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李继迁名考

真宗李继迁名考

一、真宗赐李继迁姓名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0)在《简论元人对《宋史》的评说》文中指出《宋史》全书问世后,立刻引起了以黄溍、宋濂、杨维祯为代表的元代学者的重视,他们在认真研读了《宋史》以后,肯定了其史料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对宋代史的研究和史籍勘误。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宋史》的不足之处,一是史料采择、史实考证不够精审;二是列传失收重要人物甚多;三是史法体例不正(主要指辽金宋三朝的各为正统)。元人的《宋史》研究在史料占有上超过了明人,对《宋史》的纠谬补正也为明代《宋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元代《宋史》研究进行梳理,不仅可以弥补《宋史》研究从成书到明代之间的一段空白,对丰富当代的宋史研究、拓展史学史研究的视野,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智苛苛[2](2020)在《蒙元时期赐名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元时期统治者赐予蒙古名号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各族精英以不同的缘由获赐答剌罕、拔都等各色蒙古名号,这些名号各有其特点。蒙古大汗的赐名号在褒奖之外,意在将君臣间的尊卑关系发展成一种更为稳定的主从隶属关系,并将其延伸至受赐者的家族后代,促使受赐者更加效忠,心甘情愿地为蒙古的军事征服及政治统治服务。赐名号在受赐者认同采纳的基础上收效甚好,受赐者本人及其家族后代皆感恩戴德、效忠之至,在蒙古的开疆拓土及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元诸帝的赐名号给受赐者带来荣誉的同时,更带来了象征性的身份地位变化及其所承载的权益与发展机遇。此外,赐名号的政治举措客观上带动了一些受赐者及其家族的蒙古化,也带动了有元一代自取蒙古名的时代潮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元时期的民族融合。

杨竹旺[3](2018)在《宋代文官罢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罢黜制度是指“官员基于违纪、违法或其他原因而被封建朝廷科以经济财产、资格、待遇、职务、人身自由等方面的处分,以及其中部分罢黜官员后续的叙复程序。其实质是以罢黜、叙复为手段的合法、有效的官员惩处、淘汰、复出等相关机制,以保证政权的平稳运行”,其核心在于对官员官、职、差遣以及相应待遇与人身自由的惩处。本文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宋代文官的罢黜。文官罢黜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在宋代走向顶峰,形成了一整套流程严密的制度,具有完整、自洽的体系,涵盖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处理与规定。事前体现为宋代文官罢黜相应的制度规定和设计,为该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前提与基础。面对宋代形形色色的罢黜事件,从纵向上看,根据类型适用的不同,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以官、职、差遣(职事官)、人身自由为核心要素的罢黜体系,适用于不同的情形;从横向上看,根据罢黜方式轻重程度的不同,则主要囊括了降阶(降本官阶、寄禄官阶等);冲替,差替,对移(针对本等差遣、职事官);降差遣、降职事官、降闲散官;落职(降职、夺职);除名,勒停;安置,居住,编管,羁管等具体方式。事中主要是文官罢黜的流程以及在贬地或寄居地的监督管理。这些流程包括勘劾、审判与复核,内降文字与封驳乃至离任与执行程序。流程的运行则要借助一定的文书形式,其中涉及的文书包括罢黜制书、官告、戒谕文书等。对罢黜文官的监督与管理,是鉴于这些官员在贬地或寄居地存在种种不法活动,如擅离官守、插手地方政务、非法交结官员士大夫、侵扰平民,乃至规求货利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主要有呈身、禁谒等限制,以及俸禄、饮食、居住乃至丧葬等生活方面的规定。此外,还有对罢黜官员的特殊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指对罢黜官员的权利资格加以限制,包括任职、转官、恩泽等。这种限制进一步增加了罢黜制度的威慑力。事后是指罢黜官员的诉雪、叙复。诉雪是针对罢黜制度的纠偏和救济机制,有利于解决罢黜事件中出现的冤抑。叙复制度则是每逢赦宥或者经历一定时限,国家按照既定程序,依法对犯罪或者遭受罢黜的官员进行收叙的活动,其主要内容与罢黜制度的对象相对应,包括叙复官、职、差遣和恢复官员人身自由等。叙复制度不仅通过法定程序使被罢黜的官员拥有重新踏入仕途的机会,从而维持官员阶层的稳定,同时通过有选择的甄叙,收叙改过自新的官员,排除怙恶不悛的官员,完成了官僚系统的自我净化和循环。从罢黜制度发展流变的前后对比来看,宋代已经完成了对前代的超越,尤其是政治文明的进步,特别体现为对官员士大夫的优待,体现了一定的制度文明和价值。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宋代文官罢黜制度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缺陷,比较突出的是对吏治的损害和违规叙复现象泛滥,进而影响了宋代朝廷的政务运行和政治生态。从纵向上观察,作为宋代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一环,宋代文官罢黜制度与职官制度紧密联系。作为罢黜制度发展中一以贯之的线索,宋代职官制度的基本格局及其变迁对罢黜制度的影响贯彻始终:职官制度塑造了罢黜制度的基本面貌,罢黜制度则依存并受制于职官制度,从罢黜制度的变化中亦可窥见职官制度的变迁趋势。其中,元丰官制改革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一官制改革极大地影响了宋代文官罢黜制度的设置与走向,同时也能从这种影响中得知宋代职官制度发展的脉络。宋代文官罢黜制度走向的横向影响因素则要归结于政治社会文化,当时的政局、思想观念等都通过政治文化的形式内化于罢黜制度,罢黜政策的转型、对官员士大夫的优待等均是当时政治传统的体现,而职官清浊观念的残留、文武分途与重文轻武等仕宦观念也对罢黜制度的具体层面产生一定影响。

邓文韬[4](2017)在《元代唐兀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夏遗民在元代有唐兀人、河西人和西夏人等多种称谓,而以“唐兀”最为常见。元代的“唐兀人”已不再单纯指代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人,而是涵盖了原西夏王国境内所有党项、汉人、鲜卑、沙陀、回鹘、女真、回回、吐蕃等民族在内的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在元王朝的统治下,唐兀人或是因作官、游学、求法等原因主动外迁,或是因签军出征以及被诸王功臣掠为投下而被动外迁,形成了在元代南北各地几乎都有分布的历史格局。就分布地域来看,北方地区唐兀人的主要迁入地是华北平原,南方地区唐兀人的主要迁入地在长江下游沿岸、淮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凡是跨越南北的二次迁徙,唐兀人中只见有北方迁入南方,未见有南方迁入北方者。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是唐兀人的主要迁出地,元朝建立后,在西夏故地迁入了许多其他民族的移民进行屯田开发,这使得外迁和留下的唐兀人都获得了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在仕宦方面,元朝早期登上政治舞台的唐兀人大多是经由怯薛出仕或承袭军职,元朝中后期则一般通过科举和国子学贡举入仕。就其任职情况来看,无论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皆有唐兀人高官,不过他们之中始终没有形成拥有能够左右元朝国策或全面掌控政局的权臣家族。在地方官署中,唐兀人的任职地域主要是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承担治理和监督原南宋境内人群的重任。在儒学、佛教、监察、军政、站赤、礼乐、地方财政等方面,唐兀人利用西夏王国对国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因俗而治”的丰富政治经验,为元王朝创设了许多有助于统治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迁离河西故地以后,唐兀人的姓名、婚姻和家庭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姓名的使用上,元代唐兀人出现了使用赐姓、自行改姓和不称姓氏三种趋势,使用党项旧姓者已非常稀少,蒙、汉双名并用较为常见。在通婚方面,男性唐兀人多以汉人女子为主要通婚对象,门第较高的女性唐兀人却以蒙古人作为主要出嫁对象:唐兀人与其他族群进行族际联姻的现象,在元代早期较之晚期更为常见,而唐兀氏女性遵循“夫为妻纲”,为夫守节等行为显然是受到了汉民族的文化影响。聚族而居、奉养长辈、教育子弟和丧葬循礼是唐兀人家庭观念中最为突出的四个特征。按照元代户籍政策,分别被归入到民户、河西户、军户、站户、儒户、僧户等多种户计之中的唐兀人,以僧户和儒户的经济地位最高,往往能够享受到蠲免部分赋役的优厚待遇。就文化领域而言,唐兀人儒士通过拜理学名家为师或与之交游,而接纳吸收了元代儒家各派的学术思想,细致考证其师承,可知以吴澄为代表人物的草庐学派最受其青睐。正因其深知儒学教化风俗与传续道统的作用,唐兀儒士出任地方官后多有兴学事迹,而这些兴学事迹所发生的地域分布大致与他们在地方基层政权机构中任职的地域分布比例相近。经过汉地与江南文化百余年的浸润与熏陶,被程朱理学思想所强化的“君臣大义”,即绝对的、无条件的忠君观念在唐兀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根深蒂固,他们便做出了与祖辈在西夏灭亡时降附蒙古所不同的政治选择,从而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忘身殉国的烈士或不仕新朝的遗民。元代河西儒士的崇佛活动表现于与僧侣进行交游,参与修缮寺院,施印西夏文佛经和为寺院题写书法,考究其年代,我们可以发现元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河西儒士已成为唐兀人佛事活动的最主要发起者,反映自唐宋以来的“三教合一”的思想趋势已然影响到了唐兀人儒士的行为。至于唐兀人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则主要依靠道观来进行维系,一方面体现为唐兀人修缮、维护道观及其产业,另一方面体现于唐兀氏文人为道观题写文学作品。相较之下,伊斯兰教和景教在唐兀人共同体中似乎没有广泛的流传。元朝中后期以来,迁入到各地定居的唐兀人在构建前西夏时期的谱系时往往将先世追溯为汉人世家。这种血缘认同的汉地化,最终取代了西夏遗裔对河西故地的乡土认同,泯灭了他们区别于汉人的自我意识。而当明朝建立,唐兀人不再以色目人的身份作为特权集团之一员时,维系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所有纽带便断裂了,使之最终完成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熊燕军[5](2015)在《元至正三年前《宋史》的编修及流传——以元人着作所见“宋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至正五年《宋史》定稿之前,元人着作中就大量提及"宋史",有些更是明确引用。宋朝国史和其他官方史籍均为分段编修,书名中不可能出现"宋"字。元人往往简称宋朝官方史籍为"前史""旧史",或者直呼其名,一般不会称其为"《宋史》"。元人着作甚至还出现了《新修宋史》《新宋史》《新史》的称呼,这进一步证明了,早在至正五年《宋史》定稿前,相关内容已基本完成,且已流传民间。

熊燕军[6](2015)在《元至正三年前《宋史》的编修及流传——以元人着作所见“宋史”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早在至正五年《宋史》定稿之前,元人着作中就大量提及"宋史",有些更是明确引用。宋朝国史和其他官方史籍均为分段编修,书名中不可能出现"宋"字。元人往往简称宋朝官方史籍为"前史""旧史",或者直呼其名,一般不会称其为"《宋史》"。元人着作甚至还出现了《新修宋史》《新宋史》《新史》的称呼,这进一步证明了,早在至正五年《宋史》定稿前,相关内容已基本完成,且已流传民间。

程继红[7](2014)在《黄溍《日损斋笔记》撰述旨趣与成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损斋笔记》是元代儒学名臣黄溍的一部带有考据色彩的读书笔记,涉及校勘文字、辨析名物、补正讹误、考证制度、疑古辨伪诸方面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损斋笔记》涉及《宋史》考辨,因其史料来源可靠,皆为不刊之论,可为今人勘误《宋史》提供确凿依据,并在历史上首开《宋史》考评之先河。本文分别从撰述旨趣、学术成就和后人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对《日损斋笔记》做了系统研究。

申茜[8](2014)在《《立斋闲录》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端仪(1447-1501),字孔时,明代福建莆田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历官礼部主客员外郎、按察佥事,督学广东,卒于官。宋端仪一生为官正直清廉,重视教化,政绩显着,且着述颇丰。宋端仪一生着作共十六种。遗憾的是,这十六部着作中,后经刊行的只有《立斋闲录》和《考亭渊源录》。其中《立斋闲录》作为笔记,采摘当时的相关文集、档案、地方志、碑帖等诸种文献内容,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揭示了明前期尤其是建文朝的某些历史面貌,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学价值。本文分两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对宋端仪其人及《立斋闲录》的内容、版本、价值作初步研究。通过对宋端仪生平的探究,大致了解其生活概况;通过对《立斋闲录》的创作背景及版本问题的梳理,探究其与《革除录》的关系,及《立斋闲录》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而重点尤在后一部分,即对《立斋闲录》全书内容作较为准确详细的校勘及注释,使这一文献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李静[9](2014)在《宋代赏赐述论》文中研究表明赏赐在封建社会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是皇帝统驭臣属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宋朝时期皇帝对臣属的赏赐极多,其对象及其广泛包括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平名百姓等,在内容上包括赐金银钱币、绢帛章服、马、宅田、诗词作品以及赐名、赐谥号、赐家庙等。同时宋朝在赏赐对象和内容上,与前朝相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都与宋朝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宋朝赏赐原因、赏赐对象、赏赐内容以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较为详细的梳理了宋代赏赐的情形,具体来讲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了宋朝进行赏赐的原因,其主要包括常制赏赐、皇室重大事件、皇帝巡幸和视学等。第二章讨论了宋朝赏赐的对象,其主要包括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平民阶层、前割据政权及外国使臣以及其他对象,赏赐对象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大。第三章对赏赐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其赏赐的内容既包括金银钱币、绢帛章服、马、宅田等物质内容,又包括、诗词作品及名、谥号等荣誉性赏赐,部分内容相较于前朝有所拓展的。第四章分析了赏赐的影响。宋代皇帝的大量赏赐改善了群臣的经济状况,促进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良好相处,但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许勇[10](2013)在《《耆旧续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耆旧绩阂》是成书於南宋中期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了两宋时期文人轶事、诗词文章、奇谈异闻等内容。对於研究宋代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鉴於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从文献的角度来研究《耆旧续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耆旧续闻》流传考,从明清两代书目着录与他书载引两方面对《耆旧续闻》的流传作历史性的考察,发现此书主要流传与江浙一带。并关注《耆旧续闻》的书名及作者。认为书名《西塘集耆旧绩闻》、作者“陈鹄”之说系晚出。第二章《耆旧绩闻》版本考,对现存的《耆旧续闻》的版本进行梳理,整理出流传脉络,并对重要版本加以论述与考证。通过对九个版本的考察,印证了第一章的结论。第三章陈鹄考,在第一章、第二章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作者陈鹄说。笔者认为陈鹄不是《耆旧绩开》的作者,他仅仅是明代的一个抄录者。第四章《耆旧绩闻》引书考, 系统考察《耆旧绩闻》的构成,对前人“杂采众书”说进行论证。并对所有条目加以考察,试图找出其文献来源.通过研究发现,此书抄录他书甚多,作者自撰的成份较小。其书写无明确体例。第五章《耆旧绩闻》文献价值考,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此书的文献价值进行考量。笔者认为此书具有史料文献价值、文学文献价值以及笔记文献价值。

二、真宗赐李继迁姓名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真宗赐李继迁姓名考(论文提纲范文)

(2)蒙元时期赐名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族获赐蒙古名号的概况
    (一)荣誉称号
        1.答剌罕。
        2.拔都。
    (二)蒙古部族名
    (三)能工巧匠名
    (四)文辞智者名
    (五)动物之属名
    (六)颜色样貌名
    (七)其他名号类
二、蒙古大汗赐名号的政治意图及效果
三、赐名号对被赐者及其家族的影响
    (一)赐名号带来的身份地位变化及政治发展机遇
    (二)赐名号带来的“同化”现象
四、结语

(3)宋代文官罢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检讨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罢黜制度及其运用
    第一节 罢黜范畴界定与政策转型
        一、罢黜制度范畴界定
        二、罢黜政策转型
    第二节 罢黜方式与类型适用
        一、针对本官阶/寄禄官阶
        二、针对贴职
        三、针对差遣/职事官
        四、针对人身自由
        五、其他形式与加重情节
    第三节 罢黜制度的价值与局限
        一、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损害吏治
        三、清浊观念的残留
        四、崇文抑武的风气
    本章结语
第二章 文官罢黜程序
    第一节 勘劾、审判与复核程序
        一、勘劾、审判程序
        二、复核程序
    第二节 内降文字与封驳程序
        一、内降文字对程序的冲击
        二、两制、给事中的封驳
    第三节 离任与执行程序
        一、朝辞
        二、谢表
        三、离任交接
        四、部送
    本章结语
第三章 文书运行
    第一节 罢黜制书撰写
        一、罢黜制词的书写结构——以《宋大诏令集》为例
        二、对书写精切的要求和推崇
        三、内容削改与颁降程序的改换
        四、词臣书写的个人意志
    第二节 官告处分
        一、罢黜告身发放
        二、官告追缴
    第三节 戒谕诏书——以《宋大诏令集》为例
    本章结语
第四章 罢黜文官的监督与管理
    第一节 罢黜官员不法活动
        一、擅离贬所、非法谋求叙复
        二、交通关节、插手地方政务
        三、交结当地官员士大夫
        四、侵扰平民、规求货利
    第二节 罢黜官员的监察管理
        一、“呈身”等报备制度
        二、禁谒制度
        三、通进限制
    第三节 罢黜官员的境遇
        一、随行差送
        二、经济状况
        三、居住条件
        四、归葬问题
    第四节 罢黜官员的权利资格限制
        一、任职限制
        二、磨勘转官限制
        三、恩泽限制
        四、资格限制
        五、针对犯赃官员的特殊规定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宋代的诉雪与叙复制度
    第一节 诉雪
        一、刑部诉雪与告诉制度
        二、告诉制度
        二、看详诉理所与看详诉理文字所
    第二节 特旨叙复
    第三节 常程叙复
        一、主管机构
        二、叙复条件
        三、叙法与叙复内容
        四、叙复程序
    第四节 叙复制度的实施与缺陷
    本章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元代唐兀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元代“唐兀”的概念及其族群构成
    第一节 西夏遗民在元明典籍中的称谓
        一、唐兀人
        二、河西人
        三、西夏人
        四、其他
    第二节 “唐兀”在元代史籍中的概念
        一、单纯指代党项族
        二、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代称
        三、西夏王国
        四、地理区域
        五、姓氏
        六、人名
        七、曲牌名
        八、军事组织与军队名
    第三节 元代唐兀人共同体的构成
        一、党项人
        二、汉人
        三、鲜卑人
        四、沙陀人
        五、回鹘人
        六、女真人
        七、回回人
        八、吐警人
        九、其他
第二章 元代唐兀人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唐兀人进行民族迁徙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元代北方地区唐兀人的迁入
        一、腹里地区(中书省辖地)
        二、河南江北行省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三、陕西行省
        四、北方其他地区
    第三节 元代南方地区唐兀人的迁入
        一、河南江北行省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二、江浙行省
        三、江西行省与湖广行省
        四、四川行省与云南行省
    第四节 元代唐兀人的迁出地——西夏故土
        一、唐兀人的主要迁出地
        二、留居河西的唐兀人及其在西夏故地的迁徙
        三、其他民族迁入西夏故地
第三章 元代唐兀人的仕进及其政治活动
    第一节 唐兀人的入仕途径
        一、由怯薛入仕
        二、由荫袭入仕
        三、由科举入仕
        四、由贡举入仕
        五、由吏员入流及其他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在中央的任职
        一、中书省与六部
        二、御史台
        三、枢密院及侍卫亲军
        四、诸院、寺、府、监
    第三节 元代唐兀人在地方机构中的任职
        一、行省与宣慰司
        二、诸路、府、州、县与录事司
        三、地方监察机构
        四、其他地方官署
    第四节 唐兀人入仕元朝的意义——以制度贡献为中心
        一、儒户及相关制度
        二、帝师、八思巴祭祀、僧狱制度与司禋监
        三、御史台
        四、军政与站赤制度
        五、其他制度
第四章 元代唐兀人的姓名与婚姻
    第一节 元代唐兀人的姓名——以传世文献为中心
        一、用旧姓
        二、用赐姓
        三、自改姓
        四、不称姓
        五、唐兀人的名——以蒙古名为例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婚姻若干问题考补
        一、元代唐兀人婚姻补考
        二、通婚对象的族属
        三、初婚的婚龄
        四、婚姻观念与婚俗
        五、几种特殊婚姻形态
第五章 元代唐兀人的家庭观念与户计归属
    第一节 元代唐兀人的家庭观念
        一、聚族而居
        二、奉养长辈
        三、教育子弟
        四、丧葬循礼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的户计归属与经济地位
        一、民户
        二、河西户
        三、军户
        四、站户
        五、僧户
        六、儒户
第六章 元代唐兀人的儒学与宗教活动
    第一节 元代唐兀人的儒学
        一、以理学名家为师友,崇尚闽洛诸子
        二、对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视
        三、对忠君观念的升华
    第二节 元代唐兀人的宗教活动
        一、佛事活动——以河西儒士为中心
        二、其他主流宗教活动
        三、民间地方信仰活动
尾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黄溍《日损斋笔记》撰述旨趣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损斋笔记》的撰述旨趣
二、《日损斋笔记》的学术成就
三、关于《日损斋笔记》的评价

(8)《立斋闲录》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编 宋端仪及《立斋闲录》
    第一章 宋端仪的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宋端仪的生平
        一、 生卒年问题
        二、 入仕前
        三、 仕途生涯
        四、 病逝后
        第二节 宋端仪的着述
    第二章 《立斋闲录》概述
        第一节 《立斋闲录》的创作心态及创作背景
        一、 创作心态
        二、 创作背景
        第二节 《立斋闲录》的资料来源、性质及基本内容
        一、 《立斋闲录》的资料来源与性质
        二、 《立斋闲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立斋闲录》的版本及其与《革除录》的关系
        一、 《立斋闲录》的版本
        二、 《续修四库全书》本和北大《国朝典故》点校本的比较
        三、 《立斋闲录》与《革除录》的关系
        第四节 《立斋闲录》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一、 《立斋闲录》的史学价值
        二、 《立斋闲录》的文学价值
下编 《立斋闲录》校注
    凡例
    《立斋闲录》
        立斋闲录一
        立斋录卷之二
        立斋闲录卷之三
        立斋闲录卷之四
参考文献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宋代赏赐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宋以前的研究现状
        1.2.2 有关宋代赏赐对象的研究现状
        1.2.3 有关宋代赏赐原因的研究现状
        1.2.4 有关宋代赏赐内容的研究现状
2 宋代赏赐原因
    2.1 常制赏赐
    2.2 皇室发生重大事件时的赏赐
    2.3 皇帝巡幸、视学时的赏赐
3 宋代赏赐对象
    3.1 宗室
    3.2 文武官员
    3.3 平民阶层
    3.4 对前割据政权及外国使臣的赏赐
4 赏赐的内容
    4.1 物质性赏赐
        4.1.1 赐金、银、钱、器币
        4.1.2 赐绢、帛、章服
        4.1.3 赐宴、茶、酒
        4.1.4 赐宅、田
        4.1.5 赐酺
        4.1.6 赐马、诗词、书
    4.2 名誉性的赏赐
        4.2.1 赐谥号、姓名
        4.2.2 赐家庙
        4.2.3 赐六
        4.2.4 赐门戟
5 赏赐的影响
    5.1 积极影响
    5.2 消极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耆旧续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研究对象简介
    二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 研究构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耆旧续闻》流传考——以书名、作者及流传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明代书目着录与他书载引
    第二节 清代前期书目着录与他书载引
    第三节 《四库全书总目》着录及四库馆臣所见版本追踪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耆旧续闻》版本考
    第一节 二卷本
        (一) 明钞本
        (二) 清钞本
    第二节 十卷本
        (一) 明钞本
        (二) 四库本
        (三) 清刻本
        (四) 清钞本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陈鹄考
    第一节 考察作者事蹟的两条途径
        (一) 结合笔记内容追踪作者“陈鹄”
        (二) 探索书名“耆旧续闻”
    第二节 明代陈鹄考
        (一) “录正”考
        (二) “西塘”、“南阳”释疑
        (三) 明代进士陈鹄
    第三节 小结:陈鹄不是作者
第四章 《耆旧续闻》引书考
    第一节 小注分析
        (一) 高宗御书赐曹勋
        (二) 赵伯山云
        (三) 温氏杂志、同上
        (四) 古今诗诂、陈辅之
        (五) 金坡遗事
        (六) 苏训直云、曾原伯云、子逸云、陆务观云
        (七) 宋景文笔记
        (八) 庚溪
        (九) 青箱杂记
    第二节 已注出处条目分析 374
        (一) 东莱帖
        (二) 温叔皮《杂志》云、温叔皮云
        (三) 杨公谈苑
        (四) 葛文安公云
        (五) 黄朝英云
        (六) 《国史补》云
    第三节 未注出处条目分析
        (一) 《宋朝事实类苑》
        (二) 《侯鲭录》
        (三) 《类说》
    第四节 查无出处条目分析
        (一) 疑为抄自他书
        (二) 疑为作者自作
    第五节 小结:引书及体例
    附录 《耆旧续闻》条目文献出处与相关论述一览表
第五章 《耆旧续闻》文献价值考
    第一节 史学文献价值
        (一) 补正史之阙
        (二) 纠杂史笔记之误
    第二节 文学文献价值
        (一) 陆游《钗头凤》及其本事
        (二) 词作者考辨
        (三) 词文本考辨
    第三节 笔记文献价值
        (一) 辑佚价值
        (二) 校勘价值
        (三) 辨伪价值
    第四节 小结
附录一 明清书目题跋选要
附录二 《西塘集耆旧续闻》贴校指瑕
参考文献
後记

四、真宗赐李继迁姓名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简论元人对《宋史》的评说[J]. 王宇.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0(03)
  • [2]蒙元时期赐名号问题研究[J]. 智苛苛. 陇东学院学报, 2020(01)
  • [3]宋代文官罢黜制度研究[D]. 杨竹旺. 浙江大学, 2018(05)
  • [4]元代唐兀人研究[D]. 邓文韬. 宁夏大学, 2017(11)
  • [5]元至正三年前《宋史》的编修及流传——以元人着作所见“宋史”为视角[J]. 熊燕军. 宋史研究论丛, 2015(02)
  • [6]元至正三年前《宋史》的编修及流传——以元人着作所见“宋史”为视角[A]. 熊燕军. 宋史研究论丛 第17辑, 2015
  • [7]黄溍《日损斋笔记》撰述旨趣与成就[J]. 程继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05)
  • [8]《立斋闲录》校注[D]. 申茜.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4)
  • [9]宋代赏赐述论[D]. 李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2)
  • [10]《耆旧续闻》文献研究[D]. 许勇. 南京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真宗李继迁名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