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14000及其带来的“绿色”商机(论文文献综述)
武剑锋[1](2015)在《环境信息披露、融资成本与企业价值增长 ——来自沪市A股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当代尖锐而复杂的矛盾体,对企业战略、政府政策、消费者行为产生巨大的争议和影响。在过去十几年中,我们见证了企业逐渐将环境要素放在了某个重要位置,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企业自身利益有时会与环境保护发生激烈的冲突,很多管理层便将环境管理流于形式,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显着。与企业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府为保障社会整体福利,给企业环境管理制造的门槛不断抬高,2015年开始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章明确规定,重污染企业需及时向社会公开污染物排放情况和环保执行情况,环境违法信息将被实时公布于众,同时将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同时,环保部2014年末发布的《关于改革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工作制度的通知》也指出,未来督促上市公司承担环保责任,主要依靠企业及时准确地公开环境信息、定期发布环境报告书实现。很明显,环境信息披露将成为未来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键。环境会计是联系企业和环境的最佳载体,环境信息披露主要经由环境会计这个关键媒介实现。环境会计现在有两大环节急需突破,其一便是环境信息披露,其二则是企业环境和经济的关系问题。环境信息披露是由于应用领域的紧迫性所致,而了解环保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究竟是协同还是妥协,才能真正给企业以指导,促进真实的、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以此为背景,本文从这两大关键点出发,在组织合法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内、外部治理因素——环境管理——企业价值的逻辑框架。具体来讲,依据文献总结,首先将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集中在外部尺度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并探讨环境透明度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接着,分析以公司治理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水平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政治关联在其中所起的角色作用;然后将视野集中在企业环境行为本身,讨论环境绩效和环境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契机,探究了政治关联抑制环境绩效和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不同机理;最后,以企业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时间为节点,对比认证前后企业价值增长情况。上交所2008年5月单独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且已有学者证实深交所环境尺度的社会责任披露情况明显低于上交所,故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2009-2013年沪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利用STATA12和SPSS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第一,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更多受外部压力的推动,进而降低了股权融资成本,但是,以政府管制、媒体监督和行业内竞争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水平,在促进货币性环境信息与股权融资成本负向关系方面优于非货币性环境信息,这是由非财务性环境信息较高的可操控性和较低的可参考性导致的,这一结论对于指导环保部门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准则、制定标准化的环境报告书模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二,股权性质、董事会规模、两职分离会促进环境绩效水平,未发现高管薪酬和独立董事比例与环境绩效的显着相关性,从侧面说明我国独立董事的尴尬情形以及高管薪酬更多与经济绩效挂钩的现状。而政治关联在环境管理中的角色则是完全的负面资源,它会诱导企业逃避环保投资,影响环境尺度的市场效率;更为严重的是,它会降低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弱化内部治理带给绿色绩效的正面效果。第三,企业通过披露环境信息向外界做出郑重申明,环境绩效好的企业环境信息透明度更高,而政治关联会显着抑制环境透明度,成为企业回避环境管制最合适的切入口,不过政治关联对环境绩效与货币性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的影响远大于非货币性环境信息,证实了企业会尽量利用政治资源回避参考性较高和操控性较低的货币化环境信息,对于容易以“量”取胜的非货币化环境信息,隐瞒的动力较低。第四,通过ISO14001标准会给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增长带来积极正面效应,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即ISO14001标准认证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实施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故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以提高环境绩效水平与财务绩效的增长并不矛盾。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将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视角定位于全方位的外部性压力,探讨外部治理、环境信息到融资成本的影响路径;其二,利用Janis-Fadner(J-F)系数法,从环境法规、环保目标和政府奖惩三个维度构建和计算环境绩效指数,完善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其三,首次将政治关联纳入环境绩效和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视野,探讨其阻碍环境管理的不同机理,并由此发现货币性环境信息和非货币性环境信息的现实差异,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总体来说,有信心的企业积极进行环境管理,带来的环境绩效经由财务绩效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在资本市场场合,还会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发挥作用,进而因投资者的定价影响企业价值。然而,环境问题是复杂而长期的,加之我国的环境会计仍是极年轻的领域,本文仅能通过对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的研究来抛砖引玉。
莎娜[2](2012)在《企业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正引起人们对工业生产行为的关注,我国高能耗、高排放经济增长方式下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正逐步形成企业发展的外部制约,而公众消费理念的转变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厘清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影响机理、决策方式和保障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基于企业战略的视角,通过研究环境战略决策的相关利益主体、内外因素与驱动方式、决策内容、绩效评价方式等内容,试图找出一条推动企业实施环境战略的清晰路径。在综合运用了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机制分析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后,得到以下结论:(1)企业环境战略因经济利益改变而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根据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分为四类,由深到浅依次为:股东和员工;顾客和供应商;政府;媒体和环保NGO。在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内外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外贸依存度。外部因素通过压力和拉力两种形式表现,其中压力主要来自政府环境规制、NGO的环境标准、公众的环境效用、媒体舆论和竞争者威胁;拉力主要来自政府优惠政策、绿色消费市场和供应商绿色管理。在一拉一压作用下,实现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协调统一。(2)环境保护行为在加重管理者努力成本的同时缺乏直接的经济补偿,从而影响管理者对环境战略的响应,股东采取以奖代罚的合约能更有效的实现环境绩效。企业环境战略的收益取决于实施环境战略的额外成本与消费者环境偏好的相容性,只要合理控制成本,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动优势。企业与政府间的环境策略博弈取决于企业实施环境战略前后的经济收益、形成的环境效用以及政府的环境规制成本。由于企业实施环境战略较难在短期内弥补成本,所以环境战略缺乏经济优势,由于政府的环境规制成本高于可测的环境效用,因而演化博弈最终收敛到双输的结果。(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战略的目标围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这一中心,并表现在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两个层面。基于企业现有资源能力水平、资源环保措施与企业自身利害的相关程度,企业的环境战略表现出四种不同的类型:被动型、防御型、适应型和主动型。在环境战略实施内容方面,可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思维方式,寻求综合效益、利益相关者、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企业作为。(4)由于环境战略的实现仍然借助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并且扩展原有四个维度的内涵后也能完整刻画企业环境战略的逻辑结构,因而四维平衡计分卡同样适合企业环境战略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区分传统类指标和环保类指标以突显环境目标,而为了增强指标可比性,选取指标时应结合环境法规和权威指南,并尽可能采用相对指标。(5)量化参数只能刻画企业环境战略的一个侧面,对于企业环境战略的综合评价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较为适合的评价方法是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评价信息,客观描述被评价对象;而且能够从评价者的角度确定权数,兼具较强的适用性。该方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结合层次分析法可以更加科学的评价企业环境战略绩效。(6)环境不单是企业的环境,而是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建的系统工程,应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企业的全面履行和配合、公众的积极响应和监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共同构筑企业环境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企业环境管理问题,使环境管理从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边缘状态转变为战略核心,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思维方式,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环境战略决策体系。(2)全面归纳了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利益相关者,探讨了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内外因素,构建了拉力与压力共同作用下的驱动模型,并利用委托代理模型、Stackelberg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内外机制,构建了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协作的企业环境战略实施保障体系。(3)按照低碳经济和企业环境战略管理的需要改进平衡计分卡,扩展了传统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维度的内涵,并基于上述维度构建了评价企业环境战略绩效的指标体系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张二愧[3](2009)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的家具行业出口发展异常迅速,成为我国出口行业的又一支力量,家具出口额成为我国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家具出口行业的迅猛发展,招致了国际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国家的贸易壁垒,这给我国家具出口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家具行业亟需分清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家具行业的损失将为最低,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极具优势的家具行业。本文就我国家具出口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建议,希望会对家具行业出口的现状有所帮助。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创新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我国家具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是从中找出我国家具行业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个介绍,本文是从家具企业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来讲述的,所以就要对绿色贸易壁垒做个简单的介绍,从中找出与家具行业密切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要章节,具体分析了我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行业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对策篇,是整篇文章的落脚点,主要从国家、企业、行业协会三个主体方面,具体提出各个主体需要采取的措施,各尽职责,是我国的家具行业的出路所在。第六部分是对本文的一个总结。
刘文辉[4](2009)在《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矛盾的加剧,面临日渐兴起的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绿色经营已经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绿色经营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使企业经营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绿色经营不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更不是一种促销手段,而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全面调整。绿色经营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绿色经营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的理论依据。基于此,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向消费者大量提供其所需的绿色产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的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创新。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本质是全面协同创新。绿色经营创新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经营创新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循环原则、节约生产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经营创新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在了解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机制、压力机制、运行障碍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绿色经营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生产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主要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工艺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等技术的创新。清洁生产在我国大体经历了引进传播、政策(研究)推进、逐渐规范三个阶段。清洁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整体推进、审核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营销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基础,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开拓绿色市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应执行的“3P+5C”的策略组合,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到企业决定生产;从市场营销的绿色目标,到绿色营销战略的确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绿色营销体系。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但我国的绿色营销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企业绿色市场营销理念匮乏;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不匹配;现有营销策略组合不适应绿色营销;政府对绿色市场营销的支持措施不够。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规划、强化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创新绿色营销策略组合、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必然选择。适应绿色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全面系统地解决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行以及企业间组织联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之适应企业绿色经营的需要。企业微观绿色管理在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绿色问题的态度、核心利益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企业管理存在诸多的不同,它要求企业全方位的“绿色化”。绿色企业文化是绿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制度、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等。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基础薄弱,存在一定的缺陷: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虚置;税收制度功能有限;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度差;宏观控制制度供给不足。与此相应,对上述制度进行创新就成为我国促进企业绿色经营的正确取向。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是绿色经营的内在要求。论文在阐述评析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能力指标、方法的前提下,以EoCM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评价了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针对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不足,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国际经验,环境政策主要有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协议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表明,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规制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绿色公开政策与绿色经营的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论文分析了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董国生[5](2009)在《卷烟镀铝转移项目的ISO14001体系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标准化组织(ISO)响应联合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目的是通过环境管理工具的标准化工作,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自愿环境管理活动,促进组织环境绩效的改进,支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其中ISO14001标准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龙头标准,也是唯一可供认证使用的标准。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1环保体系的认证,而研究有效的环保管理模式也成为企业日益重视的课题。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中说明了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ISO14001环保认证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本文的结构及创新。第二部分是有关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论综述部分,系统综合的阐明了ISO14001标准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在企业实施的模式及有效性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为卷烟镀铝转移项目ISO14001有效性因素分析,分为7个部分,环境因素,产品材料因素,生产工艺因素,产品生产可行性因素,国际国内同行业影响因素,保证因素,根据因素分析实施有效性改进,并从中选取论证的因素。第四部分为镀铝转移项目ISO14001有效性模式构建,主要阐释了本文的验证思路,即在选取的各因素的基础上,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论证,甄别,及同行业的对比,进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有效性较为显着的主因素,并将其作为本文的论证主因素。第五部分在主成分选取的基础上,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单层神经网路的训练模拟来证明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项目之后的有效性确实得到了显着优化。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贺晴雨[6](2007)在《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新发展,是企业在环保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实施环境管理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管理认识不清,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必要的物质资金、技术人才和制度、市场的保障,在环境管理的实施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使企业认清环境管理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在研究企业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明了环境管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即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动力。其次介绍了日本企业环境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再次分析了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最后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不论是政府和企业都应遵守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规律,创造条件推动环境管理的开展,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促进环境管理的持续发展。政府的任务是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物质、资金、技术、人才保障,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引导绿色消费从而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保障。企业的任务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即在ISO14000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塑造绿色企业文化,制定环境管理战略,实行绿色供产销,实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陈娟[7](2007)在《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家具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乃至国外新的家具款式的注入都为中国家具行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温床。我国家具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国际家具业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本论文研究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初步确立了一个较为系统完善和可行的绿色营销理论框架。同时针对论文中的重要部分有针对地重点论述。结合家具企业的现状和营销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再具体分析企业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在小范围内对消费者进行绿色家具的了解和购买力影响的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对绿色营销影响较大的因子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态度等细分变量进行细分。基于之上的研究,在绿色营销组合战略这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家具企业绿色CIS策略、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价格策略、绿色分销策略、绿色促销策略以及绿色家具的回收设想和绿色服务体系的建立六大部分的内容。它为有志于从事绿色家具营销的家具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合理高效的绿色营销方案。同时结合了大量的家具企业经典营销案例,如宜家、曲美、美克美家、大富豪、联邦、华源轩等国内外着名家具企业。为企业的营销策略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隋丽辉[8](2007)在《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在内涵上意味着经济发展对环境和健康是友好的,在时间上意味着未来不比现在差。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向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质量管理自20世纪产生以来,经过质量检验、统计过程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的发展已日趋完善。然而,质量管理理论和其他经济管理理论一样,认为可以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并且忽略环境保护,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需求,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绿色化角度对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融入质量管理之中,在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基础上,将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企业的质量经济效益有效结合起来,是企业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构建绿色质量管理的内涵、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绿色质量集成管理与控制,采用科学方法对绿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评价。本文首先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观,在传统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绿色质量管理的概念,分析绿色质量管理的特征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阐述绿色质量管理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对比分析绿色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以及与环境质量管理的关系。为了企业有效的实施绿色质量管理,必须构建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基于ISO9000的过程方法原理,在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兼顾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构建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在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注重对质量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管理。绿色质量集成管理是对绿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管理与控制的手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的集成质量管理作为绿色质量集成管理与控制的基础,绿色的质量理念贯穿于纵向集成的管理层,节约、环保、和谐的绿色方法融入横向集成的物流循环层,通过质量信息决策系统,将纵向与横向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对绿色质量体系的有效管理与控制。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通过管理评审和网络分析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管理评审是企业通用的一种体系评价方法,为了实现有效的评价,在创新的绿色质量指标体系下,在管理评审定性评价基础上,综合运用网络分析定量的评价手段,实现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评价。本文最后以一家公司为案例,运用绿色质量管理理论分析该公司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的特征,在运用网络分析法评价其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提出公司的的发展对策。
柴燕玲[9](2006)在《应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入世四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对我国步入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乃至国民经济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增长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然而,随着中国在国际机电产品生产上由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中国机电产品日益成为各种贸易摩擦的对象,遭遇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而且手段日趋多样化,遇到了许多诸如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摩擦案件的困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世贸组织规则中关于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一些贸易壁垒的相关规定,掌握当今国际贸易中针对机电产品设置的主要贸易壁垒障碍及其发展趋势,并积极采取措施规避和突破各国贸易壁垒。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现状及种类,归纳总结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针对机电产品所设置的相关贸易壁垒措施。从打火机这种典型机电产品入手,就其分别遭遇国外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壁垒方式的案例,分析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提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对策及措施。应对各种贸易壁垒,要进一步建立机电产品出口监测、贸易壁垒预警和应对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的前置化;建立健全妥善应对贸易壁垒的长效机制,指导企业做好防范和应对工作;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自主品牌开发,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机电产品出口监管体系建设,建设公平、有序的外贸环境;建立和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建设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机电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稳定、健康增长。
秦迪[10](2007)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增加了环保意识,强调企业要承担高度的社会责任,把维护人类生存环境融入经营目标,并且在营销全过程中注入“绿色”因素,满足绿色需求,维护环境利益。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我国绿色营销起步较晚,企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策略的实施上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我国企业在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绿色营销策略。本文从基础营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加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绿色标志的认证管理、发展绿色包装、加强绿色管理以及企业绿色营销的策略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
二、ISO14000及其带来的“绿色”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14000及其带来的“绿色”商机(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信息披露、融资成本与企业价值增长 ——来自沪市A股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
1.4 关键概念界定 |
1.4.1 环境信息披露(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
1.4.2 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
1.4.3 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不同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外部治理、环境信息披露与融资成本 |
2.1.1 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环境信息披露与股权融资成本 |
2.2 公司治理、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 |
2.2.1 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 |
2.3 环境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 |
第3章 外部治理、环境信息披露与融资成本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设计 |
3.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3.2.2 指数的构建和计量 |
3.2.3 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相关性分析 |
3.3.3 模型回归结果 |
3.3.4 稳健性检验 |
3.4 结论与启示 |
第4章 公司治理、政治关联与环境绩效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2 指数的构建和计量 |
4.2.3 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模型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结论与启示 |
第5章 环境绩效、政治关联与环境信息披露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5.2.2 指数的构建和计量 |
5.2.3 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模型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结论与启示 |
第6章 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增长 |
6.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6.2 企业价值增长的假设与检验 |
6.2.1 研究假设 |
6.2.2 检验方法 |
6.2.3 实证结果 |
6.3 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增长关系的假设与检验 |
6.3.1 研究假设 |
6.3.2 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
6.3.3 实证结果 |
6.4 结论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局限性及后续研究 |
7.2.1 本文局限性 |
7.2.2 后续研究设想 |
7.3 政策建议 |
7.3.1 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层面 |
7.3.2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层面 |
7.3.3 政治关联层面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企业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世界的绿色导向 |
1.1.2 国家的绿色决心 |
1.1.3 企业的绿色商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环境战略 |
1.2.2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构想与方法 |
1.4.1 研究构想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机制分析 |
2.1 企业环境战略的相关利益主体 |
2.1.1 股东、员工和金融机构 |
2.1.2 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者 |
2.1.3 媒体和环保非政府组织 |
2.1.4 政府与公众事务机构 |
2.2 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因素与驱动体系 |
2.2.1 企业环境战略的内部影响因素 |
2.2.2 企业环境战略的外部影响因素 |
2.2.3 企业环境战略的驱动体系 |
2.3 企业环境战略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
2.3.1 企业内的激励相容机制 |
2.3.2 企业间的 Stackelberg 博弈 |
2.3.3 企业与政府间的演化博弈 |
2.3.4 企业环境战略博弈的主要结论 |
第3章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战略决策 |
3.1 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目标 |
3.1.1 低碳经济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
3.1.2 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目标体系 |
3.2 企业环境战略决策的形式 |
3.2.1 企业环境战略类型的定位 |
3.2.2 企业环境战略的平衡计分模式 |
3.2.3 综合效益维度的环境战略决策 |
3.2.4 利益相关者维度的环境战略决策 |
3.2.5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环境战略决策 |
3.2.6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环境战略决策 |
第4章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4.1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的意义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方法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改进的平衡计分卡方法 |
4.2.3 环境绩效相关指标的选取 |
4.3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综合效益维度指标 |
4.3.2 利益相关者维度指标 |
4.3.3 内部业务流程维度指标 |
4.3.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 |
第5章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的综合评价 |
5.1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方法 |
5.1.1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问题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模型 |
5.2.1 确立评价因素论域 |
5.2.2 建立评判等级论域 |
5.2.3 计算模糊关系矩阵 |
5.2.4 确定权重分配 |
5.2.5 选择合成算子 |
5.2.6 计算各级评判结果向量 |
5.2.7 去模糊化处理 |
5.3 企业环境战略绩效评价流程 |
第6章 企业环境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
6.1 我国企业环境战略实施障碍 |
6.1.1 外部障碍 |
6.1.2 内部障碍 |
6.2 企业环境战略实施保障体系 |
6.2.1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
6.2.2 企业的全面履行和配合 |
6.2.3 公众的积极响应和监督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依据和意义 |
1.1.1 背景和依据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 |
1.2.2 关于绿色营销策略的研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文章框架 |
1.5 研究方法和手段 |
1.6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过程中的难点 |
1.6.2 创新点 |
2 我国家具出口现状与趋势 |
2.1 我国家具企业现状 |
2.1.1 我国近现代家具企业发展历程概述 |
2.1.2 我国家具企业现状 |
2.2 中国家具企业出口现状 |
2.2.1 家具企业出口总体规模 |
2.2.2 家具企业出口的商品构成 |
2.2.3 我国家具企业出口国家和地区 |
2.2.4 我国家具出口企业构成 |
2.2.5 我国家具出口贸易方式 |
2.2.6 我国家具企业出口面临贸易壁垒 |
2.3 我国家具企业出口贸易前景 |
2.3.1 国外因素分析 |
2.3.2 国内因素分析 |
3 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
3.1 绿色贸易壁垒的涵义 |
3.2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
3.2.1 绿色关税 |
3.2.2 绿色环境标志 |
3.2.3 绿色技术标准 |
3.2.4 绿色包装 |
3.2.5 绿色补贴 |
3.2.6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
3.3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
3.3.1 绿色贸易壁垒的合理性 |
3.3.2 绿色贸易壁垒的合法性 |
3.3.3 绿色贸易壁垒的隐蔽性 |
3.3.4 绿色贸易壁垒的广泛性 |
3.3.5 绿色贸易壁垒的复杂性 |
3.3.6 绿色贸易壁垒的歧视性 |
3.4 我国家具企业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介绍 |
3.4.1 家具企业绿色营销体系 |
3.4.2 家具绿色贸易标准 |
4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
4.1 绿色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1 绿色贸易壁垒作用机理 |
4.1.2 绿色贸易壁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
4.2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 |
4.2.1 对我国家具企业的消极影响 |
4.2.2 对我国家具企业的积极影响 |
4.3 我国家具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
4.3.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长期存在 |
4.3.2 我国家具出口国过于集中 |
4.3.3 我国某些家具产品本身不符合环保标准 |
4.3.4 我国家具标准与国际脱轨 |
5 中国家具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
5.1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
5.1.1 加大绿色贸易壁垒宣传力度 |
5.1.2 建立专门的绿色贸易壁垒部门 |
5.1.3 积极开展“环境外交”与国际合作 |
5.1.4 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
5.2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
5.2.1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接轨 |
5.2.2 积极开展相关绿色认证 |
5.2.3 家具企业绿色营销策略——我国家具企业出口的必由之路 |
5.3 家具行业协会的对策 |
5.3.1 收集国内外相关信息 |
5.3.2 加强家具行业的自律 |
5.3.3 制定家具行业标准 |
5.3.4 加强宏观指导,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4)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动态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
1 企业绿色经营概述 |
1.1 企业绿色经营内涵界定 |
1.2 企业绿色经营的内容 |
1.2.1 绿色生产 |
1.2.2 绿色营销 |
1.2.3 绿色管理 |
1.3 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1 国外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1.3.2 国内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历程 |
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外部效应理论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理论分析 |
3.1 创新 |
3.1.1 创新概述 |
3.1.2 企业创新系统 |
3.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 |
3.2.1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一般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
3.2.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战略选择 |
3.2.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动力与阻力 |
3.2.4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运行机制 |
4 企业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创新—清洁生产 |
4.1 清洁生产的内涵 |
4.1.1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
4.1.2 清洁生产的内容与目标 |
4.1.3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
4.1.4 清洁生产与其它生产模式的比较 |
4.2 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序 |
4.3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证分析 |
4.3.1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的进程 |
4.3.2 我国推进清洁生产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4.3.3 当前我国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4 我国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的对策 |
5 企业绿色经营的市场营销创新 |
5.1 市场营销理论的历史变迁 |
5.2 绿色市场营销的定义及其特点 |
5.3 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
5.3.1 绿色营销的一般策略—3P 组合 |
5.3.2 绿色营销的关系策略—5C 组合 |
5.4 我国企业绿色市场营销创新的实证分析 |
5.4.1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的过程及其效果 |
5.4.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3 促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创新的对策 |
6 企业绿色经营的组织管理创新 |
6.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及界面管理 |
6.1.1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必要性 |
6.1.2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 |
6.1.3 企业绿色经营组织创新的界面管理 |
6.1.4 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绿色组织创新的对策 |
6.2 企业绿色管理 |
6.2.1 绿色管理的内涵 |
6.2.2 绿色管理的特征 |
6.2.3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
6.2.4 绿色管理的个案分析——以煤炭企业为例 |
6.3 绿色企业文化 |
6.3.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
6.3.2 绿色企业文化的功能 |
6.3.3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
6.3.4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
6.4 企业绿色经营的制度创新 |
6.4.1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内涵 |
6.4.2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6.4.3 企业绿色经营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
7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效益、能力分析与评价 |
7.1 分析与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与方法 |
7.1.1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指标 |
7.1.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方法 |
7.1.3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效益的评价—以 EoCM 理论在浙江省的实践为例 |
7.2 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培育 |
7.2.1 评价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指标 |
7.2.2 评价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方法 |
7.2.3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现状 |
7.2.4 我国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评价 |
7.2.5 提高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能力的对策 |
8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环境政策及其完善对策 |
8.1 环境政策与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关系 |
8.1.1 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府环境政策机理 |
8.1.2 制定环境政策促进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必要性 |
8.1.3 环境政策的类型 |
8.1.4 环境政策对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政策效应 |
8.2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
8.2.1 起步阶段(1979-1991) |
8.2.2 改进阶段(1992-2000) |
8.2.3 全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
8.3 中国现行促进绿色经营的环境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 |
8.3.1 环境规制政策 |
8.3.2 环境经济政策 |
8.3.3 绿色公开政策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瞻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卷烟镀铝转移项目的ISO14001体系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实施ISO14001系列管理标准有效性研究的现状 |
1.2.2 我国实施15014000 系列标准的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的理论综述 |
2.1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
2.2 ISO14001 的主要内容 |
2.2.1 ISO14001 简介 |
2.2.2 新标准ISO14001的主要内容 |
2.2.3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运行模式 |
2.3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实施及意义 |
2.3.1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实施 |
2.3.2 企业实施ISO14001 管理体系的意义 |
2.4 卷烟镀铝转移项目的ISO14001 主要特点 |
2.5 卷烟镀铝转移项目ISO14001 有效性的界定 |
3 卷烟镀铝转移项目的ISO14001有效性因素分析 |
3.1 环境因素 |
3.1.1 环境因素的来源 |
3.1.2 环境因素的影响 |
3.2 产品材料因素 |
3.2.1 内衬纸 |
3.2.2 残留溶剂 |
3.3 生产工艺因素 |
3.3.1 直接镀铝法 |
3.3.2 转移镀铝法 |
3.4 产品生产可行性因素 |
3.4.1 环保性能 |
3.4.2 经济性能 |
3.5 国际国内同行业影响因素 |
3.6 体系实施方面因素 |
3.7 保证因素 |
3.7.1 结合组织自身特点是环境管理体系有效的基础 |
3.7.2 满足守法承诺是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重点 |
3.7.3 预防污染是体系有效性的最佳切入点和持续着眼点 |
3.7.4 体系动态特征的维持是体系持续有效的表现 |
3.7.5 良好的环境绩效是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结果 |
3.7.6 纠正和预防措施是体系有效的根本保障 |
4 卷烟镀铝转移项目的 ISO14001 有效性模式构建 |
4.1 卷烟镀铝转移项目 ISO14001 体系构建准备 |
4.1.1 项目环境目标 |
4.1.2 项目环境指标 |
4.1.3 针对目标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
4.2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
4.2.1 环境因素的识别 |
4.2.2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 |
4.2.3 环境因素的更新 |
4.3 风险控制 |
4.4 关于指标筛选优化的主成分分析法 |
4.4.1 原始数据标准化 |
4.4.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4.4.3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
4.4.4 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
4.4.5 选择主成分个数 |
4.5 基于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模型 |
4.5.1 BP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4.5.2 BP 网络参数确定和计算流程 |
4.6 有效性因子的定量选取 |
5 ISO14001 体系有效性实证分析 |
5.1 样本的选取和主成分数据分析 |
5.2 神经网络模型的运行 |
5.2.1 神经网络模型基本参数运行 |
5.2.2 单隐层BP 网络模型的准确性和运行结果 |
5.3 卷烟镀铝转移项目ISO14001 体系的有效性取得的成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选题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企业环境管理的历史演进 |
2.1 企业环境管理的内涵 |
2.2 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阶段 |
2.2.1 被动型和反应型环境管理阶段 |
2.2.2 防范型和协调型环境管理阶段 |
2.2.3 主动型环境管理阶段 |
第三章 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3.1 日本企业环境管理的实践 |
3.1.1 环保工作职业化强化企业环境管理 |
3.1.2 以大企业为中心,行政管制与自主经营并举 |
3.1.3 构筑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
3.2 日本企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
3.3 对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
4.1 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
4.1.1 缺乏环保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意识 |
4.1.2 环境管理被动,方法单一 |
4.1.3 污染防治仍以末端治理为主 |
4.1.4 企业环保投资不足,效益低 |
4.2 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必然性认识不足 |
4.2.2 环保目标不明确,组织机构缺位 |
4.2.3 企业环境管理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
4.2.4 企业环境管理的资金不足 |
4.2.5 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 |
4.2.6 消费者绿色需求不足 |
第五章 企业自身完善环境管理的对策 |
5.1 明确构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5.1.1 传统管理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5.1.2 环境管理是企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
5.2 建立企业绿色文化 |
5.2.1 企业绿色文化的功能 |
5.2.2 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路径 |
5.3 制定环境管理战略 |
5.3.1 环境管理战略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
5.3.2 制定环境战略的原则 |
5.3.3 制定科学的环境战略目标 |
5.4 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制度 |
5.4.1 ISO14000环境管理制度的原则与特点 |
5.4.2 导入ISO14000的意义 |
5.4.3 导入ISO14000的策略 |
5.5 实行绿色供产销 |
5.5.1 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
5.5.2 开展清洁生产 |
5.5.3 推行绿色营销 |
第六章 政府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对策 |
6.1 完善环境法制建设 |
6.1.1 完善环境法体系 |
6.1.2 加大执法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
6.1.3 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环境执法监督 |
6.2 建设环境经济制度,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企业环境管理 |
6.2.1 建立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制度 |
6.2.2 以市场化机制给予企业设施和资金支持 |
6.2.3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促进市场需求 |
6.3 推行ISO14000和清洁生产 |
6.3.1 利用市场机制推行ISO14000认证 |
6.3.2 制度创新推进清洁生产 |
6.4 强化技术和人才保障 |
6.4.1 推动技术创新 |
6.4.2 建立企业监督员制度 |
6.5 广泛开展环境教育,营造社会环保氛围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7)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
1.1.2 绿色概念的提出 |
1.1.3 绿色营销对现代家具行业的影响 |
1.1.4 家具行业的绿色发展趋势 |
1.2 课题的来源 |
1.2.1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 |
1.2.2 对“绿色营销”的关注 |
1.2.3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
1.3 论文框架 |
上篇:理论依据和概念阐述 |
2 理论依据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2.1.2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营销 |
2.1.2.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营销观念的建立 |
2.1.2.2 绿色营销的界定 |
2.1.2.3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绿色营销的影响 |
2.2 绿色经济学 |
2.2.1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 |
2.2.2 三效益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2.4 本章参考文献 |
3 概念阐述 |
3.1 绿色消费需要和需求 |
3.1.1 绿色消费需要 |
3.1.2 绿色消费需求 |
3.2 绿色消费 |
3.2.1 绿色消费的含义 |
3.2.2 绿色消费的特征 |
3.3 绿色产品 |
3.3.1 绿色产品的概念 |
3.3.2 世界各国对绿色产品的认证 |
3.4 绿色营销 |
3.4.1 绿色营销的兴起 |
3.4.1.1 绿色营销兴起的背景 |
3.4.1.2 绿色营销兴起的缘由 |
3.4.2 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
3.4.2.1 经营目标的差异 |
3.4.2.2 经营手段的差异 |
3.4.3 绿色营销的内容和步骤 |
3.4.3.1 搜集绿色信息和分析绿色需求 |
3.4.3.2 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和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
3.4.3.3 开发绿色资源和绿色产品 |
3.4.3.4 制订绿色价格 |
3.4.3.5 选择绿色渠道 |
3.4.3.6 开展绿色产品的促销活动 |
3.4.3.7 实施绿色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3.6 本章参考文献 |
下篇: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 |
4 绿色市场分析 |
4.1 绿色市场分析的含义及内容 |
4.1.1 绿色市场 |
4.1.2 绿色市场分析的研究内容 |
4.2 家具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我国家具行业发展现状 |
4.2.2 中国家具市场的特点及市场营销现状 |
4.2.2.1 中国家具市场的特点 |
4.2.2.2 我国家具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
4.2.3 住房消费热度不减是我国家具行业迅速发展的支点 |
4.2.4 国外家具巨头的入驻也将引发国内家具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
4.2.5 人口因素 |
4.2.5.1 绿色消费者的划分 |
4.2.5.2 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 |
4.2.6 绿色技术信息 |
4.2.7 绿色法律法规 |
4.2.7.1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
4.2.7.2 我国环境标志制度的确立 |
4.2.7.3 家具行业CQC 家具产品认证 |
4.3 家具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
4.3.1 家具企业微观环境影响因素 |
4.3.2 绿色原辅料商的选择 |
4.3.2.1 家具企业绿色原辅料选择的影响因素 |
4.3.2.2 家具基材的选择 |
4.3.2.3 胶粘剂和涂料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4.5 本章参考文献 |
5 SWOT 解读 |
5.1 营销机会分析 |
5.1.1 中国家具产业国际化 |
5.1.2 世界家具中心将逐渐向中国转移 |
5.1.3 家具贸易额的涨幅呈现良好态势 |
5.1.4 国内家具市场增长空间大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家具需求的增大 |
5.1.5 社会环境刺激家具更新使得家具需求持续上涨 |
5.1.6 我国家具行业集中度偏低 |
5.2 环境威胁分析 |
5.2.1 国内家具市场对家具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
5.2.2 国外家具大鳄抢滩中国加速了新一轮行业洗牌的进程 |
5.2.3 出口市场的非关税壁垒名目繁多 |
5.2.4 原材料的短缺 |
5.3 我国木家具企业优势/劣势分析 |
5.3.1 劳动力低廉 |
5.3.2 我国家具产品的价格低廉 |
5.3.3 技术升级与品质提高 |
5.3.4 产业链的完善 |
5.3.5 劳动生产率过低 |
5.3.6 设计研发能力低 |
5.3.7 管理能力不强和企业的竞争力普遍较低 |
5.3.8 专业分工的缺乏 |
5.3.9 市场的低水平竞争 |
5.3.10 缺乏环保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5.5 本章参考文献 |
6 市场调研与绿色市场细分 |
6.1 市场调研 |
6.1.1 消费者基本信息 |
6.1.2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绿色家具产品的认识及其了解途径 |
6.1.3 对消费者购买家具考虑的因素以及更新年限的调查 |
6.1.4 消费者对绿色家具产品的一些调查 |
6.2 绿色家具市场细分 |
6.2.1 传统营销细分变量 |
6.2.1.1 地理变量 |
6.2.1.2 人口变量 |
6.2.1.3 心理变量 |
6.2.1.4 行为变量 |
6.2.2 绿色营销细分变量的选择 |
6.2.2.1 性别和年龄因素 |
6.2.2.2 受教育程度 |
6.2.2.3 态度变量 |
6.3 本章小结 |
6.4 本章参考文献 |
7 绿色营销组合战略 |
7.1 绿色CIS 策略 |
7.1.1 家具企业建立绿色企业形象的必要性 |
7.1.1.1 绿色企业形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7.1.1.2 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有助于打破贸易壁垒 |
7.1.1.3 绿色企业形象体现了企业的高素质 |
7.1.2 绿色家具企业的衡量标准 |
7.1.3 家具企业绿色形象的构成 |
7.1.3.1 绿色企业理念 |
7.1.3.2 家具企业的绿色行为 |
7.1.3.3 绿色视觉传播 |
7.1.4 塑造家具企业绿色形象的战略步骤 |
7.1.4.1 收集相关的绿色信息 |
7.1.4.2 企业内部调研和企业外部调研 |
7.1.4.3 评估和诊断 |
7.1.4.4 绿色企业形象的塑造战略 |
7.1.4.5 家具企业绿色形象塑造的实施和控制阶段 |
7.1.5 案例 |
7.2 绿色产品策略 |
7.2.1 绿色家具的概念 |
7.2.2 绿色家具产品的内涵 |
7.2.3 绿色技术开发 |
7.2.3.1 CNC 在家具企业中的应用 |
7.2.3.2 柔性制造系统(FMS) |
7.2.3.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
7.2.3.4 UV 淋涂生产线 |
7.2.4 绿色设计 |
7.2.4.1 崇尚自然、取法自然”是绿色家具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
7.2.4.2 绿色家具设计中绿色材料的取材方向 |
7.2.4.3 绿色家具设计中的造型设计 |
7.2.5 清洁生产 |
7.2.5.1 家具中的主要污染物和危害来源 |
7.2.5.2 噪声的污染及控制 |
7.2.5.3 粉尘的污染及治理 |
7.2.5.4 有害气体的污染及治理 |
7.2.6 家具产品的绿色包装 |
7.2.6.1 绿色包装设计 |
7.2.6.2 绿色家具包装设计准则 |
7.2.7 案例 |
7.3 绿色价格策略 |
7.3.1 影响绿色家具产品定价的因素 |
7.3.1.1 绿色家具产品的需求 |
7.3.1.2 绿色家具成本 |
7.3.1.3 绿色竞争 |
7.3.1.4 影响绿色家具产品定价的其他因素 |
7.3.2 绿色家具产品的定价方法 |
7.3.2.1 成本导向定价法 |
7.3.2.2 需求导向定价法 |
7.3.2.3 新产品定价策略 |
7.3.3 绿色家具企业的定价步骤 |
7.3.4 案例——宜家的低价策略 |
7.4 绿色分销策略 |
7.4.1 分销渠道的概念及结构 |
7.4.2 绿色产品分销渠道的类型与特点 |
7.4.2.1 绿色产品分销渠道的类型 |
7.4.2.2 绿色产品分销渠道的特点 |
7.4.3 绿色家具产品分销渠道的选择策略 |
7.4.3.1 影响绿色家具产品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 |
7.4.3.2 家具行业常用的分销渠道类型 |
7.4.3.3 绿色家具产品分销渠道选择策略 |
7.4.4 绿色家具产品分销渠道的管理 |
7.4.4.1 绿色家具产品分销渠道的分类管理 |
7.4.4.2 绿色家具产品分销渠道成员的评估和激励 |
7.4.5 较为成功的家具企业 |
7.5 绿色促销策略 |
7.5.1 绿色家具产品的广告策略 |
7.5.1.1 绿色家具产品广告的诉求对象 |
7.5.1.2 绿色家具广告活动的五个步骤(5M) |
7.5.2 绿色家具产品的公共宣传策略 |
7.5.2.1 绿色公关宣传的任务 |
7.5.2.2 绿色公关的主要方法 |
7.5.3 绿色家具企业最有效的绿色促销策略 |
7.6 绿色家具的回收设想和绿色服务体系的建立 |
7.6.1 绿色家具的回收设想 |
7.6.1.1 一则新闻带来的启示 |
7.6.1.2 家具回收的背景 |
7.6.1.3 家具回收业的现状 |
7.6.1.4 家具回收利用和处置的设想 |
7.6.2 绿色服务体系的建立 |
7.6.2.1 绿色服务 |
7.6.2.2 绿色服务标准的确立 |
7.6.2.3 绿色服务的评价标准 |
7.6.3 结语 |
7.7 本章小结 |
7.8 本章参考文献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8)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绿色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
1.2.1 绿色质量管理的概念 |
1.2.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 |
1.2.3 绿色质量集成控制 |
1.2.4 绿色质量体系评价 |
1.2.5 绿色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企业绿色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 |
2.1 绿色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绿色及绿色质量管理的涵义 |
2.1.2 绿色质量管理的内容 |
2.1.3 绿色质量管理的特征 |
2.1.4 绿色质量管理的原则 |
2.2 绿色质量管理形成的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政策 |
2.2.2 基于环境伦理的绿色质量文化 |
2.2.3 基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技术创新 |
2.2.4 面向国际绿色壁垒的绿色竞争 |
2.3 绿色质量管理形成的内部机制 |
2.3.1 传统质量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 |
2.3.2 面向环境保护的质量管理原则 |
2.3.3 基于线型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环型生命周期 |
2.4 绿色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及环境管理的关系 |
2.4.1 绿色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
2.4.2 绿色质量管理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绿色质量管理的体系构建 |
3.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理论 |
3.1.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 |
3.1.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 |
3.1.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3.2 基于过程方法的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
3.2.1 体系策划的过程方法原理 |
3.2.2 基于过程方法体系策划的必要性 |
3.2.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原则 |
3.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理想模式 |
3.3.1 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
3.3.2 绿色管理过程模式 |
3.3.3 绿色支持过程模式 |
3.3.4 绿色物流过程模式 |
3.3.5 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模式 |
3.4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及特征 |
3.4.1 绿色过程影响要素分析 |
3.4.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
3.4.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集成控制 |
4.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控制系统 |
4.1.1 绿色质量集成控制的特点与作用 |
4.1.2 绿色质量集成控制的方式 |
4.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空间与控制模式 |
4.2.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空间 |
4.2.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控制模式 |
4.2.3 绿色质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
4.3 绿色质量体系的过程集成控制 |
4.3.1 绿色供应商管理与绿色采购 |
4.3.2 绿色生产过程控制 |
4.3.3 绿色包装与运输 |
4.3.4 绿色逆向物流资源循环系统 |
4.4 基于绿色QFD的过程集成控制方法 |
4.4.1 QFD、LCA、LCC研究内容 |
4.4.2 基于绿色QFD方法的绿色设计 |
4.4.3 基于绿色QFD与SPC的绿色过程集成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 |
5.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管理评审 |
5.1.1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
5.1.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过程 |
5.1.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改进 |
5.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 |
5.2.1 绿色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制定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和指标涵义 |
5.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分析评价 |
5.3.1 网络分析评价的基本理论 |
5.3.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分析评价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A公司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
6.1 A公司简介 |
6.2 A公司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 |
6.2.1 绿色供应商评定与采购物流流程 |
6.2.2 绿色设计制造与测量监测流程 |
6.2.3 绿色销售服务流程 |
6.3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
6.3.1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 |
6.3.2 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分析评价 |
6.3.3 提高绿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对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应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不断演化的贸易壁垒 |
第一节 国际贸易壁垒演化的新特点 |
第二节 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
第二章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现状和种类 |
第一节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种类 |
第三章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原因 |
第一节 各国采用的贸易保护性政策加剧了机电产品出口的挑战 |
第二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利条款使机电产品出口环境面临歧视 |
第三节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易诱发贸易摩擦 |
第四节 国内标准体系建设滞后,认证机制不健全 |
第五节 国内监测、预警和应诉机制不完善 |
第六节 原产地判定标准过低 |
第七节 国内企业知识产权建设能力薄弱 |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温州打火机厂商应对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案 |
第二节 温州打火机厂商应对欧盟反倾销贸易壁垒案 |
第三节 温州打火机厂商应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案 |
第五章 机电产品出口应对贸易壁垒的策略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应对贸易壁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
第三节 应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壁垒的积极措施 |
结束语 |
后记 |
参考文献 |
(10)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
2.1 绿色营销的内涵 |
2.2 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 |
2.3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
第3章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状况 |
3.1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 |
3.3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国外绿色营销的相关发展及其经验启示 |
4.1 国外绿色产业的发展状况 |
4.2 国际绿色组织 |
4.3 全球性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 |
4.4 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 |
4.5 国外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 |
4.6 欧盟绿色产品战略——一体化产品方针 |
4.7 国外绿色营销相关发展的启示 |
第5章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
5.1 优化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宏观环境 |
5.2 顺应时代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
5.3 加强ISO14000 和绿色标志的认证管理,树立企业形象 |
5.4 发展绿色包装,加快建立绿色包装体系 |
5.5 贯彻绿色理念,加强绿色管理 |
5.6 绿色营销的4P 策略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ISO14000及其带来的“绿色”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信息披露、融资成本与企业价值增长 ——来自沪市A股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D]. 武剑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2]企业环境战略决策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 莎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3]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家具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 张二愧.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4]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 刘文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5]卷烟镀铝转移项目的ISO14001体系的有效性研究[D]. 董国生.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6]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D]. 贺晴雨.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7]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D]. 陈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8]企业绿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过程控制研究[D]. 隋丽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5)
- [9]应对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D]. 柴燕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2)
- [10]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D]. 秦迪.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