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板生产防水工艺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滕泽恒[1](2021)在《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技术的应用探究》文中认为为了有效地推动当前的建材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加快板材市场的改革,不断拓宽板材生产方式,探究环保防潮人造板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建材市场中的非金属板材类型主要以人造板为主,而环保防潮又赋予人造板一个新性能。当前所使用的环保防潮人造板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中包括环保胶黏剂的选择和防水材料的使用。为了降低由于防潮人造板的材质问题产生的环境污染,提升环保防潮人造板的应用性能,本文从提高人造板环保和防潮性能的实际方式出发,结合当前环保防潮人造生产应用现状,分析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后期的环保人造板使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吴义强[2](2021)在《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木材作为世界四大基础材料中(钢铁、水泥、塑料、木材)唯一的可再生资源,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从木材微观分子生物学到宏观木结构,再到新型木质纳米材料进行全面阐释,对于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木材科学与技术已发展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笔者从微观的细胞分子层面到宏观的木结构和木建筑,从木材构造与材性、木材水分及干燥、木材保护与改良、木材重组与复合、木制品与木结构、木材解离与组装、木材解构及转化等方面,概述了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经典理论,重点总结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的系列新进展,概括木材及其衍生材料在新型先进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林产工业,特别是木材加工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肖少良[3](2020)在《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文中提出木材作为天然绿色基础原料,因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性、轻质高强和可加工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木质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我国属于缺林少材的国家之一,木材资源供需矛盾大,且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人工林速生材和小径材是我国主要的木质原料。为解决我国木质资源匮乏并能够实现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胶结木质品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前超过85%以上的胶结木质品使用的胶粘剂为甲醛类胶粘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长期释放游离甲醛,这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鉴于此,研发绿色环保、性能优异且成本低廉的木材胶粘剂尤为重要。本研究仿生贻贝粘附蛋白结构,合成一种仿生胶粘剂(Bionic adhesive,BA)(以下简称BA),该BA可作为木材胶粘剂和涂料使用,并成功开发了高强耐水无甲醛添加的胶合板、刨花板、木材-金属复合板和木材表面涂层。1、基于仿生贻贝粘附蛋白结构,通过缩醛反应在聚乙烯醇上嫁接邻苯二酚基团。该BA热处理会发生分子间亲核取代反应(SN2)和消除反应(E1),形成醚键和双键,实现快速交联固化,由原来的线型热塑性树脂转变为三维体型的热固性树脂。该BA固化后,拉伸强度提高了 2.34倍,具有耐水、耐酸和耐碱特性。同时,该BA因具有丰富的羟基基团和万能粘附邻苯二酚基团,在粘结木、竹、铁等材料时都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和耐水性能。对比当前商用主流的甲醛类胶粘剂,BA兼具环保、性能优异和低成本的优势。该BA制备方法简单,利用现有胶粘剂生产设备便可进行中试化生产,其作为胶粘剂和涂料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2、胶合板是我国人造板生产中占比最大的板种,本章研究了 BA在胶合板上的胶结技术。BA作为胶合板用胶粘剂,采用增加面粉填料能够在保证BA胶合性能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提高BA的固含量和粘度,降低了 BA的成本、缩短热压排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了 BA应用于胶合板粘结时的最佳施胶量350g/m2、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7 min、热压压力1 MPa和开口陈放时间2h以内。最佳工艺条件下压制的杨木、桉木、桦木和辐射松胶合板的干强度分别高出了标准限定阀值的200%、162%、225%和108%,湿强度分别高出了标准限定阀值的71%、96%、84%和43%,具有高强耐水性,对不同树种具有普适性。该BA在山东新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现有胶合板生产线进行了大生产试验。分别生产了杨木、桉木、桦木和辐射松四种胶合板,产品幅面为1.22 m×2.44 m,制造的产品厚度规格有3合、5合、7合和1 1合胶合板。所有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均满足最新国标(GB/T 9846-2015)Ⅱ类胶合板中的规定指标。1m3气候箱法测试的游离甲醛释放量约0.02mg/m3,微量的甲醛含量为木材本身释放量,为无甲醛添加胶合板。其特点:成本低廉,没有污染,不使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等甲醛系列化合物,生产成本与现行企业所使用的胶粘剂相近,产品性能等于或优于现有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前景广阔。3、基于BA粘结木材和金属具有优异的胶结性能和耐水性能,本章利用BA压制了木材-金属复合板,其胶结性能可满足国家二类标准要求。该木材-金属复合板在9 kHz-1500 MHz电磁波范围内,其电磁屏蔽效能达60 dB左右,满足电磁屏蔽民用标准(30-60 dB)要求。木材-金属复合板同时兼具了木材轻质高强的力学特性和金属的导电和电磁屏蔽功能,可作为结构电磁屏蔽材料,并在装饰装修、可移动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刨花板因其轻质高强和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修和建筑等领域。本章研究了 BA在刨花板的应用。根据BA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选择60℃条件下来实现杨木刨花的均匀施胶。通过添加石蜡乳液防水剂可降低刨花板的2h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佳添加量为1%。当施胶量为6%时,制备的无甲醛添加绿色环保杨木刨花板的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能满足P2型国家标准,该BA有望替代甲醛类胶粘剂在刨花板的应用。5、为了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和耐水性能,一般会在木材表面进行涂层修饰。本章研究发现水性BA可以作为木材保护涂层,通过调控仿生涂层的固化度,获得的剥离强度、附着力、硬度均能达到国家优等标准,且BA涂饰后木材的耐水性和尺寸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能够对木材表面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此外,相比溶剂型涂层,仿生涂层作为一种新型水性木材涂层,水分挥发后即可干燥成膜,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环保木材水性涂料,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仿生胶结与涂饰木材有望突破现有甲醛系胶结模式,解决当前甲醛系胶结木质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因释放由游离甲醛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给人们带来的健康问题,实现了人们对可持续性环保木质产品的需求。
吴丹妮[4](2020)在《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木材工业中常用的醛类树脂胶黏剂所制成的木质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甲醛污染居住环境,且热稳定性和阻燃效果较差。因此,亟需研发功能叠加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木材胶黏剂。无机镁质胶黏剂具备粘接强度高、无毒环保、热稳定性好、不易燃烧等特点,综合性能较为突出,但关于镁质胶黏剂用于木材粘接的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导致其在木制品加工领域鲜少应用。本研究首先以轻烧氧化镁、氯化镁和水制备镁质胶黏剂并用于杨木胶合板,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确定了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优选配方和制备工艺,对优选镁质胶黏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镁质胶黏剂与木材界面之间的胶合机理。同时,通过加入苯丙乳液改性剂和大豆蛋白改性剂分别实现了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耐水性能和胶合性能的优化,并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热重分析及锥形量热测试等方法对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受原料摩尔比、施胶量、冷压时间和养护天数等因素影响,其中,养护天数的影响最为显着。适用于木材的镁质胶黏剂优选配方和制备工艺条件为:n(Mg O)/n(Mg Cl2)=6,n(H2O)/n(Mg Cl2)=16,施胶量为700g/m2(双面),冷压时间为28h,养护天数为13d,在此条件下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干胶合强度为1.40MPa,湿胶合强度为1.08MPa。镁质胶黏剂与木材界面的胶合机理为镁质胶黏剂润湿木材表面并扩散渗透到木材孔隙中,固化后形成胶钉胶接被胶合木材。(2)镁质胶黏剂的晶相组成和微观形貌是影响其性能的直接因素。固化后的镁质胶黏剂由大量5Mg(OH)2·Mg Cl2·8H2O(518相晶体)和少量3Mg(OH)2·Mg Cl2·8H2O(318相晶体)、Mg(OH)2和Mg O组成,微观形态以叶片状晶体交错堆叠为主。浸水后,镁质胶黏剂中的518相晶体发生部分水解导致相变,微观形貌呈薄圆片状晶体。(3)适量添加苯丙乳液可以提高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当苯丙乳液添加量为镁质胶黏剂的6wt%,养护天数为13d时,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最佳,强度保留系数增大了14.79%,24h吸水率减小了18.56%。改性机理为苯丙乳液颗粒填充镁质胶黏剂结构空隙并在结晶物表面形成薄膜,可有效抑制镁质胶黏剂发生水解。(4)适量添加大豆蛋白改性剂可以提高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当大豆蛋白添加量为镁质胶黏剂的3wt%,养护天数为13d时,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最大,干胶合强度增大了18.57%,湿胶合强度增大了18.52%。其改性机理为大豆蛋白与镁质胶黏剂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有效改镁质胶黏剂结构的均一性和致密性。(5)镁质胶黏剂、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和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胶合板均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镁质胶黏剂及改性胶黏剂在30-800℃范围内的总质量损失率为45%-50%,所制备的胶合板在燃烧时的总热释放量和热释放速率均远小于酚醛树脂胶黏剂制备胶合板。
蒋海东[5](2020)在《杨木/稻草突变结构碎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木材资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原材料多元化是今后人造板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农作物秸秆产量大、来源广、种类多,是木质资源的理想替代品。但秸秆强度普遍不高,而大片刨花具有强重比高、施胶量少、稳定性好等特点,用大片木刨花和秸秆碎料制备的木材-秸秆突变结构碎料板不仅可以缓解木材资源短缺现象、提高秸秆利用率,还可解决传统人造板强重比低的问题,为高性能人造板的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以稻草秸秆碎料和杨木大片碎料为原材料,异氰酸酯(MDI)、酚醛树脂(PF)为胶粘剂,按照三层突变结构设计,制备强重比较高的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研究表芯层碎料质量比、板材密度、表层碎料目数和芯层PF胶施加量等四个因素与板材剖面密度分布、表面特征和理化性能的关系,优化原料配比、板坯结构和工艺控制参数,探究了层状结构差异大的板材的破坏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表层采用稻草秸秆细料,芯层采用杨木大片碎料,所制板材的表层最高密度和芯层最低密度相差较大,比值为3.3~3.5,相较于普通板材高出一倍左右,从表层过渡到芯层的密度曲线变化陡峭,剖面密度呈现明显的“U”型分布。(2)随着表层稻草碎料质量比的增加,芯层大片碎料质量比减少,使得表层最高密度和芯层最低密度均降低,表层厚度增加,表面平均粗糙度从2.393μm增至4.404μm,表面接触角从108.2°降至89.9°;表层和芯层结合强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板面握钉力和板边芯层握钉力均下降。通过综合比较,较优的表芯层碎料质量比为4:6。(3)板材密度对板材性能影响显着。随着板材密度降低,板材整体的密实化程度降低,表层内结合强度、芯层内结合强度、静曲强度、弹性模量、板面握钉力和板边握钉力均降低。密度为500 kg/m3的板材表面预固化层达到0.93mm;板面平均粗糙度从2.246μm增加至5.137μm,表面接触角从119.3°减少至96.6°;在保证物理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条件下,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密度可降至560kg/m3,强重比达到45089N i m/kg,大片刨花的增强效果明显。(4)随着表层稻草碎料目数的增大,表层最高密度增加,芯层最低密度降低,二者比值为3.5~3.9;表层内结合强度从0.80MPa增至1.04MPa,当目数为60-80目时,板材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1.48MPa和4038MPa,板面握钉力从2093N降至1696N,板边芯层握钉力从1672N降至1510N;2h-TS在1%-3%之间,24-TS在7%-8%之间。综合板材质量和制造成本,表层稻草细料目数在40-80目之间较为合适。(5)当芯层PF胶添加量从4.5%增至9.0%时,芯层内结合强度从0.64MPa增加至0.80MPa;静曲强度、板面握钉力和板边芯层握钉力均增加;2h-TS、24h-TS分别从9.3%、16.0%降至4.6%、11.7%;甲醛释放量从0.43mg/100g增至0.59mg/100g,但低于1.6mg/100g,满足日本F☆☆☆☆级标准;(6)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的破坏过程主要包括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和韧性(分层)破坏等三个阶段,表现为分层断裂,这种破坏类型的板材具有断裂预警的作用。(7)表层采用稻草秸秆细料和和施加量为5.0%的MDI胶,芯层采用杨木大片碎料和施加量为6.0%的PF胶(替代4.0%的MDI胶),压制三层突变结构的杨木-稻草复合碎料板能达到《GB/T 4897-2015刨花板》中干燥状态下家具用(P2型)或承重用(P4型)刨花板的要求,胶黏剂成本可以降低50%左右。
葛省波[6](2020)在《竹纤维干法嵌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无胶高强度胶合,是木材胶合的研究前沿,而无胶胶合理论虽然研究较早,但其核心基础理论仍停留在木质纤维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本身具有的胶结功能,且以此理论研发的木材无胶胶合技术存在着结合强度不足、工序繁琐、效率低下等缺陷,导致其未被工业化应用。竹材是木质纤维材料中的一种特殊原材料,介于木材和草之间。因此,笔者选用竹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干法热模压嵌合竹纤维粉末的方式,一步成型制备出竹纤维生物板,采用扫描电镜、纳米压痕仪、显微CT等现代分析技术,揭示竹纤维干法嵌合的超微机械结合和固结化合机理,确定竹纤维干法嵌合过程中分子键合机制和竹纤维干法嵌合机理,且竹纤维生物板具有高密度、高结合强度、耐水抗热等优点,突破了传统无胶胶合人造板工艺框架与产品缺陷。具体结果如下:竹纤维生物板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干法嵌合竹纤维制备的竹纤维生物板密度均高于1.0 g/cm3,且整体没有断裂、分层和受破坏的现象发生,冷却时间为90 min,竹纤维干法嵌合温度为170℃时制备的竹纤维生物板整体结构更为致密,且受力后不易开裂,可以承受温度的变化,长时间在高温状态下不会出现开裂和变形,表层颜色较为自然美观。竹纤维生物板的内结合强度均在1.5 MPa左右,且部分远远超过1.5 MPa,是普通型干燥状态的美国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的2.5和1.87倍,是普通型干燥状态的中国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国家标准的3.75和2.5倍,竹纤维生物板的内结合强度(1.5 MPa)也高于普通型干燥状态的中国高密度纤维板(密度:>0.8 g/cm3,内结合强度:0.8 MPa)。冷却时间为90 min,竹纤维干法嵌合温度为170℃时制备的竹纤维生物板的微观力学性能达到最优效果(硬度:0.2753 GPa,弹性模量:9.66 GPa),且能更好的在表面形成致密、稳定的防水层,内在纤维成分能够充分形成化学键合与网络铰链,有效防止了水分的渗透和吸收,其浸泡水中48 h的吸水率、吸水长度膨胀率、吸水宽度膨胀率、吸水厚度膨胀率、吸水体积膨胀率仅有1.80%、0.26%、1.39%、5.42%、7.16%,特别是吸水厚度膨胀率远优于普通型干燥状态的国标/美标刨花板(8%/8%)和中密度纤维板(10%/20%)的国家标准要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合理的温度(170℃)和冷却时间(90min)可以促使竹纤维进一步的软化、铆合、镶嵌,构成更为致密的细胞网络结构和更多化学键合(O-H、C-C、-COOR等),木质素在较高温度下表现为熔融状,充当了胶粘剂的角色,增强了竹纤维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半纤维素能更紧密地结合到纤维素的表面并且彼此联结,与未处理的竹纤维相比,竹纤维生物板表现出更高的结晶区指数,干法嵌合竹纤维生物板具有明显较好的热稳定性。干法嵌合竹纤维生物板内部形成了更多的化学键和较多的小分子物质,如:C-N、碘化物等,受热分解释放出N2、NH3等不易燃气体,凝聚在一起起到凝聚相阻燃的效果,阻断了氧的供应,导致不完全燃烧甚至部分不燃烧,部分干法嵌合竹纤维生物板的PHRR和THR接近甚至低于同规格的干法冷模压嵌合竹纤维生物板,PSPR、最高CO和CO2释放速率峰值明显较低,干法嵌合竹纤维生物板具备较好的阻燃潜力。干法嵌合竹纤维粉末制备竹纤维生物板切实可行。竹纤维生物板干法嵌合机理揭示。经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竹纤维干法嵌合温度为170℃,冷却时间为90 min,是最佳的竹纤维生物板制备工艺。且竹纤维干法嵌合机理总结为两个方面,物理结合方面:竹纤维在干法嵌合的过程中,竹纤维发生了软化、铆合、镶嵌,并形成热塑性结合,纤维相互粘合在一起产生粘结作用,且尤为致密,纤维之间的结合增强使得生成的纤维束之间相互交织;纤维中的细胞壁被压溃,细胞壁之间的间隙消失,细胞壁相互联结并增强结合;纤维界面层具有巨大互连性和紧密性,形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纤维网络,且没有间隙;木质素充当了胶粘剂的角色,增强了竹纤维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半纤维素能更紧密地结合到纤维素的表面并且彼此联结,更多的竹纤维组分相互融合并与纤维完全结合,保护了竹纤维成分,形成更多的结合界面和更高的纤维体积比,并增强了整体的三维立体网络纤维组织结构。化学结合方面:竹纤维干法嵌合过程中热降解反应加剧,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总的含量降低,生成了大量的小分子物质,有利于竹纤维的自胶合作用;竹纤维生物板化学基团数量增加,形成了更多的化学键,例如氢键、酯键、醚键等,促使竹纤维及其组分之间形成更强的化学键合和化学结构变化并形成致密的界面层和化学结合;干法嵌合过程中在水、热共同作用下,非结晶区的部分半纤维素水解,引起纤维素结晶区含量显着增大,木质素变得更加复杂和凝固,C-C键比明显增加,促进了纤维及其组分的结合。干法热模压后,竹纤维生物板结构致密,高密度,耐水抗热,纤维相互缠绕、嵌合,纤维之间具有化学键合界面,形成高结合强度的紧密结合层,构建出竹纤维干法嵌合机理。
邓颖[7](2019)在《办公场所装饰装修过程材料散发室内空气污染物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成份复杂,治理措施有限且费用高昂,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现代化商务写字楼里的办公人员,每天超过8小时曝露在办公设备集中的环境里面,密闭空间内无法进行热交换和内外空气流通,积聚的空气污染物浓度随着时间延长和温度上升而不断提高。虽然可以采用空调通风系统、绿植以及空气净化器等途径减少室内空气污染,但是甲醛、TVOC等一系列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却很难彻底清除,尤其是装饰装修过程中广泛采用的人造板材、涂料、家具等材料,其中隐藏的有害物质,有着非常长的潜伏期,采用传统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清除效果,并且在室外风沙、雾霾等天气的影响下还有可能带来别的污染物。为了规范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市场,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对室内空气品质展开全面的跟踪和监测,本文以潜伏期长达3-15年的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甲醛和TVOC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材料散发污染物预评估方法,应用实例项目以国家空气质量相关标准为依据,根据既有装修方案和主材选用情况,结合材料本身污染物散发特性和通风检测等数据,有针对性的对部分挥发材料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并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实现装饰装修过程中室内空气品质的动态管理,指导装饰装修设计,进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预判室内空气质量隐患,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及预算,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意义。
王艳丽[8](2019)在《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协助提高中密度纤维板耐水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密度纤维板(MDF)具有表面平整细密光滑、机械加工性良好、抗弯曲强度和抗冲击强度高等优异的性能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木纤维之间有很多孔隙,一旦吸水、吸潮之后,水分子就会进入MDF的空隙中,导致MDF发生变形、膨胀以及机械强度减弱,影响MDF的应用领域和使用寿命,所以有必要在MDF成型过程中加入防水剂来提高MDF的耐水性,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目的。超支化聚合物(HBP)具有三维立体的网状空间结构、内部存在有大量的空腔、末端含有大量的活性基团,可以很好的对其改性,这些特性赋予了HBP更多优异的性能。由于HBP具有的特殊结构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HBP的应用和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进。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及表征先将丁二酸酐和二乙醇胺在室温下进行反应合成AB2单体,以三羟甲基丙烷为核分子,通过与AB2单体进行不同摩尔比例的反应生成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HPAE)。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分析、元素分析、羟值测定等用来表征最终合成的端羟基HPAE;然后用丙烯酸(AA)改性合成的端羟基HPAE,从而合成一种双键封端的HPAE。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羟值测定、双键含量等测试对最终合成的双键封端的HPAE进行表征;在引发剂的作用下,合成的双键封端的HPAE和石蜡(PF)发生自由基聚合,合成超支化石蜡(HBPF),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双键含量等测试完成对HBPF的表征。在HBPF中加入适量的乳化剂合成超支化石蜡乳液(HBPFE),进行傅里叶红外谱图测试等表征,并且进行粘度、干膜吸水率等性能测试,得到最好的合成配方。2.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表征将以上合成的双键封端的HPAE作为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在引发剂、乳化剂的作用下引发加成聚合,合成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HBAAE),然后对合成的HBAAE进行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双键含量等表征以及粘度、干膜吸水率等性能测试,得到最好的合成配方。3.MDF耐水性能的测试首先在MDF成型的过程中分别加入市售PF乳液和HBPFE,通过对成型的MDF进行吸水膨胀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比较市售PF乳液和HBPFE对MDF性能的影响;然后在MDF成型的过程中分别加入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和HBAAE,通过对成型的MDF进行吸水膨胀率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比较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乳液和HBAAE对MDF性能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市售乳液和超支化聚合物乳液(HBPE)对MDF的影响,并且分析讨论HBPE对MDF产生最佳效果的最佳用量。从实验结果得到:1.市售PF乳液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能,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低可以达到9.5%,但是市售PF乳液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DF的内结合强度;加入HBPFE不仅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吸水厚度膨胀率达到9.4%),对MDF内结合强度的影响也小于市售PF乳液。2.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能,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低可以达到10.0%,但是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MDF的内结合强度;加入HBAAE不仅可以提高MDF的耐水性(吸水厚度膨胀率达到9.5%),对MDF内结合强度的影响也小于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综合分析我们能将成功合成的HBPE应用到提高MDF耐水性能上,不仅耐水效果优于市售乳液,且在达到相同耐水效果的情况下,HBPE的添加量一般小于市售乳液,其对MDF力学性能的影响上也小于市售乳液。
王瑞[9](2019)在《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是为客户提供上门测量、专业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上门安装、验收和维护等一系列木质家居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生产制造定制衣柜、定制厨柜、木门、木地板、木墙板、木楼梯、木吊顶等主要产品和消费品。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木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保证消费品质量、推动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缺乏,产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缺失,现行标准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为推动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本论文应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定制木质家居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分析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体系明细表,确定产业发展急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名录,提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对策建议。其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已成为木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原辅材料基本支撑产业发展需求,产业技术创新活跃度高;产业发展具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标准化要求高等4个主要特征,具有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绿色环保是产业发展的主题等5个发展趋势。(2)以分析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系统环境为目标,研究了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搜集、整理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欧洲、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定制木质家居标准372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现行标准303项。研究发现,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缺乏,单一产品标准较多,产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缺失。分类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发现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重视定制木质家居产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服务类标准,值得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标准体系借鉴和参考。(3)以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根据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结合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标准,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奠定技术基础。该体系框架可分为“基础与综合、测量与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安装与验收、维护保养”等6个子体系,标准体系表由393项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组成,其中基础与综合143项、测量与设计9项、生产制造193项、物流运输6项、安装与验收25项、维护保养17项。提出发展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急需制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46项。(4)针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重点工作领域及其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等5项标准化工作建议,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鲍洪玲,齐振宇,林蔚,纪良[10](2018)在《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新工艺》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3种生产环保防潮人造板的方法,包括胶黏剂改性、降醛助剂的使用和防水材料的选择。使用改性脲醛树脂配合降醛助剂,同时使用石蜡与纳米防水剂混合的防水材料生产环保防潮人造板,解决了甲醛释放量和吸水厚度膨胀率这两个重要指标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力学性能上也体现了一定优势。
二、人造板生产防水工艺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板生产防水工艺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技术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升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技术的相关措施 |
1.1 做好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的规范化使用 |
1.2 做好生产环节黏合剂的质量控制 |
2 环保防潮人造板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 |
2.1 环保防潮人造板的生产工艺 |
2.2 环保防潮人造板技术要点 |
3 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技术提升的几种方法 |
3.1 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 |
3.2 使用降醛助剂提高胶黏剂质量 |
3.3 纳米防水剂代替部分石蜡 |
4 总结 |
(2)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材构造与材性 |
1.1 木材形成及分子调控 |
1.2 木材细胞壁结构解译 |
1.3 细胞壁结构与木材性能的构效关系 |
2 木材水分及干燥 |
2.1 木材水分 |
2.2 木材干燥理论 |
2.3 木材干燥技术 |
3 木材保护与改良 |
3.1 木材保护与改良基础理论 |
3.2 木材保护与改良技术 |
3.3 改性材性能与评价 |
4 木材重组与复合 |
4.1 木材重组与复合理论基础 |
4.2 木材重组与复合技术 |
4.3 木材重组与复合装备 |
5 木制品与木结构 |
5.1 木制品 |
5.2 木结构 |
5.3 安全与评价 |
6 木材解离与组装 |
6.1 木材纳米解离 |
6.2 木材纳米组装与复合 |
6.3 先进木质纳米功能材料 |
7 木材解构及转化 |
7.1 木材解构基础 |
7.2 木材转化技术 |
7.3 木材高值产物与应用 |
8 结束语 |
(3)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木材胶结的背景 |
1.1.2 木材涂饰的背景 |
1.2 胶粘剂在人造板中的应用 |
1.2.1 木材的层级结构和化学组分 |
1.2.2 木材胶粘剂的胶结机理 |
1.2.3 木材胶粘剂分类及其应用 |
1.3 木材胶粘剂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
1.4 仿生技术在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 |
1.5 聚乙烯醇的简介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
1.6.2 研究内容 |
2 仿生胶粘剂(BA)的研制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BA的合成 |
2.2.3 BA薄膜的制备 |
2.2.4 BA胶结试件的制备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A的合成 |
2.3.2 BA的粘度特性 |
2.3.3 BA的固化交联性能 |
2.3.4 BA的固化交联机理 |
2.3.5 BA的粘结性能 |
2.3.6 BA的粘结普适性 |
2.3.7 BA的中试化生产 |
2.4 本章小结 |
3 胶合板的绿色制造与大生产实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胶合板用BA制备 |
3.2.3 胶合板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面粉填料对BA的固含量和粘度优化 |
3.3.2 施胶量优化 |
3.3.3 陈放时间的优化 |
3.3.4 BA的贮存稳定性 |
3.3.5 BA的工艺优化 |
3.3.6 杨木胶合板的微观结构 |
3.3.7 BA的普适性 |
3.3.8 BA与其他木材胶粘剂胶合性能对比 |
3.4 大生产实验 |
3.4.1 胶合板的规模化制备 |
3.4.2 胶合强度和游离甲醛释放量 |
3.4.3 成本分析 |
3.4.4 BA与其他木材胶粘剂的综合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木材-金属复合板制备与电磁屏蔽功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电磁屏蔽胶合板的制造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 |
4.3.2 木材金属复合板的胶合强度 |
4.3.3 电磁屏蔽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刨花板的仿生胶结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2 刨花板的制备 |
5.2.3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粘度与温度关系 |
5.3.2 施胶量的影响 |
5.3.3 石蜡乳液的影响 |
5.3.4 密度的影响 |
5.3.5 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6 木材仿生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2.2 木材仿生涂层的制备 |
6.2.3 测试与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涂层剥离强度 |
6.3.2 涂层附着力 |
6.3.3 涂层铅笔硬度 |
6.3.4 微观结构表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4)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镁质胶黏剂概述 |
1.2.1 镁质胶黏剂的特点 |
1.2.2 镁质胶黏剂的应用 |
1.3 镁质胶黏剂研究进展 |
1.3.1 镁质胶黏剂形成机理 |
1.3.2 镁质胶黏剂微观结构与性能 |
1.3.3 镁质胶黏剂原料及养护工艺 |
1.3.4 镁质胶黏剂性能改性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
1.4.1 现存问题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制备工艺及胶合机理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原料配比及制备工艺的优选 |
2.3.2 养护天数对木材用镁质胶黏剂性能的影响 |
2.3.3 镁质胶黏剂与木材胶合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结构与性能表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基本性能参数 |
3.3.2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3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晶相分析 |
3.3.4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微观形貌 |
3.3.5 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热稳定性 |
3.3.6 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阻燃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基本性能参数 |
4.3.2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3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晶相组成 |
4.3.4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微观形貌 |
4.3.5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 |
4.3.6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 |
4.3.7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热稳定性 |
4.3.8 苯丙乳液改性镁质胶黏剂的阻燃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大豆蛋白粉改性镁质胶黏剂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基本性能参数 |
5.3.2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3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晶相分析 |
5.3.4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微观形貌 |
5.3.5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 |
5.3.6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耐水性能 |
5.3.7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的热稳定性 |
5.3.8 大豆蛋白改性镁质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阻燃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杨木/稻草突变结构碎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质资源及加工现状 |
1.2 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加工现状 |
1.3 大片刨花板发展现状 |
1.4 木材-秸秆复合碎料板的研究背景、内容及目的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2 不同表芯层质量比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剖面密度及表面特征分析 |
2.3.2 理化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板材密度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剖面密度及表面特征分析 |
3.3.2 理化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表层目数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剖面密度分析 |
4.3.2 理化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芯层不同PF胶施胶量与板材性能的关系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剖面密度分析 |
5.3.2 理化性能分析 |
5.3.3 生产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6)竹纤维干法嵌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木质纤维结合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国外木质纤维结合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2 国内木质纤维结合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3 木质纤维无胶结合理论 |
1.3 国内外木质纤维复合材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1 国内外木质纤维/木质素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2 国内外竹纤维干法复合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3.3 国内外木质纤维挤焊加工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1 研究目的 |
1.4.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竹纤维生物板干法制备及表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竹纤维生物板的制备 |
2.1.2.2 内结合强度测试 |
2.1.2.3 密度测试 |
2.1.2.4 吸水性与膨胀率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竹纤维生物板密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2 竹纤维生物板内结合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3 竹纤维生物板吸水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3.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率的影响 |
2.2.3.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率的影响 |
2.2.4 竹纤维生物板吸水长度膨胀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4.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长度膨胀率的影响 |
2.2.4.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长度膨胀率的影响 |
2.2.5 竹纤维生物板吸水宽度膨胀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5.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宽度膨胀率的影响 |
2.2.5.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宽度膨胀率的影响 |
2.2.6 竹纤维生物板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6.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 |
2.2.6.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 |
2.2.7 竹纤维生物板吸水体积膨胀率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7.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体积膨胀率的影响 |
2.2.7.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吸水体积膨胀率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纤维生物板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热失重测试 |
3.1.2.2 锥形量热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竹纤维生物板的热稳定性研究 |
3.2.1.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1.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热稳定性的影响 |
3.2.2 竹纤维生物板的燃烧特性研究 |
3.2.2.1 竹纤维生物板的热释放规律研究 |
3.2.2.2 竹纤维生物板的烟释放规律研究 |
3.2.2.3 竹纤维生物板的CO、CO2释放规律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纤维生物板物理嵌合机理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纳米压痕检测 |
4.1.2.2 表面电镜观测 |
4.1.2.3 断面电镜观测 |
4.1.2.4 显微CT观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竹纤维生物板的微观力学表征 |
4.2.2 竹纤维生物板的显微形貌分析 |
4.2.3 竹纤维生物板表面形貌分析 |
4.2.4 竹纤维生物板断面形貌分析 |
4.2.5 竹纤维生物板断面的超微形貌分析 |
4.2.6 竹纤维生物板的显微CT图分析 |
4.2.7 竹纤维生物板的显微CT数据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竹纤维生物板化学嵌合机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化学成分测定 |
5.1.2.2 FT-IR分析 |
5.1.2.3 XRD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化学成分解析 |
5.2.2 FT-IR分析 |
5.2.2.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化学基团的影响 |
5.2.2.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化学基团的影响 |
5.2.3 XRD分析 |
5.2.3.1 嵌合温度对竹纤维生物板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5.2.3.2 冷却时间对竹纤维生物板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办公场所装饰装修过程材料散发室内空气污染物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材料起源与发展概述 |
1.1.2 办公环境室内空气污染概述 |
1.1.3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特征及危害 |
1.1.4 关于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法律法规政策 |
1.2 国内外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室内污染物的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对室内污染物的研究对比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1 )文献检索(图书馆电子资源) |
2 )个案研究法 |
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主要装饰装修材料本身的污染特性 |
2.1 主要装修材料测定方法 |
2.1.1 人造板材散发甲醛含量的常用测定方法 |
2.1.2 其他材料散发甲醛含量的常用测定方法 |
2.1.3 主要材料散发TVOC含量的常用测定方法 |
2.2 主要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浓度释放限量指标 |
2.2.1 GB50325-2010国家强制性标准对装饰装修材料甲醛释放限量的规定 |
2.2.2 GB50325-2010国家强制性标准对装饰装修材料TVOC释放限量的规定 |
第3章 办公环境装修过程材料散发空气污染物预评估 |
3.1 办公环境装饰装修过程简介 |
3.1.1 方案设计 |
3.1.2 材料采购 |
3.1.3 施工控制 |
3.1.4 验收管理 |
3.2 装饰装修过程材料散发空气污染物预评估概述 |
3.2.1 材料散发空气污染物预评估简介 |
3.2.2 具体的预评估手段 |
3.3 各阶段装饰装修过程材料散发空气污染物预评估 |
3.3.1 设计阶段及材料采购阶段 |
3.3.2 施工阶段 |
3.3.3 验收阶段 |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
4.1 项目工况分析 |
4.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4.1.2 装修施工工序 |
4.1.3 材料核算 |
4.1.4 采用国内标准对项目主要材料甲醛、TVOC释放浓度测定 |
4.1.5 采用国外标准对项目主要材料甲醛、TVOC释放浓度测定 |
4.2 室内通风计算 |
4.2.1 计算模型 |
4.2.2 计算参数确定 |
4.2.3 自然通风量模拟计算结果 |
4.2.4 机械通风量模拟计算结果 |
4.3 各房间空气质量甲醛释放浓度预评估 |
4.3.1 自然通风工况 |
4.3.2 机械通风工况 |
4.4 各房间空气质量TVOC释放浓度预评估 |
4.4.1 自然通风工况 |
4.4.2 机械通风工况 |
4.5 典型房间污染源分析 |
4.5.1 典型房间装修污染源分析 |
4.6 预评估分析小结 |
4.7 室内空气质量验收检测与预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4.7.1 验收结果 |
4.7.2 验收检测与预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实施要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协助提高中密度纤维板耐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支化聚合物概述 |
1.1.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 |
1.1.2 超支化聚合物的性能特点 |
1.1.3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
1.1.4 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
1.2 乳液的概述 |
1.2.1 乳液聚合的机理 |
1.2.2 乳液聚合的优点 |
1.2.3 乳化剂的作用和种类 |
1.2.4 乳液聚合的合成方法 |
1.2.5 常见的乳液 |
1.2.6 乳液的应用以及发展 |
1.3 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概述 |
1.4 中密度纤维板的概述 |
1.4.1 MDF的特点和发展 |
1.4.2 MDF的应用 |
1.4.3 提高MDF耐水性能的必要性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及其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第二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2.4 第三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2.5 第四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3 端羟基超支化聚酰胺-酯的测试方法与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2 羟值的测定 |
2.3.3 元素分析 |
2.3.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4 双键封端的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合成 |
2.5 双键封端的超支化聚酰胺-酯的表征 |
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5.2 元素分析 |
2.5.3 双键含量的测定 |
2.6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 |
2.6.1 石蜡分子结构的表征 |
2.6.2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合成 |
2.7 超支化石蜡乳液的表征方法 |
2.7.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8 超支化石蜡乳液性能测试方法 |
2.8.1 干膜吸水率 |
2.8.2 双键剩余率 |
2.8.3 贮存稳定性 |
2.8.4 粘度 |
2.9 结果与讨论 |
2.9.1 双键封端HPAE的用量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2 水的用量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3 乳化剂的选择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4 乳化剂的用量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9.5 温度对超支化石蜡乳液的性能影响 |
2.10 超支化石蜡乳液和市售乳液贮存稳定性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
3.3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征 |
3.3.1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傅里叶红外谱图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双键封端超支化聚酰胺-酯用量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2 水的用量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3 乳化剂的配比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4 乳化剂的用量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4.5 温度对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影响 |
3.5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和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贮存稳定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4.2.4 中密度纤维板的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吸水厚度膨胀率 |
4.3.2 内结合强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支化石蜡乳液和市售石蜡乳液在中密度纤维板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耐水型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5.2.4 性能测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市售石蜡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5.3.2 超支化石蜡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和市售丙烯酸酯乳液在中密度纤维板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耐水型中密度纤维板的成型 |
6.2.4 性能测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市售聚丙烯酸酯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6.3.2 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对中密度纤维人造板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定制木质家居基本概念 |
1.1.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范围界定 |
1.1.3 研究背景 |
1.1.4 研究意义 |
1.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6 研究发展趋势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理论和构建方法 |
2.1 标准体系基础理论 |
2.1.1 标准化基本概念 |
2.1.2 标准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
2.1.3 标准体系的类型 |
2.1.4 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 |
2.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2.2.1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定义、属性和范围 |
2.2.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目标 |
2.2.3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系统环境分析 |
2.2.4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
2.2.5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表编制 |
2.2.6 急需制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研究 |
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主要原辅材料概况 |
3.1.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表面装饰材料 |
3.1.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基材 |
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概况 |
3.2.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主要产品 |
3.2.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总体情况 |
3.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技术现状 |
3.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科技创新平台 |
3.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专利情况分析 |
3.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特征与趋势分析 |
3.4.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特征 |
3.4.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趋势 |
3.5 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
4.1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类型划分 |
4.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 |
4.2.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现状 |
4.2.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重要标准 |
4.2.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特征 |
4.2.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 国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 |
4.3.1 国际标准体系 |
4.3.2 欧洲标准体系 |
4.3.3 法国标准体系 |
4.3.4 德国标准体系 |
4.3.5 英国标准体系 |
4.3.6 日本标准体系 |
4.4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对比分析 |
4.4.1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统计分析 |
4.4.2 借鉴和启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 |
5.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
5.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
5.2.1 总体原则 |
5.2.2 具体原则 |
5.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
5.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
5.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序列结构 |
5.3.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专业结构 |
5.3.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结构间关系 |
5.3.5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模型(框架) |
5.3.6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子体系构成要素 |
5.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明细表和编制说明 |
5.4.1 基础与综合子体系 |
5.4.2 测量与设计子体系 |
5.4.3 生产制造子体系 |
5.4.4 物流运输子体系 |
5.4.5 安装与验收子体系 |
5.4.6 维护保养子体系 |
5.5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表统计 |
5.6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名录 |
5.7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
6.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 |
6.1.1 加强全屋定制总体要求标准化工作 |
6.1.2 加强绿色发展领域标准化工作 |
6.1.3 加强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 |
6.1.4 加强产业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 |
6.2 推进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
6.2.1 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产业标准体系 |
6.2.2 加强产业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 |
6.2.3 建立高效的产业标准化协调机制 |
6.2.4 加大产业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
6.2.5 加强产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提高人造板环保和防潮性能的方法 |
1.1 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 |
1.2 使用降醛助剂提高胶黏剂物质的量之比 |
1.3 纳米防水剂替代部分石蜡 |
2 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新工艺 |
3 结论 |
四、人造板生产防水工艺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技术的应用探究[J]. 滕泽恒. 轻工科技, 2021(06)
- [2]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新进展全文替换[J]. 吴义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1)
- [3]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D]. 肖少良.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4]木材用镁质胶黏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丹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杨木/稻草突变结构碎料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蒋海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竹纤维干法嵌合机理研究[D]. 葛省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7]办公场所装饰装修过程材料散发室内空气污染物预评估研究[D]. 邓颖. 深圳大学, 2019(10)
- [8]超支化聚合物乳液的合成及其协助提高中密度纤维板耐水性能的研究[D]. 王艳丽. 济南大学, 2019(01)
- [9]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王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10]环保防潮人造板生产新工艺[J]. 鲍洪玲,齐振宇,林蔚,纪良. 中国人造板,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