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机表面覆盖层与倾倒土碰撞过程的动态模拟

旋耕机表面覆盖层与倾倒土碰撞过程的动态模拟

一、旋耕机曲面罩壳与被抛土垡碰撞过程动态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时聪[1](2021)在《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选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其播种施肥等作业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然而在实际的作业机械设备选型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设备选型理论和实践经验作指导,出现了机具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通过研究小麦播种施肥机械的正确合理选型,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事业的发展,就成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江苏的江都、泰州地区的小麦播种施肥机械选型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了解旋耕播种施肥机械设备选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简要介绍了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机械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再次,以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选型原则和方法为依据,详细介绍了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技术参数和主要结构特点,通过采用模糊选型综合评判法选出综合评价最高的机型,并对比分析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在性能上的优缺点。最后,分别对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在江都、泰州等地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进行小麦播种施肥作业,并记录作业过程中播种施肥以及作业后小麦的生长和收获情况,对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作业优劣性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双轴旋耕贴地控深宽带播种复式作业机在小麦播种施肥作业中相对其它三种作业设备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通过对旋耕播种施肥机械设备选型研究,同时对小麦播种施肥过程和小麦的生长收获后期跟踪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农机设备的优劣性,对指导农户合理选择农业作业设备,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降低生产升本,提升农机的利用效率,追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以为其它农机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促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康建[2](2020)在《日光温室深旋机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温室种植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一种广泛的种植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提高化肥用量来追求更高的效益,但连年种植使得土地肥力下降,连作障碍加重,并且长期浅旋会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因此,急需打破犁底层来改善土壤状况。本论文进行了日光温室深旋机的设计,该机具能搭配大棚王拖拉机进行深旋作业,其旋土深度可达40cm,并能将土壤混合均匀。论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日光温室旋耕机耕深不足、不能将土壤混匀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国内外整地机械,根据温室大棚深旋要求确定日光温室深旋机总体结构。(2)进行整机关键部件的设计计算。为减轻机体重量,确定刀辊的设计方案;在分析温室土壤的物理性状、常用旋耕铲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深旋铲结构;为解决逆旋作业易重复切削土壤造成功率消耗过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抛土结构,提升机具抛土能力;确定了深旋铲在刀辊上的排列方式,适当增加同时入土深旋铲数量以减少每把深旋铲受力。(3)进行了深旋机关键部件的力学分析。运用Solid Works软件对深旋铲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找出应力集中部位并对深旋铲进行优化改进。(4)试制深旋机样机并进行性能试验研究。通过Design-Expert 8.0.6进行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各因素水平进行参数优化。日光温室深旋机采用逆旋方式实现深耕,刀辊采用空心轴,深旋铲采用铲状结构,并在铲柄两侧添加挡块约束,采用均布的方式进行排布,深旋机通过设计一种旋土板提升机具抛土能力,通过试验得出在前进速度为1m/s、刀辊转速为417r/min、入土深度为40cm时碎土率最佳,可达到作业后直接播种的条件。

吕金庆,刘齐卉,杜长霖,孙玉凯[3](2020)在《马铃薯旋耕起垄种植机拖板罩壳的设计》文中指出提出罩壳、拖板的合理形状和在马铃薯旋耕起垄种植机上的正确配置原则,计算土垡在被抛出后与拖板反射面碰撞情况,在忽视随机振动的情况下,对罩壳、拖板在旋耕装置上的振动规律、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然后进行了实际的拖板、罩壳以及弹簧设计。

高玉兰[4](2019)在《基于离散元法的反旋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还田具有培肥地力、蓄水保墒、省时省力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秸秆资源化、肥料化综合利用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反旋秸秆还田机具有秸秆还田、灭茬碎土效果好、整地质量高等优点,是稻麦轮作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主要机具。但目前市面上的反旋秸秆还田机存在壅土明显、缠草严重、能耗大等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对传统反旋秸秆还田机进行改进,在原型旋耕刀基础上优化设计了适合反旋的刀片,并设计了一种防壅土部件和防缠草部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结构优化和仿真结果的可靠性,为反旋秸秆还田机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主要完成工作总结如下:(1)根据反旋秸秆还田机存在功率消耗大、壅土明显、缠草严重的问题,对反旋秸秆还田机工作原理、旋耕刀的运动轨迹及结构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机具功率消耗和作业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机组前进速度、刀辊转速以及刀具单刀工作宽幅、弯折角。(2)根据反旋方式的特点,刀具采用适合反旋灭茬的人字形排列方式。针对反旋秸秆还田机刀辊前方壅土严重以及刀轴、刀座缠草严重问题,在挡土罩下方设计一种防壅土部件和在刀座处安装一种防缠草滑切刀。根据所设计的反旋秸秆还田机工作幅宽等参数与侧边传动的优点,选择侧边传动作为反旋秸秆还田机的动力传动方式,并通过计算传动比确定配套动力。(3)基于离散元软件EDEM建立了反旋秸秆还田机的虚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还田作业,通过后处理模块分析反旋秸秆还田机作业时的扭矩值和耕后的作业质量。以旋耕刀单刀工作宽幅、弯折角、机组前进速度和刀辊转速为因素,以秸秆埋覆率和功耗值为考核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4因素3水平优化仿真试验,并采用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得出最佳参数组合为单刀工作宽幅65mm,弯折角120°,前进速度1.1m/s,刀辊转速230r/min。(4)对优化后的反旋秸秆还田机开展田间作业对比试验,测定了机具的功率消耗和作业质量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装有防壅土部件、原型刀片的优化刀辊B与装有防壅土部件、优化刀片的优化刀辊C的平均功率消耗比无防壅土部件、装有原型刀片的原型刀辊A分别降低了 9.34%和14.0%,表明防壅土部件和优化刀具都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对试验刀辊的缠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半安装滑切刀的刀辊几乎没有缠草,而另一半无滑切刀的刀辊缠草情况十分严重。在作业质量方面,A、B、C三组试验的耕深合格率(92%、92%和96%)、秸秆埋覆率(85.43%、89.06%和90.02%)、碎土率(85.08%、86.44%和85.77%)均符合试验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优化刀辊B、C的作业质量明显优于原型刀辊A。

吴瑕[5](2019)在《穂茎兼收型玉米收割机传动与输送装置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阔,籽粒与秸秆产量丰富,201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3811.9万km2,产量达22463.2万t,玉米秸秆产量约为2.7亿t。近年来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大幅度提升,2016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超过63%,部分地区机收率超过80%,表明我国玉米收获已经进入以机械化收获为主阶段。但目前玉米收割机械多以摘穗剥皮为主,而玉米秸秆则以收割机上配置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粉碎后直接还田,因纵卧式摘穗装置的结构缺陷以及农艺技术的复杂多样性,造成秸秆粉碎效果极差,粉碎率低,为后继耕整地以及播种作业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整地难、回收难、禁烧难。为此,玉米果穗收获后,还需进一步利用秸秆还田机或带有粉碎装置的打捆机再次对玉米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收集打捆。因此,从玉米全植株收获环节分析,仍是一种分段收获方式。随着国内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的不断发展以及禁止焚烧秸秆等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必将成为未来玉米联合收割机械的发展趋势。实现玉米果穗摘穗、剥皮与秸秆粉碎、打捆一体化联合作业技术集成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动力传动与秸秆输送系统,将玉米果穗摘穗、剥皮装置与秸秆粉碎、输送、打捆装置合理集成为一体,因此,动力传动与秸秆输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参数合理与否,是决定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工作性能与作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依据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功能要求,以三行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和方捆打捆机为基础,为实现玉米果穗摘穗、剥皮与秸秆粉碎、收集、输送、压捆等多个装置和部件的协调运转,设计了动力传动与秸秆输送装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装置的合理性,通过田间试验确定了最优运动参数。为实现工作部件有效监测与控制,选型设计了工作部件的运动与位置监测装置,提高了整机作业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动力传动装置的设计与研制。进行发动机向割台摘穗装置、秸秆粉碎输送装置及打捆机的动力传递系统设计,以工作部件运动参数为依据,设计上述三个装置的动力传动方式与结构参数,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主要传动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各部分传动装置设计的合理性。2.秸秆输送装置的设计与研制。基于玉米秸秆粉碎与输送部件于一体的输送装置设计,依据粉碎装置生产率,设计输送绞龙叶片螺距与直径、绞龙轴转速与直径、抛送杆齿结构参数、输料口参数;结合粉碎装置设计输送装置的曲面除尘罩壳与端板结构参数、除尘孔参数。3.工作部件监测装置选型与设计。为合理监测与控制工作部件运动参数和位置参数,选型设计割台和粉碎装置升降位置监测与粉碎刀轴、秸秆输送绞龙轴、打捆机飞轮、割台动力输入链轮等转速监测装置,选型设计显示记录装置,方便驾驶员对工作部件时时监测与控制。4.田间试验与测试。测试主要工作部件运动参数与性能参数,检验动力传动与输送装置结构参数及传动方式设计的合理性,为玉米秸秆适宜打捆作业要求提供粉碎刀轴最低转速传动比;实现了穗茎一体化收获作业条件下各主要工作部件协调运转。

杜兆辉,陈彦宇,张姬,韩绪明,耿爱军,张智龙[6](2019)在《国内外旋耕机械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论述国内外旋耕机械发展现状和技术特点,对国外旋耕机械进行整理分类,主要包括手扶无轮式旋耕机、混层深耕机、自动避让偏置旋耕机、牵引自驱式旋耕机等,并总结分析国外旋耕机械发展方向。同时,总结我国旋耕机械发展现状,对国内主流旋耕机械和新型旋耕技术进行归纳。最后,对国内旋耕机械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针对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何彬涛,蒙贺伟,王忠军,戚江涛,孙兴祚,秦鑫照[7](2019)在《圆盘式开沟机抛土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疆的果园开沟装备较过去人工开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一个完备的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受功耗高、效率低、回流多等因素制约,果园开沟装备在稳定性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开沟性能。为此,有必要对适用于新疆矮、密种植模式的果园圆盘式开沟技术进行一个系统总结与分析,为后续开沟的技术装备研发指明方向。为此,分析了国内外旋耕机对抛撒轨迹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正转旋耕模型和反转旋耕模型两种旋耕模型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MatLab、Simulink、高速摄像机、高速数字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对盘式开沟机开沟刀具运动、土块单元运动情况,并探究了影响圆盘式开沟机抛洒轨迹的的主要因素,展望了未来果园圆盘式开沟技术装备发展方向。

郑贤昊[8](2018)在《水田新型旋耕刀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田土壤旋耕技术作为耕整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覆盖杂草、肥料,防止病虫害,为播种、作物生长和田间管理提供条件。随着我国可持续型生态农业大政策的实施,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对旋耕作业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旋耕作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耕深不足、关键部件缠草严重、消耗功率大、抛土性能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旋耕机的关键部件——旋耕刀进行设计。本文以东北地区耕作土壤为背景条件进行研究。首先,综合国内外多种旋耕刀的结构特点及研究方法,设计出两种新型旋耕刀具——覆土埋草刀、抛土刀。同时利用土壤物理学、土壤粘性力学理论对土壤颗粒进行研究,简化土壤力学模型,并得出相关土壤物理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离散元素法以及其仿真软件EDEM进行旋耕性能对比试验和抛土性能对比试验,以检验新型刀具的作业情况。最后,结合有限元素法及其仿真软件ANSYS对刀具进行强度校核(静力学分析及动力学模态分析),以进一步改进刀具结构。具体工作如下:(1)旋耕刀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国内外多种旋耕刀研究方法及现状,对旋耕刀进行理论研究,为新型旋耕刀整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新型旋耕刀具的设计本文运用力学理论分析、数值分析计算、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出两种新型旋耕刀具——覆土埋草刀、抛土刀。覆土埋草刀可增大耕作深度,提高作业质量,防止运动过程中缠草现象的发生;抛土刀可大大提高刀具的抛土性能,拓展旋耕作业应用场合(如:筑梗作业)。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三维软件绘制出刀具的三维图纸;(3)土壤颗粒及其参数的研究本文以东北水田地区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物理学、土壤粘性力学的知识及理论,合理简化土壤颗粒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模型,并得出土壤相关物理参数,为下一阶段运动仿真提供数据支持;(4)离散元素法EDEM旋耕作业虚拟仿真本文运用离散元EDEM分别对覆土埋草刀及抛土刀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并根据土壤粒子的运动及受力情况,反推出刀具在运动过程中受力;(5)有限元素法ANSYS刀具强度校核本文将EDEM虚拟仿真结果分析的相关数据进行转化,得出刀具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素法及其仿真软件ANSYS对刀具进行强度校核(静力学分析及动力学模态分析),找到最大应力及变形位置,以进一步改进刀具结构。

张俊[9](2018)在《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很少用秸秆作为燃料,畜牧业农场逐渐取代了家庭养殖的模式,农民对秸秆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再加上秸秆回收成本过高,每年在庄稼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抢种和处理方便就将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秸秆就地焚烧,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本文针对目前农田秸秆还田机存在刀具磨损严重、能耗大、作业质量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节能型秸秆还田机,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基于离散元法进行了秸秆-土壤-旋耕刀辊相互作用仿真分析,并开展了机具田间试验。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内容研究:(1)在秸秆还田机结构设计上采用中间传动方式,对旋耕机的关键部件做了详细设计。采用六区段双螺旋排列方式,设计了一种轻量化带孔型旋耕刀片,在旋耕刀刃口采用堆焊处理,大大延长了旋耕刀寿命。在刀柄与侧切面之间设计了加强肋,使得旋刀强度更高,有效地解决了旋耕刀侧切面容易折断的现象。(2)基于EDEM软件的离散元法建立了秸秆-土壤-旋耕刀辊相互作用仿真模型,并从土壤和桔杆运动及旋耕刀受力角度对秸杆、土壤和刀具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到土壤平整度、秸秆埋覆率和作业能耗。以前进速度、刀辊转速和旋耕深度为因素,开展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研究,采Design Expert-Version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根据二次回归拟合模型分别绘出功耗、秸秆埋覆率的响应面分析图,获得旋耕刀辊的最优工作参数,并验证刀辊设计的合理性。(3)测定了试验地秸秆量、含水率,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秸秆还田机田间试验,验证了仿真合理性,并与传统秸秆还田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计的秸秆还田机作业宽幅、耕深稳定性、秸秆埋覆率、碎土率以及土壤平整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比传统秸秆还田机的土壤破碎度高、作业效果好、效率高,功耗小。

张青松[10](2017)在《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降附减阻机理与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油菜传统种植过程中,生产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因此推广油菜机械化种植是油菜生产的必然趋势。由于长江流域雨量较大,油菜种植需要开畦沟,且土壤粘重板结,地表前茬作物残留秸秆量大,对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作业部件的作业性能和作业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开展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的降附减阻及仿真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作业条件,系统开展了土壤与水稻秸秆物理机械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试验得出了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粒密度、土壤空隙率、土壤界限含水率(液限、朔限)、土壤颗粒、土壤坚实度、土壤粘结系数、土壤内摩擦角等土壤物理机械参数值,及稻茬高度、秸秆量、秸秆含水率等稻茬物理机械特性参数值。明确了机具作业的土壤质地为壤土偏砂性土壤,作业时的适宜土壤含水率应在25%以下,且机具应具有处理秸秆量大,秸秆韧性强的作业工况能力,为开沟旋耕部件的降附减阻及仿真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分析了影响开沟部件作业阻力及作业功耗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开沟部件作业阻力和作业功耗与土壤物理机械特性、犁体结构参数、犁体工作参数的定量关系;同时分析了影响旋耕部件作业功耗的影响因素,获得了旋耕部件作业功耗与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刀辊结构参数、刀辊工作参数的定量关系。(2)建立了土壤参数预测模型及对土壤参数进行了预测。以LS-Dyna显示动力学软件为平台,建立以Drucker-Prager为土壤屈服准则,以Mohr-Coulomb为土壤失效准侧的土壤本构模型。通过模拟研究标准圆锥(ASABE标准)浸入土壤过程获得圆锥阻力-位移曲线,并建立圆锥阻力-位移曲线在不同位移点时,圆锥阻力与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参数土壤空隙率e*、内摩擦角?、粘结系数c和硬化系数λ之间的回归模型,得出土壤参数内摩擦角?、粘结系数c、硬化系数λ对圆锥阻力-位移曲线有显着影响。运用由抛物线(y=ax2)及直线(y=kx+m)组成的分段曲线拟合所有仿真获得的圆锥阻力-位移曲线,结果显示曲线拟合度值R2在0.99以上;建立了拟合曲线系数a、k、m关于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参数内摩擦角?、粘结系数c、硬化系数λ的四阶响应曲面,结果.表明:对校正试验组及验证试验组获得的圆锥阻力-位移曲线进行曲线拟合所获得的拟合曲线系数a、k、m的四阶响应曲面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值都在0.96以上;运用穷举搜索算法预测土壤参数粘结系数c及硬化系数λ值,对于校正试验组,粘结系数c决定系数R2值为0.85,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17.96%,硬化系数λ决定系数R2值为0.78,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33.90%,对于验证试验组,粘结系数c决定系数R2值为0.89,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18.03%,硬化系数λ决定系数R2值为0.76,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22.31%。(3)开展了油菜直播机开畦沟前犁曲面分析与阻力特性试验,设计一种铧式开畦沟前犁装置,并通过犁体曲面分析,明确了其导曲线和直元线变化规律、犁体曲面类型。基于高速数字化土槽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型犁体的牵引阻力、犁耕比阻、作业功耗为原设计的铧式开畦沟前犁装置对应指标的35%50%,减少50%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型铧式开畦沟前犁装置开出的畦沟沟型整齐,沟底和沟壁平整。(4)开展了油菜直播机开畦沟部件前后犁作业阻力及功耗研究,以开畦沟部件耕深、前进速度、土壤坚实度为试验因素,开展高速数字化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前犁牵引阻力及作业功耗是后犁对应指标的2.3倍,占部件整体对应指标的70.3%;通过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耕深是影响部件整体牵引阻力的关键因素,其重要程度占63.29%,耕深和前进速度对部件整体功耗重要程度基本相同,其重要程度分别占44.73%、46.52%,耕深、前进速度及土壤坚实度与各试验指标正相关;田间作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后犁有效组合满足油菜农艺种植要求。(5)开展了油菜直播机开畦沟犁体曲面优化与EDEM仿真分析,通过建立EDEM离散元仿真模型,开展了开畦沟犁体曲面结构参数与作业速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铧刃起土角、导曲线开度、直元线起始角、直元线最大角试验因素对犁体牵引阻力具有显着影响,犁体低速作业阶段,牵引阻力呈线性增长,犁体高速作业阶段,牵引阻力呈自然指数增长;构建了犁体曲面结构参数优化数学模型,获得了当铧刃起土角为15°,导曲线开度为190mm,直元线起始角为35°,直元线最大角为40°时,犁体牵引阻力最小;对优化的前后犁体进行3D打印及试制加工,并开展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犁体作业出的畦沟沟底大块土垡少,残留土壤质量减少62.87%,沟底干净,T型沟较明显。(6)开展了油菜直播开沟旋耕结构改进与田间试验,分析了在地表稻茬秸秆量大、土壤粘重的复杂作业工况下,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部件作业时,土壤流动不通畅、易堵塞的主要部位为开畦沟前犁区域,后犁区域及旋耕部件中间区域;试验研究了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部件作业功耗,结果表明开畦沟部件作业功耗为旋耕部件作业功耗的24.13%36.54%;同时开展了对作业易堵塞部位的结构改进和对功率消耗最大部件旋耕部件刀辊刀片的优化排列,旋耕部件设计为深浅旋组合式种床整备装置,田间试验表明:改进后开沟旋耕部件易堵点消除,机组通过性好,深浅旋组合式种床整备装置作业功耗减少14.13%18.04%,改进后的开沟旋耕部件作业质量对油菜生长状况无明显影响。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切土滚垡与整形同步的犁体曲面,并基于EDEM离散元的仿真分析明确了油菜直播机开畦沟犁体作业阻力最小的曲面结构参数。创新点2:运用标准圆锥浸入土壤过程获得其阻力-位移曲线,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面技术的反演分析方法,可有效建立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参数预测模型及对土壤参数粘结系数c,硬化系数λ进行预测,为油菜直播机土壤工作部件的结构设计和土壤参数的快速获取提供依据。

二、旋耕机曲面罩壳与被抛土垡碰撞过程动态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耕机曲面罩壳与被抛土垡碰撞过程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选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概述
    2.1 双轴旋耕贴地控深宽带播种复式作业机简介
        2.1.1 设备简介
        2.1.2 机械结构
        2.1.3 性能特点
    2.2 双轴旋耕施肥播种作业机简介
        2.2.1 设备简介
        2.2.2 机械结构
        2.2.3 性能特点
    2.3 单轴旋耕施肥播种作业机简介
        2.3.1 设备简介
        2.3.2 机械结构
        2.3.3 性能特点
    2.4 犁旋施肥播种一体机简介
        2.4.1 设备简介
        2.4.2 机械结构
        2.4.3 性能特点
    2.5 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优劣性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选型
    3.1 旋耕播种施肥机械选型一般方法
    3.2 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基本信息
        3.2.1 双轴旋耕贴地控深宽带播种复式作业机
        3.2.2 双轴旋耕施肥播种作业机
        3.2.3 单轴旋耕施肥播种作业机
        3.2.4 犁旋施肥播种一体机选型
    3.3 四种旋耕播种施肥机械选型研究
        3.3.1 本文选型方法
        3.3.2 选型流程
        3.3.3 备选机型与选型评价指标
        3.3.4 选型数据处理
        3.3.5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6 模糊选型综合评判
        3.3.7 选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选型播种施肥对比试验
    4.1 试验的总体设计
    4.2 试验过程
    4.3 黏土环境下试验结果分析
    4.4 壤土环境下试验结果分析
    4.5 沙土环境下试验结果分析
    4.6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选型生长收获对比试验
    5.1 黏土环境下试验结果分析
    5.2 壤土环境下试验结果分析
    5.3 沙土环境下试验结果分析
    5.4 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日光温室深旋机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深旋机械发展现状
        1.2.1 国外深旋机械研究现状
        1.2.2 国内深旋机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日光温室深旋机总体结构设计
    2.1 总体方案的确定
        2.1.1 刀辊旋向选择
        2.1.2 深旋铲的选型
        2.1.3 深旋铲的入土角与出土角
        2.1.4 切土节距的选择
        2.1.5 功耗计算
    2.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光温室深旋机关键部件设计计算
    3.1 关键部件设计
        3.1.1 深旋铲的设计
        3.1.2 旋土板的设计
        3.1.3 刀辊的设计与圆盘刀库的安装
        3.1.4 深旋铲的排布方式
    3.2 传动系统的设计
        3.2.1 传动方式的选择
        3.2.2 传动系统具体参数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及静力学分析
    4.1 深旋铲的有限元分析
        4.1.1 有限元软件简介
        4.1.2 材料设置与网格划分
        4.1.3 施加约束与载荷
        4.1.4 求解与分析
        4.1.5 深旋铲只受螺栓约束的静应力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研究
    5.1 深旋样机试制
    5.2 日光温室深旋机试验准备
        5.2.1 试验条件
        5.2.2 试验内容
        5.2.3 耕前土壤状况测定
    5.3 日光温室深旋机性能试验
        5.3.1 作业性能测试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3.3 正交旋转组合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基于离散元法的反旋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反旋秸秆还田机理论分析与关键部件设计
    2.1 工作原理与关键部件分析
        2.1.1 反转旋耕理论分析
        2.1.2 反转旋耕运动分析
        2.1.3 反旋刀结构参数分析
    2.2 反旋还田机关键部件设计
        2.2.1 反旋刀辊设计
        2.2.2 防壅土部件设计
        2.2.3 滑切刀设计
    2.3 整机结构与技术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DEM软件的秸秆还田仿真研究
    3.1 离散元法概述及EDEM简介
        3.1.1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3.1.2 离散元法力学模型
        3.1.3 离散元软件EDEM
    3.2 材料参数设定
    3.3 仿真模型建立
        3.3.1 几何三维模型建立
        3.3.2 土壤、秸秆模型的建立
        3.3.3 颗粒工厂设置
        3.3.4 仿真结果
    3.4 仿真试验
        3.4.1 试验因素和评价指标
        3.4.2 试验方案与结果
        3.4.3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田间试验
    4.1 试验地情况
        4.1.1 试验场地
        4.1.2 土壤主要参数的测定
    4.2 试验设备与仪器
    4.3 试验方案与方法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方法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功率消耗分析
        4.4.2 作业质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本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穂茎兼收型玉米收割机传动与输送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玉米联合收割机械研究现状
    1.3 联合收割机械传动与输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力传动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2.1 整机动力传动系统分析
    2.2 割台传动装置设计
    2.3 综合传动轴的确定
    2.4 秸秆粉碎与输送装置传动系统的设计
    2.5 打捆机传动装置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秸秆输送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3.1 螺旋输送装置的设计
    3.2 曲面罩壳的设计
    3.3 绞龙轴的有限元分析
    3.4 关键工作部件监测装置的选型设计
    3.5 穗茎一体化联合收割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田间试验与测试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条件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国内外旋耕机械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旋耕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卧式旋耕机
        1) 手扶无轮式旋耕机。
        2) 混层深耕机。
        3) 自动避让偏置式旋耕机。
        4) 牵引自驱式旋耕机。
    1.2 立式旋耕机
        1) 多品种、系列化, 并向宽幅、高速、高效、低能耗、深耕深方向发展。
        2)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普遍应用于旋耕机械。
        3) 革新旋耕技术, 向高效联合作业机方向发展。
        4) 向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5) 向适于保护性耕作的少免耕旋耕机械发展。
2 我国旋耕机械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卧式旋耕机
    2.2 立式旋耕机
    2.3 斜置式旋耕机
3 我国旋耕机械发展展望

(7)圆盘式开沟机抛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抛土模型
    2.1 正转旋耕抛土模型
    2.2 反转旋耕抛土模型
3 开沟刀具与土块的运动分析
    3.1 开沟刀具的运动分析
    3.2 土块运动分析
4 影响抛撒因素
    4.1 刀片的安装方式
    4.2 分土导流装置
5 结论与展望

(8)水田新型旋耕刀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旋耕刀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旋耕刀理论分析及参数研究
    2.1 旋耕刀种类及特点
    2.2 旋耕刀运动参数分析
        2.2.1 旋耕刀运动轨迹
        2.2.2 旋耕刀耕作变量
        2.2.3 旋耕刀有效隙角
    2.3 旋耕刀结构分析
        2.3.1 旋耕刀种类及结构
        2.3.2 旋耕刀侧切面及侧切刃
        2.3.3 旋耕刀正切面及正切刃
    2.4 本章小节
3 新型旋耕刀的设计
    3.1 新型旋耕刀设计
        3.1.1 覆土埋草刀的设计
        3.1.2 抛土刀的设计
    3.2 本章小节
4 土壤物理学及力学分析
    4.1 土壤颗粒物理学及力学分析
        4.1.1 土壤强度分析
        4.1.2 土壤抗剪强度分析
        4.1.3 土壤粘附力学
    4.2 土壤颗粒参数确定
    4.3 本章小节
5 基于离散元素法旋耕切土虚拟试验的研究及分析
    5.1 土壤颗粒离散元力学模型
    5.2 离散元EDEM虚拟旋耕刀对比试验
        5.2.1 旋耕刀组三维实体建模
        5.2.2 EDEM软件仿真环境设定
        5.2.3 旋耕切土EDEM虚拟仿真作业过程及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基于有限元素法新型旋耕刀强度分析及优化
    6.1 新型旋耕刀ANSYS有限元分析
        6.1.1 旋耕刀结构静力学分析
        6.1.2 旋耕刀动力学模态分析
    6.2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旋耕部件研究现状
        1.3.2 离散元法在土壤方面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间传动式旋耕机设计
    引言
    2.1 结构和动力传递
        2.1.1 整机机构与技术参数
        2.1.2 动力传递系统
    2.2 关键零部件设计
        2.2.1 旋耕刀辊配置要求
        2.2.2 旋耕刀辊参数选取
        2.2.3 刀辊受力分析
        2.2.4 旋耕刀破坏形式分析及设计
    2.3 消除漏耕装置设计
    2.4 配套动力计算
        2.4.1 秸秆还田机所需动力计算
        2.4.2 秸秆还田机空行所需动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DEM的旋耕刀辊秸秆还田仿真研究
    3.1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与力学模型
        3.1.1 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
        3.1.2 离散元法的颗粒模型
        3.1.3 颗粒模型的运动方程
    3.2 离散元法的求解实现
        3.2.1 离散元法求解的组成部分
        3.2.2 离散元法迭代的时间步长与求解程序流程
    3.3 建立仿真模型
        3.3.1 接触模型
        3.3.2 定义土壤颗粒材料特性和物理特性
        3.3.3 土壤模型与秸秆模型
        3.3.4 仿真几何模型
        3.3.5 创建颗粒工厂
        3.3.6 仿真结果
    3.4 多因素优化试验
        3.4.1 试验设计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工作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田间试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部分设计
        4.1.2 数据处理部分设计
    4.2 试验场地和设备
        4.2.1 试验点概况
        4.2.2 实验设备
    4.3 田间试验结果的测定与分析
        4.3.1 两种旋耕刀对秸秆还田机功耗的影响分析
        4.3.2 秸秆埋覆率测定
        4.3.3 碎土质量测定
        4.3.4 耕后地表平整度
        4.3.5 耕深稳定性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降附减阻机理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开沟旋耕技术研究现状
        1.2.1 开沟旋耕部件工作原理概述
        1.2.2 国外开沟旋耕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开沟旋耕技术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土壤参数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3.1 土壤参数预测模型概述
        1.3.2 国外土壤参数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3.3 国内土壤参数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关键技术
        1.4.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作业条件与阻力分析
    2.1 引言
    2.2 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作业条件分析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与分析
        2.2.4 结果与分析
    2.3 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作业阻力分析
    2.4 开畦沟部件作业阻力分析
    2.5 旋耕部件作业阻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反演分析法的土壤参数预测模型建立及参数预测
    3.1 引言
    3.2 数值仿真模型
        3.2.1 土壤本构模型
        3.2.2 仿真材料模型
        3.2.3 仿真计算
        3.2.4 仿真结果
    3.3 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3.3.1 预测参数选择
        3.3.2 试验设计
        3.3.3 数据处理
        3.3.4 模型建立
        3.3.5 参数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直播机开畦沟前犁曲面分析与阻力特性试验
    4.1 引言
    4.2 犁体设计
    4.3 犁体曲面分析
        4.3.1 导曲线分析
        4.3.2 犁体直元线角分析
    4.4 高速数字化土槽试验与分析
        4.4.1 试验对象与目的
        4.4.2 试验装置
        4.4.3 试验因素与水平
        4.4.4 试验条件与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结果分析
        4.6.1 方差分析
        4.6.2 牵引阻力分析
        4.6.3 犁耕比阻分析
        4.6.4 功耗分析
    4.7 田间试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菜直播机开畦沟前后犁作业阻力测试与试验
    5.1 引言
    5.2 开畦沟部件参数分析
    5.3 土槽试验研究
        5.3.1 试验对象及目的
        5.3.2 试验台架设计
        5.3.3 测试系统设计
        5.3.4 试验因素及其水平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牵引阻力分析
        5.4.2 功耗分析
    5.5 回归模型建立
        5.5.1 重要程度及相关性分析
        5.5.2 模型预测
    5.6 田间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菜直播机开畦沟犁体曲面优化与EDEM仿真分析
    6.1 引言
    6.2 模型建立
        6.2.1 力学模型
        6.2.2 参数选择
    6.3 模型验证
        6.3.1 试验方法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EDEM仿真试验与优化分析
        6.4.1 试验因素与水平
        6.4.2 试验条件
        6.4.3 试验数据处理
        6.4.4 牵引阻力分析
        6.4.5 结果优化
    6.5 犁体设计与田间试验
        6.5.1 犁体曲面 3D打印及试制加工
        6.5.2 田间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结构改进与田间试验
    7.1 引言
    7.2 开沟旋耕部件总体布局
    7.3 作业质量影响要素及作业功耗关系分析
        7.3.1 开沟旋耕作业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7.3.2 开沟旋耕作业功耗关系分析
    7.4 开沟部件结构改进
        7.4.1 工作原理
        7.4.2 结构参数分析
    7.5 旋耕部件结构改进
        7.5.1 旋耕部件中间区域改进
        7.5.2 旋耕刀辊改进
        7.5.3 刀片排列
    7.6 田间试验
        7.6.1 作业质量分析
        7.6.2 作业功耗分析
        7.6.3 植株生长状况测试
    7.7 结果与分析
        7.7.1 作业质量分析
        7.7.2 作业功耗分析
        7.7.3 植株生长状况测试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课题来源
附录B:注释说明
附录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四、旋耕机曲面罩壳与被抛土垡碰撞过程动态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旋耕播种施肥机械的选型应用研究[D]. 时聪. 扬州大学, 2021(08)
  • [2]日光温室深旋机设计与试验研究[D]. 康建.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马铃薯旋耕起垄种植机拖板罩壳的设计[A]. 吕金庆,刘齐卉,杜长霖,孙玉凯. 马铃薯产业与美丽乡村(2020), 2020
  • [4]基于离散元法的反旋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及试验研究[D]. 高玉兰.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穂茎兼收型玉米收割机传动与输送装置研制[D]. 吴瑕.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国内外旋耕机械发展现状与展望[J]. 杜兆辉,陈彦宇,张姬,韩绪明,耿爱军,张智龙.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04)
  • [7]圆盘式开沟机抛土性能的研究[J]. 何彬涛,蒙贺伟,王忠军,戚江涛,孙兴祚,秦鑫照. 农机化研究, 2019(09)
  • [8]水田新型旋耕刀设计与分析[D]. 郑贤昊.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9]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 张俊.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10]油菜直播机开沟旋耕降附减阻机理与仿真分析[D]. 张青松.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旋耕机表面覆盖层与倾倒土碰撞过程的动态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