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古典家具的收藏(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皓铭[2](2020)在《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是满汉蒙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同时,因欧洲“西学”的输入,清代艺术向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清代广式家具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从其融合与嬗变的重要属性切入,将文献资料与实物、图像相互印证,运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思路,以归纳比较的研究方法为主,深入挖掘清代广式家具的融合之因、嬗变之力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并进一步阐述广东的能工巧匠们如何将独特的设计价值理念,施之于传统家具的材料、形制、装饰与技艺,进而创造出了集大成的物质成果,确立起清代广式家具的典范地位的。研究表明,清代广州地区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区,“一口通商”政策的施行,使广州地区凭借交通便利之势,经济贸易获得持续发展,工艺品生产空前繁荣。同时,随着“西洋热”的持续升温,西洋家具在社会上层被广泛接受,中西杂糅式家具开始流行。在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清代广式家具突破明式家具的耀眼光环,借助天时、地缘优势,集不同群体(皇家、达官贵人、华侨、商人、工匠)的合力推动,通过宫廷与地方的互动,使汇聚典型纹饰、独特技艺、特殊材料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身的广式家具,逐渐演变成清式家具的典范。这种寻求自身突破、不断融合发展,不断革新嬗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将为我们探索新时代民族文化大发展大融合背景下,如何融通互鉴,将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
丁杰[3](2020)在《《弘历鉴古图》研究》文中指出《弘历鉴古图》是乾隆时期重要的仿古绘画,与之在构图和内容上相仿的作品还有四幅,分别为《宋人人物册》和三幅《弘历是一是二图》。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从仿本《宋人人物册》入手,通过人物形象和书斋陈设两方面,探究该画所体现的宋代理想文人的双重身份,并进一步分析《弘历鉴古图》模仿该画的原因。其次,对《弘历鉴古图》画面展开讨论,考证了画中的青铜器、玉器、瓷器与家具,探究了这些器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阐释其中体现的乾隆的治国理念及个人兴趣。最后,将《弘历鉴古图》与其他三幅《弘历是一是二图》进行对比研究,从乾隆形象及屏风画的风格两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讨论乾隆在不同时期创作同类题材的缘由。
陈硕[4](2018)在《马科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士林》文中指出在藏界之中,杂项小件皆归古玩杂项,包纳各种材质,无论精巧、简朴,往往与传统文人审美意趣相关。这些存世的古物中,以玉、铜、石等材质为大宗,木作属于小众中的小众。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家具的出口,这些木作小件也一起跟了出去。令人着迷的"添头"20世纪90年代早期9月末的一个下午。香港,凄风苦雨。一位知名家具商人正等待着一批中国内地运来的新货。运货卡车一到,卖家同他打了个招呼,便赶
陈硕[5](2018)在《蒋念慈:10年内,中国藏家会将小件行情推向极致》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古典木器向海外输出,在经历了认知和梳理后,原本是"次收藏"的文房小件在拍卖市场渐趋主流。一件很小的东西有时比大件家具卖价要高,争枪要更激烈。作为马科斯的东方好友、《士林典藏》一书出版的幕后深度参与人——香港着名收藏家蒋念慈先生(图1)接受本刊采访,讲述了自己对近30年来古典木器文玩收藏趋势的观察。
付杨[6](2017)在《基于中式坐椅的现代坐具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家具的产生是由传统文化发展而来,是传统文化精华的物化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作为传统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坐具,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少有的跨越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席地而坐的矮坐模式和以西方为代表的垂足高坐的高坐模式。随着国际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座椅越来越多的为西方设计师提供灵感与启迪,使其诞生了一批卓越的现代椅子作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如何将传统家具进行现代化设计成为当代家具设计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便是在众多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式座椅的现代化设计系统。首先,本文在第二章中梳理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论,分析现代家具的设计原理传承演变方式。通过论证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来论证传统家具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并在现代设计的可重构理论体系下,通过整合TRIZ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的家具研究文献,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式研究统计数据,最终提出家具设计的3P理论。并通过该3P理论在重构理论的指导下重构现代坐具设计模块。其次,本文分别论述了坐具设计3P理论中的“势”(potential)、“事”(principle)、“式”(pattern)三者的关系,并以第三章到第六章四个章节,从坐具设计的制约、来源、技能、呈现四个方面来分别论述3P理论。其中,第三章以礼制、宋学、极简主义等制约坐具发展的实例来论述坐具设计中“势”的影响并论述现代文化重构的表现方法;第四章通过研究宋人的需求对宋代坐具的影响来论述使用者的需求与坐具设计的关系并提出生活形态的需求转换模型;第五章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坐具设计师,并以元明时期文人与工匠之间的转变来分析知识的跨界对坐具设计的影响,以设计知识流模型为基础提出坐具设计的知识体系;第六章以组合设计思想为基础,系统的论述了框架椅的产生,对比传统与现代坐具的构成特点以中国主义龙椅为例分析坐具“式”的组合方式。最终,本文通过对比传统坐具来研究现代坐具的设计系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整理建立研究模型,并将研究模型划分为模块逐一分析论证,以中国主义椅子为例阐述现代坐具设计的理论,以Visual C++作为开发软件编写程序,建立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现代坐具设计系统。该系统改变了以往以设计师为导向的设计方式,更强调通过使用者自行的选择来设计现代坐具,在此系统中设计师扮演着技术辅助的角色,为使用者的每一次选择提供技术支持。
张雅笛[7](2016)在《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明式家具是中国历史上木作技艺的巅峰之作,其传统制作技艺曾在历史进程中几度被推向文化的边缘。目前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明式家具为首的中国传统硬木家具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表面上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从业者队伍庞大”、“技艺传承顺畅”、“市场运作成功”,理应归类于保护发展较好的项目,但实际上,工业化快节奏生产、市场对红木的大量需求,都与传统手工艺精雕细琢、红木极为缓慢的生长周期,形成鲜明的矛盾。明式家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文化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梳理明代家具原型体系对中华民族生活史和居住文化的深层影响,从生态创意产业方面探索文化产业健康循环发展出路,寻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文化产业转化的可行性道路。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绪论部分讲述了研究意义和国内研究状况,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解析了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的来龙去脉及目前状况;第三部分分析了保护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所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提出以“生态创意产业”保护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的设想和建议。
赵静威[8](2016)在《明清时期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及当代应用》文中指出苏式方凳作为明清家具中的精致小品,也作为苏作家具中的一个种类,是平常百姓家中的日常使用器物,具备独特的地域美学特征及日用价值。它作为一个家具种类在很多书籍及文章中都出现过,但却没有多少学者把它作为专门的对象进行系统化研究。原因有二,第一是它作为家具中的“配角”,比起其他主流家具不被重视,第二是与苏式方凳直接相关的一手资料太难的,参考文献较少,少有书籍对其做出完整系统化的研究。但是苏式方凳作为苏作家具中的一个种类,相比其他苏式家具,无论是其形制特征,美学意境还是使用场景,都有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目标与方向。本文主体分为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和当代应用两个部分。首先梳理了苏式方凳的概念及源与流的简介。其次对明清时期苏式方凳整体形制特征的历时性演变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包括造型,装饰纹样,工艺结构,美学意境等设计特征,通过具体的图解剖析,系统化了解苏式方凳的地域性设计特性。然后,再对苏式方凳使用场景的演变做出探索,找出不同时期居民的生活习惯及社会风气是如何影响苏式方凳的形成与发展的,从研究产品本身上升到研究其使用场景与用户习惯的高度,同时这时期人们的礼仪范式对苏式方凳设计特征的具体影响也被逐渐说明,此阶段主要研究目的是阐述苏式方凳背后的设计依据及形成原因。最后,整合对苏式方凳研究后得出的有效结论,作为对当代新中式凳类家具的设计启示;同时基于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趋势及使用场景,结合当代的新材料工艺及流行元素,对苏式方凳进行当代再设计,完成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赵阳,马啸[9](2016)在《西洋古董家具:边怀旧边消费边投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洋古董家具,因为与西方文化、民国生活等交织而成为一种时尚想象的元素,独具怀旧与人文气质。近年来,西洋古董家具收藏不断升温,在大陆拍卖市场上频频亮相。嘉德、保利、匡时、荣宝等拍卖公司都曾举办过相关拍卖。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西洋古董家具一级市场已初具规模。各地艺博会也开始关注西洋古董家具这一品类。相对中国传统家具,西洋古董家具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市场和收藏前景值得关注。本刊特约三位行业资深人士,从文化、收藏、市场三个角度深入剖析。
魏文华[10](2013)在《浅谈仿古家具的艺术与文化》文中指出指出了随着仿古家具人文价值的逐步凸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仿古家具所体现的审美艺术和传统文化进行了阐释,探讨了仿古家具的现实实用意义,以显示其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突出意义。
二、谈谈古典家具的收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古典家具的收藏(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三) 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 |
(四) 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一) 明清家具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二) 关于广式家具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清代广式家具多元融合的社会基础 |
第一节 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通 |
一、岭南文化基础 |
二、满汉融合文化的影响 |
三、东西方文化的融汇 |
第二节 交通与贸易枢纽的地缘优势 |
一、通达的水路运输条件 |
二、畅流的通商贸易口岸 |
三、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 |
四、行会商铺的繁盛集中 |
第三节 社会群体的合力推动 |
一、皇家达官阶层促进消费 |
二、置业华侨引领审美风尚 |
三、行商“夷”商推进贸易交流 |
四、能工巧匠推动技艺升华 |
第二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形成与嬗变 |
第一节 优质木材原料的充裕 |
一、优质木材的来源及途径 |
二、品种丰富的中外良材 |
三、首选紫檀的用料优势 |
第二节 中西杂糅家具的出现 |
一、“西学东渐”及西方艺术风尚的影响 |
二、室内陈设及家具的西化倾向 |
三、“洋派造作”渐成行业主流 |
四、外销增长推进家具的中西融合 |
第三节 内廷“恭造”与地方“民造”互动影响下的嬗变 |
一、广式家具的宫廷化 |
二、家具新风出广作 |
第三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材质考究善用整料 |
一、选材唯精 |
二、用料完整 |
第二节 造型繁复不拘一格 |
一、造型繁缛复杂 |
二、样式新巧多变 |
第三节 镶嵌繁巧雕磨圆熟 |
一、多样化的镶嵌方式 |
二、雕磨结合力求圆润 |
第四节 纹饰华丽中西杂糅 |
一、中国传统纹样为主体 |
二、西洋纹饰的自然揉入 |
三、色彩华丽的嵌珐琅装饰 |
第四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价值体现 |
第一节 传统与创新并举的设计理念 |
一、彰显吉祥的传统观念 |
二、中西杂糅的创新理念 |
第二节 代表清代家具发展潮流的典范 |
一、“自成一体”的地方家具流派 |
二、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
第五章 清代广式家具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其他家具流派的影响 |
一、对苏式家具的影响 |
二、对京式家具的影响 |
三、对海派家具的影响 |
第二节 对西方家具的影响 |
一、引领中国“外销艺术品”消费热潮 |
二、“中国风”家具成为上流社会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片来源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弘历鉴古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宋人人物册》:文人双重身份的建构 |
2.1 人物形象 |
2.1.1 服饰 |
2.1.2 书 |
2.1.3 写真像 |
2.2 书斋陈设 |
2.2.1 酒器与茶具 |
2.2.2 盆景 |
2.2.3 屏风画 |
2.2.4 琴棋书画 |
2.3 宋代理想文人形象 |
2.4 小结 |
第3章 《弘历鉴古图》:帝王意趣的表达 |
3.1 礼制与王权 |
3.1.1 复兴三代礼制 |
3.1.2 权利的载体 |
3.2 以物喻人 |
3.2.1 梅花的品格 |
3.2.2 香炉的旨趣 |
3.3 中西方文化融合 |
3.3.1 圆转桌的来源 |
3.3.2 图绘的方式 |
3.4 小结 |
第4章 《弘历鉴古图》与其他版本的对比 |
4.1 屏风画的内容与风格 |
4.1.1 山水画与名家名样 |
4.1.2 御笔梅花 |
4.2 时间的变迁 |
4.2.1 帝王肖像 |
4.2.2 艺术趣味的选择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中式坐椅的现代坐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的相关概念 |
1.2.1 古器物之设计 |
1.2.2 古器物之设计思想 |
1.2.3 坐具 |
1.2.4 中式家具 |
1.2.5 中国主义椅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论研究 |
2.1 设计的传统与现代 |
2.1.1 传统与传承 |
2.1.2 “造物”与“现代工业” |
2.1.3 创新与文化的传承 |
2.1.4 TRIZ现代设计理论 |
2.2 TRIZ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
2.2.1 国内的TRIZ理论发展 |
2.2.2 TRIZ理论与现代家具设计 |
2.3 可重构现代设计理论 |
2.3.1 可重构理论体系 |
2.3.2 可重构理论应用 |
2.4 家具设计方法研究 |
2.4.1 家具设计文献统计 |
2.4.2 文献数据选取方式 |
2.4.3 文献分类研究 |
2.4.4 家具设计研究分类 |
2.4.5 设计的“式”与“事” |
2.4.6 现代“造物”的“势” |
2.5 家具设计的3P理论 |
2.5.1 使用者与设计者的关系 |
2.5.2 “事理”设计中的关系 |
2.5.3 设计的逻辑:3P理论 |
2.6 重构理论下的3P理论 |
2.6.1 模数与模块 |
2.6.2 坐具设计3P理论模块化重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坐具设计中“势”的影响 |
3.1 “礼”,坐具的起源 |
3.1.1 原始的“礼”与古老的“坐” |
3.1.2 祭祀与跪坐 |
3.1.3 最古老的坐具:席 |
3.1.4 周礼下坐具的发展 |
3.2 礼制下框架坐具的发展 |
3.2.1 框架式的木建筑 |
3.2.2 木构建筑与家具 |
3.2.3 床榻形式的演变 |
3.3 程朱理学下的框架椅 |
3.3.1 理学的背景与产生 |
3.3.2 程朱理学对宝座的影响 |
3.3.3 宋人文艺复兴与市井坐具 |
3.4 极少主义影响下的椅子 |
3.4.1 极少主义的渊源 |
3.4.2 中国家具的极少主义 |
3.4.3 现代理念下的家具设计 |
3.5 坐具设计的文化传承 |
3.5.1 现代文化重构 |
3.5.2 以中国主义框架椅为例谈文化传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人的生活形态与宋代椅子演变 |
4.1 需求与坐具 |
4.2 释道需求与宋代的禅椅 |
4.2.1 宋代的儒学思想 |
4.2.2 释、道、儒思想的融合 |
4.2.3 南宋五山十刹图中的禅椅 |
4.3 文人需求与宋代的文人椅 |
4.3.1 宋代文人社会地位 |
4.3.2 宋代文人的需求体现 |
4.3.3 宋代框架椅的分类与对比 |
4.4 宋代的官员需求与交椅发展 |
4.4.1 士大夫出游的需求 |
4.4.2 交椅的发展 |
4.4.3 官场的需求与太师椅 |
4.5 现代坐具设计的需求体现 |
4.5.1 从生活形态到需求 |
4.5.2 需求转换模型 |
4.6 从需求到中国主义阅读椅 |
4.6.1 阅读椅的需求分析 |
4.6.2 阅读椅的需求分解与转换 |
4.6.3 阅读椅的产品转化 |
4.6.4 阅读椅设计论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识在不同身份下的跨界与延伸 |
5.1 历史上的设计师 |
5.1.1 重道轻器思想 |
5.1.2 中国早期的家具设计师 |
5.1.3 传统家具制作者:工匠 |
5.2 跨界:设计与制作的融合 |
5.2.1 跨界 |
5.2.2 跨界设计 |
5.2.3 人的跨界 |
5.3 家具史上的跨界先驱:元代文人 |
5.3.1 元代文人的转变 |
5.3.2 元代文人的退隐 |
5.3.3 文人的工匠转变 |
5.4 现代设计师:知识技能的跨界 |
5.4.1 现代设计知识流模型 |
5.4.2 设计知识是需求与产品的纽带 |
5.4.3 坐具设计的知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和演变创造了中国椅子 |
6.1 组合及组合思想的由来 |
6.1.1 组合 |
6.1.2 组合思想与设计 |
6.1.3 家具的组合 |
6.2 从席到凳的高度演变 |
6.2.1 席坐的辅助器具 |
6.2.2 汉晋时期的榻 |
6.2.3 魏晋时期的高床 |
6.2.4 床榻到框架凳 |
6.2.5 从“凭几”的变化研究坐具增高 |
6.3 组合,框架椅的产生 |
6.3.1 床榻与屏风的组合 |
6.3.2 框架椅的产生 |
6.3.3 组合而来的“中国椅”:圈椅 |
6.4 对比椅子的传统与现代 |
6.4.1 椅子变形与现代产品 |
6.4.2 传统与现代椅子对比 |
6.5 中国主义龙椅的组合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以中国主义椅子为例的坐具设计系统 |
7.1 坐具设计系统的三个平台构建 |
7.1.1 工业4.0概念 |
7.1.2 平台框架的构建 |
7.2 系统模块化构建 |
7.2.1 现代设计的意义 |
7.2.2 设计系统模块构建 |
7.3 系统模块分析 |
7.3.1 问卷模块 |
7.3.2 需求模块 |
7.3.3 CAD装配模块 |
7.3.4 CAE分析模块 |
7.4 靠背椅为例的系统解说 |
7.4.1 中国主义靠背椅 |
7.4.2 系统流程 |
7.4.3 部件选择 |
7.4.4 CAE设置 |
7.4.5 材料对比结果 |
7.4.6 椅腿对比结果 |
7.4.7 参数优化对比 |
7.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 |
(二)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文化空间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文化空间解读 |
一、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所处的文化环境 |
二、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所在的物质环境 |
第三章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面临的困境 |
一、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与融合 |
(一) 形相近,性相远 |
(二) 性相近,形相远 |
(三) 工不精,纹不对 |
二、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坚守与困境 |
三、明式家具制作首选木材黄花梨的现状与危机 |
第四章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保护对策 |
一、文化整体性保护 |
(一) 加强明式家具“原物”的保护,保留传统技艺的原真性 |
(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保留文化技艺的持续性 |
(三) 加强黄花梨原产地种植保护,要有福及后人的前瞻性 |
(四) 参与实践的活动及构想 |
二、生态整体性保护 |
(一) 规划濒危树种生态基地产业园区并开发人文旅游景区 |
(二) 黄花梨生态产业园前期筹备 |
(三) 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四) 媒体宣传模式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明清时期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及当代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苏式家具在当代具有新的研究意义 |
1.1.2 苏式方凳具有独特的设计美学特征 |
1.1.3 苏式方凳对当代设计具有重要启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凳类家具研究 |
1.3.2 苏氏家具及方凳的研究现状 |
1.3.3 苏氏家具及凳类的当代应用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苏式方凳的概念、种类及发展背景 |
2.1 苏式方凳的相关概念与功能 |
2.1.1 苏式方凳的概念及来源 |
2.1.2 苏式方凳的相关功能 |
2.2 苏式方凳的保藏现状及分布 |
2.2.1 苏式方凳的收藏历史 |
2.2.2 苏式方凳的保藏现状 |
2.2.3 苏式方凳的分布现状 |
2.3 苏式方凳的种类划分 |
2.3.1 方凳 |
2.3.2 小方凳 |
2.3.3 长凳(春凳,裙凳,条凳) |
2.3.4 大方凳(禅凳) |
2.4 苏式方凳发展的背景因素 |
2.4.1 政治因素 |
2.4.2 经济因素 |
2.4.3 文化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式方凳的形制特征及演变 |
3.1.苏式方凳的形制特征 |
3.1.1 整体造型的形制特征 |
3.1.2 凳面的形制特征 |
3.1.3 腿足部件的形制特征 |
3.1.4 连接部件的形制特征 |
3.2 苏式方凳的装饰特征 |
3.2.1 主要装饰纹样的内容 |
3.2.2 坐面的装饰特征 |
3.2.3 腿足部件的装饰特征 |
3.2.4 连接部件的装饰特征 |
3.2.5 装饰纹样的主要成因及演变规律 |
3.3 苏式方凳的工艺特征 |
3.3.1 坐面工艺特征 |
3.3.2 腿足部件工艺特征 |
3.3.3 连接部件工艺特征 |
3.4 苏式方凳明清时期的历时性演变 |
3.4.1 整体形制的演变及成因 |
3.4.2 装饰纹样的演变及成因 |
3.4.3 结构工艺的演变及成因 |
3.4.4 美学意境的演变及成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式方凳的使用场景及礼仪范式 |
4.1 苏式方凳设计背后的哲学思考 |
4.1.1 设计的哲学理念来源 |
4.1.2 美学意境的主要来源 |
4.2 苏式方凳的主要使用场景解读 |
4.2.1 主要使用场景的演变 |
4.2.2 社会风气对使用场景的要求 |
4.2.3 使用场景对形制功能的影响 |
4.3 正襟危坐等礼仪范式对苏式方凳设计的影响 |
4.3.1 正襟危坐的涵义解读 |
4.3.2 正襟危坐对方凳的主要影响 |
4.3.3 正襟危坐在方凳中的具体表现 |
4.3.4 礼仪范式对方凳使用者性情的塑造 |
4.3.5 苏式方凳陈列中的礼仪范式体现 |
4.4 苏式方凳与其他地域方凳的形制比较与分析 |
4.4.1 与京式方凳的形制比较 |
4.4.2 与广式方凳的形制比较 |
4.4.3 与晋式方凳的形制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氏方凳的日常设计文化价值及当代应用 |
5.1 审势合度中苏式方凳对日用的倡导 |
5.1.1 倡导日用的主要内容 |
5.1.2 倡导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 |
5.2 苏式方凳的符号意义与文人精神 |
5.2.1 苏式方凳文化中的符号意义 |
5.2.2 苏式方凳中蕴含的文人精神 |
5.2.3 苏式方凳文人精神的设计表现 |
5.3 苏式方凳中的禅宗美学意境 |
5.3.1 禅宗美学意境的解读 |
5.3.2 禅宗美学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 |
5.4 苏式方凳的当代应用与启示 |
5.4.1 融合传统苏凳与当代美学,创造当代新风格 |
5.4.2 借鉴苏凳传统造物观,提倡当代生活新方式 |
5.4.3 结合苏凳老工艺与当代材料,实现文化新层次 |
5.4.4 汲取苏凳美学意境,构建当代丰富文化体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课题研究的成果 |
6.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和表格来源索引 |
(10)浅谈仿古家具的艺术与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仿古家具简介 |
2 仿古家具蕴含审美艺术 |
3 仿古家具传承传统文化 |
4 仿古家具现实实用意义 |
5 结语 |
四、谈谈古典家具的收藏(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融合与嬗变 ——清代广式家具研究[D]. 王皓铭. 苏州大学, 2020(03)
- [3]《弘历鉴古图》研究[D]. 丁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4]马科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士林[J]. 陈硕. 收藏, 2018(11)
- [5]蒋念慈:10年内,中国藏家会将小件行情推向极致[J]. 陈硕. 收藏, 2018(11)
- [6]基于中式坐椅的现代坐具系统研究[D]. 付杨. 广东工业大学, 2017(02)
- [7]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文化空间保护研究[D]. 张雅笛.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8]明清时期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及当代应用[D]. 赵静威. 江南大学, 2016(03)
- [9]西洋古董家具:边怀旧边消费边投资[J]. 赵阳,马啸. 收藏.拍卖, 2016(Z1)
- [10]浅谈仿古家具的艺术与文化[J]. 魏文华. 绿色科技,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