保障;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为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张景泊[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人生观是人生道路的总钥匙、总开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人生观,特别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生观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在纪念每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座谈会上,总书记都强调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矢志不渝地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就因为他们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了牢固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加强即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培育,其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培养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的人的问题。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也不同程度地侵蚀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以解决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不仅重要而且迫切。论文首先讨论了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等相关概念;厘清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人生观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关系;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关系。在回顾与反思建国以来共产主义人生观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建国以来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个时期存在的对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误读和误解,及其导致的改革开放以来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淡化的后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认知是模糊的,认同是恍惚的,尤其是一些非共产主义人生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人生观在大学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市场。因此,对于即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具有重要而且紧迫的意义。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首先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弄懂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真实含义。人生观不是孤立的,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劳动观、交往观、自我价值观、财富观、敬业观、自然观等方面,所以需要从这些方面讲清楚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真实内涵,以克服过去误读和误解所产生的片面性。新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如前所述,首先,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典文本,把握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真实内涵。其次,必须弄懂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树立人类解放的信念。再次,立足生动现实的社会实践,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当然,作为在读的学生,高校本身应当高度重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培育,不仅需要组织保证,更要系统化地培育体现,以保证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实效性。社会上应该营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舆论环境,弘扬以正确价值观、劳动观、交往观、财富观、职业观和自然观等为荣的社会风气。这不仅使校内校外有统一的影响力,而且对于巩固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赵文慧[4](2019)在《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对其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传播影响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发展迅速,呈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泛娱乐化的趋势,部分电视节目所传递出的错误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消极影响。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来自军政科教文体商艺的各界精英代表,在节目分享、互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思考、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给予大学生人生的指引、心灵的滋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对电视节目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承担道德责任以及媒体教育如何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进行有益探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探析《开讲啦》节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对《开讲啦》节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建构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开讲啦》节目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与好评。结合《开讲啦》节目案例分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开讲啦》节目通过优秀榜样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激发其科学热情,引导其正确认识科学价值;通过多样艺术形式传播文化价值,提升其文化感受力与鉴赏力,引导其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过爱国精神传达、爱国信念坚守,从而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激励大学生践行爱国行为;通过人生意义发问与启迪,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正视人生苦难、实现“有意义的存在”;通过道德模范的引领,引导大学生省察自身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觉悟、升华道德境界;通过生命履历讲述,引领大学生敬畏生命存在、探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基于《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以高校、教师、家长、媒体、社会等主体为建构对象,提出该节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建构策略:在科学价值观方面,应激发大学生求知探索热情,引导其追求“理智的愉悦”;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应为大学生甄选优质多元文化,引领文化尚美境界;在爱国价值观方面,应优化价值教育载体,发挥自我教育效力;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应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生意义,多方筑力达成美好人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应帮助大学生升华道德境界,彰显道德榜样引领作用;在生命价值观方面,应指引大学生创生价值生命,以生成性激励自我超越。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以主流价值观向青年传递“思想好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对青年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论文深入解读《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电视媒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与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良好的多维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赵璐[5](2019)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直播作为新兴网络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一经出现,就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的关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因此,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网络直播、人生价值观的相关概念以及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网络直播是一种包含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综合元素的高互动型视频传播方式。人生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人生内涵、过程、意义的价值判断,是在认识和评价社会、集体、他人的过程中所持的基本观念。网络直播最显着的三个特点是实时性高、互动性强、灵活便捷。根据网络直播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秀场类直播、游戏类直播和生活类直播。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意义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网络直播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网络直播健康发展。其次,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大学生接触网络直播的基本情况,发现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有:一是扩宽大学生价值认知视野;二是增进大学生自我认同意识;三是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评价。消极影响有:一是诱导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功利化;二是促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判断模糊化;三是刺激大学生价值实现手段投机化。再次,对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网络直播的监管力度不到位;二是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完善;三是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最后,提出了运用网络直播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对策。一是优化网络直播环境;二是强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三是推进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邓佳[6](2019)在《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美育虽然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状态,但随着1999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才比较稳定地设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中,而在最近6年,更是进入了发展盛世。特别是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从缺失、提倡、落实,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先从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议。同年,美育被纳入《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有了法律的保障,美育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校中,成了必须要进行落实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虽然美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对大学生美育课程选修情况以及大学生美育观念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美育选修较为随意,美育观念比较狭隘,对美育内容不太熟悉,对传统艺术接受兴趣不强等。因此,根据以上背景与现实问题,需追问的是:目前不再是开不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高校美育课程?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高校美育课程应基于什么理念进行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标是什么?其内容如何构成?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应该开设哪些美育课程(课程门类)?这些美育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结构)?课程的学分如何构成?以及当前是否有开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本项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于身心协调发展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内容、门类、结构——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的思路。首先本文以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近几年有关加强改进美育和高校美育的系列政策为背景,通过对若干高校大学生美育观念和高校美育课程开设及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和零散等问题,并在对中外学者关于美育之于人格整体发展(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功能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大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基础,及其未来身心发展、专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等目标为指向,设计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对这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五圈课程门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专业审美课程、活动审美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改造)、综合美育课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人生美等的跨界整合建构)和潜在美育课程(大学文化、环境、校训、氛围的审美建构与鉴赏)分别进行了论述,对中外大学在这五圈课程中某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美育课程智能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在最后的第七章中,还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综合美育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高校美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具体发展目标中,更细化为“审美感觉系统的开发、审美认知系统开发、审美体验系统发展、审美表现技能运动系统发展、审美创造与全脑、全身心开发”的发展目标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既需要传授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还需要补足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特征与分类)。并且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应有所对应。三、构建了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一圈高校美育综合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为目标,囊括了美育基础知识、美的高深知识、审美生理心理方法性知识,及其各种美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二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发展,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艺术种类及其审美方式方法。第二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联想与理解能力。这一类课程又可以细化为两大类,一是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在于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则要求学生能够体验艺术美,解释艺术,评论艺术,阐释艺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第三类: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第四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循美的规律与技巧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第三圈课程为专业课程审美化:目的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专业审美素质。其中应特别注重艺术教育专业与文化素养结合的培养模式,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升训练,以及其余各专业应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审美欣赏类课程。第四圈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这类活动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个性。第五圈为潜在课程:则是形成审美育人环境,创造身心协调发展的“场域”。总之,五圈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认知、情绪、运动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愉悦、健康、协调发展。而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互联互通的MOOC平台,打造高校美育MOOC群,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加强移动美育课程建设,以APP为终端;以及采取VR技术,加强审美体验。四、本文第七章,对综合性的《高校美育》课程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后得出结论:《高校美育》课程在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能对受教育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显着积极的影响。对其中的维度1人生目的、维度2生活方式、维度3人生手段、维度4人生态度的影响速度不同,影响最快的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取向和行为选择尺度,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演变过程。短期教育(一门《高校美育》课程)可能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易变成分尤其是人生态度产生短期效果,可以推断,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就可能逐渐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而产生长期而系统的效果,这正好证明长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总之,高校美育课程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审美是最为深刻的一种教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刘家汇[7](2019)在《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电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电视综艺节目,这给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电视综艺节目是指以综艺娱乐项目或综艺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主持人对节目的引导以及对流程的适当把控,满足观众多方面需求,为观众提供文化娱乐及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该类节目以其独有的寓教于乐、轻松诙谐的节目风格吸引着当代大学生。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能够拓宽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认知的视野,启发大学生追求合理的人生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确的人生价值手段,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评价准则。然而,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负面冲击,电视媒体自律意识不够,高校教育的水准不高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一些不够积极健康的综艺节目肆意发展,滋生出一些消极观点,导致大学生出现价值认知歪曲现象,价值目标功利现象,所采取的人生价值手段出现偏差现象,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片面现象,阻碍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为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优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第二,规范电视综艺节目的实际运作,落实电视综艺节目的净化机制,创建电视综艺节目的评价机制;第三,加强电视综艺节目的自律性,对节目内容的制作应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同时,提高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第四,提升高校培育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融入电视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形式上更加注重隐性教育,教育渠道上创建高校与电视台的共建平台;第五,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质,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刘晓畅[8](2018)在《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发挥着支持、调节和导向功能,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日本动漫因其较深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而受到许多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客观性和双重性。如何正确应对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日本动漫的基本概念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对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着重探析了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日本动漫消极影响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本文先对人生价值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日本动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日本动漫的特点,对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概况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文章综述了本次调查概况,对大学生对日本动漫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总体分析。以对人生价值的认知为基础,从人生价值观目标、人生价值追求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具体来说,日本动漫为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构建注入了自主的意识,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手段的选择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设定增添了奋进的精神。同时,日本动漫也助长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认知的虚无性和悲观化,加重了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构建的自我性和短期化,加剧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践行的依赖性和投机化,滋长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设定的物质性和功利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消极影响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者的忽视态度、国产动漫的影响力不足等客观原因推动了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产生。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理性思维的不足、实践经验的不足和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推动了其消极影响的产生。依据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日本动漫消极影响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策略。一是强化大学生理性思维和自主甄别日本动漫消极因素能力的培育;二是推进以动漫为载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三是强化日本动漫消极影响下的社会价值环境建设;四是推动以动漫为载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实践;五是提升国产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完善全方位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网络。
皮丹[9](2016)在《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 ——以生活方式偏好为视角》文中指出人生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密切相关。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面对大学生群体在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新特点,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要任务。本文首先探讨了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涵义、特征、功能及人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理论方面的内容。其次结合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这三所高校的实地问卷调查结果,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人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示性的建议。本次研究所用问卷从人生目标与意义、个人生活及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与认同三个主要方面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关于人生目标与意义的内容包括了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人生规划等几个方面,个人生活及方式的内容包含了消费方式与观念、家庭生活与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问卷中也涉及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调查,主要从对其认同及理解程度进行了解。研究发现1984年台湾与2004年大陆、2010年大陆与2015年大陆这两组组内数据呈现的关于大学生生活方式偏好的调查结果十分相似,分析其相对应的社会环境状况后证实了社会环境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的支撑的结论。本次问卷调查力图从多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对人生“迷茫”,人生目标不坚定;2、遇事以“自我”为中心,有略微自私倾向;3、对人生幸福指数要求高、追求理想的生活;4、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践行度不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则存在着教育途径较为单一、教育内容相对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等问题。生活方式作为人生价值观在人们具体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从人们对生活方式偏好的不同能够侧面反映出人生价值观的倾向。因此,可以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结合调查结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提出具有启示性的建议。首先,从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偏好入手,将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生价值观教育课堂中;其次,营造适宜的校园环境来培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环境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言,校园环境的存在意义相当于土壤对种子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宜的环境可以塑造出理想的人才,要想塑造理想的人才、达到教育目标,就应该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相关的工作,引导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继任者。
胡咚,万美容[10](2015)在《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创新三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因价值迷失而导致的成长焦虑、发展迷茫等精神生活中的问题,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状况,创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要澄清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探索促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自主建构的有效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和简要评价 |
1.2.1 研究现状和动态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简要评价 |
1.3 基本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1.3.1 基本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2 人生价值观的概念梳理和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2.1 人生价值观的概念梳理 |
2.1.1 价值与人生价值 |
2.1.2 人生观与价值观辨析 |
2.1.3 人生价值观的内涵和类型 |
2.2 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2.2.1 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 |
2.2.2 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生价值的最终目标 |
2.2.3 以个人对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以集体主义作为根本取向 |
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
3.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背景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新目标 |
3.1.2 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 |
3.1.3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及其培育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尚存较大差距 |
3.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
3.2.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
3.2.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
3.2.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4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
4.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卷调查说明 |
4.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表现 |
4.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人生价值理想现实化倾向 |
4.3.2 人生价值目标物质化倾向 |
4.3.3 人生价值关系个人化倾向 |
4.3.4 人生价值实现“佛系”化倾向 |
4.4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4.1 大学生自身树立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主观条件欠缺 |
4.4.2 高校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不佳 |
4.4.3 社会和家庭环境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5.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原则和策略 |
5.1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容 |
5.1.1 人生价值理想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5.1.2 人生价值目标培育: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
5.1.3 人生自我价值培育:着力“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需要的满足 |
5.1.4 人生社会价值培育: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
5.1.5 人生价值实现培育之一:增强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
5.1.6 人生价值实现培育之二: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
5.2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
5.2.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指导原则 |
5.2.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原则 |
5.2.3 坚持培育内容、培育资源的融合性和针对性原则 |
5.2.4 坚持理论和方法在培育对象和培育内容上的适切性原则 |
5.2.5 坚持“三全育人”的整体效果最优原则 |
5.3 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
5.3.1 强化新时代人生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重视社会实践的内化作用 |
5.3.2 融入“心忧天下”的古代故事和近现代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 |
5.3.3 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效果 |
5.3.4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习近平青年观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尝试 |
2 习近平青年观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概述 |
2.1 习近平青年观的内容 |
2.1.1 引导青年:做有理想有奉献的奋斗者 |
2.1.2 要求青年:锤炼品德、练就本领、脚踏实地 |
2.1.3 教育青年: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
2.1.4 关心青年:为青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
2.2 人生价值观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
2.2.1 人生价值观的含义 |
2.2.2 人生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
2.3 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判断选择能力 |
2.3.2 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2.3.3 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
2.3.4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
3 习近平青年观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
3.1 习近平青年观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指明方向 |
3.1.1 树立“中国梦”远大理想是正确的人生方向 |
3.1.2 艰苦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
3.1.3 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
3.2 习近平青年观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指明实现路径 |
3.2.1 锤炼品德修养,是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基础 |
3.2.2 练就过硬本领,是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条件 |
3.2.3 投身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途径 |
3.3 习近平青年观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教育资源 |
3.3.1 马克思主义是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
3.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价值引导的核心 |
3.3.3 优秀传统文化是传递人生智慧的重要资源 |
3.4 习近平青年观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优化环境 |
3.4.1 高校和家庭是培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 |
3.4.2 党和政府是维护大学生权益的重要力量 |
3.4.3 共青团组织是服务大学生的青年组织 |
4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
4.1.1 人生价值目标总体积极向上,但部分目标设定存在功利化现象 |
4.1.2 人生价值手段积极多样,但部分实现手段存在偏差现象 |
4.1.3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较合理,但价值评价存在片面现象 |
4.2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
4.2.2 互联网的负面作用 |
4.2.3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 |
4.2.4 高校和家庭教育的乏力 |
4.2.5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5 以习近平青年观引导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
5.1 用伟大的“中国梦”目标激励大学生,引领人生价值观培育 |
5.1.1 激励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 |
5.1.2 激励大学生将艰苦奋斗作为人生价值手段 |
5.1.3 激励大学生将奉献作为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
5.2 大学生自觉遵循成才要求,实现人生价值观培育 |
5.2.1 大学生要锤炼高尚的品德 |
5.2.2 大学生要练就过硬的本领 |
5.2.3 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培育人生价值观 |
5.3 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推动人生价值观培育 |
5.3.1 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 |
5.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 |
5.3.3 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大学生 |
5.4 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助力人生价值观培育 |
5.4.1 高校和家庭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
5.4.2 各级党和政府要给大学生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
5.4.3 共青团要努力做好服务大学生的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定量分析法 |
(四)定性分析法 |
(五)史学分析法 |
五、论文思路、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论文思路 |
(二)重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意义 |
一、人生观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人生观含义 |
(二)人生观的基本特性 |
(三)人生观分类 |
(四)人生观功能 |
(五)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 |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概说 |
(二)社会主义人生观与共产主义人生观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 |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
(三)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
四、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意义 |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
(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新时代社会风气改善的需要 |
(四)高等院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后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回顾与反思 |
一、改革开放前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活动的开展及成就 |
(一)改革开放前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活动的开展 |
(二)改革开放前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成就 |
二、改革开放前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对共产主义的误读误解 |
(二)对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误读误解 |
三、改革开放后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淡化与影响 |
(一)改革开放后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举措 |
(二)总体上改革开放后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谨慎与淡化 |
(三)淡化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后果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认知现状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预调研分析 |
(一)预调研基本信息统计 |
(二)项目分析(临界比值法) |
(三)信度检验 |
(四)效度检验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状况的正式调研分析 |
(一)基本信息统计 |
(二)信度检验 |
(三)效度检验 |
(四)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现状统计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认知和培育的问题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认知缺失的原因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在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内容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性质和价值取向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性质 |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终极价值取向 |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历史和现实的可行性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实践史 |
(二)基于当代发展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现实性 |
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基本品质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验证于丰富的品质要求 |
(二)共产主义劳动观:劳动是人之本质的确证 |
(三)共产主义交往观:精神丰富性源泉 |
(四)共产主义自我价值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 |
(五)共产主义财富观:扬弃财富的利己主义性质 |
(六)共产主义职业观:爱岗敬业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
(七)共产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的路径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 |
(一)把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位置 |
(二)教育者首先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
二、高度重视共产主义理论和文本的意义 |
(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
(二)立足文本把握共产主义人生观要义 |
三、立足实践培育共产主义人生观 |
(一)实践与人生观的生成 |
(二)实践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培育 |
(三)立足时代伟大实践培育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 |
(四)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践 |
四、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目标 |
(一)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准确认知 |
(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浓郁情感 |
(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坚定意志 |
(四)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切实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电视媒介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力 |
2.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发展之泛娱乐化倾向急需改善 |
3.电视节目视阈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研究现状 |
2.已有研究的评析 |
(四)核心概念厘定 |
1.电视公开课 |
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意蕴 |
(一)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简介 |
(二)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发展概况 |
(三)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嘉宾分析 |
(四)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特点 |
1.受众定位实现“针对性”与“普适性”的统一 |
2.节目形式达成“获得感”与“参与度”的融合 |
3.节目内容追求“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共筑 |
二、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设计 |
(一)调查的对象 |
(二)调查的实施 |
1.调查内容 |
2.问卷信度 |
3.问卷效度 |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5.统计方法 |
三、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考察 |
(一)总体情况分析 |
(二)人口学变量在调查结果上的差异分析 |
1.性别差异分析 |
2.城乡差异分析 |
3.年级差异分析 |
四、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一)科学价值观方面 |
1.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求真乐学的科学热情 |
2.科学技术的展现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 |
3.科学精神的传递有助于发挥科学家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 |
(二)文化价值观方面 |
1.文化力量的传递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作用与价值 |
2.文化艺术形式的表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感受与鉴赏力 |
3.文化自信的培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
(三)爱国价值观方面 |
1.爱国精神的传达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
2.爱国信念的坚守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爱国理想 |
3.爱国榜样的示范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爱国行为 |
(四)人生价值观方面 |
1.人生故事的分享引导大学生正视人生苦难与挫折 |
2.人生态度的激励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 |
3.人生意义的交流启迪大学生对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
(五)道德价值观方面 |
1.道德观念的传递帮助大学生省察自身道德认识 |
2.道德模范的引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
3.道德境界的升华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道德理想 |
(六)生命价值观方面 |
1.珍视生命的态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存在 |
2.生命履历的讲述有助于启发大学生探询生命意义 |
3.生命限度的超越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 |
五、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建构 |
(一)科学价值观:发挥榜样引领,启智追求“理智的愉悦” |
(二)文化价值观:甄选优质文化,引领多元文化尚美境界 |
(三)爱国价值观:优化教育载体,发挥自我价值教育效力 |
(四)人生价值观:关注人生意义,多方筑力达成美好人生 |
(五)道德价值观:升华道德境界,彰显道德榜样引领作用 |
(六)生命价值观:创生价值生命,以生成性激励自我超越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 B:《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情况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一)网络直播概述 |
1.网络直播的概念 |
2.网络直播的特点 |
3.网络直播的分类 |
(二)人生价值观概述 |
1.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
2.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三)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关系 |
1.网络直播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源 |
2.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网络直播健康发展 |
三、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1.问卷设计情况 |
2.问卷发放情况 |
3.调查样本情况 |
(二)大学生接触网络直播的基本情况 |
1.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的状况 |
2.大学生每天观看网络直播的时间 |
3.大学生了解网络直播的渠道 |
4.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目的 |
(三)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1.扩宽大学生价值认知视野 |
2.增进大学生自我认同意识 |
3.帮助大学生进行价值评价 |
(四)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1.诱导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功利化 |
2.促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判断模糊化 |
3.刺激大学生价值实现手段投机化 |
四、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一)网络直播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
1.网络直播自身特性难以管控 |
2.网络直播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
(二)高校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完善 |
1.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依托不强 |
2.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够 |
3.人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性较少 |
(三)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 |
1.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矛盾 |
2.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较为欠缺 |
3.大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略有不足 |
五、运用网络直播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
(一)优化网络直播环境 |
1.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监管 |
2.落实直播行业自律公约 |
(二)强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
1.重视网络直播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2.利用网络直播拓展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
3.借助网络直播改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方法 |
(三)推进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
1.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
2.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
3.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6)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背景与问题 |
(一)政策背景 |
(二)实践背景: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研 |
(三)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一)美与美育 |
(二)高校美育课程 |
(三)身心协调发展 |
三、文献综述 |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层次研究 |
(二)高校美育课程门类与内容研究 |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
(四)中西高校美育课程比较研究 |
(五)身体美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
(六)审美心理与效应研究——认知、体验、价值观、意象 |
(七)审美生理与效应研究——感知系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运动系统 |
(八)美育心理、生理研究 |
(九)借鉴与不足 |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一)目的 |
(二)思路 |
(三)方法 |
五、价值与创新 |
第一章 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
一、美:多样统一与和谐人格 |
(一)美的本质:和谐(多样统一) |
(二)教育的理念:人的本质力量和谐统一 |
(三)美与人格内外和谐 |
二、西方关于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
(一)古希腊:美与健全、和谐人格 |
(二)鲍姆嘉通:美育与感性认识的完善 |
(三)康德:美沟通真与善 |
(四)席勒:美育培养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 |
(五)霍华德·加德纳:重塑真善美 |
(六)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
三、国内美育教育家与健全人格教育理论 |
(一)先秦:乐教诗教与“仁”、“礼” |
(二)蔡元培:美育是“津梁”、“神经系” |
(三)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梁启超、王国维 |
(四)现代美育理论家:陶行知、丰子恺、朱光潜 |
(五)当代美育理论家:蒋孔阳、李泽厚、刘兆吉 |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身心协调发展 |
一、基于生理机制 |
(一)神经系统机制:感觉系统、中枢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 |
(二)其他生理系统 |
二、基于心理机制 |
(一)审美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思维 |
(二)美感体验:情绪、价值判断 |
(三)审美表现技能 |
(四)审美创造 |
三、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
(一)生理系统发展特征 |
(二)心理发展特征 |
四、基于大学生身心未来发展 |
(一)高等教育法规定 |
(二)美育政策规定 |
第三章 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 |
(一)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 |
(二)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大美与大爱 |
(三)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
(四)专业素质: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补充: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 |
(三)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 |
三、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方法参考 |
(一)视点结构教学法 |
(二)多元教学法 |
四、高校美育课程评价参考 |
(一)质化评价方式 |
(二)量化评价方式 |
第四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 |
一、政策推进 |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 |
(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 |
(三)《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 |
二、公共艺术课程 |
(一)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 |
(二)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门类多样 |
(三)艺术技能课程 |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美育 |
第五章 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
一、五圈课程结构 |
二、五圈课程门类 |
(一)综合美育课程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
(二)艺术审美与训练选修课程——促进艺术审美素养发展 |
(三)专业课程审美化——促进专业审美素质发展 |
(四)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课程审美化——促进个性化发展 |
(五)潜在课程审美化——营造身心和谐发展“场域” |
三、互联网+各类美育课程 |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 |
(二)高校美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
(三)移动美育课程:以APP为终端 |
(四)VR:加强审美体验 |
四、学分制是保障 |
第六章 国内外高校美育课程举隅 |
一、美国哈佛大学:《审美阐释理解》与美育课程体系 |
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专业艺术课程体系 |
三、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审美课程 |
四、清华大学:理工专业审美课程 |
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通识课程体系 |
六、北方工业大学:公共美育课程——大学美育 |
七、西南大学:美育传统与开放课程体系 |
八、重庆8所本科美育实验校特色美育课程 |
第七章 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
一、《高校美育》课程——以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为主旨 |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构成与实验设计 |
三、《高校美育》人生价值观效应分析 |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 |
结语:新时代,新使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美育定义一览表 |
附录 2: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维度、项目 |
附录 3: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 |
附录 4: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
后记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电视综艺节目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
2.1 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
2.1.1 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 |
2.1.2 电视综艺节目的类型 |
2.1.3 电视综艺节目的特征 |
2.2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2.2.1 人生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
2.2.2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
2.2.3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
2.3 电视综艺节目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关系 |
2.3.1 电视综艺节目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
2.3.2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为电视综艺节目所反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状况分析 |
3.1 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2 问卷调查分析 |
3.2 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3.2.1 拓宽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认知的视野 |
3.2.2 启发大学生追求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 |
3.2.3 引导大学生使用正确的人生价值手段 |
3.2.4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评价准则 |
3.3 部分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表现 |
3.3.1 人生价值认知的歪曲现象 |
3.3.2 人生价值目标的功利现象 |
3.3.3 人生价值手段的偏差现象 |
3.3.4 人生价值评价的片面现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成因分析 |
4.1 社会诸多因素的负面冲击 |
4.1.1 西方腐朽思想的侵入 |
4.1.2 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 |
4.1.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4.1.4 政府监管不到位 |
4.2 电视媒体自律不够 |
4.2.1 过分强调受众本位的理念 |
4.2.2 部分节目过于追求收视率 |
4.2.3 部分电视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
4.3 高校教育水准不高 |
4.3.1 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 |
4.3.2 教育内容渗透性不到位 |
4.3.3 教育渠道丰富性不明显 |
4.4 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
4.4.1 部分大学生辨别力较差 |
4.4.2 部分大学生自控力较弱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介质培养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
5.1 优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顶层设计 |
5.1.1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1.2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
5.2 规范电视综艺节目的实际运作 |
5.2.1 落实电视综艺节目的净化机制 |
5.2.2 创建电视综艺节目的评价机制 |
5.3 加强电视综艺节目的自律性 |
5.3.1 打造精品栏目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 |
5.3.2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
5.4 提升高校培育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能力 |
5.4.1 教育内容上融入电视媒介素养的教育 |
5.4.2 教育形式上更加注重隐性教育 |
5.4.3 教育渠道上搭建高校与电视台的共建平台 |
5.5 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质 |
5.5.1 培养自身是非辨别能力 |
5.5.2 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 选题依据 |
2.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一) 人生价值观概述 |
1. 人生价值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
2.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
(二) 日本动漫概述 |
1. 日本动漫的内涵 |
2. 日本动漫的特点 |
(三)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概况 |
三、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 |
(一) 调查设计及调查概况 |
1. 问卷设计及发放、回收情况 |
2. 调查样本概况 |
(二) 我国大学生对日本动漫的接触和认知概况 |
1. 大学生接触日本动漫的基本情况 |
2. 大学生对日本动漫渗透人生价值观的认知现状 |
(三) 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
1. 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2. 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四、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 |
(一) 客观原因 |
1. 多元化社会价值环境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性挑战 |
2. 高校和家庭教育对日本动漫人生价值观影响作用的重视度不够 |
3. 国产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不足 |
(二) 主观原因 |
1. 大学生理性思维的不足导致对日本动漫信息甄别能力较弱 |
2. 大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对日本动漫的替代性需求较强 |
3. 大学生对同辈群体的依赖导致对日本动漫的盲从心理较强 |
五、应对日本动漫消极影响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策略 |
(一) 强化大学生理性思维和自主甄别日本动漫消极因素能力的培育 |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日本动漫的自主甄别力 |
2. 以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培育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
(二) 加强以动漫为载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 |
1. 推进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理论研究 |
2. 推进以动漫为载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 |
(三) 强化日本动漫消极影响下的社会价值环境建设 |
1. 健全针对日本动漫消极影响的网络监管体系 |
2. 强化削弱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网络教育体系 |
(四) 推进以动漫为载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实践 |
1. 转变高校和家庭教育者对动漫人生价值观教育功能的认识 |
2. 推进高校和家庭教育者以动漫为载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
(五) 提升国产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1. 提升原创能力以增强国产动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
2. 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以保障国产动漫的原创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日本动漫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 2: 日本动漫对中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现状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9)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 ——以生活方式偏好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研究意义 1.3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5 |
研究方法 2 |
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观 2.1 |
生活方式 2.2 |
人生价值观 2.3 |
从生活方式的视角研究人生价值观的依据 3 |
生活方式偏好视角下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 3.1 |
研究量表的选择 3.2 |
施测对象的确定 3.3 |
问卷的回收与分类 4 |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 |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2 |
大学生生活方式偏好与人生价值观倾向分析 4.3 |
生活方式量表调查数据分析 5 |
大学生生活方式(人生价值观)偏好的历时比较 5.1 |
大学生生活方式(人生价值观)偏好调查的历时数据及结果 |
(41) 5.2 |
大学生生活方式(人生价值观)偏好调查的历时比较与分析 |
(43) 6 |
结果及讨论 6.1 |
调查结果汇总讨论 6.2 |
研究结果对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
(10)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创新三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值得关注? |
二、创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何以必要? |
三、如何创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
四、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 廖成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2]习近平青年观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 靳珠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时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培育研究[D]. 张景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4]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 赵文慧. 河南大学, 2019(01)
- [5]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赵璐. 湖北大学, 2019(05)
- [6]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 邓佳. 西南大学, 2019(01)
- [7]电视综艺节目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刘家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8]日本动漫对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刘晓畅. 湖北大学, 2018(02)
- [9]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研究 ——以生活方式偏好为视角[D]. 皮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10]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创新三问[J]. 胡咚,万美容. 思想理论教育,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