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化学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一、化学性因素对优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林毅[1](2021)在《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稳步推进和立德树人理念的持续深化,强调高阶思维技能已成为新时代课程的集中趋势以及教育界的广泛共识。数学高阶思维是立足于数学学科背景的高级认知活动,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如何科学评判数学高阶思维,达成数学高阶思维培育目标,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议题。因而,本研究站位于数学学科背景,围绕着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发展路径这一核心问题,以初中生群体为对象,以能力视角剖析数学高阶思维的要素结构,并以数学学习策略为着手点研究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遵循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从而构造合理的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蓝图。研究结论如下:(1)在结构要素研究方面:数学高阶思维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为数学批判性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数学元认知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2)在测量工具研究方面:《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调查问卷》的各项效度指标、信度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是一个可靠、有效的心理学测量工具。(3)在现状差异研究方面:被试初中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及其子能力均在良好水平,且在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民族、年级、数学成就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而在不同学校属性群体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在影响机制研究方面:在总体的影响效应方面,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总体具有极高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子能力的影响效应方面,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主要子能力均具有较高的正向影响效应,且以数学元认知能力、数学批判性思维为中介变量,存在6条正向的显着影响路径;在群体变量的调节作用方面,民族差异、年级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整体均不具有调节作用,而数学成绩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启示,本研究基于数学学习策略视角绘制了三条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路径,分别为渗透学习策略意识,激发高阶思维系统发展内生动力;应用学习策略训练,增益高阶思维各子能力协同发展;实施策略教学干预,培育高阶思维群体发展高速效能。

张中华[2](2021)在《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学困生”即地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达到地理课标要求的学生。学生学习困难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对学习的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高中地理学困生群体日益庞大。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查明其形成原因及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洛阳市栾川县中学为例,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查明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提出转化策略和反思转化效果。该结果对素质教育、学困生个人全面发展、学生失学辍学、社会及家庭和谐等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具体表现形式、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根据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为内因主导型和外因主导型。内因主导型主要有:(1)内驱力不足型、(2)习惯不良型、(3)意志薄弱型、(4)问题卡脖型。外因主导型主要有:(1)教师影响型、(2)学校影响型、(3)家庭影响型。为此,针对内因型学困生提出了以下策略:(1)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强化地理学习动机。(2)课前预习、课上质疑、课后复习,制订地理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3)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客观归因、注重专注度和注意力的培养。(4)优化地理学科认知结构、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外部环境影响型转化策略是:(1)强化赏识教育,做有温度的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创新地理授课方式。(2)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健全各学科均衡发展机制;开发地理校本课程,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3)结合学生实际,树立适当的期望值;转变教育方式,重视情感关爱,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在文章最后,选取一名高中地理学困生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践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分析获取该高中地理学困生相关信息,结合内外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在转化原则和总策略的指导下,参照具体策略进行转化。结果证明,在理论指导下,积极付诸于实践,学困生是可以被转化的。总之,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复杂繁琐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困生有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对其转化要充满信心和耐心。既要帮助学困生寻找学习障碍的因素并辅助其积极转化,又要防止各种学习障碍问题的产生。

刘佳奇[3](2021)在《基于三重表征的初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眼动研究 ——以“化学方程式”单元学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问题解决能力是新世纪以及面向未来的人才核心能力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研究。研究主要从问题解决思维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教学内容和情景的创设等角度展开,为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参考。但这些研究存在的固有问题是,主要聚焦问题解决的外部影响因素和结果,限于技术手段,而鲜少关注问题解决的内部认知。致使大多由碎片化的外部过程和结果建构的问题解决认知过程,与学习者实际的内在认知过程存在诸多偏差,而由此大大削弱了相关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基于眼随心动的基本认识,近年来眼动仪的使用,为实时探查学习者问题解决认知过程,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基于学科特色,本研究选取初三化学三重表征培养突破时期的关键单元“化学方程式”为载体进行试题编制。综合使用纸笔测验、眼动追踪、口语报告等多种研究方法,由整体到局部对眼动数据进行分析,再以个案问题解决的眼动视频为例,逐帧分析,层层递进,体现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动态性。对不同学业水平(性别)初三化学初学者的问题解决眼动差异进行研究,推导问题解决认知差异,并分析不同类型表征对学生问题解决认知差异的影响,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论文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包含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确定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阐述本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研究基础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初中化学三重表征的知识分类。该部分关系到本研究兴趣区划分,故对前人的三重表征界定发展进行梳理,之后根据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分类。第四部分,测试题编制。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一章为载体,根据《课程标准》,《化学》和一线教师意见编制预测题。在C市L初中对110名被试进行纸笔测验,采用Rasch模型对数据分析,确定试题信效度、难度。控制题干表征类型不同,选取4道中等偏易测试题作为实验材料。第五部分,实验过程。该部分运用3(学业水平/性别)*3(题目类型)两因素对30名学生进行混合实验,其中学业水平(性别)为组间自变量,包含学优、中、困三类别,性别包含男、女。题目类型为组内自变量,包含宏观、微观、符号题目。因变量为收集到的眼动数据、口语报告和PAAS认知负荷自主评价量表。第六部分,数据处理。使用注视时间表征加工深度,注视次数表征加工难度;瞳孔直径和PAAS认知负荷量表为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为辅综合表征认知负荷。对数据进行整体到局部的分析。第七部分,个案研究。根据学业水平、性别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对比分析被试的眼动热点图、轨迹图、口语报告,利用瞳孔直径、时刻、视野区域建立问题解决思维坐标轴,具体分析被试的加工过程。第八部分,研究总结。针对表征类型,由完整的问题解决数据来看,表征类型并未影响被试的认知差异。本研究使用眼动仪,以外部三重表征为依据对题目划分兴趣区后,再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题干是三重表征转化的起点,以宏观表征为起点的转化加工深度最深,难度最高,而以符号与微观为起点的较低。在日常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重视符号和微观表征,忽视宏观表征。2.选项中,符号表征加工深度、难度和认知负荷显着高于宏观表征,眼动数据得出的认知负荷和自主认知负荷一致,宏、微、符难度依次递增。针对学业水平得出以下结论:1.化学初学者中,学中生信息加工深度浅、难度低,认知负荷低,其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思维活跃。学困生加工深度和难度处于中间水平。2.眼动数据得出的认知负荷为学优生最高,学中生最低;而学困生自主认知负荷最高,学优生最低,并不一致。表明学优生即使自觉题目简单,仍会付出较大的精力进行加工,追求成功。3.学优生会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已完成的选项会被学优生再次使用,同时认知负荷明显下降。学中生综合利用信息能力弱,仅在固定选项区域和题干兴趣区中加工。学困生综合利用信息能力中等,但其基本知识概念欠缺,无法流畅加工。针对性别,传统的问题解决研究不易探究性别间的显着差异,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完整解题过程中,眼动数据得出的女生认知负荷显着高于男生。2.在选项兴趣区上,女生对于三种不同表征掌握情况基本一致,男生对以符号题目为起点的转化中,加工难度大、深度深,与以微观题目为起点的转化具有显着差异。根据经验,符号知识需要前期大量的记忆,而测试题中的微观信息可以用于推理,男生更倾向于推理而不是记忆。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张羽[4](2020)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十分普遍,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英语教育非常不利,因此解决这一难题迫在眉睫。本文以通化市朝鲜族学校、通化县朝鲜族学校、柳河县朝鲜族学校、辉南县朝鲜族学校以及集安市朝鲜族学校中的初中学优生和学困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德(1958)“归因理论”、凯利(1967)“方差模型理论”、佐野良伍郎(1980)“双因素说”以及巴班斯基(1978)“同心圆说”,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和成绩收集作为研究工具,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1)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状如何?2)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分别有哪些以及原因分别是什么?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时,本文采用了 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随着九年级学习知识的深入,两极分化趋势在中考成绩中充分体现。但在师资、生源较好的通化市朝鲜族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则并不明显。2)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意志力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以上四个方面均存在极其显着性的差异。学优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力方面均明显好于学困生。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学校因素有教材因素和教师因素。七年级教材内容与小学英语知识点重复比例大,八、九年级教材难度的增加使学困生很难适应,这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客观因素。另外教师“重优轻差”的教学理念以及“偏快、偏难”的教学设计也加剧了两极分化的产生。但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不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因素。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程度和未来期望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研究表明:学优生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度和期望值明显高于学困生家长。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学生要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远景学习目标,利用好课堂时间并做好作业,以及多向学优生学习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平时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调整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并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家长要多与孩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并要对孩子未来的英语学习做好规划。

屈丹妮[5](2020)在《中职学校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研究 ——以天水市A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各大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中职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困难。学校为了稳定的生源只能降低招生门槛,导致大量学困生涌入学校,学校的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基于此,本文选择天水市A中职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中职学校学困生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应对的建议。研究表明,影响天水市A中职学校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电子产品的普及、娱乐场所的兴起和不良社会风气等。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转化建议:(1)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3)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4)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5)家校结合促进家庭教育;(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7)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8)完善教学资源,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9)合理使用手机与网络;(10)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11)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刘运航[6](2020)在《教师课堂话语对高中生“熵”学习的影响研究 ——以课堂专注力为中介变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在课堂输出知识的主要载体。基于LCT理论的4个维度及各维度分别对应的语码指标修订《高中教师课堂话语量表》用于测量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及资优生对高中化学教师课堂话语认知水平。课堂专注力是指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上的能力。基于Knudsen提出的课堂专注力成分模型修订《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量表》用于测量学生课堂专注力。《“熵”的概念及应用知识测验》用于测量资优生群体“熵”的学习成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目的是探究教师课堂话语、学生课堂专注力和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制定的《教师课堂话语与学生课堂专注力访谈提纲》用于对教师课堂话语和学生课堂专注力进行个案访谈、验证模型路径。本研究成果如下:(1)资优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认知水平具有性别和竞赛背景差异。男性被试对符号型、抽象型和理论型话语理解显着优于女性被试。拥有竞赛经历的被试抽象型话语理解能力更强。(2)资优生课堂专注力具有性别和竞赛背景差异。男性被试刺激过滤和竞争选择更占优势。竞赛经历对专注力成分由刺激过滤转化为工作记忆有影响。(3)资优生课堂专注力在教师课堂话语和“熵”的学习成果间具有中介作用。符号型话语可正向影响“熵”的学习成果,抽象型和碎片型话语可负向影响“熵”的学习成果。(4)教师可通过改进课堂话语成分,借助辅助措施,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力。

许潇[7](2020)在《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物理学科被认为是高中阶段最难懂、难学、难教的学科,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学科正面临着被弃学、弃选的尴尬境地,导致很多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过早地放弃了物理学习,进一步加大了成绩分化现象。在高中这一基础教育学段,物理成绩的过度分化,不仅不利于课标中强调的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落实,不利于教师制定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对成绩分化现象做出描述,对影响成绩分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抑制成绩分化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界定相关概念后,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展开调查。通过分析油田B校2019年高考各科成绩数据,对比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高考成绩分化程度。收集几所学校三届毕业生的物理高考成绩和高一高二年级连续八次物理考试成绩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同一届不同学校学生,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同校同届男女生的成绩样本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差异系数等数据分析,调查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对物理成绩分化现象做出了描述。同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家庭关系、学校教育环境等因素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均值的方差分析,将结果与访谈相结合,得出了以上几个因素对成绩分化现象的影响。本文对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物理高考成绩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化现象;不同学校同一届学生各阶段成绩分化的程度和分化趋势有所不同,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的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但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和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是成绩分化的两个高峰;男女生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大多数阶段下女生群体的成绩分化程度要高于男生。结合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导致物理成绩分化;家庭关系差异和家长在学习管理上的参与度差异导致成绩分化。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平等加剧成绩分化,不同学校各因素上的差异影响成绩分化。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

王君位[8](2020)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行组织者”通常指在教学内容本身之前被介绍的、可以使学习者组织及解释新信息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策略从改变学生的认知变量入手,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对旧知识的巩固保持。将这一策略用于学生阅读自学数学中,能够完善其认知结构,有效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研究分为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两部分。首先,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定制出调查工具《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现状调查问卷》的教师卷与学生卷。结合访谈,对山西省三所初中的786名学生和73名数学教师进行了现状调查,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依据现状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从先行组织者类型入手,以先备知识为控制变量,考察不同类型组织者对数学阅读的影响。选取“勾股定理”为数学阅读材料,编制了相应的文字、图形、文字加图形三种类型组织者。又通过《先备知识问卷》对学生进行了事先测验。加之无组织者的对照,最终形成2(高先备,低先备)*4(文字组织者,图形组织者,文字加图形组织者,无组织者)两因素被试间实验,以自编《数学阅读测试卷》为评价工具对临汾市L中学初二年级四个平行班进行施测。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探讨这一策略对数学阅读的影响,并据此给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现状在学校、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无性别差异。其中重点公立学校好于普通公立学校,普通公立学校好于私立学校,重点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存在显着差异;初二年级好于初三年级,初一年级最差,初一、初三分别与初二存在显着差异;(2)学生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重要性认识充分,多数教师对组织者的概念认识模糊。二者对其使用效果都有较高的评价,但实践应用水平处于中等,尚有可提升的空间;(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资源等,这也是策略应用的困难所在;(4)先行组织者策略、先备知识均与数学阅读呈显着正相关;(5)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数学阅读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组织者条件下的阅读成绩存在差异。文字加图形组织者条件下的成绩最高,其次为文字组织者、图形组织者,无组织者条件下的成绩最低,每两组之间差异性显着。存在学业水平上的影响差异,优等生适合文字加图形组织者和文字组织者教学,待优生最适合文字加图形组织者教学。各种类型组织者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优等生与待优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对优等生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待优生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6)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字符编码、语言互译、综合理解能力来影响数学阅读,尤其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7)先备知识对数学阅读具有重要影响。高先备知识者的阅读成绩高于低先备知识者,两组成绩差异性显着;(8)先行组织者策略与先备知识对数学阅读的交互作用显着,不同类型组织者对数学阅读的作用受学生先备知识水平的影响,并且这一策略对低先备的影响程度更大。低先备知识者适合文字加图形组织者和图形组织者教学,高先备知识者除文字加图形组织者外,更适合直接教学;(9)先行组织者策略、先备知识对数学阅读影响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数学阅读=0.882X先行组织者策略+5.034X先备知识-53.635。

项佳敏[9](2020)在《关于师生对化学竞赛价值认识的研究 ——以江苏省竞赛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是世界青少年参与的重要学科竞赛,化学竞赛作为中学生参与的重要化学活动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竞赛的价值和作用展开研究,但多为个人见解、描述性报告和经验总结,缺少用科学的方法对竞赛的价值进行系统的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以江苏省竞赛指导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访谈,并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分析,得出该群体对化学竞赛价值的认识。这两类群体属于化学竞赛的直接参与者和指导者,对于竞赛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他们的认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化学竞赛的价值有借鉴意义。论文对化学竞赛价值认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选取了4位竞赛指导教师和3位化学竞赛生,通过设计访谈提纲采访研究对象获得原始材料。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详细的、科学的分析,从事实资料中演绎出结论。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一般分析流程,采用三重编码的方式,包括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基于对4位竞赛指导教师和3位竞赛生的培训学习经验和个人成长经历分析,得出他们对化学竞赛价值的认识。研究发现,竞赛的核心价值是“育人”,竞赛价值的作用对象为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对国家而言,竞赛是培养和选拔学科人才的重要平台;对学校而言,竞赛有利于提升综合实力、搭建学科育人平台。学生和教师是竞赛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也是实现竞赛价值的主要群体。竞赛对于这两个群体的价值可以分成“职业学业发展”“学科专业发展”“能力发展”和“情感品质发展”这四个维度。从价值的性质上看,竞赛带给学生的价值可以分为结果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结果性价值包括:升学优惠或者保送名校的机会;过程性价值包括:专业兴趣导向、拓展知识结构,提升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理性思维、合作交往能力,增进师生情谊,磨炼意志品质。竞赛对于教师的价值可以分成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包括:提升教师地位及薪资水平;隐性价值包括:增进学科知识、眼界与理解,提升教学、学习、交往能力,增进师生情谊与教育成就感。在此结论基础上,笔者总结了关于江苏省师生参与化学竞赛活动的若干启示。

郑佳琪[10](2020)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动机及自我效能感研究》文中认为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行“3+1+2”新高考方案以来,学生的选考意愿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在选择时会综合考虑自身的物理学习兴趣、动机及自我效能感做出判断。本研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编制了物理学习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共三份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考查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选考物理时的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水平,并分析其学习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得出路径模型,以期了解这些因素对学生物理选考意愿的影响,并据此给出了相关教学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1+2”高考模式下,77.8%的高一学生倾向于选考物理。(2)“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高考选考物理的意愿与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与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关性最强,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与物理学习兴趣相关性次之,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与物理学习动机相关性较弱。(3)“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高考选考物理意愿与学校、性别、学习成绩都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高一学生高考选考物理意愿与性别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学习成绩,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与学校相关性较弱。(4)高一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物理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物理学习兴趣和动机,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动机相关性最弱。根据路径模型,物理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可以决定73.7%的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习效能感能决定31.1%的物理学习动机,物理学习动机能决定31.1%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5)物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学生物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成效的影响,合理地选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成效能进行正确归因,正确认识、合理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对于那些确实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强,自我效能感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早建议其在新高考模式下合理地选择选考科目。

二、化学性因素对优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性因素对优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阶思维培养是21 世纪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
        1.1.2 高阶思维匮乏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1.3 学习策略选择是影响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与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创新
2 研究综述
    2.1 数学高阶思维的研究
        2.1.1 高阶思维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2.1.2 数学高阶思维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2.1.3 数学高阶思维的测量
    2.2 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
        2.2.1 数学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及结构分析
        2.2.2 数学学习策略的测量
    2.3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高阶思维的关系研究
        2.3.1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高阶思维
        2.3.2 数学高阶思维子能力间的关系
    2.4 研究假设
        2.4.1 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假设
        2.4.2 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路径假设
    2.5 本章小结
3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问卷的编制
    3.1 问卷项目的编制
    3.2 样本选取与调查过程
    3.3 问卷的预研究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问卷的正式确定及结果分析
        3.4.1 结构效度分析
        3.4.2 校标效度分析
        3.4.3 信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现状
    4.1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总体分布
    4.2 初中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群体差异比较
        4.2.1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3 不同民族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4 不同学校属性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5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2.6 不同数学成绩排名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差异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工具
    5.2 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5.2.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原理及分析步骤
        5.2.2 结构模型假设
    5.3 数学学习策略影响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1 模型的参数估计
        5.3.2 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5.4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效应分析
        5.4.1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整体的影响效应
        5.4.2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子能力的影响效应
    5.5 本章小结
6 学生群体特征变量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6.2 民族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3 年级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4 数学成绩差异对数学高阶思维影响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讨论
        7.2.1 数学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建构
        7.2.2 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现状概览
        7.2.3 数学学习策略对数学高阶思维的影响机制解析
8 研究建议与启示
    8.1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视角的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路径
        8.1.1 渗透学习策略意识,激发高阶思维系统发展内生动力
        8.1.2 应用学习策略训练,增益高阶思维各子能力协同发展
        8.1.3 实施策略教学干预,培育高阶思维群体发展高速效能
    8.2 数学高阶思维的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表现调查问卷》预测问卷
    附录2:《数学高阶思维与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社会背景:学困生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学科背景:新课标关于“素质教育、全面评价”的整体思想要求
        三、现实背景:学困生成为社会发展的负驱力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的界定
        二、高中地理学困生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访谈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选取
        三、调查问卷设计
        四、访谈实施
    第二节 结果分析
        一、总体调查与分析
        二、高中地理学困生内因调查分析
        三、地理学困生外因调查分析
第四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原则及策略
    第一节 转化原则
    第二节 转化总策略
        一、学困生自救
        二、学校辅助
        三、教师支援
        四、家庭协作
    第三节 分类转化策略
        一、内驱力不足型转化策略
        (一)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强化地理学习动机
        二、学习习惯不良型转化策略
        (一)改进课堂学习方法
        (二)增强课后学习自觉
        三、问题卡脖型转化策略
        (一)优化地理学科认知结构
        (二)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三)灵活运用多种地理解题方法
        四、意志薄弱型转化策略
        (一)加强挫折教育
        (二)引导客观归因
        (三)注重专注度和注意力的培养
        五、外部环境影响型转化策略
        (一)教师影响型
        (二)学校影响型
        (三)家庭影响型
第五章 高中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实例研究
    第一节 个案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主要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三节 转化策略
        一、总原则
        二、转化策略
    第四节 转化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三重表征的初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眼动研究 ——以“化学方程式”单元学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问题解决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
        1.1.2 三重表征指引化学的教与学
        1.1.3 “化学方程式”单元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
    1.2 研究现状
        1.2.1 化学问题解决研究现状
        1.2.2 基于三重表征的问题解决研究现状
        1.2.3 问题解决的眼动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研究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基础
        2.1.1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测量
        2.1.2 表征理论
        2.1.3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1.4 眼动追踪技术
    2.2 概念界定
        2.2.1 问题与化学问题
        2.2.2 问题解决与思维过程
        2.2.3 认知与思维
        2.2.4 化学学科思维与三重表征
        2.2.5 三重表征试题
3 初中化学三重表征的知识分类
    3.1 三重表征的分类发展
    3.2 知识分类的原则
    3.3 分类结果
        3.3.1 宏观知识
        3.3.2 微观知识
        3.3.3 符号知识
4 测试题编制
    4.1 测试题编制
    4.2 测试题试测
    4.3 测试题质量检验
        4.3.1 检验工具指标
        4.3.2 测试题质量分析
        4.3.3 标准残差对比
        4.3.4 项目-被试对应分析
    4.4 眼动实验材料选取
5 实验过程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工具
    5.4 实验流程
    5.5 眼动数据选择及数据处理思路
        5.5.1 眼动数据选择
        5.5.2 数据处理思路
    5.6 访谈和口语报告分析框架
6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6.1 整体数据分析
        6.1.1 学业水平分析
        6.1.2 性别分析
    6.2 题干兴趣区数据分析
        6.2.1 学业水平分析
        6.2.2 性别分析
    6.3 选项兴趣区数据分析
        6.3.1 学业水平分析
        6.3.2 性别分析
    6.4 PAAS自主评价量表分析
        6.4.1 学业水平分析
        6.4.2 性别分析
    6.5 综合讨论
        6.5.1 信息加工差异
        6.5.2 认知负荷差异
7 个案研究
    7.1 学优生
    7.2 学中生
    7.3 学困生
    7.4 综合讨论
        7.4.1 学业水平分析
        7.4.2 性别分析
8 研究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教学建议
    8.3 研究创新之处
    8.4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4)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两极分化
        2.1.2 学困生
        2.1.3 学优生
    2.2 理论依据
        2.2.1 归因理论
        2.2.2 双因素说
        2.2.3 同心圆说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成绩收集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数据收集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趋势
    4.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差异
        4.2.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总体差异
        4.2.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具体差异
    4.3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差异
        4.3.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总体差异
        4.3.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具体差异
    4.4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差异
        4.4.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总体差异
        4.4.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具体差异
    4.5 造成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4.5.1 个人因素
        4.5.2 学校因素
        4.5.3 家庭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对策
        5.2.1 学生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家长方面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情况调査问卷
附录B 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5)中职学校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研究 ——以天水市A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二、学校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困生
        二、学优生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的特点和本研究的立足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调研基础
        一、学情分析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设计
    第二节 调研实施
        一、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访谈的开展情况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自身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学校因素
        四、社会因素
        五、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第四节 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一、学困生的特征
        二、客观看待学困生
        三、转化学困生的案例
第四章 学困生学习困难转化的措施及建议
    第一节 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一、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第二节 家庭方面的建议
        一、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家校结合促进家庭教育
    第三节 学校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三、完善教学资源,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第四节 社会方面的建议
        一、合理使用手机与网络
        二、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
    第五节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果
        二、主要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职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教师课堂话语对高中生“熵”学习的影响研究 ——以课堂专注力为中介变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教师课堂话语的相关研究
        1.2.2 课堂专注力的相关研究
        1.2.3 教师课堂话语、课堂专注力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研究
        1.2.4 熵的概念与课堂教学研究
        1.2.5 文献研究小结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流程
3 资优生高中化学教师课堂话语调查研究
    3.1 研究问题
    3.2 课堂话语概况
    3.3 研究过程与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量表建构流程
    3.4 研究结果
        3.4.1 研究工具质量检验
        3.4.2 资优生高中化学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及话语认知水平
    3.5 分析与讨论
    3.6 小结
4 资优生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调查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实施测量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工具质量检验
        4.3.2 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特征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5 教师课堂话语、学生课堂专注力与“熵”的学习关系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过程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实施测量
    5.3 研究结果
        5.3.1 研究工具的质量检验
        5.3.2 教师课堂话语、学生课堂专注力与“熵”的学习成果关系
    5.4 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6 教师课堂话语与学生课堂专注力访谈研究
    6.1 研究问题
    6.2 研究过程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访谈实施
    6.3 学生视角的访谈成果
        6.3.1 “熵”的知识话语认知深度探析
        6.3.2 学生课堂专注力探究
    6.4 教师视角的访谈成果
        6.4.1 “熵”的知识话语建构与改进
        6.4.2 课堂专注力的反思与提升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工具的编制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课堂教师话语量表
附录2 高中化学课堂专注力量表
附录3 “熵”的概念及应用知识测验
附录4 教师课堂话语与资优生课堂专注力访谈提纲
附录5 资优生“熵”的概念及应用教学设计
致谢

(7)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成绩分化现象
    2.2 成绩分化的原因
    2.3 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
3 理论基础
    3.1 发现学习理论
    3.2 学习兴趣理论
    3.3 学习动机理论
    3.4 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4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4.1 物理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的高考成绩分化情况比较
    4.2 物理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
5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影响因素调查
    5.1 问卷调查
    5.2 访谈调查
    5.3 调查结果
6 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建议
    6.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6.2 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
    6.3 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
    6.4 优化教育生态,提倡教育公平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落实核心素养的需求
        1.1.2 中高考发展趋势的需求
        1.1.3 阅读指导对策略的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法
        1.5.2 实验法
    1.6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阅读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数学阅读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先行组织者策略综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2.2.3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3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学现状调查
    3.1 问题提出
    3.2 调查目的
    3.3 调查对象
    3.4 调查工具
        3.4.1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3.4.2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3.5 调查程序
    3.6 结果分析
        3.6.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6.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 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数学阅读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假设
    4.4 研究方法
        4.4.1 被试选取
        4.4.2 实验程序
        4.4.3 研究工具
    4.5 研究结果
        4.5.1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备知识与数学阅读的相关分析
        4.5.2 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数学阅读的影响分析
        4.5.3 先备知识对数学阅读的影响分析
        4.5.4 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先备知识对数学阅读的交互影响分析
        4.5.5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备知识与数学阅读成绩变量的回归分析
5 教学建议
    5.1 加强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5.2 依据学生先备知识,合理设计引导材料
    5.3 拓展材料获得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5.4 充分利用先行组织者,深入贯穿课程始末
    5.5 巧妙应用辅助材料,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5.6 深化课堂教学理念,增强数学阅读动机
    5.7 指导学生应用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B 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 C 教师访提纲
附录 D 先备知识问卷
附录 E 勾股定理阅读材料
附录 F 先行组织者
附录 G 初中生数学阅读测试卷
致谢

(9)关于师生对化学竞赛价值认识的研究 ——以江苏省竞赛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提高人们对化学竞赛价值认识的需要
        1.3.2 化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
        1.3.3 优秀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关于化学竞赛与学生发展的研究
        2.1.1 学生能力发展
        2.1.2 学生心理发展
    2.2 关于化学竞赛与教师发展的研究
    2.3 关于化学竞赛与资优生培养的研究
    2.4 关于化学竞赛与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
    2.5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第3章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对象
    3.5 资料收集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过程
    4.1 开放编码
    4.2 轴心编码
        4.2.1 教师轴心编码示例
        4.2.2 学生轴心编码示例
    4.3 选择编码
    4.4 基于多重个案建立初步理论
        4.4.1 教师案例
        4.4.2 学生案例
        4.4.3 理论分析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附录A 研究邀请函及同意书(教师)
附录B 研究邀请函及同意书(学生)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动机及自我效能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1.2.2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1.2.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2.4 学习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工具
        1.4.4 问卷调查的实施
        1.4.5 数据处理
2 绪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学习兴趣
        2.1.2 学习动机
        2.1.3 学习自我效能感
    2.2 研究理论基础概述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成就动机理论
        2.2.3 自我效能感理论
        2.2.4 自我价值理论
        2.2.5 多元智力理论
3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
    3.3 “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选考物理的意愿的影响因素
        3.3.1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对选考物理的影响
        3.3.2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对选考物理的影响
        3.3.3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对选考物理的影响
    3.4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现状访谈
        3.4.1 访谈目的
        3.4.2 访谈提纲
        3.4.3 访谈对象
        3.4.4 个案访谈及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动机及自我效能感研究
    4.1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影响研究
        4.1.1 “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总体情况
        4.1.2 不同学校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1.3 不同性别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1.4 不同学习成绩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2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现状和影响研究
        4.2.1 “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
        4.2.2 不同学校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2.3 不同性别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2.4 不同学习成绩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3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和影响研究
        4.3.1 “3+1+2”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4.3.2 不同学校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3.3 不同性别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3.4 不同学习成绩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均值比较与分析
    4.4 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动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
        5.2.1 创造物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5.2.2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科价值,强化物理学习动机
        5.2.3 加强物理学习方法指导,提高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5.2.4 指引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主选择能力
        5.2.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多元人才
    5.3 研究的反思
        5.3.1 研究的不足
        5.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化学性因素对优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数学高阶思维的结构模型建构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数学学习策略的视角[D]. 林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高中地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研究[D]. 张中华.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基于三重表征的初中生化学问题解决眼动研究 ——以“化学方程式”单元学习为例[D]. 刘佳奇. 西南大学, 2021(01)
  • [4]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D]. 张羽. 延边大学, 2020(05)
  • [5]中职学校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研究 ——以天水市A中职学校为例[D]. 屈丹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教师课堂话语对高中生“熵”学习的影响研究 ——以课堂专注力为中介变量[D]. 刘运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先行组织者策略对数学阅读的影响研究[D]. 王君位.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关于师生对化学竞赛价值认识的研究 ——以江苏省竞赛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例[D]. 项佳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新高考模式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动机及自我效能感研究[D]. 郑佳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化学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