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璐琴[1](2021)在《北京市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特征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居民消费的升级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大量投资者进入到健身休闲市场当中,经营性体育场地数量也呈猛烈增长的趋势,但是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涌现出较多的经营问题。而丰台区作为北京市的六大主城区之一,也是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较早的区域之一,其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本文将对丰台区的经营性体育场地进行研究,依据现状总结出其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望能有效切实地为丰台区及北京市,甚至全国各区域的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见。本文以丰台区455家经营性体育场地为调查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经营性场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征、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首先,从场地的外部环境、场地建设情况和场地运营情况这三方面对现状进行了剖析。其次,以现状为基础,总结出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五化一阶段”的发展特征;再次,以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为基础,总结出其目前在外部管理、场地建设和场地运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对策。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呈现出“五化一阶段”的特征:即经营规模中小化、空间分布集中化、开设项目丰富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盈利能力两极化和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目前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存在着以下问题,在外部管理上: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且职责区分不明确,使得监管体系不健全。在场地建设上,投资盲目,项目开设的结构不平衡;教练员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在场地运营上,成本过高,盈利较为困难;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场地利用率低;只重视营销吸引新会员,轻视老会员的维护和管理。(3)为促进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制定了如下发展对策,在外部管理上:相关部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并且要划分好职权,有序进监管。在场地建设上:投资者要根据市场特点科学精准投资;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水平和专业能力,并保证其稳定性。在场地运营上:经营者应运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控制场地的经营成本;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协会和相关部门要规范好竞争行为,企业自身也要加强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对老会员的维护和管理。
汤宇锟,张建华,王彬[2](2022)在《城市休闲体育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城市规划、合理配置城市体育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运用核密度、缓冲区、反距离插值、克里金插值、地理探测器等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中心城区3类休闲体育空间的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和分布成因进行重点分析发现,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高度密集区域分别位于国贸(CBD)、奥林匹克公园及中关村,不同形态的休闲体育空间呈现不同分布特征,总体分布与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具有耦合性;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具有依托交通干线、地铁站、居民高密度区等特点,与房价的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关系;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总体上具备良好交通可达性。基于人口密度、交通可达性、房产价格3类影响因素,城市公共体育空间规模受交通可达性影响最大,城市商业体育空间与社区体育空间规模受人口密度影响最大。
郭旗[3](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李慧[4](2020)在《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以黑龙江省城市跆拳道俱乐部调查为重点,选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地区跆拳道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跆拳道消费者消费的心理特征等指标,评定跆拳道消费者心理动机与行为,为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的发展、经营提供实践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53所跆拳道俱乐部实地调查,使用心理学量表:《跆拳道消费动机量表》和《跆拳道消费行为量表》得出消费动机与行为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法,分析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结果: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中的儿童、青年学生最多,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健康动机与外貌动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的职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均出现非常显着差异(P<0.01);学生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显着低于(P<0.05)公务员和私营企业主;消费行为方面,不同学历跆拳道消费者在兴奋、自尊感、娱乐以及社会性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低学历消费者娱乐较低。研究结论:1.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主体是以儿童、学生为主;2.黑龙江跆拳道消费者女性需求率低于男性;3.接受的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了消费人群的消费动机与行为,高学历消费人群具有较高的健身意识。4.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的职业分布学生消费动机低于公务员和私营企业主;5.随着收入的增长,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越强烈;6.跆拳道消费在新媒体营销中合理的宣传可以起到较好的正面积极广告效果。建议:1.根据健身俱乐部应准确定位以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发展和建立长期的消费关系;2.跆拳道健身俱乐应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3.跆拳道俱乐部对消费者动机与行为策略应适应当今营销模式,掌握跆拳道俱乐部发展的主动权;4.根据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的特点,可运用发展新理念、构建俱乐部品牌、开发新媒体营销策略等吸引消费者。
关晶[5](2019)在《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义的体育保险由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组成。20世纪初,商业体育保险在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重点保障运动员的意外伤害风险。随着经济水平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体育保险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在防范体育风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我国社会保险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保障普通运动参与者面临的体育受伤风险,并为职业运动员提供医疗、养老、工伤和失业等方面的保障。2000年初,我国商业保险市场上也陆续出现了保障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体育保险产品。2016年初,我国实施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然而,我国社会体育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商业体育保险的发展尚不成熟,且残疾人福利保障起步较晚,保障群体有限,体育保险在整体上与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现状和瓶颈。总结发现我国体育保险存在法律制度基础薄弱、基层组织分散、保险市场环境、体育保险精算技术有待完善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阐明发展体育保险的必要性,本研究从体育运动和社会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入手分析。具体来说,本研究以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群体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和学业水平。其次,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利用率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为了解决实证研究中可能面临的内生性问题,并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采用了三种实证方法,分别为: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本研究得出了体育运动对未成年人群体人力资本积累有显着的提高作用,在提高未成年人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以及学业水平上均有明显体现。此外,社会体育保险可以显着提高未成年人群体医疗资源使用率,对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群体影响程度更大。然而,本研究未发现社会体育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层面上说明我国社会体育保险对个人健康水平提升上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保险的保障能力,发挥商业体育保险补充作用以及残疾人福利保障对极端体育风险的保障作用。为了为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进一步参考借鉴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经验,同样从社会体育保险、商业体育保险和残疾人福利保障三个角度入手,详细介绍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契机、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以及经验借鉴。英国和美国体育保险体系具有发展完善、体育保险公司和体育保险中介公司相互配合、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普及、体育类数据公开度高以及商业体育保险产品丰富等特点。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建议。首先,体育保险发展依赖于完善的体育保险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制定《体育保险条例》、《体育保险实务手册》、《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详述了《体育保险条例》和《体育保险实务手册》的制定方法与主要内容,进一步以校园足球为例,详述了《体育风险预防制度》和《体育伤害监测数据登记规章制度》的制定细节。为了保证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落实,本研究提出了多部门协调配合推进体育保险和健全的社团组织的重要性。其次,体育保险的发展需要考虑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并进的发展思路。针对需求侧,本研究提出了鼓励和推广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和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针对供给侧,由于商业体育保险是我国体育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发展商业体育保险市场全面且细致的建议方案和落实办法。具体包括:设置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产品科学定价;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针对每一点建议,逐一展开,以期建议切实可行。最后,体育保险的发展应该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建设我国体育保险“三步走”方案。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将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加以整合,建立体育保险框架的雏形;第二阶段是补充完善阶段。针对不同群体没有被满足的体育风险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初级体育保险的内容,使之逐步成熟和完善;第三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完备的体育保险应该探索纳入长期护理费用和心理疾病保障,并广泛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推进体育保险安全网构建。
张希明[6](2018)在《商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实地研究 ——以南京尚德体育俱乐部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商业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升级和高级化过程在推动整体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加快作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为市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经营模式是商业体育俱乐部根据经营宗旨,为实现其所确认的价值定位而采用某类方法的总称。成功的经营模式是商业体育俱乐部对市场作出正确反应的一种运营范式,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根据其产业链位置、业务范围、价值实现方式这三个维度,会形成不同的经营模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和实地研究等方法,探究尚德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模式,为其它体育俱乐部经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尚德体育俱乐部处于产业链下游位置,是根据其生产加销售以获取收益的经营宗旨,通过直接交易方式面向消费者并提供体育产品及服务以获取利润。少儿跆拳道培训课程为俱乐部主要经营业务,并辅以散打、轮滑、乒乓球等经营项目,共同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市场竞争战略,扩大俱乐部在特定消费群体中的市场竞争优势,可更好地实现俱乐部价值所在。扩大业务范围并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对现有经营模式进行适当性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体系,可更好支撑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张健雄[7](2017)在《健身俱乐部会员消费行为与收费模式研究 ——基于三家健身俱乐部的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迅猛,同时居民的收入也都得到显着型的提高。上海作为我国的一个国际都市,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但是生活在这里的绝大多数居民这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居民的身体健康欠佳,很多居民由于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很多居民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如体质差、免疫力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等。因此,在这种困境下,健身房俱乐部的诞生无疑是一剂良药,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健康的需求,对自己的健康有了一个新的定义,虽然健身俱乐部在短短时间里发展迅猛,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俱乐部有了新的要求,人们对健身俱乐部的感性认识也多于理性认识,因此俱乐部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而收费模式是市场的关键点与敏感点。健身俱乐部的收费模式便成为消费者评判健身俱乐部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拜访上海市三家不同收费模式俱乐部的会员,对他们进行抽样调查后,查阅相关资料,并运用SPSS2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对现阶段上海市俱乐部会员消费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收费模式下会员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绝大多数俱乐部会员的每月在健身俱乐部上消费超过500元。每周锻炼的次数多在以每周一次,同时俱乐部会员每次健身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6-19点;绝大多数俱乐部会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俱乐部会员年龄多在21-30之间,职业以企、事单位为主,健身经验以半年到一年居多;半数以上俱乐部会员表示收入增加会增加体育方面的消费。(2)俱乐部会员获取俱乐部信息的首要渠道是亲朋好友介绍,其次是销售员工的推荐。同时俱乐部会员在选择俱乐部的时候,地理位置是俱乐部会员选择的俱乐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健身会员卡的价格。(3)消费动机排在前四位的为塑造体形、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增强肌肉力量,可以看出塑造体形成为越来越多俱乐部会员消费的原因。(4)俱乐部会员对各家俱乐部的总体满意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菲特熊俱乐部的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斯巴达俱乐部的满意度水平,Sweat&co俱乐部的满意度水平最低,但是在俱乐部的健身课程、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健身设备等方面三家俱乐部并不存在较大的差异。(5)储值卡的收费收费模式相对年卡的收费模式更容易让会员得到满足,私教类型的收费模式相对储值卡的收费模式更容易让会员得到满足。会员对俱乐部的总体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会员持卡类型呈线性关系。
徐开娟[8](2016)在《服务补救视域下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提升服务质量是商业健身会所(以下简称会所)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消费者对会所抱怨或投诉出现高发性、集中性、群体性态势,增加了消费者对会所行业整体的不信任。服务补救成为会所行业目前普遍表现较差但消费者极为重视的服务环节,适合作为会所寻求竞争优势的突破点。理论界关于会所服务质量提升问题围绕“如何评价”与“如何改进”两大核心展开。“如何改进”问题可归结为“吸引并满足需要”和“避免不满”两个方面。而针对会所已然出现服务失误问题进行补救的研究几乎未见。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专家调查、焦点小组座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系统研究消费者不满意的问题入手,以服务补救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会所的服务质量提升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构建会所服务质量评价内容体系。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从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人员和安全保障服务、时间保障服务、服务补救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评价会所服务质量。第二,分析会所失误表现。根据构建的服务质量评价内容体系和消费者网络评论,在分析消费者对会所整体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基础上,总结出消费者对会所服务不满意列前的23个主要问题。第三,构建会所服务补救内容体系。服务补救作为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可靠性、移情性、响应性、保证性四个维度。其中,可靠性包括承认问题、承担补救责任、重视提出问题;移情性包括解释原因、帮助选择最优补救方案、真诚努力、礼貌并耐心等服务人员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控制的服务表现;响应性包括会所设立受理抱怨部门、及时公布处理进展、给出明确的解决问题时间和在约定时间内解决问题;保证性指包括提供补偿、提供后续服务质量标准和达不到服务标准时的补偿承诺、对承诺的服务进行跟踪与监督等。第四,探讨服务补救对消费者行为意向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了感知补救公平、负面情绪、卷入度在服务补救与消费者行为意向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感知公平在服务补救与消费者行为意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补救公平、负面情绪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卷入度在服务补救与消费者行为意向关系中产生不同作用,卷入度高的消费者通过感知公平影响行为意向,卷入度低的消费者更多通过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行为意向。上述结论增加了对整个服务失误与补救问题的解释效果和解释深度,对会所提高服务补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五,规避服务失误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情-理-法”判断标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会所服务失误分为“违情”、“违理”、“违法”三种类型。因循“结果—原因”的逻辑思维,探寻促成会所做出“违情”、“违理”、“违法”行为的原因。认为可以从提升会所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建立健身行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细化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努力,规避服务失误的反复发生。
许宁[9](2016)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类体育社会组织,其发展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现实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社会组织起步较晚,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落后于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步伐。本研究通过纵向梳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程和横向探索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探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呈现状态、动力与制约因素、管理方式等,提出发展路径与策略,以期为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主要结论:(1)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治理方式、经济发展、公益理念改变的共同推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路径是自下而上发起并辅以政府扶持,政府在介入与退出中形成与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新型关系。(2)在有限政府与完善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动力是体育需求与志愿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外部性是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后续动力。(3)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状态体现为“量”“质”提升并存,正向与负向发展相伴。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有政策与社会认知等虚拟的、也有资源等实物方面的,组织与外部环境体现为一种不对称性依赖。(4)对“非营利性”的组织性质认识不清,导致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过度审慎。更多地从价值属性而非组织属性来认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助其发展和体育公益的实现。(5)“公益成本”不被认可,影响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体育服务的合理定价,组织难以获得合理回报,经营困难。促进体育公益职业化,建立“以优质服务提升收益、以收益促进组织发展,以组织发展提高体育公益”的良性循环机制。(6)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财政资助应形成制度化,并覆盖民间发起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重视通过承接公共服务,培育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7)动态认定组织的公益性,使利润导向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尽快回归市场。以不同体育项目、价格,区分其公益差别进行分类管理。
周丽丽[10](2012)在《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SWOT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花钱买健康”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消费方式;随着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临近,全民健身活动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同时,不同档次的商业体育俱乐部落户济南,许多“有钱、有闲”人纷纷进入商业体育俱乐部,进行身体锻炼。因此,深入研究济南市商业体育俱乐部,尤其是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逻辑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并以管理学中的SW0T分析法为基础,对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优势为:服务项目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成为消费的热点;连锁化、多元化经营。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劣势为:人力资源匮乏;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规模相对较小;促销形式单一;信息化水平低;忽略了老年人市场的开发。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机会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使得济南市健身市场活跃;人们日益重视健身运动,消费人群逐步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国际化发展,使其更加规范。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威胁为: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各商业体育俱乐部间竞争激烈,出现恶性竞争;对支撑其发展的理论认识不足且理论研究滞后;经营手段各异,缺乏交流学习;济南市七大健身工程建设对其发展造成冲击。通过对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SWOT分析,建议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以防御战略为主,在保全的同时,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结构性障碍:填补定位空缺,开拓老年人市场;与学校、志愿服务及社会各界相结合,节省发展成本;建立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网络,引入电子商务;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消费意识培养。第二,增加预期报复:显示防御决心;建立防御联盟。第三,防御进攻诱因:调整收费标准,价格区别对待。
二、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特征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经营性体育场地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1.1.2 经营性体育场地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物质保障 |
1.1.3 北京市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实际发展相对比较薄弱 |
1.1.4 北京市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缺乏相关理论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1 体育场地 |
1.4.1.2 经营性体育场地 |
1.4.2 关于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的研究 |
1.4.2.1 不同方法下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的研究 |
1.4.2.2 不同区域内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的研究 |
1.4.2.3 不同角度和方面下对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的研究 |
1.4.3 关于经营性体育场地存在问题的研究 |
1.4.4 关于影响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的因素研究 |
1.4.5 关于经营性体育场地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 |
1.4.6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场地外部环境分析 |
3.1.1.1 政治环境 |
3.1.1.2 经济环境 |
3.1.1.3 社会环境 |
3.1.2 场地建设情况分析 |
3.1.2.1 场地面积 |
3.1.2.2 投资金额 |
3.1.2.3 经济成分 |
3.1.2.4 区域分布 |
3.1.2.5 教练配备 |
3.1.2.6 开设项目 |
3.1.3 场地运营情况分析 |
3.1.3.1 营业时间 |
3.1.3.2 经营年限 |
3.1.3.3 收费标准 |
3.1.3.4 会员情况 |
3.1.3.5 经营效益 |
3.2 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特征总结 |
3.2.1 经营规模中小化 |
3.2.2 空间分布集中化 |
3.2.3 开设项目丰富化 |
3.2.4 经营模式多元化 |
3.2.5 盈利能力两极化 |
3.2.6 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
3.3 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外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1 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
3.3.1.2 各部门职责区分不明确 |
3.3.2 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2.1 投资方向不精准,项目结构失衡 |
3.3.2.2 教练员水平、人员不稳定 |
3.3.3 场地运营存在的问题 |
3.3.3.1 经营成本高,盈利困难 |
3.3.3.2 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 |
3.3.3.3 场地的有效利用率较低 |
3.3.3.4 “重”营销获客,“轻”维护管理 |
3.4 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对策研究 |
3.4.1 外部管理方面的发展对策 |
3.4.1.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
3.4.1.2 划分职权,有序监管 |
3.4.2 场地建设方面的发展对策 |
3.4.2.1 根据市场特点,科学精准投资 |
3.4.2.2 提高教练专业水平,构建稳定教练团队 |
3.4.3 场地运营方面的发展对策 |
3.4.3.1 运用合理经营模式,控制场地的经营成本 |
3.4.3.2 规范竞争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
3.4.3.3 多种途径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
3.4.3.4 加强对老会员的维护和管理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经营者调查问卷 |
附件2 |
附件3 《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经营者调查问卷》问卷效度专家检查表 |
(2)城市休闲体育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
1.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类型划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核密度估算 |
1.2.2 缓冲区分析法 |
1.2.3 反距离插值法 |
1.2.4 克里金插值法 |
1.2.5 地理探测器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区域 |
1.3.2 数据来源 |
2 研究结果 |
2.1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总体分布结构 |
2.2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差异的特征分析 |
2.2.1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依托交通干线分布 |
2.2.2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集中居民高密度地区特征 |
2.2.3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活型社区及房产价格的关系 |
2.3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规模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形态休闲体育空间总体分布特征及存在问题 |
3.2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 |
3.3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分布与房价 |
3.4 北京市休闲体育空间的交通可达性 |
3.5 北京市各类休闲体育空间形成规模的影响因素 |
4 结论 |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健康 |
1.4.2 大众体育建筑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
2.2.1 建议模式对比 |
2.2.2 场地标准对比 |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1 黑龙江省不同性别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2 黑龙江省不同年龄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3 黑龙江省不同学历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4 黑龙江省不同职业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5 黑龙江省不同收入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2 黑龙江省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1 黑龙江省不同性别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2 黑龙江省不同年龄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3 黑龙江省不同学历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4 黑龙江省不同职业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5 黑龙江省不同收入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3 黑龙江省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信息来源 |
3.4 提升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的策略 |
3.4.1 运用创新方法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
3.4.2 提升俱乐部自身过硬品质来吸引消费者 |
3.4.3 构建俱乐部长远发展机制来吸引消费者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1创新点1 |
1.4.2创新点2 |
1.4.3创新点3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2.1 体育风险识别与统计研究 |
2.2 体育风险管理与体育保险研究 |
2.3 体育运动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
2.3.1 体育运动对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
2.3.2 体育运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 |
2.4 体育健康保险社会经济价值的实证研究 |
2.5 总结与评价 |
第3章 体育保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体育风险与体育风险管理 |
3.1.2 体育保险 |
3.1.3 体育保险公司 |
3.1.4 体育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 |
3.1.5 体育保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
3.2 理论基础 |
3.2.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3.2.2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
3.2.3 价格均衡与供求定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体育保险的演变与发展瓶颈 |
4.1 发展历程 |
4.2 我国体育保险现状 |
4.2.1 社会保险 |
4.2.2 残疾人保障 |
4.2.3 职业运动员互助保险和保障 |
4.2.4 商业体育保险 |
4.3 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瓶颈 |
4.3.1 法律制度瓶颈 |
4.3.2 组织制度瓶颈 |
4.3.3 保险市场瓶颈 |
4.3.4 技术支持瓶颈 |
4.3.5 社会发展瓶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学业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5.2 实证方法 |
5.2.1 固定效应模型 |
5.2.2 工具变量法 |
5.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5.3 体育运动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
5.4 体育运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5.5 体育运动对学业水平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保险的社会经济价值——以体育健康保险为例的实证分析 |
6.1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
6.2 实证方法 |
6.2.1 固定效应模型 |
6.2.2 工具变量法 |
6.2.3 倾向得分匹配法 |
6.3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医疗使用情况影响 |
6.3.1 医疗资源使用率变化机制 |
6.3.2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
6.4 体育健康保险对未成年人群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
6.4.1 按照收入水平和地区分组研究 |
6.4.2 体育健康保险影响健康水平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典型国家体育保险的演变及其经验借鉴 |
7.1 英国体育保险 |
7.1.1 英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
7.1.2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 |
7.1.3 残疾人保障 |
7.1.4 英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
7.2 美国体育保险 |
7.2.1 美国体育保险发展历史与契机 |
7.2.2 美国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险计划 |
7.2.3 残疾人保障 |
7.2.4 美国商业体育保险计划 |
7.3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发展趋势 |
7.3.1 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社会福利体系发展完善 |
7.3.2 保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密切配合 |
7.3.3 重视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
7.3.4 体育受伤数据追踪和统计研究丰富 |
7.3.5 商业体育保险产品十分丰富 |
7.4 发达国家体育保险演进的经验借鉴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路径与相关建议 |
8.1 制定并落实体育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
8.1.1 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
8.1.2 推动体育保险法律法规落实 |
8.2 鼓励公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
8.2.1 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 |
8.2.2 建立体育运动联赛制度 |
8.2.3 树立体育偶像明星效应 |
8.3 提高商业体育保险市场水平 |
8.3.1 设立专业的体育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 |
8.3.2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
8.3.3 开发高质量的体育保险产品 |
8.3.4 体育保险产品的科学定价 |
8.3.5 开展科学服务外包工作 |
8.3.6 加大体育保险的科学宣传 |
8.3.7 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 |
8.4 建立相对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 |
8.4.1 整合现存的碎片化体育保险 |
8.4.2 体育保险补充发展阶段 |
8.4.3 体育保险全面推进阶段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9.1 主要结论 |
9.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残疾人两项补贴 |
附录B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运动相关标准 |
附录C 美国高中足球受伤率统计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商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实地研究 ——以南京尚德体育俱乐部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
1.1.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
1.1.3 商业体育俱乐部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商业体育俱乐部概念界定 |
1.2.2 国外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研究 |
1.2.3 我国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研究 |
1.2.4 我国商业体育俱乐部存在问题的研究 |
1.2.5 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对策及建议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地研究方法 |
2.2.2 自然观察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3 研究过程 |
2.3.1 进入现场的过程 |
2.3.2 现场基本情况 |
3 尚德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 |
3.1 俱乐部为实现价值定位而确定的业务范围 |
3.2 产业链位置决定俱乐部要以市场为价值导向 |
3.3 校企合作办学 |
3.4 俱乐部盈利状况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主营项目的社会普及程度及其体育价值对俱乐部经营的影响 |
4.1.1 主营项目的社会普及程度对俱乐部经营的积极影响 |
4.1.2 主营项目体育价值对俱乐部经营的积极影响 |
4.2 消费主体参与体育俱乐部运动的动力因素 |
4.2.1 消费主体参与体育俱乐部运动的内部动力因素 |
4.2.2 消费主体参与体育俱乐部运动的外部动力因素 |
4.3 传统商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
4.4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
4.5 盈利是俱乐部经营模式成功的最直接体现 |
5 问题与建议 |
5.1 价值主张双向性问题与建议 |
5.2 业务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问题与建议 |
5.3 关键资源能力问题与建议 |
5.4 盈利模式问题与建议 |
5.5 自由现金流问题与建议 |
6 对尚德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反思 |
6.1 对尚德体育俱乐部现有业务范围的反思 |
6.2 对尚德体育俱乐部所处产业链位置的反思 |
6.3 对尚德体育俱乐部校企合作办学方式的反思 |
6.4 对尚德体育俱乐部未来发展的反思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健身俱乐部会员消费行为与收费模式研究 ——基于三家健身俱乐部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健身俱乐部的相关概念 |
2.1.1 健身俱乐部的概念与分类 |
2.1.2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沿革 |
2.2 健身俱乐部的相关研究 |
2.2.1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2.2 硬件设施方面的研究 |
2.2.3 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 |
2.3 体育消费行为理论 |
2.4 收费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1 储值卡模式 |
2.4.2 会员卡制度模式 |
2.4.3 健身私人教练模式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三家健身俱乐部的多案例研究 |
4.1 三家健身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
4.1.1 菲特熊的基本情况 |
4.1.2 斯巴达的基本情况 |
4.1.3 Sweat&co的基本情况 |
4.2 消费行为与收费模式 |
4.2.1 俱乐部会员基本情况与消费行为总体情况 |
4.2.2 俱乐部会员消费行为的动机 |
4.2.3 俱乐部会员满意度与收费模式 |
4.2.4 俱乐部会员对俱乐部不同收费模式的总体感受 |
4.2.5 俱乐部收费模式对满意度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会员健身俱乐部消费水平比较集中 |
5.1.2 会员获取俱乐部信息渠道大致有限 |
5.1.3 会员消费动机明确 |
5.1.4 会员对健身房的满意度 |
5.1.5 会员的总体满意度受俱乐部收费模式影响 |
5.1.6 俱乐部会员的差异不大 |
5.2 建议 |
5.2.1 合理规划,提升会员感受度和满足感 |
5.2.2 树立俱乐部品牌,合理定价 |
5.2.3 俱乐部加强对会员的消费引导,促进会员合理消费 |
5.2.4 俱乐部加强自己的宣传工作,从身边做起 |
5.3 对三家俱乐部的期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服务补救视域下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服务质量的认知、测量与改进 |
1.2.2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特征 |
1.2.3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的构成与评价 |
1.2.4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的提升 |
1.2.5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失误与服务补救研究 |
1.3 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内容分析的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与失误研究 |
2.1 内容分析法概述 |
2.2 基于内容分析的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评价内容体系的构建 |
2.2.1 基于文献内容分析的会所服务质量内容体系的构建 |
2.2.2 基于网络评论内容分析的会所服务质量评价内容体系的优化 |
2.3 基于网络评论内容分析的商业健身会所服务失误研究 |
2.3.1 基于网络评论内容分析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 |
2.3.2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失误的主要表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补救内容研究 |
3.1 健身会所服务补救内容的形成 |
3.1.1 文献资料法 |
3.1.2 内容分析法 |
3.1.3 焦点小组座谈法 |
3.1.4 专家调查法 |
3.2 数据收集与检验 |
3.2.1 数据收集 |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3 确认性因子分析 |
3.2.4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3 服务补救内容的构成 |
3.4 本章小结 |
4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补救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
4.1 主要研究变量的提出 |
4.2 主要变量的基础理论研究 |
4.2.1 感知公平 |
4.2.2 负面情绪 |
4.2.3 消费者行为意向 |
4.2.4 卷入度 |
4.3 研究假设 |
4.3.1 服务补救与消费者行为意向 |
4.3.2 感知公平的中介作用 |
4.3.3 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 |
4.3.4 感知公平与负面情绪 |
4.3.5“卷入度”的影响作用 |
4.4 研究方法与实施 |
4.4.1 变量测量 |
4.4.2 测量量表的修改 |
4.4.3 小样本测试 |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5.1 数据收集 |
4.5.2 样本的正态分布检验 |
4.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6 测量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6.1 测量模型的建立 |
4.6.2 整体模型检验 |
4.6.3 卷入度的影响作用 |
4.6.4 性别、年龄、收入、学历、职业的影响作用 |
4.7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7.1 主要研究结果 |
4.7.2 变量关系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5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失误的规避 |
5.1 理论基础 |
5.1.1“情”“理”“法”各自功能与相互联系 |
5.1.2“情”“理”“法”与会所服务失误 |
5.2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失误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 基于情理法的服务失误原因分析 |
5.3.1“违情”失误原因分析 |
5.3.2“违理”失误原因分析 |
5.3.3“违法”失误的原因分析 |
5.4 健身会所服务失误的规避 |
5.4.1 提升服务补救管理体系 |
5.4.2 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5.4.3 细化会所行业政策法规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6.4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补救内容(专家评价表) |
附件2 服务补救内容确定正式问卷 |
附件3 服务失误、服务补救消费者行为意向(专家评议表) |
附件4 服务补救对消费者行为意向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 |
附录1 研究样本文献一览表 |
附录2 座谈者信息与座谈题纲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9)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
2.1 研究现状 |
2.1.1 公民社会的理论研究 |
2.1.2 公民社会与社会组织研究 |
2.1.3 公益性社会组织研究 |
2.1.4 公益性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
2.1.5 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研究 |
2.1.6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研究 |
2.2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4 研究的理论与视角 |
4.1 理论基础 |
4.1.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4.1.2 交易成本理论 |
4.1.3 社会企业理论 |
4.2 研究视角 |
4.3 研究框架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与分类 |
5.1.1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 |
5.1.2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 |
5.2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背景与发展进程 |
5.2.1 体育社会组织复苏时期(1978-1992年) |
5.2.2 社会治理与社会体育体制的变革期(1992-1998年) |
5.2.3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稳定发展期(1998-2013年) |
5.2.4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时期(2013年至今) |
5.3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概貌 |
5.3.1 数量、分布及举办主体 |
5.3.2 登记的民事主体类型 |
5.3.3 业务范围与涉及的体育项目 |
5.3.4 经营状况与市场化程度 |
5.3.5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 |
5.3.6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作用 |
5.4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案例分析 |
5.4.1 北京新时代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心 |
5.4.2 山东凤凰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
5.4.3 山东黑骏马健身俱乐部 |
5.5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运作难题 |
5.5.1 组织外部的问题 |
5.5.2 组织内部的问题 |
5.5.3 运作过程中的困境 |
5.5.4 运作偏失: 志愿失灵现象 |
5.6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动力与制约因素 |
5.6.1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动力 |
5.6.2 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制约因素 |
5.7 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国际参照与行业对比 |
5.7.1 其他国家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 |
5.7.2 我国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启示 |
5.8 发展路径: 公益认定与公益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 |
5.8.1 公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区分 |
5.8.2 由静态认定转向动态认定公益等级 |
5.8.3 以业务范围所涉及的体育项目进行分类 |
5.8.4 以提供体育服务的定价进行分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
1.1.2 山东济南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体育俱乐部 |
2.2 商业体育俱乐部 |
2.2.1 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内涵 |
2.2.2 商业体育俱乐部的特征 |
2.2.3 商业体育俱乐部的研究进展 |
2.3 成长型 |
2.3.1 成长型界定 |
2.3.2 成长型企业的研究现状 |
2.4 SWOT分析法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SWOT分析 |
4.1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分析 |
4.1.1 服务项目多样化 |
4.1.2 个性化服务成为消费的热点 |
4.1.3 连锁化、多元化经营 |
4.2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劣势分析 |
4.2.1 人力资源 |
4.2.2 俱乐部规模相对较小 |
4.2.3 目标市场定位基本趋于合理,但忽略了老年人市场的开发 |
4.2.4 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信息化水平低 |
4.2.5 促销策略 |
4.3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机会分析 |
4.3.1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使得济南市的健身市场更加活跃 |
4.3.2 人们对健身运动日益重视,健身消费人群逐步增长 |
4.3.3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
4.3.4 国际化发展使其更加规范 |
4.4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威胁分析 |
4.4.1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社区健身俱乐部、成熟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等方面的冲击 |
4.4.2 认识不足,理论研究滞后 |
4.4.3 经营手段各异,缺乏交流学习 |
4.4.4 济南市7大健身工程建设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 |
4.4.5 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
5. 济南市成长型健身俱乐部的战略选择 |
5.1 提高结构性障碍 |
5.1.1 填补定位空缺,开拓老年人市场 |
5.1.2 与学校、志愿服务及社会各界相结合,节省发展成本 |
5.1.3 建立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网络,引入电子商务 |
5.1.4 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消费意识培养 |
5.2 增加预期报复 |
5.2.1 显示防御决心 |
5.2.2 建立防御联盟 |
5.3 防御进攻诱因:调整收费标准,价格区别对待 |
5.3.1 价格是最敏感的竞争手段 |
5.3.2 调整收费标准,价格区别对待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济南市商业体育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二 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管理者调查问卷 |
附件三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四、北京市商业体育俱乐部消费行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丰台区经营性体育场地的发展特征及策略研究[D]. 夏璐琴.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城市休闲体育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汤宇锟,张建华,王彬. 中国体育科技, 2022(02)
- [3]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D]. 李慧.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5]中国体育保险发展路径研究[D]. 关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商业体育俱乐部经营模式的实地研究 ——以南京尚德体育俱乐部为个案[D]. 张希明. 南京体育学院, 2018(02)
- [7]健身俱乐部会员消费行为与收费模式研究 ——基于三家健身俱乐部的多案例研究[D]. 张健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服务补救视域下商业健身会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D]. 徐开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16(12)
- [9]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研究[D]. 许宁.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6)
- [10]济南市成长型商业体育俱乐部的SWOT分析[D]. 周丽丽. 山东体育学院,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