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哉孔子 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1](2013)在《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文中研究说明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过程经历了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以文学救国,发起“诗界革命”。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前后两年间,梁启超对黄遵宪“从略有微词到全力歌颂”。在《饮冰室诗话》中大力推崇他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长篇诗作,表彰黄诗“存吾国,主吾种,续吾教”。受梁启超的影响,黄遵宪在古典诗坛中备受关注,时人撰着诗话,争收人境庐诗。从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北京,到政治文化的边角香港;从主流报刊到非主流报刊;从维新派到一般诗人、学者;都对黄遵宪的诗作和政治事功予以佳评,黄遵宪誉满天下。虽然各家诗话都没有象《饮冰室诗话》那样视黄遵宪为第一流的诗人,但都赞赏他的域外诗和抚时感事诗,公认人境庐诗的开新价值和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可贵精神。在文学革命之前,黄遵宪不是单一的“诗界革命”偶像符号,他文学上承载的形象和意义是多元复杂的。这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他是在古典诗歌的谱系下被推崇的。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首开文学史着作论述黄遵宪诗歌的先河,围绕着“我手写我口”来表彰黄遵宪倡导白话文的贡献。胡适回溯诗界革命找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根源,而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个,又有白话诗作,于是被提拔为白话文的先行者。由此黄遵宪新旧两属,既是晚清诗歌改良运动的代表诗人,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开始了黄遵宪在新文学的视野下被推尊的过程。胡适的影响下,1920—1940年北京上海广东争相梓印人境庐诗、笺注人境庐诗、刊布人境庐遗作,于是读者翘首以盼的黄遵宪诗集和遗稿近乎井喷出现。既有黄遵宪乡人为了建构客家中原根源认同而选笺人境庐诗,亦有胡适信徒青年大学生校点人境庐诗,亦有守护文言诗传统的青年诗评家全注诗集,也有黄氏后人争先恐后地重印诗集,密集刊布遗稿。随着诗集出版热潮和遗稿的密集刊布而来的,是人境庐诗的研究热潮,时人的文学史着、诗话络绎缤纷叙论黄诗。1920—1949年的断代文学史、文学通史和文学专题史(总共26种)纷纷叙及黄遵宪。除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等少数几种文学史着外,大多数文学史着(其中大多是师范、高中教材)叙论黄遵宪的角度比较单一,内容大同小异,郑振铎、陈子展等人编撰文学史采用了梁胡二大师对黄遵宪的评述,而后的文学史着又取资郑振铎、陈子展等人撰着的文学史,如此陈陈相因,摭拾梁启超、胡适的观点而成定论。黄遵宪被众多文学史着纳入为重点作家,标志着黄遵宪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定了。这些文学史着经由教学,向一代学子提供了黄遵宪是一个伟大诗人、爱国诗人、白话文先驱的共同论述。这种共同论述,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一代学子的行为和思考模式,这代学子传灯接力,一脉相承,为黄遵宪持续稳定地在1949年之后保留文学史的一席地位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的文学史观、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基本上奠基于20世纪之前的三、四十年,也即是皆奠基于“近代”以及“五四”学术群体。之后黄遵宪研究,不同程度不因袭、重复、引申胡适的观点,使黄遵宪坐稳了五四新文学先驱者的地位。与文学史着叙论黄遵宪的内容单调而重复相比,文学革命之后的七家诗话选评黄诗,虽片段只言,但是内容丰富多面,既有沿袭前朝梁启超、狄葆贤、潘飞声、陈衍等各家诗话的观点而推崇其域外诗和感事爱国诗,也有针对黄诗研究的热点问题的争议,也有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赞赏黄诗,还有结合时代的反帝爱国的主潮来品读黄诗的诗史特色,不乏精彩而有价值的见解,由此“可知公度诗近年来已被人们热烈地研究之一斑了。”与文学史撰着者大多为五四学术社群的成员不同,诗话的撰着者虽然不是旧朝遗老遗少,他们政治观念上大都趋新,但是他们酷爱传统文学,反对尽弃文言,爱惜旧体诗,有心赓续诗学传统,有意识地运用诗话这种古老的文体来包容时代思想。从他们的诗话论评黄诗来看,与文学史着叙论黄诗摭拾他人陈言为定论相比,他们独到的见解多,内容多面丰富,精彩纷呈,显见了黄诗在民国古典诗学中仍然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就是黄遵宪文学地位形成和奠定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由新文学导师胡适接力推崇黄遵宪,推助了黄诗热。1920、1930年代黄诗研究热潮,固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影响汇集而导致的,反映出黄遵宪得到新派旧派两方的赞颂,但是政治情势,“国难日深,国亡有日”的关头,《人境庐诗草》中大量的感事诗作有救亡之助,也有力地推助了黄诗的刊布和研究热潮。
黄艳[2](2013)在《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命教育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热点教育话题,不仅理论界热衷于研究讨论,教育界也多有实践探索。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创立了“阿南达村”社区及阿南达生活智慧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扬弃和超越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生存竞争的教育的声音逐渐兴起,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内容是有关生命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人格、方法是生命化的,对其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纠正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缺位和重视不足问题,为生命教育理论续上传统血脉,进而连接传统与现代、复兴古老文明对生命课题的探索,为现代生命教育输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孔子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观、死亡观、天命观三部分。就其生命观而言,包括重生、贵人、孝亲、修德、爱人、保身等内容。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赞美生命、生活,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同古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看法,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人只能与同类的人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和存在价值,进而更珍惜自身的存在。在孔子看来,生命是孝亲的基础,尽孝就要保重身体、维护生命存在;即使是给予孩子生命的父母,也不能擅夺孩子的生命。孔子认为,君子立身于世当修德行道,如此才能控制情绪、理性处理任何事情,从而防灾护身并恪尽孝道。孔子珍重自己的生命,也珍重他人生命,他提出的“爱人”,就是饱含感情地肯定别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爱己之心待人。孔子认同“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处世之道,保身的目的是闻道、弘道、行道,是积极的作为,不是消极的为身而保。孔子的死亡观集中在“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杀身成仁”、“慎终追远”、“敬鬼神而远之”几个方面。他的死亡观具有重生慎死、理性、乐观等特点。在生、死关系上,他主张“先知生,后知死”,对死亡的认识,建立在对生命与生存认识的基础上,这是一条由生观死的路线。在孔子看来,死亡是必然的、无法逃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人无法左右。孔子虽然珍重生命、保全生命,但也会主动舍弃生命。在他看来,有高于生命的价值,那就是“仁”;志士仁人,爱仁重于爱生命,应该为了践仁,赴汤蹈火、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孔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结束,丧葬与祭祀之礼体现着慎终追远的精神,是对先人精神生命的传承。孔子对鬼神存而不论,所谓敬鬼神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纪念。就孔子的天命观而言,孔子提出了对天人关系的独到看法。处于天命、天道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孔子对周初的天命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的一面,表现在对天作为人格神的神圣性的信仰上;发展的一面,表现在对人的主体作用的强化和强调上。所谓“听天命”,既有人对天的信仰和依赖,又有人通过修德弘道对天的影响,天人关系由此而互动。所谓“知天命”,是孔子对自身使命和责任感的切身体会,虽然有天命的制约与局限,人依然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部分自由意志,做到“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这是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君子因为知命而畏命,所畏者,不是自身的吉凶祸福,而是修身不足、德性不够而有负于天。虽然敬畏天命,孔子却不因此缺乏生命之乐。纵观他的一生,可忧之事常在,他虽有吁天呼命、似有不平之时,然其生命精神之所在,确是乐天知命而不忧,他是乐天命的乐天派。孔子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人格,人格观承载着孔子对生命的理解。孔子心中理想的生命形态、他教育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道德君子。这种道德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但有道德、有学问,比贵族更贵族,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孔子自身就是道德君子的表率,可以从君子之质、君子之文、君子之道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以仁成名,无仁则无君子之名。孝悌是为仁之本,推己及人是为仁之方,智仁勇三达德统一于君子一身。君子有三层境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安人”“安百姓”的基础。礼是君子之文,不知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礼乐是外在的形式,但仁是更根本的,如果没有内在的心理情感为依托,礼乐只是徒具其表的空架子而已。礼贵和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个人修养而言,礼有制中之用,使各种感情的表达、各种事情的处理能够恰到好处、符合特定的度,避免过或不及,能够使个人的身心处于安适、和谐的状态;就群体而言,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即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君子之道在于“仁”和“礼”的统一,也就是文和质的统一,文质彬彬,相辅相成、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生命教育的方法包括为师之道和为学之道。为师之道表现为:以身示人,树立生命的典范;以《六艺》教人,启悟生命;以个性化方式育人,直面生命;以情感人、润泽生命。就为学之道而言,孔子要求学生从立志开始,为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坚持学文与学道并举,进而养成好学的习惯,做到学而不厌,学思并重,身体力行,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以学为乐,追求共学的乐趣,重视天地自然的教化功能,在学习中享受生命。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集中在重现世、重情、重行、重和四个方面。他执着于现世的生活,不希冀死后的世界;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注重身体力行,要求落实在实践和行动上、落实在生命的体验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内心平和、人际和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方面,以“和”来解决生命中面对的各种矛盾。孔子的生死观、天命观、人格观、教育观给予现代生命教育以重要而有益的启示,依然具有宝贵的当代价值。生死观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生的意义,超越死亡,解决终极关怀问题;天人观启示我们要倾听天命、敬畏自然,恰当处理天人关系,明确天人和谐相处之道;人格观启示我们要提升人生境界、建设精神家园,追求并树立文质彬彬、安贫乐道、奋发有为、责己宽人、重义轻利的君子形象;教育观启示我们,生命化的教育方法是生命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要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兴发被教育者的感动,使每一个人都在接受自我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刘季[3](2012)在《玉山雅集与元末诗坛》文中研究说明元末顾瑛主持的玉山雅集,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人雅集,吸引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诗坛名流。顾瑛的玉山佳处对于元末文人来说,是战乱中一块安定的乐土,是文人心灵的理想国,又成为明清文人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是留在中国文人心中的诗坛神话。玉山雅集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后世只能追慕不能复制的奇迹。对顾瑛及其玉山雅集作深入考查,认识和感受雅集所体现的文人生活理想、价值追求和人格精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学术课题。探讨这一雅集与元末诗坛的关系,对于元代文学史的研究和中国诗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体内容分七章,第一章是对于元末政治格局和元末诗坛情况的介绍,探讨元末江南一带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元末东南地区士人的生存状态。第二章主要介绍顾瑛的生平和玉山雅集。首先是通过对顾瑛诗歌作品的整理,阐释他的多面人格与多变诗风,并分析其人格与诗风的成因和表现方式。然后梳理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源流,以及吴中地区雅集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以玉山雅集为例介绍元末文人雅集的新特点。第三章着眼于玉山雅集的诗歌作品。以玉山雅集的和韵诗、分题分韵诗、联句诗以及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等等为对象,通过对雅集倡和诗的梳理与分析得出雅集诗歌的崇杜倾向以及以诗为戏的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观,归纳总结玉山诗歌创作的特点。展示元代文人雅集的多样化,雅集诗求新求奇的取向。第四章主要是对玉山雅集宾客的一个研究。玉山宾客可以看做是元末诗坛的一个标本,通过这个标本,可以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元末诗坛,特别是东南诗坛。顾瑛几乎与同时期所有在吴中活动过的文人都有交往,与他唱和的有名有姓,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多达二百多人。他们中有元末着名的诗文家、画家、散曲作家。有是本地的文人学者,还有是因流寓、游学、仕宦等原因路经吴地的文人。除了汉族士人之外,还包括蒙、回等非汉族士人,他们与汉族士人一起燕游唱和,真诚交往,共同唱响了玉山诗歌不朽的篇章。本章另将宗教信仰作为区分标准,单列玉山佳处的特殊宾客,他们包括僧侣、道士,答失蛮(伊斯兰教背景)和也里可温(基督教背景),以及他们在雅集上的表现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力图从宾客构成的复杂性这一点来揭示玉山雅集是一个多元化、跨地域、多层次、多政治取向、各民族文人共同拥有的一个文人雅集,说明玉山雅集以其超越时代的包容性,成为当时文人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由玉山宾客构成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末诗坛的特点。玉山雅集最为独特之处是它的纯粹性。以顾瑛为例,他召集如此大规模的文人雅集,几乎倾尽所有,只是要追求一种文人化、理想化、艺术化的生活,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既无攀附之意,也无功利之想。玉山雅集诗人的活动,对元末的文学风貌、文化精神都有着深远地影响,所以论文的第五章是对雅集诗人心态的研究。通过他们心态的递变、出世之想与用世之心的矛盾以及慕雅情结的分析,揭示元末诗人独特的心态与心灵追求,即保持文人的独立人格,以一种雅逸的、艺术化的方式追求自己生命体验的完满等。第六章是关于玉山雅集与同时期文人雅集关系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其同时期其他文人雅集的相同相似之处;二是考察比对玉山雅集与同时期文人雅集的相异互补之处。在对比的过程中揭橥吴中文人雅集的关联与交流情况,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顾瑛以及玉山雅集的独特之处。论文的最后一章是考察玉山雅集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从元末士风与诗风两方面进行考量。玉山雅集诗歌结集刊行的包括《玉山璞稿》、《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玉山纪游》、《玉山倡和》、《玉山遗什》等等,收录了雅集唱和中的大部分诗作。这其中几乎包含了元代后期全部着名诗人的诗作,作品的数量占元代后期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玉山雅集,元末诗坛可能会是另一种面貌。玉山雅集超长的时间跨度和宾主潇洒自适的行为方式,无疑都对元末的诗坛和士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玉山雅集作为元代规模最大的文人雅集,以其无不涵容的气度成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文化史现象。论文最后的余论主要探讨诗歌创作以外的雅集文化生活。这里探讨玉山宾佳处的诗、书、画、乐、茶道等,以求对玉山雅集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尽可能地还原雅集当时的面貌。
袁杰[4](2011)在《“弦歌鼓琴敦书诗” ——试论孔子文化节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文中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发展的今天,在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价值的重建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中,孔子思想得到重新和普遍应用。“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纪念活动同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济合作密切联系,达到纪念先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增进友谊之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鉴于目前关于“孔子文化节”的研究尚不系统,本文拟借鉴当前中国传统节庆研究、儒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孔子文化节”的发展阶段、活动形式及其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进行阐释和论述,并分析其不足,就“孔子文化节”的未来走向提出自己的见解。“孔子文化节”己发展为国际性的重要节庆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强。就其活动形式来看,包括祭孔大典、学术交流、文化艺术展览、旅游及科技经贸活动等。其精髓在于祭祀孔子及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孔子文化节”的举办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样也避免不了地走入了一些误区。如何办好孔子文化节,如何使其更好地达到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闸述一些心得,以期对“孔子文化节”更好地举行有所帮助。
刘兆伟[5](2003)在《《论语》章句辩说——兼及儒家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文中研究指明对儒家经典《论语》的注释、解析与评述,历代着作汗牛充栋,见仁见智。然而多为相似,小有不同。其中有些章句涵义尚需挖掘,如"其为人也孝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等。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寻出其本真,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充分实现经典着作的社会价值。亦可映出儒家"为政以德"、"执礼"、"行仁"思想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性与处理具体问题的"时中"、"事中"的灵活性。
陈万鹏[6](2003)在《论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教发展的启迪》文中提出文章对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内涵进行了新的分析 ,并结合“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阐释了孔子“和为贵”教育理念的时代价值、“和而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合理性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迪意义
任本命[7](2001)在《大哉孔子 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子是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纪念的文化伟人。作为政治家,他主张以“礼让”治国,提倡“仁义”,对为政者提出严格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思想家,他关于“仁”的学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影响深远。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开创了民办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教学中他特别强调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言论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大哉孔子 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哉孔子 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关于论题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说明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架构安排 |
第一章 黄遵宪的生平与文学 |
第一节 黄遵宪的生平 |
一、 青少年时代 |
二、 使日四年 |
三、 奔驰四海 |
四、 归国力行新政 |
五、 放归故里 |
第二节 黄遵宪着述的行世情况概述 |
一、 《日本杂事诗》 |
二、 《日本国志》 |
三、 《人境庐诗草》 |
结语 |
第二章 梁启超大力推尊黄遵宪 |
第一节 声名从“革命”开始 |
一、 文界“无革命而有维新” |
二、 忧惧“革命” |
三、 “诗界革命”实为诗界改良 |
第二节 《清议报》稍事推介黄诗 |
一、 梁启超与黄遵宪的交谊 |
二、 《汗漫录》首次推许黄遵宪 |
第三节 《饮冰室诗话》大力推举黄诗 |
一、 所刊黄诗及其评语统计 |
二、 “饮冰室诗话”奉为典范的三首诗作分析 |
三、 析论“从略有微词转为全力歌颂” |
结语 |
第三章 “文学革命”前的报刊诗话对黄诗的选评 |
第一节 传统诗话与报刊连载诗话 |
一、 历代传承的诗话体制 |
二、 报刊连载诗话的特色 |
第二节 选评人境庐诗的三家报刊诗话 |
一、 《平等阁诗话》 |
二、 《在山泉诗话》 |
三、 《石遗室诗话》 |
第三节 论及黄诗的《愿无尽庐诗话》 |
第四章 胡适对黄遵宪的揄扬 |
第一节 胡适与黄遵宪的间接交集 |
一、 上海求学阶段(1904—1910) |
二、 美国留学阶段(1910—1917) |
三、 归国任教(1917—1922) |
第二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论述黄遵宪 |
一、 《最近之五十年》 |
二、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内容分布 |
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六章的内容 |
第三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之影响 |
一、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之新创 |
二、 胡适尊崇黄遵宪的原因 |
三、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影响 |
结语 |
第五章 诗集和遗稿的刊印热潮 |
第一节 1920、30 年代诗集出版热潮 |
一、 古直选笺本《黄公度先生诗笺》 |
二、 高崇信、尤炳圻校点本(十一卷) |
三、 钱仲联全注本 |
第二节 1920、1930 年代遗稿接连刊布 |
一、 董鲁安辑《新嫁娘诗》 |
二、 吴宓刊布《人境庐诗草自序》 |
三、 《岭南学报》刊布黄遵宪遗稿 |
四、 罗香林刊布《山歌》稿本及题记 |
第六章 文学史上的黄遵宪诗歌(1922—1949) |
第一节 叙及黄遵宪的断代文学史 |
一、 陈子展撰着的两种近代文学史 |
二、 张宗祥的《清代文学》 |
三、 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 |
第二节 叙及黄遵宪的文学通史 |
第三节 叙及黄遵宪的专题史 |
结语 |
第七章 “文学革命”后诗话对黄诗的论评 |
一、 《晚晴簃诗话》和《今传是楼诗话》 |
二、 《偷闲庐诗话》 |
三、 《梦苕庵诗话》 |
四、 《空轩诗话》和《谈艺录》 |
五、 《国耻诗话》论评黄诗 |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2)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与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 |
2 孔子生命教育-的内容 |
2.1 生命观 |
2.1.1 天地之大德日生 |
2.1.2 天地之性,人为贵 |
2.1.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
2.1.4 修德立身 |
2.1.5 仁者爱人 |
2.1.6 明哲保身 |
2.2 死亡观 |
2.2.1 未知生,焉知死 |
2.2.2 死生有命 |
2.2.3 杀身成仁 |
2.2.4 慎终追远 |
2.2.5 敬鬼神而远之 |
2.3 天命观 |
2.3.1 听天命 |
2.3.2 知天命 |
2.3.3 畏天命 |
2.3.4 乐天命 |
3 孔子生命教育的目标 |
3.1 君子之质 |
3.1.1 以仁成名 |
3.1.2 为仁之本 |
3.1.3 为仁之方 |
3.1.4 三达德 |
3.2 君子之文 |
3.2.1 不知礼,无以立 |
3.2.2 克己复礼 |
3.2.3 礼之本 |
3.2.4 礼之用 |
3.3 君子之道 |
4 孔子生命教育的方法 |
4.1 为师之道 |
4.1.1 以身示人,树立生命的典范 |
4.1.2 以六艺教人,启悟生命 |
4.1.3 以个性化方式育人,直面生命 |
4.1.4 以情感人,润泽生命 |
4.2 为学之道 |
4.2.1 志于学以充实生命 |
4.2.2 好学以完善生命 |
4.2.3 乐学以享受生命 |
5 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
5.1 孔子生命教育的特点 |
5.1.1 重现世 |
5.1.2 重情 |
5.1.3 重行 |
5.1.4 重和 |
5.2 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5.2.1 珍惜生命、超越死亡 |
5.2.2 倾听天命、敬畏自然 |
5.2.3 提升人生境界、建设精神家园 |
5.2.4 生命化的教育方法是生命教育的最佳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3)玉山雅集与元末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和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设想、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元代时局与诗坛概况 |
第一节 元代时局 |
第二节 元代诗坛概况 |
第三节 元末东南地区的崛起与士人的生存状态 |
1.3.1 元末江南地区的崛起 |
1.3.2 元代士人的生存状态 |
第二章 顾瑛与玉山雅集 |
第一节 顾瑛生平 |
2.1.1 少年顾瑛 |
2.1.2 中年顾瑛 |
2.1.3 晚年顾瑛 |
第二节 顾瑛的多面人格与多变诗风 |
2.2.1 对顾瑛人格与诗风的初步认识 |
2.2.2 不同人生境遇和环境中人格与诗风的不同表现 |
2.2.3 与不同人交往唱和表现出的不同人格与诗风 |
第三节 玉山雅集的基本状况 |
2.3.1 文人雅集的源流 |
2.3.2 玉山雅集的形成 |
2.3.3 玉山雅集的特质 |
第三章 玉山雅集诗歌创作的特质 |
第一节 玉山雅集的崇杜倾向 |
3.1.1 从分韵赋诗所用诗句看所表现的崇杜倾向 |
3.1.2 玉山诗人学杜的风格取向 |
3.1.3 杜诗对雅集诗歌的影响 |
3.1.4 从玉山场馆之命名看雅集主人之尊杜 |
第二节 以诗为戏的创作活动 |
3.2.1 从和韵诗看雅集诗歌的娱乐性 |
3.2.2 从分韵、分题诗看雅集诗歌的娱乐性 |
3.2.3 从联句诗看雅集诗歌的娱乐性 |
3.2.4 雅集诗中的文化符号——琴棋书画诗酒茶 |
第三节 玉山雅集诗中的记、序、跋及其功用 |
第四章 玉山雅集宾客研究 |
第一节“前雅集期”的宾客 |
4.1.1 柯九思 |
4.1.2 泰不华 |
4.1.3 姚文奂 |
第二节 雅集核心诗人 |
4.2.1 于立 |
4.2.2 释良琦 |
4.2.3 陈基 |
4.2.4 袁华 |
4.2.5 秦约 |
4.2.6 郑元佑 |
4.2.7 郯韶 |
4.2.8 杨维桢 |
4.2.9 张翥 |
4.2.10 张天英、周砥、陆仁 |
4.2.11 李祁 |
第三节 玉山雅集中的特殊宾客 |
4.3.1 画家诗人 |
4.3.2 雅集中的非汉族诗人 |
4.3.3 释道宾客 |
第五章 玉山雅集诗人心态研究 |
第一节 雅集诗人心态的演变—由纵情山水到伤于世情 |
第二节 雅集诗人的出世之想和用世之心 |
第三节 雅集诗人的慕雅情结 |
第六章 玉山雅集与同时期文人雅集关系之研究 |
第一节 同时期吴中文人雅集情况之考查 |
6.1.1 倪瓒的清閟阁 |
6.1.2 曹知白 |
6.1.3 徐达左和“耕渔轩” |
6.1.4 “北郭”诗社 |
第二节 同时期文人雅集与玉山雅集之比较 |
6.2.1 同时期文人雅集的相似与关联 |
6.2.2 各雅集的不同之处 |
第七章 玉山雅集与元末士风诗风 |
第一节 玉山雅集与元末士风 |
7.1.1 乐山水、尚风雅、贵天真的士风 |
7.1.2 重自我、爱隐逸之士风 |
第二节 玉山雅集对元末诗风的影响 |
7.2.1 清丽奇古 |
7.2.2 激昂峭拔的诗风 |
第三节 玉山余响 |
余论 |
一、玉山之画 |
二、玉山之乐 |
三、玉山之茶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弦歌鼓琴敦书诗” ——试论孔子文化节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四) 本文的写作目的 |
一、历史上对孔子的尊崇 |
(一) 先秦时期对孔子的尊崇 |
(二) 汉代以来对孔子的尊崇 |
(三) "新文化运动"与"文革"时期对孔子的批判 |
(四) 孔子重回大众视野与孔子文化节的诞生 |
二、孔子文化节的发展历程 |
(一) "孔子诞辰故里游"阶段 |
(二) 孔子文化节初步发展阶段 |
(三) 孔子文化节创新发展阶段 |
(四) 孔子文化节国际化交流阶段 |
三、孔子文化节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
(一) 孔子文化节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扬 |
1、祭孔大典 |
(1) 古时对孔子的祭祀 |
(2) 现代祭孔大典 |
2、孔子文化节学术活动对儒学研究与发展的贡献 |
(1) 孔子学术会堂 |
(2) 世界儒学大会 |
(二) 孔子文化节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
(1) 孔子文化节的文化普及形式 |
(2) 孔子教育奖 |
四、关于孔子文化节的一些思考 |
附录一:历届孔子教育奖获奖组织及个人 |
附录二:历届孔子文化节祭文 |
附录三:孔子文化节近年来获得的荣誉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论语》章句辩说——兼及儒家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
(6)论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教发展的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和为贵”的内涵 |
二、 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
(一) 在“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
(二) 以“中庸”作为基本的教育评价标准, 避免绝对化和片面化 |
(三) 尊重教育规律,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进取和创新精神 |
(四) 按照“和而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具批判精神 |
三、 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迪 |
四、大哉孔子 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D]. 李玲. 苏州大学, 2013(11)
- [2]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 黄艳. 郑州大学, 2013(10)
- [3]玉山雅集与元末诗坛[D]. 刘季. 南开大学, 2012(06)
- [4]“弦歌鼓琴敦书诗” ——试论孔子文化节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D]. 袁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11(10)
- [5]《论语》章句辩说——兼及儒家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J]. 刘兆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 [6]论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教发展的启迪[J]. 陈万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 [7]大哉孔子 美哉《论语》──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J]. 任本命. 唐都学刊,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