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谢方[1](2021)在《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文中提出DA-6、复硝酚钠是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着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提早成熟等功效。现有研究中关于DA-6和复硝酚钠应用主要是通过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的研究较少,而且在种子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期,对全生育期田间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种子拌种处理,研究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种子活力、田间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DA-6和复硝酚钠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活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使用150 mg/L的DA-6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3.9%、13.7%、8.2%,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幼苗根长和单株干重较其它各处理和对照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经150mg/L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后,田间的出苗率和苗重较对照和其它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各处理浓度对灌浆初期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影响不显着。DA-6拌种处理可明显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显着提高叶色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有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提高,浓度为150 mg/L时效果最好。DA-6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的千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150 mg/L DA-6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先玉335较对照分别增产2.3%、2.49%。2、适宜浓度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果和DA-6拌种处理效果相似,复硝酚钠在拌种浓度为200 mg/L时处理效果最佳。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5.9%、12.4%、6.7%,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玉米幼苗的根长和单株干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田间出苗率和苗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叶色值,显着提高三个玉米品种各个生育时期的地上干物质量。200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和邦玉339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和2.1%。3、DA-6、复硝酚钠两者复配拌种处理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三个玉米品种在种子活力、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增产也均有影响,在100+100 mg/L时促进效果最好。但是在本试验条件下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不如单独施用的效果好,对于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许烨[2](2020)在《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玉米是陕西关中抽黄灌区主要作物。近年来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大力推行玉米密植技术。但是高密度种植下的倒伏、早衰、病虫加重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产量的提升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已成为关中夏玉米密植高产栽培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陕西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于2016~2017年在富平县流曲镇臧村,采用从当地推广的玉米品种中筛选出的8个品种,设置69000株/hm2的高密度试验,筛选耐密型品种;同时对4个初选的耐密品种进行了8个密度试验,筛选出高产适宜密度;最后在高密度条件下进行防倒伏、防早衰、生物防虫等高密配套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陕单608、陕单606、陕单518、榆单9号、浚单20、陕单609、郑单958和秦农11等8个初选品种高密度比较试验中,筛选出4个适合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高产品种浚单20、陕单609、榆单9号和郑单958,其单产依次为10578.2 kg/hm2、10486.5kg/hm2、10442.5 kg/hm2和10264.7 kg/hm2。2.不同品种的适宜密度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有显着影响。在现有种植技术水平下,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密植高产适宜密度为75000株/hm2~90000株/hm2。陕单609、浚单20、榆单9号和郑单958在2个试验年份均在密度为82500株/hm2和9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其中陕单609和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时分别达到最高产量10625.5 kg/hm2和11181.5 kg/hm2、浚单20和榆单9号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10413.6 kg/hm2和10828.7 kg/hm2。通过密度试验研究发现陕单609和郑单958的高产适宜密度均为82500株/hm2~90000株/hm2,浚单20和榆单9号的高产适宜密度在75000株/hm2~82500株/hm2。3.在密植栽培模式下,夏玉米10叶期喷施30%胺鲜酯·乙烯利和15%多效唑后,株高降低28~31 cm,穗位高降低20~23 cm,秃尖减少0.3~0.4 cm,茎粗增加0.40~0.45 cm,茎基部第3节缩短10.7~11.4 cm,单株气生根增加4.0~4.5条,显着提升植株抗倒伏能力。同时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实现增产6%~8%。4.夏玉米抽雄期追施沼液30m3/hm2,玉米叶色浓绿,功能延长,成熟期推迟2~3d,百粒重增加1.1~4.1g,增产13.7%~24.5%。追施沼液可以有效缓解夏玉米高密栽培后期植株早衰,进而显着提高产量。5、在玉米螟的产卵高峰期(7月25日~8月2日),释放赤眼蜂15~45万头/hm2可以防治玉米螟,其防效可达47.8%~72.7%。根据监测结果,在玉米中后期悬挂诱虫板225~450张/hm2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25d后,挂诱虫板处理的玉米叶片被双斑萤叶甲为害的叶斑数较对照田降低46.9%~90.1%。
马正波[3](2020)在《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矮壮素(chlorocholine chloride,CCC)是一种季铵类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根系发育及调控作物养分代谢的功能。针对华北夏玉米施氮量高和氮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于2018和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新乡试验站进行了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以京农科728(JNK 728)和中单909(ZD 90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矮壮素基施处理,副区为施氮处理,氮肥(纯氮)梯度分别设置N0、N1、N2、N3(0 kg hm-2、62.5 kg hm-2、125.0 kg hm-2、187.5 kg hm-2)4个水平。研究CCC基施处理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吸收、同化、分配和积累的影响,揭示矮壮素对华北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CCC处理降低了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且在同等施氮水平,CCC处理下,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JNK 728和ZD 909在CCC处理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均为125 kg hm-2,均较常规氮肥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187.5 kg hm-2)降低33.4%;在CCC处理下,JNK 728和ZD 909在2018年的最高产量分别为9977 kg hm-2和10330 kg hm-2,分别比常规氮肥处理增加7.1%和0.3%;2019年最高产量分别为12645 kg hm-2和12587 kg hm-2,分别比常规氮肥处理增加4.1%和0.4%。2.CCC处理提高了低中氮水平下夏玉米的光合性能。在低中氮水平下(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CCC处理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平均分别增加8.1%和8.2%,ZD 909平均分别增加12.4%和5.2%。整个生育期内JNK728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较常规氮肥平均分别增加了6.1%和13.8%,ZD 909平均分别增加6.2%和10.1%,JNK 728和ZD 909灌浆期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6.5%和11.6%,从而促进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改善了光合性能,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3.CCC处理提高了低中氮水平下夏玉米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了氮素的吸收利用。在低中氮(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水平下,CCC处理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生育期内平均分别增加了17.3%、8.7%、12.6%、3.3%和14.0%,ZD 909平均分别增加了15.0%、10.2%、26.0%、12.6%和7.0%。4.CCC处理促进了夏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0-60 cm)无机氮的积累,促进了氮素利用。不同施氮梯度下,相比常规氮肥处理,矮壮素处理提高了两个品种玉米生育期内耕层土壤NO3--N和NH4+-N含量。在低中氮水平下(N1、N2:62.5 kg hm-2、125.0 kg hm-2),矮壮素处理相比常规氮肥处理,JNK 728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9%、10.0%、15.7%和24.8%,ZD 909分别增加20.9%、5.7%、14.9%和71.7%。综上所述,CCC基施处理提高了华北夏玉米在低中氮水平下的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其中,在125 kg hm-2氮素水平下,CCC基施对夏玉米减氮增产效果最优。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夏玉米区减氮增效化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吴琼[4](2020)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栽培上的推广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试验基地进行,以德美亚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拌种和叶面喷施海藻酸钠寡糖(AOS)、1-(2,4-二氯甲酰氨基环丙羧酸)(B2)、冠菌素(COR)和抗光解S-ABA(ABA)处理的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茎秆力学特性、光合荧光特性、糖代谢关键指标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AOS拌种处理在苗期增加了株高、茎粗、叶面积、进地上生物积累量和地下生物积累量,提高根冠比。B2、COR和ABA拌种处理在苗期显着提高茎粗。B2拌种处理在苗期显着促进地上生物积累量和地下生物积累量,提高根冠比。2.B2、COR和ABA拌种处理在吐丝期显着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和扁率,增加茎秆横截面积,提高茎秆田间致倒伏推力。叶面喷施COR处理在吐丝期显着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和茎秆扁率,增加茎秆横截面积。叶面喷施B2处理的显着提高了茎秆横折强度和穿刺强度。叶面喷施B2、COR和ABA处理显着提高了茎秆田间致倒伏推力。3.在多个测定时期内,B2和ABA拌种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COR拌种处理在灌浆始期显着增加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Y(Ⅱ)、ETR、Fv/Fm、Fm/Fo、Fv/Fo值。在多个测定时期内,B2和COR拌种处理的蔗糖含量、B2拌种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CK。ABA和AOS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叶片淀粉酶总活性。AOS和COR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转化酶活性。在多个测定时期内,叶面喷施B2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喷施COR处理在灌浆始期显着增加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Y(Ⅱ)、ETR、Fv/Fm、Fm/Fo、Fv/Fo值。在多个测定时期内,叶面喷施B2和ABA处理的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总活性显着高于CK。叶面喷施AOS和COR处理显着提高了转化酶活性。4.各调节剂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降低了秃尖长度,增加了玉米产量。AOS、B2、COR和ABA拌种处理分别较CK增产4.79%、12.38%、14.79%和13.38%。其中COR拌种处理增产效果较好,且COR拌种处理的经济效益较CK提高1341.72元·hm-2。叶面喷施AOS、B2、COR和ABA处理分别较CK增产5.46%、15.02%、13.15%和13.74%。其中叶面喷施B2处理增产效果较好,且叶面喷施B2处理的经济效益较CK提高1319.01元·hm-2。综上所述,COR拌种和叶面喷施B2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较好,其中叶面喷施处理的产量优于拌种处理。
赵海蓓[5](2020)在《锌肥和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锌参与作物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影响作物多种生理活动。施锌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然而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都着重于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而忽略了锌肥的补充,为了持续稳定的获得更高的产量,通过适当的方法缓解作物锌营养的缺乏是必要的农艺措施。与其他谷物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高的生物量和谷物产量潜力,且对缺锌反应敏感。生长调节物质(腐植酸和海藻酸)可通过螯合或吸附作用与锌结合,促进作物锌吸收。本论文通过研究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和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及锌肥叶面喷施探索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的最佳喷施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喷施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喷锌时期和次数,锌肥和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喷施对塔城地区滴灌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为实际生产中叶面施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17年于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实验室进行发芽试验,2018年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盆栽试验,2019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团结农场进行田间试验。2017年开展了不同浓度梯度(50、200、500、1500、3000、5000μg/mL)的腐植酸品种(HA1:腐植酸钾、HA2:硝基腐植酸、HA3:硝基腐植酸钾、HA4:腐植酸钠、HA5:腐植酸铵、HA6:硝基腐植酸铵、HA7:云南黄腐酸钾、HA8:红土地黄腐酸钾)浸种试验,玉米品种为新玉64(Zea Mays L.XY 64)。2018年开展了不同浓度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云南黄腐酸钾(HA):200、400、600、800μg/mL;海藻酸(SA):100、200、300、400μg/mL;硫酸锌(Zn):150、250、350、450μg/mL)叶面喷施试验,玉米品种为新玉64。2019年试验是根据2018年筛选出各处理的最佳浓度进行组合喷施,具体组合方式为Zn+SA、Zn+HA、SA+HA、Zn+SA+HA,玉米品种为新玉109。【结果】(1)50μg/mL的HA7处理下玉米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28.40%和11.77%,同时促进幼苗生长的效果表现最佳,是8个腐植酸品种和不同浸种浓度组合下最适用于促进玉米萌发生长的处理。(2)与CK处理相比,参试的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喷施处理中以400μg/mL的HA、200μg/mL的SA和250μg/mL的Zn处理表现较优,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0.48%、14.76%和29.52%;醛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5.07%、5.50%和15.94%;碳酸酐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32%、4.87%和10.20%;干物质积累分别提高了31.33%、12.46%和35.53%。喷施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后提高了玉米抗性指标,且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同时影响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3)与CK处理相比,在V8和V12期喷施生长调节物质能够提高植株氮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在玉米出苗后80 d,腐植酸处理下叶片NR、GS和GDH活性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16.19%、27.15%和27.66%,海藻酸处理下叶片NR、GS和GDH活性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3.47%、3.02%和6.38%,有利于植株氮素积累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喷施硫酸锌能够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减缓叶片衰老速度。至玉米出苗后140 d时,硫酸锌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16.28%、24.16%和3.91%,有利于增加籽粒锌含量和玉米产量。故喷施腐植酸、海藻酸和硫酸锌处理产量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8.21%、1.27%和15.47%。(4)与CK处理相比,Zn30、Zn50和Zn30+50处理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增加了12.03%、15.54%和24.68%,同时还提高了叶片NR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对比不同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发现在V12期喷锌一次是适合塔城地区的锌肥最佳施用方式,减少了喷施成本,且有效地增加了玉米籽粒锌含量,产量较CK处理提高了12.93%。(5)复合配方喷施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品质及肥料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与CK处理相比,Zn+SA、Zn+HA、SA+HA和Zn+SA+HA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14.70%、16.61%、10.91%和17.22%;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了31.61%、32.77%、18.12%和33.15%;淀粉含量分别增加了8.43%、8.75%、2.71%和8.85%;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82%、5.28%、1.79%和5.35%;净收入分别增加了3513、4018、2605和4118元/hm2。【结论】HA7处理促进了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是8种腐植酸中最适用于玉米生长的腐植酸品种。滴灌条件下,在V8和V12期叶面喷施400μg/mL的HA和200μg/mL的SA可以通过提高玉米氮代谢酶活性和植株抗氧化能力,促进植株养分吸收,提高玉米产量;喷施250μg/mL的Zn通过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增加光合产物提高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玉米产量。V12期是喷施锌肥的关键时期有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减缓了玉米生长后期叶片衰老速度,从而增加了玉米籽粒锌积累量和产量。复合锌肥配方(Zn+SA、Zn+HA和Zn+SA+HA)要优于仅生长调节物质组合配方(SA+HA),其中又以Zn+SA+HA处理表现最佳。喷施复合锌肥可以在提高玉米产量品质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经济效益。
崔雯雯[6](2020)在《稀土元素和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文中认为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实现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途径包括优良品种的应用、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以及化控技术的应用。通过稀土元素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调节冠层结构、提高作物光合性能,进而实现作物高产,对作物栽培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苗期结合生育后期试验,研究了三种稀土元素(氯化镧、氯化铈、氯化钕)和两种生长调节剂(GA4+7、6-BA)处理种子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及GA4+7花期涂抹处理对玉米灌浆、衰老以及产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玉米种子处理以及密植增产的配套物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氯化镧、氯化铈、氯化钕处理种子能促进玉米苗期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增加玉米根总长、根表面积以及根体积,改善玉米植株根冠比,增加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和地上干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提高光合能力。氯化镧能增加生育后期功能叶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GA、ZR和IAA三种激素含量,使MDA和ABA含量显着降低,有效延缓了玉米的衰老,使灌浆期得以延长,从而提高产量。三种稀土元素均以800μmol·L-1处理种子玉米各生育指标影响显着,产量最高,400μmol·L-1处理表现次之,而处理浓度超过1200μmol·L-1则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2)6-BA拌种显着增加玉米苗期根平均直径,GA4+7拌种能显着增加玉米苗期总根数,从而使根系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增加,促进根系对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同时合适浓度的的GA4+7和6-BA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PSII原初转化效率(Fv/Fm)、实际量子效率(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GA4+7和6-BA均能改变玉米株高、茎粗,改善根冠比及冠层结构,提高叶片的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合适浓度GA4+7和6-BA能提高生育后期玉米叶片的光合性能,增加单株绿叶面积,在生育后期玉米植株依然保有高水平的绿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期,同化产物增多,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提高。GA4+7最佳拌种比例为20mg·Kg-1;6-BA合适的拌种比例范围是1-10mg·Kg-1,最佳拌种比例为5mg·Kg-1。(3)GA4+7涂抹玉米雌穗应用能有效调节籽粒中激素水平和穗位叶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籽粒中IAA、ZR、GA3和ABA的含量,提高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减缓丙二醛(MDA)在叶片中的积累速度,延缓玉米叶片的衰老,从而延长玉米籽粒的灌浆期,明显提高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促使籽粒灌浆充分,促进玉米粒重和穗粒数增加,最终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玉米穗柄和花丝涂抹GA4+7均以中浓度60mg·L-1对玉米籽粒灌浆和活性氧代谢的促进作用最佳,10mg·L-1GA4+7和120mg·L-1次之。研究表明GA4+7在改善农作物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宫磊[7](2019)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集“粮经饲”于一体的特性使其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全国最大,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以增强玉米抗逆性,调节玉米内源激素水平,使其生理生化过程得到改善,从而起到增产增效的效果。本研究供试品种为吉龙1号和天农九,选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两种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采用浸种处理,玉黄金在玉米拔节期叶面喷施,以蒸馏水浸种和蒸馏水喷施为对照,探究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与衰老生理以及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五谷丰素浸种可以提高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发育。使用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后,吉龙1号与对照相比株高变化不显着,叶面积增加12.1%,茎粗增加32.9%;天农九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加37.2%,叶面积增加31.6%,茎粗增加21.4%;天农九浸种效果总体优于吉龙1号。2.五谷丰素浸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苗期SOD、POD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其抗逆性,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吉龙1号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4.6%,POD酶活性提高了 4.3%,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7.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4.6%,SPAD值增加了 8.2%。天农九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12.8%,POD酶活性提高了 3.5%,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0.0%,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6.2%,SPAD 值增加了 0.4%。3.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拔节期以后各个生育时期的SOD、POD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叶片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延缓叶片衰老。4.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玉米授粉后苞叶面积、含水量及脱水速率影响较小。5.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的茎粗有所增加,株高和节间长度有所缩短,其中吉龙1号处理株高降低了 4.0%,节间长度除第1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5.4%、19.6%、29.1%、7.0%、12.2%,茎粗增加了 11.2%。天农九处理株高降低了 5.5%,节间长度除第3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10.5%、5.4%、22.1%、12.8%、24.5%,茎粗增加了 12.4%。增强了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弯折强度,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天农九处理效果要优于吉龙1号处理。6.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玉米授粉后的百粒干鲜重,吉龙1号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8.81%,百粒干重增加了 1.01%。天农九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4.96%,百粒干重增加了 2.68%。在收获时增加了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减少了秃尖长和空秆率,提高了玉米产量。吉龙1号处理产量提高了 7.0%,天农九处理产量提高了 7.3%。
韩晓丽[8](2019)在《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的加速增长及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我国土地等资源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巨大投入来换取粮食作物高产,但是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过度使用,给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全环保、优质高效的一系列替代品应运而生,例如种子包衣剂使用、优质微生物肥料代替化肥、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等。种子包衣技术作为种子行业的一项革新,为种子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将成为未来种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微生物肥料因其具有环境友好、防病增产、改良土壤等特点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也将成为未来肥料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更多新型安全有效的农资产品待研究开发。本论文就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1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本研究以实验室在前期筛选的三种生防菌株:蜡质芽胞杆菌AR156、枯草芽胞杆菌SM21和沙雷氏菌XY21为有效活性成分,辅助添加非活性成分并通过生物种衣剂制作技术制成生物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并进行田间试验,评估新型生物种衣剂对玉米的田间促生防病效果。试验包括四个处理,分别为(1)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微生物肥料“宁盾”处理;(2)不包衣种子+微生物肥料“宁盾”处理;(3)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4)不包衣种子处理。本试验分析了四种处理对玉米各个时期田间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及对玉米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处理(4)相比,处理(1)的玉米各时期生长指标表现最优,其次是(2)和处理(3)。与不包衣种子处理相比,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使玉米各生长指标及产量明显提升,产量提高5%,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品质,有机质提高4%-6%,对土壤也有一定的改良效果。2日光温室小白菜、莴苣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小白菜和莴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价格低廉受到大众的喜爱。但在小白菜和莴苣种植中,农户经常通过多次、大量地施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多种病虫害,导致品质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生物农药(微生物菌剂)代替化学农药来研究对小白菜和莴苣的促生增产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将不同的生防菌组合和微生物菌剂产品与常规种植作对比,筛选出对日光温室小白菜、莴苣促生增产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的生防菌剂组合,从而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使用效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处理组相比,生防菌处理组促生效果明显,增加小白菜、莴苣产量,提高小白菜、莴苣蔬菜品质,提高土壤肥力。以微生物菌剂“宁盾”为核心的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绿色种植体系即BeMMG处理组效果最好,防病效果统计发现,BeMMG体系对莴苣菌核病的防效比常规种植组高14%;另外研究发现,以微生物菌剂“宁盾”为核心形成的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种植体系即BeMMO体系提高作物的品质最明显。此外发现,生物菌剂可以平衡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含盐量、提升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效果明显。3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在黄瓜上的应用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BeMMO/G体系)于黄瓜上开展应用试验,以微生物肥料“宁盾”为核心,将BeMMO体系以及BeMMG体系与常规绿色种植体系对比,分析了其对黄瓜的促生效果以及品质、产量和土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促生增产、防病方面,BeMMG处理组表现最优,与常规绿色处理组相比,黄瓜增产25%、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高32%,生物量显着性增加,以上结果表明BeMMG体系的促生增效作用明显;另外研究发现,BeMMO体系能够显着提高作物的品质;此外发现,该生物防治体系可以平衡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含盐量、BeMMO体系以及BeMMG体系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29%和28%,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防治对土壤的危害、对果实的污染。
鱼冰星[9](2019)在《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既能降低谷子植株又能不影响谷子产量的最佳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为谷子的化学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叶面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研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施和结合施用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生理特性、灌浆及产量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在拔节期前、拔节期和孕穗期叶面喷施多效唑后,农大8号和张杂10号株高、茎粗、叶面积、茎秆特性及倒伏特性均在拔节期前处理效果最好,而谷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SOD、POD活性、MDA含量在拔节期时处理效果最合适。农大8号和张杂10号均在拔节期时叶面喷施多效唑产量最大,其他时期增产不显着。2、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乙烯利后,农大8号和张杂10号株高、茎粗、茎秆特性及倒伏特性均在孕穗期处理效果最好,而谷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SOD、POD活性、MDA含量在抽穗期时处理最合适,但影响效果不显着。农大8号和张杂10号均在抽穗期时叶面喷施乙烯利产量最大,而其他时期处理则会降低谷子的产量。3、多效唑与乙烯利结合施用下,农大8号在拔节期前喷施多效唑后,灌浆期再喷施乙烯利时其株高、茎粗、叶面积、茎秆特性及倒伏特性最好,而在拔节期喷施多效唑后,抽穗期再喷施乙烯利时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SOD、POD活性、MDA含量最合适,同时谷子灌浆速率明显提高,产量达到最大。张杂10号在拔节期前喷施多效唑后,抽穗期再喷施乙烯利时其株高、茎粗、叶面积、茎秆特性及倒伏特性最好,同时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SOD、POD活性、MDA含量也最合适,谷子灌浆速率明显提高,产量达到最大。4、多效唑、乙烯利单施时,受喷施时期的影响产生的效果不同,而2种调节剂结合施用可降低因喷施时期的不同造成的影响,扩大应用范围,同时结合施用也可提高多效唑、乙烯利的应用效果。
刘柏宏[10](2018)在《玉米杂交种瑞玉16的适应性评价及扩密降高增效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是评价一个品种推广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为此,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瑞玉16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其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以期明确其推广潜力和优势推广区域。玉米品种的合理密植是各项增产栽培措施中是最经济有效且易于推广应用的,但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玉米株高的增高继而造成倒伏,因此在增加种植密度的同时应用化控技术降低玉米株高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分区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密度下对瑞玉16的应用效应,以期找出瑞玉16在不同区域的最佳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下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案。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处理A,设4个水平,A1,42850株/hm2;A2,50000株/hm2;A3,57150株/hm2;A4,64300株/hm2。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副处理B,设4个水平,B1,清水;B2,胺鲜·乙烯利;B3,羟烯·乙烯利;B4,萘乙酸·乙烯利,在不同密度下分别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浓度进行喷施。试验于2016年度在四川雅安和2017年度在四川雅安、双流进行。其研究结果主要有:1、瑞玉1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561.3 kg/hm2,比对照川单14号平均增产11.8%,增产点率100%;2年高稳系数平均值为77.46%,比川单14高7.50%;其稳定系数bi值2年都较稳定且趋近于1,充分表明该品种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是一个高产稳产型品种。当环境指数在4500-12000kg/hm2之间,瑞玉16比对照川单14均有较高幅度的增产,尤其在7500-12000kg/hm2之间,2年的增产幅度均超过10%,这表明瑞玉16适宜种植范围广,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高水平的玉米种植区域优势更明显。2、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不断增高,表现为A4>A3>A2>A1,且差异显着;田间倒伏率表现为A4>A3>A2>A1;穗长、穗行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变化表现,在雅安为A2、A3>A4>A1,在双流A3>A2、A4>A1,综合来看,瑞玉16的密度为50000-57150株/hm2,产量最高。3、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均能显着降低瑞玉16的株高和穗位高,B2处理株高和穗位高在雅安平均降低2.79%和6.88%,双流降低2.68%和6.12%,B3处理分别降低3.27%、7.43%和2.65%、6.57%,B4处理分别降低3.18%、7.92%和2.41%、4.93%;均可降低田间倒伏率,其中B3处理倒伏率最低,雅安和双流平均倒伏率分别为5.94%和5.41%;且增加穗下第4和第5节间茎粗,并通过增加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显着增加产量。4、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结果表现为:对株高和穗位高,在A1、A2密度下,B2处理降矮效果最好,A3、A4密度下B3处理降矮效果最好;对倒伏率影响的规律与株高和穗位高大体一致;低密度(A1)下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显着下降,中高密度(A2、A3、A4)下,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穗长、行粒数和百粒重增加;雅安地区,2016和2017年A2B2处理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9653.6kg/hm2和9518.0kg/hm2,2017年双流地区A3B3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482.1kg/hm2。综上,瑞玉16在不同生态区的扩密降矮优化方案为,在以雅安为代表的盆周山区,最适种植密度为50000-57150株/hm2,配合施用胺鲜·乙烯利,产量最高,2016和2017年分别可增收681.2元/hm2和592.6元/hm2;在以双流为代表的平原地区,最适种植密度为57150株/hm2,配合施用羟烯·乙烯利,产量最高,可增收448.3元/hm2。这为瑞玉16的增密和化控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 DA-6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DA-6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2.2 DA-6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3.2 复硝酚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种子处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DA-6和复硝酚钠处理方式 |
2.2.2 标准发芽试验 |
2.2.3 田间试验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1.1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1.3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1.4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2.1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2.3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2.4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3.1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3.4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4.2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4.3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
4.4 DA-6和复硝酚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5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耐密品种及适宜密度筛选试验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及来源 |
2.1.3 试验的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
2.1.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防倒伏效果试验 |
2.2.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2.2 材料及来源 |
2.2.3 试验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
2.2.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
2.3 追施沼液防早衰试验 |
2.3.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3.2 材料及来源 |
2.3.3 试验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
2.3.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
2.4 玉米主要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
2.4.2 材料及来源 |
2.4.3 试验设计及主要管理措施 |
2.4.4 主要调查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品种筛选及适宜密度结果与分析 |
3.1.1 不同品种2个年度穗部性状比较 |
3.1.2 不同品种间的产量比较 |
3.1.3 不同密度下穗部经济性状变化 |
3.1.4 不同密度下产量差异 |
3.2 防倒伏试验结果分析 |
3.2.1 调节剂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调节剂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3.2.3 乙烯利对不同玉米品种应用效应 |
3.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同一品种效果比较 |
3.3 沼液对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效应 |
3.3.1 追施沼液肥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
3.3.2 追施沼液肥对玉米经济性状的影响 |
3.3.3 追施沼液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4 绿色防虫试验效果 |
3.4.1 不同密度的诱虫板防效比较 |
3.4.2 不同密度的赤眼蜂防效比较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温度和降雨量会对玉米产量造成显着影响 |
4.1.2 不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有显着影响 |
4.1.3 不同玉米品种适宜高产的密度不同 |
4.1.4 化学控高能够有效解决玉米高密栽植的倒伏问题 |
4.1.5 追施沼液预防玉米高密栽培后期早衰效果显着 |
4.1.6 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中后期虫害有显着防治效果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 |
1.2.2 作物对氮肥吸收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
1.2.3 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 |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6 矮壮素研究现状 |
1.2.7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3 测定方法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夏玉米产量 |
2.2.2 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 |
2.2.3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冠层特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3 测定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 |
3.2.2 夏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 |
3.2.3 夏玉米功能叶净光合速率 |
3.2.4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 |
3.2.5 夏玉米净同化率 |
3.2.6 夏玉米光合势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代谢酶活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夏玉米功能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
4.2.2 夏玉米功能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
4.2.3 夏玉米功能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 |
4.2.4 夏玉米功能叶谷丙转氨酶活性 |
4.2.5 夏玉米功能叶谷草转氨酶活性 |
4.2.6 夏玉米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5.1.3 测定方法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夏玉米氮素积累量 |
5.2.2 夏玉米不同耕层土壤氮素变化 |
5.2.3 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夏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主要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拌种试验设计 |
2.2.2 叶面喷施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幼苗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2 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及生物量的测定 |
2.3.3 茎秆节间横截面积、扁率及单位节间长度干物重的测定 |
2.3.4 茎秆横折强度、穿刺强度及田间致倒伏推力的测定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6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8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9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茎秆力学的影响 |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叶片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叶片糖代谢关键指标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茎秆力学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叶片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叶片糖代谢关键指标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糖代谢关键指标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锌肥和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叶面肥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
1.2.2 锌肥对作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
1.2.3 腐植酸对作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
1.2.4 海藻酸对作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不同种类腐植酸浸种对玉米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 喷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1 试验土壤概况 |
2.2.2 试验材料及设计 |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喷施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栽培管理 |
2.3.3 试验设计 |
2.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品种腐植酸浸种对玉米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不同品种腐植酸浸种对玉米萌发的影响 |
3.2 不同品种腐植酸浸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品种腐植酸浸种对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喷施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和锌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2 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3 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喷施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5.1 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植株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5.2 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3 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5.4 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5 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 |
5.6 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5.7 讨论 |
5.8 小结 |
第六章 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6.1 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体内锌浓度与锌积累量的影响 |
6.2 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6.3 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6.4 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6.5 喷锌时期和次数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6.6 讨论 |
6.7 小结 |
第七章 喷施复合配方对玉米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7.1 不同复合配方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7.2 不同复合配方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7.3 不同复合配方对肥料偏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稀土元素和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1.2 化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2.1 化控技术应用研究 |
1.2.2 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
1.2.3 化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3 稀土对作物的生理效应及其农用研究进展 |
1.3.1 稀土元素对植物作用机理 |
1.3.2 稀土农用国外研究进展 |
1.3.3 稀土农用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氯化镧引发种子对玉米苗期生长、光合生理以及后期抗衰老机制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氯化镧处理种子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及光合的影响 |
2.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
2.2.2 三叶期光合性能指标 |
2.2.3 三叶期荧光参数 |
2.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
2.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2.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
2.2.7 苗期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
2.3 氯化镧处理种子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1 大喇叭口期荧光参数 |
2.3.2 生育后期玉米绿叶面积的变化 |
2.3.3 生育后期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
2.3.4 吐丝后玉米叶片光合色素以及光合指标的变化 |
2.4 氯化镧处理种子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1 吐丝后SOD活性变化 |
2.4.2 吐丝后POD活性变化 |
2.4.3 吐丝后CAT活性变化 |
2.4.4 吐丝后MDA含量变化 |
2.5 氯化镧处理种子对玉米吐丝后叶片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
2.5.1 吐丝后IAA含量变化 |
2.5.2 吐丝后ZR含量变化 |
2.5.3 吐丝后GA3含量变化 |
2.5.4 吐丝后ABA含量变化 |
2.6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2.7 讨论 |
2.8 小结 |
第三章 氯化铈引发种子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氯化铈引发种子对玉米苗期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3.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
3.2.2 三叶期光合性能指标 |
3.2.3 三叶期荧光参数 |
3.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
3.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影响 |
3.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
3.2.7 苗期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
3.3 氯化铈引发种子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变化 |
3.3.2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及绿叶面积的变化 |
3.3.3 生育后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3.3.4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氯化钕引发种子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氯化钕引发种子对玉米苗期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4.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
4.2.2 三叶期光合性能 |
4.2.3 三叶期荧光参数 |
4.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
4.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4.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
4.2.7 苗期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
4.3 氯化钕引发种子对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4.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变化 |
4.3.2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和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4.3.3 生育后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4.3.4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6-BA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6-BA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及光合的影响 |
5.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
5.2.2 三叶期光合参数 |
5.2.3 三叶期叶绿素荧光参数 |
5.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 |
5.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5.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
5.2.7 苗期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
5.3 6-BA拌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5.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变化 |
5.3.2 生育后期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5.3.3 生育后期玉米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5.3.4 生育后期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5.3.5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GA_(4+7)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项目与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GA_(4+7)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及光合的影响 |
6.2.1 三叶期最大展开叶SPAD值 |
6.2.2 三叶期光合参数 |
6.2.3 三叶期叶绿素荧光参数 |
6.2.4 苗期根系形态指标 |
6.2.5 苗期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6.2.6 苗期株高茎粗的变化 |
6.2.7 苗期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变化 |
6.3 GA_(4+7)拌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生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
6.3.1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生理相关参数的影响 |
6.3.2 生育后期玉米光合色素含量 |
6.3.3 生育后期玉米单株绿叶面积的变化 |
6.3.4 生育后期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6.3.5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GA_(4+7)涂抹对玉米灌浆、衰老生理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设计 |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7.1.4 数据处理 |
7.2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灌浆速率的影响 |
7.3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籽粒中激素水平的影响 |
7.3.1 玉米籽粒中IAA和ZR的含量 |
7.3.2 玉米籽粒中GA_3的含量 |
7.3.3 玉米籽粒中ABA的含量 |
7.4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穗位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7.4.1 玉米穗位叶SOD活性 |
7.4.2 玉米穗位叶POD活性 |
7.4.3 玉米穗位叶CAT活性 |
7.4.4 玉米穗位叶MDA含量 |
7.5 GA_(4+7)涂抹果穗柄及花丝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7.6 讨论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作用 |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相关酶的影响 |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影响 |
1.4.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籽粒的影响 |
1.4.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1.4.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及功效 |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使用方法 |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功效 |
1.6 本试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2.2 田间设计 |
2.3 试验管理 |
2.4 测定指标 |
2.5 测定方法 |
2.6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五谷丰素对玉米苗期的影响 |
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
3.2.1 五谷丰素对玉米三叶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
3.2.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
3.2.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叶面积变化的影响 |
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SOD酶活性变化 |
3.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POD酶活性变化 |
3.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3.4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3.4.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4.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
3.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3.5.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及茎粗的影响 |
3.5.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节间长度的影响 |
3.5.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
3.5.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弯折强度的影响 |
3.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变化 |
3.6.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玉米苞叶面积变化 |
3.6.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变化 |
3.6.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脱水速率变化 |
3.7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3.7.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百粒重干鲜重变化 |
3.7.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 |
4 讨论 |
4.1 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
4.2 玉黄金喷施前五谷丰素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 玉黄金喷施后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4.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4.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
4.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4.7 试验创新点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1 种衣剂的概述 |
1.1 种衣剂的概念 |
1.2 种衣剂的特点 |
1.3 种衣剂的分类 |
1.4 种衣剂研究进展 |
2 生物种衣剂简介 |
2.1 生物种衣剂概念 |
2.2 生物种衣剂作用机理 |
2.3 生物种衣剂研究现状 |
2.4 生物种衣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
2.5 生物种衣剂开发应用前景 |
第二章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 国内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
2 微生物肥料作用机制 |
2.1 促进植物生长 |
2.2 提高土壤肥力 |
2.3 抑制病虫害 |
2.4 增加产量,提升品质 |
3 微生物肥料发展趋势 |
3.1 加强微生物肥料市场监督的管理 |
3.2 加大对优良菌株的筛选和保存 |
3.3 加大对功能菌株复配研发 |
3.4 改进生产设备、提高产品品质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设置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小区划分设计 |
1.5 各时期田间操作 |
1.6 试验统计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2.2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2.3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4 生物种衣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日光温室小白菜莴苣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置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小区设计 |
1.5 田间种植方法 |
1.6 试验统计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病虫害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品质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在黄瓜上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小区设置 |
1.5 田间种植方法 |
1.6 数据统计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黄瓜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黄瓜病害的防治效果 |
2.4 不同处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黄瓜种植前后土壤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9)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影响作物倒伏的因素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抗倒伏性研究中的应用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形态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多效唑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生理特性、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形态指标及茎秆机械强度测定 |
1.3.2 穗颈指标测定 |
1.3.3 生理指标测定 |
1.3.4 灌浆速率测定 |
1.3.5 产量及产量构成测定 |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效唑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
3.1.1 多效唑对谷子株高的影响 |
3.1.2 多效唑对谷子茎粗的影响 |
3.1.3 多效唑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
3.1.4 多效唑对谷子茎秆节间长、节间干重及重心高度的影响 |
3.1.5 多效唑对谷子各节间长、短轴直径的影响 |
3.1.6 多效唑对谷子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3.1.7 多效唑对谷子穗颈参数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谷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多效唑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多效唑对谷子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3 多效唑对谷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4 多效唑对谷子POD活性的影响 |
3.2.5 多效唑对谷子MDA含量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谷子灌浆速率的变化分析 |
3.4 多效唑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多效唑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
4.2 多效唑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多效唑对谷子灌浆的影响 |
4.4 多效唑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第三章 乙烯利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生理特性、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烯利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
3.1.1 乙烯利对谷子株高的影响 |
3.1.2 乙烯利对谷子茎粗的影响 |
3.1.3 乙烯利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
3.1.4 乙烯利对谷子茎秆节间长、节间干重及重心高度的影响 |
3.1.5 乙烯利对谷子各节间长、短轴直径的影响 |
3.1.6 乙烯利对谷子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3.1.7 乙烯利对谷子穗颈参数的影响 |
3.2 乙烯利对谷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乙烯利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乙烯利对谷子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3 乙烯利对谷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4 乙烯利对谷子POD活性的影响 |
3.2.5 乙烯利对谷子MDA含量的影响 |
3.3 乙烯利对谷子灌浆速率的变化分析 |
3.4 乙烯利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乙烯利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
4.2 乙烯利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乙烯利对谷子灌浆的影响 |
4.4 乙烯利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生理特性、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
3.1.1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株高的影响 |
3.1.2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茎粗的影响 |
3.1.3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叶面积的影响 |
3.1.4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茎秆节间长、节间干重及重心高度的影响 |
3.1.5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各节间长、短轴直径的影响 |
3.1.6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3.1.7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穗颈参数的影响 |
3.2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光合参数的影响 |
3.2.3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SOD活性的影响 |
3.2.4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POD活性的影响 |
3.2.5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MDA含量的影响 |
3.3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灌浆速率的变化分析 |
3.4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茎秆特征及抗倒性的影响 |
4.2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灌浆的影响 |
4.4 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玉米杂交种瑞玉16的适应性评价及扩密降高增效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玉米的重要地位 |
1.2 玉米品种的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 |
1.2.1 玉米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的重要性 |
1.2.2 玉米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
1.3 玉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3.1 玉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
1.3.2 玉米常规配套栽培技术因子研究 |
1.4 玉米化控技术研究 |
1.4.1 玉米化控技术及应用 |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1.4.5 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应 |
2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3 供试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瑞玉16的丰产稳产适应性评价 |
3.2.1.1 Eberhart-Russell法 |
3.2.1.2 高稳系数法 |
3.2.2 扩密降矮增效配套技术研究 |
3.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瑞玉16的丰产性分析 |
4.2 瑞玉16高稳系数分析 |
4.3 瑞玉16的稳产性分析 |
4.3.1 瑞玉16各参试点的环境指数 |
4.3.2 瑞玉16稳定性参数估算 |
4.4 瑞玉16优势推广区间分析 |
4.5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4.5.1 对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4.5.2 对穗下茎粗的影响 |
4.5.3 对倒伏率的影响 |
4.6 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4.6.1 对产量的影响 |
4.6.2 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4.6.3 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4.7 经济效益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5.1 瑞玉16的丰产稳产性 |
5.2 密度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5.2.1 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5.2.2 对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 |
5.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5.3.1 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5.3.2 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5.4 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对瑞玉16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5.4.1 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5.4.2 密度和生长调节剂互作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5.5 瑞玉16在不同生态区的扩密降矮优化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D]. 谢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关中抽黄灌区夏玉米耐密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D]. 许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矮壮素对不同氮肥水平下华北夏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马正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吴琼.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5]锌肥和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海蓓.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稀土元素和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D]. 崔雯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宫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8]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D]. 韩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9]多效唑与乙烯利对谷子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D]. 鱼冰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10]玉米杂交种瑞玉16的适应性评价及扩密降高增效配套技术研究[D]. 刘柏宏.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