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刚[1](2021)在《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文中指出
葛志康[2](2021)在《高中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高中生的在线学习参与度为因变量,研究在线教学大环境下,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英语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建模等研究方法,对漳州某重点高中286名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在线学习参与度情况如何?(2)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如何?(3)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否在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在线学习参与度间存在中介作用?通过SPSS21.0和AMOS21.0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均值为3.3360,在五个维度方面,均值依次为外在需要(3.5764)、学习价值(3.4825)、学习情境(3.4042)、努力程度(3.1853)、内在兴趣(3.0315);自我效能感均值为3.5287,三个维度得分依次为课程胜任感(3.7063)、课程适应感(3.4406)和目标自信感(3.4392);在线学习参与度均值为3.3053,三个维度得分依次为行为参与(3.4510)、认知参与(3.2348)和情感参与(3.2299)。(2)英语学习动机和在线学习参与度相关系数r=0.583(P<0.001);自我效能感和在线学习参与度相关系数r=0.654(P<0.001);英语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相关系数r=0.629(P<0.001)。(3)英语学习动机对在线学习参与度影响的总效应为0.733(P<0.05),间接效应为0.465(P<0.05),直接效应为0.268。上述发现表明:(1)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在线学习参与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在线学习参与度正相关,其内在兴趣、外在需要以及学习情境对在线学习参与度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与在线学习参与度正相关,其目标自信感和课程适应感能够正向预测在线学习参与度;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英语学习动机正向影响着自我效能感。(3)通过AMOS21.0研究发现,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在线学习参与度之间起部分的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从增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提高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以此来提高高中生的在线学习参与度提出建议。在增强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方面,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要减少自己的讲授时间并做到与学生进行同步聊天和讨论,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学习动机;在提高高中生自我效能感方面,教师要使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在线教学,要让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在线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提供良好的在线教学和在线学习环境和平台,让在线教学和在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学生的在线学习参与度自然会得到提高。通过以上的建议,以期能够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在线学习参与度。
李子婧[3](2020)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文中认为开展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高中生在物理考试之后是如何对考试结果进行归因,并利用归因训练对归因不合理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通过探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绩成败归因特点,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提供依据,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促进学生成长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了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以Y市Y、S、W三所中学的921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一般倾向于做内部可控性归因,其主要原因归为平时努力、学习方法、基础、学习兴趣、能力等因素。(2)自我评价成功者与自我评价失败者之间也存在着部分差异。自我评价成功的学生更注重影响考试结果的原因,多数原因等级的得分均值高于自我评价失败者。(3)高中生不存在明显的自我防御归因倾向和“自利性归因偏差”。(4)无论男、女生对考试结果均做内部稳定可控归因。但是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方法、能力和考题难度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影响。(5)无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年级,都会先将考试结果归因为内部原因。对于自我评价失败的高中生就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在答题策略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在教师教学和基础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积极地归因,在S中学选取了两个情况相同的班级,采用等组对照实验法进行归因训练,分析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归因训练前后归因方式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班则无显着差异。(2)经过归因训练后,学生更重视学习兴趣、平时努力、学习方法、考前努力、答题策略对考试结果的影响。(3)自我评价成功的学生在归因训练后,明显认识到考试结果与自己本身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4)自我评价失败的学生在归因训练后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兴趣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本文创新点:(1)得出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特点以及部分差异;(2)与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建立联系开展归因训练;(3)结合调查结果为一线教师提供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归因的策略。
李采娟[4](2020)在《大学生的学业归因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以自主学习为中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非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业归因是学生在其头脑中形成的对自己学业表现的看法,是学生对自己取得的学业成就寻求原因和解释的过程。学业归因的过程会引起学生对其学业的情感态度变化,而学业归因的结果也会对学生后继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以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学业归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并以自主学习为中介,探究大学生学业归因、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在广泛阅读现有的关于学业归因、自主学习、学业成就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及自主学习为中介变量的研究假设,并根据假设内容构建了以能力归因、努力归因、任务难度归因和运气归因为自变量,以学习动机、自主营造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投入和自主学习调控为中介变量,以大学生学业成就为因变量的“学业成就归因——自主学习——大学生学业成就”模型。在运用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借鉴了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和庞维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本研究要探究的真正问题,采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和自编的“自主学习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小样本预调查和因子分析,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法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包括大学生学业归因与自主学习的描述性分析、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大学生的四种学业归因中努力归因倾向最明显,其次是能力归因,然后是运气归因和任务难易程度归因,内部学业归因倾向显着高于外部学业归因;处在不同学业阶段和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上有显着差异。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四个维度中,自主学习程度从高至低依次是学习动机、自主营造学习环境、自主学习投入和自主学习调控;不同学业阶段和有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维度上有着显着差异;学业归因、自主学习、学业成就之间,两两相关及自主学习为中介变量的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根据得到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强化学生的内部学业归因倾向,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将学业成功归因为可控性因素努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业归因方式;教育者既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产生真正热爱知识和文化的内部学习动机,也要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冯雪梅[5](2020)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文中认为在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引领探索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得到了高质量的输出,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习自我效能感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完成任务所拥有能力的自信程度评价,体现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影响和操控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一种自我判断,体现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它是学习成绩良好的“风向标”,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业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还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一年级是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开端,是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学习的衔接。对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一新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业压力的加大,考试的增多,以及伴随青春期而来的各种心理困扰、冲突与矛盾,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其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业畏难情绪严重,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行为消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尽管这一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健康发展的种种挑战,但他们的可塑性极强,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契机。那么,如何从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角度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进而提升学业成绩,对于促进其初一衔接阶段的学业适应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选取了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结合初中生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激发、监督和约束其学习行为,从而达成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改变学习状态,促进学业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训练,考察了其干预训练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636名初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为初步构建提升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奠定了基础。研究二则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干预实验。选取城市重点学校的初一年级6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个班级为实验班(160人),3个班级为对照班(161人),对实验班级进行了18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而对照班不进行任何干预,探讨了自主设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整体处于一般水平,且在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上存在显着差异。(2)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初一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班级相比,进行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班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有效提高。(3)本研究自主设计并实施的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有效的,且具有实践操作性。
康学玲[6](2020)在《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情况越来越体现出新变化。过去,人们多以贫穷、发展落后、思想封建等词来描绘少数民族地区,学者们也多用失学、辍学、学业失败或不佳的研究视角来呈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新时代、新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关注应转变视角,应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分析他们优秀背后的因素,而这是“取长补短”、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本土经验”。本研究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交代了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交代了田野点——临夏回民中学,研究对象——“珍珠生”。第二章讨论了“珍珠生”为何偏好回中。第三章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政策、社会支持和文化、学校因素、家庭态度与同龄人影响四个外部因素对影响“珍珠生”学业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个人因素出发,分析其学业动机、方法、心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成绩的影响。第五章是结论和讨论部分,回应了绪论提出的问题,并就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延伸探讨。
李芳[7](2020)在《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赋予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只是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本储备,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扩招使得更多学生享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对其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生学业成就作为可以衡量大学生高等教育赋能的一项指标,不仅是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更是其大学期间所获得能力与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探究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分析如何通过这些因素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与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等教育革新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大学生通过教育为自己赋能,储备自身人力资本的需要。本文以自我效能理论、动机强化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与梳理基础上,构建了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本次研究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并通过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收回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时其学业成就相对越高;第二,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他们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自我效能感相对越高;第三,大学生群体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即当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烈时,他们的学业成就就会越高;第四,大学生群体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的中介调节作用明显。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和提升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全面提升。
付铭[8](2019)在《汉语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 ——以匈牙利帕兹玛尼天主教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焦虑的产生与人们对所面临事情的结果的预测有关。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总会得到各种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根据归因理论,个体会主动寻求对成功或失败体验的解释。如果学习者归因不当,反过来会影响学习者的焦虑水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国内外语界对学习者情感因素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多为单因素研究,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情感因素的复合研究还不多,国内对外汉语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空白。因此,本文以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匈牙利帕兹玛尼·彼得·天主教大学中文系的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成就归因”部分,分别调查了该大学学生的汉语课堂焦虑水平和成就归因情况,并对二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笔者还将不同维度的成就归因倾向引入回归方程,试图建立不同成就归因倾向对汉语学习焦虑的影响路径;除此之外,笔者还采用自编的半结构化提纲,对21名被试进行了采访,以深入探究匈牙利大学生汉语课堂焦虑和成就归因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性。本文运用SPSS 25.0对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并结合访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匈牙利大学生的总体焦虑处于中低水平,在成功和失败情景下均倾向于内部归因;第二,倾向于将成功归于内在努力因素的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水平越低,归于外在因素的汉语学习焦虑水平越高;倾向于将失败归于内在能力和外在因素的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水平越高;第三,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成功努力对汉语学习焦虑有显着的负向预测力,即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自身努力的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程度越低;成功运气有显着的正向预测力,即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运气的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程度越高;其中成功努力对汉语学习焦虑的影响力相对较大,成功运气次之。从回归模型来看,二者对汉语学习焦虑水平的预测力达到了 31.4%。结合数据和访谈内容,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启示:第一,多给予良性反馈;第二,提倡同伴合作学习;第三,控制任务难度;第四,培养合理的成败归因方式;第五,树立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
洪文建[9](2019)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科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办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科生的学业成就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开展本科生的学习与发展研究,既是高等教育管理者亟须关注的实际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两所公民办地方高校832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建立研究框架,应用教育生产函数模型、工具变量、分位回归、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技术,对调查对象的生源背景、高中经历、家庭背景、本科生课业、课外活动计划预期与目标认同、就学满意度、学习成绩、能力认知、自信程度、身心健康等行为与心理特征展开实证分析,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从学生、家长、高校、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研究、质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与能力、入学后的体验与投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室友成绩对学业成绩影响显着。2.地方高校本科生性别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女生成绩显着高于男生。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性别差异将变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同辈影响。其他各影响因素对男、女生亚群体则呈现不同的影响力。3.本科生家庭所在地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同一所地方高校里,农村背景本科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城市背景本科生,并且这种效应在成绩高、低两极的本科生群体中有集中体现。家庭人均年收入对本科生的学习成绩有显着的影响,在成绩水平低的男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4.所调查的两所地方高校学生专业之间在GPA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各专业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均值对专业之间GPA成绩差异,以及专业内学生之间的GPA成绩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和一定的解释力。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学生对大学的满意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等均对学生的GPA成绩具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两所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为调查分析对象,以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实例研究呈现本科生就学经历等现实情况,辅以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效弥补前人研究不够重视个体的不足,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最新实证证据。2.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和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研究,克服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相关理论发展提供了经过研究证实的信息,研究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3.研究发现,在同一所地方高校中,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本较弱的学生群体相比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优越的学生群体,其学业成就反而更优。这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的研究结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地方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的高考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等政策,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的差别及其对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力已被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西方学者所发现的家庭经济与文化资本差异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同向影响力。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微小补充与修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地方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文化资本匮乏学生的资助与激励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黄萍[10](2019)在《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研究 ——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案例》文中研究说明学习成绩仍然是当前评价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等相对科学和合理的指标。身心发展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学习成绩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进行现状调研,运用教育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分别对高分组、中等组和低分组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不同成绩组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构成状况,掌握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构成特点,探索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调控策略,并在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教学实验,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调控策略。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和“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等为关键词收集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及选择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对论文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选择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不同成绩组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依据教育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将学生考试成绩划分为高分组、中等组和低分组,统计分析不同成绩组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构成特点。第四章: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设计。根据不同成绩组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构成特点,从学校、家庭、学生三个维度,针对高分组、中等组和低分组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特点设计调控策略。第五章: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实践。通过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践,检验和修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第六章:建议与不足之处。总结论文研究结论,找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后续研究中改进。
二、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英语学习动机 |
二、自我效能感 |
三、在线学习参与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节 英语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自我效能感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自我效能感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五节 在线学习参与度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六节 文献综述小结及本研究研究方向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二、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
三、在线学习参与度调查问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结构建模法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一、调查问卷的试测 |
二、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 |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在线学习参与度情况 |
一、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
二、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 |
三、高中生在线学习参与度总体情况 |
第二节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 |
一、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 |
二、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 |
三、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第三节 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在线学习参与度中的中介作用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在线学习参与度情况分析 |
二、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对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分析 |
三、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动机和在线学习参与度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三节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2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测量问卷 |
附录3 在线学习参与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3)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归因发展史 |
2.2 中学生考试归因的一般特点 |
2.2.1 性别特点 |
2.2.2 年级差异 |
2.2.3 优生与非优生差异归因差异 |
2.2.4 自利性归因偏差 |
2.2.5 成败归因的后果 |
2.3 关于归因训练的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归因 |
3.1.2 考试成败归因 |
3.1.3 归因训练 |
3.2 韦纳的归因理论 |
3.3 习得无助性理论 |
3.4 利己主义偏向 |
第4章 关于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的问卷调查 |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调查目的 |
4.1.2 问卷调查对象与方法 |
4.1.3 调查数据及分析 |
4.2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
4.2.1 调查目的 |
4.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4.2.3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
4.2.4 调查数据及分析 |
4.2.5 结论 |
4.3 正式调查问卷 |
4.3.1 正式调查问卷的内容 |
4.3.2 调查问卷的创新 |
4.3.3 调查对象及方法 |
4.3.4 数据处理方法 |
4.4 问卷效度和信度 |
4.4.1 问卷信度检测 |
4.4.2 问卷效度检测 |
4.5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特点调查的数据结果及分析 |
4.5.1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
4.5.2 不同性别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 |
4.5.3 不同年级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 |
第5章 归因训练及数据分析 |
5.1 归因训练方案 |
5.1.1 归因训练目的 |
5.1.2 归因训练对象 |
5.1.3 归因训练内容及安排 |
5.2 归因训练前后测数据分析 |
5.2.1 实验班前后测整体数据比较 |
5.2.2 实验班前后测自我评价成功者数据比较 |
5.2.3 实验班前后测自我评价失败者数据比较 |
5.2.4 对照班前后测整体数据比较 |
第6章 调查结论及应用对策 |
6.1 调查结论 |
6.1.1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一般特点 |
6.1.2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性别差异 |
6.1.3 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年级差异 |
6.1.4 归因训练对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影响 |
6.2 归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
6.2.1 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
6.2.2 重视科学评价学生 |
6.2.3 归因训练应因材施教 |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
7.1 本论文研究不足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第一次问卷调查 |
附录2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
附录3 正式问卷 |
附录4 归因训练内容 |
致谢 |
(4)大学生的学业归因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以自主学习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述 |
1.4.1 关于学业归因的研究综述 |
1.4.2 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综述 |
1.4.3 关于学业成就的研究综述 |
1.4.4 学业归因、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三者关系的研究综述 |
1.4.5 文献述评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拟创新点 |
1.5.1 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业归因 |
2.1.2 自主学习 |
2.1.3 学业成就 |
2.2 理论基础:归因理论 |
2.2.1 海德归因理论 |
2.2.2 凯利的协变归因理论 |
2.2.3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1.1 研究变量的界定 |
3.1.2 研究假设 |
3.1.3 研究的理论模型 |
3.2 研究设计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预调查 |
3.3 本章小结 |
4 大学生学业归因、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实证分析 |
4.1 问卷有效性分析 |
4.1.1 数据收集 |
4.1.2 样本特征分析 |
4.1.3 问卷信效度分析 |
4.2 学业归因与自主学习的描述性分析 |
4.2.1 大学生学业归因的描述性分析 |
4.2.2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描述性分析 |
4.3 学业归因、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差异性分析 |
4.3.1 大学生学业归因的差异性分析 |
4.3.2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分析 |
4.3.3 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性分析 |
4.4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4.4.2 学业归因、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4.4.3 学业归因、自主学习与学业成就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4.5 自主学习在学业归因和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5.1 自主学习在内部学业归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作用 |
4.5.2 自主学习各维度在内部学业归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
5.1 结论分析 |
5.1.1 大学生学业归因现状及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讨论 |
5.1.2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讨论 |
5.1.3 大学生学业归因、自主学习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关系的讨论 |
5.2 教育建议 |
5.2.1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业归因方式 |
5.2.2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大学生学业归因、自主学习、学业成就情况的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学习自我效能感 |
1.1.1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1.1.2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
1.1.3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1.1.4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1.1.5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1.1.6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
1.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
1.2.1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界定 |
1.2.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
1.2.3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研究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2.1 选题缘由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意义 |
3 研究一: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研究程序 |
3.4 统计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5.1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
3.5.2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
3.5.3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类型差异 |
3.5.4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 |
3.6 讨论 |
3.6.1 初一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现状分析 |
3.6.2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
3.6.3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
3.6.4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 |
3.7 小结 |
4 研究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工具 |
4.3.3 实验设计 |
4.3.4 研究程序 |
4.3.5 统计方法 |
4.4 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设计 |
4.5 研究结果 |
4.5.1 初一新生前测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同质性检验 |
4.5.2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结果 |
4.6 讨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4.7 小结 |
5 总讨论与总结论 |
5.1 总讨论 |
5.1.1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及其差异分析 |
5.1.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5.1.3 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设计的可操作性 |
5.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2 总结论 |
6 教育建议 |
6.1 多元评价,创设成功体验情境,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
6.2 育情育心,关注教师效能感培养,提升心理辅导能力 |
6.3 育法育爱,让家长回归“第一老师”的角色 |
6.4 携手共进,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做到全员育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
附录二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示例 |
附录三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内容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记录表 |
附录六 :《解读学习密码——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指导手册》(目录) |
附录七 :《做智慧家长---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教育指导读本》(目录) |
致谢 |
(6)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西方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
二、多因素考量理论 |
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回顾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田野点:临夏回民中学 |
第二节 田野对象:“珍珠生” |
第二章 偏好回中:“同而不同” |
第一节 偏好之同 |
一、来自何方:六县一市 |
二、以何相聚:高分中考成绩 |
三、何以甄选:“双特” |
第二节 偏好之异 |
一、家庭之“贫”与学生之“痛” |
二、家庭及习俗影响 |
三、信息在哪里 |
第三章 何以优秀--外部因素 |
第一节 政策因素 |
一、民族教育政策 |
二、招生录取 |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传统文化 |
一、来自社会组织的支持 |
二、传统文化:重视教育 |
第三节 学校因素 |
一、师资配置与严管理 |
二、教学导向与高要求 |
第四节 家庭态度与同龄影响 |
一、家庭态度 |
二、同龄人影响 |
第四章 何以优秀--内部因素 |
第一节 学习动机 |
一、学之为何 |
二、动机之异 |
第二节 学习策略 |
一、学之有道 |
二、“道”亦不同 |
第三节 学业自信 |
一、笑对学习之难 |
二、自信之差异 |
第四节 学业自我效能感 |
一、自我效能感 |
二、何以优秀:从“心动到行动”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育选择:“偏好回中” |
二、共构优秀 |
第二节 讨论 |
一、理论对话 |
二、研究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学习动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3 学业成就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拟实现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动机 |
2.1.2 学业自我效能感 |
2.1.3 学业成就 |
2.2 理论基础 |
2.2.1 自我效能理论 |
2.2.2 动机强化理论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 研究假设 |
3.1.1 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
3.1.2 学习动机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3.1.3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
3.1.4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的中介作用 |
3.2 模型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与量表测量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 研究变量的测量 |
4.2 数据收集与样本情况 |
4.2.1 数据收集 |
4.2.2 样本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5.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1.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3 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特征变量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1 性别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2 家庭所在地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3 年级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4 学科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5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主要变量的影响 |
5.3.6 就读院校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7 学习氛围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 |
5.4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分析 |
5.5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
5.5.1 大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
5.5.2 大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5.5.3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
5.5.4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特征变量对主要变量的影响分析讨论 |
6.1.2 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的关系讨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提升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 |
6.2.2 提升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关系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攻读情况 |
(8)汉语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 ——以匈牙利帕兹玛尼天主教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有关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
2.1.1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
2.1.2 国外相关研究 |
2.1.3 国内相关研究 |
2.2 有关成就归因的研究 |
2.2.1 成就归因的相关理论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 有关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汉语课堂焦虑量表(CLCAS) |
3.3.2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
3.3.3 访谈 |
3.4 研究步骤 |
3.4.1 试测 |
3.4.2 正式施测 |
第四章 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调查数据分析 |
4.1 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调查数据 |
4.1.1 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总体情况 |
4.1.2 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的组别数据 |
4.2 匈牙利大学生成就归因的调查数据 |
4.2.1 匈牙利大学生成就归因的总体情况 |
4.2.2 匈牙利大学生成就归因的组别数据 |
第五章 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相关关系分析 |
5.1 成功的内在归因与汉语学习焦虑的相关关系分析 |
5.2 成功的外在归因与汉语学习焦虑的相关关系分析 |
5.3 失败的内在归因与汉语学习焦虑的相关关系分析 |
5.4 失败的外在归因与汉语学习焦虑的相关关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匈牙利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多元回归分析 |
6.1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6.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启示 |
7.1 总结 |
7.2 启示 |
7.2.1 多给予良性反馈 |
7.2.2 提倡同伴合作学习 |
7.2.3 控制任务难度 |
7.2.4 培养合理的成败归因方式 |
7.2.5 树立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课堂焦虑问卷》(CLCAS) |
附录2: 汉语学习归因问卷(MMCS) |
附录3: 访谈大纲 |
附录4: 附表 |
附录5: 部分访谈转写 |
(9)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和相关衡量指标 |
一、核心概念 |
二、相关衡量指标 |
第二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渊源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一、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二、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影响因素 |
三、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个人影响因素 |
四、大学生学业成就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已有研究总结与拓展方向 |
一、本科生学业成就研究的成果贡献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第三章 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
一、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评析 |
三、布尔迪厄社会文化资本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节 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 |
一、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的核心观点 |
二、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评析 |
三、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节 期望理论 |
一、期望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期望理论评析 |
三、期望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四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评析 |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运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一、分析框架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内容 |
二、样本高校和样本本科生特征 |
三、访谈设计 |
四、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 |
第四节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样本描述性统计 |
一、多元线性回归 |
二、包含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 |
三、分位回归 |
第五章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
二、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
三、对城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
第二节 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调查分析 |
二、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
三、对不同性别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
第三节 不同个性特征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不同期望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二、不同职业兴趣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第四节 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析 |
一、本科生家庭经济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
二、本科生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就的分析 |
三、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 |
四、本科生学业成就特点访谈分析 |
五、对不同家庭背景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的讨论 |
第五节 不同专业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分层分析 |
一、第一个模型:带有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二、第二个模型:以均值为结果的回归分析 |
三、第三个模型:随机系数分析 |
四、第四个模型:以截距和斜率作为结果的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讨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
第三节 提升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对策与建议 |
一、本科生:合理设定期望目标,致力提升学业成就 |
二、家长:正视家庭文化资本差异,积极督促子女发展学业 |
三、地方高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
四、政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平衡城乡教育差异 |
第四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研究 ——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 |
二、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意义、目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逻辑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逻辑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习成绩 |
二、影响因素 |
三、调控策略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现代教学理论 |
二、学习理论 |
三、教育统计学正态分布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工具的开发与实施 |
一、问卷编制与实施 |
二、访谈提纲编制与实施 |
第二节 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
一、学校因素统计分析 |
二、家庭因素统计分析 |
三、学生因素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构成特点 |
一、学校“教”的影响因素特点 |
二、家庭“育”的影响因素特点 |
三、学生“学”的影响因素特点 |
第四节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形成的根源分析 |
一、学校“教”的影响因素形成根源分析 |
二、家庭“育”的影响因素形成根源分析 |
三、学生“学”的影响因素形成根源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设计 |
第一节 改善学校“教”的调控策略 |
一、增强学生学校归属感 |
二、营造班级学习风气 |
三、倡导和谐师生关系 |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二节 提高家庭“育”的调控策略 |
一、家庭教育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
二、家庭管教方式尽量科学合理 |
三、情感关心增进学生学习自信 |
四、加强沟通理解,处理认知矛盾 |
第三节 激励学生“学”的调控策略 |
一、学习目标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 |
二、鼓励式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自信 |
三、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五、针对性课外补习激发内生价值判断 |
第五章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实践-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案例 |
第一节 实验班学生学习基本情况 |
一、学生学习成绩情况 |
二、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情况 |
第二节 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案例 |
一、学校“教”的调控策略案例 |
二、家庭“育”的调控策略案例 |
三、学生“学”的调控策略案例 |
第三节 实验班、对照班效果对比分析 |
一、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
二、任课教师评估比较 |
三、学生家长评估比较 |
四、学生自我评估比较 |
第四节 结论 |
第六章 建议与不足之处 |
第一节 建议 |
一、构建学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数据库 |
二、加强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动态监测 |
三、家校合作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附录一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访谈提纲(学生卷) |
附录三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访谈提纲(家长卷) |
附录四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访谈提纲(教师卷) |
附录五 :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实验效果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欠发达地区中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 徐燕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在线学习参与度的影响研究[D]. 葛志康.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D]. 李子婧.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大学生的学业归因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以自主学习为中介[D]. 李采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 冯雪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6]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D]. 康学玲. 兰州大学, 2020(01)
- [7]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 李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8]汉语学习焦虑与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 ——以匈牙利帕兹玛尼天主教大学为例[D]. 付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3)
- [9]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成就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两所地方高校为例[D]. 洪文建. 厦门大学, 2019(08)
- [10]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调控策略研究 ——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案例[D]. 黄萍.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