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王平玲教授

民俗学家王平玲教授

一、民俗学家汪玢玲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人[1](2021)在《中国文学中“天鹅处女”母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解霖[2](2021)在《民间虎头帽图案造型在儿童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王天舒[3](2021)在《神医叙事研究 ——基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讨论》文中指出

王霄冰[4](2021)在《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文中认为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文艺民俗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陈勤建、宋德胤等前辈学者在相关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类似的研究在美国则经历了从"文学中的民俗"(folklore in literature)到"文学与民俗"(folklore and literature)的变化,然其内涵与我国的文艺民俗学并不完全一致。文艺民俗学在兴起阶段的研究目的主要服务于文艺学,希冀利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丰富文艺批评的文化内涵。如果从民俗学的立场出发,文艺民俗学至少还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即以文学文本为资料重构历史民俗现象;追溯特定文艺体裁、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与民俗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探讨民俗学和文艺学在学术史以及理论方法论上的相互交叉与影响。

王璟,李宗刚[5](2020)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受文学革命影响而蓬勃发展,积极承担启蒙使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所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类课程。这些课程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文学教育在其草创之初的积极探索状态,彰显了民间文学多重的价值和强大的影响。挖掘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类课程史料,总结民间文学教育的发展特点,评价其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索深层原因,这对于在新时代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类课程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民间文学教育优势,推动民间文学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杜金丽[6](2020)在《虎文化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探索与运用》文中提出中国“虎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浸润传统文明并且富含时代精神,虎文化丰富的内容以及美好的寓意,激发了历代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的审美情愫和创作灵感,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图像研究、创作实践等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论述了虎文化元素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发展变迁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首先,从绘画领域和民间工艺领域两方面分析、论述虎文化元素的应用与体现,其中重点梳理虎文化元素在不同类型中国画里的发展,归纳“虎文化”在民间所衍生的艺术载体。其次,对民间虎文化元素布老虎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通过地理、人文及历史渊源的梳理对不同地域的布老虎元素进行艺术语言分析。最后,阐述了笔者运用虎文化元素中的布老虎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探索与运用,包括选题立意、元素转换、物象营构、笔墨以及材料的运用,彰显出民间虎文化元素的淳朴稚拙之美以及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试图让它以一种自信自觉的姿态面向未来。

刘锡诚,王素珍,周利利[7](2020)在《为人作嫁半生缘》文中研究说明刘锡诚先生是中国民协发展历史的重要亲历者和见证人。我们在他的口述中,可以回首中国民协及其创办的期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时谋划与整体布局;聆听民间文学爱好者和工作者们个体鲜活故事的豪迈与柔情;细品民间文学瑰丽奇妙的想象与一咏三叹的绵长……中国民协及其主办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是民间文学界几代人苦心经营起来的公共学术园地;其始终提倡从民间文化生态土壤中提取问题、归纳问题。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期刊编辑,都注重学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培植,不断从田野调查和实践工作中发现新问题,发表新观点,坚守学术品格,努力为发展和提升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程艳林[8](2019)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杭州时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杭州时期"是中国民俗学科发展史时间主轴上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继北京大学时期、中山大学时期之后的第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民俗学持续繁荣的阶段,而不是衰微时期。"杭州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钟敬文、娄子匡、江绍原、钱南扬等民俗学家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嘉音[9](2019)在《中日画中妻故事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画中妻故事即指异类从画中化人后与普通人结婚,并克服权贵的刁难取得胜利的故事。中国的画中妻故事是天鹅处女型故事的亚型,主要有龙女型、田螺型和百鸟衣型等几种类型,分布极为广泛。该故事经由两条不同的传播路径进入日本后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复合化与反转化的异文。本文运用AT分类法与故事功能学的理论,对中日流传的画中妻故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中日之间不同的民俗文化内涵。论文由绪论,本论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中日流传的画中妻故事,梳理了画中妻故事研究的学术史,并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本论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以中国画中妻故事的众多异文文本为基础,考察其历史源流和地域分布,并从情节设计与角色功能来分析其反转化与复合化的特点,并指出这类故事在民间叙述与文人叙述上存在的差异。第二章析出日本画中妻故事的文本概况及关键情节,并以日本“鸟转生”型画中妻故事为例分析画中妻故事日本本土化特点。第三章从传播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考察画中妻故事东传日本的传播路径与传播媒介。第四章从艺术主题与社会因素的角度,研究中日画中妻故事主题表达与讲述中的差异。最后是结论部分。从羽衣要素、叙述视角与结局处理等方面而言,中日画中妻故事存在差异性;从故事中蕴含的动物崇拜、万物有灵等相关信仰与观念来看,中日均存在着概括性与象征性,独具民间艺术魅力。志怪小说东传、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日民间共同的情感基础等因素均影响中日画中妻故事生成与传播。对中日两国同母题故事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推进跨国文化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中日历史文化交流,促进地域文化认同。

马英达[10](2019)在《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中“生母缺失”现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中,大多讲述的是“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独自成长”,对于母亲的描写不会占用过多的笔墨,母亲不是不知所踪就是已故,这种在东方和欧洲的童话故事中所出现的现象,笔者将其归纳为“生母缺失”,主要衍生形态包括:父母双亡、生母死于分娩、养母和邪恶的继母的存在、单身父亲独自抚养孩子。在中国与欧洲童话中取代生母角色的往往是恶毒的继母,而欧洲童话中的恶毒继母也有可能是一名邪恶的女巫。本文第一章试图分析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故事中的“生母缺失”现象背后所包含的原因,“生母缺失”现象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与童话故事的结构、童话故事创作心理机制有关。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女性常常因为分娩而死亡,丈夫在妻子去世后再娶继母。继母与继子女本身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继母与继子女之间如何相处体现的是道德问题,继母与继子女的冲突实际反映的是道德与血缘的冲突。从童话故事的结构来看,“生母缺失”能使童话情节简化,更容易突出典型人物。从童话故事的创作心理机制来看,创作童话中的某个典型人物总会下意识受到某种原型形象影响,十六、十七世纪的“猎巫狂潮”运动造成了大众对于女巫的集体意识,影响到了童话中对女巫形象的创作。本文第二章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经典中欧童话文本进行分析。《蛇郎君》与《美女与野兽》里母亲的缺失加深了小女儿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因此二位小女儿才要代父受难,自愿嫁给蛇郎君与野兽。在童话《灰姑娘》与《叶限》中,慈爱的亲生母亲离世后,父亲迎娶了暴虐的继母,继母总是迫害灰姑娘与叶限,但故事的最后邪恶的继母受到了惩罚,灰姑娘和叶限成为了王子与国王的如意新娘。童话故事《羽衣人》与《天鹅女》反映出古代夺婚和外婚制的特点,很少涉及到父母的存在,因为当时的婚姻不需要父母的同意。本文第三章在分析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故事中的“生母缺失”现象的普遍性中探察到人类相同的历史文化根源,具体体现为母系社会中妻子具有很高的地位,万物有灵思想、死人复活以及原始仪式。这些共同构成了中欧经典童话故事中“生母缺失”现象的文化人类学意义。经典童话永远不会过时,中欧“生母缺失”现象的原因、文本分析、故事结构以及文化人类学阐释使我们看到经典童话“生母缺失”现象的现代价值,有助于打破我们对于继母是恶人的思维定势以及在处理母子关系时摆脱在心理上对母亲的依赖,独立面对生活。

二、民俗学家汪玢玲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俗学家汪玢玲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4)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艺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1.《文艺民俗学导论》(1)。
    2.《文艺民俗学》(3)。
    3.《文艺民俗学》(5)。
二、文艺民俗学研究的目的与视角
三、文艺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关系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文学勃兴的使命阐释与民间文学类课程的研究价值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三、民间文学类课程的效果评价
    第一,民间文学教育与时俱进,积极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二,民间文学学科的交叉性使得民间文学类课程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
    第三,民间文学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特点对专业人才的自然选择。
四、结 语

(6)虎文化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探索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绘画研究现状
        1.1.2 文献研究现状
    1.2 绘画研究前景
2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虎文化元素
    2.1 虎文化的内涵
    2.2 艺术中的虎文化元素
        2.2.1 中国画领域的虎元素
        2.2.2 民间工艺领域的虎元素
3 民间虎文化元素(布老虎)地域性分析
    3.1 山西布老虎艺术特征
    3.2 陕西布老虎艺术特征
    3.3 河南布老虎艺术特征
4 民间艺术元素在绘画创作中的综合语言表达
    4.1 写意重彩画中的民间艺术元素语言表达
    4.2 综合媒材绘画中的民间艺术元素语言表达
5 民间虎文化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探索实践
    5.1 题材与立意
    5.2 元素与构架
    5.3 色墨与材料
    5.4 意味与情感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习作展示
致谢

(8)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杭州时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现代民俗学的现代性与学科范畴
        1.现代民俗学的命题与范畴
        2.现代民俗学的现代性
    (二)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分期之争
    (三)中国现代民俗学关于“杭州时期”的争议
二、放归历史坐标的“杭州时期”
    (一)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另一种分期思路
    (二)“杭州时期”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1.杭州时期的时间界定
        2.杭州时期的代表人物
三、重新审视“杭州时期”的学术贡献
    (一)开创了民俗学发展的另一个阵营和另一个时代
    (二)创建了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的民俗学会
    (三)创建了一批民俗学学术研究阵地
    (四)出版了一大批民俗学书籍

(9)中日画中妻故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画中妻故事学术史
        (一)中国的画中妻故事研究
        (二)日本的画中妻故事研究
        (三)中日画中妻故事比较研究
    二、学术史反思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点
    五、资料来源及概念说明
第一章 中国画中妻故事历史渊源与地域流布
    第一节 滥觞至成熟——从《毛衣女》到天鹅处女型故事
    第二节 复合化与反转化——从天鹅处女型故事到画中妻
    第三节 文人化倾向——画中妻故事中的文人叙事
    第四节 中国画中妻型故事地域流布
第二章 日本画中妻故事发展状况及地域流布
    第一节 各类集成中的《妻子的画像》
    第二节 多母题因素的融合——“鸟转生型”画中妻故事
    第三节 神格的降级——从日本的羽衣故事到画中妻故事
    第四节 日本画中妻故事的地域流布
第三章 画中妻故事东传日本及其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画中妻故事东传日本
    第二节 日本本土化过程
    第三节 中日画中妻故事异同
        一、身份认同之异
        二、羽衣要素之异
        三、结局处理之异
    第四节 差异背后的社会历史现实
        一、内与外:画中妻故事截然不同的结局
        二、中日民俗文化渊源不同
        三、佛教的渗入及影响
第四章 中日画中妻故事艺术主题与社会因素
    第一节 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
    第二节 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 中日画中妻故事主题表达与讲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中“生母缺失”现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
    0.2 童话故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0.3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中“生母缺失”现象的发生
    1.1 叙事分析“生母缺失”现象
        1.1.1《长发少女》的故事结构
        1.1.2 “生母缺失”型故事模式
    1.2 阴影原型论分析邪恶继母(女巫)形象
        1.2.1 阴影原型论
        1.2.2 女性身份的构造
    1.3 故事形态学分析“生母缺失”故事
        1.3.1 故事形态学
        1.3.2《旁(?)》与《思默里山》的结构形态
    1.4 “生母缺失”现象的现实原因
        1.4.1 遗产纷争以及血缘冲突
        1.4.2 女性分娩死亡
2.经典童话类型中“生母缺失”现象比较
    2.1 “动物新郎”系列故事比较研究
        2.1.1 “动物新郎”系列故事
        2.1.2《蛇郎君》与《美女与野兽》故事情节比较
    2.2 “灰姑娘”故事类型比较研究
        2.2.1 “灰姑娘”故事类型
        2.2.2 故事中生母形象的移情比较
        2.2.3《叶限》与《灰姑娘》继母形象比较
    2.3 “天鹅处女”故事类型比较研究
        2.3.1 “天鹅处女”故事类型
        2.3.2《羽衣人》与《天鹅女》情节比较
        2.3.3 故事类型背后的含义
3.中欧经典童话中“生母缺失”现象的意义
    3.1 “生母缺失”现象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3.1.1 “生母缺失”现象反映初民的制度
        3.1.2 “生母缺失”现象中的食人情节
        3.1.3 生母缺失”现象涉及初民的“万物有灵观”
        3.1.4 死人借助神奇力量再生
        3.1.5 “生母缺失”是一种成人仪式
    3.2 中欧经典童话中“生母缺失”现象的意义
        3.2.1 童话始于灾难与缺失
        3.2.2 打破继母形象的思维定势
        3.2.3 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民俗学家汪玢玲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文学中“天鹅处女”母题研究[D]. 陈立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民间虎头帽图案造型在儿童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解霖. 武汉纺织大学, 2021
  • [3]神医叙事研究 ——基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讨论[D]. 王天舒.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4]文艺民俗学理论新探[J]. 王霄冰. 民间文化论坛, 2021(02)
  •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J]. 王璟,李宗刚. 民俗研究, 2020(04)
  • [6]虎文化元素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探索与运用[D]. 杜金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为人作嫁半生缘[J]. 刘锡诚,王素珍,周利利.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1)
  • [8]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杭州时期”研究[J]. 程艳林.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05)
  • [9]中日画中妻故事比较研究[D]. 陈嘉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中国与欧洲经典童话中“生母缺失”现象比较研究[D]. 马英达. 辽宁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民俗学家王平玲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