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N PRICING MODEL OF THE RESET OPTION WITH N PREDETERMINED LEVELS(论文文献综述)
吕洁[1](2017)在《系统论思维路径: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机制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理论的提出,世界范围内的“经理革命”帷幕被拉开。现代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从所有者手中转移至经营管理者手中。经营管理者为从事公司经营与管理的人。执行董事、经理等人员负责公司的业务执行,是最重要的经营管理者,在公司中承担着创造公司价值的核心作用,处于资源协调与配置的关键地位。经营管理者在公司治理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利,然而随着社会及公司分工的不断细化,在我国市场化程度尚不高的转轨时期,经营管理权不断集中与扩张的过程中,所有者的决策权被架空,存在着经营管理者的产生缺乏市场化、投资决策盲目、薪酬考核失真、在职消费严重、贪腐案件频发等问题,公司权力配置演变存在强烈的内在紧张,经营管理者权力滥用、监督机制失灵日益成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顽疾。因此,亟需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无疑是解决公司治理低效、经营管理者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关键所在。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问题,我国存在诸多现实困境,我国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双重监督模式与制度移植的初衷产生了巨大偏差,内外部监督机制失效。究其原因,既有我国对经营管理者的概念、范围、职权、责任的立法缺陷原因,又有行政监督的干预思维、机构监督的单一思维等思维原因,也有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对复杂性和对整体性认识的缺憾。传统理论及思维模式已无法适应人类历史发展中所遇到的复杂性问题,而需要以一种更多元、多维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系统论的出现为传统法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成为应对世界复杂性挑战的新工具,也成为法学研究方法与思维的一种新趋势。本文也尝试以系统论这一新的视角和方法考察公司治理监督机制,寻找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问题的新进路。用系统论的思维重新审视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问题,看到监督问题的多面性、立体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复杂性的挑战,在整体、变化、关联中把握监督的本质。本文将通过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的适应力、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自组织三大特性以及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运行等维度,将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问题置于公司治理系统以及公司外部大环境中,并提出监督问题的具体对策。从逻辑思路上,本文先从观察现象出发,从现象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导言),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按照先破后立的顺序,进行对传统理论和思维模式的“破”(第一章),再提出引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明确系统论这一“立”的方向和必要性,并进一步论证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论的理论框架(第二章至第六章),即监督系统的三大特性、静态结构与动态运行。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展开又遵循着“系统论的原理及体现——系统论在公司监督机制中的具体应用——对于监督问题的具体对策”这一逻辑思路。最后是本文的结语,是研究结论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提出在多元化时代下,系统科学将成为社会高度复杂化环境下,观察公司法、公司治理与复杂社会关系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也将成为新时代下公司法与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除了导言与结语外,本文主体部分共有六章。第一章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论的必要选择”。该章提出现代公司治理中,经营管理者职权不断扩张,对其的监督问题不断凸显。在对公司监督机制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监督失灵的背后,存在着立法对经营管理者概念及范围不明确、职权规定缺乏限制、责任机制不完善等缺陷。我们首先试图从传统理论中寻找解决的方法。然而,传统的委托代理、信托等公司治理理论以及古老的分权制约的法学理论并未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在面对复杂的现代公司治理环境时,存在诸多困境。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基础之上的,其起源是在股权极其分散、社会分工极其细化的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治理的基础为股东是公司真正的所有人。而我国大量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从全民到政府再至企业的双重委托代理,造成虚化的股东与多级授权,给经营管理者职权的扩张带来了现实的便利。同时,我国缺乏英美法国家基于私有财产诚信托付的文化,英美国家信托理论中关于经营管理者的信托义务在我国公司立法“忠实、勤勉”的规范中也无法得到充分、完整的体现。分权制约理论是经典的限权理论,被先哲们从政治国家引入公司法律制度。我国公司法虽也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三会机制,并移植了英美法系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与大陆法系国家的监事会制度,形成了二元制的双重监督模式,但依然未能摆脱监督失灵的困境。面对这一难题,我们反思,这些传统理论均是根基于各国特定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价值等土壤中。我国对公司监督法律制度移植时,缺乏对制度背后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认识。在监督思维上,也囿于对公司及经营管理者行政监督的干预思维、机构监督的单一思维和结果导向的静态思维,造成公司监督制度和架构徒具形式,经营管理者权力滥用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亟需寻找一条能够对公司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的新的研究进路。在法学思维由二元思维转向复杂多元思维的演变趋势下,法学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一条由规范主义、实用主义法学转向法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进路。系统论是一门应对世界复杂性与整体性的科学,在研究公司治理监督问题时将研究对象置于公司所生存的复杂和整体环境中进行考察,由此,系统论便成为本文研究的新进路、新尝试。第二章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层次性”。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面对复杂系统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公司作为人类社会发明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组织形态,同样也存在着层次性的结构特征与由此产生的等级秩序。系统的多维度的层次性在公司治理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系统功能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公司的内外部复杂关系中。在内部,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与公司其他功能系统,如选聘系统、决策系统、激励系统、规制系统等内部治理机制既存在着竞争关系,又存在着协同关系。在外部,该系统又与资本市场、产权市场、产品市场与经理人市场等外部市场相互影响与作用。系统结构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公司结构的等级秩序中,最典型的应用即为我国日益普遍的公司新型组织形态——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治理在实践中表现为企业集团与成员企业之间、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常导致各子公司之间的冲突以及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背离,产生子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形骸化、子公司董事忠实与诚信义务的背离、母公司过度干预子公司经营管理、母子公司监督机制失效、子公司三会及制衡作用被架空、母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权力缺乏监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受制于我国目前公司法对企业集团主体的立法空白与法人资格否认的立法缺陷,而且受国企改革下经营管理者重扩张、轻监督的理念影响,反映了我国立法在恪守有限责任与公司法人资格的独立实体法的同时,缺乏对解决新型公司组织形态现实问题的灵活性。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对于解决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在构建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时,必须重视系统功能的层次性以及结构的层次性,不仅在公司组织体的内部与外部运作中,实现内部功能互补与外部功能保障,而且尤其需要在企业集团中构建层次性的监督系统。此外,在立法规范与人格否认等制度的司法适用上,亦需对日趋复杂的新型公司主体,如企业集团等组织形态予以完善和应对。第三章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适应力”。适应力是系统的第二大重要特性。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能够确保系统各项技能和谐运行的最重要原因便是系统具有适应力,它可使系统按照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调整,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优化自身功能,使系统更复杂,更先进。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也面临着公司治理环境乃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体制的影响,形成监督系统或监督模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的适应力是决定系统能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它要求系统具备四种能力:动态变化能力、学习优化能力、修复调节能力与类型化区分能力。在对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两种不同监督模式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各国的监督模式都是对一国特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适应的产物。我国三角结构治理模式下的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双重监督模式失灵的原因也正是监督系统不适应我国公司治理土壤的结果。在公司类型化的治理中,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的适应力体现在不同性质公司的监督模式的差异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由于所有权的不同,监督模式的适应力也各具特色。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国资委进行了从分散监管、统一监管到分层监管的监管方式的转变,以及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资本的监管范围的转变。非国有企业也进行着混合所有制改革下,股权结构完善、员工持股、加强独立董事职能等监督措施的探索。系统的适应力特征对于解决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现实问题同样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建议:(1)培育市场化改革的监督系统外部环境;(2)关注监督系统移植中的本土差异;(3)重视公司监督系统的类型化特征,根据不同公司的组织形式和不同性质进行差异化构建;(4)促进公司立法规范的价值转变,在公司立法规范上实现由强制性规范为主到以任意性规范为主的转变,以提高监督系统对复杂公司环境的适应力。第四章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自组织”。自组织是系统的第三大重要特性。该章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并将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理论运用至对公司经管理者的监督机制中。系统的自组织耗散结构是系统保持不断发展与演进的重要方式。在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中,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作用性以及随机涨落性成为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前提条件。在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中,这一自组织耗散结构依然存在于公司治理环境中,为我们用新的方法和标准考量传统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章论证了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符合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四个要件,第一,公司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使监督系统保持着一定的开放性;第二,公司经营管理者与股东、债权人、员工等主体的冲突与摩擦使系统各要素之间保持公司资源、信息等的交换,确保了系统的远离平衡性;第三,公司经营管理者面临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及监管机关的复杂关系,使系统处于综合、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中;第四,公司制度及监督机制的演化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符合系统的随机涨落性条件。因此,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要件。本章提出了构建符合耗散结构的公司监督系统的对策。首先,在全球视野中构建开放的监督系统,将微观的监督治理机制与宏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相联系,与世界范围内的监管机构改革、董事会结构改革等改革趋势相吻合。其次,在混合所有制的结构改革中,完善公司股权结构,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资源与权力的协调和制衡。再次,以公司产权多元化构建有活力的监督系统,通过完善中小股东的董事推荐权、完善累计投票、网络投票等决议机制,激活中小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监督的活力。最后,在发展中尊重监督系统的演化规律,制定符合不同发展时期的公司的制度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在资源配置与监督方式上,由以政府公权为主导逐渐走向政府公权与市场私权融合配置,由单一政府监管逐渐走向多元化主体相互制衡。第五章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静态结构”。本章将从系统的静态结构角度论证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系统的结构包含三大方面,分别为系统的目标、系统的要素以及系统的连接。系统的目标是系统所要达到的预定目的,往往决定一个系统运行的方向。系统的要素是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系统功能的最基本承载主体。系统的连接是系统目标与系统要素的结合点,是系统实现微观与宏观相统一、部分与整体相关联的最重要因素。任何系统均由要素、连接与目标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内部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形成系统。第一,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的系统目标是多层次的,监督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这一直接目标而实现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总目标。第二,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的系统包含三大要素:监督主体、监督客体与监督内容。监督主体是承担着监督职责的组织或人,包含内部监督主体与外部监督主体。内部监督主要为股东、独立董事以及监事会的专职监督、职工代表大会、党委纪委组织监督等。外部监督主要包含外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督、企业产权市场监督、职业经理人市场监督、诉讼监督等。监督客体是公司经营管理者,包含执行董事、经理层、高级管理人员等负责经营管理的人。监督内容指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的监督范围,包含对经营管理者选聘、解除、授权、权力行使范围的监督。第三,在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系统中,还存在一个监督系统的连接,这个连接的载体即体现在法律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上,即监督主体的职权与监督客体的责任。此外,监督主体的权利与监督客体的责任这两种连接还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如信息披露制度、薪酬制度、董事会规模等要素对监督系统的连接,是公司制度对各方权力配置博弈和对民主、效率平衡的产物。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系统的完善,必须根基于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1)增强监督系统目标的层次性,在总目标下协调各直接目标或小目标的关系,进而达成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总目标;(2)明确不同监督主体的针对性,对独立董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主体的监督职能进行区分,发挥各自的监督特长;(3)增加对经营管理者的职权限制,完善公司的授权、代表权及代理权等制度;(4)增强经营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对责任类型、问责标准等予以完善。第六章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动态运行”。本章从系统的动态运行角度,将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置于时间的动态维度,通过系统运行的两种表现方式——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分析不同监督模式的作用。增强回路是系统回路中的一种基本类型,是一种正反馈的运动方式,是自我强化的。在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中,股权激励、信息披露等制度都体现为增强回路。以系统论的视角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时,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增强回路的作用,利用独立董事或监事会监督、股权激励监督等增强回路的运行,给经营管理者持续、稳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每一个增强回路运行所需的信息、能量的传递和交换,如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为系统提供持续运作的动力。调节回路是系统回路中的另一种基本类型,是一种负反馈的运动方式,在系统中起到修正或抑制的作用。在监督系统中,董事会议事机制等程序是一个典型的应用。调节回路原理也提供了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的借鉴:(1)在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系统中,部分治理机制包含内在多种力量的相互制约,这些调节回路较多体现在监督的程序机制中,需要加强对程序机制的保障;(2)调节回路的自我修正、自我纠偏作用的实现还需要一套反应机制,需要加强司法诉讼等反应机制实现纠纷解决,为监督系统调节回路提供保障。此外,监督系统并非在单一的环境下运行,增强回路与调解回路往往是相互连接的,一个系统内兼具增强回路与调解回路两种运行形态。在内部监督中,董事会监督与监事会监督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制度、股东诉讼制度等增强回路相互连接,而且还通过董事会及监事会等决议机制的调节回路相互连接。研究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的连接及对系统的影响,将对我们理解及发现监督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制度双重监督的增强回路中引进股东会评价的调节回路,本章将尝试从系统的动态运行角度,对我国双重监督模式失效问题进行破解。
董明[2](2011)在《C2C模式的应用程序网上商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正逐步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商品的网上交易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模式,以其便利及快捷性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而网上交易的内容也由实物交易逐渐涵盖到虚拟化产品的交易,其中应用程序的网上交易因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的热潮而成为蓬勃发展的一部分。苹果公司是开创App Store的先驱,并凭借旗下大受欢迎的产品取得了诱人的成绩。此后数家知名手机、互联网、运营商公司争相效仿,但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使得持有不同平台、品牌、开发语言的客户端用户对应用程序的获取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文针对用户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需求及其他多数官方网站只提供针对特定品牌的应用程序的特点设计开发了一个应用程序网上商城系统,提供一个用户可以分享、获取并讨论各种应用程序的平台,也成为中小企业或个人发布产品信息、提高竞争力的通道。提供的所有应用程序不受平台、品牌、开发语言等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开放的平台。系统分为前台与后台两个部分,前台是用户浏览信息、上传及下载应用程序的平台。后台是管理员对系统进行各种资源、信息及权限管理的平台,保证系统正常有序的运作的同时也包括对系统数据的定时备份和遇到灾害时的恢复的功能。系统不仅实现了软件资源的发布下载,也设计了如论坛、留言、问题解答等供用户解决问题、交流心得的模块,促进用户之间及用户与网站的交流,也提供了管理者了解用户对网站资源及服务的意见的途径。系统主要采用Apache Tomcat服务器、MySQL数据库及JSP技术,运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及设计方法,在系统性能、易用性、完整性及技术、应用适用性上都作出了分析及设计。通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各模块详细设计实现了所有需求的功能。并通过功能及性能测试对系统正确性、稳定性、完整性等加以验证。最后也分析了系统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扩展和优化的工作点。系统已实现了全部预想功能,并在运营前的综合功能测试当中表现了良好的稳定性,这也说明本人在系统的研究与功能的实现方面完成了既定任务,也为应用程序网上商城的新模式做出了领先的探索。
韩宁[3](2010)在《井下人员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及相关路由算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煤矿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但是煤矿的安全事故频发,事后抢险工作不到位还是暴露出目前的煤矿在管理方面的漏洞。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矿井人员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主要负责矿井的整体人员设备的数据化管理,对井下人员的定位及基本信息的实时显示,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控,对突发事件进行响应等问题。系统主要由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设备组成,上位机程序主要负责数据的查看和信息的实时显示,下位机设备主要负责数据信息的采集,人员的定位等,两部分共同组成整个系统。本文从矿井系统的需求进行入手,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并且根据实际的需求制定了本系统的设计方案。文章介绍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界面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并阐述了设计思想。对于井下程序,介绍了基本信息的结构设计,又分别介绍了井下三个重要部分的设计,即移动终端模块,基准定位器模块,分站协调器模块。最后针对自动组网方面给出了一种基于已知结构的自上而下发送消息的组网方式来完成自动组网。文章在最后的部分,通过对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种算法,提取各算法当中的优势思想,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极大转发角的针对GPSR算法的改进算法来完成井下信息的传递。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在文中设定的条件下,本文算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范红伟[4](2010)在《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广电将迎来多业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时代,这期间必须要求广电运营商对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日程,并常抓不懈。以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为依托,广电运营商能够快速整合有价值的内容,联合数字电视业务产业链的各方,共同培育数字电视市场,创造多方合作、共同盈利的多赢局面。中软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项目组基于对目前有线电视网络特点的分析,结合数字电视技术、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开发方面的经验,通过多层体系结构、组件模型、web-based操作界面等核心技术,开发了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实现了对广电业务的“集中管理,分散经营”。中软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支持多种业务产品管理、多种方式的用户接入、多种业务产品的授权、多种业务计费模式,在传统的有线用户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管理、账务管理、工单管理、合作伙伴管理等模块,以期帮助广电运营商开拓新的业务模式,实现对数字电视用户、数字电视业务以及用户终端的完整、有效管理。中软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由九大子系统构成,分别为:综合营业、业务受理、系统管理、资源管理、系统管理、工单管理、计费管理、账务管理、合作伙伴管理、统计报表。针对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特点,整个架构设计采用了标准的Model-View-Controller (MVC)模式,使用了Spring+Hibernate+Tomcat技术框架,整体框架为B/S结构,以Web页面进行展示,采用当前流行的Spring Web框架作为Web层的基础应用框架。而整个系统的设计开发,以此为基础进行。本文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从总体上说明如何在B/S的基本分层技术指导下,实现Spring +Hibernate+Tomcat的平台组合。2.从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实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重点为系统整体应用架构的说明以及如何划分系统子模块来满足广电运营商的要求。3.详细的介绍个人业务受理和运营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应用。4.详细介绍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库房管理模块的工作成果。随着整个项目的进展,整个系统平台与架构将会得到真正的检验,从而能在将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周旬[5](2007)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的重要性和问题,系统地研究了综合利用的各种理论,揭示了循环利用、整合利用、集成利用、聚集利用、创新网络系统利用、协调运行利用等方式的机理和实现机制,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的框架。全文由十一部分组成,分为导论、结论和九章正文。论文的序言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一章对与论文相关并能作为论文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述,主要有经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章对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和特点,重点阐述了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内部结构、综合利用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向。第三章重点阐述了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内涵、目的和特性,分析了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模式及效应,探讨了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实现途径和运行保障。第四章界定了区域经济整合的内涵,分析了区域开放过程中区域经济整合的价值取向,阐述了区域经济整合利用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模式及实现机制。第五章分析了集成与区域经济集成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集成的内在机理,阐述了区域经济集成对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区域经济集成利用的主要内容,研究了集成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区域经济集成理论的应用和集成的管理。第六章首先对区域经济聚集的的涵义及其经济意义,阐述了区域经济聚集产生的机理和发展条件,探讨并分析了区域经济聚集的主要形式和其所产生的效应。第七章分研究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构建创新网络系统利用世界各种资源,获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模式。揭示了创新网络系统利用区域内外各种创新资源的机理、构成要素、运行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重要意义和构建原则。第八章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运行,对于综合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意义。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最后对国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典型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九章是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重庆长江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终提出了综合利用发展的若干途径和战略。结论部分主要进行论文研究的学术总结,归纳通过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创新之处、论文研究的不足以及主要遗留问题。
秦绪伟[6](2006)在《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系统是现代物流运营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的根本保障。物流系统规划主要进行四个方面的决策:客户服务目标、战略性设施选址决策、策略性库存控制决策和作业性运输决策。这些决策要素密切相关,存在着广泛的效益勃反关系,由于数学建模和求解的复杂性,传统上将这些决策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决策,这显然难以满足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要求。物流系统中的选址、库存、运输等决策要素的两两或全面集成建模和求解算法成为现代物流规划理论和运筹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充分考虑不同制造企业的行业特点,分别对配送物流系统、供应物流系统的集成建模和求解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物流系统规划研究分析:首先分析选址-分配问题、随机需求的库存控制问题等物流系统顺序规划方法的研究成果,为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提供研究基础。然后评述选址-路径、库存-路径、选址-库存等集成规划问题的当前研究成果,分析当前集成规划建模和求解研究的热点、难点和不足,指出新的研究方向。2.整车物流系统集成规划问题研究:以满足泊松分布的客户需求的商品车配送物流为研究背景,重点考虑工厂与配送中心之间的运输规模经济效应,设计了能够充分利用运输规模效应的由工厂、集货中心和配送中心构成的配送物流系统结构,建立了综合考虑选址、库存、运输规模经济效应、服务质量等决策要素的整车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针对考虑规模经济效应造成的高度非线性数学模型求解难点,提出了流预测算法,并分别嵌入到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构成两种智能求解算法,分别给出这两种算法的求解框架、关键步骤的实现机制。通过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惩罚成本、库存控制策略、运输规模效应等决策要素对整车物流系统规划方案的影响规律。3.随机客户需求下的选址-库存集成问题研究:以满足正态分布客户需求的型材配送物流为研究背景,研究了由单供应商、候选分拨中心和分销点构成的配送物流系统集成规划问题,分销点、分拨中心分别采用周期检查(R, s,Q)和连续检查(s,S)库存控制策略,综合考虑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和设施成本之间的均衡关系,建立了二级库存控制策略与无能力约束选址集成规划模型。给出了适合求解实际规模问题的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提出了求解子问题的有效启发式方法,改进了次梯度优化方法,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库存持有成本、需求方差、提前期、目标服务水平等库存控制因素相对于传统分离规划方法对系统成本节约影响规律,证实了库存控制策略和设施选址集成决策的必要性、可行性。4.产品设计过程与供应物流系统集成规划问题研究:以复杂产品制造业的供应物流系统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产品设计过程与供应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框架,设计了零部件/过程图和自制/外包决策主要逻辑过程图,为模型框架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集成交互工具。5.物流系统集成规划决策支持原型系统研究与开发:为了分析和评价上述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和算法性能,设计并开发了物流系统集成规划决策支持原型系统,给出原型系统架构、基于UML的系统设计方案和实际运行部分系统界面。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物流系统规划理论的内容,为决策者进行实际的物流系统规划提供了更充分的科学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ON PRICING MODEL OF THE RESET OPTION WITH N PREDETERMINED LEVE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PRICING MODEL OF THE RESET OPTION WITH N PREDETERMINED LEVELS(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论思维路径: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系统论研究的必要性 |
引言 |
第一节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现实问题 |
一、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治理现状 |
二、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问题 |
第二节 监督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经营管理者概念及范围不明确 |
二、经营管理者职权规定缺乏限制 |
三、经营管理者责任机制不完善 |
第三节 监督问题传统研究路径的困境 |
一、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缺陷 |
二、传统实践监管思维障碍 |
第四节 监督问题研究的新路径:系统论 |
一、系统论的特征与属性:由一则寓言引发 |
二、系统论的演变与基本范畴 |
三、法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系统论 |
第二章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层次性 |
引言 |
第一节 监督系统层次性之原理及体现 |
一、监督系统的功能的层次性:系统的竞争与协同关系 |
二、监督系统的结构的层次性:公司结构的等级秩序 |
第二节 监督系统层次性之具体应用:以企业集团中的监督为例 |
一、企业集团的结构等级秩序之体现 |
二、企业集团监督的层次性问题:次优化与中央控制 |
三、企业集团监督的立法现状及理论评析 |
第三节 监督系统层次性之问题应对 |
一、在竞争与协同中实现系统功能互补 |
二、促进外部系统对监督系统的功能保障 |
三、构建企业集团的层次性监督系统 |
四、加强立法对公司主体的层次性规定 |
五、完善“揭开公司面纱”的立法规定及司法适用 |
第三章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适应力 |
引言 |
第一节 监督系统适应力之原理及体现 |
一、监督系统适应力原理:系统复杂性之要求 |
二、监督系统适应力之体现 |
第二节 监督系统适应力之类型化分析 |
一、一般公司类型的监督系统的适应力分析 |
二、不同性质公司的监督模式的适应力分析 |
第三节 监督系统适应力之培育对策 |
一、关注监督系统移植中的本土差异 |
二、培育市场化改革的系统外部环境 |
三、促进公司立法规范的价值转变 |
四、重视公司监督系统的类型化构建 |
第四章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自组织 |
引言 |
第一节 监督系统的自组织耗散结构 |
一、系统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基本原理 |
二、耗散结构中的“熵”与公司监督效果 |
第二节 监督系统的自组织耗散结构之形成 |
一、监督系统的开放性:公司外在环境的开放性 |
二、监督系统的远离平衡性:公司治理要素摩擦及缓和 |
三、监督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性:系统内外关系的复杂性 |
四、监督系统的随机涨落性:系统的动态变化 |
第三节 监督系统自组织之构成对策 |
一、在全球视野中构建开放的监督系统 |
二、在结构改革中应对监督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 |
三、以产权多元化构建有活力的监督系统 |
四、在发展中尊重监督系统的演化规律 |
第五章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静态结构 |
引言 |
第一节 监督系统之目标 |
一、系统的总目标:增强公司竞争力 |
二、系统的直接目标: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
第二节 监督系统之要素 |
一、监督系统要素之一:监督主体 |
二、监督系统要素之二:监督客体 |
三、监督系统要素之三:监督内容 |
第三节 监督系统之连接 |
一、监督系统的连接方式:职权与责任 |
二、监督系统的连接特性:多元性与复杂性 |
第四节 监督系统静态结构之完善 |
一、增强监督系统目标的层次性 |
二、明确不同监督主体的针对性 |
三、增加对经营管理者职权限制 |
四、完善经营管理者的法律责任 |
第六章 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的系统动态运行 |
引言 |
第一节 监督系统之增强回路 |
一、系统的增强回路之原理及体现 |
二、监督系统增强回路之具体应用:董事会结构 |
三、监督系统增强回路之构建 |
第二节 监督系统之调节回路 |
一、系统的调节回路之原理及体现 |
二、监督系统调节回路之具体应用:董事会议事机制 |
三、监督系统调节回路之构建 |
第三节 监督系统多个回路之连接 |
一、系统多个回路连接之原理及体现 |
二、多个增强回路的连接:双重监督模式与信息披露的共同监督 |
三、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的连接:我国双重监督模式失效的系统论破解 |
结语:多元时代下走向系统科学的公司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监督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C2C模式的应用程序网上商城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结论分析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JSP技术 |
2.2 JavaBean技术 |
2.3 JDBC技术 |
2.4 抽象工厂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 |
3.1.1 网站游客需求分析 |
3.1.2 网站用户需求分析 |
3.1.3 网站后台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拓扑结构 |
4.1.2 系统架构 |
4.2 功能性设计 |
4.2.1 系统功能结构 |
4.2.2 首页设计 |
4.2.3 用户信息管理设计 |
4.2.4 产品展示设计 |
4.2.5 论坛设计 |
4.2.6 留言板设计 |
4.2.7 管理台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非功能性设计 |
4.5 开发及运行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数据库程序实现 |
5.2 Tomcat连接池实现 |
5.3 中文字符处理 |
5.4 网站首页实现 |
5.5 用户信息管理设计与实现 |
5.6 产品展示设计与实现 |
5.6.1 分类显示 |
5.6.2 下载及上传应用程序 |
5.7 留言板设计与实现 |
5.8 论坛设计与实现 |
5.9 网站管理台实现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1.1 前台功能测试 |
6.1.2 后台功能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井下人员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及相关路由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相关背景技术介绍 |
2.1 CC2430与ZigBee |
2.2 矿井人员综合管理系统 |
2.3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
2.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2.3.2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2.3.3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总体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各模块设计 |
3.5 界面及功能设定 |
3.6 本章小结 |
4 下位机程序设计及自动组网 |
4.1 程序框架 |
4.2 程序基础信息 |
4.2.1 消息结构及相关操作 |
4.2.2 队列结构及相关操作 |
4.3 子系统的实现 |
4.3.1 移动终端系统 |
4.3.2 基准定位器系统 |
4.3.3 定位分站之协调器系统 |
4.4 自动组网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5 自下而上的组网与信息传递 |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适用性 |
5.2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
5.3 基于极大转发角的算法 |
5.3.1 算法介绍 |
5.3.2 仿真实验结果 |
5.3.3 算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1 MVC框架 |
2.2 应用架构 |
2.3 系统的分层架构 |
2.3.1 用户层 |
2.3.2 表现层 |
2.3.3 业务逻辑层 |
2.3.4 数据资源层 |
2.3.5 企业应用集成(EAI) |
2.4 子系统划分的开发原则 |
2.5 系统部署模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功能模块设计 |
3.2.1 个人业务受理 |
3.2.2 集团业务受理 |
3.2.3 运营管理 |
3.2.4 合作伙伴管理 |
3.2.5 组织机构管理 |
3.2.6 系统管理 |
3.2.7 权限管理 |
3.2.8 库房管理 |
3.2.9 地址管理 |
3.2.10 统计与报表管理 |
3.2.12 计费与账务处理 |
3.3 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个人业务受理模块的设计 |
4.1 购物车的设计 |
4.2 订购产品 |
4.3 更换与退订 |
4.4 过户与迁移 |
4.5 停机与复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运营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
5.1 服务管理 |
5.2 产品管理 |
5.3 收费项管理 |
5.4 条件管理 |
5.5 小结 |
第六章 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库房管理模块的实现 |
6.1 资源提供商管理 |
6.2 资源类型管理 |
6.3 资源管理 |
6.4 小结 |
结束语 |
1.论文工作总结 |
2.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路线 |
第一章 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相关经典理论 |
一、大推进理论 |
二、增长极理论 |
三、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四、梯度推移理论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 |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
三、可持续发展中科技因素的作用 |
第三节 系统科学相关理论 |
一、耗散结构理论 |
二、突变论 |
三、协同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概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的涵义及形式特点 |
一、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的涵义 |
二、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 |
三、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的特点 |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作用机理 |
一、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内部结构 |
二、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内在关联 |
三、综合利用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三节 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向 |
一、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形成 |
二、区域经济综合利用理论的发展趋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理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内涵及特性 |
一、循环的内涵 |
二、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内涵 |
三、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目的和特性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模式及效应 |
一、区域经济循环利用规范的结构组织 |
二、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模式分析 |
三、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效应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实现及实践意义 |
一、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实现途径 |
二、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运行保障 |
三、区域经济循环利用的实践 |
四、循环利用思想方法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经济整合利用理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整合的必要性和价值取向 |
一、区域经济整合的内涵 |
二、区域经济整合的必要性 |
三、区域经济整合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区域经济整合利用的主要内容 |
一、区域经济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整合 |
二、区域经济实体要素重组优化整合 |
第三节 区域经济整合的实现机制和主要模式 |
一、区域经济整合实现的动力机制 |
二、区域经济运行环境的统一协调机制 |
三、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经验及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经济集成利用理论 |
第一节 集成与区域经济集成的涵义 |
一、集成的涵义 |
二、区域经济集成的涵义及其内在机理 |
三、区域经济集成对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区域经济集成利用的主要形式 |
一、区域产业集成 |
二、区域集成创新 |
三、区域知识集成 |
四、区域管理集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集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区域经济集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二、集成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
三、区域经济集成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经济聚集利用理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聚集的涵义及其竞争优势 |
一、区域经济聚集现象产生的原因 |
二、区域经济聚集的涵义和特点 |
三、区域经济聚集的竞争优势 |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聚集的产生机理和发展条件 |
一、区域经济聚集的产生机理 |
二、区域经济聚集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聚集形式和效应分析 |
一、区域经济聚集的形式 |
二、区域经济聚集的效应分析 |
三、区域经济聚集利用的动力模式和社会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区域经济创新系统网络利用理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创新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利用机理 |
一、区域经济创新系统网络利用的含义 |
二、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结构 |
三、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利用机理 |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运行机制 |
一、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运行规范 |
二、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运行角色 |
三、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运行动力 |
四、区域创新系统网络的运行调控 |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利用的重要性和原则 |
一、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利用的重要性 |
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 |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区域经济协调运行利用理论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理论构建 |
一、协调的概念及内涵 |
二、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 |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 |
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理 |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种力量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一、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
二、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 |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
五、加快区域城镇化步伐 |
六、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针 |
第四节 国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 |
一、美国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 |
二、德国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 |
三、法国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 |
四、英国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 |
五、日本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的状况分析 |
一、重庆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条件概况 |
二、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一、重庆三峡库区综合利用发展的机遇 |
二、重庆三峡库区综合利用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的战略选择 |
一、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则 |
二、重庆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利用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主要遗留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
1.2 物流系统规划问题分析 |
1.2.1 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 |
1.2.2 物流系统规划决策因素 |
1.2.3 物流配送系统基本结构 |
1.3 物流系统集成规划问题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物流系统规划问题研究进展 |
2.1 物流系统规划模型分析 |
2.2 物流系统顺序规划研究进展分析 |
2.2.1 选址-分配决策理论进展 |
2.2.2 随机需求的库存控制理论研究进展 |
2.3 物流系统集成规划研究进展分析 |
2.3.1 选址-路径集成问题研究进展分析 |
2.3.2 库存-路径集成问题研究进展分析 |
2.3.3 选址-库存集成问题研究进展分析 |
2.4 研究重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车物流系统集成规划问题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整车物流系统发展现状 |
3.1.2 整车物流系统的服务指标 |
3.1.3 整车物流系统的库存控制策略 |
3.1.4 整车物流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
3.2 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及应用研究 |
3.3 整车物流系统规划问题描述 |
3.4 整车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 |
3.5 基于流预测的遗传算法 |
3.5.1 流预测算法 |
3.5.2 基于流预测的遗传算法结构 |
3.6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
3.6.1 应用实例 |
3.6.2 计算结果 |
3.6.3 算法性能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的混合粒子群算法 |
4.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4.1.1 简介 |
4.1.2 参数分析 |
4.1.3 标准PSO 算法流程 |
4.2 粒子群算法PSO 改进方案 |
4.3 粒子群算法PSO 离散优化应用研究 |
4.4 整车物流规划问题的混合粒子群算法 |
4.4.1 混合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框架 |
4.4.2 混合粒子群算法编码方式 |
4.4.3 混合粒子群算法更新机制 |
4.4.4 混合粒子群算法实现过程 |
4.5 计算实例 |
4.6 算法计算性能分析 |
4.7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4.7.1 惩罚成本敏感性分析 |
4.7.2 库存控制策略敏感性分析 |
4.7.3 运输规模效应价值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随机选址-库存系统集成规划问题研究 |
5.1 引言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库存控制策略 |
5.1.3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应用研究进展 |
5.2 问题描述 |
5.3 数学模型 |
5.3.1 配送中心库存分析 |
5.3.2 分销点库存分析 |
5.3.3 系统总成本 |
5.3.4 数学模型 |
5.4 拉格朗日松弛 |
5.4.1 子问题求解 |
5.4.2 计算原问题可行解 |
5.4.3 次梯度优化 |
5.5 计算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品设计过程与供应物流集成规划问题 |
6.1 研究背景 |
6.2 供应物流系统结构模型 |
6.3 产品设计过程与供应物流集成规划模型框架 |
6.4 关键技术分析 |
6.4.1 零部件/过程图 |
6.4.2 自制/外包决策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1 原型系统架构 |
7.2 基于 UML 的系统设计 |
7.2.1 原型系统的用例图 |
7.2.2 原型系统的类图 |
7.3 原型系统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ON PRICING MODEL OF THE RESET OPTION WITH N PREDETERMINED LEVELS(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论思维路径: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机制分析[D]. 吕洁.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2]C2C模式的应用程序网上商城的设计与实现[D]. 董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3]井下人员综合管理系统设计及相关路由算法的研究[D]. 韩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4]数字电视运营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范红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 周旬.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6]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D]. 秦绪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