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1996-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情况

安庆市1996-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情况

一、安庆市1996至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林绿华[1](2021)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轻症和重症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体征,实验室指标,探讨SFTS患者向重症发展的危险因素,为SFTS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预警。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0例确诊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分为轻症组(42例)和重症组(38例),比较两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纳差乏力,恶心呕吐、腹泻、黑便、咳嗽咳痰、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口腔出血、淋巴结肿大、神志改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淀粉酶、脂肪酶、肌酐、SFTSV核酸定量和特异性血清抗体Ig M和Ig G)等实验参数,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重症化预警因素。结果轻症患者男性19例,女性23例,重症组男性17例,女性21例,性别统计结果(x2=0.02,P=0.964)。重症患者在年龄>60岁患者中,轻症组27例(64.2%),重症组32例(84.2%),老年统计结果(x2=4.091,P=0.043)。病例之间无关联,发病地区高度重合,感染人群为农民。流行季节具有双峰性,大高峰在5-9月,小高峰在10-11月。重症组的皮肤出血点(皮肤瘀点瘀斑,穿刺点出血),口腔出血及神志改变(神情冷漠、反应迟钝、嗜睡、昏迷、四肢不自主抖动)发生率高于轻症组,结果分别为(x2=15.402,P<0.001)、(x2=5.389,P=0.020)、(x2=19.315,P<0.001)。重症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淀粉酶,脂肪酶,病毒载量等实验参数均升高,患者康复后会恢复,重症患者的水平高于轻症患者(P<0.05)。白细胞、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重症低于轻症组(P<0.05),随着病情好转,数值会上升。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统计学结果不显着(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志改变(0R=0.018,95%CI:0.001-0.367)、血小板<30×10^9/L(OR=0.018,95%CI:0.001-0.988)、肌酶>5ULN(0R=0.001,95%CI:0.000-0.070)、布尼亚病毒核酸量>105copies/ml(OR=0.085,95%CI:0.022-0.329)是SFTS患者由轻症转向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得出高龄,皮肤出血点,口腔出血,神志改变,实验室指标以及布尼亚病毒核酸载量是由轻症向重症进展的早期预警指标,需要对该病进行早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刘志刚[2](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尚翠,张全福,殷强玲,李德新,李建东[3](2020)在《汉坦病毒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汉坦病毒病是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流行,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该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病毒、啮齿类宿主动物和个体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地理、季节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偶然性,受气候与气象、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和个人行为等因素影响。分析疾病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理,及时干预,科学落实防控措施,有助于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科技文献,从病毒与宿主、气候与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等角度归纳总结影响汉坦病毒传播和感染的因素,以加强对该类疾病流行、传播特征的理解,以期对汉坦病毒病疫情预测和预防控制措施的科学落实有所助益。

朱伶俐[4](2020)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空间分异及风险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安全的一类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探究中国典型HFRS疫区的疫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并预测其传播风险区,可为当地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部署防控资源、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提供重要的指导建议。本论文以对比研究为切入点,在研究区上选取了中国三个典型HFRS疫区即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采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分析HFRS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界限分析方法获取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HFRS疫情地理区划,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理区划的气象要素、景观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HFRS疫情主要影响要素,最后利用广义相加模型预测各省HFRS疫情的潜在风险区。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HFRS疫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且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与此同时,三省HFRS疫情均呈现显着的空间聚集性,其中,山东省HFRS疫情主要聚集在鲁中山地丘陵高发病区和胶东平原丘陵高发病区,陕西省HFRS疫情则主要聚集在关中平原高发病区,而湖南省HFRS疫情主要聚集在湘中丘陵高发病区、湘南山地丘陵高发病区。因此,建议各省重点关注各自HFRS疫情高发病区,尤其是在疫情高发期间。(2)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HFRS疫情流行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HFRS疫情空间分异与降水量、地貌类型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建设用地等社会经济要素紧密相关,陕西省则主要受到地形地貌、黏土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占比、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而湖南省主要与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及土地利用、GDP等社会经济要素关系密切。此外,降水量、地貌类型与建设用地共同影响着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HFRS疫情的空间分异,但其作用和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部署防控资源时需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景观特征以及社会经济条件。(3)山东省HFRS疫情潜在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适宜(温度在12.6~14.8℃之间,降水量大于600 mm)、植被条件适中(0.56<NDVI<0.65,NDVI>0.75)、海拔高度较小(DEM<50 m,DEM>340 m)的中部和东部地区;陕西省的潜在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平原面积占比大于18%)、气候条件适宜(降水量在660~1100 mm之间)、植被条件适中(0.72<NDVI<0.81,NDVI>0.85)、城镇化水平较高(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在10%~45%)、黏土含量较少(黏土百分比小于23%)的中部地区,而湖南省的潜在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条件适宜(温度在15.1~18.0℃之间,降水量大于1500 mm)、植被条件适中(NDVI>0.77)、城镇化水平较高(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在1%~18%之间,人口密度在300~7500人/KM2之间)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本研究模拟和预测的HFRS疫情潜在风险区可为相关部门在未来需要重点防控的HFRS疫情高风险区划定与管理方面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李青[5](2016)在《2005-2015年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及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安徽省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鼠间的鼠带毒指数资料情况以及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变化的情况,进而探讨直接利用鼠带毒指数与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探寻一种能较为精确预测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规律,为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和控制工作以及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分别对鼠肺、鼠血采样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组织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抗原以及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抗体以及采集捕鼠所在地的发病人群静脉血后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Ig G抗体;调查资料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c2检验方法对2005-2015年安徽省人间和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率与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05-2015年安徽省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843例,死亡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57/10万;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每个月均有病例发生,每年均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秋冬季和春季,两者比值一般在2.6-3.1倍之间;发病地区主要在阜阳市398例,宣城市271例,亳州市242例;发病人群主要是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占73.96%(1363/1843);安徽省2005-2015年11年的鼠密度平均为4.61%,鼠种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主,占57.10%(3691/6464),其次为褐家鼠,占28.53%(1844/6464);2005-2015年11年间实验室分别检测鼠肺和鼠血各6464份,其中鼠肺阳性数476份,抗原阳性率为7.3639%;鼠血阳性数484份,抗体阳性率为7.4876%。安徽省2005-2015年每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平均发病率与相应年份的鼠带毒指数之间的变化趋势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根据鼠带毒指数与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发病率=0.0524+3.497×带毒指数。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式预测安徽省2015年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为0.2556/10万,95%可信区间[0.2307/10万,0.2832/10万],实际值为0.2681/10万。结论 安徽省2005-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青壮年男性,这与本省上世纪70-90年代的情况以及与全国其他省市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基本吻合;安徽省2005-2015年每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平均发病率与相应年份的鼠带毒指数之间的变化趋势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用带毒指数与发病率的相关性建立的方程式可靠,可以为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风险提示提供预警预测的科学依据。

高璐[6](2016)在《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的筛选及预估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由气候变化引发的热浪、寒潮、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会直接对人群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这些自然灾害能通过空气和水污染,促进动物媒介、病原体加速繁殖以及灾民迁移等间接诱发传染病流行。据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T)统计,2001-2011年,暴雨洪涝已成为世界上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致经济损失累积高达1850亿美元,其波及的人口数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和技术灾害影响人群的总和。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灾难管理机构和经济资源,暴雨洪涝对其影响更加巨大。中国是世界上暴雨洪涝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都增加了中国人群对暴雨洪涝的相对危险度。传染病是我国暴雨洪涝期间的高发疾病,灾区生活环境恶化、清洁水源和卫生服务设施匮乏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过去对暴雨洪涝所致传染病暴发有一定的报道,但通常是就某一类传染病或某一病种与暴雨洪涝的关系进行案例研究,对由多种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未进行统一定量筛选。已有的研究多个传染病种与暴雨洪涝关系的研究多为综述研究,而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近二十年,未发现关于我国暴雨洪涝重灾区敏感传染病筛选的报道。过往研究表明:(1)由于各研究之间选取的研究区域、暴雨洪涝事件以及研究方法都有所不同,针对某一病种的分析结果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甚至很多研究在疾病与暴雨洪涝的关系上还存在着争议和相反的结果。(2)过去的研究多针对研究区域一次典型洪涝事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本研究将长时间序列资料分析和一次典型洪涝事件的空间分析相结合,将研究区域多次洪水事件统一纳入研究,结果更可靠。(3)过往研究中,分等级评价不同严重程度的暴雨洪涝对传染病影响的研究较少,然而,不同等级的暴雨洪涝会给灾区和灾民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根据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公布的暴雨洪涝事件分级标准将暴雨洪涝分为轻度和重度两个等级,以此衡量不同程度的洪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4)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基于未来暴雨洪涝的情景,预测传染病发病负担的研究尚无报道。本研究将对敏感病种由于未来暴雨洪涝引发的超额发病负担进行预估,为公共卫生部门建立暴雨洪涝反应和适应机制,实现灾前疾病预防监测和灾后传染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建立安徽省2005-2011年的传染病及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构建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的筛选框架。2.明确安徽省各等级暴雨洪涝事件对传染病的影响程度和暴雨洪涝期间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定量筛选出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3.预估2020和2030年安徽省由暴雨洪涝引发的敏感传染病超额发病负担。研究方法收集安徽省2005-2011年39种国家法定传染病的个案数据,将2005-2011年4-9月各病种每日发病数、人口基数、自变量(每日暴雨洪涝发生情况)和控制变量(每日气象变量值、社会经济学因素)按天整理,形成时间序列数据库;以全省78个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分病种整理发病率、暴雨洪涝、气象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学因素数据,根据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将所有变量分年份链接到安徽省县界地图上,形成地理信息数据库。收集安徽省2005-2011年4-9月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情况,选取7年内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阜阳、毫州、蚌埠、宿州、淮北)作为敏感疾病纵向筛选的研究区域。分病种整理研究阶段内的人口基数、日发病数、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及其滞后期。用多因素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该省2005-2011年4-9月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对各传染病的影响程度,实现敏感传染病的纵向筛选。以2007年7月1-24日淮河流域严重暴雨洪涝事件为案例,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空间自相关探讨纳入病种的空间聚集性,寻找疾病的空间聚集区域,将具有空间聚集性的病种纳入相应的空间回归模型,在校正了控制变量(与疾病相关的气象因素、社会经济学因素)及其滞后期后,定量分析各病种在洪灾区(阜阳、毫州、宿州、淮北、淮南、六安、蚌埠)相对于非洪灾区(安徽省未受洪灾影响的区域)的相对危险度,实现敏感传染病的空间横向筛选。利用从广义线性回归得到的不同等级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影响程度(RRs),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未来人口变化情景和RCP4.5情景,预估敏感传染病由未来暴雨洪涝导致的超额发病负担。研究结果1.安徽省淮河流域尤其是阜阳、毫州、蚌埠、宿州、淮北五个地市属于暴雨洪涝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2.时间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淮河流域暴雨洪涝对相关敏感传染病的影响包括负面效应和保护效应两个方面,其中在暴雨洪涝中发病风险上升的病种有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1.17-1.34,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1.34-1.51),其他感染性腹泻(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是1.14,重度暴雨洪涝RR是1.09),甲型病毒性肝炎(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1.38-1.40,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1.75-1.77),乙型脑炎(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是1.95,重度暴雨洪涝RR是3.72),肺结核(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1.28-1.30,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1.48-1.49),麻疹(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3.62-3.63,重度暴雨洪涝RR是1.27)。在暴雨洪涝中发病风险下降的病种有流行性腮腺炎(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0.71-0.72,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0.26-0.28),风疹(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0.45-0.46,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0.22),水痘(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范围是0.26-0.27,重度暴雨洪涝RR是0.13),流行性感冒(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是0.23,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0.42-0.43)。轻度和重度暴雨洪涝效应方向相反的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是0.35,重度暴雨洪涝RR是1.91),疟疾(轻度暴雨洪涝导致的发病风险RR是0.94,重度暴雨洪涝RR范围是4.38)。3.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并进一步验证,甲型病毒性肝炎是淮河流域对暴雨洪涝敏感度最高的传染病(RR=6.62,95%CI:1.19-36.68),其他的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还包括急性出血性结膜炎(RR=2.64,95%CI:1.20-5.83),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RR=2.00,95%CI:1.20-3.34);虫媒传播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只有疟疾纳入了空间回归模型(RR=4.45,95%CI:1.20-16.41)。空间分析未发现敏感的呼吸道传染病病种。4.预估研究显示,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2020年的超额发病率依次为: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范围是12.93/105-23.16/105,甲型病毒性肝炎2.04/105-2.11/105,疟疾19.89/10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4/105。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2030年的超额发病率依次为: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17.93/105-28.28/105;甲型病毒性肝炎2.81/105-2.90/105;疟疾62.8/10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4.97/105。研究结论1.安徽省暴雨洪涝的高发区域是淮河流域。安徽省传染病的脆弱人群:从性别来看男性属于脆弱人群;从年龄来看肠道传染病和体表传播疾病、虫媒传播的疾病的脆弱人群基本为低年龄组,自然疫源性疾病脆弱人群为中年组,呼吸道传染病的脆弱人群是低年龄组,但肺结核属于例外,高年龄组属于脆弱人群。2.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疟疾是受到暴雨洪涝负面影响的敏感病种,即灾区人群在暴雨洪涝中患上述疾病的风险增加;流行性腮腺炎在暴雨洪涝中可能有发病率下降的趋势。轻度暴雨洪涝和重度暴雨洪涝对敏感传染病的效应不同m对部分病种还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效应。3.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和疟疾在2020和2030年预估情景下的发病负担均高于2009到2011年的基线水平;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在2020年的预估情景下的发病负担可能会下降,而在2030年的预估情景下发病负担也会高于基线水平。研究创新性1.提出了安徽省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疾病谱。系统地将39种国家法定传染病全部纳入分析,按传播途径分类,按照统一的方法和判断标准筛选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克服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由于研究事件、区域和方法差异导致的分析结果的差异性。2.同时采用描述和定量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结合长时间多次洪水事件和一次典型洪水事件分析,综合多个方法和角度定量筛选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从而使两个角度筛选出的敏感病种通过两种分析方法相互验证,证实了暴雨洪涝能显着增加疟疾、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的发病风险,并且可能会降低人群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风险。3.根据降雨量将暴雨洪涝事件按等级分类,定量计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对敏感传染病的影响程度。证实了不同程度暴雨洪涝对各病种的影响效应不同,对部分病种甚至存在相反的效应。4.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未来人口变化情景和RCP4.5情景,预估未来由暴雨洪涝导致的敏感传染病超额发病负担,发现在未来暴雨洪涝事件严重程度和频率均上升的趋势下,敏感病种的发病负担也呈上升趋势。

赵妍[7](2013)在《ARIMA模型和控制图法在猪肺疫预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肺疫由特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分布于世界各地,随着我国猪养殖业的发展,猪肺疫的危害性正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构建广西省猪肺疫月发病率的统计预测模型,进行疫情早期预测预报,为该地区制定预防和控制猪肺疫的近期或长远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西省的猪肺疫月发病率作为历史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不是平稳时间序列须对其进行差分处理,使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按照残差不相关原则和简洁原则选择合适的模型结构,根据AIC与BIC准则选取适宜的模型阶数,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从而建立针对该地区的ARIMA模型,以2011年的月发病率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拟合与评价,同时,确定模型的预测精度是否满足该地区猪肺疫疫情的预测要求,最后通过构建的适宜模型对该地区2012年猪肺疫的月发病率进行定量预测;以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猪肺疫的月发病率作为基线数据,制作猪肺疫流行控制图,对发病强度做出定性预测预报,应用控制图法建立预警模型,计算预警界值,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将ARIMA模型对2012年月发病率的预测值与控制图法得到的预警界值相结合,探讨2012年猪肺疫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强度。最终确定预测模型为ARIMA(2,1,0)(0,1,1)12,其中AIC=233.528,BIC=238.219,LB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猪肺疫的发病率,其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42,应用该模型对2012年各月的发病率进行预测,提示2012年全国猪肺疫发病较临近年份有所下降,7月和9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流行控制图法分析发现夏季和秋季的发病率较高,通过质量控制图法确定广西猪肺疫月发病率预警控制限,上控制限为4.531,平均值为2.911,下控制限为1.292。ARIMA模型和控制图法相结合,结果显示2012年的流行趋势表现为散发,夏季为该地区猪肺疫的年度高发期。本研究建立的猪肺疫ARIMA预测模型和控制图法为动物疾病的预测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ARIMA模型与控制图法的联合应用,预警精度较高,可较好的反映近几年猪肺疫的流行趋势和发病率的变化,为制定最优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周价,张潇,陈梦施,黄昕,刘爱忠,杨土保,谭红专[8](2011)在《洪灾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英文)》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洞庭湖区洪灾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动物宿主及人群隐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鼠肺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及人血清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灾区、邻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鼠密度分别为6.95%,6.28%及8.67%;3地区鼠带毒率分别为15.07%,9.25%和4.47%;灾区带病毒鼠指数最高(0.10);黑线姬鼠是优势宿主。灾区、邻灾区及新建移民点的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标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9%,3.11%和3.13%。人群抗体阳性率无性别和年龄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参加过冬修水利和家里采取过灭鼠措施。结论:洞庭湖区洪灾后,3个地区均存在带毒动物宿主鼠,鼠密度及鼠带毒率较高,人群免疫水平不高,提示洪灾区应加强监测并加强灭鼠和预防接种等综合措施以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生。

刘小波[9](2009)在《宁夏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0~2007年宁夏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查明该县居民区及野外鼠种构成、密度、带毒情况;对2000年以来该县发生的出血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分析该组病例的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所占比例,找出构成较高的因素,探讨可能的感染方式与感染场所;查明该县一般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IgG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宁夏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策略与免疫方案的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0~2007年泾源县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回顾性描述。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该县所辖的8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作为一级抽样单位,每个乡镇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作为二级抽样单位,共抽得12个行政村;在所抽得行政村的居民区及野外进行鼠种构成、密度、带毒率调查。对2000年以来该县发生的出血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与分析。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该县的3个乡(镇)作为一级抽样单位,每个乡(镇)抽取4个行政村作为二级抽样单位,每个行政村抽取2个队作为三级抽样单位,共抽得24个队。对24个队辖区居民和县城部分人群进行出血热IgG阳性率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予以分析。结果:2000~2007年泾源县共发生出血热26例,年平均发病率2.84/10万,死亡3例,死亡率0.33/10万。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11.14/10万,2001、2003、2005和2007年未发生出血热病例;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出血热的6个乡镇中,黄花乡发病率最高,为5.68/10万,新民乡最低,为0.81/10万;不同乡镇间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月~11月发病最多,共19例,占发病总数的73.2%。男性21例,女性5例,性别比为4.2:1。20~50岁发病16例,占61.54%。农民发病19例,占73.2%。鼠种构成中,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5.6%;野外以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占53.7%。居民区鼠密度1.60%,野外1.63%,总鼠密度1.62%;不同生境鼠密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月鼠密度0.80%,10月鼠密度1.89%;不同月份鼠密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民乡鼠密度1.50%,兴盛乡1.36%,香水镇1.86%;不同乡镇鼠密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份鼠肺、血标本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个案调查随访到的16例病例中,男性占87.5%,2050岁占75.0%,农民占68.8%,小学及以下者占56.2%;911月占87.5%;泾河源镇占31.2%,黄花乡、香水镇均各占25.0%,县城占18.8%;轻中型病例共占81.2%。该组病例临床表现较典型,发热、“三痛”、“三红”、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出血点、乏力、全身痛、消化道症状所占比例较高,腹痛、腹泻、肾损害、低血压、休克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升高者占62.5%,血小板降低者占56.3%,尿蛋白阳性者占37.5%,管型尿血尿者共占31.3%。气溶胶相关因素中,居室存粮(68.8%)、存粮地点工作(75.0%)、清扫环境卫生(75.0%)、感冒(62.5%)所占比例较高。接触史中,接触鼠类(68.8%)、草地坐卧(56.3%)、鼠洞附近坐卧(54.6%)、搬运柴草(50.0%)、野外劳动(68.8%)所占比例较高。消化道相关因素中,餐具防鼠效果差(56.3%)、熟食储存防鼠效果差(56.3%)、食用未加热剩饭菜(62.5%)、生食食物(56.3%)所占比例较高。住宅相关因素中,住宅位于村边(56.3%)、毗邻田地(56.3%)、周围杂草丛(81.3%),建房超过5年(81.3%)、围墙残缺破损(56.3%)、住土房(56.3%)、地面泥土(75.0%)所占比例较高。卫生状况相关因素中,住室卫生差(56.2%)、厨房卫生差(56.2%)所占比例较高。该组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既往均无出血热病史、亦无出血热疫苗接种史。现场调查共采血1572份,出血热IgG阳性287份,阳性率18.26%。不同乡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住宅位置、鼠类接触史、既往出血热病史、出血热疫苗接种史、全程接种情况IgG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热疫苗不同接种针次者IgG阳性率比较,经卡方趋势性检验,趋势χ2=4.407,P=0.036<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将χ2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出血热IgG阳性率影响因素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出血热疫苗全程接种和文化程度。结论:宁夏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该县鼠密度很低、带毒未检出,但应继续加强鼠间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反弹。该县出血热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多发,9至11月份多见,地区分布较分散,轻中型病例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前居室存粮、清扫环境卫生;接触鼠类、草地及鼠洞附近坐卧、搬运柴草、野外劳动;熟食及餐具防鼠效果差、吃剩饭菜、吃生食;住宅位于村边、围墙残缺破损、住宅毗邻田地、住宅周围杂草丛、建房时间超过5年、住土房、地面泥土、住房门窗破损等所占比例较高。出血热疫苗全程接种情况和文化程度为该县一般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IgG阳性率主要影响因素。全程接种出血热疫苗和提高人群群体文化水平对宁夏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控制和免疫方案完善意义重大。

郭秀花,曹务春,胡良平,赵秋敏,张泮河[10](2003)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季节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文中认为

二、安庆市1996至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庆市1996至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
8.致谢
综述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日本受到威胁生命的新蜱传疾病
    9. 参考文献

(2)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长江江豚概况
        1.1 江豚分类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1.4 长江江豚现状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2.1 迁地保护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3.2.2 鲸类痘病毒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3.2.5 流感病毒
        3.2.6 其他病毒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4.1.1 解剖学研究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4.1.3 饲养管理研究
        4.1.4 疾病相关研究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3.6.1 测序数据处理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5 总结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菌样本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2.2.3 PCR扩增和测序
        2.2.4 基因序列分析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4 讨论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5 结论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样本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测序数据质控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去除宿主污染
        3.3 病毒组成分析
        3.4 数据组装
        3.5 病毒序列鉴定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3.6 病毒丰度
        3.7 基因预测
        3.8 功能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5 总结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空间分异及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FRS 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1.2.2 HFRS 疫情时空分布与地理区划研究现状
        1.2.3 HFRS 疫情影响要素与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2.4 GIS、RS在HFRS疫情研究中的应用
        1.2.5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流程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HFRS疫情数据
        2.2.2 自然环境要素数据
        2.2.3 社会经济要素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空间自相关
        2.3.2 热点分析
        2.3.3 地理界限分析
        2.3.4 地理探测器
        2.3.5 广义相加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HFRS疫情时空分布特征与地理区划研究
    3.1 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3.1.1 时间分布特征
        3.1.2 山东省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3.1.3 陕西省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3.1.4 湖南省疫情时空分布特征
    3.2 疫情地理区划
        3.2.1 山东省疫情地理区划
        3.2.2 陕西省疫情地理区划
        3.2.3 湖南省疫情地理区划
    3.3 疫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HFRS疫情影响要素分析
    4.1 疫情区划环境特征对比
        4.1.1 山东省疫情区划环境特征
        4.1.2 陕西省疫情区划环境特征
        4.1.3 湖南省疫情区划环境特征
    4.2 疫情主要影响要素
        4.2.1 山东省疫情影响要素
        4.2.2 陕西省疫情影响要素
        4.2.3 湖南省疫情影响要素
    4.3 疫情影响要素分析
    4.4 疫情影响要素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HFRS疫情风险分布探究
    5.1 疫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5.1.1 GAM模型
        5.1.2 GAM拟合曲线
    5.2 疫情风险区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2005-2015年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的筛选及预估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从时间角度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 安徽省暴雨洪涝事件的时空分布范围描述分析
        2. 传染病描述性分析
        3. 传染病相对暴雨洪涝事件及气象因素的滞后期分析
        4. 传染病时间序列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从空间角度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 传染病描述性分析
        2. 传染病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 传染病的空间回归分析
    四、讨论
第三部分:预测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未来超额发病负担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 描述性分析
        2. 基于情景的预估分析
    四、讨论
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ARIMA模型和控制图法在猪肺疫预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猪肺疫概述
    1.2 猪巴氏杆菌的流行及其危害
    1.3 疾病预测预警方法与研究现状
        1.3.1 预测预警方法介绍
        1.3.2 ARIMA 模型和控制法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猪肺疫发病相关数据
        2.1.2 模型构建环境
    2.2 试验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ARIMA 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2.3.2 控制图法的原理和方法
3 猪肺疫 ARIMA 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3.1 猪肺疫月发病率基本情况
    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3.2.1 序列平稳化
        3.2.2 模型识别和定阶
        3.2.3 参数估计
        3.2.4 模型检验
    3.3 模型预测
    3.4 模型应用
4 猪肺疫控制图法预测预警的初步研究
    4.1 猪肺疫发病率流行控制图法预测
        4.1.1 流行控制图的构建
        4.1.2 流行控制图预测结果
    4.2 猪肺疫疫情质量控制图法预警
        4.2.1 质量控制图的构建
        4.2.2 质量控制图预警结果
5 ARIMA 模型和控制图法结合的初步研究
6 讨论
    6.1 猪肺疫 ARIMA 预测模型的分析
    6.2 猪肺疫控制图法的分析
    6.3 猪肺疫 ARIMA 模型与控制图法结合的分析
    6.4 需要注意的问题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洪灾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Field selection
    1.2 Density and type of rodents
    1.3 Measurement of HFRS antigen in rodent’s lung
    1.4 Measurement of HV antibody in general population
    1.5 Risk factors for inapparent infection of HV in general population
    1.6 Statistical analysis
2 RESULTS
    2.1 Rodent density and the infection of HV
    2.2 Inapparent infection rate of HFRS and its distribution among gender or age groups
    2.3 Inapparent infection of HV in 3 regions
    2.4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 for HV inapparent infection
3 DISCUSSION

(9)宁夏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介
    2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形势
    3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宁夏泾源县 2000~200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鼠种构成、鼠密度、带毒率调查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肾综合征出血热个案分析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一般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清学调查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正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10)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季节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2方法[5~8]
3 预测情况
    3.1 季节水平预测情况
    3.2 季节趋势预测情况

四、安庆市1996至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分析[D]. 林绿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汉坦病毒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J]. 尚翠,张全福,殷强玲,李德新,李建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06)
  • [4]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空间分异及风险预测研究[D]. 朱伶俐.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2005-2015年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及趋势预测[D]. 李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6]暴雨洪涝相关敏感传染病的筛选及预估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高璐. 山东大学, 2016(09)
  • [7]ARIMA模型和控制图法在猪肺疫预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妍. 东北农业大学, 2013(S1)
  • [8]洪灾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英文)[J]. 周价,张潇,陈梦施,黄昕,刘爱忠,杨土保,谭红专.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3)
  • [9]宁夏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D]. 刘小波.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10]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季节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J]. 郭秀花,曹务春,胡良平,赵秋敏,张泮河.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3(04)

标签:;  ;  ;  ;  ;  

安庆市1996-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与控制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