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对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影响及康复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娜飞[1](2021)在《卒中患者恐惧体验的描述性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卒中患者患病后的恐惧体验,深入了解其恐惧的应对策略及支持需求,为医护人员、社会大众开展针对性的临床心理辅导及社会支持服务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采取最大差异策略选取浙江省两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语言资料和非语言资料。按照传统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直至主题饱和,无法再生成新主题为止。结果 通过对18名卒中患者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共获得4个主题15个亚主题:1.恐惧的情境:与疾病预后相关的恐惧,与行为能力受损相关的恐惧,与社会自我相关的恐惧,与家庭负担相关的恐惧;2.恐惧的影响:情绪体验的改变,健康行为的转变,出行方式的变更,社会行为的退缩;3.恐惧的应对策略:接受现实,正视恐惧;调整心态,克服恐惧;转移注意,积极康复;无法应对,任由发展;4.克服恐惧的支持需求:医护支持需求,家庭支持需求,社会支持需求。结论 本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存在多情境的恐惧情绪,与疾病预后、行为能力受损、社会自我及家庭负担有关。在恐惧情绪的影响下,患者日常生活出现积极、消极改变。多数患者能通过自我调整应对调节恐惧情绪,也有部分患者对恐惧情绪无法应对。患者在克服恐惧情绪调节方面获得来自医护、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也提出渴望得到健康指导、家人陪伴、社区关心等需求。医护人员应重视不同情境下患者的恐惧情绪,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临床心理疏导。
武彩庆[2](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朱梦迪[3](2020)在《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疾病谱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超重、超速发展,老年人患病率、残疾与失能比例逐渐增高,养老需求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中医药治疗有其价廉、安全有效等优势和特色,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国家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而需求是利用的基础,目前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意愿是什么,需求有多大还未可知,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保障健康,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中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内容界定不统一、评判指标零散、选择主观性强,研究范围较小,因此对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大小和具体内容等问题结论仍存在一定差异。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基本内涵及概念,并基于卫生服务需求理论、安德森模型等多学科理论作为概念的模型基础,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体系分析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2.资料与方法首先,利用文献评阅、逻辑推理、访谈等方法,帮助梳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内容,进而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与其概念。其次利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修正,初步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并制作调查问卷,利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对陕西省、江西省、江苏省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实证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所用统计资料主要来源于2020年1月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CNKI文献库。3.研究结果(1)界定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涵及内容中医药健康养老是指运用中医药(民族医药)理念、方法和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诊疗疾病、增进健康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结合健康产业分类中健康服务的服务过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应涵盖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疾病治疗、健康维护、养老服务等。基于此,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延伸服务。(2)构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按照“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明确可行、简单便行”的原则,通过专家咨询法初步构建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可操作性意见协调程度较高,结果具有可信性。最终确定包括3类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并明确了每个指标的内涵。(3)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依据实证调查的调查结果,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了陕西省、江西省、江苏省三省1237位农村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各类服务的需求及影响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人整体上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包括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中疾病治疗(39.2%),疾病护理(31.6%)、疾病预防(26.7%)等;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中养生保健(28%)、中医药健康教育(32.6%)等;延伸服务中医用药指导(38.3%)和中医医疗资源介绍(30.2%)等。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在中医医疗服务方面,影响老年人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省份(P=0.00)、支出(P=0.004)等;在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需求方面,主要受省份(P=0.00)、收入(P=0.002)、是否有中医药知识宣传栏(P=0.00)等因素影响;在延伸服务需求方面,主要受性别(P=0.032)、最近医疗机构距离(P=0.001)等因素影响。4.研究结论通过对概念的梳理,明确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利用文献研究、德尔菲等方法,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反映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的指标体系。指标适用于所有范围的研究对象,文章特别选择农村地区老年人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对于中医药服务信任度及就诊意愿较高,各方面需求较大。受访者接受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省份、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最近医疗机构距离等。因此,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在农村地区大有可为,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扩充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内容,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将中医药服务与农村基层医疗相结合,真正将中医药服务的优势惠及群众。
孟宪梅[4](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潘荣梅[5](2018)在《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瘫痪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间收治的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共88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4例患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FMA)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孙菲,张芷宁,任坤[6](2018)在《早期康复护理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改善程度显着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全妹,云洁,胡丽彬[7](2018)在《全程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程护理联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60例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分组,将接受康复护理训练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接受全程护理联合康复护理训练的患者设为联合组。6个月后,比较2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IHSS)、临床疗效。结果 2组环境领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WHOQOL-BREF总分(81.12±11.53)分,显着高于对照组(74.11±11.16)分(P<0.01);2组面瘫评分、上肢肌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NIIHSS总分(18.48±6.51)分,显着低于对照组(24.50±6.75)分(P<0.01);联合组总有效率90.00%,显着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P<0.05)。结论全程护理联合康复护理训练,能显着提高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神经功能损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高文莉[8](2017)在《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整体康复护理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讨论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整体康复护理方法的护理作用。方法以该院在2013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其实施整体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意外恢复期的患者实施整体康复护理,对患者后期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再次发生,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显着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曾桂珍,张文静[9](2015)在《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20例脑血管意外瘫痪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结束后,根据患者肢体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出院时,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入院前及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好于入院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意外瘫痪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彭先芬,付成华[10](2015)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以来在我科收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中西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治疗及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中西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中西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活力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切实管用的护理方法。
二、情绪对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影响及康复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对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影响及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卒中患者恐惧体验的描述性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述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卒中患者恐惧相关质性研究 |
2.卒中患者恐惧相关量性研究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四) 研究目的 |
(五) 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 质性研究方法 |
1.方法学:描述性质性研究 |
2.资料分析方法:质性内容分析法 |
(二) 研究准备 |
1.质性研究学习 |
2.研究问题的来源 |
3.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
4.伦理考虑 |
(三) 研究对象 |
1.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抽样方法 |
(四) 资料收集和整理 |
1.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 |
2.资料整理 |
(五) 资料分析 |
1.获取对文本资料的整体感 |
2.开放性编码 |
3.相似编码归类形成主题及亚主题 |
4.定义主题、亚主题和编码,明确主题间联系 |
(六) 严谨性 |
1.与研究对象构建良好关系 |
2.自我反思 |
3.同行讨论 |
4.参与者检验 |
(七) 技术路线 |
三、研究结果 |
(一)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二)卒中患者恐惧体验的研究结果 |
1.主题一:恐惧的情境 |
1.1 与疾病预后相关的恐惧 |
1.2 与行为能力受损相关的恐惧 |
1.3 与社会自我相关的恐惧 |
1.4 与家庭负担相关的恐惧 |
2.主题二:恐惧的影响 |
2.1 情绪体验的改变 |
2.2 健康行为的转变 |
2.3 出行方式的变更 |
2.4 社会行为的退缩 |
3.主题三:恐惧的应对策略 |
3.1 接受现实,正视恐惧 |
3.2 调整心态,克服恐惧 |
3.3 转移注意,积极康复 |
3.4 无法应对,任由发展 |
4.主题四:克服恐惧的支持需求 |
4.1 医护支持需求 |
4.2 家庭支持需求 |
4.3 社会支持需求 |
四、讨论 |
(一)重视疾病恐惧情绪,及早进行情感疏导 |
(二)提供系统疾病知识,降低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 |
(三)维系稳定家庭支持,减轻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 |
(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卒中患者病耻感 |
五、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性 |
(三)研究局限性 |
(四)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致谢 |
文献综述 卒中患者恐惧情境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2)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系统评价法 |
(二)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运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一、文献检索策略 |
(一)纳入排除标准 |
(二)数据提取 |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三、森林图 |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
(二)抑郁水平 |
四、偏倚检验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一)案主的选择 |
(二)案主自述 |
(三)案主家属描述 |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
(一)负性情绪严重 |
(二)日常生活失序 |
(三)社会支持不足 |
四、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
一、介入过程 |
(一)前期准备 |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
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局限 |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访谈法 |
2.1.3 德尔菲法 |
2.1.4 统计分析法 |
2.2 资料来源 |
2.2.1 文献资料 |
2.2.2 调查资料 |
2.3 质量控制 |
3.概念及测度指标初步构建 |
3.1 主体概念 |
3.1.1 养老服务 |
3.1.2 健康养老服务 |
3.1.3 中医药服务 |
3.1.4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
3.1.5 需求 |
3.1.6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3.2 指标及其概念的界定 |
3.2.1 指标界定的原则 |
3.2.2 指标界定 |
3.2.3 指标构建 |
4.专家咨询法构建指标体系 |
4.1 专家咨询的遴选 |
4.1.1 专家咨询的目的 |
4.1.2 专家的遴选原则 |
4.1.3 专家基本情况 |
4.2 专家的可靠性分析 |
4.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2.3 专家的协调程度 |
4.3 指标信效度评估 |
4.4 结果讨论 |
5.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
5.1 基本情况 |
5.1.1 受访者个人情况 |
5.1.2 受访者家庭与经济情况 |
5.1.3 健康与卫生、照护服务情况 |
5.2 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
5.2.1 中医药服务意愿情况 |
5.2.2 中医医疗服务 |
5.2.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 |
5.2.4 延伸服务 |
5.3 中医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
5.3.1 中医药服务意愿影响因素 |
5.3.2 中医医疗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
5.3.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需求影响因素 |
5.3.4 延伸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 |
6.讨论 |
6.1 不同类型人群分析 |
6.1.1 个人基本情况与需求 |
6.1.2 家庭经济状况与需求 |
6.1.3 健康与卫生、照护服务状况与需求 |
6.2 问题与对策 |
(1)培养中医药基层人才 |
(2)完善中医药服务内容 |
(3)加大中医药宣传教育 |
(4)重视中医药服务利用 |
6.3 指标的价值及缺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6)早期康复护理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对照组 |
1.2.2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全程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对照组护理方法: |
1.2.3 联合组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护理后WHOQOL-BREF评分 |
2.2 护理后NIIHSS评分 |
2.3 临床疗效 |
3 讨论 |
(9)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定比较 |
3 结论 |
(10)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情绪对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影响及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患者恐惧体验的描述性质性研究[D]. 徐娜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3]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评价研究[D]. 朱梦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J]. 潘荣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41)
- [6]早期康复护理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J]. 孙菲,张芷宁,任坤.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15)
- [7]全程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J]. 王全妹,云洁,胡丽彬.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12)
- [8]脑血管意外恢复期整体康复护理观察[J]. 高文莉. 双足与保健, 2017(05)
- [9]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血管意外瘫痪的作用[J]. 曾桂珍,张文静.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2)
- [10]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彭先芬,付成华. 四川中医,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