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的研制与改造

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的研制与改造

一、研制改造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龙[1](2020)在《基于视觉伺服的细胞载玻片精确点胶封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自动化设备已经应用到各种行业的实际生产中。发展到目前为止,除了常规的工业自动化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渗透到了比较热门的领域,如教育领域、服务业领域以及医疗领域等。尤其在医学图像检测领域,以视觉应用技术为主的自动化医疗器械逐步取代医务人员完成一些重复且具有较强规范性的工作,实现医学图像检测从传统手工检测到现代化自动检测的升级。本文就基于DNA倍体筛查项目产业升级的需求,对细胞载玻片样本制作的点胶、封装工序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工业自动化改造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伺服的细胞载玻片精确点胶封片方法。根据系统的开发顺序,本文基于系统的应用环境以及细胞载玻片样本制作工序的要求,先后是制定了点胶封装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视觉伺服控制方案,针对于系统操作实现以及控制分别对系统硬件、软件开发环境进行了选择与设计,尤其是在运动控制单元,设计了对应的系统操作载物台、机械执行机构以及点胶封片功能性器件。另外依据样本中操作对象的实际特征,制定了一套视觉定位算法,即对染色程度较深的区域采用圆形检测的方式获取点胶封片位置,对染色程度较浅的区域则通过定位二维码中心点间接获取目标位置。其次由于机械臂运动坐标与定位得到的图像坐标所在的坐标系不同,导致机械臂无法直接使用定位的图像坐标进行运动,因此本文通过参考直接线性法设计了九点标定法来获取图像坐标系与机械臂坐标系之间的映射矩阵,通过该矩阵可对两坐标系中的坐标进行自由转换。最后结合前文对系统开发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基于视觉伺服系统的点胶封片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研究,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过建立视觉反馈控制器对图像特征误差获取系统初始化的运动量,二是根据图像定位算法获取机械臂工作的运动路径。再者以实际样本操作对系统进行测试,得到了系统性能参数,如点胶精度、封片成功率、系统的故障率等。

郭运泽[2](2020)在《重组HA标签蓝舌病病毒的拯救及其制备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蓝舌病(Bluetongue,BT)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经媒介昆虫传播的,可引起反刍动物感染的出血性疾病。BT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通报类动物疫病,在中国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世界范围内目前已知的血清型有27种,中国的优势血清型为BTV-1和BTV-16。BT会对动物贸易和生产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BT的手段,对BT的防控主要依靠疫苗免疫。目前世界上虽然拥有可用的商品化疫苗,但这些疫苗无法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Differentiating infected from vaccinated animals,DIVA)。为了监测和消灭BT的流行,开展DIVA疫苗的研发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完全基于质粒的反向遗传系统(Reverse genetic system,RGS)被用于拯救VP2蛋白中含有人的流感血凝素(Influenza hemagglutinin,HA)标签的重组BTV-16,然后在小鼠和绵羊上评价了重组标签BTV-16制备DIVA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效果,为研制新型疫苗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完全基于质粒的RGS,利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到细胞中,拯救出了含有沉默突变的拯救病毒rBTV-16。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子显微观察、双链RNA(Doublestrand RNA,dsRNA)基因组电泳、RT-PCR和生长动力学试验对亲本病毒(wtBTV-16)与rBTV-16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VP2蛋白的表达,病毒粒子的形态学,病毒dsRNA基因组的迁移率和病毒的生长动力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证明了全质粒RGS的实用性。(2)在BTV-16的VP2蛋白中引入HA标签,应用全质粒RGS拯救VP2蛋白中含有HA标签的重组标签BTV-16,再比较重组标签BTV-16与wtBTV-16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已知的VP2蛋白模型,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和相对位置,在BTV-16的VP2蛋白上选择了 9个位点引入HA标签,最终利用RGS拯救了 4株分别在VP2蛋白的N’端、218/219、292/293和420/421位氨基酸位点引入HA标签的重组标签BTV-16。利用与(1)中相似的方法比较了重组标签BTV-16与wtBTV-16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重组标签BTV-16在病毒粒子形态学和病毒基因组迁移率方面与wtBTV-16没有明显差别;重组标签BTV-16的VP2蛋白和HA标签蛋白可以正常表达,且二者共定位在BHK-21细胞的细胞质内;重组标签BTV-16的平均滴度低于wtBTV-16,HA标签的引入会对BTV-16的复制能力造成影响。(3)使用 BTV-16 感染干扰素 α/β 受体缺失(Gene knockouts of the interferonα/βreceptor,IFNAR(-/-))小鼠并建立BTV-16的攻毒模型。不同剂量的wtBTV-16攻击IFNAR(-/-)小鼠后,使用RT-qPCR,组织切片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中和试验检查IFNAR(-/-)小鼠感染BTV-16后的各项特征。结果表明:BTV-16可以在INFAR(-/-)小鼠体内复制并引起病毒血症和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BTV-16的中和抗体。(4)利用IFNAR(-/-)小鼠模型对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候选株的重组标签病毒rBTV-16-N、rBTV-16-218和rBTV-16-420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这3株重组标签BTV-16灭活后配合佐剂免疫IFNAR(-/-)小鼠,使用中和试验,间接ELISA以及(3)中的实验方法评价这些灭活疫苗在IFNAR(-/-)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将重组标签BTV-16制成灭活疫苗后按免疫程序免疫小鼠,可在免疫后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BTV-16的中和抗体以及用于DIVA的抗HA标签抗体,经过免疫的IFNAR(-/-)小鼠被完全保护免于BTV-16的感染。(5)利用绵羊对制备灭活疫苗候选株的rBTV-16-N和rBTV-16-218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将重组标签BTV-16灭活后免疫绵羊,使用竞争ELISA、中和试验以及间接ELISA检测免疫后绵羊血清中的抗体反应。结果显示:灭活标记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免疫绵羊后,可检测到绵羊血清中的抗VP7抗体、中和抗体和抗HA标签抗体。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全质粒RGS,利用该RGS拯救出VP2蛋白中含有HA标签的重组标签BTV-16;本研究建立了 BTV-16(BN96/16)株在IFNAR(-/-)小鼠上的攻毒免疫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评价了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具有DIVA的潜力;使用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免疫绵羊后,检测了绵羊体内的抗体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在DIVA方面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进一步为BTV的综合防控奠定基础。

吴彩霞[3](2020)在《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猪和兔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和生物医药用动物,对猪和兔进行高效精确的基因编辑并获得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农业育种方面,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可以成功提高动物个体生长速度,改良生产和抗病抗逆性状等,大大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由于物种差异性的存在,仅利用小鼠,大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模型几乎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各种复杂的生命动态过程,例如模拟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特定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等。猪和兔是一种理想的大动物模型,相较于灵长类大动物模型而言,猪和兔繁殖周期更短,产仔数量更多,伦理道德限制更少;与啮齿类动物相比猪和兔在解剖及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更为接近。很多研究无法直接在人体中进行,可以构建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进行更广泛的实验和评估,此外,基因修饰猪和兔模型对于特定基因的功能研究,在组织或器官生长发育过程的作用等生命动态过程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哈佛大学教授贺熹《Cell》文章证实,Tiki1在爪蟾头部生成和发育的诱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Tiki1基因在哺乳动物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未有报道。Tiki1基因在小鼠等啮齿类动物中缺失,因而无法利用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Tiki1基因在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室对1215天处于原条期到神经沟阶段的猪胚胎进行了全胚胎原位杂交,实验结果也显示Tiki1基因在胚胎前端边缘处表达,但在猪等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Tiki1是否像在爪蟾上一样,对头部的诱导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需要加以验证。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基因敲除技术是同源重组,但对于猪这种既没有成功建立能够生殖系遗传的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效率又较低的物种来说,利用同源重组结合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期望的基因打靶动物是极其困难的。本实验室曾尝试利用打靶效率极低的同源重组技术获得Tiki1基因打靶猪模型但未能成功。近几年兴起的核酸酶基因编辑技术,包括ZFN、TALEN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由于其效率高,为猪和家兔等这样一些克隆效率低下、又缺少能生殖系遗传的全能性胚胎干细胞物种的基因修饰开辟了新渠道,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编辑猪和兔模型的研究进展。其中ZFN制备复杂、打靶效率低、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在基因修饰猪和兔研究中的应用。为了探究Tiki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功能差别,本研究先后利用TALEN与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本研究首先针对猪内源性基因Tiki1基因外显子4设计了2对TALENs质粒,并在猪孤雌胚胎水平上进行了TALENs质粒的体外活性检测,比较了我们设计的TALENs质粒注射不同浓度时打靶效率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浓度升高,打靶效率也相应提高,TALENs的注射浓度对体外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利用我们设计的在胚胎水平上验证有效的TALENs质粒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86个细胞克隆,经测序鉴定其中6个为阳性细胞克隆,之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构建了4头Tiki1单等位基因打靶猪模型。本研究利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技术结合病理组织切片分析及临床生理生化分析等对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进行了表型分析,未发现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考虑到物种差异及兔成本低实验周期短,本研究利用TALEN技术成功构建了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结果也未发现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由于TALEN的打靶效率尚不够高,本研究利用TALEN技术获得的猪和兔全是Tiki1单等位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为了一步获得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设计构建打靶质粒转染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经细胞筛选、PCR扩增及测序共鉴定了8个阳性单细胞克隆株,随后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构建了720个重组胚胎,分别植入3头代孕母猪,经测序鉴定成功获得了12头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后续本研究利用动物步态足迹实验和跑步机加速和恒速跑步等行为学实验对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进行了行为学表型分析,结果表明未发现Tiki1双等位基因敲除猪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考虑到Tiki基因包括Tiki1和Tiki2,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或代偿机制,由于兔实验成本低周期短,而与兔相比猪实验成本高周期长,本研究优先选择兔为研究对象,利用CRISR/Cas9技术一步直接获得了Tiki1和Tiki2同时双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结果也未发现Tiki1和Tiki2同时双等位基因敲除兔模型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上述所得各种基因型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模型均未发现具有与爪蟾上类似的表型,并且相关模型猪和兔均可以健康存活并能不断繁殖传代。本研究证实了Tiki基因在爪蟾与哺乳动物如猪和兔等不同物种间功能存在差异,Tiki基因在猪和兔等哺乳动物上确实对其早期胚胎的头部发育乃至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因,成功地澄清了Tiki基因与猪和家兔等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头部发育的关系不同于爪蟾。

魏涛[4](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细胞学标本样片自动染色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自动控制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领域也得到大范围的拓展。自动化技术除在传统的工业领域的应用外,在科教文卫等热门领域也得以大规模应用。尤其在医学图像检测领域,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自动化医疗设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检验人员的工作强度。然而在医学图像检测的物料准备阶段,即细胞学标本样片的制备领域,现有的自动化标本样片制备设备因为缺乏合理的染色评价体系而在染色质量稳定性上存在不足。因此,设计并开发出具有染色质量评价体系的细胞学标本样片自动染色系统迫在眉睫。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细胞学标本样片自动染色系统。不同于传统医用染色机,本研究在系统内引入了机械臂技术、机器视觉反馈环节,从而提升了自动染色系统的染色效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自动染色系统中缺乏染色质量评价体系的问题,根据细胞学标本样片染色缺陷的种类不同,提出了基于着色效果的智能复染算法、基于染色均匀度的染色均匀度分析算法、基于染色位置的细胞团位置准确度对比算法。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染色质量的稳定性,降低废片率,并为机器视觉自动阅片系统提供了质量较为可靠的物料基础。(2)针对染色前物料准备时因为人为疏忽导致载玻片码放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空白医用载玻片码放矫正算法,并搭配设计载玻片翻转机构以及机械臂,实现载玻片的码放矫正。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染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3)针对医学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液对操作人员的侵害以及操作人员对标本样片的污染问题,引入了机械臂技术,通过机械臂配合末端夹具、I/O拓展板实现物料的搬运、设备启停控制。该系统可一定程度地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人员受到侵害和标本样片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本文所构建的基于机器视觉的细胞学标本样片自动染色系统是具有载玻片码放矫正、智能复染功能和染色质量评价体系的整体设计,有助于提升细胞学标本样片的染色质量的稳定性,降低废片率。在医学染色机的升级改造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卢志刚[5](2019)在《基于嵌入式的全自动染色仪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莫过于癌症,巴氏染色和Feulgen(富尔根)染色作为癌症检测中明场染色常用的两种经典的染色方法,通常依赖于传统的手工实验来完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人力和精力,而且步骤繁琐,容易出错。大型医院主要通过购买国外的自动化医疗设备来完成检测,这些进口设备价格十分昂贵,试剂消耗量大。社区医院和检测机构主要是通过购买国内自主研发的医疗检测设备来完成检测,这些检测设备价格也不低,但是无法解决挥发性试剂带来的腐蚀、试剂残余、反应后的试剂处理以及染色的不均匀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开发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全自动染色仪,所开发的装置主要是针对癌症检测常做的两种常规染色,即巴氏染色和Feulgen染色。这款全自动染色仪设计成本低,能够抗强腐蚀性试剂腐蚀,而且可以实现试剂的回收利用,解决试剂残余等问题,并且高效,一次性能同时处理96片样本切片,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这款全自动染色仪还提供了一套基于DGUS屏开发的良好人机交互界面,本文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一些医院和检测机构的应用要求,提出研究装置的整体方案结构,根据整体方案结构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机械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取样平台、反应盒、舵机传动结构等结构设计。其中反应盒选用能够抗强腐蚀性试剂腐蚀材料,反应盒的斜面结构设计大大减少了试剂残留问题,而且可实现加热和液位检测。装置的整个进样系统都经过抗腐蚀性处理,而且绝大多数试剂都可以回收利用,大大节约了试剂。(2)根据整体方案结构进行硬件电路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主控模块电路、电源控制电路、温度控制电路、电磁阀控制电路、传感器检测电路等。(3)对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进行软件驱动设计,主要分为下位机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上下位机通过串口通信完成信息交互。通过软件设计使整个染色过程只需通过触摸显示屏上的功能按键,装置即可自动的完成染色流程。(4)最后,对所设计的装置进行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装置运行稳定,操作十分简便,自动化程度及可靠性高,实验结果均一性好,而且实验结果经专业医生鉴定可以作为细胞是否病变的判断依据。

崔锦珠,陈玲,黄克强,张锡流[6](2019)在《国产全自动染色机在常规染色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动化仪器应用的普及,病理科常规染色从繁琐的人工染色发展到了全自动染色机的大量使用。全自动组织切片染色机避免了人工染色中的随意性、工作效率低、质量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逐渐为各大医院病理科及相关实验室所接受并使用[1]。我科于2017年底引进国产全自动染色机应用于常规HE染色,至今染色了15~20万张切片,染色效率明显提高,染色效果稳定,可与手工染色媲美。开始使用时遇到了一些困难,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经验,目前已经解决了遇到的技术难题,染色质量稳

陈婷[7](2018)在《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研制》文中认为本文设计了一款可完成多种病理组织染色的自动化装置,可进行昂贵试剂的微量分配。该设备主要面向战地医院、社区医院、科研单位等市场,进行即时染色,缩短病理检测周期。病理技术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及病原体的检测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预估的作用,其中染色步骤的标准化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病理科的染色大多为人工操作,染色结果不具备均一性,严重影响了病理检测的效率和临床医疗科学的发展,因此引进自动化染色设备很有必要。但目前的自动染色设备或价格昂贵或染色单一,主要是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染色步骤和试剂较多,过程复杂,自动控制较难;二是部分染色试剂价格昂贵,需要微量进样,分配难度大。因此开发一台成本较低、满足多种染色方法的自动化设备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研究与制作。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研究工作:(1)设备整体方案的分析和设计。(2)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的设计。其中阀控微流芯片用于试剂分配,结构独特,通过软膜转印的方式有效地将玻璃和PDMS薄膜键合到一起。经过压力流速测试,微阀芯片可承受较大压力,PDMS薄膜层阻隔及回弹功能良好,相互配合的微沟道可进行复杂的微流体控制。试剂进样的外部动力由蠕动泵提供,采用后吸式方案,不仅控制简单,且大大节约了制作成本和空间。(3)以STM32F107为主控芯片的硬件电路设计,包括试剂进样分配模块电路、温控模块电路、人机交互模块电路、传感器检测模块电路。(4)软件设计,包括下位机中各模块底层驱动代码的嵌入式编程,以及上位机中控制软件的LabVIEW编程。(5)对设备进行染色测试,设备运行稳定,染色均一,细胞结构清晰,效果良好,符合提出的多种染色方法要求。

唐伟[8](2018)在《GMDTC不同给药途径对重金属镉、铅的驱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GMDTC不同给药途径对重金属镉、铅的驱除作用及其急性毒性作用,为GMDTC治疗重金属中毒的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GMDTC胶囊灌胃的驱镉作用试验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8只空白对照组和32只镉模型组。镉模型组腹腔注射CdCl2 3μmol/kg+β-ME 60μmol/kg混合溶液造模,1次/天,连续染毒5天,同时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末次染毒后观察12周,造模结束时将镉模型组大鼠按体重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GMDTC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0、100、200、400mg/kg体重的GMDTC肠溶胶囊,低、中剂量组1次/天,高剂量组分为上午和下午两次给药,5天/周,连续用药2周。观察试验期间大鼠24h尿镉、血镉及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束时,取大鼠主要脏器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肾镉含量。2、GMDTC腹腔注射的驱铅作用试验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8只空白对照组和40只铅模型组。铅模型组灌胃4g/L的乙酸铅溶液30天建立铅中毒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同时灌胃超纯水。铅中毒模型建立后将大鼠按体重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GMDTC低、中、高剂量组和EDTA阳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0、108.3、216.5、433.0mg/kg体重的GMDTC和50mg/kg体重的EDTA。GMDTC、EDTA均给药30天。观察试验期间大鼠24h尿铅、血铅、血中微量元素、血生化、血液学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束时,取大鼠主要脏器组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组织中的铅含量。3、GMDTC经静脉注射急性毒性试验SPF级SD大鼠和KM小鼠均2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均分为10只空白对照组和10只GMDTC组,雌雄各半。GMDTC组于24h内分2次给予GMDTC,间隔8h给药一次,每次每只给予最大剂量为5g/kg体重,尾静脉注射最大药物容积为20 mL/kg体重;空白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后每天观察动物的中毒反应、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天,于d0、d1、d3、d7、d14称重,试验结束解剖动物,肉眼观察主要脏器并称重。结果:1 GMDTC胶囊灌胃的驱镉作用试验1.1 24h尿镉水平:给药期间,GMDTC中、高剂量组24h尿镉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停药期间,GMDTC高剂量组24h尿镉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且GMDTC高剂量组在给药期间的24h尿镉水平均高于同组给药前(P<0.05或P<0.01)。1.2血镉水平:模型对照组及GMDTC治疗组在造模完成时的血镉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GMDTC治疗组血镉水平在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未见下降(P>0.05)。1.3血镉与24h尿镉之间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GMDTC治疗组的血镉与24h尿镉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1.4肾镉水平:造模结束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GMDTC治疗组肾镉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治疗结束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GMDTC治疗组肾镉水平未见下降(P>0.05)。1.5血液学指标:治疗结束时,模型对照组的红细胞(RBC)数目、血红蛋白(HGB)浓度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1.6脏器组织的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4例大鼠、GMDTC低剂量组3例大鼠、GMDTC中剂量组4例大鼠出现不同程度肝脏叶间粘连,点灶型肝细胞坏死。此外,模型对照组1例大鼠肾脏见炎细胞浸润;GMDTC低剂量组1例大鼠睾丸见生精细胞脱落。2 GMDTC腹腔注射的驱铅作用试验2.1 24h尿铅水平:EDTA阳性对照组、GMDTC中、高剂量组大鼠在给药期间的24h尿铅水平均显着高于同时间点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且均高于同组给药前水平(P<0.05或P<0.01)。2.2生物组织中的铅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GMDTC中、高剂量组脑铅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GMDTC高剂量组骨铅水平明显降低(P<0.05);EDTA阳性对照组肝铅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之间肾铅、睾丸铅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3血铅水平:模型对照组及各治疗组在染铅后的血铅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均大于100μg/L,提示铅中毒模型制备成功。EDTA阳性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后血铅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GMDTC治疗组血铅水平较治疗前未下降(P>0.05)。2.4血中微量元素水平: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脏器组织的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2例大鼠、EDTA阳性对照组3例大鼠、GMDTC中剂量组2例大鼠出现心肌纤维坏死和炎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2例大鼠、GMDTC低剂量组2例大鼠出现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包裹;GMDTC低剂量组各有1例大鼠出现脾脏缺血性梗死、肾集合管扩张及睾丸曲细精管萎缩。3 GMDTC经静脉注射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期间无动物死亡,GMDTC组动物的体重正常增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后解剖动物,肉眼未见动物主要脏器有明显异常改变,GMDTC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脏器系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 GMDTC肠溶胶囊可增加尿镉排出,提示GMDTC口服给药途径有效,为进一步研制出口服给药的重金属驱镉剂奠定了理论基础。2 GMDTC注射剂可增加尿铅排出量,降低脑铅、骨铅水平。3 GMDTC静脉注射最大耐受剂量>10g/kg体重,其毒性作用小,安全性高。

廖乘胜[9](2017)在《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正面临严峻的防治形势,对其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是目前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在中国,使用液基细胞学技术联合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是筛查宫颈癌行之有效的方案,但目前这两种分析方法需在不同的涂片上进行,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及失误率高等缺陷,因此急需研究一种能完美融合两种技术的方法,实现高效精准地筛查。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现有产品,结合市场需求,对细胞学筛查方法中标本制片、标本染色和标本诊断这三个既独立又连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染色和显微光谱成像分析的细胞学筛查方法。该方法仅需一次取材制备一张涂片,将两种染色方法作用于同一细胞,既可进行DNA定量分析诊断,也可进行细胞形态分析做TBS分类诊断,且两种诊断方法对同一细胞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方便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具有高效、准确快速的特点。(2)针对制片要求及市场需求分别研制了两种基于不同原理的制片机。对于膜式液基细胞制片机,为解决市场现有产品结构复杂,机械臂利用率低,细胞采集效率低等缺点,设计了极坐标机械臂及新的工作方案,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同时设计新型动密封操作头和压力控制系统,改善了细胞采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制片机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制片满意率高;对于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机,将市面上普遍采用的标本转移机功能合并到制片机中,实现了移液和制片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并将成本较高且浪费较严重的一次性注射器改为成本低廉的移液管,降低了耗材使用成本,针对转移标本效率低下和易混乱等问题,设计了一个龙门桁架式三维机械臂和可折叠离心管转移架,并在单片机基础上探索出了一套优化的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了机械臂高效的直线插补和加减速运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圆弧插补同时也改善了吸头堵塞的情况。实际测试机械臂定位精度和加减速曲线拟合方面都具有很高精度。(3)针对复合染色需求,开发研制了自动染色机。为克服现有染色机价格高、体积大、抗腐蚀性能差等缺点,选择轮转式结构方案作为基础,开发了复用式染缸盖及主从机械臂协作方案,空间利用率大幅提高;从材料和结构设计上对高挥发性和渗透性的强酸进行有效防护,杜绝了腐蚀现象;设计了染色规程分割运行算法,实现了多任务多种染色同时进行,工作效率提升。测试结果表明,染色的定位精度、重复精度、控温效果及实际染色效果等均可满足医院实际使用需求和课题需求,设计的染色机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抗腐蚀性能优良等优势。(4)建立了一套多波段光源的显微光谱成像系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现了对混叠多光谱图像的剥离,完成了对DNA的定量和细胞形态同步分析。设计了几组能发出离散单色光的LED组合光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仪器的稳定性;使用了分辨率和帧采集速度更高的CMOS图像传感器来获取光谱图像,提高了图像精度和信噪比;图像传输和处理方式上,用DDR缓存图像并采用标准PCIe总线接口传输数据,提升了图像传输速度,满足了实时性要求;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混叠的多光谱图像中剥离出福尔根染料的真实吸光度用于DNA定量分析,同时合成符合医生诊断习惯和要求的彩色图像。测试结果表明,选用多波段光源组成多光谱显微成像系统是可行的,只要选择合适波段的LED,无论在光学结构还是成像方法上都可以轻松实现,具有成本低、实现简单、可扩展性好的特点。最后将整个流程连贯运行,用本文研制的制片机、染色机和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处理和分析小鼠肝脏和宫颈阳性标本,以校准过的光密度测试设备测量数据作为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标本制备装置能制出满意的细胞涂片并能成功进行复合染色,采用显微光谱成像分析系统计算的DNA准确度高,本方法在筛选癌细胞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张伟,彭大云,周永梅,赖续文[10](2015)在《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在常规病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及细胞学涂片巴氏染色中的应用体会。根据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能够针对石蜡切片和细胞学涂片编写相应的程序并进行染色的原理以及全自动染色机智能化的设计,解决了以往传统手工染色繁琐、费时费力、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提高了切片的染色质量,有助于病理医生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

二、研制改造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制改造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视觉伺服的细胞载玻片精确点胶封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细胞载玻片样本标准制作过程
    1.3 点胶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机器人视觉伺服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玻片点胶封装系统方案及硬件设计
    2.1 系统设计需求
    2.2 点胶封装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视觉伺服系统设计
        2.3.1 控制方案
        2.3.2 伺服控制工作流程
    2.4 视觉系统硬件选型
        2.4.1 光源
        2.4.2 相机
        2.4.3 镜头
    2.5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5.1 载物台
        2.5.2 机械执行机构
        2.5.3 点胶执行单元
        2.5.4 封装执行单元
    2.6 软件设计
        2.6.1 软件开发环境
        2.6.2 图像处理软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玻片点胶系统的机器视觉算法与实现
    3.1 图像预处理
        3.1.1 图像灰度化
        3.1.2 直方图均衡化
        3.1.3 图像滤波去噪
        3.1.4 图像二值化分割
        3.1.5 边缘检测
    3.2 图像定位
        3.2.1 霍夫圆检测
        3.2.2 最小二乘法
    3.3 二维码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点胶系统的视觉成像标定
    4.1 相机标定
        4.1.1 相机成像模型
        4.1.2 相机标定方法
        4.1.3 实验测试
    4.2 运动平台标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视觉伺服精确点胶封片方法实现
    5.1 系统搭建
        5.1.1 系统结构
        5.1.2 I\O控制流程
    5.2 视觉伺服系统实现
        5.2.1 构造图像雅克比矩阵
        5.2.2 建立视觉反馈控制器
        5.2.3 图像特征误差的获取
    5.3 精确点胶封片工序实现
        5.3.1 点胶封片目标位置获取
        5.3.2 点胶封片操作路径规划
        5.3.3 上位机控制界面开发
        5.3.4 软件开发功能性模块设计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他科研成果

(2)重组HA标签蓝舌病病毒的拯救及其制备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蓝舌病的概述
        1.1.1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1.1.2 蓝舌病的致病机制
        1.1.3 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2 蓝舌病病毒
        1.2.1 蓝舌病病毒的分类
        1.2.2 蓝舌病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2.3 蓝舌病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1.2.4 蓝舌病病毒的复制周期
    1.3 蓝舌病病毒的反向遗传学
    1.4 蓝舌病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1.5 蓝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1.5.1 减毒活疫苗
        1.5.2 灭活疫苗
        1.5.3 病毒载体疫苗
        1.5.4 病毒样颗粒疫苗
        1.5.5 单轮复制缺陷疫苗
        1.5.6 单一动物感染缺陷疫苗
        1.5.7 区分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疫苗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全质粒反向遗传系统拯救BTV-16
    2.1 材料
        2.1.1 病毒、细胞、质粒和抗体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BTV-16基因组引物的设计和片段的扩增
        2.2.2 PCR产物的酶切、连接和转化
        2.2.3 转染用质粒的制备
        2.2.4 质粒的转染和BTV-16的拯救
        2.2.5 针对BTV-16的VP2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TV-16病毒粒子形态
        2.2.7 BTV-16基因组迁移率的比较
        2.2.8 rBTV-16沉默突变的鉴定
        2.2.9 BTV-16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的生长动力学
    2.3 结果
        2.3.1 BTV-16基因组反向遗传重组质粒的构建
        2.3.2 rBTV-16的拯救
        2.3.3 针对BTV-16 VP2蛋白的间接免疫荧光结果
        2.3.4 rBTV-16和wtBTV-16病毒粒子的电镜结果
        2.3.5 rBTV-16和wtBTV-16的基因组电泳结果
        2.3.6 rBTV-16基因节段S8中沉默突变的鉴定
        2.3.7 rBTV-16与wtBTV-16在哺乳动物细胞系上的生长曲线
    2.4 讨论
    2.5 小结
3 重组标签BTV-16的拯救
    3.1 材料
        3.1.1 病毒、细胞、质粒和抗体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BTV-16 VP2蛋白上插入位点的选择
        3.2.2 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3.2.3 质粒的转染和重组标签BTV-16的拯救
        3.2.4 针对VP2蛋白和HA标签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TV-16病毒粒子形态
        3.2.6 BTV-16基因组的迁移率的比较
        3.2.7 重组标签BTV-16的HA标签核苷酸序列的验证
        3.2.8 重组标签病的生长动力学试验
    3.3 结果
        3.3.1 在特定位点引入HA标签的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
        3.3.2 重组标签BTV-16的拯救
        3.3.3 重组标签BTV-16的激光共聚焦结果
        3.3.4 重组标签BTV-16的负染电镜结果
        3.3.5 重组标签BTV-16的基因组电泳结果
        3.3.6 重组标签BTV-16的HA标签的鉴定
        3.3.7 重组标签BTV-16的生长曲线
    3.4 讨论
    3.5 小结
4 BTV-16感染IFNAR(-/-)小鼠攻毒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
        4.1.1 动物、病毒、细胞、质粒和抗体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攻毒用种毒的制备和滴度的测定
        4.2.2 攻毒试验
        4.2.3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4 BTV-16基因节段S1的RT-q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4.2.5 BTV-16基因组的检测
        4.2.6 各脏器的组织病理切片的制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4.2.7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TV-16的VP2蛋白
        4.2.8 小鼠血清中针对BTV-16中和抗体的检测
    4.3 结果
        4.3.1 不同剂量攻击后IFNAR(-/-)小鼠体况的观察和体重变化
        4.3.2 针对BTV-16基因节段S1的RT-q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攻毒后小鼠血液和脏器中BTV-16基因组的检测结果
        4.3.4 攻毒后小鼠脏器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4.3.5 攻毒后小鼠脏器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4.3.6 攻毒后IFNAR(-/-)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
    4.4 讨论
    4.5 小结
5 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标记疫苗在小鼠上的免疫评价
    5.1 材料
        5.1.1 动物、病毒和细胞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种毒的制备
        5.2.2 种毒的灭活
        5.2.3 种毒的灭活检验
        5.2.4 灭活疫苗的制备
        5.2.5 BalB/c小鼠的免疫程序
        5.2.6 IFNAR(-/-)小鼠的免疫程序
        5.2.7 IFNAR(-/-)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
        5.2.8 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
        5.2.9 抗HA标签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5.2.10 小鼠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的检测
    5.3 结果
        5.3.1 绘制针对抗HA标签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
        5.3.2 免疫后BalB/c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滴度的检测
        5.3.3 免疫后BalB/c小鼠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浓度检测
        5.3.4 免疫后IFNAR(-/-)小鼠血清中中和抗体滴度的检测
        5.3.5 免疫后IFNAR(-/-)小鼠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滴度的检测
        5.3.6 免疫后的IFNAR(-/-)小鼠可完全抵御BTV-16的攻击
    5.4 讨论
    5.5 小结
6 重组标签BTV-16制备灭活疫苗在绵羊上的免疫评价
    6.1 材料
        6.1.1 动物、病毒和细胞
        6.1.2 试剂
        6.1.3 仪器
    6.2 方法
        6.2.1 种毒的制备
        6.2.2 种毒的灭活
        6.2.3 种毒的灭活检验
        6.2.4 灭活疫苗的制备
        6.2.5 绵羊的免疫程序
        6.2.6 绵羊血清中抗VP7抗体的检测
        6.2.7 绵羊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
        6.2.8 绵羊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的检测
    6.3 结果
        6.3.1 免疫后绵羊的体况
        6.3.2 免疫后绵羊血清中抗VP7蛋白抗体的检测结果
        6.3.3 免疫后绵羊血清中中和抗体的检测结果
        6.3.4 免疫后绵羊血清中抗HA标签抗体的检测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7 全文讨论
8 全文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综述
    第一章 :基因编辑猪在大动物分子遗传育种以及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1 培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的动物品种
        1.2 培育提高生产性能的动物品种
        1.3 培育改善动物肉类品质的动物品种
        1.4 培育“环保型”动物品种
        1.5 作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1.6 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
    第二章 :基因编辑克隆猪培育主要技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2.1 卵母细胞
        2.2 供体细胞
        2.3 核移植重构胚胎的构建
    第三章 :大动物遗传修饰相关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3.1 传统的同源重组技术
        3.2 ZFN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3.3 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研究进展
        3.4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利用TALEN基因编辑系统对猪和兔进行Tiki1 基因敲除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利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对猪和兔进行Tiki基因敲除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机器视觉的细胞学标本样片自动染色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染色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机器视觉与医学领域结合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动机与目标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机器视觉自动染色系统总体概述
    2.1 机器视觉自动染色系统基本流程
    2.2 核心硬件选型
    2.3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
        2.3.1 光源
        2.3.2 相机
        2.3.3 镜头
    2.4 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本样片图像处理
    3.1 均衡化图像预处理
    3.2 图像降噪
        3.2.1 图像噪声的来源
        3.2.2 图像噪声的特点
        3.2.3 常见图像噪声的分类
        3.2.4 图像降噪方法
        3.2.5 降噪实验
    3.3 图像分割
        3.3.1 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
        3.3.2 基于轮廓的图像分割算法
        3.3.3 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算法
        3.3.4 实验分析
    3.4 模板匹配法
        3.4.1 基于图像灰度值的模板匹配算法
        3.4.2 基于图像特征的模板匹配算法
    3.5 霍夫变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载玻片码放矫正及染色效果评定算法
    4.1 基于机器视觉的载玻片码放矫正算法及系统
        4.1.1 基于机器视觉的载玻片码放矫正算法
        4.1.2 一种搭配机械臂使用的医用载玻片翻转机构
    4.2 基于机器视觉的细胞学标本样片染色评定算法
        4.2.1 智能复染算法
        4.2.2 均匀度分析算法
        4.2.3 细胞团位置准确度对比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效果分析
    5.1 系统开发需求
    5.2 系统软硬件搭建及界面设计
        5.2.1 系统结构搭建
        5.2.2 系统设计与实现
    5.3 系统染色效果分析
        5.3.1 细胞团位置准确度识别效果分析
        5.3.2 染色均匀度识别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嵌入式的全自动染色仪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技术背景
        1.3.1 巴氏染色
        1.3.2 Feulgen染色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全自动染色仪机电设计
    2.1 全自动染色仪概述
        2.1.1 全自动染色仪原理概述
        2.1.2 基于STM32的开发平台概述
    2.2 全自动染色仪机械设计
        2.2.1 全自动染色仪总体结构设计
        2.2.2 全自动染色仪取样平台机械结构设计
        2.2.3 全自动染色仪反应盒结构设计
        2.2.4 舵机固定及传动结构设计
        2.2.5 其它部分机械结构设计
        2.2.6 整体外观结构设计
    2.3 全自动染色仪硬件电路设计
        2.3.1 主控模块电路
        2.3.2 电源控制模块电路
        2.3.3 温度控制模块电路
        2.3.4 电机控制模块电路
        2.3.5 电磁阀控制模块电路
        2.3.6 传感器检测模块电路
    2.4 本章总结
3 全自动染色仪软件设计
    3.1 全自动蚀染色仪下位机程序设计
        3.1.1 系统控制架构
        3.1.2 整体编程思路
        3.1.3 主控模块程序运行流程
        3.1.4 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3.1.5 温度控制软件设计
    3.2 全自动染色仪上位机程序设计
        3.2.1 DGUS概述
        3.2.2 DGUS开发步骤
        3.2.3 DGUS程序设计
    3.3 本章总结
4 全自动染色仪性能分析
    4.1 仪器性能分析
    4.2 仪器实验结果及实验过程分析
    4.3 仪器拓展应用预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国产全自动染色机在常规染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杯状细胞黏液过染现象
    3.2 切片红蓝染色深浅不稳定
    3.3 试剂使用
    3.4 试剂更换

(7)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病理组织染色仪发展现状
    1.3 技术背景介绍
        1.3.1 Feulgen染色
        1.3.2 巴氏染色
        1.3.3 免疫荧光染色
        1.3.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自动多功能染色仪的总体设计
    2.1 自动多功能染色仪的设计目标
    2.2 染色仪常用方案对比分析
        2.2.1 位移移动平台式方案
        2.2.2 蠕动泵式方案
        2.2.3 位移移动平台与蠕动泵配合式方案
    2.3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自动多功能染色仪方案设计
    2.4 本章总结
3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设计
    3.1 微流控芯片概述
        3.1.1 芯片常用材料
        3.1.2 芯片常用加工技术
        3.1.3 芯片常用键合技术
    3.2 阀控微流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3.2.1 阀控微流芯片材料的选择
        3.2.2 阀控微流芯片的基本原理
        3.2.3 阀控微流芯片的制作
        3.2.4 制作过程优化
    3.3 试剂进样方案的确定
        3.3.1 压力阀驱动方案
        3.3.2 蠕动泵前驱动方案
        3.3.3 蠕动泵后吸取方案
    3.4 本章总结
4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硬件及软件设计
    4.1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整体控制简述
    4.2 主控制模块设计
        4.2.1 主控制模块硬件电路
        4.2.2 主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3 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设计
        4.3.1 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硬件电路
        4.3.2 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软件设计
    4.4 PID温控模块设计
        4.4.1 PID温控模块硬件电路
        4.4.2 PID温控模块软件设计
    4.5 传感器检测模块设计
        4.5.1 传感器检测模块硬件电路
        4.5.2 传感器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4.6 显示屏模块设计
    4.7 系统供电模块设计
    4.8 上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4.8.1 LabVIEW概述
        4.8.2 上位机控制系统LabVIEW程序设计
    4.9 本章总结
5 自动多功能染色仪的性能测试
    5.1 阀控微流芯片的测试
    5.2 实际染色测试
        5.2.1 巴氏染色和Feulgen染色测试
        5.2.2 免疫荧光染色测试
        5.2.3 荧光原位杂交测试
    5.3 性能分析
        5.3.1 微阀性能分析
        5.3.2 仪器性能分析
    5.4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GMDTC不同给药途径对重金属镉、铅的驱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GMDTC胶囊灌胃的驱镉作用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1.4 主要实验试剂和药物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生物样本采集与处理
        1.7 观测指标的检测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临床观察
        2.2 GMDTC治疗镉中毒大鼠24h尿镉排泄情况
        2.3 GMDTC治疗镉中毒大鼠血镉和肾镉水平
        2.4 GMDTC治疗镉中毒大鼠尿镉与血镉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2.5 GMDTC治疗镉中毒大鼠后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6 GMDTC治疗镉中毒大鼠后对脏器系数的影响
        2.7 GMDTC治疗慢性镉中毒大鼠后主要脏器病理损伤情况
    3 讨论
第二章 GMDTC腹腔注射的驱铅作用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1.4 主要实验试剂和药物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生物样本采集与处理
        1.7 指标的检测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临床观察
        2.2 GMDTC治疗铅中毒大鼠期间24h尿铅排泄情况
        2.3 GMDTC治疗铅中毒大鼠各组织中铅水平
        2.4 GMDTC治疗铅中毒大鼠给药前后的血铅水平
        2.5 GMDTC治疗铅中毒大鼠后血中部分微量元素水平
        2.6 GMDTC治疗铅中毒大鼠后部分血液学指标检测水平
        2.7 GMDTC治疗铅中毒大鼠后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水平
        2.8 造模完成时大鼠24h尿蛋白及尿NAG酶水平
        2.9 GMDTC治疗后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2.10 GMDTC治疗后大鼠脏器的病理损伤情况
    3 讨论
第三章 GMDTC经静脉注射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及其饲养管理
        1.4 主要实验试剂和药物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生物样本采集与处理
        1.7 观察指标的检测
        1.8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临床观察
        2.2 GMDTC对实验动物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GMDTC对实验动物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4 GMDTC对实验动物脏器系数的影响
    3 讨论
总结
结论
本次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宫颈癌筛查的方法与策略
        1.2.1 宫颈癌筛查方法介绍
        1.2.2 宫颈癌的筛查策略
    1.3 宫颈癌细胞学筛查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液基细胞制备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自动染色机发展与研究现状
        1.3.3 DNA定量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4 多光谱成像DNA定量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与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
        1.4.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复合染色和显微光谱成像的细胞学筛查方法
    2.1 细胞学基础
        2.1.1 细胞周期
        2.1.2 细胞染色
    2.2 DNA定量分析方法
    2.3 TBS分类诊断方法
    2.4 基于复合染色的高度联合筛查方法
    2.5 复合染色和显微光谱成像筛查方法的实现原理和过程
        2.5.1 吸光度剥离原理
        2.5.2 吸光度剥离矩阵模型的建立
        2.5.3 新方法对现有技术和设备提出的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基细胞制片技术研究
    3.1 液基细胞制片技术的原理介绍
        3.1.1 微孔膜过滤制片原理与结构
        3.1.2 密度梯度离心制片原理
    3.2 膜式液基细胞制片系统关键技术
        3.2.1 极坐标机械臂
        3.2.2 动密封操作头
        3.2.3 压力控制系统
    3.3 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机关键技术
        3.3.1 制片流程的优化
        3.3.2 机械结构的优化
        3.3.3 取样机械臂运动控制策略
    3.4 测试验证实验
        3.4.1 膜式液基细胞制片机测试实验
        3.4.2 沉降式液基细胞制片机实验研究
        3.4.3 两种液基细胞制片方法的比较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胞涂片染色技术研究
    4.1 染色机防腐蚀解决措施
        4.1.1 主从机械臂协作方案
        4.1.2 防腐蚀解决措施
    4.2 多任务染色规程
        4.2.1 染色规程运行规则
        4.2.2 分割运行算法
        4.2.3 多任务染色程序
    4.3 实验效果分析
        4.3.1 染色机样机
        4.3.2 定位精度测试
        4.3.3 控温效果测试
        4.3.4 染色效果测试
        4.3.5 自动染色机复合染色分步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显微多光谱成像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多光谱成像方案
    5.2 显微多光谱成像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5.3 显微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5.3.1 显微镜
        5.3.2 自动平台
        5.3.3 光源系统
        5.3.4 数据采集系统
    5.4 实验效果分析
        5.4.1 光源带宽测试实验
        5.4.2 光源同轴性测试实验
        5.4.3 图像剥离与合成实验
        5.4.4 图像剥离应用效果测试
        5.4.5 多光谱DNA定量分析准确度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归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成果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在常规病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
2 使用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试剂
    2.3 方法
        2.3.1 常规石蜡切片
        2.3.2 脱落细胞学涂片巴氏染色
3 结果
4 讨论
    4.1 病理制片质量开始标准化
    4.2 试剂使用
    4.3 试剂更换
    4.4 仪器的保养

四、研制改造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视觉伺服的细胞载玻片精确点胶封片方法研究[D]. 马海龙.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重组HA标签蓝舌病病毒的拯救及其制备灭活标记疫苗的免疫评价[D]. 郭运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TALEN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Tiki基因敲除猪和兔的建立[D]. 吴彩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机器视觉的细胞学标本样片自动染色系统[D]. 魏涛.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嵌入式的全自动染色仪研究与开发[D]. 卢志刚.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1)
  • [6]国产全自动染色机在常规染色中的应用[J]. 崔锦珠,陈玲,黄克强,张锡流.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01)
  • [7]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研制[D]. 陈婷. 武汉纺织大学, 2018(08)
  • [8]GMDTC不同给药途径对重金属镉、铅的驱除作用研究[D]. 唐伟. 山西医科大学, 2018(12)
  • [9]显微光谱成像细胞DNA定量分析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D]. 廖乘胜. 武汉大学, 2017(01)
  • [10]Leica ST5020全自动染色机在常规病理中的应用[J]. 张伟,彭大云,周永梅,赖续文.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6)

标签:;  ;  ;  ;  ;  

全自动病理组织染色机的研制与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