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一种失调还是均衡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汪文沁[1](2018)在《人民币均衡汇率机制研究 ——基于BEER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汇率是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反映了货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现如今在开放的经济大环境中,汇率成为了联系各国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诚然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会致使汇率波动,反之汇率变化也会影响其他经济变量,如价格水平、财政收支、资本流入等。历史研究表明,高估也好低估也罢,汇率失调会对本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更有甚者可能打破经济平衡引发动乱。汇率是否在均衡区间内波动表明一国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社会经济是否平稳有序发展,也是一国政府制定合理汇率政策、调节汇率水平的参考依据。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以及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合理估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世界经济大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年来人民币汇率走势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问题。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由盯住美元改为盯住一揽子货币,至此人民币随美元贬值状况才得以结束开始上升。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这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人民币汇率走势及高估或者低估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以McDonald提出的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为基础来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提出政策性建议。在本文的前两部分,笔者首先介绍了汇率的相关概念以及对经济变量的影响,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购买力平价汇率理论、自然实际汇率理论、基本均衡汇率理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问题国内外历史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充分考虑到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内生性,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较强,是最适用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均衡汇率理论。第三部分描述分析人民币汇率走势以及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影响因素,将人民币兑各国汇率进行对比分析,引出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作为因变量指标。在理论模型的框架基础上,借鉴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成果,基于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状况,选取劳动生产率、价格水平、货币供求、贸易条件、财政收支五个具有代表新的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特点的基本经济因素作为自变量指标。第四、五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原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改进,建立了一个价格水平、货币供给、贸易条件、财政收支和劳动生产率五个决定因素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均衡汇率 REER=f(COM,M2,TOT,GOV,PROD)再依次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及H-P滤波方法估算出我国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水平和相对应的汇率失调程度,得出结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贸易条件、财政收支和劳动生产率都是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重要长短期决定因素。其中,货币供给、贸易条件和政府支出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具有正向作用,而价格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具有反向作用,和理论分析一致。紧接着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失调程度进行了测算,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二十几年来一直围绕均衡有效汇率水平上下波动,时而高估时而低估,失调程度最高时接近20%。人民币均衡汇率经历的较明显的高估阶段主要包括1996-1998年、2001-2003年、2008-2009年以及2014-2015年,而人民币经历的较明显的低估阶段主要包括1994-1995年、1999-2000年、2003-2008 年、2009-2013 年和 2016-2017 年。第六部分参考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对我国现有的外汇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完善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真正以市场供需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最后第七部分得出结论。
陈默[2](2014)在《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以中日韩三国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开放经济的核心变量之一,汇率是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和政策工具,在一国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汇率变动是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不仅影响一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的收支平衡,而且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物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动。在以往关于汇率变动影响国民经济的研究中,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仅把焦点主要集中在外部均衡层面,即国际收支平衡上,以及内部均衡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而忽略了汇率变动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实际上,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创造就业、化解失业,乃是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各国就业不仅与国内政策有关,也与本国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等因素有关,更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汇率变动的过程中,对就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关于汇率变动与就业关系的既有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诸如OECD等发达国家的研究,针对类似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较少,有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则更少。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及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有率等方面所呈现的特征,与发达国家的有所不同。因此,尽管汇率变动一定会对处于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任何国家的就业产生影响,但与对发达国家就业产生的影响相比,对发展中国家就业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更大。事实上,发达国家日本也好,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也罢,三个国家在汇率升值的过程中,本国就业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那么本币汇率升值是不是本国就业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果是,其传导机制又是什么?人民币和韩元会不会步入日元后尘?中、韩两国经济是否会因本币升值而受到消极影响?鉴于此,本文选取同属于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典型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不同国家中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汇率变动是否会对本国就业产生影响?如果会产生影响,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影响汇率变动与就业关系的中间传导渠道有哪些?各条中间传导渠道的作用是什么?其作用是如何发挥的?第三,不同国家中本币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影响是否相同?为解决这些问题,深入解释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影响,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与展望”之外,主要通过三个部分,五章的讨论,从理论分析和分国别的实证检验两个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章节主要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通过梳理汇率变动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寻找选题研究的切入点,勾勒选题研究的逻辑路径,分析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为全文研究进行理论铺垫。第二章“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理论和模型分析”。本章对汇率变动与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理论上讲,汇率变动会通过改变产品的国内外相对价格对一国经济生活中的其他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汇率变动首先会体现在本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上,进而影响本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流量的改变,自然也会对本国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所得,最终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影响本国就业。汇率变动对就业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中间传导渠道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短期内,主要受到对外贸易传导渠道的影响,中长期内,则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传导渠道和资源配置传导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汇率与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章接下来运用蒙代尔——费莱明模型,即IS-LM-BP模型,简单明了地论证了汇率变动会对就业产生影响。然后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Klein andTriest(2000)模型和Campa and Goldberg(2001)模型对汇率变动影响就业过程中的中间传导渠道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上为全文的第一个部分,也是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文章的第二个部分为分国别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三章“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日本就业的影响”、第四章“韩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韩国就业的影响”和第五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这个部分在前文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实证分析了发达国家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三个国家中的相关情况。这三章中,首先对各国的汇率制度演进和汇率变动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研究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和实际背景,然后分析了各国相应时期内本国就业的变化状况。接着从总量角度和行业角度研究了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影响。从总体上采用年度数据进行了一般数量分析,结果发现,在三个国家中,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都会对本国就业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负向的,即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不利于本国就业,本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才有利于本国就业。之后从行业角度研究了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本国行业就业的影响,根据ISIC分类方法,将制造业分为16个行业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本国就业之间的这种负向关系不仅体现在总体就业层面,对于制造业行业就业同样适用。同时根据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在地域上的差别,在第五章中,除了考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总体就业和行业就业的影响之外,还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各个省市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中国地域辽阔,各个省市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各个省市就业的影响依然是不利的。通过本文第三、四、五章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本国就业的不利影响具有普遍性,普遍适用于各个国家中,与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但是与中间传导渠道的作用有关。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反向冲击越明显。而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本国行业或者省市就业的影响,则与行业或者省市的开放程度和生产率水平有关。因此我们说,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影响其实是间接的,是通过不同中间传导渠道作用共同产生的,各条传导渠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最后一个部分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即第六章“综合评价与政策建议”,归纳总结了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实证证据和分析结论,阐述了实证研究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并有针对性的针对中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指出本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本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是普遍存在且显而易见的,但在不同国家中,在不同中间传导渠道的作用下其影响程度却略有不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较大。因此,针对当前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且升值压力持续存在的现状,中国应当增强人民币实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便降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的不利影响。同时要通过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并充分发挥中间传导渠道的积极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述,并针对全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要求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李颖帅[3](2014)在《人民币升值:研判、成因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由封闭型经济体到开放型经济体的巨变。在封闭经济时期,中国更多注重内部均衡,随着开放力度的日益加大,外部均衡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汇率作为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关键因素,其重要地位不容忽视。自1994年第一次汇改之后,人民币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和讨论的焦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及之后的几年内,国际舆论普遍呼吁人民币贬值,国际金融市场也预期人民币将会大幅贬值,但我国政府经过权衡和对内外经济形势的判断,选择了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开始,由于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经常项目、资本账户“双顺差”的不断扩大和持续,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渐高,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人民币汇率操纵”论,认为我国大幅低估人民币以获得出口品的廉价竞争力,损害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并指责人民币低估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国家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同时出台了一些贸易制裁的法案,其目的在于打压我国的经济和出口,并试图通过“以邻为壑”的汇率政策来转嫁国际金融危机,借此机会使本国经济得到恢复和提振。人民币汇率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已经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从经济转向政治,从学术之争上升为各国间的利益争夺和博弈。那么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低估?人民币升值演变历程及现状如何?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什么?人民币升值以后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最后,面对人民币升值我们又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加以应对?以上都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1)通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偏差的测算,可知近年来的确存在人民币汇率失衡,而且到2012年底人民币汇率与均衡汇率基本持平,目前人民币升值空间非常有限。特别是经过2013年又一轮的人民币升值,本文推断:目前人民币或许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01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贬值情况有力证明了此推断。同时,本文测算出的不同阶段人民币汇率偏差情况为:1982-1987年人民币汇率处于高估阶段;1988年我国出现了短暂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情况;1989-1990年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但高估程度较小;1991-1995年,人民币汇率被低估;1996-2002年人民币汇率被高估;2003-2004年是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阶段;2005-2006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小幅高估;2007-2012年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低估状态,但低估程度不大,而且到2012年人民币汇率已基本接近均衡汇率。(2)本文在阐述人民币升值演变历程时,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现象,指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很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3)从中国经济基本面出发解析人民币升值成因,得出:第一,近年来经常项目高额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内在原因,但是2009年以后我国的贸易顺差额在逐渐减少,在国际收支方面渐趋向于合理;第二,从利率角度分析,虽然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利率要高,但是我国利率处于半市场化状态,且存在一定的外汇管制,因此即使国内外存在利差,也无法完全有效地传导并对汇率产生显着影响,这也就很难对人民币产生相应的升值压力;第三,从通货膨胀角度分析,2007—2012年(2009年除外)我国存在较高的通胀率。若以购买力平价为理论依据,那么人民币币值应该下跌(即人民币贬值),但当时人民币的名义双边汇率一直在持续上升;此外,这个阶段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因此综合来看,现今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以及名义汇率都没有被严重低估,或许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高估;从输入型通货膨胀来看,进口价格指数作为输入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可以说明,自2011年后期至今,人民币汇率不存在由输入通胀而导致的升值压力;最后,从2005年起,人民币实际汇率以及双边名义汇率都在持续升值,并且2011和2012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速放缓。因此从经济基本面来讲,我国人民币已将升值压力大幅释放,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4)从外部施压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原因,可得:首先,由定性分析可知,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多来源于国际社会,即外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指责和施压。本文在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和巴西施压人民币的原因和策略后发现,各经济体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要求人民币升值,区别在于态度、真实意图和方式的不同;其次,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建立了委托代理模型,以本国和他国两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来解析外部压力是如何对人民币升值产生影响的。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外部施压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了有力助推作用。并且本文以美国为例研究外部对人民币升值的施压效果,并通过非参数符号检验统计分析来进行量化考察;最后,对于中国而言,2008年金融危机后同样面临着促经济增长的问题,会更加审慎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因此来自他国外部压力的影响在逐渐降低。(5)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得出: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G)以及中央银行公布的国家层面加总平均的名义有效汇率(NEER)和实际有效汇率(REER)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但不能准确判断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不同行业的竞争力,还会传递错误经济信息并有可能误导经济发展方向。与国家层面有效汇率相比较而言,行业层面有效汇率则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各个行业分别进行实际有效汇率测算并分析得出:在所有行业中,食品烟草行业和纺织品行业的实际有效汇率最低。这说明尽管人民币升值加大,但食品烟草行业以及纺织品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较强出口价格竞争力;电气机械制造业等技术型高端行业竞争力则较差,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技术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提高竞争力;焦炭、精炼石油以及核燃料行业的汇率波动幅度最大,最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6)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利润的影响时,通过九个逐步放松的假设条件及数理推导,得出:第一,当人民币升值时,若工资水平上升,则会对出口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率构成双重冲击;第二,生产技术提高可以弱化人民币升值的负效应;第三,汇率波动对本国物价的传导效率越高,则人民币币值上升对出口企业销售利润率造成的冲击越小;第四,如果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和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幅度的某线性组合,那么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口企业利润率的跌幅会小于或等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本文共分七章,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逻辑、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均衡汇率理论及相关概念简述。为了对均衡汇率有更全面的了解,首先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及汇率相关概念;其次综述了均衡汇率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均衡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及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最后是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的比较与选择。第三章,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包括ADF单位根检验、VAR模型构建、Johansen检验、误差修正以及脉冲响应分析,最后对人民币汇率失调情况进行阐述与分析。第四章,阐述了人民币升值争议的形成及演进历程,同时对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所出现的“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行”现象进行简要论述。第五章,主要从经济基本面及外部政治施压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成因。经济基本面分析,包括经常项目顺差、国内外存在的利率差以及通货膨胀情况分析。外部施压分析,包括使用委托代理模型解析外部施压对人民币升值的作用机制,以及以美国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来研究外部施压对人民币升值的作用效果,并得出结论:目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大部分来自于外部,且外部压力的影响在逐渐降低。第六章,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1)通过行业层面分析可知:人民币升值会有损中国出口商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但是对不同行业的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家层面的实际有效汇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不能准确地反映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传递错误经济信息并有可能误导经济发展方向。与国家层面有效汇率相比,行业层面有效汇率能更好的反应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本文构建并测算了行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这为衡量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标。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所以本文以2005年1月到2013年3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将ISIC.Rev3中22种制造业分类汇总为12类行业,将14个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作为了贸易伙伴国,来构建并计算行业层面有效汇率。同时本章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分析了人民币行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是由国内价格变动引起的,还是国外价格变动引起的。并得出结论:通过测算2005年1月到2013年3月间的人民币行业层面的实际有效汇率,可知,在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过程中,升值压力对各个行业的REER及其波动存在不同影响的程度。在所有行业中,中国的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有效汇率居首位(数值最大),而食品烟草行业及纺织制品行业的真实有效汇率则处于低位(数值最小)。这说明尽管人民币升值加大,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烟草行业和纺织品行业仍有较强价格竞争力;电气机械制造业等技术型高端行业竞争力则较差,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技术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提高行业竞争力。(2)对企业层面的经济影响,主要从数理角度分析出口企业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在人民币升值前后的变化情况。在分析销售收入时,在4种不同的价格弹性下,分别推算人民币升值前后出口企业销售收入的变化情况;在分析出口企业销售利润时,通过9个假设条件进行分析,且9个假设条件是逐步放松的,最后得出结论:一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如果工资水平也提高,则会对出口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率构成双重冲击;二是,生产技术提高可以弱化人民币升值的负效应;三是,汇率波动对本国物价的传导效率越高,则人民币币值上升对出口企业的销售利润率造成的冲击越小。四是,如果工资上涨幅度小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和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幅度的某线性组合,那么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口企业利润率的跌幅会小于或等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第七章,对策建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对策建议。本文存在的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有:创新点:(1)解释变量的选择。本文在借鉴各个参考文献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选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几个因素作为变量,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方程式,并以此来测算并衡量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2)在分析思路上,针对人民币升值成因分别从内因和外部施压以及经济和政治层面进行分析,分析更全面和深入。(3)系统考察了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大到行业小到企业。从行业角度分析时,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利用分行业的实际有效汇率来测度不同行业的产品竞争力。从企业角度分析时,在逐步放松的9个假设条件下,得出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4)从分析方法上,不仅用到了纵向时序计量分析,同时从统计层面上进行了分析。(5)本文所用数据不仅有年度以及季度的低频数据,也有月度乃至周、日的高频数据,从而使研究更加全面和稳健。人民币升值研究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错综复杂,本文存在一定不足以及需要完善之处:(1)虽然决定均衡汇率的因素众多,但是考虑到协整的有效性不能过多的加入变量,所以只能在众多因素中选择重中之重来作为变量。(2)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时,由于是以9个假设条件为前提,有些数据无法收集,因此论文在此部分只进行了数理模型推导,未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
赵先立,何砚[4](2013)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演进、分析、估算和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演进的三个阶段,并通过中国的贸易收支、国内外利差、通货膨胀率差异情况以及市场预期这四类经济基本面因素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是否持续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分析表明,近期人民币汇率已经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压力,可能存在贬值的压力。本文进一步选取BEER模型和1994年Q1至2012年Q2的经济数据估算了人民币汇率失调幅度,结果发现人民币自2011年至今已经持续小幅高估,支持了基本面分析的结论。因此,中国必须认清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本质,采取应对措施和坚持"自主性"的掌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路径。
苏俊霞[5](2013)在《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为转嫁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目光焦点转移至人民币升值问题。因此,人民币升值问题再次成为各国政策当局讨论的焦点之一,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加。对此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结论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严重低估,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没有低估反而处于高估状态。然而在人民币汇率从汇改到现在已升值23%的情况下,现在的人民币汇率是否还存在严重的低估现象?如果存在低估,低估的程度又是多少呢?最后,面对汇率的失调,为不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建议以及人民币合理升值的区间范围多大呢?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首先界定汇率的有关概念,并介绍西方主流的均衡汇率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PPP)、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发展中均衡汇率理论(ERER)和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在此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比较他们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情况,本文认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型,同时筛选出了工业生产总值、贸易条件,对外直接投资、政府支出、外汇储备和中美利差等基本经济要素,来构建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模型。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H-P滤波等计量方法对2002年-2012年的月度数据进行测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从而进一步测算出当今人民均衡汇率的失调程度,即人民币现在处于轻度低估,低估程度大约为2%。接下来是对人民币失调的原因分析以及人民币失调和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在前文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预期下人民币平稳升值的相关政策建议,例如可以建立汇率政策协调机制以强化政策效果、适当的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以及人民币不易快速升值,升值的范围在2%左右为最佳水平等等。
赵华春[6](2013)在《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特性与传递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在1981-1989年之间,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平均每年为41.72亿美元,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不仅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而且使贸易顺差达到了接近3000亿美元的峰值。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汇率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普遍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收支持续保持大幅度顺差的原因,是由于人民币人为地被低估了,低估了的人民币使得中国在与西方贸易交往过程中保持了不正当贸易优势。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可以说,这种压力是促使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据统计,按照2005年汇改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8.11来计算,至2011年为此,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20%;但是,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呼声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自中国对外贸易存在巨大顺差以来,一直是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研究人民币汇率均衡、相关特性及其对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样,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新模型,创建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计量方法,运用ARFIMA-FIGARCH、VAR-GARCH-BEKK等前沿性计量方法,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第一、运用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研究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问题最为合理,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不仅能捕捉某个对人民币汇率有长期影响的未知影响因素,又提高了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失调pm时间序列的稳定性检验水平,运用多重复合协整技术研究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均衡问题较为合理。从实证的结论可以看出,在样本时间段内,人民币汇率确实发生了结构突变,结构突变点发生在人民币汇率剧烈变化的时间点上,表明对汇率生生剧烈变化的外部经济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有着长期影响,也就是说,在运用BEER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问题时,应该在模型中加入中国元素,特别是具体的外部经济因素不容忽视。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样本时间段内,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显着的低估现象,人民币实际汇率偏离长期均衡水平仅为0.012%,远远小于国外认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约40%的水平;且从2009年4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处在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并有逐渐高估的趋势。第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图以及R/S检验,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均值过程(一阶矩过程)均存在显着的长记忆性特征。因此,差分自回归动平均模型即ARIMA模型难以准确刻化与描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均值的动态过程,运用分整自回归动平均模型即ARFIMA模型进行刻画较为合理。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ARFIMA模型的残差存在异方差现象,因此,运用ARFIMA模型用以刻画与描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无论是ARFIMA模型及R/S检验,均无法否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长记忆效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一阶矩过程的长记忆性特征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一定的粘性、其走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一些突发的外部事件对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对美元双边汇率将产生长期的滞后影响。通过对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建立ARFIMA-FIGARCH与ARFIMA-FIAPARCH-M模型发现,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不仅存在长记忆性,其波动也存在显着的长记忆性,也就是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存在“双长记忆”特征;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当前水平及当前波动性水平都依赖于自身较长时期的历史信息;同样,其当前水平及当前波动水平也将对未来较长时期产生影响。第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国内物价指数上升0.117个百分点,而人民币对日元汇率相对于美元汇率影响作用更小,传递效应更低。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外汇政策,且美国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大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会较为显着地影响我国国内宏观经济变量;而人民币对非美元的双边汇率由于上述原因,显然不会像美元那样敏感,传递效应与其相比较小。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人民币汇率系数均明显小于1,表明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完全的传递效应。同时,从三个均值方程中的汇率系数的统计显着性来看,无论是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我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均不存在明显的价格溢出效应,因此,通过人民币对外汇率升值的方法,难以达到抑制国内消费物价水平的目的。人民币名义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均呈现出一定的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从其数值的大小来看,要大于三者的均值溢出效应,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的一阶矩相互影响较小,但两者之间的二阶矩具有一定程度相互影响作用。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它们之间也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当然也有一些其它因素影响了汇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价格上的信息传导,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管制、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等。第四、贸易收支、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实际汇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对外总进口额以及经济结构5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呈同方向变化,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我国贸易收支得以改善;同时,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并没有表现出“J曲线”效应,但长期内,两者存在协整关系;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就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并不是我国贸易收支变化的统计上的原因,以逼迫人民币升值达到平衡贸易的目标注定难以实现。我国的经济结构与贸易收支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呈同方向变化,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经济结构才是中美贸易顺差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要素资源禀赋及产业层次不同,中美两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由于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强,美国对中国的许多出口商品在美国都存在管制,也就必须产生中美贸易顺差现象,美国不改变对华出口政策,无论如何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以预见这种贸易顺差将会持继下去,因为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结构性问题。从脉冲函数来看,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作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后,在脉冲期内,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呈现正向效应,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越小,也就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第一产业产值越小,非农产业产值增加,表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1调整。
赵先立[7](2013)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与失调的新视角——基于NOEM框架》文中指出本文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的分析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跨期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模型显示名义汇率、两国两部门生产率相对差异以及两国持有实际货币余额相对差异是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基于理论模型,选取1994年2季度至2012年1季度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部门生产率相对差异是实际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名义汇率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样本期总体呈升值趋势,高估和低估交替互现,但不存在大幅低估。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失调与美国经济增长、出口增长和就业之间不存在显着关联。
俞君静[8](2012)在《博弈论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有较强的升值预期。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首先要测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均衡汇率是汇率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判断实际汇率水平是否失调及汇率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主要客观依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经济特征,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决定进行探索。理论研究部分基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构建双层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在国家层次和国际层次上的博弈。实证部分是基于单方程模型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首先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分析,并进行协整检验,继而建立反映短期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H-P滤波法估算出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进行合理性评估。实证结果表明2005年汇改到2008年之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相比,相对低估,经过这一轮的升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在2008年基本接近均衡实际汇率。2008年以后,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另一方面欧美等国给人民币施压及美元对外大幅度贬值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轻微的高估。笔者判断,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人民币汇率将重新回到均衡水平,并逐渐趋于稳定。基于上述理论、实证研究结果,最后通过与日元升值的比较分析,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进行探讨,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的建议。
唐亚晖[9](2011)在《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及汇率传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之间出现了多次背离。是什么原因导致汇率与物价这一对反映货币价值的孪生变量背道而驰?这种背离对货币当局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为了解开疑惑,探讨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之间的长期关系显得非常必要。然而当作者试图沿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脉络去探寻二者的关系时,却发现当前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之间的关系只是表象上的。人民币汇率失调与物价水平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导致二者出现背离的深层次原因。这种联系体现为汇率低估与通货膨胀并存,而汇率高估与通货紧缩并存。以人民币汇率失调与物价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更有助于揭示当前汇率与物价走势背离的深层次原因,并能够针对问题所在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沿着如下脉络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七章,第1章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等。第2章评述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等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理论和测算方法,经过对比分析选择以BEER方法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第3章根据BEER模型的需要选择劳动生产率等六个基本经济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方程,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分别以19802009年的年度数据及19942009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协整方程进行了估计,并据此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调程度。基于年度数据和季度数据的测算结果的对比显示,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即19942009年期间,均衡汇率走势及汇率失调程度十分相近。基于年度数据的结果显示19801994年间,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较高。19801982年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低估状态,接下来三年处于高估状态。19861994年间实际有效汇率长期处于低估状态。基于季度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测算结果显示自1994年至今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存在着一个总体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我国人均GDP相对世界人均GDP的比值呈持续上升之势。测算结果表明在观测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交替出现低估与高估的现象,但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长期均衡汇率之间的长期趋势是吻合的,总体上不存在严重的汇率失调。第4章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以及我国物价水平变动情况。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前,人民币汇率处于高度管制状态,汇率水平与我国经济状况脱节。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汇率变动对我国国内经济及对外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外部需求的变化通过人民币汇率传递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日趋显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9年、19931995年、20032008年。19982002年我国还出现了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2008年下半年受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物价指数持续下降,再次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第5章对汇率失调与物价水平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以汇率传递理论作为研究我国汇率传递问题的基础,结合汇率的变动分析了汇率传递的机制和汇率失调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第6章实证分析汇率失调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通过对样本期间人民币汇率失调与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的考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即通货膨胀对应汇率低估,通货紧缩对应汇率高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汇率失调是我国物价水平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我国物价水平变动不是汇率失调的格兰杰原因。我国物价水平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自身的冲击,汇率失调与我国物价水平变动呈反向。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是负向的并且是沿着价格链递减的,对进口价格的传递程度最高,对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传递程度次之,对消费价格的传递程度最低。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在众多变量中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冲击影响力度较弱。汇率传递存在明显的时滞,进口价格传递时滞为5个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与消费价格传递时滞均为6个季度。进一步基于非线性门限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协整关系。第7章针对人民币汇率失调与国内物价水平关系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存在的严重失调的状况,近期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只有3.59%,因此,从实际有效汇率角度考虑货币当局无需对人民币汇率实施大幅度调整。而应抓住当前的契机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其次,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多地转向国内消费上。最后,加强资本流动监控,严控热钱流出入,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非理性预期,特别要处理好治理通胀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关系。
李晓星[10](2011)在《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 ——基于经济基本面要素的均衡实际汇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汇率作为一国外部经济的重要变量,反映了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币现行的汇率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升值,升值多少,成为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均衡汇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基本要素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模型、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模型、行为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模型以及关于发展中国家货币的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模型,然后对以上几种理论模型做出了简要的评价。本文认为,Montiel的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本文在理论基础为Montiel的均衡实际汇率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劳动生产率、政府支出水平、贸易条件和对外开放度作为解释变量,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1年第1季度到2010第2季度的季度数据,来研究实际有效汇率和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采取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包括ADF单位根检验、E-G两步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经济基本面要素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对各变量在短期内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应用H-P滤波法对人民币的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测算,并估计了人民币汇率的失调程度。在估计了人民币汇率的失调程度后,本文又进一步地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失调对我国进出口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失调会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然后,本文就如何改善人民币汇率失调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健康完善的宏观经济体系、健全外汇市场、明确汇改目标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最后,针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山西省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山西省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提出了建议,包括金融先导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对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一种失调还是均衡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一种失调还是均衡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均衡汇率机制研究 ——基于BEER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四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均衡汇率理论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西方学界对于均衡汇率的研究 |
二、有关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 |
第二节 均衡汇率的决定理论 |
一、均衡汇率的相关概念 |
二、汇率对于经济变量的影响 |
三、均衡汇率的决定理论 |
第三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变动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走势状况 |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
二、人民币名义汇率走势 |
三、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 |
第二节 人民币均衡汇率影响因素分析 |
一、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
二、汇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
三、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
四、汇率与政府支出的关系 |
五、汇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的结构分析 |
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
二、人民币兑各国货币汇率走势 |
第四节 构建模型和选择变量 |
一、构建计量模型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四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的处理 |
一、季节调整 |
二、对数转换 |
第二节 单位根(ADF)检验 |
第三节 协整检验 |
第四节 误差修正模型(ECM) |
第五节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五章 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分析 |
第一节 H-P滤波 |
第二节 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的估计 |
第三节 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状况的分析 |
第四节 汇率错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一、人民币汇率高估产生的影响 |
二、人民币汇率低估产生的影响 |
第六章 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
一、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 |
二、由强制结售汇向意愿结售汇过渡 |
三、建立独立清算机构和分散的交易体系 |
四、对外汇市场的监管与风险控制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以中日韩三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
1.2.2 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传导渠道 |
1.2.3 相关文献的小结和评述 |
1.3 论文的主要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存在的难点、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存在的难点 |
1.4.2 论文存在的创新点 |
1.4.3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理论和模型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汇率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就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汇率变动与就业变动关系的理论考量 |
2.3 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传导渠道分析 |
2.3.1 对外贸易传导渠道:基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逻辑判定 |
2.3.2 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渠道:基于三种效应的综合分析 |
2.3.3 资源配置传导渠道:基于资本劳动比改变的推断 |
2.4 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模型分析 |
2.4.1 汇率与就业的关系——基于 IS-LM-BP 模型的探讨 |
2.4.2 汇率影响就业传导渠道的模型分析 |
2.4.3 小结 |
第3章 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日本就业的影响 |
3.1 日本汇率制度演进和日元汇率变动 |
3.1.1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日本汇率制度和日元汇率变动 |
3.1.2 “广场协议”后日本汇率制度和日元汇率变动 |
3.2 日本就业状况的变化 |
3.2.1 日本总体就业状况变化 |
3.2.2 日本产业就业状况变化 |
3.2.3 日本地区就业状况变化 |
3.3 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日本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1 汇率变动影响就业的计量模型构建 |
3.3.2 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日本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协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3.3.3 日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日本行业就业的实证分析 |
3.4 分析与小结 |
第4章 韩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韩国就业的影响 |
4.1 韩国汇率制度的演进和韩元汇率变化 |
4.1.1 固定汇率制度与韩元汇率变化 |
4.1.2 “单一变动汇率制度”与韩元汇率变化 |
4.1.3 钉住“一篮子”货币制度与韩元汇率变化 |
4.1.4 市场平均汇率制度与韩元汇率变化 |
4.1.5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与韩元汇率变化 |
4.1.6 韩国汇率制度演变进程中韩元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 |
4.2 韩国就业的变化状况 |
4.2.1 韩国总体就业变化状况 |
4.2.2 韩国行业就业变化状况 |
4.2.3 韩国区域就业变化状况 |
4.3 韩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韩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韩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韩国就业总量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协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4.3.2 韩元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就业行业结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
4.4 分析与小结 |
第5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
5.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变动 |
5.1.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
5.1.2 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动 |
5.2 中国近期就业状况 |
5.2.1 总体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
5.2.2 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
5.2.3 地区就业差异明显 |
5.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基本回归分析 |
5.3.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影响的行业考察 |
5.3.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再探讨—基于29个省市面板数据的考察 |
5.4 分析与小结 |
第6章 综合评价与政策建议 |
6.1 中、日、韩三国实证检验的综合评价 |
6.1.1 宏观层面的总结 |
6.1.2 中观层面的总结 |
6.2 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对外贸易的首要影响作用 |
6.2.2 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 |
6.2.3 内需的拉动作用 |
6.2.4 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 |
6.3 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 |
6.3.1 增强人民币实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
6.3.2 保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 |
6.3.3 发挥中间传导渠道的积极作用 |
6.3.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全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人民币升值:研判、成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
1.3.1 逻辑结构 |
1.3.2 本文章节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1.4 创新、不足与改进 |
1.4.1 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
2. 均衡汇率理论及相关概念简述 |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
2.2 汇率的有关概念 |
2.2.1 汇率 |
2.2.2 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 |
2.3 均衡汇率理论综述 |
2.3.1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为PPP) |
2.3.2 均衡汇率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 |
2.3.3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 |
2.3.4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 |
2.3.5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 |
2.3.6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 |
2.4 理论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3. 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研究 |
3.1 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文献综述 |
3.1.1 国外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
3.1.2 国内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文献 |
3.2 相关计量工具介绍 |
3.2.1 ADF单位根检验 |
3.2.2 VAR模型 |
3.2.3 Johansen检验 |
3.2.4 误差修正思想 |
3.2.5 脉冲响应函数 |
3.3 选取变量和数据收集 |
3.3.1 选取实证研究变量 |
3.3.2 收集数据以及处理数据 |
3.4 对我国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 |
3.4.1 ADF单位根检验 |
3.4.2 协整检验 |
3.4.3 VEC修正模型 |
3.4.4 脉冲响应分析 |
3.5 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调情况及分析 |
3.5.1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 |
3.5.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长期失调程度 |
3.5.3 人民币均衡汇率长期失调的原因分析 |
3.5.4 汇率失调对经济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人民币升值的现状 |
4.1 人民币升值之争的不同阶段 |
4.2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行”现象分析 |
4.2.1 问题提出 |
4.2.2 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人民币升值原因 |
5.1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文献综述 |
5.2 基本经济因素分析 |
5.2.1 根据基本经济因素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 |
5.2.2 对基本经济因素的总括分析 |
5.3 国外施压人民币升值分析 |
5.3.1 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
5.3.2 美国施压分析 |
5.3.3 其他国家施压分析 |
5.3.4 对国外施压的总括分析 |
5.4 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
5.5 来自美国外部施压的统计分析 |
5.5.1 判断美国对人民币施压有效性的标准 |
5.5.2 外部施压的定性分析 |
5.5.3 从统计层面分析美国施压有效性 |
5.6 本章小结 |
6. 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
6.1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不同层次汇率的比较分析 |
6.1.2 行业层面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 |
6.1.3 人民币分行业实际有效汇率REER |
6.2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率的影响 |
6.2.1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 |
6.2.2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相关措施建议 |
7.1 宏观策略 |
7.2 微观策略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
(4)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演进、分析、估算和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形成和演进历程 |
三、人民币是否存在巨大的升值压力?———基于经济基本面的分析 |
(一) 国际收支差额 |
(二) 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 |
(三) 通货膨胀率 |
(四) 市场预期 |
四、人民币需要大幅升值吗?——一个经验证据 |
1.实证检验 |
(1) 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2) 协整关系检验 |
(3) 协整关系的动态特征——误差修正模型 |
2.人民币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调的估算 |
3.对于人民币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调估算结果的分析 |
五、应对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措施和建议 |
1.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从容以待 |
2.积极实行对外贸易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 |
3.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 |
4.加快国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
5.根据我国现实继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
6.在符合我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保证人民币汇率价值稳定 |
7.积极培育外汇市场的发展 |
(5)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均衡汇率的文献动态综述 |
1.2.1 均衡汇率的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均衡汇率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
1.2.3 研究均衡汇率的意义综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均衡汇率理论及其模型分析 |
2.1 均衡汇率的相关概念 |
2.1.1 名义汇率 |
2.1.2 实际汇率 |
2.1.3 均衡汇率 |
2.2 均衡汇率理论的回顾 |
2.2.1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 |
2.2.2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 |
2.2.3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 |
2.2.4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 |
2.2.5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 |
第3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构建 |
3.1 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 |
3.1.1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大国 |
3.1.2 中国国际收支呈现长期顺差的格局 |
3.1.3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转型阶段 |
3.2 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选择 |
3.3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BEER的变量选取分析 |
3.3.1 均衡汇率的影响变量分析 |
3.3.2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变量的帅选原则 |
3.3.3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选取的变量分析 |
3.4 基于BEER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方程的构建 |
第4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 |
4.2 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4.2.1 ADF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VEC修正模型分析 |
4.2.4 脉冲响应分析 |
4.3 计量结果分析 |
4.3.1 H-P滤波处理 |
4.3.2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结果分析 |
4.4 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调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错位的影响分析 |
5.1 汇率失调对经济的影响 |
5.1.1 汇率高估对经济的影响 |
5.1.2 汇率低估对经济的影响 |
5.2 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
5.3 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调的对策建议 |
6.2.1 升值幅度空间2%为宜 |
6.2.2 增强人民币汇率政策调节的主动性 |
6.2.3 建立汇率政策协调机制以强化政策效果 |
6.2.4 优化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完善外汇储备的管理机制 |
6.2.5 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特性与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均衡汇率问题研究现状 |
1.3.2 人民币汇率时间序列的特性研究现状 |
1.3.3 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现状 |
1.3.4 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研究现状 |
1.3.5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几个基本概念 |
1.6.1 汇率、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
1.6.2 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 |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于多重复合协整技术(MICCT)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均衡汇率决定理论 |
2.2.1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 |
2.2.2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
2.2.3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
2.2.4 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
2.3 模型设定 |
2.3.1 行为均衡汇率模型(BEER) |
2.3.2 行为均衡汇率的测算 |
2.3.3 时间序列结构突变 ZA 检验模型 |
2.3.4 门限回归模型 |
2.4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
2.5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的实证分析 |
2.5.1 基于传统协整技术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 |
2.5.2 基于多重复合协整技术分析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ARFIMA-FIGARCH 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均值与波动过程特性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长记忆性检验方法介绍 |
3.2.1 经典 R/S 分析法 |
3.2.2 修正 R/S 分析法 |
3.2.3 GPH 检验法 |
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3.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均值过程长记忆性分析 |
3.4.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及相关计量检验 |
3.4.2 人民币汇率及其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的分整自回归动平均过程 |
3.4.3 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时间序列波动长记忆性分析 |
3.5 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溢出效应及杠杆效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VAR-MGARCH-BEEK 模型的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汇率传递的基础理论 |
4.2.1 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
4.2.2 因市定价理论 |
4.3 VAR-MGARCH-BEKK 模型选择 |
4.4 计量模型设定 |
4.5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6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VAR 模型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相互影响关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 |
5.2.1 弹性分析理论 |
5.2.2 吸收分析理论 |
5.2.3 货币分析理论 |
5.3 模型计量设定 |
5.4 数据的来源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
5.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4.2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检验 |
5.5 二元经济结构、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
5.5.1 平稳性检验 |
5.5.2 协整检验 |
5.5.3 Granger 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与失调的新视角——基于NOEM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均衡实际汇率决定的理论模型 |
(一) 模型的基本假定 |
(二) 家庭行为 |
1.家庭效用函数 |
2.家庭预算约束 |
(三) 价格的设定 |
(四) 企业行为 |
(五) 模型均衡解 |
三、实证分析 |
(一) 实证模型 |
(二) 变量、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三) 协整检验 |
1.变量平稳性的ADF检验 |
2.协整检验和分析 |
3.短期波动性——误差修正模型 |
四、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均衡水平及失调的估算和分析 |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
(8)博弈论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 |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 |
第三节 均衡汇率决定理论 |
第二章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 |
第二节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博弈论框架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 |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基于单方程模型理论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 |
第四章 中日货币升值问题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日两国货币升值背景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中日两国货币升值压力原因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日元升值对人民币汇率的启示 |
第五章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
第二节 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及汇率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意义 |
1.2 汇率失调与物价水平关系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汇率失调测算方法及经济效应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人民币汇率失调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汇率失调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标、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理论及测算方法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汇率、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
2.1.2 有效汇率、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 |
2.1.3 均衡汇率(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
2.1.4 汇率失调(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
2.2 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理论及测算方法 |
2.2.1 购买力平价分析方法(PPP) |
2.2.2 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MB) |
2.2.3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分析方法(FEER) |
2.2.4 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分析方法(ERER) |
2.2.5 自然均衡汇率分析方法(NRER) |
2.2.6 行为均衡汇率分析方法(BEER) |
2.2.7 外部可持续性方法(ES) |
第3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程度的测算 |
3.1 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研究综述 |
3.2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程度测算的基本方法选择 |
3.3 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模型构建 |
3.3.1 变量的选择 |
3.3.2 基本变量对均衡汇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3.4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
3.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4.2 实证分析 |
3.5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调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3.5.1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失调的测算 |
3.5.2 测算结果分析 |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与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状况回顾 |
4.1 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史 |
4.1.1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
4.1.2 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
4.2 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状况回顾 |
4.2.1 通货膨胀时期 |
4.2.2 通货紧缩时期 |
第5章 汇率失调与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
5.1 汇率传递理论的研究综述 |
5.1.1 汇率传递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
5.1.2 汇率传递理论的微观视角 |
5.1.3 汇率传递理论的宏观视角 |
5.2 汇率传递的实证研究综述 |
5.2.1 国外学者对汇率传递的实证研究综述 |
5.2.2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传递的实证研究综述 |
5.3 汇率失调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 |
5.3.1 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机制 |
5.3.2 汇率失调对物价水平影响的预期机制 |
第6章 人民币汇率失调与国内物价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
6.1 人民币汇率失调与国内物价变动的对应关系分析 |
6.1.1 人民币低估与通货膨胀的对应时期 |
6.1.2 人民币高估与通货紧缩的对应时期 |
6.2 人民币汇率失调与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的因果关系分析 |
6.2.1 人民币汇率失调与国内物价水平变动的因果关系检验 |
6.3 基于VAR 模型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 |
6.3.1 样本数据与变量 |
6.3.2 基于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3.4 结论 |
6.4 基于门限误差修正模型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传递效应 |
6.4.1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价格传递的非线性理论 |
6.4.2 非线性误差修正模型 |
6.4.3 实证检验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关于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结论 |
7.1.2 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
7.2.2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 |
7.2.3 标本兼治防止热钱流入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10)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 ——基于经济基本面要素的均衡实际汇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2 均衡汇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型 |
2.1 有关汇率的相关概念 |
2.1.1 名义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 |
2.1.2 实际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 |
2.2 西方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
2.2.1 均衡实际汇率的定义 |
2.2.2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模型(FEER 模型) |
2.2.3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模型(NATREX 模型) |
2.2.4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BEER 模型) |
2.2.5 Edwards 模型、Elbadawi 模型和Montiel 模型 |
2.3 对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的简要评价 |
3 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实证分析 |
3.1 时间序列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 数据检验和协整方程的建立 |
3.2.1 序列ADF 单位根检验 |
3.2.2 建立序列协整方程 |
3.2.3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
3.3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确定与分析 |
3.4 人民币汇率失调状况与原因分析 |
3.4.1 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 |
3.4.2 人民币汇率失调的原因 |
3.5 汇率失调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
4 关于改善人民币汇率失调状况的相关建议 |
4.1 建立健康完善的宏观经济体系 |
4.2 健全外汇市场 |
4.3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
5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山西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
5.1 山西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
5.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山西省进出口的影响 |
5.3 山西省应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 |
5.3.1 金融先导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
5.3.2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对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一种失调还是均衡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均衡汇率机制研究 ——基于BEER模型的分析[D]. 汪文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2]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以中日韩三国为例[D]. 陈默. 吉林大学, 2014(09)
- [3]人民币升值:研判、成因及影响研究[D]. 李颖帅.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4]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演进、分析、估算和应对措施[J]. 赵先立,何砚.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3(03)
- [5]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 ——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D]. 苏俊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13(07)
- [6]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特性与传递效应研究[D]. 赵华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7)
- [7]人民币实际汇率决定与失调的新视角——基于NOEM框架[J]. 赵先立. 经济评论, 2013(01)
- [8]博弈论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探索[D]. 俞君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及汇率传递效应研究[D]. 唐亚晖. 吉林大学, 2011(08)
- [10]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 ——基于经济基本面要素的均衡实际汇率分析[D]. 李晓星. 山西财经大学, 2011(09)
标签:实际汇率论文; 汇率论文; 人民币升值论文; 有效汇率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